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电影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研究观众心理和影片心理效应的观众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包括:1?电影观众的生理及心理状态,如视觉暂留、认同、完形、幻象、催眠、白日梦、参与、镜像;2?影片影响个体心理的功能,如宣泄、抚慰、殿堂效应和快乐原则等;3?影片的群体效应,观众通过感受影片的内容和形式,形成心理上被联系起来的独特社会群体,达到群体审美的沟通,造成社会行为情境,从而使观众个体加入到群体中,体验集体情绪,发生复杂的内心活动,调节个体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获得净化和升华。(参见“格式塔心理学电影理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渗入电影理论领域。精神分析学的重要范畴,如无意识、潜意识、镜像阶段、初始场景、浓聚、移换、窥视癖等概念被用于解释电影的机制、观看主体的心理活动、电影作品的创作和感受过程,从而形成现代西方电影心理学的新阶段。法国电影理论家克里斯蒂安·麦茨将精神分析学理论和结构主义符号学相结合,完成了重要着述《想象的能指》,创立了电影的第二符号学——电影精神分析学。
B. 某类电影现行平均票价为4元,对该类电影需求的价格弹性为1.5,经常出现许多观众买不到票的现象
某类电影现行平均票价为4元,对该类电影需求的价格弹性为1.5,经常出现许多观众买不到票的现象,这些观众大约占可买到票的观众的15%,采取以下提价10%的方法,可以使所有想看电影而又能买得起票的观众都能买到票。
解释分析:根据需求的价格弹性理论,1.5=15%/10%,15%是需求变动百分比,10%是价格变动百分比,所以这道题明显是想降低需求,因此只需要提价10%,就能相对应的降低需求。
影响产品需求弹性大小的因素主要有:
1、产品对人民生活重要程度。通常是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小,奢侈品需求弹性大。
2、商品的替代性。难于替代的商品需求弹性小,易于替代的商品需求弹性大。
3、产品用途的多少。用途单一的需求弹性小,用途广泛的需求弹性大。
4、产品的普及程度。社会已普及、饱和的产品需求弹性小,普及低的产品需求弹性大。
5、产品单价大小。单价小的日用小商品需求弹性小,单价大的高档消费品需求弹性大。
6、需求影响价格。
C. 为什么现在电影院消费那么贵
场地成本上涨,人力成本上升,设备维修和置旧费用,物价上涨,加上平时的观影淡季影院入不敷出,旺季的时候就会随着电影的市场需求成倍上涨票价
打开购票APP,你或许会发现,一部电影的票价已经最低30元起步,而繁华地段影院的票价则一般高达60、70元,甚至百元以上。对于不少年轻人来说,约朋友看一次电影可能比聚一次餐还贵了。
而与我们相邻的印度,电影票价格普遍约合人民币5、6元。首都新德里最豪华的电影院看一次电影大概16元人民币,加上印度高分电影频出,难怪有网友惊呼:“印度是影迷的天堂”。
可能很多年轻人并不知道,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电影票价才2角左右,如此低廉的票价也曾经令外国影迷羡慕不已。而如今,四十年过去了,票价翻了不止百倍,占人们收入比重也越来越大(据统计,过去一张电影票价占人均收入0.67%,如今已经上升到2%)。
那么电影票为什么越来越贵?我们梳理了中国电影票价变化的历史,期望能找出票价变贵的原因。
二十世纪50年代~80年代:低票价政策
在民国时期,电影并不是一个亲民的娱乐活动。当时一流影院的票价大概分为4角、6角、1元等三个级别,普通影院的票价一般在2角左右。要知道,那时候一元钱就能买20斤面粉,所以普通人一般看不起电影。在这个时期,电影票还是相对昂贵的。
新中国建立之后,我们各项管理政策都向隔壁苏联大哥学习,电影票价的制定机制当然也不例外。当时苏联为让尽可能多的群众走进影院,接受国家意识形态宣传,采用低票价政策。所以,当时中国电影也是由政府统一定价,票价甚至低至几分钱。在这个时期,电影迅速成为真正大众的娱乐艺术品。
所以,想不降价又能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影院,电影本身的质量是首当其冲的要素。在此基础上,采取更加灵活的定价机制,制定多层次的票价体系,才能让每个观众都能买得起电影票,才能让电影真正成为他/她娱乐生活中的一项重要选择。
公众号:狸猫电影惠,一只猫为你推荐最新电影资讯解读和电影票优惠资讯
D. 看电影的人数与电影票价和电影拍的质量之间的经济学关系
看电影的人数多少是由大经济环境决定的,如果大家都很穷,肚子都填不饱,谁还会花钱去看电影。这么多的高票房烂片,如富春山居图什么的,说明电影的质量也不一定会影响票房。电影的票价嘛,3D电影的票价够高了吧,还是很多人去看,为什么呢,因为那些大投资大制作的科幻类电影大家觉得物有所值,值得一看,所以大家才去看的。
E. 电影票价格不是固定的为何不同地区价格也会不一样
不可否认,很多小城市特别是小县城,基本上只有一家电影院,最多两家电影院,处于名副其实的垄断格局,消费者没有太多的选择权。这决定了电影院在票价上享有绝对的定价权。对观众而言,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花钱买票,要么只能不进影院看电影。
但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很多小城市、小县城的人口规模有限,特别是愿意购买电影票、进入影院看电影的观众群特别小,每场观众数量少——甚至在周末,观众也不时可以享受到“包场待遇”。像生活在小县城的笔者,一年下来,很少遇到过一场观众超过10个人的情况,从来没有遇到过一场观众超过20个人的情况,观众数量基本上只是个位数。这决定了电影院要维持经营,要生存下去,在观众规模较小的情况下,只能通过提高票价的办法,别无选择。
换句话说,人气不足,票价来凑,小城市、小县城的电影院没有办法走所谓的“薄利多销”的营销模式,只能走“暴利少销”的办法。而在春节期间,青年人普遍返乡过年,直接增加了愿意买票走进电影院看电影的观众群,这就让电影院产生了靠短短的春节几天“狠宰”心理,选择“坐地起价”,达到靠春节几天的暴利摊平平时的亏损或者低利润的目的。
当然,电影院经营者、电影投资商必须认识到,电影票价、电影票销量、电影院利润三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需要平衡。如果电影票价定得过高,人们买不起,或者令观众产生这是电影院“抢钱”的心理,将会导致电影票销量大幅下滑,可能并不能给电影院带来利润,也不利于我国电影行业的发展。反之,给电影票定一个合理的价格,则有可能带来销量上升,增加电影院上座率,反过来能够给电影院带来利润。
F. 电影票价有好几个价格、要怎么看
我把我知道的告诉你 学生价应该是25 元 30元 是成人价。。这是我们这的奥斯卡电影城 的售价 。。至于其他的价位 应该是.情侣包间 或什么一类的 ..
时间方面 上面显示的就是 电影放映时间 .
我有一个好的建议 .你可以打电话 给114 问一下你要去的那家影城 的电话号..然后再打给他,问问 他这几种价位 有什么不同
还有 3D电影是45..还有些普通电影是35 元..
这要根据各个地区 而定 ,就算同一个诚实 ,有时不同的影城 价位也不一样。
G. 求关于电影心里学的论文资料
1916年德国心理学家闵斯特堡发表了《电影剧: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心理和生理的角度研究电影,他通过分析人眼的视像滞留等生理特点,强调电影依赖观众而存在。之后.在鲁道夫·阿恩海姆、安德烈·马尔罗、米特里、安德烈·巴赞、克里斯丁·麦茨等不同专业学者的关注、参与下,电影心理学的研究历经了几个不同阶段的演进。从早期对观影的视知觉心理的探讨.到研究观影的深层心理需要,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女性电影理论、受众研究.借助心理学、社会学、接受美学、文化学、传播学、叙事学等不同理论基点和方法.电影心理学得以持续扩展、深入
【标题】建构电影观众学批评
【作者】章柏青 张卫
【关键词】电影理论 电影市场 电影观众学批评 心理结构 视觉心理 文化心理 情绪心理 观众研究
【刊名】电影艺术 2001--3
【ISSN】0257-0181
【机构】不详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影理论的发展与深入,随着电影进入市场,电影业越来越受到经济的制约,电影观众学研究成了热门的话题。电影观众学实际上已与电影美学、电影叙事学、电影文化学、电影心理学等学科并驾齐驱。既然其他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派生出来的批评,诸如文化学批评、符号学批评、美学批评、心理学批评……那么,观众学理论也应有自己的批评,我们将它称之为电影观众学批评。
【标题】声音的认知过程: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谈观众对影视声音的认知
【作者】李婷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 电影声音 观影过程 声音创作
【刊名】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08--1
【ISSN】1002-6142
【机构】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2005级硕士研究生
【摘要】在人们观看电影的过程中,视听元素始终作用于观众的生理及心理。作为声音的创作者,了解观众认知电影,或者说接受客观刺激时的心理反应是必要的。本文运用认知心理学对于心理过程的解释,结合电影声音的一些特殊性质对这一问题进行概述,旨在将电影声音的心理认知过程尽量直观地表述出来,使创作者一目了然。
H. 求电影市场定价策略的案例
在网上搜了一下,找到了一篇与此有关的文章,但太长了,摘抄部分如下,具体的链接过去看。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
(一)电影放映市场现状
电影,是一种商品。是商品就要有市场,就要赢利。不仅仅如此。有了市场还要追求更大的市场,争取让我们的商品渗透到每一个可以到达的地方。只有这样,我们的商品才有价值,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健康成长。同样,有了利润还要追求更大的利润,商品存在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创造利润。只有创造尽可能多的利润,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商品的价值。
但是,目前“电影”这两个字对于我们却越来越生疏了。原因就是它的市场在逐渐缩小,它的观众在逐渐减少,观众离影院越来越远,电影正在与观众背道而驰。
为什么?
主要原因就是电影票价太高,远远超出了消费者的支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让大批的电影爱好者望而却步。调查发现80%的观众认为几十元票价经济上难以接受。对于工薪阶层来说如果电影票价低一些还是愿意经常进电影院看电影的。但是普遍认为花十元钱看平庸的国产片是不值的,偶尔看一些进口大片还可以凑合,更何况少则30元、40元,多则80元、90元呢?消费者说这些话表明他们对于电影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实。
例如,2005年1月3日,元旦的最后一天假期,北京王府井电影院挂出的《天下无贼》票价是48元,《加菲猫》是38元,《功夫》是58元,如果要在这儿看完三部片子,就得花144元,而且这还是普通票的价格,如果你想在贵宾厅看电影,价格还得翻番。此外,影城门口有告示牌,不让外带食品,消费影城的大杯可乐8元,爆米花10元,让人感觉进了候机厅。
与票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居民的收入太低了。以2004年为例,广州人均收入16884元,深圳为27596元,上海16683元,杭州14565元。这样算下来我国居民的人均月收入也就在1200元到1400元(这只不过是沿海一些发达城市的收入水平。事实上,在欠发达的广大中西部地区远没有这么高)之间,但我国国内的电影票价大多在30—40元之间,一张电影票相当于一个人月收入的1/30,这个比较有点可怕。
票价高了,观众怕了,进影院的人少了,观众人数自然大幅下降了。以电影重地上海为例,其电影观众人数上世纪90年代4500万人次,但现在却萎缩到500万人次。电影院越来越留不住人,这已经成为困扰中国电影发展的一个瓶颈。
观众人数少了,票房必定下滑,即使票价很高。1989年时,电影票价为每张0.25元,全国票房总收入为25亿人民币。现在,电影的票价上涨了大约100倍,全国总票房收入却只有10亿人民币。而依我看来,考虑到物价指数上涨的因素,实际上现在每年的票房总数10亿人民币,只抵得上1989年时市值的5亿元以下。也就是说,目前每年的票房总值还不及1989年前的五分之一。
这就是我国电影放映市场现在的生存状况。票价居高不下、观众逐年锐减、票房无法突破就像三座大山重重的压在电影放映市场及其经营者的肩上。又像一个魔咒紧紧环绕在他们身旁使他们寝食难安。
我们的电影放映市场该怎么办?
(二)与以往电影放映市场状况的比较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电影业开始复苏,看电影是人们娱乐消费的主流,那时电影院放映新片,基本上是场场爆满。而在今天,电影“高票价”导致的电影消费贵族化,则在使电影观众严重走失。同时,票房收入大幅下降。
下面我们分别从票价、观众和票房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首先来看票价:
建国初期 0.1元 60年代 0.15元
70年代 0.2元 80年代 0.3元
1989年 2.5元 1996年 15元(个别影院20元)
以均价90年代以前每票0.25元计,现在的票价较之涨幅近100倍!而其它商品的价格涨幅远远低于电影票价的涨幅。以成都市零售商品为例,90年代以前,大米每市斤0.142元,现在每市斤0.85元,涨幅6倍左右;90年代以前,猪肉每市斤0.85元左右,现在每市斤6.5元,涨幅8倍左右。
再看观众数量:
1989年我国电影观众有293亿,1999年只有3亿人次,这说明1999年,我国看电影的人次仅为十年前的1%,2001年已经降至2.2亿。我国电影重地上海,电影观众上世纪90年代是4500万人次/年,而现在却萎缩到500万人次/年。
最后来看票房:
1989年我国电影票房收入为25亿元人民币,1999年我国票房收入为8.1亿元人民币。票房收入为过去的1/3。据官方统计的结果,2004年一年,我国的电影票房总收入为10亿圆人民币,这其中还包括电影频道给一些不在院线上映的电视电影的钱,如果单纯考虑影院票房,连10亿元都没有。
票价、观众数量和票房的如此悬殊的对比,说明高票价已经成为困扰我国电影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三)与国外电影放映市场状况的比较
美国人爱看电影,美国的电影票房动辄上亿美元;中国人也爱看电影,但中国的电影票房最高者《英雄》也不过2.5亿元人民币罢了。美国人爱看电影,美国人也有条件看电影,中国人爱看电影,但中国人却没有条件看电影。这真是让人觉得可悲。
美国1990年电影票房是47亿美元,以后连年大幅上升,到2004年已经达到了94亿美元,比2003年上升14%,同时也超过了之前的票房最高纪录—2002年的93亿美元,从而创造了美国电影票房新的最高纪录。而中国近年来则呈下降趋势,1992年是19.9亿元人民币,1999年以后就一直在10亿元人民币以下徘徊。
美国2004年人均收入是36000美元,月收入约3000美元,而美国的电影票一般在6美元左右,是月收入的1/500。中国人均年收入2004年广州人均收入16884元,深圳人均收入27596元,而上海人均收入16683元,杭州人均收入14565元。这样算下来,中国人的月收入也就在1200-1400元(这只不过是沿海一些发达城市的收入水平。事实上,在欠发达的广大中西部地区远没有这么高)之间,但中国国内的电影票价大多在30-40元,一张电影票相当于一个人月收入的1/30,这个比较有点可怕。
以上是我国和美国的比较,下面再看与其它国家的比较:
韩国:电影票价一般是人均收入的1/150。韩国的票价由发行方、投资方及影院三方来维持,三方从市场经济规律考虑提出一个适当的价格,根据地方差异有所不同,偏远地区比这个价格还低。
日本:电影票价一般为成人票每张1800日元(约合人民币135元),是普通市民收入的1/200。为了留住观众,日本女人看一场电影1000日元,约合人民币80元;日本男人需要多花500日元,也就是120人民币,但日本人均最低月收入在20万元,可以买1600张电影票。
法国:巴黎一般工薪阶层的月均收入为2000欧元(1欧元约等于10.5元人民币)。在香榭丽舍大道的UGC影院,三个放映厅的普通票价分别定为8.6欧元、8.2欧元和7.3欧元,学生票为6.7欧元,中午12时开映的影片票价为5.5欧元,12岁以下儿童票价为5.1欧元,另有三人联票等优惠价。票价的灵活掌握也是巴黎影院经营者经常用的手段,“办卡观影”活动在法国较为普遍,18欧元月卡和230欧元年卡很受观众欢迎。
意大利:罗马已实行年卡制,除本人照片外,在一次性交纳一定量的购卡费用,在年内观看任何场次的电影,只要每次交纳1欧元即可。
着名影星成龙被问及票房问题时,则表现得非常激动。“我最不愿意就是谈到票房的问题,我们中国有13亿人,票房上了1亿元就高兴得不得了,而韩国只有4600万人,却有1亿美元的票房。原因是我们中国人都去看盗版了。而看盗版的原因就是电影票价太贵了,看不起,尤其是一些不发达的地方,票价太贵,导致人们选择看盗版。所以呼吁一些地方降低票价,让更多的人去电影院看电影。”
票价高了,进电影院的人数就少了,在电影院进行消费的人数也就少了。在中国的电影院里经常可以见到只有8、9个人的情况。即便是100元一张票,也不过8、9百元。如果票价低一些,影院里有500人,每人买一杯2元的水,影院就会有1000元的营业额。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
电影管理者是否也该考虑一下措施,让更多的人能进电影院,让人们能看到更多的电影。这可能是振兴中国电影放映市场的一条必由之路。
I. 2022年春节档电影票均价已飙到56元,为什么电影票价格会突飞猛涨
2022年春节档电影票均价已飙到56元,为什么电影票价格会突飞猛涨?下面就我们来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探讨,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到有需要的朋友们。
不清楚大伙儿如何看待当今电影票价的规模性增涨,那么贵的电影票你能掏钱在春节期间去规模性的看电影吗?
J. 电影票价由谁决定
电影票价由市场综合决定。
电影票价由放映成本、利润、税金三项构成。放映成本主要包括电影拷贝租赁费、影院房屋、设备折旧费、职工工资、管理费等。
电影票价有两种:一种叫“最低票价”也就是发行价,这个由发行方决定,以最低票价的价格与发行方结算。一种叫“影院售价”也就是通常电影院的影票卖家,这个是由影院决定。
总而言之,电影票价由市场综合决定。
(10)电影票价心理价位的研究方法初探扩展阅读:
制定电影票价要注意处理好以下问题:
(1)、 坚持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以电影事业的收入来发展电影事业。
(2) 、贯彻按质分等论价的原则。
第一,分别制定同一放映场所的不同座席的票价。根据各放映场所的不同条件,一般可分为2—3个等级,对于特座、雅座、包厢收费则可更高一些。
第二,分别制定不同条件的放映场所的票价,对大中城市近几年陆续新建、改建、扩建的在各方面条件明显优越的电影院、影剧院、俱乐部、开放礼堂,可适当提高票价标准。
第三,分别制定质量不同的影片的票价。要区别首轮片与复轮片; 宽银幕、遮幅式、一般银幕; 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新闻片等的不同票价水平,对部分影片还可实行浮动票价的办法。其拷贝租价亦应相应浮动。
(3) 、正确安排电影票价的地区差价和城乡差价。电影票价全国不统一,由各地主管部门自行制定。各地票价水平应与当地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大体相适应,大城市比中小城市的票价高一些,中小城市比县城、集镇的票价稍高一些,农村比县城、集镇更低一些,有些边远山区甚至基本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