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帮忙赏析 张爱玲的散文 爱
我觉得这句诗可以做《爱》的注释:人生若只如初见
B. 张爱玲倾城之恋文学评论
《倾城之恋》有一个很美的名字,却是在讲述一段不美的爱情,题目表面上流淌着的诗意,在故事中被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算计和现实冲得荡然无存。白流苏所要的无非是“经济上的安全”和一张长期的饭票,而范柳原的计划是要流苏做情妇而不是妻子。他们不但有各自的打算,还非常清楚对方的想法,范柳原直接了当的对流苏说:“我犯不着花钱娶一个对我毫无感情的人来约束我,那太不公平了,对于你,那也不公平,噢,也许你不在乎,根本你以为婚姻就是长期的卖淫”,白流苏对此也很明白,“他要她,可是他不愿意娶她”只是希望流苏“自动地投到他的怀里去”,做他的一个情妇。这哪里有一点点的浪漫气息,分明是一场因自私而畸形的交易,露骨的交易,也是一次爱情的战争。这场交易从一开始就是明显的男人占主动和支配地位,但战争的到来却改变了一切,香港的沦陷成全了流苏,使她成为赢家,由“二奶”变成了名正言顺的妻。
一场真实的战争打乱了爱情战争的秩序,在真正的战争面前,爱情的交易停止,爱情的战争也熄火了,当一切都要失去的时候,人与人的交流才变的真诚,彼此之间的爱情才除去了交易的色彩,相嚅以沫、生死相依,隆隆的炮火声中两人之间没有了精刮的算计,反倒是抛却了自己全身心的念着对方,“别的她不知道,在这一刹那,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在什么都有的时候对爱情挑三拣四,甚至游戏爱情;在一切都没有了,生命也受到威胁的时候,却无私的爱了起来,张爱玲真是把人看透了。
我们看到的所谓“倾城”,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因相貌或仪态而产生的忘忽一切的爱情,却成了表述香港这座城市沦陷的状态。从这个词被恢复意义这点来看,张爱玲对现代爱情(相对而言)的描写本质上是对传统爱情尤其是传奇故事的颠覆。女人即使有了“倾国倾城”的美貌,也未必有使男人为之倾城的魅力,或者说,在现实社会中,很难有对女人的美产生“倾城”感的男人,甚至从来就不曾有过,“传奇里的倾城倾国的人大抵如此”,全篇尾句正是这种思想的点睛之处。是啊,传奇里的故事往往很美,美的如同巧夺天工的艺术品,让我们艳羡,但这些传奇真的是爱情的样板吗?未必。传奇故事中的爱情本是我们所向往的完美境界,但经过若干年的加工美化,尤其是被历朝历代统治者当作政治工具之后,其中的人物已经“面目全非”了,逐渐被神话,神一般都是完美的,这就更反衬出我们凡人的弱点和现实生活的平庸无味,正是基于对人们这种平凡的世俗状态的认识,小说才自始至终的在为本应成为传奇的故事进行改造或者说是还原,一切都符合日常生活的规律和逻辑,一切都是普通人应该做的应该想的,从而消除了神话传奇的绝对性、纯粹性和崇高性,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在张爱玲的爱情故事中更多的是看到世俗的功利与算计。
不可否认的是,相对于纯粹的高尚的爱情,功利与算计更符合我们普通人的思维与行事逻辑,虽然我们都不愿承认。所以,张爱玲笔下刻画的人物更多的是平常人,写的都是些“庸人俗事”,在这里没有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爱情,也不曾追问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讲的尽是琐碎的生命、混沌的烦恼,这些人和事虽然很俗,但却很能勾起我们的共鸣,因为作为普通人,生活就是这样混乱的、易变的、现实的、随意的,在这些“庸人俗事”中,我们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平凡生命的卑微可怜,悲喜不自知,“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当我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时候,却突然失语,因为那分明是我们自己的表演。
流苏和柳原未尝不想追求纯粹的爱情,当流苏听到柳原说“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时,一定会产生不顾一切去爱的想法,但作为普通人,生活更像是一种综合的协调,很难享受到那种纯粹的东西,更多的是在多种因素中寻找所谓的平衡。年近30且离了婚,在娘家受尽欺辱的白流苏在爱情上不可能再有少女般的情怀,能从“这一代便被吸到朱红洒金里的辉煌的背景里去,一点点的淡金便是从前的人的怯怯的眼睛”的灰暗的家庭中拼杀出来,逃离开嗜着她的青春和生命的上海,已经耗掉了她所有的精力,对于爱情已经没有了梦想和憧憬,“她决定用她的前途来下注”,“如果赌赢了,她可以得到众人虎视眈眈的目的物范柳原,出净她胸中这一口恶气”。爱情就是为了结婚,结婚就是为了有一张长期的饭票。这是非常现实的想法,在这种讨价还价的爱情背后,是普通人生活的主旋律,言情作品中轰轰烈烈、潇潇洒洒基本不会落在我们头上,即便“有这个贼心,也没那个贼胆”,这就是为什么如今恋爱的双方更多的是考虑工作、住房、存款等现实的经济问题,爱情逐渐被商业化,更像一场交易。是啊,作为老百姓你首先要考虑的是生存,没有了经济基础,精神层面上的爱情是那么的苍白、无力,甚至是不切实际,一如小说中那苍白、模糊的月光。
C. 可以用怎样的文学批评方法分析张爱玲的作品或小说
《文学理论教程》
望采纳,谢谢。
张爱玲是现代着名女作家,擅长写爱情故事。她的一生当中经历过三段重要感情。唯有两段爱情修成正果走进婚姻,其中一段就成了在错误的时间遇到对的人的感叹。
从张爱玲背负着压力和顶着汉奸身份的胡兰成谈恋爱结婚,到最后因为胡兰成婚后拈花惹草放弃这段卑微地爱情,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敢爱敢恨地真性情女子。在爱情里能拿得起,也放得下。
的确如此,爱情不要可怜一个人而选择和他在一起,而应该带着小崇拜。因为崇拜,爱情才会有惊喜,有心动。爱情不是苟且,而是心潮澎湃,满眼期待,还有两个人在一起地远方和诗,不是吗?
E. 如何评价张爱玲
在林治波先生的一篇关于张爱玲的文章之中,林先生猛烈抨击了余秋雨对张爱玲的无尚赞美,认为一个不爱国的人,其价值是值得怀疑和唾弃的。读过之后,我虽认为,余秋雨的称赞确实有些过分勉强,但似乎对张爱玲之人,定性亦然有些片面,为此,写此文以商榷之。 先说余秋雨,余秋雨首先是一个畅销书作家,用我的个人观点看,是作品带有“媚俗倾向”的作家或学者。我也拜读过《文化苦旅》和他的一些作品,高中时候对他的崇拜,今天已经是荡然无存了。我觉得他的书和琼鳐的书有一点相同,就是只适合特定的人群阅读。他的文章里多的是“赞美”和“感叹”,以及飞扬的文采,而其他的很少见到。 从林先生引用的余秋雨对张爱玲下的评语来看,他是没有读懂张爱铃的,而我认为林先生本人,对张爱玲也有诸多片面的认识。 我们身处在一个浮躁的时代,很多人都在误读一些东西。常见人说喜欢三毛的书里多彩的撒哈拉旅行故事而喜欢三毛,而无法读出三毛散文里弥漫着的那种无处不在的寂寞。同样,蜡笔小新首先被很多人理解为一部教坏小孩子的脏片,其实它应该是一个优秀的适合成年人看的成人卡通才对。而很多肤浅的人如余秋雨之流,觉得张爱铃充满缤纷意境掺和着时代巨大变迁的小说里,读出的是风花雪月与缺乏人性的贫血,我觉得,这也是一种肤浅的误读。 余秋雨称赞张爱玲的美丽灵魂,其人是否美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她才华如昙花绽放。而漂泊不定的一生确实并不美丽。经历了类似鲁迅一样的少年家境衰落的她,在后母的虐待和辱骂中抑郁的度过了童年。她恨她的父亲与后母,然而直到她出走去找自己的生母前,她都没有办法改变。很多人看她的文字会觉得她是一个有闲作家。但同时,也有人这样描述张爱玲的正义感:“张爱玲富有爱心和正义感,她作品中的这种温馨的宽容及其爱憎也表现得十分明显。她在上海外滩看见警察打人便写了《打人》:”我向来不愿意看见什么,就有本事不看见。然而这一回,我忍不住屡屡回头望,气塞胸膛,打一下,就觉得我的心收缩一下。打完之后,警察朝这边踱了过来,我恶狠狠盯住他看,恨不得眼睛里飞出小刀子,很希望能够表达出充分的鄙夷与愤然。“ 而对于他的第一个丈夫汉奸胡兰成,后人有如此描述:“胡氏才情横溢,曾任汪精卫的机要秘书,被称为汪家伪政权的”文胆“,历任汪伪政权政府的中央委员、宣传部次长、行政院法治局局长。舞文弄墨,他是才子,善写政论;感情上花言巧语、放浪形骸、口是心非,是个伪君子;政治上他是个亲日派。张爱玲不问政治甚至厌恶政治,由于爱才惜才致使走错了人生最重要的一步,” 因为张爱玲封建家庭的不幸(后母的虐待)和时局的动荡,她非常希望有一个可靠的依托,胡兰成的才情蒙住了她的眼睛,使她做了她生命中两大憾事之一——嫁给胡兰成,这段姻缘注定不会有好结局。仅两三年后,她因为胡的生活放荡而不得不离婚。 她的作品里,有华丽的生命,繁华的上海,和战火中的香港也有各种各样的男人与女人,中产阶级和下层少女都有,但大体上这些人都是有着各样各样自己悲苦的不幸的小人物。她写的小说里,搀杂在时代大变换的背景里,人物常常是无力抗拒命运的被动的,无望的;在表面的华丽与情爱的壳底下,是一种时代大场面下的群生的辛苦相。不断地描述各种不幸的情爱是张爱玲写人性的一种方式。我觉得她作品最完美的一部应该是《金锁记》,那是一部描述社会如何锻造出人性的丑恶的好小说。 虽然她少女成名,文才天下,但在哪个动荡的社会里,她仍然是一个被动的,无助的弱女子。再加上她少时封建家庭的教育和物质给养充沛的生活,她是不能对革命有太多的认识的,她不问政治,讨厌政治。所以,后来在美国工作的时候被授权写了明显意识形态分歧的《赤地之恋》,尽管她不喜欢写这样的命题作文,但为了生计也只好写下去。 另外有一个已经长眠地下的很出名的台湾女作家,我不太忍心提起她的名字。她在自杀前所写的那部《滚滚红尘》,同样是写汉奸,而且美化女作家对汉奸的文学作品,作品受到了舆论界理所当然的抨击,认为“没有原则”。 但是,今天对她的评论已经很宽容了。 其实,在她的《小艾》中,彷徨的张爱玲曾经透漏出对建国后新生活的渴望。比如“现在是真的为人民服务了”。然而她的观点仍然那是这样的:“我没有写历史的志愿,也没有资格评论史家应持何种态度,可是私下里总希望他们多说点不相干的话。现实这东西是没有系统的,像七八个话匣子同时开唱,各唱各的,打成一片混沌。” 后来她去了美国,死在了美国。 综观张爱玲的一生,实在是一个封建没落家庭里的悲苦的天才女子的缩影,她是一个被动的受害者,受着封建家庭的戕害和战争社会的双重戕害,从这种意义上讲,她实在是和那些为了物质利益而主动投向侵略者怀抱的汉奸有很多不同。她的祖父是李鸿章的女婿,是一个正直的儒生,弹劾贪官,评议朝政,若他九泉下有知,怕也会为自己后人有走错路至此而愤怒。而张爱玲建国后,一直未少入中国现代文学史,也是一个缺憾。我们的文学似乎连汪精卫的书信都能发表,却始终容不下张爱玲的哪怕一点篇章,而张爱玲虽错,以汉奸称之,似乎也太有些过。对于张爱玲的错误,在那个一切价值观都被打破必须重新评价的年代来说,似乎可以用白玉有瑕来评判。我记得一个获过诺贝尔奖的德国作家也曾经支持过纳粹的民族优胜理论和德国的侵略战争。坦而言之,很多名人都犯过一些回忆起来非常懊悔的重大的错误。比如张抗抗、曹禹、陈独秀等等,然而这并不影响他们成为名人。 有一个类似的例子,少年时期的鲁迅家境衰落的时候的遭遇,在他的一生都留下了阴影,一生几乎都是在不断的对社会变革及身边人的怀疑与不信任中度过。同样,张爱玲特殊的经历也影响了她的性格和她的一生。到今天我们可以宽容的去看鲁迅,但是却无法宽容的去看张爱玲。很多那个时代的言俗小说今天早已经不能得到,而张的小说还仍然生存着,这说明她的小说里是有一些人性中永恒的东西。我对张爱玲悲凉的一生的态度,是同情的,宽容的。我希望大家也能用宽容的心,来看待一个时代的受害者,而不要把她推到对立面上去,使之永受历史不公正的裁决。
F. 文学界人对张爱玲的评价
文学界人对张爱玲的评价:
1、作家贾平凹:与张爱玲同生在一个世上也是幸运,有她的书读,这就够了。
2、作家王安忆:唯有小说才是张爱玲的意义。所以,认识的结果就是,将张爱玲从小说中攫出来,然后再还给小说。
3、作家王小波:张爱玲的小说有种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她对女人的生活理解得很深刻。
4、作家白先勇:张爱玲当然是不世出的天才,她的文字风格很有趣,像是绕过了五四时期的文学,直接从《红楼梦》、《金瓶梅》那一脉下来的,张爱玲的小说语言更纯粹,是正宗的中文,她的中国传统文化造诣其实很深。
5、作家李欧梵:张爱玲的小说艺术,像神话一般,经过一代代的海峡两岸作者和读者的爱戴、诠释、模仿、批评和再发现而永垂不朽。
6、作家于青:张爱玲将女性意识的探索深入于历史深处,深入于民族文化的深层去透视女性自身的心理上屏障,相对于五四呐喊时期便显得更深刻和有力。
7、作家叶兆言:张爱玲的一生,就是一个苍凉的手势,一声重重的叹息。
张爱玲(1920.9.30—1995.9.8),中国现代作家,原名张煐,笔名梁京,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童年时代亲历封建旧家庭的衰败过程,青年时代又在香港体验到战争的恐怖,逐渐形成悲观的人生态度。
1943年,张爱玲开始发表作品。1943至1944年,创作和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小说。1955年,张爱玲赴美国定居,创作英文小说多部,但仅出版一部。
1969年以后主要从事古典小说的研究,着有红学论集《红楼梦魇》。1995年9月去世,终年75岁。有《张爱玲全集》行世。
G. 张爱玲的爱 这篇散文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爱》,作者在文末注明作于“一九四四年四月”,发表于同年同月10日出刊的《杂志》月刊第13卷第1期上。写作其时,张爱玲年仅23岁。全文320余字,这个极短篇是张爱玲散文中最短的一篇,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极短的散文精品。粗看起来,此作的内容仅仅是对少男少女“初恋”的人生感悟。然而,我们细心地联系张爱玲“这一个”的自己就能发现,《爱》所抒写的是作者初恋时缺乏自信的一种迷惘;是进取还是退却?她在内心深处对自己作出了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熟悉张爱玲的读者都清楚,1944年2月初,倜傥风流的汉奸文人胡兰成从苏青那里问明了张爱玲的住址去拜访她。她明知是胡兰成却托故不见,胡只得从门缝里递进一张写明自己住址、姓名的纸条。隔了一日,张爱玲却主动去拜访胡,听胡兰成侃侃而谈,她一坐就是5小时,分明为他的才气与风度所吸引。次日,胡又回访张。就这样你来我往,一个“惊艳”,一个“慕才”,一见倾心、两情依依。这是从2月初至4月初约两个月间两人初恋阶段的事态,还未发展到后来热恋同居的阶段。但是,从张爱玲方面说,她一方面感到喜悦与温馨,矜持地又是热烈地迎接、珍惜这份爱。她送给胡一张自己最满意的照片,照片的背后亲手写上这样的喃喃情语:“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另一方面,对从小因父母离异就失去父爱、母爱的张爱玲来说,她一直有飘零之感,拥抱着寂寞和孤独。面对胡兰成,感到爱情来得太突然、太不可思议,而且她明明知道胡兰成已有妻室、放荡成性,是个有家不回的男人。因此她多愁善感,在内心时时、处处怀有一种灰暗苍凉的感觉,对这突如其来的爱情表示犹疑彷徨、亦喜亦忧,甚至表示放弃。她写字条给胡兰成,叫他不要再来看她。她又表示不想放弃,写信给胡说:“我想过,你将来就是在我这里来来去去亦可以。”从中表示了她对这种尴尬情缘的认可,又无奈地预见着这段爱情的短暂与失落的结局。正如此间她在《谈女人》中所说:“……男子都是‘心存不良’的,谈恋爱固然危险,便结婚也危险,因为结婚是恋爱的坟墓……”从以上的叙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爱》创作的心理机制或称其灵感,就是与胡兰成恋爱两个月之际张爱玲在内心那种希望与绝望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绪,以及关于这种个人困惑情爱形而上的思考。正如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一书中说:“一件艺术品,经常是情感的自我表现,即艺术家内心状况的征兆。”
《爱》所叙说的内容十分单纯,一个春天的夜晚,一位十五、六岁的美貌少女与对门的男孩一次偶然的相见。因为彼此是邻居,自然“见过面”,可想他俩会经常见面,“可是从来没去打过招呼”。而这一次姑娘“穿着月白的衫子”,“手扶着桃树”,立在自家后门口,显然她在等候这位年青人的出现。年青人果然也从自家门口出来走近她,轻声对她说:“噢,你也在这里吗?”然后他俩相视无语,“站了一会儿,各自走开了”。从年青人方面看,他也是特意过来与姑娘见面并打招呼的。可以想见,正是因为两颗年青的心在默默无语中相许已久,才有这一次看似偶然、其实必然的一次见面。所以这个夜晚的相见,可以看作是姑娘和年青人之间心照不宣、默许默契的一次“约会”;是两颗年青的心碰撞而生出爱情火花的人生一瞬。两个年青人的初恋“就这样就完了”。然而在张爱玲笔下,这简单、平凡的故事其价值永远没有完、没有结束。作者以女主角一生坎坷飘零的悲惨人生作为对照与衬托,强调这件往事对于她毕生的人生意义。这个姑娘因生在旧社会旧时代,她被亲眷拐卖作人妾,又三番五次被转卖,一生遭遇着被侮辱被欺凌被奴役的命运,没有尊严、没有人格、没有地位,更没有她作为女人的精神自由和美满的爱情生活。因此在她“老了的时候”她永远忘不了初恋的那个夜晚,但这是她一生中唯一的爱和被爱,她不仅记取而且向别人“常常说起”;虽则是短暂的相见,但在她灰暗苍凉的人生中却是美丽和温馨的“一瞬”,是其拥有人格、尊严和爱的权利的“一瞬”。因此对于她,这件往事是刻骨铭心的“爱”与“被爱”的永久不灭的记忆。
作者在审视那夜晚对于那女人的全部意义与全部价值之后,并未完成她最后的构思,而结尾才是这篇作品最为精妙的一笔。
于千万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哲理的感唱,往往是一篇散文诗意的饱和点。作者从空间与时间两个方面,对自己叙说的“爱”的“故事”进行普泛性的思考。以空间而论,你会遇见千千万万个擦肩而过的人,而你想“遇见”的人却属偶然;以时间而论,你会不早不迟刚巧赶上一次属于你的情缘,如此在漫漫人生途中双方相遇相知,而赴一次“你也在这里吗”的心灵之“约会”。显而易见,张爱玲在这里对人生的初恋进行形而上的冥想独语。她认为,人生的初恋是唯一的、又是偶然的;唯其短暂与偶然,常常会因此而失落;唯其偶然的际遇,才会成为一生记忆的珍藏;唯其短暂才会永恒;惟其短暂和苍凉,“爱”才会永恒和美丽。
张爱玲的哲理感唱,使这篇散文成为哲理与诗情交融的抒情诗,令读者心灵为之叩动与思索不已的,也正是这最后的画龙点睛。原本再平凡不过的、关于男女夜晚相见的生活细节,经过作者的对照与衬托、抑郁气氛的创造与渲染,尤其经过最后哲理性的触点与升华,《爱》就完全达到诗的凝结与概括的境界,那男女相见的生活细节使人不再感到司空见惯,而被渲染成诗境中抒情写意的主体意象了。作者情木自禁的“触点”“升华”,使读者豁然顿悟,原来这个主体意象及其内涵,被赋予了特殊的、自我抒情的意义而成为“有意味的形式”;即借以含蓄而又巧妙地抒写了她的“胡兰成情结”,将非我性的“细节”变成了自我性的喻体,完成了从客体(叙他人之事)到主体(抒写自我)的角色置换,普泛性的思考其实是张爱玲自我的思考,那段哲理感咱可以也应该看作是对胡兰成作出“爱”的认可的应答。说白了,张爱玲在这里是借题发挥,说别人而实际上是自我的书写。
读者不禁会发问:23岁的张爱玲何以有如此看破红尘、玄妙至深的议论?鉴于她与胡兰成初恋的经验,鉴于她喜忧参半、前程未卜的疑虑,鉴于她想有一个家却爱上一个不想与她成家的男人的尴尬境遇,她经过痛苦的思索而决定珍惜自己人生途中短暂而美丽的“邂逅”。她以后的婚恋生活证明:她为之感唱的哲理,成了她自己应验的戏语。1944年夏秋间她与胡兰成私订终身并同居之后,仅隔两个月胡又瞒着她跟武汉的周训德结婚;1946年2月胡逃匿杭州,又与一村妇范秀美同居。从此张与胡关系破裂,愤然了断了两人之间的这段短暂的情缘。但在与胡兰成恋爱之时,张爱玲的一些文章阐明了自己特殊的性爱观。她在《自己的文章》中说:“姘居不像夫妻关系的郑重,但比高等调情更负责任,比嫖妓又是更人性的。”又说:“姘居的女人呢,她们原来地位总比男人要低些,但多是有着泼辣的生命力的……那是健康女人的魅惑力。”她在《谈女人》一文中批评中国女性懦弱、缺乏主宰自己命运的性别缺陷,说:“女人当初之所以被征服,成为父系宗法社会的奴隶,是因为体力比不上男子。但是男子的体力也比不上豺狼虎豹,何以物竞天择的过程中不曾为禽兽所屈服呢?可见得单怪别人是不行的。”这些议论表明张爱玲开放的、激进的性爱观念:男女必须平等,女性必须向男人要平等,必须争得自己的自尊与自由,即便姘居,也符合女性人格的自尊与人性的自由。这些观点证明张爱玲在《爱》的结尾的哲理感唱并非心血来潮、空穴来风,有其实实在在的思想基础。与胡兰成初恋的痛苦经验因其个人特殊性爱观的支撑,而坚定了她对胡兰成的选择与接受。她明明知道与胡的恋爱是冒险、会走向“坟墓”,她也偏要去爱、去冒险,去游戏人生,因为她觉得人生途中即便“真爱”过一回,也非枉然,也算难得,明知会绝望、会失落,也要怀着希望去冒一次“危险”。张爱玲生活在40年代沦陷后的上海“孤岛”,她自己因时代的苦闷与家庭的失爱,而把自己封闭在孤独、寂寞的精神“孤岛”之上,她太需要走出“孤岛”而寻求爱的抚慰、寻求敢爱敢恨的真实生活。“人是生活于一个时代里的,可是这时代却在影子似地沉没下去,人觉得自己是被抛弃了。为要证明自己的存在,抓住一些真实的,最基本的东西……”(《自己的文章》)这段话可以看作是张爱玲对自己思想与生活态度的真实描述。
当我们寻找到解读《爱》这篇散文的精神密码之后,便不难理解为什么这篇散文冠以“爱”的题目。当我们运用心理分析方法对《爱》进行解读的时候,便十分明了,《爱》维妙维肖地表现了作者处在初恋际遇时精神上的自我。从这一方面看,《爱》是张爱玲写给自己、表明心迹的一首散文诗。她要向读者“证实自己的存在”,在“沉没”的时代与为殖民地的文化所浸濡的上海滩,她也只有无奈地选择苍凉的世俗生活与苍凉的世俗化的婚恋。
H. 如何从文学角度来讲解张爱玲跟她的作品
作品中蕴藏着悲凉情怀
张爱玲的小说,无论结局是好是坏都给人以一种悲凉的感觉。张爱玲文笔冷静,小说常用第三人称即“他”来描写,以一种全知的视角来叙述,小说中虽然没有掺杂太多作者个人的情感,但是感情基调悲凉。如《倾城之恋》中的开头写道“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故事——不问也罢!”结尾虽然白流苏如愿以偿嫁给了范柳原,但是作者却冷眼说道“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了。”“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以及呼应开头的胡琴声又响起。战争的混乱使白流苏认识到人的生命在大动荡中微不足道,所有关于爱情的实验到头来都经不过乱世的冲击,白流苏范柳原不过的婚姻,不过是两个战乱中的人对未来的迷茫对生命难以把握的结局。这一切实际上都反应了一种个人情绪:大限来临的惶恐和个人的迷失。[8] 再如《金锁记》中一开头从月亮写起,“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比眼前的月亮大、白、圆;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来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着凄凉。”小说中的曹七巧用“三十年来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然而'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人还没完——完不了。”
喜用比喻反讽等手法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大量的运用比喻,对照、反讽、色彩描写等手。
如在《沉香屑—第一炉香》里她曾写到“薇龙那天穿着一件磁青薄绸旗袍,给他那双绿眼睛一看,她觉得她的手臂像热腾腾的牛奶似的,从青色的壶里倒了出来,管也管不住,整个的自己全泼出来了”。这是一段以热牛奶比喻女人臂膊之洁白美丽的绝妙描写。这样的描写既通过读者的视觉来让人感受到乔琪的色迷心窍、蠢蠢欲动的形象,又表现了薇龙的竭力自持却又虚荣不能自拔的心态。
在《金锁记》里,她写道:“她到了窗前,揭开了那边上缀有小绒球的墨绿样式窗帘,季泽正在弄堂里往外走,长衫搭在肩上,清甜的风像一群白鸽子钻进他的纺绸裤缝里去了,哪儿都钻到了,飘飘拍着翅子。”这是人物处于阴沉压抑的环境中,爱情终归破灭的情境。没有大段的铺张描写和渲染,文字精练动人,却将那种伤感表现的非常深入,自然灵动。[9]
如《金锁记》中借七巧的媳妇芝寿眼睛有段描写:“窗外还是那使人汗毛凛凛的反常的明月——漆黑的天上一个灼灼的小而白的太阳。屋里看得分明那玫瑰紫绣花椅披桌布,大红平金五凤齐飞的围屏,水红软缎对联,绣着盘花篆字。梳妆台上红绿丝网络着银粉缸,银漱盂,银花瓶,里面满满盛着喜果。帐檐上垂下五彩攒金绕绒花球,花盆,如意,粽子,下面滴溜溜坠着指头大的玻璃珠和尺来长的桃红穗子。偌大一间房里充塞着箱笼、被褥、铺陈,不见得她就找不出一条汗巾子来上吊,她又倒到床上去。月光里,她的脚没有一点血色——青、绿、紫,冷去的尸身的颜色。”张爱玲喜欢用紫色、金色等浓艳色彩的字眼,而本来代表着高贵富丽的紫色、金色在她的叙述中从来给人的都是一种绝望的凄怆,在艳丽的字眼背后掩盖的是满眼满心的荒凉。这段文字中的玫瑰紫、大红平金、水红、红绿丝、银粉、桃红等等一系列标志着喜庆的富丽的色彩和青、绿、紫等冷去的尸身的颜色相对照,一暖一冷,一艳一晦,一喜一悲,这种鲜明而又参差的色彩对照给人强烈的感官刺激,使人视觉上受到猛烈的冲击,烘托出一种晦暗阴森的气氛,给人以无边的联想,让人感到再美的色彩都只是一种凄凉和了无生气,让人觉得喘不过气的压抑和恐惧。这段色彩分明,描写细微的文字写出了芝寿无边的绝望,使读者对芝寿的悲惨处境给予深深的同情。同时通过芝寿的绝望、悲惨也从侧面进一步的达到塑造主人公曹七巧病态人生、变态心理的目的。[10]
作品主题多描写小人物的悲欢离合
张爱玲自称:“我甚至只是写男女之间的小事情,我的作品里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我以为人在恋爱的时候是比在战争或革命的时候更素朴也更放肆的。”[11]
不管是张爱玲的小说还是散文都是描述那个时代的人们和生活,如《倾城之恋》描写了白流苏在离婚后,因为受不了家里人的不停给她闲气受想通过嫁给范柳原改变现状,最终如愿以偿的故事。《红玫瑰与白玫瑰》通过讲述振保的情史来展示两性之间对恋爱和婚姻的差别。《色戒》是关于王佳芝通过美人意图计杀害汉奸易先生,最后却发现自己爱上了易先生,而放走了他自己却惨遭杀害。
张爱玲的散文虽然不如小说成就高,但是其中的名篇《中国的日夜》通过一个妓女的视角描写周遭的一切。其它作品如《谈音乐》、《谈舞蹈》、《自己的文章》描写的是关于某种事情的看法,但是张爱玲的散文很“散”即使看是议论文的文章,如上面所说的几篇,也没有一个固定的主题和中心,让人感觉全是作者信手拈来。
I. 分析张爱玲作品《爱》
是散文,这篇短短不足四百个字、只有十四行的精短小文,说的是发生在解放前一个村庄的一个小康之家的女孩子,十五六岁,生得娇媚,如花似玉,村上有许多的乡人,为女孩说媒,但不知什么原因,一个个媒人都没有说成。在一个月朗的夜晚,女孩穿了一件月白飘逸的衫子,站立在自家的后门口,手扶桃树,欣赏月光下美丽的桃花,忽然看到同她曾经见过面、年龄相仿的一位年轻小伙,小伙从来没有和她打过招呼,今夜月明桃花盛开之时,突然走了过来,离女孩不远,站定,轻轻地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女孩听了小伙子的问候,没有说话,继续看着桃花,小伙看到女孩没有答理他,知趣的也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站了一会儿,小伙走开了,女孩转身也走开了。
春夜,月朗,桃花,女孩,小伙,就这样结束。
这以后的情形,女孩命运多舛,先被她的亲戚拐到手,卖到他乡外县给一户有钱的人家作妾(当小老婆),没几年,这户人家衰败,又几次被转卖,吃了很多的苦,受了很多的罪,经历无数的艰难险阻,和无数的惊涛骇浪,过了数十年,到了老了老了的时候,还记忆犹新的想起年轻时候的那桩子事,想起春天的那个夜晚,自家的后门口,桃树底下,月亮挂在桃树梢,那位和她打招呼的年轻小伙说的一句:“噢,你也在这里吗?”
掩卷之时,我在想……如果小伙当时对女孩有意,就应该大胆地表露出来,说出自己心里想说的话,不掩憾情,即使女孩不愿意,撞的头破血流,也不会在所不辞的遗憾此生;女孩既然心里知晓小伙和她见过面,如果看好小伙,对小伙有那么一点好感,就应该答理小伙,在一起接触说说话,觉得小伙是今生可以依附的人,即使家里人不同意,试试看,冲破旧世世俗婚姻,爱个轰轰烈烈,也不枉活此生。
J. 怎样看待张爱玲对于爱情的态度
张爱玲爱情观,和她本身出生环境有关,不要刻意认为她是在如何树立自己爱情观,因为一个人不同年龄段对待同一个问题感受是不同,她爱情观,究竟是什么样,只有她自己清楚我们可能也无法去真正了解她内心,张爱玲是世俗,但是世俗得如此精致却除此之外别无第二人可以相比。读她的作品你会发现她对人生的乐趣观照真是绝妙!张爱玲才情在于她发现了,写下来告诉你,让你自己感觉到!她告诉你,但是她不炫耀!张爱玲最有名一本集子取名叫《传奇》其实用传奇来形容张爱玲一生是最恰当不过了。
总来说,张爱玲爱情态度也许是冷淡,但那不过世俗影响罢了,她只是想安静生活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