‘壹’ 简述疏导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德育原则之一。要求德育教育要以积极引导、说服教育为主,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她们向往未来、积极向上、要求进步,但由于她们缺乏足够的知识经验,有时不善于辨别是非善恶,甚至会染上一些坏思想、坏习气。这就需要给她们讲清道理,帮助她们提高认识,并发扬她们身上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进行疏导,引导她们前进,而不仅仅是消极的禁止。进行德育教育不能用粗暴、强制和压服的方法,而是要用引导和说服的方法。
贯彻疏导原则,教育者至少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摆事实,讲道理,循循善诱,启发自觉,以理服人,并以榜样教育学生;
2、以表扬、鼓励为主,批评、处分为辅,利用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向上的心理,鼓励她们不断前进;
3、既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又要善于发现她们身上的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4、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把耐心说服和执行必要的规章制度相结合。
‘贰’ 德育八大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基本涵义: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导向性原则是德育过程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因为学生正处在品德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他们的可塑性大;另一方面,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和识别能力,易受外界社会的影响。
要求: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社会主义学习德育的根本原则。
(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二、疏导原则
基本涵义: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要求: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基本涵义: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要求:
(1)教育者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尊重学生的态度,关心爱护学生,尤其是对待后进生。
(2)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教育者要向学生提出合理而严格的道德要求。
四、知行统一原则
基本涵义: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要求:
(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五、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基本涵义: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要求:
(1)坚持正面教育原则;
(2)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
(3)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等,并且严格管理,认真执行。
六、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基本涵义: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
要求:
(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七、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基本涵义:德育工作中应主动协调多方面的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的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
要求:
(1)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
(2)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
(3)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和制度化,处理好衔接工作。
8、因材施教原则
基本涵义: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要求:
(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叁’ 疏导性德育原则的要求
贯彻疏导性原则,应该要遵循以下三个要求:
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针对学生出现的缺点,毛病和行为上的过失与错误,教师要注重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学生对自己的缺点等做出正确的认识。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精力旺盛的特点,这一特点既有可能导致他们做出有违道德的事情来,也有可能让他们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德育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善于把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引导到正确的方向来。
3、以表扬,激励为主。学生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荣誉感,教师在德育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这种自尊心,要给与学生一定的荣誉感。
‘肆’ 疏导性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一样吗
疏导性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一样。
两者意思其实是一样的。在德育原则里面,所谓的疏导原则,又叫循序渐进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古语有云,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循循善诱这个词就是这样来的。所以疏导性原则特别强调循循善诱,所以才有循序渐进的说法。
德育的体系:
我国学校德育的原则,是根据社会主义社会德育的性质、任务,在总结教育实践经验(包括教育史上有益的经验)基础上提出来的。它力求反映学校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客观规律性。
教育界比较公认的德育原则有:共产主义方向原则,知行统一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疏导原则,集体教育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教育影响连贯性和一致性原则,以身作则原则等。
德育原则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贯穿于整个思想品德教育的始终。德育原则不是凝固不变的,它将随着人们对德育过程规律认识的加深和教育实践的发展而日益丰富和发展。
‘伍’ 怎么区分疏导原则与导向性原则
一、两者本质特性不同
疏导原则也就是循循善诱原则,是德育原则之一。要求德育教育要以积极引导、说服教育为主,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很善于诱导他的学生,其弟子颜回曾这样称赞道:“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导向性原则是指德育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导向性原则是德育的一条重要原则,因为学生正处在品德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他们的可塑性大,另一方面他们又年轻,缺乏社会经验与识别力,易受外界社会的影响。
二、两者基本要求不同
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是: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相结合起来。
贯彻疏导原则,教育者至少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摆事实,讲道理,循循善诱,启发自觉,以理服人,并以榜样教育学生。
2、以表扬、鼓励为主,批评、处分为辅,利用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向上的心理,鼓励她们不断前进。
3、既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又要善于发现她们身上的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4、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把耐心说服和执行必要的规章制度相结合。
‘陆’ 如何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疏导原则思想政治教育为什么要坚持疏导原则
(1)含义:
疏导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积极引导、说服教育为主,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2)坚持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发扬民主,畅通言路,创造畅所欲言的气氛;
其次,有利于坚持正面引导和保证说服教育的效果;
再次,教育者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有利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人格力量去影响、感召群众。
‘柒’ 正面教育与积极疏导相结合的原则
青少年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思想尚不健全,容易受一些错误思想的侵蚀,若不对他们进行正面教育和积极疏导,他们很可能会误入歧途。那么,什么是正面教育和积极疏导呢?怎样才能坚持正面教育和积极疏导呢?
1.正面教育和积极疏导的含义
正面教育,就是用正确的思想观点,对学生实施教育,向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给学生讲道理,用事实说服教育学生,用正确的思想开导学生,使学生既受到教育又不感到有压力。
积极疏导,就是指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对他们想不通的问题,或者认识的障碍进行启发和开导,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向正面转化。
正面教育和积极疏导的原则就是指直接用正确的思想政治理论对学生进行教育,教育过程中要摆事实,讲道理,鼓励学生克服缺点,发扬优点,积极进取。
2.如何贯彻正面教育和积极疏导的原则?
第一,要从正面讲道理,使学生积极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然后消除自己错误的思想和认识,促进思想和行为上的进步。
第二,要循循善诱,启发诱导,要以理服人,以情感动人,以事实教育人,不能采用“高压”和强硬的手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那样做不但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第三,运用典型示范,从正面鼓励学生进步。典型示范是通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模范人物,以他们的先进事迹和模范行为去感染学生,去影响学生。榜样的影响力量是很强的,它具有形象、生动、具体的教育特点,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正面教育,不但说服力强,而且让人信服。
3. 我们贯彻正面教育与积极疏导原则或是说贯彻正面教育与积极疏导原则的意义。
第一,坚持正面教育与积极疏导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的特点决定的。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特点:
(1)复杂性。 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知、情、意、行的过程,这个过
程中的几个心里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2)矛盾性
。在学生思想形成过程中的几个过程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每个过程都充满矛盾,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认识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这两个特点决定了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要坚持正面教育,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适当的进行疏导,从而促进矛盾的解决。
第二:坚持正面教育与积极疏导原则是我国教育性质和任务决定的 。
(1)我们的教育性质和任务是什么?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教育的任务和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
(2)完成这一教育任务的重要性。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西方向青年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辐射面越来越广,密度也越来越大,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形成了挑战。江泽民同志说过:“意识形态这块阵地,你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占领。”一旦我们青年一代被西方的价值观念所侵蚀,苏联的悲剧必将重演(例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青年学生进行正面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用马克思主义武装他们的头脑。
(3)如何完成这一教育任务?由于青年有较强的叛逆心理,如果一味的对青少年灌输马克思主义,可能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我们应该对青年进行疏导,让他们正确而全面的了解西方的价值观念,让他们不仅看到西方价值观念的优点,也要看到他们的不足,以及一旦这种观念植入脑中可能对国家和社会的危害,从而使他们发自内心的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学习马克思主义。
‘捌’ 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
(1)疏导原则的概念
疏导原则也称循循善诱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疏导原则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教师要亲自对学生的发展进行指导,把握学生的发展进度,有针对性的解决有关的问题和矛盾,促进学生的成长。
(2)德育过程中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讲明道理、疏通思想。对青少年进行德育,要注重摆事实、讲道理,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启发他们自觉认识问题,自觉履行道德规范。即使学生品德上有了缺点、毛病,行为上出现了过失、错误,也要注重疏导思想,提高认识,启发自觉。对于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也只能疏导,不宜压制。压制往往带来反抗,不利于学生的进步,而疏导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自觉改进。
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青少年学生活泼好动、精力旺盛。他们在课余生活中,唱唱跳跳、奔跑喊叫,积极参加自己喜爱的活动。这是学生身体健康的表现,是很自然的事。不可要求他们安安静静、循规蹈矩,像小大人一样。重要的问题在于,善于把学生的积极性和志趣引导到正确方向上来。
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青少年学生积极向上,有自尊心、荣誉感。但往往有孩子气,幼稚、不懂事,不能正确认识社会和人生问题。教师要给以启示、指点,使他们放眼社会、董事明理,从幼稚中醒悟,关心他人、祖国和世界,树立自己的理想。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要坚持正面教育,对他们表现的积极性和微小进步,都要注意肯定,多加赞许、表扬和激励,引导他们步步向前,以培养他们的优良品德。批评与处分只能作为辅助的方法。
‘玖’ 德育的疏导原则也可以叫做什么原则
中小学的德育原则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
进行德育要把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是他们言行一致。
疏导原则
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
严格要求和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进行德育要把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因材施教原则
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进行德育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以便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续性原则
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的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拾’ 德育的八个原则是什么
1、导向性原则: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德育目标要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
2、疏导原则: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表扬激励、正面教育,肯定学生的进步。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者要有责任感,尊重、关心爱护学生,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
4、知行统一原则:理论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认识,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评价学生坚持知行统一,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想结合的原则:坚持正面教育,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严格管理,认真执行。
6、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要一分为二、全面分析、客观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7、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发挥教师集体作用,争取家长、社会的配合,保持德育经常性和制度化,处理好衔接工作。
8、因材施教原则: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根据年龄特征有计划进行教育。
(10)疏导原则是什么教学方法扩展阅读:
德育作为各个社会共有的教育现象,具有社会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德育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具有历史性。德育在阶级和民族存在的社会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继承性。
德育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思想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政治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的政治观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道德教育即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
我国德育是一种涵盖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大德育”。然而,品德的发展,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政治觉悟的提高,各属于不同层面的问题,其过程机制相差甚大,不能以一样的手段、方法,通过一样的途径,遵循一样的原则,来实施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