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检测目录:
一、电气检测的配电设备
二、电气检测的线路敷设
三、电气检测的点亮、开关、插座安装
四、电气测试的其他规定
五、电气检测的条件、意味着和内容
一、电气检测的配电设备
1、目视检查变压器室的安装位置、防火等级和孔堵塞;变压器设置、外观质量、元件完整性和防火措施;高低压电缆(线)敷设。
2、电气检测使用红外线串联仪器检测变压器绕组和高低电缆(线路)的每个触点的温度并采用温谱图。
3、目视检查高(低)电压分配器设置、安装质量、机柜接线、高(低)压力电缆(线)接头、接地、配件齐全和防火措施。
4、使用传统仪表测量(或读取)每个相线的电压(流量)值。、N线路不平衡电流值、PE线路有无异常电流和接地电阻值。
5、使用红外线串联仪器测量导线的温度及其连接点、开关触点并取温谱图。
二、电气检测的线路敷设
电气检测检查不同电源位置的暗应用、明福、电气火灾危险存在于安装和使用中直接应用并穿戴保护管的线路。
三、电气检测的点亮、开关、插座安装
检查安装和使用各种照明设备中存在的电气火灾危险。
四、电气测试其他规定
检查、开关在不同电气位置的安装情况。、插座中存在电气火灾危险。
五、电气测试条件、意味着和内容
1、应在电气设备和线路负载超过1n的条件下,在热稳定状态下进行测试和测量。
2、应与被检查方的相关技术人员在现场进行。
3、采用现代高科技设备,如红外测温仪温度测量、红外热像仪扫描、热成像摄像机热谱和超声波探测器测量异常高温、火花放电等常规电子仪器、仪表如电压表、电流表、验电器、接地电阻测试仪、真有效值电流表等,用于测量运行电气设施的运行参数,并采用直观的方法,按照国家有关技术规范,对高低压电气装置的操作安装、使用、维护、和电气火灾安全测试的维护条件。
㈡ 几种分析电路的常用方法
常用分析电路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直流等效电路分析法在分析电路原理时,要搞清楚电路中的直流通路和交流通路。直流通路是指在没有输入信号时,各半导体三极管、集成电路的静态偏置,也就是它们的静态工作点。交流电路是指交流信号传送的途径,即交流信号的来龙去脉。在实际电路中,交流电路与直流电路共存于同一电路中,它们既相互联系,又互相区别。直流等效分析法,就是对被分析的电路的直流系统进行单独分析的一种方法,在进行直流等效分析时,完全不考虑电路对输入交流信号的处理功能,只考虑由电源直流电压直接引起的静态直流电流、电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直流等效分析时,首先应绘出直流等效电路图。绘制直流等效电路图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电容器一律按开路处理,能忽略直流电阻的电感器应视为短路,不能忽略电阻成分的电感器可等效为电阻。取降压退耦后的电压作为等效电路的供电电压;把反偏状态的半导体二极管视为开路。2:交流等效电路分析法:交流等效电路分析法,就是把电路中的交流系统从电路分分离出来,进行单独分析的一种方法 。交流等效分析时,首先应绘出交流等效电路图。绘制交流等效电路图应遵循以下原则:把电源视为短路,把交流旁路的电容器一律看面短路把隔直耦合器一律看成短路。3:时间常数分析法时间常数分析法主要用来分析R,L,C和半导体二极管组成电路的性质,时间常数是反映储能元件上能量积累快慢的一个参数,如果时间常数不同,尽管电路的形式及接法相似,但在电路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常见的有耦合电路,微分电路,积分电路,钳位电路和峰值检波电路等。4:频率特性分析法:频率特性分析法主要用来分析电路本身具有的频率是否与它所处理信号的频率相适应。分析中应简单计算一下它的中心频率,上下限频率和频带宽度等。通过这种分析可知电路的性质,如滤波,陷波,谐振,选频电路等。
㈢ 电力系统检测方法
电力系统中的谐波分量过大将造成诸多危害:①使电能利用率降低,电力系统设备产生附加能耗,同时增加了电气应力,影响设备安全稳定运行;②大量分布式电源在公共连接点(point of common coupling, PCC)集中被接入,可能放大电网的谐波振荡;③在柔性直流输电运行过程中,直流场持续的谐波扰动可能引发一系列不稳定现象,从而影响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④谐波还可能使得保护误动作,测量装置产生误差,甚至可能会对通信线路产生干扰,影响通信效果。
针对谐波产生的种种危害,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展了谐波治理的相关研究,并制定了《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GB/T 14549—93)国家标准对公共电网谐波允许值进行了限制。此后对电力系统进行谐波治理,改善电能质量成为一项持续而长久的工作。有源电力滤波器(active power filter, APF)是一种能够动态抑制谐波、全面改善电能质量的电力电子装置,谐波电流的精确、实时检测直接影响其动态抑制的效果。
㈣ 电能质量测试有那些方法和常见问题
虽然我们享受着固态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好处,但实际上,处于这一技术核心地位的微电子技术却依赖着清洁电能。更快的速度和更低的电压,意味着对电能质量有着更高的要求。
电能质量(PQ)涉及面较广,从像电压突降、骤升、中断以及瞬变这样的电压干扰,一直到电流谐波以及高性能布线和接地。不良电能质量的症状包括设备间隙锁定和复位、数据受到破坏、设备提前出现故障以及没有任何表面原因的部件过热等。最终的结果是生产中断、生产效率下降以及人员受到危害。
从问题现场开始检查
排查电能质量问题的一个方法是,从尽可能靠近受影响负载的位置开始检查。受影响的负载是功能发生异常的灵敏负载,通常为电子负载。另外一种方法是使用一个三相电能质量分析仪(如广州致远E6000电能质量分析仪)从电力进线处开始检查,逐步查找到受影响的负载。许多电能质量管理机构建议,一个合理的故障排查流程是,首先使用E6000电能质量分析仪诊断建筑内的电气基础设施,然后在必要时可使用E6000电能质量分析仪对电网进行监视。
3.与受影响的人员会面并保持事件的一个记录与操作受影响设备的人员会面。您会得到对问题的描述,经常会发现没有预料到的线索。对问题发生的时间以及问题的症状进行记录也是一个很好的做法。这对于间歇发生的问题极为重要。目标是找到有助于将受影响负载中所发生的问题与别处同时发生的某个事件关联起来的某种形式。当然,进行这种故障记录是离受影响的设备距离最近的操作人员的责任。
㈤ 电路分析方法有哪些(定律、定理、步骤、原则)
电路:由金属导线和电气、电子部件组成的导电回路,称为电路。在电路输入端加上电源使输入端产生电势差,电路连通时即可工作。
电流的存在可以通过一些仪器测试出来,如电压表或电流表偏转、灯泡发光等;按照流过的电流性质,一般把它分为两种:直流电通过的电路称为“直流电路”,交流电通过的电路称为“交流电路”。
电路问题计算的先决条件是正确识别电路,搞清楚各部分之间的连接关系。对较复杂的电路应先将原电路简化为等效电路,以便分析和计算。识别分析电路的方法很多,现结合具体实例介绍十种方法。
01特征识别法
串并联电路的特征是;串联电路中电流不分叉,各点电势逐次降低,并联电路中电流分叉,各支路两端分别是等电势,两端之间等电压。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特征识别电路是简化电路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
02
伸缩翻转法
在实验室接电路时常常可以这样操作,无阻导线可以延长或缩短,也可以翻过来转过去,或将一支路翻到别处,翻转时支路的两端保持不动;
导线也可以从其所在节点上沿其它导线滑动,但不能越过元件。这样就提供了简化电路的一种方法,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伸缩翻转法。
电流走向法
电流是分析电路的核心。从电源正极出发(无源电路可假设电流由一端流入另一端流出)顺着电流的走向,经各电阻绕外电路巡行一周至电源的负极,凡是电流无分叉地依次流过的电阻均为串联,凡是电流有分叉地分别流过的电阻均为并联。
等电势法
在较复杂的电路中往往能找到电势相等的点,把所有电势相等的点归结为一点,或画在一条线段上。当两等势点之间有非电源元件时,可将之去掉不考虑;当某条支路既无电源又无电流时,可取消这一支路。我们将这种简比电路的方法称为等电势法。
㈥ 直接电位分析法的测定依据是什么
依据:直接电位法是通过测量电池电动势来确定指示电极的电位,然后根据Nernst方程由所测得的电极电位值计算出被测物质的含量。
利用专用电极将被测离子的活度转化为电极电位后加以测定,如用玻璃电极测定溶液中的氢离子活度,用氟离子选择性电极测定溶液中的氟离子活度(见离子选择性电极)。
(6)电分析测试方法扩展阅读:
其他的分析法:
1、电位滴定法,使用不同的指示电极,电位滴定法可以进行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配合滴定和沉淀滴定。酸碱滴定时使用PH玻璃电极为指示电极,在氧化还原滴定中,可以从铂电极作指示电极。
在配合滴定中,若用EDTA作滴定剂,可以用汞电极作指示电极,在沉淀滴定中,若用硝酸银滴定卤素离子,可以用银电极作指示电极。在滴定过程中,随着滴定剂的不断加入,电极电位E不断发生变化,电极电位发生突跃时,说明滴定到达终点。用微分曲线比普通滴定曲线更容易确定滴定终点。
2、库仑分析法,测定电解过程中所消耗的电量,按法拉第定律求出待测物质含量的分析方法称作库仑分析法。库仑分析法还可分为控制电位库仑分析法和恒电流库仑滴定法。
㈦ 分析测试方法
地球化学找矿分析中经常采用的分析测试方法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
1.比色分析
比色分析是在一定条件下,使试剂(显色剂)与试液中待测元素反应生成有色溶液,通过目估与标准有色溶液(又称标准色阶)对比,以确定待测元素的含量;或者通过仪器(如光电比色计或分光光度计)测定有色溶液对某一波长的光的吸光度,来求得待测元素的含量。用目估比较的方法一般称为目视比色法,只能达到半定量;用光电比色法或分光光度计来测定的方法又称分光光度法,可以达到定量要求。
比色分析的优点是简便、快速且灵敏度较高,一般可检出0.1~0.01μg/mL的含量。目前,比较常用的野外痕金快速测定就是采用目视比色法(微珠法或泡塑法)来确定的,一般可达纳克级,满足野外快速找金的要求;在化探扫面中W,Cd常采用分光光度法的方法来测定。
2.原子发射光谱分析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任何元素的原子都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围绕它高速旋转的带负电的电子组成,最外层的电子称为价电子。在正常情况下,原子处在最低的能量状态,称为基态。当基态原子受到外加能量(热能、电能等)激发时,它的外层电子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此时原子处于激发状态。该状态下价电子不稳定,大约在10-8s内便要恢复到较低的能量状态或基态,同时以光的形式释放出多余的能量。由于各种元素原子结构是一定的,每种元素都能发射某些特征波长的谱线(如铜有327.39nm,282.44nm,297.83nm,当然每条谱线的灵敏度有所差异)。根据元素有无特征谱线,就可确定该元素是否存在;根据特征谱线的强度就可确定元素的含量。
在地球化学找矿分析中激发光源多采用电弧光源,近年来等离子光源(ICP)也逐渐盛行起来。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是地球化学找矿分析中最普遍采用的多元素测定方法,较好的方法一次装样可完成近20种元素的测定,由于其测定过程多采用人工方式,缺点是在测定速度上稍微慢了些,另外,干扰较多且不易掌握。目前在地球化学找矿分析中,应用最好方法就是Au,Ag和Pt发射光谱分析法,特别是Au的发射光谱测定是化探扫面推荐的标准配套分析法。
3.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基本原理:每一元素的原子具有吸收该元素本身发射的特征谱线的性能。分析某一元素时,用能产生该元素特征的光源(如以该元素制作的空心阴极灯)。当这种光源发射的光通过被测元素的基态原子蒸气时,光就被吸收。其吸收的量与样品中被测元素的含量成正比,通过测量光源发射的光通过原子蒸气被吸收的量即可测得元素的含量。
原子吸收系统分析的特点是灵敏度高(10-6级)、准确度和精密度较高、分析速度快、分析范围广,可测定70多种元素。在地球化学找矿分析中常用在Cu,Pb,Zn,Ni等元素的测定。近年来开始采用无火焰原子吸收光谱(石墨炉或钽舟电热原子化器),它能达到更高的灵敏度(10-9级),但精度目前还不理想。
4.荧光分析
物质的分子或原子,经入射光照射后,其中某些电子被激发至较高的能级,当它们从高能级跃迁至低能级时,可发射出比入射波长更长的光,则这种光称为荧光。随着激发源的不同(如可以是紫外线、X射线等),又有不同的荧光分析方法。
◎荧光光度分析:利用紫外线照射物质所产生的荧光强度来确定该物质的含量,在地球化学找矿分析中常用于铀含量的测定,灵敏度可达到10-7~10-6。
◎原子荧光分析:元素的基态原子蒸气,在吸收元素发射的特征波长的光线之后,从基态激发至激发态,当这些原子由激发态跃迁至基态时就发射出荧光,由此可借助测定荧光强度来测定试样中元素的含量。在地球化学找矿分析中常采用这些方法来测定As,Sb,Bi,Hg的含量。
◎X射线荧光分析:X射线荧光分析基本原理:当X射线(初级X射线)照射待测样品中的各种元素时,X射线中的光子便与样品的原子发生碰撞,并使原子中的一个内层电子被轰击出来,此时原子内层电子空位,将由能量较高的外层电子来补充,同时以X射线形式释放出多余的能量,这种次级X射线叫作X射线荧光。各元素所发射出来的X射线荧光的波长取决于它们的原子序数,而其强度与元素含量相关,借此可确定存在的元素及其含量。
该方法谱线简单,易于识别,干扰较小,方法选择性高,不仅用于微量组分(10-6)的测定,也适用于高至接近100%的含量组分的测定,且具有相当高的准确度。该方法不损坏样品,故同一试样可重复进行分析。它非常适用于原子序数5(B),6(C),8(O),9(F)~92(U)的测定,但仪器价格比较昂贵。
5.极谱分析
极谱分析是一种特殊条件下的电解分析,它用滴汞电极被分析物质的稀溶液,并根据得到的电压电流曲线,以半波电位确定何种元素存在,以极限扩散电流确定元素的含量。该方法灵敏度一般可达1μg/L~1mg/L。新的极谱技术可提高3~4数量级,甚至提高6个数量级(如催化极谱法测铂族元素),相对误差约2%~5%,一份试液(只几毫升)可同时测定几个元素,地球化学找矿中常用于W,Mo的测定。
6.离子选择性电极
离子选择性电极是一种电位分析法,简单地说是把一对电极(一个叫指示电极,其电位随被测离子浓度变化,另一个叫参比电极,电位不受溶液组成变化的影响,具恒定值,起电压传递作用)插入待测溶液,当把两电极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原电池时,两极间的电位差完全取决于溶液中待测离子的浓度(电位差和离子浓度的对数成线性关系)。
为了测定各种离子,可以制作各种离子的指示电极,它的电极的膜电位只与溶液中该离子的浓度对数成线性关系,故称为离子选择性电极,如氟离子选择性电极,其膜电位只与溶液中氟离子浓度有关。
该方法灵敏度高,有的达到10-9级,设备较简单,测定速度快。地球化学找矿中用于F,Cl,Br,I的测定。
实际应用中除上述介绍的主要方法外,还有诸如中子活化分析、等离子质谱分析等方法,但这些方法所采用设备价格过于昂贵,应用面不广,这里不再介绍。
地球化学找矿中分析测试方法多种多样,但依靠单一的分析测试手段完成分析测试任务要求显然是不现实的。在实际生产中常常是采用多种分析测试手段组合的方式,这样无论从分析测试灵敏度、精密度和准确度,还是从经济效益、测试速度上才能达到最优。例如,辽宁地矿局中心实验室在早期区域化探样品分析就采用了如下的组合方式(表3-12)。
表3-12 辽宁地矿局中心实验室区域化探样品采用的分析方法
注:XRF—X射线荧光光谱;ICP-P—等离子粉末光谱分析法;OES—发射光谱法;POL—极谱法;ISE—离子选择电极法;AAN—石墨炉原子吸收法;AFS—原子荧光光谱法;AAS—原子吸收光谱法;COL—比色法。
(据罗先熔等,2007)
㈧ 电位分析法测量的电化学参数是什么
点位分析法是电分析化学方法的重要分支,它是在通过电路的电流接近于零的条件下以测定电池的电动势或电极电位为基础的电分析化学方法。电位分析法分为电位法和电位滴定法两类。电位法主要测定电极电位,,以能斯特方程为基础,通过电极电位的测定,可以测定被测离子的活度;而电位滴定法是通过电极电位的变化来指示滴定终点
㈨ 目前常用的分析测试技术
本次研究过程中所涉及的PGE分析测试主要是利用锍试金富集-碲共沉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来完成的。详细的分析流程可见有关参考文献,现简述如下:
取样10g于玻璃三角瓶中,加入适量的Na2B4O7·10H2O、Na2CO3、SiO2、羰基镍粉、单质硫及面粉等混合熔剂,充分摇动混匀后,转入粘土坩埚中,准确加入适量饿稀释剂后再覆盖少量熔剂。而后将粘土坩埚放入已升温至1100℃的马弗炉中熔融1.5h。取出坩埚,将熔融体注入铁模,冷却后取出锍镍扣。将其粉碎后转入烧杯中,加入60m L浓HCl,加热溶解至溶液变清且不再冒细泡为止。加入碲共沉淀剂1m L(0.5mg)、Sn Cl2溶液1m L,加热0.5h并放置数小时使沉淀凝聚。然后用0.45µm滤膜负压抽滤,2mol/L HCl洗沉淀数次。将沉淀和滤膜一同转入Teflon封闭溶样器,加入1m L王水,封闭,于约100℃溶解2~3h,冷却后转入10m L比色管中,用蒸馏水定容待ICP-MS测量。
这种分析方法主要特点是取样量大,可有效地降低“块金效应”的影响,一次熔样可同时测定Os、Ir、Pt、Ru、Rh、Pd等6个铂族元素,同时ICP-MS也具有多元素分析与灵敏度高检出限低的特点,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实验室采用这种分析方法作为PGE分析的常规方法。这种方法的关键首先在于要有合适的试金配料,这样才能得到良好的锍试金扣,其次在于样品粉碎、酸溶解、碲共沉淀、过滤等化学流程的操作,最后是ICP-MS仪器的测量。就一般岩石样品而言,在取样量为10g的条件下,试金配料为:Na2B4O7·10H2O、Na2CO3、SiO2、羰基镍粉、单质硫及面粉分别取20g、15g、2g、1.5g、1.2g和1g。此时,试金扣一般为2g左右。从每批分析的样品所带的标准物质橄榄岩GBW07290(GPT-3)和辉石橄榄岩GBW07291(GPT-4)的结果来看,结果比较稳定并且与推荐值吻合较好(表1-7)。但是,对于矿化的尤其是矿化严重的样品,按此试金配料得到的结果就不理想。表1-8为矿化较严重的样品,在取样量不同的条件下,所得到的平行样结果。从分析结果看,如果取样量为10g,得到的试金扣往往较大且金属光泽性不好,在盐酸溶解的过程中,或者有单质硫析出,或者有大量的酸不溶物产生,造成的直接影响是要么对PGE产生吸附作用,使得分析结果偏低,要么酸不溶物的存在可能会对质谱测量产生干扰,使得某些元素的结果又偏高。如果降低取样量为1g,调整试金配料,尽管能得到较好的试金扣,但是否能有效地降低“块金效应”的影响?因此,对于矿化的尤其是矿化严重的样品,分析结果很难加以评价。必须从分析方法本身,从矿化样品的试金配料、质谱干扰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期得到准确稳定的分析结果。
表1-7 标准物质统计结果(wB/ng·g-1)
表1-8 矿化样品的平行样结果
㈩ 电路分析方法有哪些
1.交流等效电路分析法。首先画出交流等效电路,再分析电路的交流状态,即:电路有信号输入时,电路中各环节的电压和电流是否按输入信号的规律变化、是放大、振荡,还是限幅削波、整形、鉴相等;
2.直流等效电路分析法。画出直流等效电路图,分析电路的直流系统参数,搞清晶体管静态工作点和偏置性质,级间耦合方式等。分析有关元器件在电路中所处状态及起的作用。例如:三极管的工作状态,如饱和、放大、截止区,二极管处于导通或截止等;
3.频率特性分析法。主要看电路本身所具有的频率是否与它所处理信号的频谱相适应。粗略估算一下它的中心频率,上、下限频率和频带宽度等,例如:各种滤波、陷波、谐振、选频等电路;
4.时间常数分析法。主要分析由R、L、C及二极管组成的电路、性质。时间常数是反映储能元件上能量积累和消耗快慢的一个参数。
电子电路图的分类:常遇到的电子电路图有原理图、方框图、装配图和印版图等。
01.
原理图就是用来体现电子电路的工作原理的一种电路图,又被叫做“电原理图”。这种图由于它直接体现了电子电路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所以一般用在设计、分析电路中。分析电路时,通过识别图纸上所画的各种电路元件符号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方式,就可以了解电路的实际工作情况
02.方框图
方框图是一种用方框和连线来表示电路工作原理和构成概况的电路图。从根本上说,这也是一种原理图。不过在这种图纸中,除了方框和连线几乎没有别的符号了。
它和上面的原理图主要的区别就在于原理图上详细地绘制了电路的全部的元器件和它们连接方式,而方框图只是简单地将电路安装功能划分为几个部分,将每一个部分描绘成一个方框,在方框中加上简单的文字说明,在方框间用连线(有时用带箭头的连线)说明各个方框之间的关系。
所以方框图只能用来体现电路的大致工作原理,而原理图除了详细地表明电路的工作原理外,还可以用来作为采集元件、制作电路的依据。
03.装配图
它是为了进行电路装配而采用的一种图纸,图上的符号往往是电路元件的实物的外形图。我们只要照着图上画的样子,依样画葫芦地把一些电路元器件连接起来就能够完成电路的装配。这种电路图一般是供初学者使用的。
装配图根据装配模板的不同而各不一样,大多数作为电子产品的场合,用的都是下面要介绍的印刷线路板,所以印板图是装配图的主要形式。
04.印板图
印板图的全名是“印刷电路板图”或“印刷线路板图”,它和装配图其实属于同一类的电路图,都是供装配实际电路使用的。
印刷电路板是在一块绝缘板上先覆上一层金属箔,再将电路不需要的金属箔腐蚀掉,剩下的部分金属箔作为电路元器件之间的连接线,然后将电路中的元器件安装在这块绝缘板上,利用板上剩余的金属箔作为元器件之间导电的连线,完成电路的连接。
由于这种电路板的一面或两面覆的金属是铜皮,所以印刷电路板又叫“覆铜板”。印板图的元件分布往往和原理图中大不一样。
这主要是因为,在印刷电路板的设计中,主要考虑所有元件的分布和连接是否合理,要考虑元件体积、散热、抗干扰、抗耦合等等诸多因素。综合这些因素设计出来的印刷电路板,从外观看很难和原理图完全一致,而实际上却能更好地实现电路的功能。
随着科技发展,现在印刷线路板的制作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除了单面板、双面板外,还有多面板,已经大量运用到日常生活、工业生产、国防建设、航天事业等许多领域。
在上面介绍的四种形式的电路图中,电原理图是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能够看懂原理图,也就基本掌握了电路的原理,绘制方框图,设计装配图、印板图这都比较容易了。
掌握了原理图,进行电器的维修、设计,也是十分方便的。因此,关键是掌握原理图。
电路图的组成:电路图主要由元件符号、连线、结点、注释四大部分组成。
1.元件符号:表示实际电路中的元件,它的形状与实际的元件不一定相似,甚至完全不一样。但是它一般都表示出了元件的特点,而且引脚的数目都和实际元件保持一致。
2.连线:表示的是实际电路中的导线,在原理图中虽然是一根线,但在常用的印刷电路板中往往不是线而是各种形状的铜箔块。就像收音机原理图中的许多连线在印刷电路板图中并不一定都是线形的,也可以是一定形状的铜膜。
3.结点:表示几个元件引脚或几条导线之间相互的连接关系。所有和结点相连的元件引脚、导线,不论数目多少,都是导通的。
4.注释:在电路图中是十分重要的,电路图中所有的文字都可以归入注释—类。细看以上各图就会发现,在电路图的各个地方都有注释存在,它们被用来说明元件的型号、名称等等。
若不知电路的作用,可先分析电路的输入和输出信号之间的关系。如信号变化规律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相位问题是同相位,或反相位。电路和组成形式,是放大电路,振荡电路,脉冲电路,还是解调电路。
电器修理、电路设计的工作人员都是要通过分析电路原理图,了解电器的功能和工作原理,才能得心应手开展工作的。会划分功能块,能按照不同的功能把整机电路的元件进行分组,让每个功能块形成一个具体功能的元件组合,如基本放大电路,开关电路,波形变换电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