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柑橘如何育种
运用果树育种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柑橘的遗传变异,培育柑橘新品种的一门科学技术。对改善柑橘品种的结构和布局、提高产量、增进品质、增强抗性、延长供应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展简史
人工选择促进了柑橘品种的进化和发展。公元前3世纪中国已有柑橘品种的记载。1178年韩彦直着《橘录》描述了27个柑橘品种的性状、特点和选种方法,是关于柑橘育种的最早着述。有计划的柑橘育种始于1893年,由美国施文格(W.T.Swingle)和韦伯(H.S.Webber)率先进行。起初以抗病育种为目标,3年后,致力于抗寒育种。1914年美国以宽皮柑橘、甜橙、葡萄柚为亲本,育成了许多橘橙和橘柚杂种。与此同时,苏联也开展了旨在育成抗寒品种的柑橘杂交育种,培育了10余万株杂种实生苗和珠心苗。从20世纪20年代起,除美国、苏联外,日本、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相继开展了柑橘杂交育种研究。1935年,美国哈森用X射线照射种子,首次将辐射引变应用于柑橘育种。20世纪40年代,美国还开始了多倍体育种和珠心系选种,获得了三倍体杂种和优良新生系。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和日本先后开展了柑橘育种的生物技术研究。中国的柑橘育种始于20世纪30年代末。1939年,章文才等从四川省实生甜橙中选出锦橙、先锋橙等优良品种。1950年在中国开展了广泛的选种活动。1957年江西省新干县橘棉研究所、1959年浙江省黄岩柑橘研究所、1962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橘研究所,相继开展了柑橘的有性杂交。20世纪70年代起,中国的柑橘育种还包括辐射育种、多倍体育种和生物技术研究,已有10多个研究单位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育种目标
柑橘育种的目标是培育优良的宽皮柑橘、甜橙、葡萄柚和柚。共同适用于这四类鲜销品种的优良性状是抗病、抗寒、丰产、稳产、早结果、外观美、风味佳,适应生产和消费的需要。丰产品种要求每年花量适中,花质量好,坐果率高,连年稳产;也要注意培育树冠紧凑、植株矮化、适于密植、早结果、早丰产、盛果期长的品种。优质主要是指果实外观美、色泽鲜艳、果实较大、果皮光滑、梗端无颈、果顶无乳突,肉质细嫩化渣,汁多味浓,甜酸适口,维生素C含量高,富有香气,无核或少核。制汁用甜橙良种除要求丰产稳产外,尚需果大皮薄,汁多核少,风味浓郁,有香味无异味,出汁率高。加工橘片罐头的良种则要求果实大小均匀,囊瓣组织饱满紧密,具香味,甜酸适度,糖液清晰,成品质量高。为改变目前中熟种比重过大的品种结构,重点应选育10月上旬以前成熟的特早熟和1月至5月成熟的晚熟品种。北亚热带产区要注重选育抗寒良种,要求温州蜜柑能耐-13℃,橘类能耐-12℃,甜橙类能耐-7~-9℃;南亚热带产区则侧重选育抗黄龙病品种:中亚热带则以选育抗溃疡病品种为主。
育种途径
杂交育种
柑橘类果树不仅品种间容易杂交,而且种间以及柑橘属与其近缘属之间都能杂交,其杂交第一代即有较大的分离。因此,杂交育种在柑橘育种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在90多年的世界柑橘杂交育种史上,已培育出了众多的新品种。其中较为着名的有美国的奥兰多橘柚,明尼奥拉橘柚,韦尔金橘,鲁宾逊橘、李橘、诺瓦橘和圣勃斯特橘;日本的晚熟品种清见、甜泉、夏鲜和美枫;意大利的早熟橘柚马普等。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橘研究所用伏令夏橙作母本,以江南柑和朱砂柑的混合花粉授粉杂交获得的杂种“1232”,结果早、丰产,果实红色,优质,维生素C含量高,富含香气,耐贮,种子单胚;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柑橘研究所用瓯柑与改良橙杂交获得的杂种439,丰产、优质、耐贮。这两个有性杂种均已开始生产栽培。但是,大多数柑橘品种存在的种子多胚现象,是杂交育种的一大障碍,为了提高有性杂种的获得率,必须选好亲本和采取相应的措施。选择单胚品种作母本,是获得杂种最简便有效的方法。单胚品种间杂交后代全为单胚型杂种,单胚与多胚品种杂交,后代的单胚杂种和多胚杂种约各占一半。中国已知的单胚品种有柚子和拘橼的全部品种,北京柠檬、宽皮柑橘中的槾橘、瓯橘,南丰蜜橘,圆红香柑,韦尔金橘,克里曼丁橘,自然杂种红橘广柑以及罗浮金柑等。当单胚品种不能满足育种目标的要求时,也可选用平均胚数少于5个的类型或单、多胚混合型作母本。由于柑橘珠心胚的形成既受遗传因素控制,又受环境条件影响,因此,当用多胚品种作母本时,如在萌芽期到末花期将植株进行高温处理,或在蕾期用γ射线照射,均能明显减少胚数,提高杂种获得率。此外,选择系统发育历史短的品种作亲本,或在亲缘关系较为远缘的品种间杂交,较易获得杂种,且杂交后代分离也广。
柑橘种子较难贮藏,容易霉烂或干缩,为使杂交种子发芽好,出苗齐,宜在播种时从果实中取出种子。需经贮藏的种子,先用1%的8-羟基喹啉硫酸盐浸一下,表面干后放入聚乙烯袋内,在1.5~7.5℃温度下可贮存4~5个月。剥去内外种皮,或横切种子将近合点端的子叶去除约一半,于25~30℃温度下催芽,2~5天即可萌发。对多胚的种子可采取人工分离培养法,即将种子表面消毒,在无菌条件下取出胚,移植到改良的怀特氏或MS培养基上,添加1ppm吲哚乙酸和100ppm酪朊水解物,使不成熟的胚或小形胚发芽成功。柑橘的杂种实生苗童期长,结果晚,为提早结果,进行鉴定,应注意加强幼苗管理,创造良好的生育条件,使杂种苗尽快形成树冠,增加分枝级数,加速形成达开花结果阶段的高级枝序。迄今在实生苗和成年树之间,尚未发现足以为选择和淘汰幼苗提供依据的相关性,仅在耐病虫性和抗寒性方面具有相同的趋势,据此可行预先选择。近年来,用纸层析、薄层层析、气相色i普、液相色谱、同工酶等分析技术,对杂种苗和珠心苗的鉴别有一定效果。但尚未进入实用阶段。
实生选种
实生繁殖的柑橘群体中常发生自然变异,这种变异包括珠心胚实生变异、有性变异两个方面。中国的柳叶橙、冰糖橙、大红橙、奉节脐橙等优良品种(系)都由实生选种获得。柑橘的种子有单胚与多胚之分,因此实生后代的变异大小与胚数密切相关。单胚品种的种子由合子胚发育而成,其后代因基因重组而发生分离和变异,如单胚性的柚类经实生繁殖后产生很多变异,并且常产生与橘类、橙类天然杂交的橘柚、柚橙等。而多胚品种的实生后代多由珠心胚发育而成,基本上表现母树的遗传性。但由于珠心胚实生具有复壮、不带病毒和偶发变异等特点,因而在选育新生系和培育无病毒母本方面广为应用。美国已选育出华盛顿脐橙、伏令夏橙、葡萄柚和柠檬等品种的新生系,均比老系丰产、优质、抗病。80年代推广的兴津早生温州蜜柑,是从宫川珠心胚实生中选育而成,树势强、丰产、早熟,鲜食和加工兼优。目前,珠心胚实生选种仍是美国、日本、苏联、意大利等国的重要育种方法。
芽变选种
柑橘发生芽变的频率较高。各柑橘主产国的主栽良种很多选自芽变。其中最着名的有华盛顿脐橙、西班牙的索尔斯蒂安娜甜橙,意大利的塔罗科和摩洛血橙,以色列的沙莫蒂甜橙等品种。中国近年选育的茶山、元红、川红等温州蜜柑,少核本地早、新本1号本地早、少核锦橙0号和100号、浦市无核橙、晚熟蕉柑,台湾的大春系蕉柑等均是优良的芽变株系。柑橘常见的芽变有植株的高矮,叶片的形状和大小,果实的色泽、形状、大小、成熟期、产量和品质等方面。一般劣变较多,优变较少。在温州蜜柑上,已发现有早熟系、晚熟系、菱叶系、大叶系、小叶系、柳叶系、不结果系、大果系、小果系、果面有沟系、扁平系、乳头系、红色系、黄色系等,以上除早熟系、晚熟系、扁平系和红色系外,均为劣变。但有些芽变常以嵌合体形式存在,其无性后代多表现出复杂的变异分离现象,须经纯化后,才能使变异性状稳定并为生产利用。
辐射育种
最成功的例子是美国的亨茨用热中子处理哈德逊葡萄柚的种子,育成了无核、深色的星路比葡萄柚。美国的赫恩用γ射线4000~5000伦琴(R)照射甜橙、葡萄柚和橘橙花蕾;日本的立川忠夫用γ射线2000~3000伦琴(R)照射金柑、夏柑、伊予柑和八朔的花粉,授粉后都产生了无核果。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橘研究所和广西省新光农场也分别用γ射线辐照处理,获得了红橘和雪柑的少核突变体。
多倍体育种
主要致力于培育三倍体无核品种。1926年有人首先利用自然四倍体金豆与来檬杂交得到三倍体的来檬金柑。美国用二倍体的无核柚与四倍体的葡萄柚杂交,育成了三倍体的奥洛勃兰柯葡萄柚。此外,日本的岩政正男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橘研究所用单胚的二倍体品种作母本与二倍体父本杂交,从产生的小种子中获得了三倍体植株。
现代生物技术
用组织培养技术创造新品种,20世纪80年代以来进展较快。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橘研究所通过胚乳培养,首次获得三倍体植株。福建农学院最早诱导成四季橘的花药单倍体植株。以色列将沙莫蒂甜橙的原生质体培育成植株。日本、美国、以色列等国用体细胞杂交先后获得了四倍体杂种。
遗传研究
柑橘类品种是高度杂结合的,遗传基础复杂,对遗传规律较少研究。迄今所知,表现为简单遗传的性状寥寥无几,仅明确枳的三出复叶对柑橘属的单身复叶是显性:果实的苦、麻味常呈显性遗传;在柠檬中控制幼叶红色的显性基因是杂合的;种子多胚性受1~2个显性基因控制。其它大多数经济性状呈数量遗传,如果实大小、形状、色泽、品质、成熟期和抗性等。大多数柚子品种和某些甜橙、宽皮柑橘、柠檬的品种自交不亲和,所有自交不亲和的品种互相杂交,得到的后代也全部为自交不亲和,且其中有1/4~1/2是杂交不亲和的;自交不亲和品种与自交亲和品种杂交,其后代或是全部自交亲和,或者发生分离。温州蜜柑等品种的雄性不育特性可以通过杂交遗传给后代。由染色体区段互换和染色体不配对而导致无核的伏令夏橙、刘勤光橙等品种,与其它品种杂交约产生一半的易位杂合体后代,表现出花粉败育。实生苗童期长短因种类而异,柑橘属内以橘类最短,依次为柑类、橙类和柚子,童期短的品种间杂交其后代童期也短。杂种优势和近交衰退明显,在柑橘属内,自交和近交常产生弱的后代,较远缘的杂交多产生强旺后代,用柚子作亲本与其它种杂交,其后代生长特别快。
迄今为止,柑橘育种的主要障碍仍然是实生苗童期长,结果晚;大多数柑橘品种存在珠心胚现象,使杂交育种难于成功,以及在幼龄实生苗阶段难于区分有性苗和珠心苗;由于遗传基础复杂,多数性状呈数量遗传,使遗传分析难于进行。因此,对柑橘遗传和育种的研究仍需进行长期的努力,才能更有效地创造出符合多种需要的优良新品种。
⑵ 柑橘属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
柑橘属类黄酮多以极性较大的糖苷形式存在,目前广泛采用极性较大的有机溶剂进行浸提。对胡柚皮的提取工艺表明,在乙醇浓度90%,料液比1:5,提取2h,提取温度40-60℃时类黄酮提取率较高。研究化橘红用8倍量80%乙醇回流提取3次,1·5 h/次,得到较大的提取率。研究枳实药材中总黄酮提取工艺,得到60%的乙醇,8倍量,回流提取2次,每次1·5 h。近年来微波、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应用于植物细胞的破壁,有效地提高了有机物的吸收率,缩短提取时间,提高效率。对于柑橘属类黄酮的分离纯化,目前应用最广的为HPLC、柱层析、薄层层析等方法。近年来采用超临界CO2萃取也获得了纯度较高的类黄酮。同时采用树脂提取技术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由于树脂稳定性好、再生简单等优点,也是一种有效的黄酮类物质分离纯化材料,柚皮黄酮经大孔树脂纯化后总黄酮含量达到39·67%,回收率为62·48%。
⑶ 柑橘的种类有那些
①甜橙类:新会甜橙(主产地为广东的新会、广州、兴宁,闽南、桂南也有栽培)和锦橙(主要产地为四川江津,湖北、湖南、贵州等地已引种推广)。
②宽皮柑橘类:温州蜜柑(原产于中国浙江黄岩,后传入日本,并选育出诸多品系,近年已引入中国)、蕉柑(广东、广西、福建、四川、台湾均有栽培)、椪柑(又名芦柑、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湖北、四川、台湾等地有栽培)和本地早柑(主产于浙江黄岩,福建、湖北、广东等地也有栽培)。
③柚类:沙田柚(原产于广西容县沙田,广西、广东、四川栽培较多)和坪山柚(主产于福建漳州)。
④柠檬类:尤力克(原产于美国。四川栽培较多,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地有少量栽培)和香柠檬(广东、浙江、四川有少量栽培)。
⑤金柑:又名金弹、金橘、宁波金柑。原产我国。浙江、湖南、江西、广西栽培较多,上海、江苏有少量栽培。品质中上,不耐贮藏。
⑷ 柑橘类水果有哪些 柑橘类水果特点分析
柑橘类水果:
【分类】
柑桔、橙桔、蜜桔、金桔、柳丁、香吉士、橘子、庐柑、柠檬、葡萄柚、文旦等27种。
【营养价值】
桔内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如葡萄糖、果糖、蔗糖、果酸、枸橼酸、维生素C、醇、柠檬醛、维生素B1、B2和钙、磷、铁等多种无机盐及其它营养物质。
【功效与作用】
柑橘类水果所含有的人体保健物质,目前已分离出30余种,其中主要有:类黄酮、单萜、香豆素、类胡萝卜素、类丙醇、吖啶酮、甘油糖脂质等。类黄酮
柑橘类水果所含的类黄酮有三种类型:
Ⅰ型是以芦丁为代表的一般性黄酮类;
Ⅱ型是橘皮苷、柚皮苷之类柑橘类水果特有的黄烷酮;
Ⅲ型是其他蔬菜水果中至今尚未发现而只有柑橘类才具有的柑橘黄酮等含有聚甲氧基的特殊黄酮类物质。类胡萝卜
众所周知,许多蔬菜、水果中含有类胡萝卜素,这是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的万分。对类胡萝卜素的生理功能及其机理的研究近年发展很快,我国也已利用这类物质研制成一些保健食品并实现了工业化生产。香豆素
柑橘中所含有的香豆素是目前已被科学家充分肯定的抗癌物质。
⑸ 柑橘不同部位的功效成分研究(柑橘皮、柑橘肉、柑橘衣的营养元素、糖蛋白、活性糖、抑菌物质、抗氧化物质
柑橘
柑橘品种繁多,有甜橙、南橘、无核蜜橘、柚子等。它们都具有营养丰富、通身是宝的共同优点。其汁富含柠檬酸、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脂肪、多种维生素、钙、磷、铁等营养成分,是孕妇喜欢吃的食品。500克橘子中含有维生素C250毫克,维生素A2.7毫克、维生素B1的含量居水果之冠。柑橘中所含的矿物质以钙为最高,磷的含量也超过大米。柑橘的皮、核络都是有名的中药。常吃柑橘可以预防坏血病及夜盲症。但是,柑橘好吃,不可多食。因为柑橘性温味甘,补阳益气,过量反于身体无补,容易引起燥热而使人上火,发生口腔炎、牙周炎、咽喉炎等。一次或者多次食用大量的柑橘后,身体内的胡萝卜素会明显增多,肝脏来不及把胡萝卜素转化为维生素A,使皮肤内的胡萝卜素沉积导致皮肤呈黄疸样改变,尤以手及脚掌最明显。常伴有恶心、呕吐症状。孕妇每天吃柑橘不应该超过3只,总重量在250克以内。
芳香科柑橘类的幼果及果皮中,含有二氢黄酮类化合物,其本身无甜味,但在适当条件下转化成二氢查尔酮糖甙,则可显甜味。如新橙皮甙二氢查尔酮,其甜度为蔗糖的950倍,从构效关系可知,7位新橙皮糖基是二氢查尔酮甜度必须的,如失去或换成苦香精则无甜味;4’位引入烷氧基如乙氧基或丙氧基可分别增加甜度约10或20倍。
酸柑全身都很有价值,尤其它的种子更为突出,其表明粘状物质的主要成分是果胶,乃食物纤维,其吸水性及保存水分的能力极强,具有天然保湿效果。此外,种子里的类黄酮、几茶素等抗氧化物质能预防皮肤表面形成黑斑,所含的柠檬酸、果酸也能去除多余角质。
Cosme Decorte的Micro-Performance抗压滋润醒肤露,能补充皮肤因压力而流失的水分,避免皮肤变得干燥,其矿物性成分还能平衡肌肤,活化疲倦的肤质。
柑橘类如香橙精华,有高洁净功效,可去除污垢和多余的油脂。所含的丰富维他命C具有美白作用,有效针对黑色素,从而改善黯淡的肤色,让肌肤回复白皙柔滑。
~H2O+Aquafirm系列护肤品有三大功效:去毒、滋润、紧实。其柑橘精华混合海藻萃取物,能增强胶原蛋白,促进细胞新陈代谢,恢复肌肤弹性,提升肌肤水分,从而减少皱纹形成。
柑橘科中含有的维生素A和微量元素硒,能使肌肤保持湿润,并抗氧化。
柑橘类
橘子、柠檬、莱姆树果和葡萄中维生素C、叶酸和纤维的含量丰富?穴这些水果可以防癌?雪,其中一种鲜为人知的植物油??柠檬烯的成分含量很高。在实验室中证实它有治疗癌症的作用。威斯康星大学癌症综合治疗中心的研究人员正试图用柠檬烯的衍生物治疗人类进展期肿瘤。
到目前,有关柠檬烯的保健作用仍无定论。它们存在于柑橘的果浆和果皮内,果汁中含量也很高,所以可以饮用。
人体需要量:营养学家们推荐每日吃2~4次柑橘(每次3/4杯橙汁或1/2杯果肉汁)。
⑹ 柑橘类种质资源如何分布
具有一定的遗传物质,在柑橘生产和育种上有利用价值植物的总称。多数学者对柑橘类植物划定的范围是芸香科(Rutaceae)、柑橘亚科(Aurantioideae)、柑橘族(Citrea)、柑橘亚族(Citr-inae)中典型柑果的一组植物。又称真正柑橘果树组植物,共6个属,即金柑属(Fortunella)、澳沙檬属(Er-emocitrus)、枳属(Poncirus)、多蕊橘属(Clymenia)、澳橘檬属(Microcitrus)和柑橘属(Citrus)。其中在经济上最重要的是柑橘属,起源中心在中国、印度、东南亚一带,其次是金柑和枳2属,起源中心在中国。其他3属分布在澳大利亚及其附近地区,在经济上不占重要的地位。
柑橘类种质资源的特点多样性
东南亚和大洋洲是真正柑橘果树组的自然分布区,种类繁多,但在地理分布上多属狭布种,因此种系之间遗传基因千差万别,同时又有内在联系。柑橘属野生的原始种多分布于人迹罕至的地区,如宜昌橙(C.ichangensis Swingle),分布在中国长江中、上游;红河橙(C.hongheensis YLDL.),仅分布在中国云南省东南部;台湾山橘(C.tachibana Tanaka),除中国台湾省及附近的岛屿外,仅日本有分布;梵橘(C.indica Tanaka),只分布在印度阿萨姆邦的狭小范围。柑橘栽培历史悠久,分布地域辽阔,各地栽培柑橘资源自成系统,因地而异,形成了基因的多样性。在柑橘的近缘植物中表现更为明显,如枳(Poncirus trifo-liata Rafin.),具落叶性,能耐-26℃的低温,而其他柑橘在这样的条件下则难以存活:巴布亚澳指檬(Microcitrus papuana)在适宜条件下,一年生幼苗就能开花结果,而澳沙檬(Eremocitrus glauca Swingle)童期长达10年以上。
远缘杂交可孕性
柑橘植物种间容易杂交成功,属间杂交成功的实例也很多。生产上较常见的属间杂交种见表。
属间杂种比较重要的还有澳沙檬与酸橙的杂种沙酸橙(Eremoradia);与甜橙的杂种沙甜橙(Eremora-nge);澳橘檬与金柑的杂种金橘檬(Faustrim)等。多样的种质使利用时增加了选择机会,但又带来了收集、保存的困难。柑橘植物的种子多具多胚性,多个珠心胚一个合子胚,而且珠心胚占优势,合子胚往往败育。因此,不论是有性杂种或是体细胞突变而来的变异,即使是通过种子繁殖也大多能保留下来。
主要柑橘种质资源
对柑橘属植物的分类参照曾勉的意见,分为以下几类:
大翼橙类
中国有红河橙(C.hongheensis)、马蜂柑(C.hystrix DC.)、宜昌橙(C.ichangensis Swingle)等,翼叶特大,汁泡具芳香油点,种子单胚。红河橙、宜昌橙为中国原产,野生分布。这类柑橘有许多天然野生类型。有的已用作砧木,如香橙(C.junos(Sieb.)Tanaka)、菲律宾大翼橙(C.macrophylla Wester)是柠檬的砧木。
枸橼柠檬类
有枸橼(C.medica L.)、柠檬(C.limon Burm.f.)、7351檬(C.limonia Osbeck)和来檬(C.aurantifolia Swingle)等。翼叶小或几不具翼叶,汁胞味酸,除作酸果柑橘栽培外,多用作砧木。一种起源于杂种的粗柠檬,有强大根系,耐旱,抗衰退病等病毒病,但容易感染根腐病和线虫,在美国、阿根廷、澳大利亚、印度和南非广泛用于甜橙、葡萄柚和橘类的砧木。高产,但果实品质差,不适于作生产鲜果的砧木。7351檬在中国南方用作柑橘砧木。来檬有三倍体类型,果实无核,是热带地区的主要酸果用柑橘;也可作酸橙或葡萄柚和橘柚的砧木,其表现与粗柠檬相似。一种墨西哥来檬,可作为柑橘病毒的指示植物,将拟鉴定的柑橘枝条嫁接在它上边,可以在较短期间内看出是否染有衰退病等病害。
柚类
有柚(C.grandis Osbeck)和葡萄柚(C.pa radisii Macf.),柚原产中国,葡萄柚有人认为是柚与甜橙的杂种。柚果特大,种子单胚,品种极多,是很有潜力的种质资源。无酸类型的品种有沙田柚、梁平柚、垫江柚等。甘酸类型的品种有文旦、晚白柚。另产生有许多无核的类型。柚和葡萄柚作为柑橘砧木,都不理想。
橙类
中国原产有甜橙(C.sinensis Osbeck)和酸橙(C.aurantium L.),甜橙是世界上主栽的柑橘种类,各地长期栽培选择出许多品种和品系,除普通甜橙外,尚有果实无核的脐橙、果肉具红斑的血橙。普通甜橙在中国品种(系)很多,无酸型的有新会橙、柳橙,甘酸型的有锦橙、先锋橙,以及从橘类嵌合体中选出的福建改良橙等。作为砧木,甜橙应用已不多,酸橙是世界上广泛使用的砧木。酸橙为深根性植物,是甜橙、葡萄柚和橘的砧木,果实品质优良,缺点是不抗衰退病,易受线虫为害。中国浙江的枸头橙是很有希望的抗衰退病砧木资源。
宽皮柑橘类
花单生,皮可剥离,种子胚绿色,有异于以上各类。为中国原产,品种极多,是宽皮柑橘类的宝库。椪柑(C.reticulata Blanco)以中国为中心,西至伊拉克,东到菲律宾,广泛栽培。红橘(C.tan-gerina Hort.ex Tanaka)是四川和福建的主栽品种。乳橘(C.kinokuni Hort.ex Tanaka)果小、味甜、少核,是江西、浙江等地的主要品种。天然杂种很多,如温州蜜柑(C.unshiu Marc.),果实无核,丰产,味佳,在中国和日本普遍栽培。蕉柑(C.tankan Hayata),广东、广西南部普遍栽培。克里曼丁(C.clementina Hort.)是地中海地区主栽的柑橘,广泛利用其作杂交亲本。宽皮橘类作为砧木在中国应用较广。红橘、土柑、香柑和建柑在四川都是甜橙较好的砧木。美洲用Cleoptra为砧木,嫁接橘、橘柚和葡萄柚,在佛罗里达州表现良好。在巴西则用酸橘为甜橙的良好砧木。
柑橘属近缘植物
主要指芸香科柑橘亚科柑橘族柑橘亚族真正柑橘果树组植物中除柑橘属以外的5属植物。这些近缘属植物中,除百蕊橘属外,已进行利用和评价的有:
金柑属
中国原产,约6种,1变种。有种子单胚种和多胚种,发现有自然四倍体资源。果小,皮可食,一年开花多次,耐寒,童期较柑橘属短,实生苗对土壤缺铜较敏感。是具明显休眠期和果皮油性状的种质。
枳属
原产中国,为落叶树,极耐寒,能耐-26℃低温,抗柑橘线虫病,流胶病和衰退病,但不抗裂皮病并对高氯及石灰过量的土壤敏感,是世界重要的砧木之一(见图)。已选出了许多已命名的砧木无性系。日本已选育出30个以上的枳无性系,可分为大花型和小花型两类,各无性系间没有很大差异。中国枳的变异类型和天然杂种资源极丰富。枳橙砧在很多地区已经取代了酸橙砧,许多选择系已命名,在不同地区对不同接穗品种的表现各异。除枳橙外,枳还有许多与其他柑橘类的杂交种。与橘的杂种(Citrandarin),与酸橙的杂种,与柠檬的杂种(Citremons),与甜橙的杂种(Citranges),与金柑的杂种(Citrangeguats)等。曾用它们中的选择系试作柑橘类的砧木,只有与葡萄柚杂交的枳柚(Citrumelos)能用于经济生产,其余均不如枳橙有希望。
澳沙檬属
原产于澳大利亚东部米干县地区,童期长达10年以上,本属是抗寒,极早熟,有明显休眠期的种质资源。澳沙檬属植物很容易和柑橘属植物杂交,但它与柑橘属植物间的嫁接亲和力很差;它们间的杂种与柑橘却能够嫁接成活,有希望作为砧木资源。
澳橘檬
原产于澳大利亚东部雨林地带及新几内亚。是常绿小灌木。汁泡味极酸,离生,不耐寒,某些品系抗蚊孔线虫和流胶病、童期短。如巴布亚澳指檬(M.papuana),在温室条件下一年生的实生苗就能开花结果。
美国的研究表明,樱桃橘属(Citropsis)、柑果子属(Hespeyethusa)、澳橘檬属、黄皮属(Clausena)、多蕊橘属(Clymenia)、酒饼簕属(Atalantia)和多籽橘属(Pleiospermium)是最有希望从中得到柑橘新砧木的几个属。试图用柑橘属的亲缘种作为种质进行育种较有希望。但是由于漫长的世代,无配子生殖和杂合性等等因素使柑橘杂交育种不能很快收效,常受挫折,施文格等已经育有上百个杂种,其中只有一小部分可以作为砧木用。亲缘更远些的,如樱桃橘属、山小橘属(Clycosmis)、蠔壳刺属(Severinia)与柑橘属及澳橘檬属的杂交没有取得成功。澳沙檬已经与酸橙、橘、甜橙、金柑和澳橘檬属杂交成功。
柑橘种质资源研究
资源调查与采集
随着近代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野生柑橘种质资源及古老栽培类型损失严重。加速柑橘种质资源的调查与采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1981年11月,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委员会(IBPGR)在日本筑波召开了柑橘专业组会议,中国、巴西、印度尼西亚、意大利、法国、日本、西班牙、美国等9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会议,会后已组织两次地区性的国际协作调查,即1983年东南亚柑橘种质资源调查和1985年尼泊尔山区柑橘种质资源调查。
中国是世界重要的柑橘起源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陆续开展包括柑橘在内的果树资源调查。80年代广泛开展了农作物品种资源考察中,柑橘资源的考察列为重要内容。通过调查在西藏、四川、广西、湖南、云南、江西等地发掘了一批柑橘原始野生类型,有的新种已鉴定,并采集了一批地方品种资源。同时还进行了收集国外种质资源的工作。
分类整理
柑橘属的分类主要有两大分类系统。柑橘类植物,特别是柑橘属的分类在亚属的划分、分类等级、种地位的确定方面分歧很大。以确定的种类来看,施文格(W.T.Swingle)确定柑橘属共16种。田中长三郎于1954年定为150余种,1977年又在此基础上发展为162种。这两大分类系统分歧的焦点在于对种的理解及其划分的依据不同。1961年美国的哈德森(R.W.Hodgson)提出了居间分类方案,主要是以施文格的分类系统为基础,承认了田中的部分种。分类系统的分歧,要求在以往分类研究的基础上,寻找鉴定亲缘关系的科学方法和新途径。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致力于柑橘器官精油和其他组分的气相色谱分析,电子显微镜下花粉形态的观察与比较,同工酶分析、电子计算机的数值分类等研究和应用。
保存
建立种质资源圃保存柑橘种质资源是研究和利用的关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确定四川重庆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橘研究所为国家柑橘种质资源圃,该圃现保存柑橘种质资源1200份。其任务是:①妥善保存柑橘种质资源;②获得生物学性状和对环境条件反应的客观评价;③提供蜡叶及各类器官标本;④提供杂交育种亲本及各类试材;⑤提供纯正无危险病虫害的繁殖材料。柑橘种质资源的保存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应有助于解决目前尚未被认识各种问题,除了广泛地保存柑橘种质资源,特别要注意收集具有特殊抗性或丰产、优质的种质。
柑橘是多年生植物,幼龄期长,主要靠嫁接繁殖保存品种特性,不适于使用种子保存。柑橘种质资源的保存主要是采用栽植保存。同时开展对其他保存方式的研究。为获得符合遗传特性而又不带危险病毒类病害的资源材料,世界各国都在探索建立合理的繁殖保存程序。
评价和数据处理
评价是柑橘种质圃重要的日常科技工作,评价的结果及其数据处理是柑橘种质圃档案工作的基础,也是种质资源利用的依据。柑橘种质资源的评价,设两级评价制度,即由种质资源圃负责的基本评价和由利用单位经进一步试验和利用作出的利用评价。后者进一步评价所得到的数据应反馈给种质资源圃编入数据档案系统。基本评价的主要内容是,形态特征和开花结果习性,抗逆性,遗传性状和基因鉴定及生化分析等。利用评价包括使用单位的自然条件及植株生长结果表现,果实品质,抗逆性,砧木试验,育种利用结果等。为便于国际交流,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委员会于1985年提出了《柑橘数据处理主字码目录》供各国家在数据处理中试行修改。
⑺ 求柑橘的分类
柑橘类种质资源(germplasm resource of citrus fruits)。具有一定的遗传物质,在柑橘生产和育种上有利用价值植物的总称。柑橘类植物划定的范围是芸香科(Rutaceae)、柑橘亚科(Aurantioideae)、柑橘族(Citrea)、柑橘亚族(Citrinae)中典型柑果的一组植物。共6个属,即金柑属(Fortunella)、澳沙檬属(Eremocitrus)、枳属(Poncirus)、多蕊橘属(clymenia)、澳橘檬属(Microcitrus)和柑橘属(Citrus)。其中在经济上最重要的是柑橘属,起源中心在中国、印度、东南亚一带,其次是金柑和枳2属,起源中心在中国。
柑橘类种质资源的特点:
多样性:柑橘的近缘植物中表现更为明显,如枳(Poncirus trifoliata Rafin.),具落叶性,能耐-26℃的低温。
远缘杂交可孕性:柑橘植物种间容易杂交成功,属间杂交种有:枳橙、枳柚、枳酸橙、柑柚、柑橙、四季橘、莱檬金柑。
植物的分类有:大翼橙类、枸橼柠檬类、柚类、橙类、宽皮柑橘类。
柑橘属近缘植物已进行利用和评价的有:金柑属、枳属、澳沙檬属、澳橘檬。
中国是世界重要的柑橘起源中心。
柑橘的分类主要有两大分类系统。柑橘类植物,特别是柑橘属的分类在亚属的划分、分类等级、种地位的确定方面分歧很大。以确定的种类来看,施文格(W.T.Swingle)确定柑橘属共16种。田中长三郎于1954年定为150余种,1977年又在此基础上发展为162种。这丙大分类系统分歧的焦点在于对种的理解及其划分的不同。
我国柑桔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栽培历史悠久,种质资源丰富。我国是世界许多柑橘种类的原产地,栽培历史有4 000多年。世界各国的许多柑橘品种最初都引自我国。柑橘主要分布于四川、广东、浙江、福建、广西、湖北、湖南等17个省、自治区。
2. 我国柑橘种类以宽皮柑橘为主。我国宽皮柑橘占柑橘总产量的60%,橙类占30%,柚类和其它占10%。而世界柑橘以橙类为主,约占63%,宽皮柑橘占17%,葡萄柚、柠檬等占20%。
主要品种
4.1 日南1号(温州蜜柑类-鲜食和加工橘瓣罐头)
温州蜜柑是我国柑橘栽培的主要种类,目前栽培较多的为早熟的宫川、兴津等早熟品种,成熟期一般在10月上中旬。中熟品种尾张仍然占有较大比例。但在10月以前成熟的品种不多,表现较好的更少。推广极早熟的温州蜜柑品种可以将我国柑橘鲜果供应期提早,如果结合我国的一些特殊小气候条件种植,成熟期可以提早到8月下旬,将产生与日本设施柑橘相近的效益。
品种来源:日南1号系日本从10年生的兴津早熟温州蜜柑的变异中选出。
特征特性:树势比兴津强,枝叶不太密,节间长,叶大,树姿与普通温州蜜柑相似。果实扁圆,单果重120克,果实在9月中旬开始着色,10月中旬完全着色,较宫川成熟早。在10月上旬时,其酸含量在1%以下。糖含量较高,风味好。
该品种因有早熟、树势强、栽培容易等特点,在日本将其作为鼓励发展的品种。我国已引入此品种,试验后表现良好,也是推荐发展的特早熟温州蜜柑品种之一。
4.2 太田椪柑(椪柑类)
椪柑是我国宽皮橘的优势类型和主要出口类型。目前,栽培的品种的成熟期以中熟为主,早熟和晚熟品种栽培较少。未来几年,推广早熟和晚熟的椪柑可以有效提高我国椪柑的国际竞争力。
品种来源:太田椪柑引自日本静冈。
特征特性:树形比普通椪柑开张,树势弱,叶片小,枝梢较细弱,果实呈扁圆形,果顶有洼陷;果皮橙黄色较浓,果面较光滑,单果重平均数150克,果皮薄,剥皮容易,果汁较多,甜酸适口,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12%,酸0.7%,在自花授粉条件下,果实多数无核。该品种以果皮着色早,果肉减酸早为特征,可在10月下旬-11月中下旬采收,在同一地方比普通椪柑早15-20天成熟。不太耐贮藏,到1月中下旬,果实风味变淡。可以作为早熟椪柑发展。
4.3 岩溪晚芦(椪柑类)
品种来源:从普通芦柑芽变单株选育而成。由福建长泰县农业局和福建长泰县岩溪青年果场选育,1994年福建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6年通过全国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较普通芦柑成熟期晚熟2个月,在福建漳州于1月下旬至2月上旬成熟,晚熟性状稳定。单果重145-154克,果顶较平,果皮较紧,种子较少,而且较小。平均横径7.13,纵径5.52cm。可溶性固形物13.6-15.1%,酸0.9-1.0%, 种子4-7粒。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优质、抗性较强等特点,在福建采用福橘、酸橘、枳壳等作砧木,能保持晚熟特性。
4.4 象山红(杂柑类)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从日本、美国引进一批杂柑品种,这些品种有的表现出很好的品质,市场潜力很大。杂柑大多具有克里曼丁橘的血缘,有特殊的香味。在我国宽皮橘产区适当发展杂柑品种可以增加花色品种,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目前,引进的杂柑类型不少,但表现较好的并不多,有的对积温要求较高,有的种子较多,或者耐贮藏能力差。目前,表现较好的主要有‘象山红’。
品种来源:该品种浙江省象山县从日本引进的天草中经多年选种获得的新品种,2002年通过浙江省审(认)定。
特征特性:树姿开张,树冠较小,树势中庸;枝梢略细。花小,单生,花粉少,单为结实能力强,无核;异花授粉能形成种子。单果重200克,大小整齐,果形扁圆形,果皮淡红橙色,着色早,12月中旬完全着色。果皮较薄,约3毫米;果面光滑,具甜橙类香气;果肉橙色,肉质柔软多汁,囊壁薄,无苦味;中心柱小。成熟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1%-12%,酸1%左右。象山红对柑橘溃疡病较敏感。对柑橘衰退病毒感病,茎陷点病表现轻到中等,近果梗部果皮时有龟裂的现象发生。该品种结果性能佳、丰产,品质优、风味好。花期晚、成熟期也晚,秋季气温低则减酸更迟,应尽可能选无大风、温暖的立地环境栽培。浙江的东南沿海橘区和小气候条件较好的地区可以适当发展,适于冬季温度在-3℃以上的地区栽培,也可作为设施用品种推广。
4.5 福本脐橙(脐橙类)
近年来,脐橙在我国所有柑橘类型中发展最快,特别是在江西南部,已成为主栽类型。但是目前栽培的脐橙品种主要是中熟的纽荷,其次为朋娜。随着大面积幼年园的投产,成熟期的过于集中将会导致效益的严重下降。我国规划的三条优势柑橘产业带中,赣南-湘南-桂北柑橘带和长江上中游柑橘带的中段(云阳到秭归)将来主要发展脐橙。未来几年新发展的果园应主要推广早熟和中晚熟以及晚熟品种的种植,特别是云阳到秭归一段,应利用生态和气候优势发展晚熟的脐橙品种,使我国脐橙鲜果供应期得到延长。
品种来源:该品种原产日本和歌山县,为华盛顿脐橙的枝变,以果面色泽浓红为其主要特点,故又称福本红脐橙。目前为美国和澳大利亚主要发展的品种。
特征特性:该品种树势强,果实圆形或椭圆形,较大,蒂周有明显短放射沟,果面红橙色,肉质脆嫩多汁,品质优良,早熟,丰产。树势中等,较开张,枝条粗壮稀疏,叶片大而厚;早先从日本引入的福本果实为椭圆或球形,最近从美国引入的则多为圆球形;果实大,一般重200g,果面红橙色,富光泽,肉质脆嫩多汁,甜而少酸,品质优良;可溶性固形物11-12%,固酸比11.7。成熟期11月中,同一地区,比纽荷尔脐橙早7天着色,且色泽更浓;产量中等,与纽荷尔脐橙相似。
4.6 红肉脐橙
品种来源:该品种由美国引进,原名CARA CARA。该品种为华盛顿脐橙的芽变,上世纪80年代中在委内瑞拉发现,90年代从美国佛罗里达引入华中农业大学。2001年通过湖北省品种委员会审(认)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物候期与其它品种相类似。在湖北的成熟期为12月上旬,最大的特点是果肉为均匀的红色,着色色素为番茄红素,与血橙色素的花青素不同,一般枝条的木质部和维管束也略带红色。有时在同一株树上,有的枝条木质部是正常的白色,但是不影响果肉的红色。果实大小200g左右,果形为近球型,闭脐。该品种发枝能力较强,如果不注意适当疏枝,容易出现枝条纤细,果实变小,甚至影响着果。有的地方表现出果实较小现象,注意疏果,以保证果实大小。成花能力较强,萌枝能力也较强,所以注意前期的保果。该品种的耐贮性较好,贮藏一段时间后,有特殊的香味。在湖北秭归的试验表明,果实可以留树保鲜到3月,仍然保持应有的硬度和风味,在没有霜冻的地方可以作为晚熟品种栽培。
适宜地区:该品种适合在脐橙产区种植。注意选择积温较高的地方种植,高温有利于红色形成。应注意保果,春季发枝太多时,可以适当疏枝,以提高着果率和克服果实较小的问题。
4.7 早金甜橙(橙汁加工兼鲜食用甜橙品种)
我国橙汁加工工业发展缓慢,而我国橙汁消费市场却增长十分迅速,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橙汁消费绝大多数都靠勾兑巴西的原汁,而国内缺乏配套的加工专用品种及其种植规模是原因之一。目前虽然有适合橙汁加工的哈姆林、锦橙等甜橙品种,由于种植规模、特别是熟期不配套,使得加工厂缺乏配套的原料。加大加工橙汁专用配套的品种种植力度,是发展我国橙汁加工的基础。目前,我国种植的加工早熟品种为哈姆林,中熟为锦橙,晚熟有卡特夏橙。哈姆林甜橙丰产,但是果实较小,果汁色泽较淡,而目前栽培的夏橙品种种籽较多,果实偏小。近年,通过引进试种,筛选出几个较好的品种,推广这些品种可以加快橙汁工业的发展,使我国柑橘产业结构得到优化,效益提高。
品种来源:该品种系巴西一个地方甜橙品种的实生变异。为美国近年推出的一个加工品种,有替代哈姆林甜橙的趋势。近年引入我国,已开始挂果。
特征特性:该品种果实近圆球形,果皮橙黄,富有光泽。成熟期10月下-11月初。出汁率和果汁颜色比哈姆林甜橙深,丰产性较好。
4.8 德尔塔夏橙(夏橙类)
夏橙是目前柑橘中成熟最晚的一类柑橘,也是世界橙汁加工的当家品种类型。夏橙成熟期比较晚,一般3月以后到5月成熟。
品种来源:该品种系伏令夏橙的实生变异,南非选育。
特征特性:该品种果实略大于伏令夏橙,较伏令夏橙丰产,而且果实多结于树冠内侧,使其少受风害,因而好果率较高。果实品质优良,近无核,只有很少一部分果实结1-2粒种子,其糖酸含量低于标准的伏令夏橙,特别是在结果初期,可食用成熟期较伏令夏橙早l-3周。
4.9 蜜奈夏橙(夏橙类)
品种来源:该品种系伏令夏橙的芽变系,南非选育。
特征特性:果形为球形,果皮光滑。主要特征为特高的果汁率和优良的风味。蜜奈夏橙较伏令夏橙早熟2-4周,但能与伏令夏橙同时采收。因其果皮较薄紧实,含油量多而难以剥离。
适宜地区:该品种适宜在甜橙品质的气候条件下种植。
4.10 路德红夏橙(夏橙类)
品种来源:该品种系伏令夏橙的芽变,美国佛罗里达选育。
特征特性:果形为球形,果皮光滑。主要特征为果汁色泽比普通伏令夏橙深,树势强健,结果较早,果实较大,丰产性较好。成熟期与伏令夏橙类似。
⑻ 谁对桔子很有研究
柑、桔、橙是柑桔类水果中的三个不同品种,由于它们外形相似,易被人们所混淆。柑桔,是桔、柑、橙、金柑,柚、枳等的总称,柑和桔的名称长期以来都很混乱。按科学的角度来衡量,桔是基本种,花小、果皮好剥、种子的胚多属深绿色;柑是桔与甜橙等其它柑桔的杂种,花大,果实剥皮不如桔好剥,种子的胚为淡绿色。因此,在宽皮柑桔中,橙柑(芦柑)是桔不是柑 ,温州密桔是柑不是桔。柑和桔在植物分类学上是同科同属而不同种的木本植物。另外柑和橘两者常统称为“柑橘”。柑橘属植物是柑橘类果树中最主要的一群植物,共有17个种,分成6个种群:大翼橙类、宜昌橙类、枸橼柠檬类、柚类、橙类和宽皮橘类。
柑橘类水果包括橘子、柑、柚、枸橼、甜橙、酸橙、金橘、柠檬等一大家族。为了便于区分,柑、桔、橙、柚的特点如下:
1、柑子:为芸香科植物柑等多种柑类的成熟果实。果实较大,近于球形,皮显黄色,橙黄色或橙红色,果皮粗厚,海绵层厚,质松,剥皮稍难,种子呈卵形,。味甜酸适度,耐储藏。
2、桔子:桔,为芸香科植物福桔或朱桔等多种桔类的成熟果实。种类很多,有八布桔、金钱桔、甜桔、酸桔、宫川、新津桔、尾张桔、温州桔、四川桔等品种。果实较小,常为扁圆形,皮色橙红、朱红或橙黄。果皮薄而宽松,海绵层薄,质韧,容易剥离,囊瓣7至11个。味甜或酸,种子呈尖细状,不耐贮藏。
3、橙子:指芸香科,柑桔亚科,柑桔属,柑桔亚属以下的一群植物。品种有锦橙、脐橙等。常见的主要指甜橙。中育7号甜橙”是中国农科院柑桔研究所选育的无核、优质、丰产、耐贮、鲜食、加工(制汁)兼用的甜橙新品种。果实呈圆形或长圆形,表皮光滑,较薄,包囊紧密,不易剥离。肉酸甜适度,富有香气。
4、柚子:柚子是柑桔类水果的一种,更是其中果实最大的。为芸香科植物常绿果树柚树的成熟果实,又名朱栾、雷柚、气柑、文旦、香栾、朱栾、内紫、座凡、壸柑、臭橙等。有白心柚子、红心柚子、沙田柚3种。如沙田柚,皮其实不太薄,皮的外观不是特别光滑的那种,果型也是梨型的居多。柚子的果实部分非常紧密,很难掰开的,吃沙田柚用刀切开,柚子的每片果肉都包裹完整,果皮不会炸裂开。味道是纯粹的甜,甜得毫无意外毫无杂质的感觉,并且渣不多。汁水的丰富不是特别水灵灵的那种,可也不错。沙田柚一般就一两斤多,不超过三四斤。而蜜柚随便就是三四斤一个的,还又大又圆,而且感觉外皮很光滑,要是把同样的蜜柚和沙田柚放在一起对比,感觉会比较明显的差别不小。蜜柚的汁水非常丰富,比沙田柚丰富一些。
橘子色彩鲜艳、酸甜可口,是秋冬季常见的美味佳果。橘子营养也十分丰富,1个橘子就几乎满足人体每天所需的维生素C量。橘子含有170余种植物化合物和60余种黄酮类化合物,其中的大多数物质均是天然抗氧化剂。橘子中丰富的营养成分有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大有益处。橘汁中含有一种名为“诺米林”的物质,具有抑制和杀死癌细胞的能力,对胃癌有防治作用
在加拿大的研究人员进行的一项研究中,16例成年男性和9例成年女性的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高于正常,依序每天喝橘子汁1杯(250ml)、2杯、3杯各4周。结果发现,每天喝橘子汁1杯、2杯、3杯在4周后可使血浆维生素C水平分别提高2.1倍、3.1倍、3.8倍;每天喝橘子汁3杯在4周后可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升高21%,叶酸水平升高18%,LDL/HDL比值降低16%。HDL可清除动脉血管壁内胆固醇,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研究提示每天喝橘子汁750ml可以有效改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血脂代谢,有益于心血管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在《膳食、营养与慢性疾病的预防》这一报告中提出柑橘类水果可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柑橘类水果中叶酸有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作用,后者可损伤动脉血管,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柑橘类水果富含钾元素,有助于调节血压、维持正常心律。维生素C、类胡萝卜素和黄酮类化合物均有抗脂质氧化作用,可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回顾分析了48项有关柑橘类水果与疾病的研究,发现每天吃一个水果(非柑橘类)可以使发生脑卒中的危险降低4%,而每天吃一个橘桔类水果则可以使发生脑卒中的危险降低19%。这充分说明柑橘类水果具有非凡的心血管保护效应。
橘子可以常吃,但不要吃得太多,推荐每天吃1-3个橘子。一次吃得太多容易“上火”,可促发口腔炎或牙周炎,并可能出现皮肤发黄。
一、橘子皮药用:
巧防晕车
在上车前1小时,用新鲜的橘子皮,向内折成双层,对准鼻孔,用手指挤提捏橘子皮,皮中就会喷射出无数股细小的橘香油雾并被吸入鼻孔。
在上车后继续随时挤压吸入,可有效地预防晕车。
巧治冻疮
将橘皮用火烤焦,研成粉末,再用植物油调均匀,抹在患处。
巧治慢性支气管炎
橘皮5至15克,泡水当茶饮,常用。
巧治咳嗽
用干橘皮5克,加水2杯煎汤后,放少量姜末、红糖趁热服用:也可取鲜橘皮适量,切碎后用开水冲泡,加入白糖代茶饮,有化痰止咳之功效。
巧治便秘
鲜橘皮12克或干橘皮6克,煎汤服用,可治便秘。
巧解酒
用鲜橘皮30克,加盐少许煎汤饮服,醒酒效果颇佳。
巧治睡觉磨牙
睡觉前10分钟,口中含一块橘皮,然后入睡,最好不要将橘皮吐出,若感到不适时,再吐出。
巧防止牙齿“酸倒”
食酸橘对老人或牙齿过敏者均不宜。其实,只要在食酸橘后,即用剩下的新鲜橘皮泡开水喝下,就可以防止牙齿“酸倒”。
巧治乳腺炎
生橘皮30克、甘草6克,煎汤饮服,可治乳腺炎。
巧治口臭
将一小块橘皮含在口中,或嚼一小块鲜橘皮,可治口臭。
巧解鱼蟹之毒
用适量的橘子皮煎汤饮服,可缓解食鱼、食蟹后的中毒。
巧治胃寒呕吐
将橘皮和生姜片加水同煎,饮其汤,可治疗胃寒、呕吐。
巧理气消胀
用鲜橘子皮泡开水,加适量白糖,为橘皮茶,饮后可理气消胀,生津润喉。
巧治消化不良
将50克橘皮浸泡在酒里。这种酒有温补脾胃的功效,用于消化不良、反胃呕吐等症,对多食油腻而引起的消化不良、不思饮食症,尤为有效。
巧清肺化痰
将橘子皮洗净后置于白酒中,浸泡20余天即可饮用,其味醇厚爽口,且有清肺化痰的作用。
若浸泡的时间再长一点,至春节或开春后再饮,则味道更佳。
巧治风寒感冒
鲜橘皮、生姜片,加红糖适量煎水喝,可治疗风寒、感冒、呕吐、咳嗽。
巧提神开胃
将橘皮洗净切成丝后晒干,与茶叶放在一起存放,饮用时,用开水冲服,其味清香可口,有开胃、通气、提神的功效。
巧治胰腺炎
用橘子皮30克、甘草10克和水共煎当茶饮。有助于治疗急性胰腺炎。
巧降血压
将橘子皮切成丝晾干作枕芯用,有顺气、降压的功效,对高血压病人很适用。
巧治脚沙虫
脚趾间被污水杂渍,易发生奇痒,若搔抓,则破皮流水,臭味难闻,此时可用鲜橘子皮猛擦痒处,止痒效果甚佳。
二、美味佳肴
橘皮粥:在熬大米粥时,
在粥烧滚前,放入几小块干净的橘子皮,等粥煮熟后,不仅芳香可口而且开胃,对胸腹胀满或咳嗽痰多的人,能够起到饮食治疗的作用。
橘皮汤:在做肉汤或排骨汤时,放几块橘子皮,不仅汤味鲜美,而且有一股淡淡的橘子味,会使人吃起来没有油腻的感觉。
橘皮茶:把清洗干净的橘子皮切成丝、丁或块,用时可以单独用开水冲泡,也可以和茶叶一起饮,不仅味道清香,而且有开胃、通气、提神的功效。
橘皮酒:把洗净晒干的橘子皮适量浸泡在白酒中,大约20天之后就可以饮用。橘子酒有清肺化痰的功效。如果浸泡时间稍长,酒味更佳。
橘皮菜:吃过橘子后,把新鲜的橘皮收集起来,清洗干净,在清水中泡2天,然后切成细丝,再用白糖腌20天,就成了非常可口的下酒菜。不仅吃起来甜香爽口,而且还有解酒的作用。
橘皮丁:把新鲜的橘子皮,除去蒂头和坏烂的部分,用清水洗干净,沥干后用刀切成小丁块,然后放在蜂蜜或白糖中浸腌20天,可做糖包、汤圆等甜食品的馅料,吃起来清爽香甜。
五香橘皮:把干净的橘子皮在清水中泡一昼夜,除去蒂、头和霉烂的部分,挤干后放在开水锅里煮沸30-40分钟,然后挤去水分沥干,再切成1厘米见方的小块,按500克湿橘皮加20克食盐的比例再在锅中煮沸30分钟,捞出后,趁湿撒上一层甘草粉,每500克用甘草粉15克左右,晒干后即为甜、香、酸、咸并略带苦味的五香陈皮了。味道悠长,还有药疗的作用。
橘皮果酱:橘皮做果酱,干鲜均可。先将橘皮用水洗净,放入锅中加水煮沸后数分钟,将水倒出,另加新水再煮沸数分钟,如此进行3-4次,直到橘皮水苦味不太重时为止。然后用手或布将橘皮挤干,用刀将橘皮剁成碎末,越碎越好,若能用绞肉机细绞一下更好。把剁碎的橘皮重新放入锅中,根据橘皮的多少加入适量的红糖、白糖和糖精,并加水少许,煮沸后用文火煎熬成稠糊状,橘皮果酱就做好了。
苏轼曾有诗云:“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虽然现代的人已对橙、橘混淆不清,但是无论是橙还是橘都有丰富的营养价值。橘子含维生素 C、钙、纤维质、少量蛋白质、脂肪以及丰富的葡萄糖、果糖、蔗糖、苹果酸,枸椽酸、柠檬酸以及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抗坏血酸等,可以降低胆固醇防冠心病和动脉硬化。橙子所含的营养价值也很高,其果肉除水分外,主要还有维生素C、苹果酸、琥珀酸、糖类、果胶等。它能开胃解渴,帮助消化,防治便秘。
柑橘是我国的原生植物,其栽培历史悠久,已有近4000年。品种繁多,包括:早橘、乳橘、水橘、包橘、温橘、金橘、沙橘、蜜橘、绵橘等。在我国,橘子还代表“吉祥”和“团聚”,在很多地方结婚、闹新房还有吃橘子的习惯,意思是早生贵子。古时候,以橘为地名的很常见:潇湘有橘乡、洞庭有橘里、彭泽有橘市、长沙有橘子洲等。
橘子可谓全身是宝,其果肉、皮、核、络均可入药。橘子的外果皮晒干后叫“陈皮”(因入药以陈的药效好,故名陈皮)。而橘瓤上面的白色网状丝络,叫“橘络”,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P,有通络、化痰、理气、消滞等功效。橘核性味苦、无毒,有理气止痛的作用,可以用来治疗疝气、腰痛等症。就连橘根、橘叶等也可入药,具有舒肝、健脾、和胃等不同功能。柑橘的果肉还是轻工业的重要原料,可加工成罐头、蜜饯、果酱、果糕、果胨、果糖,还可以制成果汁、果酒等饮料。加工过程中,可提取果胶、柠檬酸、橙皮甙、香精油,橘皮可作为提取维生素A、维生素P、维生素C的原料。橘子皮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巧用,妙用,它可以美容护肤,清洁有茶锈的瓷器,除臭,还能当肥料。
但是,橘子虽好,也不要贪吃!
1、吃橘子过多引起结石
橘子含水量高、营养丰富,含大量维生素 C、枸橼酸及葡萄糖等十余种营养物质。食用得当,能补益肌体,特别对患有慢性肝炎和高血压患者,多吃蜜橘可以提高肝脏解毒作用,加速胆固醇转化,防止动脉硬化。适当食用可增进食欲,但如食用不当反而无益。
2、儿童尤其不宜多吃橘子
橘子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如大量吃入,每天500克左右连吃两个月,可出现高胡萝卜素血症,其表现为手、足掌皮肤黄染,渐染全身,可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全身乏力等症状,有时易与肝炎混淆。
胡萝卜素在肝脏中转变成维生素 A,而大量的胡萝卜素在小儿肝脏不能及时转化,就随血液遍及周身各处沉积,对身体产生不良反应。
有些孩子吃橘子过多还会出现中医所说的“上火”表现,如舌炎、牙周炎、咽喉炎等。因此,我们认为儿童不要多吃橘子。若吃多时,应停食1~2周再吃。
食用橘子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控制食用量。
据测,每天吃3个橘子,就能满足一个人一天对维生素C的需要量。若食用过多,过量摄入维生素C时,体内代谢的草酸会增多,易引起尿结石、肾结石。
二、橘子不宜与萝卜同食。
近年来,科学家们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发现,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摄食到人体后,可迅速产生一种叫硫氰酸盐的物质,并很快代谢产生一种抗甲状腺物质——硫氰酸。该物质产生的多少与摄入量多少成正比。此时,如果摄入含大量植物色素的水果,如橘子、梨、苹果、葡萄等,其中的类黄酮在肠道被细菌分解后,可加强硫氰酸抑制甲状腺的作用,从而导 致甲状腺肿大。
因此,专家们提醒人们注意,在食用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后,不宜马上吃橘子、苹果、葡萄等水果。所以你在吃这些食物的时候可要注意啦!
三、橘子与牛奶不宜同食。
牛奶中的蛋白质易与橘子中的果酸和维生素C发生反应,凝固成块,不仅影响消化吸收,还会引起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
另外,胃肠、肾、肺功能虚寒的老人不可多吃,以免诱发腹痛、腰膝酸软等病状。
孕妇每天吃柑橘不应该超过3只,总重量在250克以内。
酸橘子变甜的小技巧
冬天是橘子味道最好的季节。但是,有时会碰到酸酸的橘子。这种时候,有一种方法可以让酸橘子变成甜橘子。方法超级简单,将橘子放在自行车的篮子里,在附近转一圈。回来后,你再尝尝篮子里的橘子,啊,真是不可思议啊。酸橘子不知怎么回事变成了甜甜的橘子了。冬天,人们一般喜欢闷在家里,推着自行车转一圈,正好可以缓解运动不足,而且吃橘子可以获取维生素C,真是美容与健康一举两得啊。一定要试试啊。
将橘子放在自行车的篮子里,绕附近转一圈。为什么橘子会变甜呢?用这个方法之后,橘子真的会变甜吗?检测一下橘子的成分,可以发现含糖量11.6的酸橘子,在用过这个方法后含糖量仍然是11.6。但是吃的时候会明显感觉到甜了。实际上,甜味的变化与橘子当中含的酸度的不同有关系。橘子里既含有产生甜味的糖,也有产生酸味的酸,酸是很容易受到冲击的,所以它在受到冲击后,就会减少。也就是说,因为酸减少了,所以才会感觉到甜。检测一下酸度,在使用该方法之前,是6.6,而使用后变成了2.1。由于自行车篮子的晃动,酸受到了冲击,所以减少了。这样给橘子以冲击,橘子会变得很甜,但是我不赞成给它太大的冲击。像自行车篮子那样程度的冲击是最合适的。
⑼ 评价方法的构成
(一)评价指示作物
作为区域性评价方法,农业地质地球化学评价要求指示作物在某一地区具有广泛代表性,以使评价结果具有区域可对比性和实用性。因此,选择的指示作物应为种植前景好的大宗农产品。
图4-1 我国专用小麦优势区域布局示意图
Fig.4-1 Layout sketch map of special wheat preponderant region in China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任何时候粮食安全都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在综合考虑自然条件、生产规模、产业化基础、区位优势等因素基础上,优选了专用小麦、专用玉米、高油大豆、棉花、“双低”油菜、“双高”甘蔗、柑橘、苹果、肉牛、肉羊、牛奶、水产品等11 种优势农产品(我国水稻在世界上已具有比较优势,故未列入此规划)。专用小麦优势产区(图4-1)包括大兴安岭沿麓强筋小麦带(内蒙古、黑龙江)、长江下游弱筋小麦带(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和黄淮海强筋小麦带(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安徽、江苏);专用玉米优势产区(图4-2)包括东北内蒙古专用玉米区(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和黄淮海专用玉米区(河北、河南、山东);高油大豆优势产区(图4-3)包括内蒙古东四盟优势区(内蒙古)、松嫩平原优势区(黑龙江)、三江平原优势区(黑龙江)、吉林中部优势区(吉林)和辽河平原优势区(辽宁)。这些农产品,国内消费需求量大,生产有潜力,通过实施数量与质量同步扩张,稳住国内存量市场,可有效抵御进口产品的冲击。
图4-2 我国专用玉米优势区域布局示意图
Fig.4-2 Layout sketch map of special corn preponderant region in China
小麦、水稻、玉米、大豆是我国四大粮食作物,也是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和农机具补贴政策覆盖范围,是我国重点扶持发展的作物品种。因此,选择小麦、水稻、玉米、大豆四大粮食作物作为评价指示作物,评价结果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图4-3 我国高油大豆优势区域布局示意图
Fig.4-3 Layout sketch map of soy with high-oil preponderant region in China
区域农业地质环境调查主要布置在平原盆地区,取得的1个样/4km2的海量区域调查数据,更适合开展以大宗农作物为指示作物的区域性评价,而不是仅在局部地区种植的名特优农产品。
综上所述,农业地质地球化学评价选择种植面积广的主要粮食作物,包括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作为评价指示作物。
(二)评价指标
1.评价指标的选择
根据农业地质地球化学评价方法原理和工作思路,所选择评价指标应符合以下原则:①须在本次农业地质环境调查的54项指标之内,以确保可利用区域农业地质环境调查数据进行区域评价;②评价指示作物中的指标元素含量主要来源于土壤,而不是来源于大气中或人工叶面喷肥;③须有国家食品卫生标准,并作为源标准以便从土壤-籽实响应模型中确定评价标准值;④有国内外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可对比参考。
本次农业地质环境调查包括Ag、Al、As、Au、B、Ba、Be、Bi、Br、C、Ca、Cd、Ce、Cl、Co、Cr、Cu、F、Fe、Ga、Ge、Hg、I、K、La、Li、Mg、Mn、Mo、N、Na、Nb、Ni、P、Pb、Rb、S、Sb、Sc、Se、Si、Sn、Sr、Th、Ti、Tl、U、V、W、Y、Zn、Zr等52种元素和pH值、OrgC值共54 项指标,既包括了对人体有毒有害的重金属元素如Cd、Hg、Pb等,也包括了一些重要的生命元素如Se、F、I等,但未包括有机污染物,如六六六、DDT等。
大量研究表明,土壤中元素的来源包括自然来源、工业污染、污水灌溉、施用化肥和农药等。但关于农作物籽实中元素的来源研究较少,一般认为食物链镉、铅的来源主要是农作物通过根系被动地从土壤环境中吸收的。而且,国内外普遍关注的无机污染指标,主要是重金属元素,生物毒性比较明确,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其中部分重金属元素在农产品籽实或食品中已有食品卫生限量标准。我国国家食品卫生标准规定了多种食品中10余种元素的最高限量,包括Cd、Hg、As、Cu、Pb、Cr、Zn、F、Se等元素指标。
我国在1995年颁布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包括了Cd、Hg、As、Cu、Pb、Cr、Zn、Ni共8种指标。约有十几个国家或地区对土壤中的有害物质(主要是重金属)作了最高允许浓度或最大允许容量的规定(表4-1),包括了Cd、Hg、Pb、As、Cr、Cu、Zn、Ni、Co等指标。
综合起来考虑,本书选择了Cd、Hg、Pb、As、Cr、Cu、Zn、Se等8种元素作为评价指标。
表4-1 部分国家和地区土壤中有害物质最高允许浓度Table 4-1 Highest concentration permitted of nocuousness elements in soil in some countries and regions(mg/kg)
2.评价指标的研究概述
有关Cd、Hg、Pb、As、Cr、Cu、Zn、Se 等8 种元素的研究,已经积累了许多成果,可以作为确定评价指标标准值的参考。
(1)Cd
镉是在1817年由德国人特罗迈厄发现的。1847年,在煤中发现了镉,1931年Fox和Ramage从动物中检出镉。
表生带风化作用过程中,Cd比Zn稳定,氧化较慢,而且更不易活动,较快地进行沉淀。但在酸性环境中Cd显示比 Zn 具更高的活动性。土壤中镉以CdCO3、Cd3(PO4)2及Cd(OH)2的形态存在,其中以CdCO3为主,尤其是在pH值>7的石灰性土壤中。Cd的土壤阀值随pH而定。Cd污染的土壤改良技术是提高土壤pH值和阳离子交换容量,如施用石灰提高土壤pH值以减少植物对Cd的吸收。
决定土壤中Cd含量的主要因素是母岩化学成分。土壤中Cd平均含量为0.07~1.1mg/kg。在潮湿气候下发育的土壤,Cd易向土壤剖面下部迁移,因此,表土Cd的富集可能与遭受污染有关。
镉是植物体不需要的元素,但许多植物均能从水和土壤中摄取镉,并在体内累积。累积量取决于环境中镉的含量和形态、镉在土壤中的活性及植物种属等。廖自基根据北京、上海、沈阳、西安等地100多个样点统计,土壤镉含量与粮食Cd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蔬菜的叶子食用部分的含Cd量,随土壤镉量的增加而增加。植物组织中含Cd量随土壤pH值的增加而降低。同一作物的叶片和籽粒含Cd量,随土壤pH值的不同而有差异(表4-2)。土壤pH值由7.3降到4.6时,各种作物的叶片和籽粒含Cd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小麦叶片和籽粒增高1.7和1.2倍,大麦叶片和籽粒增高2.2倍和2.0倍,玉米叶片和籽粒增高幅度不大。
另外,植物不同部位吸收和累积的Cd量也存在差异。其分布规律是:根>叶>枝的杆、皮 >花、果、籽粒。对水稻的研究表明,Cd 主要在根部累积,为总累积量的82.5%,地上部分仅占17.5%,其顺序为根>茎叶>稻壳>糙米。沈阳西郊的张土灌区土壤含Cd量为0.62~9.38mg/kg,其上生长的糙米含Cd量达0.02~3.7mg/kg。
表4-2 土壤pH值对几种作物Cd含量的影响Table 4-2 the influence of soils’pH on Cd content in some crops(mg/kg)
(据廖自基,1989)
(2)Hg
汞元素是在古代发现的。1934年,Stock和Cucuel从植物和动物中检出汞。
表生带风化作用过程中,由于汞的主要矿物辰砂是稳定矿物,Hg释放困难,但也会发生缓慢变化,被淋滤、流失。汞化合物溶解度很低,且许多物质对Hg都有很高的吸附能力,故一般地下水中的Hg含量都很低。表生带风化产物再沉积作用,常引起Hg的某种富集。
土壤中Hg的聚集主要受有机络合物形成和沉淀控制。有机汞化合物的转变,特别是元素Hg的甲基化,是环境中Hg循环的最主要形式。甲基化的Hg容易活动,也易被生物有机体吸收。
未开发的土壤剖面Hg含量,大多继承母质。Hg的聚集通常与土壤中有机碳和硫水平有关,故表土中Hg含量是底土的几倍。土壤Hg的背景含量大致估算为0.xmg/kg,超过这个值的地区,应认为是人类经济活动造成的或其他来源的污染。土壤Hg的污染源主要是冶炼厂、有色金属加工业、某些化工厂(特别是氯化烷—碱)以及含Hg的杀虫剂。垃圾和其他废物也可能是Hg的污染源。
各种化合物中的Hg2+也可被土壤微生物转化还原为金属汞,并由于汞的挥发而向大气中迁移。汞的Hg0→Hg2+→HgS转化使其在土壤中持留。土壤中汞的化合物还可被微生物作用转化成甲基汞,它可通过食物链的作用进入人体,也可自行挥发使汞由土壤向大气迁移。
土壤中的汞按其形态可分为金属汞、无机化合态汞和有机化合态汞。在正常的土壤Eh和pH范围内,汞能以零价状态存在是土壤中汞的重要特点。植物能直接通过根系吸收汞,在很多情况下,汞化合物可能是在土壤中先转化为金属汞或甲基汞后才被植物吸收的。植物吸收和累积汞同样与汞的形态有关,其顺序是:氯化甲基汞>氯化乙基汞>醋酸苯汞>氯化汞>氧化汞>硫化汞。从这个顺序也可看出,挥发性高、溶解度大的汞化合物容易被植物吸收。
汞是有毒元素。当土壤是Hg的唯一来源时,植物中Hg含量增加比率最高的是根,但叶与谷粒也聚集很多汞。汞在植物各部分的分布是根>茎、叶>籽实。这表明汞容易被根系吸收并且在植物体内迁移。随着土壤中Hg含量的增加,相应地植物体内Hg也有所增加。
对大多数植物来讲,其体内汞背景含量为0.01~0.2mg/kg,而在汞矿附近生长的植物,含汞量可高达0.5~3.5mg/kg。
(3)Pb
铅是在古代发现和利用的一种元素。
表生带风化作用过程中,由于Pb主要富集在钾长石和云母中,除云母外,其他含Pb矿物抗风化能力强,Pb不易释放出来。即使产生一些活动性Pb,又因这些铅化合物溶解度较低,以及迁移过程中被次生粘土矿物吸附,所以Pb的迁移力较小。土壤中铅主要以Pb(OH)2、PbCO3和PbSO4固体形式存在,土壤溶液中可溶性铅含量极低,Pb2+也可置换粘土矿物上吸附的Ca2+,因此Pb在土中很少移动。但高pH值的土壤变酸时,可使部分固定的Pb变得较易活动。
土壤Pb含量,取决于基岩。Pb在表生带主要与粘土矿物、锰氧化物、铁和铝氢氧化物和有机质伴生,有时集中在碳酸钙或磷酸盐富集处。土壤施石灰可降低Pb的溶解度,高pH值条件下,Pb可作为氢氧化物、磷酸盐或碳酸盐沉淀以及有机络合物的形态存在。随着人类生产力的提高,特别是有色金属矿山的开采,有色金属冶炼、化工原料生产等部门的工业三废排放,使自然生态系统中Pb污染日益严重。大气污染特别是使用含Pb汽油使Pb随汽车尾气排放而进入土壤中,常常也是土壤Pb含量高的原因。土壤受到Pb污染后,一般情况下,很难治理和消除。因为Pb在土壤中较稳定。
土壤中含Pb 100~400mg/kg,对植物可能是有毒的。虽然土壤中Pb不易溶解,可是Pb主要由根毛吸收,并在细胞壁上储存到可观的程度。尽管植物器官中Pb含量不同,但总体上是生长在矿区的植物Pb含量较高。大气沉降的Pb,也易被植物通过叶片吸收。
自然界中Pb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和生物循环(岩石—土壤(水、空气)—植物—动物—人类)最终危害人体健康。但Zimdahl等人认为,Pb从土壤源迁移到植物的可食用部分的数量是有限的。易累积 Pb 的植物为紫穗槐(Amorpha canescens)、高山漆姑草(Minuartia Uerna)。
(4)As
砷元素是在1250年由德国人马格耐斯发现的。1838年,Orfila从植物中检出砷,同年,他又从动物中检出砷。
表生带风化作用,使岩石或矿物中的As被溶解或释放出来。由于常被粘土、氢氧化物和有机质强烈吸附,使As迁移受限而富集于泥质沉积物及表土中。此外,火山喷发和工业三废污染也是重要的As来源。
虽然超过岩石中含量的数倍,但表层土壤 As 的背景含量一般仍然是低的(0.1~69mg/kg)。一般土壤中强烈吸附的As,通常会被土壤保留多年而不易被解吸。As含量最低的土壤是砂质土壤,特别是由花岗岩风化形成的土壤;而As含量较高的土壤,多为冲积土和富含有机质的土壤。据日本土壤研究,水稻土常聚集相当数量的As。
土壤中As活动性与As的增加成正比,而与时间和Fe、Al含量成反比。由于土壤中Ca、Fe、Al均可固定As,因而通常As集中在表土层10cm内,只有在某些情况下可淋洗至较深土层,如施磷肥可稍增加As的移动性。
若按植物吸收的难易程度划分,土壤中As形态可分为水溶性砷、吸附性砷和难溶性砷。通常把水溶性砷和吸附性砷总称为可给性砷,是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的部分。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可从外界环境吸收砷,并且有机态砷被植物吸收后,可在体内逐渐降解为无机态砷。As毒性取决于可溶As含量。增加灌溉(水稻)土壤的氧化状态,可限制As生物可利用性。给植物提供充分的P,有助于减小As的毒性。而植物生长敏感,可能与土壤全As含量有关。
有关植物中As含量,及土壤As全量与可溶态As含量之间的线性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植物借助水流被动地吸收As的资料。随着土壤As含量的增加,最高As含量总被记录在老叶和根中。黄杉属植物比许多伴生植物具有显着的吸收As的能力,常作为指示植物用于寻找有色金属矿床。另外,已发现蕈(Mushrooms)是As的聚集者。
砷可通过植物根系及叶片的吸收转移至体内各部分,砷主要集中在生长旺盛的器官。不同含砷量小区栽培试验表明,作物根、茎叶、籽实中含砷量差异很大,如水稻含砷量分布顺序是稻根>茎叶>谷壳>糙米,呈现自下而上递降的变化规律。据报道,水稻土中As的最大容许极限为15mg/kg。
(5)Cr
铬元素是在1798年由法国的沃克兰发现的。1900年,Dernarcay 从植物中检出铬;1930年,Zbinden从动物中检出铬。
表生带风化作用中,在强氧化条件下(碱性介质),Cr3+氧化成Cr6+,形成铬酸根离子,不活动的铬离子变为易溶的铬阴离子发生迁移。在酸性介质中
Cr在土壤中的性状与Eh值、pH值、有机质和细菌的氧化还原作用有密切关系。三价铬化合物进入土壤后,90%以上迅速被土壤吸附固定,在土壤中难以再迁移。土壤胶体对三价铬有强烈的吸附作用,并随pH值的升高而增强。土壤对六价铬的吸附固定能力较低,仅有8.5%~36.2%。不过普通土壤中可溶性六价铬的含量很小,因为六价铬很容易被还原成三价铬,其中有机质起着重要作用,且这种还原作用随pH值的升高而降低。值得注意的是,实验已证明,在 pH 为6.5~8.5 的条件下,土壤的铬能被氧化成六价铬(其反应式为
Cr对植物是否必需尚未证实。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可从外界环境中吸收铬,通过根和叶进入植物体内。小麦则通过根冠吸收三价铬,而不需要通过根毛。植物从土壤中吸收铬绝大部分累积在根中,作物吸收转移系数很低,可能是由于:①三价铬还原成二价铬再被植物吸收的过程在土壤-植物体系中难以发生。三价铬的化学性质和三价铁相似,但Fe3+还原成Fe2+比Cr3+还原为Cr2+容易得多,因此,植物中铁含量比铬高几百倍。②六价铬是有效铬,但植物吸收六价铬时受到硫酸根等阴离子的强烈抑制,所以铬是重金属元素中最难被吸收的元素之一。
植物中含Cr量主要受土壤中可溶态Cr含量控制。土壤中可溶性的Cr6+对动植物是有毒的。大多数土壤中含一定量有效态的Cr,但植物可利用性有限。一般而言,土壤中Cr的长期污染会使作物中可食部分Cr含量明显增高(表4-3)。一般根系比叶或枝含Cr量高,最低的为谷粒。
表4-3 土壤与作物中铬含量的比较Table 4-3 the comparing of concentration of Cd in soil and crops(mg/kg)
(据王纬,1988)
(6)Cu
铜元素是人类发现和利用较早的元素。1814年John 从植物中检出铜,1807年Vauquelin从动物中检出铜。
在强氧化作用下,才能形成Cu2+。在地表或近地表的自然水中,富氧及高硫条件下都能形成Cu2+。土壤剖面中,Cu聚集在顶层,这是Cu的生物聚集和近期人类活动污染的反映。土壤中Cu是迁移最少的重金属,但在各种类型的土壤溶液中Cu是丰富的。土壤溶液中Cu最通常的形态是可溶有机螯合物,估计它占可溶态Cu的大约80%。对受Cu污染的土壤改良,施石灰是常用的方法。
植物体中,铜是多酚氧化酶、乳糖酶、抗坏血酸氧化酶等多种氧化酶的组成部分,它们在植物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缺Cu是由于Cu被大量的有机质固定,有机质来不及矿化,Cu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麦类作物对Cu最敏感,烟草一般不出现病状,但燕麦和小麦很敏感。敏感性强的植物可作为 Cu 缺乏的指示植物。一般土壤中含 Cu 量大于100~200mg/kg时就可能产生毒害作用。水稻对Cu过剩敏感,抵抗力小。
植物可从土壤中吸收铜,但作物中铜的累积与土壤中总铜无明显相关性,而与有效态铜含量密切相关(表4-4)。土壤中铜一般呈现六种形态,即水溶态铜,交换态铜,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铜,有机质结合态铜,碳酸盐结合态铜和残渣态铜。有效态铜主要指能为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水溶态铜和交换态铜。铜的有效性随土壤pH的降低而增加,这是由于低pH值时铜离子的活性增加以及有机质吸着铜的能力下降,使铜易呈离子状态而被植物吸收。铜在植物各部分的累积分布多数是根>茎、叶>果实。
表4-4 土壤及粮食中的含铜量Table 4-4 The content of copper in soil and foodstuff(mg/kg)
(转自廖自基,1989)
(7)Zn
锌元素早在古代就被发现和利用了。1860年,Forchhammer从植物中检出锌。
表生带风化作用过程中,含Zn矿物被破坏后Zn可进入溶液中,Zn在溶液中的浓度及搬运的距离,受吸附作用以及碳酸锌、氧化锌及磷酸锌等溶解度的控制。由于造岩矿物分解所经历的阶段不同,其风化产物中锌浓度也不同。Zn在表生带趋向于分散。粘土和土壤有机质能强烈地固定Zn。土壤中Zn的吸附作用机制有两种:一种是在酸性介质中与阳离子交换位置有关;另一种是在碱性介质中,受有机配位基体强烈影响的化学吸附作用。
正常土壤含Zn量为10~300mg/kg,平均为30~50mg/kg。锌主要以Zn2+形态进入土壤,也可能以配合离子Zn(OH)+、ZnCl+、Zn(NO3)+等形态进入土壤,并被土壤表层的粘土矿物所吸附,参与土壤中的代换反应而发生固定累积,有时则形成氢氧化物、碳酸盐、磷酸盐、硫酸盐和硫化物沉淀,或与土壤中的有机质结合,使锌在表土层富集。土壤中锌的迁移取决于土壤的pH值。锌在酸性土壤中容易发生迁移,当土壤为酸性时被吸附的锌易解吸,不溶的氢氧化锌可和酸作用转变成可溶的Zn2+状态,致使土壤中锌以Zn2+形态被植物吸收或淋失。
植物吸收利用可溶态的Zn,其吸收量与营养液和土壤中的浓度呈线性关系。不同植物种和生长介质中,Zn吸收比率大不相同。植物根部比顶部含有更多的Zn,特别是当植物生长在富Zn土壤中的时候。对锌缺乏敏感的植物有菜豆、大豆、啤酒花、亚麻、蓖麻等;中等敏感的植物有马铃薯、番茄、洋葱、苜蓿、苏丹草、甜菜、红三叶草等;不敏感的植物有薄荷、豌豆、石刁柏、芥菜、胡萝卜与一般禾本科作物等。禾谷类植物缺Zn的典型症状是“白苗”,最先是在玉米上发现的,许多植物都表现出锌缺乏症状。谷物颗粒和牧场中牧草的Zn含量相差不大。植物中Zn缺乏时其含量为10~20mg/kg。植物体内锌的累积与土壤锌的含量密切相关。锌在植物体内各部分的分布也存在着差异,对于水稻、小麦而言,锌含量为根>茎>果实。
(8)Se
硒元素是在1818年由瑞典人贝采里乌斯发现的。1817年,Berzelius从植物中检出硒。
表生带Se的生物甲基化作用常常产生易挥发的Se化合物,在Se的地球化学循环中起到特殊意义的作用。由氧化作用过程引起的亚硒酸盐离子是稳定的和易迁移的,直到其被吸附在矿物和有机颗粒上。故一些煤和粘土沉积物中常富含Se。
Se的性状倾向于特殊的土壤环境。在碱性和氧化环境的土壤中,硒酸盐可能出现,它们是容易吸收的,且不大可能被Fe氧化物所固定,而可能高度活动,易为植物所吸收。
在盐渍土壤中,全Se及水溶性Se含量可能提高。土壤中富含水溶性Se,会增加Se的生物可利用性。
大多数土壤中Se溶解度相当低,因此许多农业区生产的庄稼作物和饲料含Se量低。然而,在天然富Se土壤中,在排水不好的或钙质土壤中,在干旱地带的土壤中,以及在含有垃圾或烟灰改良的土壤中,Se可能被植物聚集,其含量足以对放牧家畜产生毒害。Dorsl等人报道,植物的Se含量和土壤溶液中硒酸盐离子浓度之间,密切地正相关。
植物中Se的生理功能作用尚不太清楚。当Se以可溶态存在时,容易为植物所吸收,但不同植物种吸收程度有很大差异。土壤Se的可利用性也受一些土壤因素所控制,其中以pH最主要。植物组织中的Se和土壤中的Se含量之间呈正线性关系。Sippola指出,土壤全Se量给出的一个植物特征曲线比其可溶系数更好。
一般植物吸收土壤中的Se取决于气候条件、土壤的水状态、氧化-还原电位、pH和土壤中的倍半氧化物含量。Ehlig等人报道,除硒指示植物黄芪属能浓集非常高的Se(达到约1000mg/kg)外,植物从低Se土壤中聚集Se的能力差异不大。干燥地带的植物中Se含量比潮湿地带的植物中要高。植物中的 Se 与土壤 pH、浓度(盐度)和 CaCO3呈正相关。
Se是植物和人体生长必需的微量元素,缺硒或富硒都会对动植物及人体带来危害。土壤中硒浓度为0.1~2.0mg/kg,与土壤发育的母岩密切相关。硒一般以亚硒酸铁形态在富铁层中累积并降低了硒的活性。在碱性土壤中,
硒是以硒酸盐、亚硒酸盐或有机态被植物吸收,水溶态硒并不能很好反映各类土壤的有效态。已有实验证明,植物吸收的硒主要结合在植物蛋白中,并以硒氨酸形态为主。当有各种微生物存在时,某些不易被植物吸收的硒往往被转化为可吸收的形态。硒在植物体内的分布是根>茎、叶>果实。
(三)源标准
为了建立适于农业地质地球化学评价方法的评价标准值,根据评价方法的基本思路,需要首先确定评价指示作物的籽实中含量标准,即源标准。尽管国内外关于食品中元素的含量有多种标准,但为了统一和有效保障食品安全性,本书选择我国现有的食品卫生标准作为源标准。由于食品品种不同,其中金属元素限量标准也可能不同。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或粮食等4种指示作物的8种评价指标在食品中的限量卫生标准见表4-5。
表4-5 我国食品中8种评价指标的限量卫生标准一览表Table 4-5 National Tolerance Limit of 8 indexes in foods
⑽ 果树(柑橘)价值怎么评估
主要根据收益法评估
收益法
收益法,是预测评估对象的未来收益,然后将其转换为现时价值,以此求取评估对象的客观价值的方法。
在应用收益法时,一定要注意,只有生物资产的收益和风险都能够可靠、准确地量化时,才能应用此类方法。同时要注意相关参数的应用和选取,尤其是折现率,必须选择同一市场上类似生物资产的平均报酬率。
生物资产评估中的收益法主要适用于生产性生物资产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