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蝙蝠研究方法

蝙蝠研究方法

发布时间:2022-07-02 06:43:30

1. 蝙蝠身上携带多种病毒,可否通过研究蝙蝠克服艾滋病、狂犬病等绝症

研究蝙蝠携带大量病毒而不致病,来克服人类的艾滋病毒、狂犬病毒是目前我们科研工作正在做的一条思路。

蝙蝠为什么携带大量病毒,而不致病呢?

蝙蝠可以说是地球上最成功的的哺乳动物,首先它的历史比较长,在地球上存活历史达到5000多万年,远远超过人类历史;其次,蝙蝠的种类比较多,目前有上千种蝙蝠,我国境内有大约140种蝙蝠;再次,蝙蝠的寿命比较长,最长可达50年,这在自然界中寿命与动物体型大小相关的规律相反;最后,蝙蝠携带大量的病毒,而不致病。综合这几点,蝙蝠可以说是最成功的哺乳动物。

人体主要是通过免疫系统来消灭病毒

病毒在蝙蝠体内不致病另一个原因就是蝙蝠的免疫功能比较强大,所以我们在治疗新病毒感染时,最常用的手段就是给病人增强免疫力,比如说目前的新冠病毒,对于重症患者往往就是通过给予吸入干扰素,或者注射免疫球蛋白等增强病人免疫力的手段来帮助病人度过危险期。这也可能是从蝙蝠那里得到的启发。

综上,可以知道我们一直在通过研究蝙蝠以及其他各种方法来攻克人类的病毒感染难题。同时,也在从研究中发现各种有效方法应用于临床。但最终这些都是外部帮手,而战胜病毒最终靠的还是我们自己,所有保持好身体的健康,才是我们最应该关心的话题。

有任何问题都可以留言讨论,关注我了解更多病毒方面的知识。

2. 科学家是通过怎样的研究蝙蝠,才研制出了雷达

蝙蝠采用回声定位的方式来探测目标。它在喉内产生超声波,通过口或鼻孔发射出来。被物体反射回来的超声信号,雷达的工作原理和蝙蝠的回声定位方式相似。

3. 蝙蝠的研究情况

2013年12月15日,《动物学前沿》杂志上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蝙蝠可以通过同类所发出声调变化来判断它们的情绪状态。
研究人员对吸血蝠进行观察,他们训练这些蝙蝠在树枝上等待食物。在一些测试中,研究人员通过扬声器发出“侵略性的信号”,通常防卫树枝的蝙蝠会从即将来临的蝙蝠那里得到并发出这种信号。在其他的实验中,研究人员发出“缓和的信号”,一般情况下这种信号会由蝙蝠在接近已经有处栖息的蝙蝠时发出,以此寻求分享其空间。研究人员对每只蝙蝠单独进行了测试,使用信号录音是为了确保蝙蝠对所录音的内容作出反应,而不是对看到其他蝙蝠的视觉线索作出反应。
在所有测试中,科学家每隔20秒发出一个信号,直到蝙蝠开始忽略这个信号,然后他们再发出一个有轻微差异的相同信号,该信号会更加紧迫(有更短、更紧密间隔的音节)或者更加舒缓。新设定的侵略信号总是会使蝙蝠转向扬声器,然而新的缓和信号只有在变得更加紧迫的时候才会使蝙蝠作出一定的反应。
蝙蝠未能对弱化的缓和信号作出回应表明:蝙蝠能够理解所接收信号中带有情感色彩的内容,这种知觉可能比之前认为的更广泛地存在于哺乳动物中。 北京房山区霞云岭乡蝙蝠洞生活着3000只大足鼠耳蝠,这是我国特有的蝙蝠种类,也是截止至2014年亚洲被证实会捕鱼的唯一一种蝙蝠。
2011年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定为“国际蝙蝠年”,以宣传蝙蝠给生态系统带来的益处。
1936年,在中国福州的哈佛大学博物馆馆长艾伦,收到了一只十分特别的蝙蝠标本:这只小小的野兽,居然长着一双巨大的爪子,比其它蝙蝠足足大出了一倍,弯曲如钩、锋利无比。
艾伦给这种蝙蝠取名叫做“大足鼠耳蝠”,他推测:这是一种罕见的会用双爪捕鱼的奇特蝙蝠。按照动物的进化原则:它们身上的每一个特殊器官,都必然会有独特的功能与之对应。就像宽大有力的翅膀,对应着强大的飞行能力一样。
接下来,艾伦便搜寻这种蝙蝠吃鱼的直接证据。要想证实蝙蝠有没有吃鱼,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到它们的肠道和胃中去寻找,看看有没有留下鱼的线索,尤其是鱼鳞和鱼骨。
标本只有一件,解剖工作必须谨慎进行。当艾伦从蝙蝠体内取出黏糊糊的物质之后,发现肠道内空空荡荡的,找不到有用的线索。而在蝙蝠的胃中的黑色物质,全都是昆虫的残肢,连一丁点儿鱼的踪迹都没有。
70年过去了。科学家在墨西哥西部的一座小岛,人们从地面的石缝里,找到了会吃鱼的“索诺拉鼠耳蝠”。在南美的北部丛林中,还有另一种类似的会吃鱼的蝙蝠“墨西哥兔唇蝠”。这两种蝙蝠用来捕鱼的爪子巨大而又尖利;脚掌很小,脚趾很长;胫骨与普通蝙蝠有着明显区别,不仅长,而且与翼膜之间的结合点非常高。
2002年,中国科学院动物学博士马杰,在北京房山区霞云岭乡展开考察研究。马杰开始从蝙蝠粪便中寻找鱼的踪迹。在实验室,马杰将地面采集的粪便样品置于显微镜下,但是仅仅找到了大足鼠耳蝠会吃昆虫的证据。
一个月后,马杰再次来到蝙蝠洞捉到觅食归来的蝙蝠,对取到的粪便样品分析,观察到样品在强烈的灯光下闪闪发光。经过鱼类专家鉴定,样品中发光的正是鱼鳞!通过鱼鳞的特征,把鱼的种类鉴定出来了。分析的结果表明:大足鼠耳蝠至少吃了三种鱼。
食鱼蝙蝠由经常在水面捕食昆虫的蝙蝠进化而来。食鱼蝙蝠的祖先在水面追捕昆虫时,或取食水面漂浮或浮游的昆虫,这些蝙蝠偶尔也捕获跳出水面或浮游的小鱼。由于小鱼较昆虫有更高的营养,因此它们逐渐倾向捕食小鱼。 仿生学(bionics)在具有生命之意的希腊语bion上,加上有工程技术涵义的ics而组成的词。大约从1960年才开始使用。生物具有的功能迄今比任何人工制造的机械都优越得多,仿生学就是要在工程上实现并有效地应用生物功能的一门学科。例如关于信息接受(感觉功能)、信息传递(神经功能)、自动控制系统等,这种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在机械设计方面给了很大启发。可举出的仿生学例子,如将海豚的体形或皮肤结构(游泳时能使身体表面不产生紊流)应用到潜艇设计原理上。仿生学也被认为是与控制论有密切关系的一门学科,而控制论主要是将生命现象和机械原理加以比较,进行研究和解释的一门学科。
可以举个例子:苍蝇,是细菌的传播者,谁都讨厌它。可是苍蝇的楫翅(又叫平衡棒)是“天然导航仪”,人们模仿它制成了“振动陀螺仪”。这种仪器应用在火箭和高速飞机上,实现了自动驾驶。苍蝇的眼睛是一种“复眼”,由3000多只小眼组成,人们模仿它制成了“蝇眼透镜”。“蝇眼透镜”是用几百或者几千块小透镜整齐排列组合而成的,用它作镜头可以制成“蝇眼照相机”,一次就能照出千百张相同的相片。这种照相机已经用于印刷制版和大量复制电子计算机的微小电路,大大提高了工效和质量。“蝇眼透镜”是一种新型光学元件,它的用途很多。
自然界形形色色的生物,都有着怎样的奇异本领?它们的种种本领,给了人类哪些启发?模仿这些本领,人类又可以造出什么样的机器?这里要介绍的一门新兴科学——仿生学。
仿生学是指模仿生物建造技术装置的科学,它是在本世纪中期才出现的一门新的边缘科学。仿生学研究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和工作原理,并将这些原理移植于工程技术之中,发明性能优越的仪器、装置和机器,创造新技术。从仿生学的诞生、发展,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它的研究成果已经非常可观。仿生学的问世开辟了独特的技术发展道路,也就是向生物界索取蓝图的道路,它大大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显示了极强的生命力。
蝙蝠在水平地面上是无法起飞的,一定要有一点高低落差。蝙蝠的导航能力绝不仅限于回声定位,它体内具有磁性“指南针”导航功能,可依据地球磁场从数千英里外准确返回栖息地。而此前,众所周知,蝙蝠是着名的“夜行侠”,虽然它的视力非常差,但其拥有超常的回声定位方法,仍可在黑暗中导航觅食。
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大学生物学家理乍得·霍兰德和同事们研究发现,当蝙蝠处于人造磁场环境中,会干扰蝙蝠原来正确的航向,使蝙蝠“误入歧途”。该研究是科学家首次揭示蝙蝠具有磁性导航能力,有助于进一步增进科学家对蝙蝠导航飞行的认知。
擅长夜晚飞行的蝙蝠拥有独特的回声定位,通过发出高音频声音并能根据回声判断物体的方位及距离,这种能力可帮助蝙蝠准确判断猎物所在位置,并有效地绕开树、建筑物等。依据这一理论,蝙蝠的回声定位功能在近距离飞行中可以游刃有余,但对于远距离飞行而言,视力非常差的蝙蝠似乎无计可施了。
霍兰德的这项研究推翻了这种错误观点,他指出蝙蝠具有磁性感官能力,在飞行数千英里之远仍能准确判断方向,蝙蝠的这种能力与某些鸟类有相同之处,除依据磁场,它们还都使用日落作为方向标识器。这将有助于调整动物体内的“指南针”,并有效地区分磁场北向和真实北向之间的差别。霍兰德说,“通过这项研究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对蝙蝠深入研究的兴趣,原本我们认为蝙蝠只有最远飞行几英里,但实际看来,它们与候鸟具有相同之处,可以飞行至数千英里。”
在研究实验中,霍兰德带领研究小组在大褐蝙蝠身体上装配了微型无线电发射器,然后从它们栖息地向北12英里处释放,在蝙蝠返回栖息地的过程中,研究小组通过小型飞机在蝙蝠上空进行监控。一些未受人造磁场干扰的蝙蝠基于日落磁场识别能力向南飞行,很轻易地就找到了自己的老家。
然而在此之前,研究小组释放了两组蝙蝠,分别处于地球磁场北极顺时针90°和逆时针90°的人造磁场环境中。处于逆时针90°磁场飞行的蝙蝠一直向西飞行;另一组受顺时针90°磁场的干扰,却一直向东飞行,但这些差点迷失方向的蝙蝠通过日落作为方向标识器,最终意识到飞行方向错误,改变飞行方向顺利地返回栖息地。
科学家们已知道自然界的动物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磁性感官定位:一种是简单的“指南针”感官功能,这是基于体内磁铁矿颗粒与外界环境发生的反应;另一种则是某些鸟类能根据处于地球磁场不同位置所“看到”的磁场光强度,来准确判断飞行方向。

4. 蝙蝠是用什么方法来探路的

对,是用眼睛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清朗的夜空出现两个亮点,越来越近,才看清楚是一红一绿的两盏灯。接着传来了隆隆声,这是一架飞机在夜航。 ,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试验。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科学家又做了两次试验: 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

5. 人类利用蝙蝠发明了什么

发明了雷达,探路仪
以昆虫为食的蝙蝠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回声定位系统,因此有“活雷达”之称。借助这一系统,它们能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飞行和捕捉食物,在大量干扰下运用回声定位,发出波信号而不影响正常的呼吸。
拓展资料
蝙蝠是翼手目动物,翼手目是动物中仅次于啮齿目动物的第二大类群,是唯一一类演化出真正有飞翔能力的哺乳动物,现生物种类共有19科185属961种,除极地和大洋中的一些岛屿外,分布遍于全世界,在热带和亚热带蝙蝠最多。大部分蝙蝠都是白天休息,夜间觅食。
小蝙蝠亚目即通常所说的蝙蝠,我国有6科,26属,110种。蝙蝠大多数为食虫性及肉食性,主要利用超声波回声定位信号搜寻食物 , 探测距离,确定目标,回避障碍和逃避敌害等 。 蝙蝠是真正会飞的兽类,这种进化上的优势使它们利用了兽类中一个全新的未被利用的生态位。

6. 蝙蝠夜里飞行的秘密科学家试验方法有哪三种

蝙蝠夜里飞行的秘密科学家试验方法
1、蒙上蝙蝠的眼睛。
2、堵住蝙蝠的鼻子。
3、堵住蝙蝠的耳朵。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7. 科学家是如何利用蝙蝠探路的方法设计雷达的

科学家从蝙蝠在黑夜飞行能巧妙避开障碍物这一现象开始思考,经过反复试验,发现蝙蝠是利用超声波用嘴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最后根据这一原理发明了雷达。

为了揭开蝙蝠夜里安全飞行的秘密,科学家进行了三次试验。第一次将蝙蝠的眼睛蒙上,它在屋子里飞行没有碰着铃铛;

第二、三次分别塞上蝙蝠的耳朵,封住蝙蝠的嘴,它在屋子里飞行将铃铛撞得响个不停。三次试验证明,蝙蝠夜里安全飞行靠的不是眼睛,是靠嘴巴和耳朵利用超声波配合起来探路的。

(7)蝙蝠研究方法扩展阅读

说到雷达的发明,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关键人物——英国物理学家沃森·瓦特。1915年,瓦特进入空军气象部门工作。考虑到飞机的飞行受到雷电天气的影响,瓦特认为,雷电会让空气分离从而发出电磁波,如果能探测到这些电磁波信号,就可以知道雷电的区域。

他提出了“沃森·瓦特测向体制”,采用阴极射线管显示无线电信号,成功解决了对电磁信号进行定位和可视化的难题。在此研究过程中,瓦特还发现了微波磁控管的热效应,后人根据这个原理发明了微波炉。1933年瓦特成为英国国家物理实验所无线电研究室的主任。

8. 蝙蝠是怎样探路的

蝙蝠是用波来判断前方是否有障碍物,用此改变飞行道路。

飞行特征:

蝙蝠类是真正能够飞翔的兽类,非常善于飞行,它们虽然没有鸟类那样的羽毛和翅膀,飞行本领也比鸟类差得多,起飞时需要依靠滑翔,一旦跌落地面后就难以再飞起来。飞行时把后腿向后伸,起着平衡的作用。其前肢十分发达,上臂、前臂、掌骨、指骨都特别长,并由它一层薄而多毛的,从指骨末端至肱骨、体侧、后肢及尾巴之间的柔软而坚韧的皮膜,形成蝙蝠独特的飞行器官—翼手。

蝙蝠是用波来判断前方是否有障碍物,用此来改变飞行道路。从前很多人说蝙蝠视力差,其实是一个天大的误区。已经有不少科学家指出,蝙蝠视力不差,不同种类的蝙蝠视力各有不同,蝙蝠使用超声波,与它们的视力没有必然联系。

(8)蝙蝠研究方法扩展阅读

生理特征:

蝙蝠是唯一一类演化出真正有飞翔能力的哺乳动物,有900多种。它们中的多数还具有敏锐的听觉定向(或回声定位)系统。蝙蝠的体型大小差异极大。最大的吸血狐蝠翼展达1.5米,而基蒂氏猪鼻蝙蝠的翼展仅有15厘米。蝙蝠的颜色、皮毛质地及脸相也千差万别。蝙蝠的翼是进化过程中由前肢演化而来。除拇指外,前肢各指极度伸长,有一片飞膜从前臂、上臂向下与体侧相连直至下肢的踝部。

多数蝙蝠于两腿之间亦有一片两层的膜,由深色裸露的皮肤构成。蝙蝠的吻部似啮齿类或狐狸。外耳向前突出,通常非常大,且活动灵活。许多蝙蝠也有鼻叶,由皮肤和结缔组织构成,围绕着鼻孔或在鼻孔上方拍动。据认为鼻叶影响发声及回声定位。蝙蝠的脖子短,胸及肩部宽大,胸肌发达,而髋及腿部细长。除翼膜外,蝙蝠全身有毛,背部呈浓淡不同的灰色、棕黄色、褐色或黑色,而腹侧色调较浅。

耳发育正常,双耳一般分离,只有少数种类在额前相联。具发达的耳屏,其末端尖细或钝圆。吻部无衍生物。第二指具发育正常的掌骨及一短小的指骨;第三指具三指节、末端一节除其基部外,为软骨性。股间膜完善,尾完全包括在膜内,或仅末端微游离。头骨无眶后突。

9. 科学家怎样反复研究 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nh1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驾驶员从雷达的荧光屏上,能够看清楚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在夜里飞行也十分安全。

10. 蝙蝠察觉环境的方法

通过回声定位。
蝙蝠分辨声音的本领很高,耳内具有生物波定位的结构。蝙蝠是唯一能真正飞行的哺乳动物,非常适合在黑暗中生活,它的眼睛几乎不起作用,通过发射生物波并根据其反射的回音辨别物体。飞行的时候由口和鼻发出一种人类听不到的生物波,遇到昆虫后会反弹回来。蝙蝠用耳朵接收后,就会知道猎物的具体位置,从而前往捕捉。它能听到的声音频率可达300千赫/秒,而人类的一般在14千赫/秒以下。

阅读全文

与蝙蝠研究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正确鱼塘杀虫方法 浏览:617
无油洗发水的正确方法 浏览:33
浮漂切胚方法视频 浏览:637
解奶正确方法 浏览:774
脚烧伤了怎么办最快的方法 浏览:848
拼装式床头与床包的连接方法 浏览:919
肠胃积热怎么治疗方法 浏览:498
三星s44g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38
大型双列圆锥轴承的安装方法 浏览:779
编创方法和步骤 浏览:941
甩头发的技巧和方法 浏览:669
煤的发热量简单测定方法 浏览:455
把锅子煮糊了用什么方法 浏览:730
洛氏硬度仪使用方法 浏览:876
加工衣服的快速方法 浏览:66
电脑鼠标耳机连接方法 浏览:709
15种方法快速止痛经 浏览:200
快速补血的食物和方法有哪些 浏览:838
产后女人如何丰胸方法 浏览:46
羊口蹄疫治疗方法 浏览: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