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分散红356分析方法

分散红356分析方法

发布时间:2022-06-27 09:09:14

1. 岩溶水文地质与旱涝灾害

本节以广西为例,讨论岩溶区的洪涝和干旱问题及其与水文地质结构的关系。广西地处东亚季风区,地域性降雨量分布和季节性降雨量分配都不均,冬半年易旱,夏半年易涝,夏季虽属雨季,夏旱也时有发生,旱涝交替出现。这与岩溶区复杂多样的地表、地下双层结构关系密切。

4.4.1 广西旱涝灾害概况

4.4.1.1 岩溶洪涝历史概况

广西是我国典型的岩溶区之一,地表岩溶峰林地貌景观发育,地形复杂多样,地下是复杂的岩溶洞穴系统,包括地下河洞穴系统。广西86个市县中,有78个市县分布有碳酸盐岩(包括覆盖型),占广西市县数的93.03%,其中碳酸盐岩分布面积大于30%的岩溶市县45个,占广西市县数的63.95%,这些岩溶市县均有岩溶干旱和洪涝灾害发生,有的县年年发生旱涝灾害。

就广西全区而言,在历史上就有洪涝灾害或水灾的记载。洪涝灾害多发生在两大类地区,一类是大中型河流的沿岸地区,特别是河流的中下游地区;二类是岩溶地貌区,尤其是峰丛洼地区。前者一般称为沿江易涝区,后者称为岩溶内涝区。对于岩溶内涝,1950年以前很少有记载,之后才有一些零星记载,但多数仍以洪涝灾害的形式而记载。据调查,沿江沿河发生洪涝灾害时,岩溶山区亦同时发生内涝灾害,而岩溶山区内涝发生时,沿江沿河不一定发生洪涝灾害。据此认为,广西历史上记载的水灾发生,亦同时发生了内涝灾害。

据广西壮族自治区通志馆“广西各市县历代水旱灾害纪实”,广西从东汉永初元年(107年)对水灾开始有记载,宋代以来,这方面的记载资料就逐渐多了起来,从元代开始水灾的记载相对较为详细,具体统计结果见表4-9。

表4-9 广西历代水灾统计表

全广西,从东汉永初元年(107年)到清末宣统三年(1911年),1804a中有335a发生水灾,平均5.4a发生1a。其中明代平均2.8a发生1a,每年发生1.8次;清代平均1.4a发生1a,每年发生2.8次。但各地情况有所不同,发生频率长短各异。虽然历史资料记载不全,但对我们分析洪涝灾害仍具参考价值。民国时期的38a中,连年发生水灾,平均每年发生8.6次。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1994年的45a中,亦每年发生水灾,平均每年发生30.7次。

从表4-9还可知道,广西的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夏季,夏季的洪涝灾害多是由暴雨造成的,夏涝次数占全年洪涝次数的67.63%,其次为春涝,占全年洪涝次数的19.69%,再次为秋涝,占全年洪涝次数的12.63%。洪涝与暴雨有直接关系,但在岩溶峰林地貌分布区,往往是由大量的涌水而形成的。

从地区分布来看,春涝和夏涝比率桂北高于桂南,秋涝的比率桂南最高,桂东次之,桂北和桂西较少。从实际分布来看,不同的地区有其自身的特点。一般来说,洪涝频率高的地区,平均每年洪涝灾害次数也多。就广西全区平均状况而言,6月份发生洪涝灾害的机会最多,占全年洪涝次数的30%,其次是7月份,占21%,5月和8月分别占17%和19%,4月和9月分别占7%和6%。

根据统计资料,1950~1994年,水灾非常频繁,一年中受灾面积愈来愈广,灾情愈来愈重。如与民国时期相比,若以一年受灾市县数占全广西市县数的24%~34%为第一个期限,则民国时期出现洪涝有5年次,1950年后有11年次;若以35.6%~46%为第二个期限,则民国时期只有2年次,而1950年后有9年次。若以阶段性年代发生最多水灾年排列,也发现1950年后水灾市县有加重发展的趋势(表4-10)。1994年5月下旬至7月中下旬,广西先后受到4次大暴雨和特大暴雨的袭击,造成特大洪涝和内涝灾害,受灾市县达84个,是1950年以来受灾面最广的一次。

表4-10 1950年后广西水灾发展趋势

4.4.1.2 内涝灾害

广西岩溶洼地发生内涝是岩溶石山县的普遍问题。据20世纪80年代初的调查资料,碳酸盐岩分布面积大于60%的27个岩溶石山县的洪涝面积达93.2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0%,其中岩溶内涝面积为54.89万亩,占洪涝面积的58.85%。在1000亩以上连片分布较大洼地的内涝面积近20片,如东兰县的三石—巴纳为7000亩、泗孟3000亩、巴马县的西山为4000亩、凤山县的金牙—平乐内涝面积达1.05万亩、凌云县的沙里3000亩、隆安县的布泉1.2万亩、天等县的龙洞—孔民1.5万亩、大新县的福隆8000亩。其余都是数十亩至数百亩的小片内涝地,分布于峰丛洼地之中。又据1990年的统计资料,碳酸盐岩分布面积大于30%的55个岩溶石山县的内涝面积约9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

岩溶内涝多发生于岩溶洼地中,内涝积水的消泄速度取决于内涝积水深度和积水量,以及地下管道的消泄水能力。一般小面积的洼地,汇水范围小,积水量有限,并有一定消水能力,若发生内涝,一般在2d内即可消退,农作物受灾程度较轻。内涝程度较重的洼地,消水时间亦长,可达3个月以上。如1968年6~8月,东兰县大雨频繁,降雨量为1359.1mm,接近正常年份总降水量,三石区的纳合、巴王、巴造、纳腊等地发生严重内涝灾害,农田受灾面积1.33万亩,被淹没107d,房屋倒塌600多间,公路中断3个月。又如1966年7月上旬,连降大暴雨,凤山县的金牙乡上牙村和下牙村发生内涝,农田被淹3000多亩,70余户民房被淹,内涝时间持续3个月,颗粒无收。

岩溶内涝受降雨的控制,往往是一年发生2~4次,有时发生6次,如1959年5月10~11日,连降80mm以上的大雨,6月份又连降大雨,全月降水量400mm,其中6月13日降水量199mm,8月11~12日又连降大雨,降雨量180mm,马山县古寨乡大面积岩溶洼地被淹,全年农作物受内涝灾害面积62679亩,失收20477亩。又如1985年5月8日至6月9日,乐业县逻西、幼平、新化、马庄等地先后3次暴雨,造成涝灾,降水量分别为77.5mm、159mm和100mm,受灾农田1615亩,造成2个月公路交通中断,冲毁水利设施340多处、房屋两座,影响灌溉面积2841亩,公路塌方1.8万m3,冲垮涵洞34座,并造成人员和大牲畜的伤亡。各项经济损失总计为81万元。

4.4.1.3 干旱历史概况

广西处于温热多雨气候区,人均降水资源和人均水资源量都位居全国前列,似乎不应该存在干旱灾害问题。实际上,广西不仅有旱灾之害,而且有些地方还相当严重。究其原因:一是降水量的时间分配不能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求;二是地表水文网不完善,特别是岩溶地区尤其突出,虽有大江大河,但河谷深切,加之山石阻碍,自流引水有诸多困难,而江河支流少,许多地段没有常年性支流,甚至没有支流;三是岩溶峰丛山区地下水埋藏深度大,开发利用困难。

按干旱发生季节划分,广西有春旱、夏旱、秋旱和冬旱。从全区范围来说,春旱年年有,只是发生的地点和程度不同,直接影响春播生产的完成。夏旱主要影响早稻后期生长和晚稻插秧用水,同时也影响旱地作物的生长。秋旱主要影响秋收作物的后期生长,影响秋收作物的产量。冬旱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小,因为大多数农作物已在冬季前收获。相对来说,春秋干旱对广西农作物生产的影响最大。夏旱对早稻后期生长、晚稻插秧和甘蔗生长会产生严重的影响,但发生夏旱的几率不多。

广西旱灾的记载开始于公元714年,以后的记载资料就逐渐多了起来,记载内容也越来越详细,具体统计结果见表4-11。

从唐开元二年到清末宣统三年,共发生旱灾371a,平均3.2a发生1a。其中宋代平均14.3a发生1a,元代平均6.7a发生1a,明代平均3.1a发生1a,清代平均1.5a发生1a。民国时期的38a中,年年发生旱灾,平均每年发生7.2次。新中国成立后的43a中,亦连年发生旱灾,平均每年发生46.1次。从表4-11还可以看出,广西的干旱灾害主要发生在秋季和春季,秋旱和春旱次数分别占旱灾总次数的39.22%和35.89%,夏旱为24.89%。干旱灾害与气象因素有直接关系,但在岩溶地区,还与岩溶环境条件有关。

表4-11 广西历代旱灾统计表

表4-12 1950年后广西旱灾发展趋势

根据资料统计(表4-12),1950~1992年,旱灾频繁发生,灾情愈来愈重。总体而言,43a中,严重干旱的年份(受旱市县数占全区市县数的24%~50%)有24a,占55.81%,特大干旱的年份(受旱市县数占全区市县数的>50%)有10a,占23.26%;秋旱发生的次数多于春旱,春旱多于夏旱;一年中出现的旱灾次数多,时间长,1963年是最严重的干旱年,受灾市县数达79个,占全区的90.80%,旱灾次数142次,其中春旱54次,夏旱57次,秋旱31次,受旱面积800万亩,粮食损失4亿kg,人畜饮水困难;连续发生严重旱灾的年份多,1953~1958年6a、1960~1966年7a、1974~1981年8a、1983~1992年10a,其中1988~1992年连续5a发生特大干旱灾害。

4.4.1.4 岩溶区的干旱

广西岩溶石山区共有67片大于5000亩干旱片,耕地面积257万亩,其中分布于岩溶平原和谷地之中219万亩,占85.21%土地,分布于峰丛洼地的耕地38万亩,仅占14.79%。这类干旱土地集中连片,小片数千亩,大片超过5万亩,地势平坦,土层较厚,交通方便,治理这类旱片,投入少、效益高、见效快。

(1)岩溶山区

大江大河深切成数百米的大峡谷,两岸是连绵数十至数百、千米的峰丛洼地地形,山高水低,又有数百至数千座石山阻碍,土地和居民散布于一个个独立的深数百米、直径不过100~200m的封闭洼地之中,水土资源相互脱节,不仅农田用水无法解决,而且多数居民的饮用水也无法解决,用“水贵如油”来形容并非是夸大之词。广西400万缺水人口80%分布于该地区,真正的困难是这类地区农民耕作的约300万亩土地都是靠天下雨的自然农业,旱涝由天决定。

(2)岩溶谷地和平原

岩溶谷地和平原区有大面积连片的土地,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们近水而居,开垦耕种最近泉、近河地段的土地,尚有大量宜农荒地闲置。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红水河、西江、左江等许多河沿岸先后建立国营农场,同时建造了许多抽江河水的大型抽水站和配套的渠道网,除灌溉国营农场土地外,也使附近农民受益。在长达20多年里,广西绝大多数农场亏损经营,农场和农民都长期拖欠水费。而在冬春几个月非灌溉季节,抽水站为节约开支而不抽水,农场职工吃水比农民还难。进入市场经济时期,几乎所有大型抽水站都先后停止运营,曾经靠抽水灌溉的农民又复受旱,原有的旱地继续受旱。

“大跃进”时期,广西在岩溶地区修建有1252座中小型水库,总库容35.4×108m3,设计灌溉面积356万亩,实际灌溉面积250.5万亩,其中多数有渗漏问题,渗漏或不能蓄水的水库644座,历经30a的技术处理,仍有51%(计644座)水库不能正常蓄水或不能蓄水。

总之,广西干旱主要在岩溶地区,其原因是大量雨水、地表水都漏入地下,使地表缺水。虽经几十年在地表搞蓄、引、提等地表水开发工程,许多地方仍然受旱。我们认为,应该下决心针对岩溶区的实际,因地制宜,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就近分散开发利用岩溶地下水。广西金光农场地处左右江交汇的三角区,搞了20多年地表水,连年亏损(亏损还有其他原因),各分场无水吃。20世纪80年代就近分散开发地下水,2a解决9个分场吃水,3a扭亏,5a彻底翻身。金光农场治旱的经验值得各有关部门、有关地市县认真思考、借鉴。

4.4.2 广西旱涝灾害的基本特点

4.4.2.1 岩溶内涝的基本特点

(1)分布特点

岩溶内涝灾害是岩溶区普遍存在的岩溶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从岩溶地貌分区来看,主要发生在峰丛洼地区,常呈线状或串珠状分布,这与岩溶系统的结构有关。在峰丛谷地、峰林谷地和峰林平原等地貌区内涝也时有发生。岩溶内涝在国内外都是比较常见的,如南斯拉夫特列比西尼察流域等,以及我国的广西、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区)的岩溶石山区。从宏观的地域来看,岩溶内涝问题多发生在湿润气候的热带、亚热带岩溶环境区,这也是这类岩溶环境区的一个特点。

(2)周期性特点

岩溶洼地内涝的发生具有周期性的特点。在每年的汛期,特别是5~8月降水量较大时,有些岩溶洼地必然出现内涝,导致周期性的季节性受淹,这种内涝一年可发生1~4次,多者达7次或8次,雨后即通过地下河管道逐渐消退,淹没时间长短不一,短者只有几天,长者可达3个月之久,有时被称为季节性岩溶湖。因受水文网的控制,不同的岩溶洼地一年内发生内涝的次数和淹没时间虽然不同,但年年雨季重复出现则是相似的。

(3)突发性特点

岩溶洼地突发性内涝是指有些地区在连降大雨、暴雨的情况下才发生的内涝,一般为10a或数10a一遇,或者是从未发生过内涝,但由于地下河系统(或岩溶洼地系统)的传输通道被堵塞,或因泥沙淤积、崩塌物堆积而造成过水断面减少,必导致内涝的突然发生。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特别是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石漠化、不合理的平整土地,使得很多洼地已由突发性内涝演变成周期性内涝,并使内涝逐年加重。

(4)多发性特点

是指岩溶洼地每年发生内涝的次数在2次以上,也即一年内多次发生内涝灾害。年平均内涝次数的多少,大体上可以反映出某一岩溶石山区在一年内可能发生内涝的程度。暴雨多的岩溶石山区内涝多,暴雨少的岩溶石山区内涝少,广西平均每年发生2次内涝以上的岩溶石山区主要有凌云、凤山、东兰、巴马、都安、马山、上林、融安、永福、桂林、靖西、天等、那坡等地。在凤山内涝次数最多的年份中,大部分石山区都有4次左右的内涝发生,在都安、巴马等红水河沿岸地区超过6次,使内涝时间持续3个月之久,如东兰的板文、凤山的金牙、大化的大调等内涝片。

(5)群发性特点

群发性是指在某一岩溶区域内,甚至是整个岩溶石山区,岩溶洼地内涝同时在分散分布于峰丛之间的众多个洼地中发生。受峰丛洼地的分布、大气降水影响、岩溶洼地系统结构及输入输出条件的控制,内涝往往呈现出星罗棋布于独立存在的岩溶洼地的个体之内,常常成群出现,有时呈线状排列,有时呈羽状、树枝状展布。这还与地下河系统和地表水文网的布局有关。

(6)岩溶内涝与非岩溶区的差异

内涝的形成受其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技术管理水平、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制约,过量的降雨是内涝发生的主要原因,地形地貌、土壤植被、地质条件与内涝的发生关系密切。非岩溶区的内涝灾害一般是由当地的降雨形成,源于过量的地表水汇流于地形低洼处而成灾,多发生在广阔的平原区浅洼地区。当降雨量所形成的地表径流模数超过农田排水模数时,田间积水的时间与水层深度超过了农作物的耐涝能力,便造成被淹,使农作物减产而形成灾害。灾害的严重程度与降雨强度、持续时间、次降水总量和分布范围大小有关。岩溶区的内涝灾害的形成,还因地下河上游来水量大,水位上升溢出地表淹没洼地,或因地表河流水位上涨和修建水库抬高了河水位,淹没了地下河或岩溶泉出口,河水顶托补给岩溶地下水,通过地下河天窗、落水洞溢出地表而成内涝,光耀华等(2001)称之为岩溶浸没内涝;或因岩溶洼地四周表层带和包气带的季节性岩溶泉和季节性地下河雨后大量涌水而造成内涝。岩溶内涝灾害的严重程度不仅与降雨有关,还与地下河系统的输入和输出条件关系密切。

4.4.2.2 干旱的特点

从旱灾出现的情况来看,广西全区平均每1.5年就有一年全区性春旱或秋旱或夏旱。秋旱和春旱几乎年年都有发生,但秋旱以局部性居多,全区性较少,夏旱多属局部性,出现大范围夏旱的机会较少,冬旱也几乎年年发生。干旱的时间长、范围广、危害重,例如1977年春,有61个县(市)发生不同程度干旱,其中连续3个月以上的有35个县(市),连续4个月以上的有18个县(市),受旱作物面积535万亩;1972年夏,53个县(市)受旱灾,其中21个县(市)连旱30~40d。1980年秋旱,9、10两个月连旱数十日,桂西和桂南有20~30d,桂中有30~40d,桂东、桂北达40~50d,全区受旱灾作物面积达1029万亩。旱年多为连续出现,1957~1980年间共有16个旱年,其中连续出现的有12a,占旱年总数的75%。

从干旱灾害的地区分布来看,春旱的地域差异十分明显,春旱的出现频率由桂西南的53%,至桂东北逐渐减少为39%,以桂西的春旱最为严重,其次是沿海、桂南;广西水稻春旱频率的基本情况是:百色地区和南宁、钦州两地区西部及南宁市出现频率在80%以上,其中百色、田阳两县市高达100%;河池地区、柳州地区南部、南宁地区东部、钦州地区南部出现频率为60%~80%;玉林地区和柳州地区中部为40%~60%;柳州地区东南部、桂林地区南部和梧州地区大部为20%~40%;其余地区小于20%,其中桂林地区东北部基本无春旱。

夏旱出现的频率平均在37%~50%之间,以桂中的夏旱最为严重,其次为桂南、沿海;广西夏旱以柳州地区南部、柳州、梧州、桂林地区北部和南宁地区南部出现频率较高,在40%以上,其中武宣、象州、柳州、全州、资源等县(市)达60%;河池、百色、钦州3地区和玉林地区南部以及金秀、昭平、贺县频率较低,在20%以下。其余地区在0~40%之间。

广西秋旱的地域分布恰与春旱相反,即大体上桂东重于桂西,桂北重于桂南。秋旱频率高值区有3个:①以全州、兴安为中心的桂东北秋旱区,10a有6~7年秋旱;②以柳州为中心的桂中秋旱区,10a也有6~7年秋旱;③以扶绥、上思为中心的桂南秋旱区,10a有4~5a秋旱;其余地区10a有1~4a秋旱,其中凤山和东兰等地最少,仅9a一遇。

冬旱的频率在 46%~57%之间,以桂中的冬旱最为严重,其次是沿海、桂西。

4.4.3 水文地质对旱涝灾害的影响

广西岩溶地貌组合形态主要表现为峰丛洼地、峰丛谷地、峰林谷地和峰林平原等典型的热带-亚热带岩溶地貌。峰丛山区的特点是大片连座分布的山体之间形成洼地和谷地等负地形,峰体相对高度200~500m,甚至更大。峰丛山区的侵蚀基准面较低,地下水位埋深大,因而包气带厚度大,且不同的地域存在较大的差异,一般厚度在数十米至200m,有些地方可达500m以上。在封闭的峰丛洼地和峰丛谷地,没有地表排水出路,几乎所有的大气降水以渗入和注入的方式输入地下水系统,因此,落水洞、竖井、天窗、漏斗、地下河及地下洞穴系统发育。在峰丛洼地系统与平原、谷地、河流的交界地带,常出露地下河出口和岩溶泉。峰体的洞穴多为干溶洞,洞体规模大小各异,有时垂向发育,有时成层分布,有时垂向洞穴和横向洞穴组成复杂的洞穴系统。在洼地或谷地底部一带或以下地带的洞穴多为地下河或充水溶洞,成层发育。地下河是峰丛洼地谷地的主要泄水通道,其过水断面基本固定,大小各异,有的地下河高大且宽阔,输水能力强,有的矮小且狭窄或某一部位为瓶颈状洞道,输水能力较差,狭小的地下河过水断面就是岩溶内涝形成的内在因素,当然包括狭小的落水洞。在地下河系统的过水断面基本固定的前提下,在适宜的降雨条件下,岩溶洼地的汇水量大,而落水洞或地下河输水能力小而排泄不及时,岩溶洼地谷地内就形成内涝。

岩溶洼地、岩溶谷地、甚至是岩溶平原,在汛期,特别是暴雨过程,岩溶管道水压上升,水位超越地下河管道,使地下水涌入洼地、谷地、平原,或地表水汇流于洼地、谷地、平原等而产生内涝。即使在非雨季节,地下河通道局部受阻而壅水,或人工水体回水造成地下河水泛滥亦可产生内涝。由于岩溶作用和岩溶空间介质的高度不均匀性,尤其是封闭的岩溶洼地谷地没有完整的地表水网络系统,造成岩溶洼地内涝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趋势具有其特殊性。

岩溶地区的干旱和洪涝灾害的形成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致灾因素除水文地质结构影响外,还包括气象与水文、地形与地貌、地质与水文地质、植被与水土流失,以及人类活动等。自然因素固然重要,但在一定的降水条件下,人类活动似乎强于自然因素。过量的降雨是形成岩溶洪涝的主要原因,而长期的无雨则是形成岩溶干旱的主要原因,但这些都不是必然因素,还与岩溶水系统的结构特征、输入和输出条件、环境状况有关。森林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等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因素构成一个复杂的具有因果关系的致灾链,它们既共同作用于岩溶旱涝,又独立对岩溶旱涝发挥着作用。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了旱涝灾害的发生,加重了灾害程度,旱涝的发生又对岩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2. 怎么取用苯酚

可以60℃下水浴加热成液体,先配置80%苯酚:80g苯酚(分析纯重蒸馏试剂)加20g水使之溶解,可置冰箱中避光长期储存。

配置方法:将装有苯酚的试剂瓶放在40~50度的水浴中,待苯酚融化有液体生成,然后乘热用滴管吸出滴在放置在天平上并去皮的烧杯中,称取一定质量的苯酚,然后加入一定体积的水,混匀即可。

(2)分散红356分析方法扩展阅读

苯酚的危害:

1、苯酚对皮肤、粘膜有强烈的腐蚀作用,可抑制中枢神经或损害肝、肾功能。急性中毒:吸入高浓度蒸气可致头痛、头晕、乏力、视物模糊、肺水肿等。

2、环境危害:对环境有严重危害,对水体和大气可造成污染。

3、燃爆危险:该品可燃,高毒,具强腐蚀性,可致人体灼伤

3. 甲醛双氰胺聚合物测定指标及方法

摘要:双氰胺甲醛缩聚物在我国主要用做印染工业用固色剂、丁苯橡胶生产过程中的乳液凝聚剂及工业废水处理用脱色絮凝剂。在此综述了它的反应过程,产物结构及特性,国内外发展历史、现状以及此产品在市场、研究及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并在降低成本、提高产品性能以及与其他絮凝剂联用等方面作探讨。
关键词:双氰胺 甲醛 絮凝剂

Abstract: Abstract:Dicyandiamine一formaldehyde condensation proct is generally used in our country as fixing agent in textile dyeing process, coagulating agent in SBR rubber latex and decolouration flocculant in instrial dyeing wastewater.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introce in detail the reaction course, structure and specific characteristic of this proct, its development history, present situation and some problems of market, research, evaluation,etc.,from both domestic and foreign countries. Then further researches should be done to rece proction cost, improve its speciality and combine other flocculants with this proct. It also introces the research and large scale proction of this field in Tianjin Research and Design Institute of Chemical Instry.

Keywords:dicyandiamide; fomnaledhyde; flocculent;

用絮凝剂去除工业废水中的有害成分,使之达到排放或回用的目的,是工业废水处理的重要方法之一。由于某些高浓度有色废水成分复杂,要获得较好的出水水质,用传统的无机混凝剂,往往需要较大的投药量,使处理水的费用增高.另外,无机絮剂易受盐类的干扰,腐蚀性大,因此,实际应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自60年代以来,人工合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就已经在给水和废水处理中得到广泛应用.使用人工合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沉降速度快,这样既缩短了作业时间,又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从而增加了处理能力.由于人工合成阳离子型有机絮凝剂的优良性能,使其在废水、污水处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日本自70年代后期以来,阳离子型有机絮凝剂的合成与在水处理中的应用一直呈明显增长势头.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在废水处理中也大量使用阳离子型絮凝剂.一般阳离子有机絮凝剂的合成过程较复杂,产品价格太高,对其应用或多或少地受到了限制,尤其在经济不太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问题更加突出。如今在国外,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研究已较成熟,研究较普遍的有聚丙烯酞胺的改性物、环氧丙烷和胺的反应产物、聚亚胺类、聚季胺、聚环眯等。基中大部分已成为广泛应用的专利产品。而我国这一领域中以聚丙烯酞胺的改性物和与天然高分子的接枝共聚为主。双氰胺一甲醛系列阳离子聚合物是一种新型阳离子有机絮凝剂.该聚合物的合成是以双氰胺与甲醛的反应为主反应,通过加人不同的添加剂,改变聚合物的官能团、分子量及电荷密度,以适应不同性质废水的处理.在废水处理中,该系列聚合物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和一定量的无机絮凝剂混合使用.实验表明,处理印染废水、造纸废水、石油浮渣废水和染织废水时,双氰胺一甲醛聚合物与硫酸铁、硫酸铝、硅藻土等混合使用,既可显着地降低色度,又可降低聚合物的用量,还可以大幅度降低悬浮物和COD值。鉴于上述的诸多优点,这类絮凝剂日益受到人们重视。

【双氰胺-甲醛聚合物的制备及比较】

一.“一步法工艺”:即将双氰胺、甲醛等原料按工艺配方,一次加入釜中缩聚而成。此工艺的特点是升温快,放热量大,容易爆沸。

1 .1合成原理

双氰胺与甲醛进行缩聚,可以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是加成反应,生成轻甲基衍生物。一个双氰胺分子含有4个氢原子,因此每个分子最多可以与4个甲醛反应生成4轻甲基衍生物。一般双氰胺与甲醛物质的量比控制在1: 21: 3。实际生产中,由于甲醛用量不同,每个双氰胺分子所含的轻甲基数目可为24个。缩聚反应主要发生在2个分子的轻甲基之间或轻甲基与另1个双氰胺中的胺基上的活泼氢之间,前一个反应生成一CHZ O一、-C HZ一键,后一个反应生成一CH:一键,从而使两个双氰胺分子联结起来。在中性或弱酸碱性介质中,双氰胺和甲醛首先加成生成轻甲基双氰胺。然后进一步缩聚,生成以醚键或亚甲基键联接的二聚体。再进一步加热进行交联反应,形成网状结构的高聚物。

1 .2 合成方法

将一定计量的双氰胺、甲醛加入到装有电动搅拌机、冷凝管、温度计的三口烧瓶中,升温至40℃,停止加热。分批加入催化剂,待温度达75℃时,反应2 h,即得到产品。产品为无色透明,带有粘性并流动性良好的液体。

2 .1催化剂的投加方式对缩聚反应的影响

(1)将一定计量的双氰胺、甲醛(体积比为3:4)、催化剂按物质的量比为1: 2: 0 .5的比例加入三口烧瓶中,通电升温。当温度达40℃时,停止加热。此时缩合反应开始进行,释放出大量反应热,温度在15 min达到沸腾。将剩下的甲醛加入三口烧瓶中。反应1 h。该工艺制得的产品稳定性差,存放时间短,23 d会发生凝胶。而一次性投加催化剂,溶液温度难以控制,很容易爆沸,反应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1中系列1所示。

(2)将一定计量的双氰胺、甲醛加入三口烧瓶中,通电升温。当温度达40℃时,停止加热。按双氰胺:甲醛:催化剂物质的量比为1:2:0.5加入。加入催化剂总量的3/4,此时缩合反应开始进行,释放出大量反应热,温度逐渐上升。当温度达到83℃时,无法继续上升。待温度降至80℃以下时,将剩下的催化剂加入。温度上升,达到85℃时,不能继续上升。将反应溶液温度保持在7580℃,反应1 h,得到产品。该产品稳定性好,存放时间长;粘度适中,流动性好;脱色效果良好。变化曲线如图1中的系列2所示。

2 .2双氰胺与甲醛物质的量比对产品性能的影响

双氰胺与甲醛物质的量比影响反应速度和聚合物性能。物质的量比低,生成的轻甲基少,轻甲基和未反应的活泼氢原子之间,缩合失去1分子的水,生成亚甲基键。物质的量比高,生成的轻甲基多,轻甲基与轻甲基之间的反应是先缩合失去1分子的水生成醚键,再进一步脱去1分子甲醛生成亚甲基键(两步反应)。所以物质的量比越高,产品越稳定。但游离醛也越高,物质的量比以1:2.51:3为宜。

双氰胺与催化剂物质的量比为1: 0.38时,双氰胺与甲醛物质的量比变化对产品性能影

响如表1。

2 .3双氰胺与催化剂物质的量比对产品性能影响

双氰胺与催化剂物质的量比对反应速度、缩聚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及稳定性都有影响。当双氰胺与甲醛物质的量比为1: 2 .04,双氰胺与催化剂物质的量比变化对产品性能的影响见表2。选用的催化剂为盐类酸性化合物。

由表2可看到,随催化剂的增加,缩聚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增加,粘度增加,稳定性下降。双氰胺与催化剂的物质的量比合适范围在0 .25- 0 .63 。

二. “硫酸铝催化二步法缩合”工艺:即硫酸铝催化合成双氰胺一甲醛絮凝剂该工艺过程较为稳定,易于控制。

1.1所用的原料名称及规格:双氰胺(AR);甲醛(AR);硫酸铝(AR);添加剂(工业品);硫酸((AR);硫酸银(AR);重铬酸钾(AR);硫酸亚铁铰(AR);自来水等。

1.2双氰胺一甲醛树脂的合成

在装有电动搅拌器、温度计、回流冷凝管的四口烧瓶中,依次加入双氰胺,硫酸铝,添加剂,甲醛,搅拌溶解后,控制反应温度为(70士1) 0C,保温反应3h,冷却到室温即制得有机絮凝剂一双氰胺一甲醛树脂产品。产品经真空干燥后,制作成KBr压片,用岛津FTIR-8700型红外光谱仪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2.1甲醛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甲醛在这整个合成过程中作为其反应原料,参与了聚合反应,甲醛的用量与产品的合成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实验结果见表1 .

从表1可以看出,随着甲醛用量的增加,双氰胺一甲醛树脂产品的粘度增加。

2.2硫酸铝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双氰胺一甲醛树脂的传统制备方法有二:(1)双氰胺与甲醛在盐酸催化下缩合制得;(2)双氰胺与甲醛在氯化铰催化下缩合制得。利用盐酸催化合成得到的双氰胺一甲醛树脂的固含量低,而利用盐酸催化合成得到的双氰胺一甲醛树脂的生产成本高。本文采用强酸弱碱盐硫酸铝作为催化剂进行双氰胺-甲醛树脂的制备。

硫酸铝用量对反应的影响见表2。实验发现随着硫酸铝用量的增大,双氰胺一甲醛树脂的粘度增大,处理后水溶液的水质升高,但当硫酸铝用量超过6g后,双氰胺一甲醛树脂的贮存稳定性差,导致处理后水溶液的C水质降低。因此硫酸铝的用量应控制在6g左右。

2.3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双氰胺与甲醛在强酸弱碱盐硫酸铝催化下的缩合反应必须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双氰胺一甲醛树脂的质量与反应温度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双氰胺一甲醛树脂的粘度增大,处理后水溶液的水质升高,但当反应温度超过70℃后,双氰胺一甲醛树脂的贮存稳定性差,导致处理后水溶液水质降低。因此反应温度应控制在70℃左右。

2.4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反应时间对双氰胺一甲醛树脂的合成有较大的影响,反应时间太短,缩合反应不完全,产品的粘度很低。双氰胺一甲醛树脂的絮凝效果的好坏与粘度有着密切的关系,粘度越大,其形成的矾花越大,絮凝效果也就越好,其絮体的沉降速度也就越快。

2.5合成反应机理

双氰胺、甲醛的缩聚反应与服醛树酷的缩聚反应相似、据服醛树脂的反应机理,我们认为双氰胺、甲醛的缩聚反应是分两步进行的,即先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甲醛与双氰胺的加成反应,生成经甲基双氰胺;然后在再一定条件下进行经甲基化合物的缩聚反应。

【产品应用】:双氰胺系列絮凝剂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双氰胺一甲醛系列阳离子聚合物是一种新型阳离子有机絮凝剂.该聚合物的合成是以双氰胺与甲醛的反应为主反应,通过加人不同的添加剂,改变聚合物的官能团、分子量及电荷密度,以适应不同性质废水的处理.在废水处理中,该系列聚合物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和一定量的无机絮凝剂混合使用.实验表明,处理印染废水、造纸废水、石油浮渣废水和染织废水时,双氰胺一甲醛聚合物与硫酸铁、硫酸铝、硅藻土等混合使用,既可显着地降低色度,又可降低聚合物的用量,还可以大幅度降低悬浮物和COD值.

1.1废水样来源及水质

实验中选用的废水有:印染厂的总排水口水样,以下简称印染废水;造纸厂的总排水口水样,简称造纸废水污水处理厂的浮渣废水,简称浮渣废水;染织厂曝气池人口水,简称染织废水.这些废水水质见表1.

在应用实验中共选用了合成的七种聚合物,以下简称聚合物一1,_2,-3,-4,-5,-6,一7.

2.1对印染废水的处理

印染废水水质见表1.水样pH值控制在7一8之间,单独使用聚合物一2时,最佳投量为200mg /L,聚合物一2与硅藻土混合使用可明显提高脱色絮凝效果,而且大大减少了有机絮凝剂的用量.结果见表2.

2.2对造纸废水的处理

造纸废水水质见表1.实验过程中控制水样pH值为7.5.所合成的七个聚合物对造纸废水的处理效果比较理想,但单独使用有机聚合物,投药量太大.单独使用无机絮凝剂处理效果不佳,因而考虑有机聚合物与无机絮凝剂混合使用.从表3看出,聚合物一7与硅藻土配合使用效果较好.而与硫酸铝、三氯化铁配合使用效果不佳.

2.3对浮渣废水的处理

通过初试,发现聚合物一4对浮渣废水的处理效果优于其它,而且用量筒试验法测出聚合物一4与20%硫酸铝溶液混合使用的处理效果也较好,结果见4.

2.4对染织废水的处理

通过单因素实验,发现聚合物一6,聚合物一7对染织废水有一定处理效果,单独使用聚合物时,浓度以0.25%为宜,与硅藻土复合时,浓度以0.1%最佳,而且硅藻土的浓度以7.5较合适.对染织废水的处理结果见表5.

可以看出,处理染色废水,聚合物一6的效果最佳,不论是单独使用有机絮凝剂,还是与硅藻土复配使用,处理后出水水质均可达国家工业废水一级排放标准(COD为180mg/L).

用双氰胺甲醛絮凝剂去除工业废水中的有害成分,使之达到排放或回用的目的,是工业废水处理的重要方法之一由于某些高浓度有色废水成分复杂,要获得较好的出水水质,用传统的无机混凝剂,往往需要较大的投药量,使处理水的费用增高.另外,无机絮剂易受盐类的干扰,腐蚀性大,使用双氰胺甲醛絮凝剂,沉降速度快,这样既缩短了作业时间,又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从而增加了处理能力. 双氰胺一甲醛系列阳离子聚合物作为絮凝剂使用还有很多优越性,它们既可以作絮凝剂也可以作助凝剂使用,而且适用面较广,处理效果也较理想.所以,这类絮凝剂日益受到人们重视.

【发展趋势及小结】

由于人工合成有机絮凝剂的优良性能,使其在废水、污水处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日本自70年代后期以来,阳离子型有机絮凝剂的合成与在水处理中的应用一直呈明显增长势头.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在废水处理中也大量使用阳离子型絮凝剂.一般阳离子有机絮凝剂的合成过程较复杂,产品价格太高,对其应用或多或少地受到了限制,尤其在经济不太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问题更加突出.实践发现,双氰胺与甲醛的初缩体,对有色废水有一定的脱色絮凝作用,但形成的絮体小,较难澄清,是缩聚物的分子量小和活性官能团不足所致.本文以双氰胺与甲醛的反应为主反应,通过改善合成条件,引人能增加分子量、改变官能团的添加剂,获得了应用效果良好、价格较低的阳离子有机絮凝剂.

我们以上述反应为基础,通过改善反应条件,引人不同性能的添加剂,合成出不同的絮凝剂.添加剂A易发生交联反应,可增长碳链,增大分子量二添加剂B含有易与重金属离子相结合的官能团;添加剂c则含有易与蛋白质相结合的官能团.

1.1絮凝剂1#的合成

在250 mL四口烧瓶上,装置电动搅拌器、温度计、回流冷凝管,用电热套和冷水浴控制反应温度.依次加人80%硫酸65 mL,双氰胺10.5g, 36%甲醛37 mL,添加剂A4.0 g,搅拌溶解后,调温到50 C,恒温反应]h,再加人添加剂A 4.0 g,在此温度下再反应2h,冷却到室温即得产品.

产品为无色透明粘稠液体,pH =2, 20℃时比重为1.254 g / mL, 20℃时粘度为0.62 Pa.s.根据聚合物与相反电荷聚合物或表面活性剂生成沉淀的原理12],确定产品为阳离子型聚合物.产品经纯化后,制作成KBr压片,用岛津IR - 440红外光谱仪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3300 cm-1 (-NH2);1720 cm-1 (H2+N=);1620 cm-1 (-CO NH2);1685(c=0)。

1.2絮凝剂2#的合成

反应装置同上,依次加人双氰胺110g,添加剂B8.0 g, 36%甲醛61 mL, 25%盐酸1.5 mL,搅拌溶解后,回流反应6h,然后将温度调到80 C,加人添加剂B4.0 g,于80℃下恒温反应1h,冷却到40℃时加人3.6 mL.甲醇,继续冷却到室温即可.

所得产品为白色粘稠液体,pH = 8, 20℃时比重为1.195 g/mL, 20℃粘度为0.486 Pa. s.经检验,产品为阳离子聚合物。红外光谱分析结果为:

3300cm-1 (NH2),1720 cm-1 (H2+N=),1630 cm-1 (-CO),1685 cm-1 (C=0),2190 cm-1 (-CN).

1.3絮凝剂3#的合成

反应装置同上,依次加人23.2 g双氰胺,61 mL 36%甲醛溶液,6g添加剂C, 8.3 mL 36%盐酸,待双双氰胺和添加剂C全部溶解后,加热到80 C,恒温反应3h,冷却到室温,用20%氢氧化钠溶液调整产品pH为9.

所得产品为浅黄色粘稠液体,20℃比重为1.214 g八nL, 20℃时粘度为0.627 Pa. s.经验证,产品为阳离子聚合物.由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说明聚合物分子链上含有下列基团:3350cm-1 (-NH2),1630cm-1 (-CONH2),1685 cm-1 (C=0),2160(-CN).

所合成的产品为线型聚合物.按照体型缩聚物的概念,只有参加反应的单体的平均官能度大于2,才能得到三向网状结构的体型聚合物。一羟甲基双氰胺分子中可以进行缩聚反应的官能团是经甲基和其它三个连在N上的H,分子中共有四个活性基团,然而,由于一羟甲基双氰胺进行缩聚,并不是真正的((4,4)体系,因为一羟甲基双氰胺分子中的轻基只能与另外的一羟甲基双氰胺分子中的羟甲基进行缩聚,而N上的三个H也只能与另一个一羟甲基氰胺分子中的羟甲基进行缩聚,所以,实际上每一个一羟甲基双氰胺分子中只有两个可以进行缩聚的活性基团,属((2,2)体系,即平均官能度为2,因此,一般获得线型聚合物.此合成聚合物都含有胺基基团,当将它们加到印染废水中时,不仅是靠中和废水中胶粒的负电荷、对胶粒吸附架桥而达到絮凝效果,而且聚合物分子上的胺基可与染料分子中的磺酸基团等阴离子基团之间相互作用生成牢固的离子链,形成不溶于水的高分子化合物.这类化合物被吸附在水中的胶体杂质的负电荷粒子上,联络成大絮体,从而达到絮凝效果.故所合成的絮凝剂脱色效果都很好.又由于原料易得,价格便宜,操作简单,反应温和,生产周期短,完全适合规模生产. 鉴于上述许多优点,值得向各个方面推广使用.

4. 表现手法都有哪些

什么叫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 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小说塑造人物的种种手法,如散文抒发情感的种种手法等,尽量抓到得分点。

古诗鉴赏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不同,表现手法指的是诗人为了达到自己的创作目的,运用各种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它是技巧和方法。
1.赋比兴:是《诗经》创作的表现手法,赋为铺陈,比为比喻、比拟。兴为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如: 关雎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以雌雄和鸣的雎鸠起兴,以采摘荇菜为比,以琴瑟钟鼓作结,叙述了“君子”对“淑女”的苦苦追求,描述了周代贵族社会的一个理想的婚姻模式。
2.用典:即在古诗词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古诗词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以冯唐自比,企盼有朝一日得到信任和重用,戍边杀敌,报效朝廷。
3.衬托:“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另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另一事物,称反衬。
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4.对比:目的是突出一方。李白《早发白帝城》中“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和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表现舟行之迅速,心情之愉快。 杜甫《春望》中“国破”与“山河在”,“城春”与“草木深”,亦即国家破亡与山河依旧,城春之明媚与景象之荒芜,两相对照,加深了情感。另外,“国破”的颓壁残垣与富有生气的“城春”对比强烈,从而表现了作者对国破家亡的无限痛惜之感。
5.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强效果。如李贺《雁门太守行》中“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争的残酷。
6.托物言志: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只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歌以人格化的手法写石灰的采石,烧石,泡用过程,托物言志,表达出诗人宁受千种磨难万般艰险甚至生命,也要保持节操,留取人生之清白。
7.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如: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情景交融,写出了女主人多愁善感,怜花自怜的性格情态。结尾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个“瘦”字,画龙点睛,形象概括了全篇词意,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与心境氛围显得十分协调。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如: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人通过对夕阳野草、燕子易主的描述,深刻地表现了今昔沧桑的巨变,隐含着对豪门大族的嘲讽和警告。诗人从侧面落笔,采用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加以表现。语言含蓄,耐人寻味。
9.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如: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尾联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盼望为国立功的心情。
10.欲扬先抑:所谓欲扬先抑,是指本要大力颂扬的对象,而落笔开始却贬抑它,批评它。前文的“抑”,是为了反衬后文的“扬”。
如: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履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了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
11.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12.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以想象兄弟们发现登山插茱萸少了一人,表达诗人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之情。。
13.语序倒置:古诗常用倒装句,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的“归浣女”、“下渔舟”,是“浣女归”、“渔舟下”的倒装;杜甫《蜀相》“两朝开济老臣心”中的“两朝开济”,是“开济两朝”的倒装;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是写诗人晚上赶路,在溪桥拐弯时,忽然看见以前熟悉的社林边的茅店,将“茅店”置前加以突出,表达诗人对它怀有特殊感情,这是不大容易看出的倒装。

5. 桃皮绒织物是如何加工的

桃皮绒织物的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织物的设计。在各种组织中,平纹的纹路细腻,手感柔软且富有身骨,磨毛时易暴露交织点,可以制造高档细密的产品。斜纹由于经纬不平,磨毛后易产生反光不匀。缎纹则易起毛和勾丝。采用捻度过大的纱线,尤其是密度大的织物很难磨毛。薄织物在磨毛时纬纱容易移位,且强力下降太多。只有中厚织物,由于纬向暴露多,磨毛效果好。在设计产品时要控制好经纬密度。经密对织物的悬垂性有很大的影响,纬向浮长有利于磨毛和砂洗,不过在这方面各生产工厂有截然不同的经验。在紧度方面,为了适当控制因砂洗后强力下降,所以宜采用较大紧度。例如经纱选用7.6tex/24F,纬纱用16.7tex/72×12F,经向密度为355根/10cm,纬向密度为270根/10cm。
织造桃皮绒织物的技术难度较大。在无梭织机上生产时,当车速为400~500r/min时,极易大面积出现毛丝现象。这是由于长丝退绕后经瓷眼、张力片和储纬器时有摩擦,在长丝进入织口前已提前松辫,这时长丝急剧膨化而强度迅速下降。提前松辫的现象主要是由于静电引起的。因此解决办法是要尽量减少纬纱织造时通道的长度及张力,提高环境湿度,以减少静电。另外在纬纱通过的瓷眼、张力片、引纬和储纬装置等处只要有一些毛糙,就会造成毛丝、破丝和缠绕等疵点,因此在纬纱通道上必须保证光滑。在织造过程中不能有外力碰撞,操作工必须经常修剪指甲和保持双手皮肤润滑,否则都极易产生勾丝及损伤。另外,机上喷嘴、开度及先行角等都需调整,因为超细纤维过于娇嫩。
染整是加工桃皮绒织物最重要的环节。以涤纶超细纤维为原料的品种,其染整加工主要有两类,即染后磨毛与染前磨毛。
染后磨毛用于中、浅色的桃皮绒织物的加工。染前磨毛则用于深色品种。因为深色品种所含染料量大,织物表面与里层形成梯度分布明显。如果布面平整度差,磨毛时容易造成霜花疵病。可以改用染前磨毛,这样不仅有利于绒面的色泽匀正,还可以防止在磨毛时附着不同色泽的毛茸。磨毛后染色前最好通过水洗去除砂末、尘埃等,以保持布面清洁。水洗后再经定形,使绒面无皱痕,以保持布面光整。
由于超细纤维比表面积大,织物的上浆率高,而且吸附的浆料很坚牢。因而退浆十分困难。只有在充分退浆的基础上,才能保证后道多种工序的顺利进行。根据织物上的浆料品种与性质,选择相应的退浆方法与工艺。煮练应采用对油蜡质溶化或乳化能力较强的材料作为反应剂。对涤纶超细纤维来说,碱减量的主要目的在于松辫,使纤维分离。所以氢氧化钠用量只需10~20g/L,用100℃汽蒸20~30
min即已足够。失重率 不超过2%。
涤纶超细纤维的染色与常规涤纶不同,主要由于其比表面积太大。主要表现在:对染料的吸收量大,因此染同样程度的色泽,染料用量要比常规的多得多;由于相应的纤维无定形区增多,以致始染速度很快,容易造成染色不匀。解决方法是可以降低始染温度10~15℃。染色后由于热迁移等作用,湿处理牢度下降0.5~1级,耐晒牢度下降1~2级。这种现象在蒽醌及单偶氮结构的分散染料中比较常见。近
年来发展起来的苯二呋型的分散染料,则在这方面变化较少。这类染料如C.I.分散红356和分散红367等。商品名称为DispersolRedC—BN和DispersolBrill.ScarletD—SF。
磨毛是桃皮绒织物具有绒面的主要工序。它主要依靠高速运转的砂磨辊与织物紧密接触,凭借金刚砂皮上磨粒的突出棱角与形成的夹角,将弯曲的纤维拉出并断成单纤维。然后磨削绒毛并覆盖织物表面纹路,形成浓密、细腻和平整的绒面。目前这类专用磨毛起绒的设备很多,如国产的卧式磨毛机,具砂磨辊5~12只,制造工厂有江苏张家港、南通和无锡的前洲等印染机械(染整设备)厂。国外有意大利的Zamporti厂生产的GB72型起绒机,SperottoRimar公司的SM—1、SM—4、SM—6型磨毛机和Caru公司生产的CSM—B、CSM—3B、CSM—6B型磨毛机,德国Broma公司生产的TSM型磨毛机和Mullor公司的SE型磨毛机等。砂磨辊即用金刚砂纸包覆的辊筒,磨料主要成分为碳化硅和金属氧化物。磨料粒即砂纸目数越高则越细。根据织物的组织情况选择砂磨的磨料粒度和工艺条件。例如经、纬密度相
近的平纹组织,由于纬纱与磨粒成直角,经纱则为平面,所以纬纱受到磨粒的损伤,相对来讲大于经纱。因此宜选用粒度较细的磨料。如经密高于纬密,纬纱与磨粒的接触机会较少,则可选用粒度较粗的磨粒。在操作上,新的砂纸上机时包覆角宜小一点,随着时间的增加,包覆角也逐渐加大,直至更换。更换周期为10万米左右。
桃皮绒织物除磨毛加工外,有时还添加砂洗处理。在整个砂洗过程中,织物处于松弛状态,采用特殊的砂粉在水浴中依靠机械、织物等摩擦,并辅以柔软剂,使裸露于织物表面的绒毛挺立,从而产生良好的视觉和触觉上的效果,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
在整个染整加工中,织物呈松弛状态十分必要,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织物的悬垂性和丰满感,在整个加工过程中,有纤维的热收缩、解捻起皱收缩。解捻收缩是由于经线弯曲造成的。解捻起皱收缩越多,越有助于提高织物的悬垂性和丰满感。
柔软处理也是桃皮绒织物后期加工的重要工序,它是磨毛前不可缺少的基础。它可以降低纤维间的摩擦系数,有利于磨毛时纤维表面绒毛的形成。
磨毛前避免高温定形,否则将导致起绒困难。如有折皱可烘平或低温定形。

6. 关于染布中的浴比以及染棉、染涤的温度

1、分散染料

在所有染料中用量最大,国内产量超过20万吨,经过筛选,适用于涤纶超细纤维染色的品种有,C.I.分散黄54、64、60、64、163;C.I.分散橙30、76;C.I.分散红73、82、131、146、152、153、167、177、258、278、343、356;C.I.

分散紫26、28;C.I.分散蓝56、60、73、79、79:1、165、165:1、183、257、270、284、295;C.I.分散棕 19等。节能、省时、小浴比的快速染色染料也还是一个发展方问。用途十分广泛的溶剂染料有不少品种的结构与分散染料完全相同,也可考虑。前述转移印花用的活性分散染料,当前基本尚未有生产,宜及早开发。

2、酸性染料

酸性染料主要用于羊毛、锦纶、丝绸的染色和印花,也是羊毛及锦纶混纺产品的重要类别,还用于纸张、皮革着色和溶剂染料、有机颜料等。它的特点是品种多、用量小,很大吨位生产的品种不多。我国2000年羊毛和锦纶产量分别为30万吨和37万吨,纺织行业使用的国内品种约120个,从纺织部门的发展看,主要是弱酸性染料和1;2型金属络合染料。。

3、活性染料

根据印染行业的分析,活性染料需用量增长快的原因是:棉纤维的耗用量仍是增长较大,直接染料不少品种遭到禁用,硫化、还原、冰染染料使用量减少;加上自身的色泽鲜艳、色谱齐全、应用简便、价格便宜、适应性强、污染少、牢度优良等特点。国内年产量无准确统计,估计在2~3万吨之间,

生产厂家约近70家。

纺织部门己使用的活性染料有以下几类,

型号
活性基团

X
二氯三嗪

K、KM
一氯三嗪

KE、KP
二个一氯三嗪

KD
一个或二个一氯三嗪

KN
β-硫酸酯乙基砜

M、EF、ME、B
一氯三嗪/β-硫酸酯乙基砜

R/CN
间羧基吡啶三嗪

E
2,3-二氯喹恶啉

F
三氟一氯嘧啶

S/SX
二氯三嗪

P
膦酸基

PW
溴代丙烯酰胺

以上种类的活性基团均为国内资源可得,有条件生产的。印染行业认为最常用的为X型、K型、KM型、KN型、一氯三嗪加二氯三嗪型、一氯三嗪加乙烯砜型等。印染行业为了提高固色率,希望用双活性基或多个活性基的品种。ME型和B型染料具有较高固色率、好的匀染性、适合于中温染色 (60℃)。EF型染料有良好的相溶性、匀染性、重现性和低尘性、竭染性和提升力,以及好的湿牢度,

7. 碳酸钾的用途

碳酸钾”的用途有:

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14)规定:可在面制食品中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通常在制造面条、馄饨时适量加入,可赋予产品以特有的风味、色泽和韧性(常与碳酸钠等并用)。

碳酸钾可用于玻璃、印染、肥皂、搪瓷、制备钾盐、合成氨脱羰,也用于彩色电视机工业,主要用于食品中作膨松剂。

主要用于分析试剂。如高纯分析、发射光谱分析等。也可用于硅酸盐和不溶性硫酸盐的助熔剂,有机液体的吸水剂及电镀、化肥、照相行业。

用于玻璃、印染、肥皂、搪瓷、制备钾盐、合成氨脱羰,彩色电视机工业,食品中作膨松剂;作气体吸附剂、干粉灭火剂、橡胶防老剂等;用于已曝光的感光材料的冲洗加工。

用于电子工业显像管玻壳的制造、化肥生产脱碳、钾盐制造,用作分析试剂、助熔剂,也用于各种钾盐的制备;用于分析试剂、基准试剂及熔融硅酸盐和不溶性硫酸盐的助熔剂。

化学实验中做干燥剂。其吸水能力中等,能形成带两个结晶水的碳酸钾(K2CO3·2H2O),但是与水作用较慢。适用于干燥醇、酯等中性有机物以及一般的碱性有机物如胺、生物碱等。但不能作为酸类、酚类或其他酸性物质的干燥剂。

碱性剂和面团改良剂,且可抑制面条发酸,可用于面制食品,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用于生产光学玻璃,可提高玻璃透明度、强度和折光系数。

8. 觅合成蛋白合成工艺,详尽

一、前言

染料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密切的关系,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染料的品种和需用量日益增加,用途也将多样化。我国的染料行业包括染料、有机染料、助剂、和增白剂等。主要用于纺织品的印染、涂料、油墨、造纸等,而以纺织品为主要使用对象。在高科技发展的今日,与近代高科技领域密切相关的光、电、化学、生化等有联系的功能染料 (或称专用染料)也己研究开发,并对高技术的推广应用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这类染料有:

l.变色异构染料;包括光变色染料、热变色染料、电变色染料。

2.能量转化染料包括发光染料、太阳能转化染料、激光染料、有机非线性光学材料用染料等。

3.信息显示及记录用染料包括液晶染料、滤色片染料、光盘信息记录用染料、电子照相用染料、及压、热、光敏染料等。

4.生化及医用染料;包括生物着色用染料,医用染料、亲和色谱配基用染料等。

由于纺织品今后仍将为染料的主要使用对象,仍为拓展染料市场的主攻目标,染料的发展,还要能适应纺织品的变化。今年以来,通过向中国纺织、印染协会负责同志和信息中心了解,与北京、天津、上海、青岛等纺织染整行业的同仁交流,通过他们收集了有关纺织印染行业讯息资料,并结合与染料有关部门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个人看法,编写成本文,作为决策和开拓市场的参考。

二、纺织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到"九五"期末,即2000年我国纺织行业整体经济运行情况已扭亏为赢,进入良性循环,国有企业逐步摆脱困境。全行业净资产收益率达到8.73%,据原国家纺织工业局领导介绍,从2000年开始,中国纺织品出口将进入 8-10年的发展高潮,并且在入世后带来三大机遇;一是入世后纺织品出口配额放宽,每年至少在800亿-1000亿美元;二是促使行业结构要进行较大调整,一改过去国内竞争剧烈,国外冷清的局面,行业中的服装类、家纺类和产业用品三大支柱的出口格局将分别调整到60%、25%、10%,逐步与国际接轨,三是入世之后,将对中国纺织品的设计、技术、质量、环保、劳动力及资金等带来全方位的冲击,中国的部分服装品牌将借此冲击力,在国际上脱颖而出,从而培育出知名的国际品牌和知名服装设计师。

据统计,2000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520.82亿美元,同比增长20.94%。其中:纺织品出口160.62亿美元,同比增长23.5%;服装出口360.2亿美元,同比增长19.83%。

自改革开放以来,染整行业积极进行了行业、企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调整,地域结构调整,从而克服了讯息落后,缺乏产品开发创新能力,和环保治理等问题,到1999年印染布产量已达160.5亿米,2001年己达170亿米。发展较快的地区为浙江、江苏、山东、广东、和福建等五个省份,95-99年五省产量统计如下表: (亿米/占全国总量%)

年份
浙江
江苏
山东
广东
福建
占全国%

1995
23.99/17.58
22.66/16.6
12./9.45
21/15.38
4.47/3.27
85.13/62.28

1996
24.22/20.07
19.02/15.76
10.83/8.97
18.93/15.86
5.07/4.2
78.07/64.86

1997
34.52/24.41
21.26/15.04
10.54/7.45
20.05/14.18
15.73/11.22
102.1/72.3

1998
57.48/39.24
19.25/13.14
9.96/6.76
19.55/13.34
10.58/7.22
116.82/79.7

1999
65.23/40.65
21.88/13.63
11.07/10.4
20.13/12.54
5.43/3.45
123.74/80.67

以上s省的年产量之和,己占全国总产量的75-80%。

虽然印染布产量已不断增长,但由于印染产品从原料到成品是一个系统工程,最终产品的质量、效果、风格不是靠漂染能完全解决的,从纤维原料、到纺纱、上浆、织布、烧毛、退浆、丝光、漂染等,步步都是关口,因此制成的面料,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每年进口的印染布有如下表:

(亿米/亿美元)

年份
纯棉印染布
T/C印染布
合纤长丝织物
其中;长丝锦

1995
7.18/7.57
2.00/2.42
23.38/24.64
17.26/15.50

1996
2.03/2.43
23.84/25.29
23.84/25.29
15.92/14.30

1997
7.69/7.81
2.14/2.53
25.0/2.49
15.57/13.98

1998
6.79/7.08
1.91/2.12
23.31/21.76
14.62/13.13

1999
6.22/7.33
2.28/2.46
25.02/22.48
15.39/13.82

据了解,纺织印染行业现正以"控制总量、优化存量、提高质量、开发新品、提高档次、提高加工深度、提高产品附加值、努力增加新的增长点"的方针,积极进行行业、企业结构调整,参与国内外市场的竞争。

纺织行业的稳定发展,就给染料行业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如何抓住这一机遇,是我们面临的一大课题。

三、化纤工业的发展趋向

(一)现状

纤维是印染织品的主要原料,品种、质量、纺织工艺都直接影响到印染布的质量,也影响到染料品种、用量,它的发展趋向也影响到染料的发展。纺织纤维一般有天然纤维如:棉、麻、毛、丝等,化学纤维包括人造 (再生)纤维和合成纤维等。近年在国际上,纺织纤维年产量约在4600吨左右,年增长速度约在2.5%。其申:化纤年产量接近2400万吨,占纺织纤维的52%左右,年增长速度约5%左右。天然纤维则稳定在2200万吨左右,占纺织纤维的48%,棉纤维已由过去的老大,退居第二位。由于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要养活世界22%的人口,国家为了解决粮棉争地,历来就重视发展化纤工业,它包括人造(再生)纤维和合成纤维,到"九五"末,化纤年产量已达650万吨,比"八五"末期翻了一番多,占世界总产量的27%左右,目前已成为世界化纤产量最大的国家。因化纤在国际和国内均为纺织行业的主流原料,本文仅就化纤原料作一探讨。

据统计,1999年常规化纤品种产量如下表:

化纤品种
产量(万吨)
所占比例(%)

化纤总量
653.9
100

其中;人造纤维
55.2
8.4

1.粘胶长丝
10.0

2.粘胶短纤
45.2

其中;合成纤维
598.7
91.6

1.涤纶
458.9

2.锦纶
47.0

3.腈纶
49.2

4.维纶
9.5

5.丙纶
33.4

6.氨论
0.7

(二)发展趋向

虽然化纤年产量已突破600万吨,但每年进口的化纤量始终维持在我国化纤总产量的30%以上,就与我国近年来化纤行业经济效益持续下降的局面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问题的关键在于我国化纤行业的产品结构不合理,常规产品生产能力过剩,而许多高档面料或出口产品所需的新型化纤原料,国内又无法满足。

同时,使用纤维的后道纺织加工企业,对积极使用新纤维原料及研究开发投入力量不足,风险意识不强,新产品开发资金投入不足,对市场发展趋势了解不多,

新产品开发速度和质量难以满足市场和消费潮流的发展需求,致使原料和面料二个行业难以互动,导致我国纺织面料水平,始终在低水平上徘徊不前,始终处在劣势。在"十五"期间,将大力发展纤维新型品种和各种高档面料,染料行业要了解这一市场动态,制定我们的发展策略。

现将主要的已有或即将发展的新型品种收集分析如下:

由于新型纤维品种的分类方法很多,且还没有公认,暂以常规分为天然、化学和改性纤维等来叙述。天然纤维虽然通过改良品种,有了很大变化,但最快的还是化学和改性纤维,化学纤维又可分成合成和再生纤维,近年来发展特快, 本文暂以此分类,就纺织部门提供的资料,以在服装或家纺领域当前已十分热门,或即将成为发展主流的化纤新品种,有重点的简介如下:

1.新型合成纤维

新型合成纤维的应用范围在不断的扩大,包括以下几方面:

(1) 柔软绒面外观纺织品:如桃皮绒、仿鹿皮、仿皮革、仿

真丝绸等;

(2)表面磨擦阻力小的纺织品:如滑雪服、泳衣、潜水服等;

(3)化学化工用纤维材料:耐热或绝热、耐化学性、过滤材料等;

(4)复合纤维材料:离子交换纤维,增强塑料、超导电纤维等;

(5)生物相溶性纤维材料:血管、人造骨、血液分离、固定酶和细胞培养基质等;

(6)吸水及疏水性纤维材料:透气拒水织物、吸水吸油纤维材料、特种毛巾、油水分离材料等;

(7)吸尘清洁纺织品:清洁布、吸尘、过滤布等。

此外,还可用于绝缘、印刷、密码及识别织物或高级纸张等,所有上述产品都需要经过染整加工和使用染料。有以下几种:

(1)超细纤维(细旦纤维)

本品种是将涤纶纤维物理改性而成,到70年代工业化生产,现在最细的纤度已达到0.0Oldtex,克服了合纤的手感、外观及服用性能的不足,现已成为新合纤中的主要品种。超细纤维主要是涤纶纤维,也还有其它化学纤维,涤纶超细纤维己广泛用于仿毛、仿真丝织物。

使用的染料仍是以分散染料为主,但要经过筛选,符合以下染色特性:

*上染速度快:超细纤维不仅比表面积比普通纤维大得多,吸附速度快,扩散速度快。

*显色性或深染性差:纤维比表面积大,折射率高,对光的反射和散射强,显色性比普通纤维低得多,要得到相同染色深度,染料浓度就要高得多。

*匀染性差:上染速度快,就不易染得均匀,织物上易产生所谓"闪光点"。

*染色温度依存性差:在较低温度就有较快的上染速度,起始温度要低,染色最高温度比其它织物要低,保温时间可稍短,移染性较好,提升性也较好。

*染色牢度差:这是由于纤维比表面积大和半径小的关系,染色深度愈高,耐晒牢度愈低。

(2)涤纶改性织物

普通涤纶织物需在高温高压下,用分散染料染色,能耗大,染深色用的染料量也多,为了改进聚酯纤维染色性能,在分子链中引入含可结合离子染料的基团,或将可染组份混合到纤维中,开发了分散染料常压可染、酸性染料和阳离子染料可染的改性涤纶,已大批量工业化生产。

(3)聚乳酸纤维 (PLA)

本品也被称为可生物降解的环保型纤维,由玉米淀粉制成乳酸 (2-羟基丙酸),缩聚成聚乳酸,再制成纤维,它的特点是制成的织物质轻、手感柔软、干爽、有蚕丝样的柔和光泽,最大特点是废旧纺织品填埋后,分解成CO2和H2O,再经光合作用成为玉米浆,不给环境带来任何污染。可制作运动服、外衣、内衣、毛衣、地毯和各种产业用品,用途很广。现在美国已制成地毯投放市场,也是我国纺织行业在入世后,纺织品进入绿色通道的主要措施之一。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成本会不断降低。主要使用分散染料染色,但比涤纶织物的染色温度要低。

(4)大豆蛋白质纤维

本品属再生植物蛋白质纤维,系我国河南濮阳华康生物化学工程联合集团公司多年研究纺丝成功,也是唯一由我国率先取得工业化生产的化学纤维。是将榨油后的大豆粕浸泡,分离出豆粕中的蛋白提纯后经生物酶作用制成一定浓度的大豆蛋白质纺丝溶液,经湿法纺丝、凝固、交联、水洗、烘干、卷曲、切断制成短纤维。具有:单丝纤度细 (0.9-1.2D)、比重轻、强伸度高、耐酸耐碱性好、光泽好、吸湿性好等特点,还有羊绒般的柔软手感、蚕丝般的优雅光泽、棉纤维的吸湿导湿性、羊毛的保暖性等优良服用性能,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纺织行业认为是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纤维。现将收集到的己生产品种及厂家列于下:

*真丝/大豆蛋白纤维面料 (约40/60):苏州东吴丝织厂、吴江新民纺织公司、吴江新联丝织厂、浙江华源达昌丝绸厂、浙江展望集团。

*羊毛/大豆蛋白纤维面料 (约65/35):常州第三毛纺厂、江苏阳光集团、兰州第三毛纺厂、江阴三毛集团、上海三毛集团、无锡第一毛纺织厂、无锡协新毛纺织厂。

*大豆蛋白质纤维/化学纤维面料 (约40/60):吴江新民纺织公司、华源达昌丝绸公司、绍兴展望集团。

*纯大豆纤维面料:青岛国棉六厂、洛阳白马、绍兴展望集团、郑州一棉、华源达昌丝绸公司、绍兴展望集团。

还有很多针织类产品。

适用的染料有:弱酸性、活性、中性、直接染料等,但由于纤维的化学和物理结构不同于天然蛋白质纤维,对染料选用、染色工艺及使用助剂等都需做调整,主要是它的染色深度低于丝、棉、羊毛等。

(5)聚氨酯纤维(氨纶,Lycra)

本品主要是聚氨基甲酸酯 (约在 85%以上),为一嵌段共聚物,有刚性链段和柔性链段。已是生产弹性服装的主要材料,与橡筋相比,模量相对较高、化学稳定性好,不仅用于泳装及袜子等针织物,还用于各种机织品。具有抗皱、定形、悬垂性好、耐水洗等优点。用分散染料染色,在95℃下,加入助剂,可提高上染率,改善匀染性和提高湿牢度。

2.新型再生纤维

新型的再生纤维素纤维为TenceI(或称Lyocell) 纤维,由于是用木浆溶解于氧化N-甲基吗琳(NMMO)水合物中,制备成10%粘稠纺丝液,经纺丝加工得再生的天然纤维素纤维,由于NMMO的毒性很小,回收率很高,生产过程对环境无污染,它的织物被视作为"绿色纺织品",干强度仅次于涤纶,比棉和粘胶纤维要高,湿强度仅降低15-17%,具有优异的湿模量,缩水率很低,径向缩水率低于2%,超过所有纤维,吸水性和保水性与粘胶纤维接近,服用性能舒适,世界产量已超过20万吨,预计将作为绿色纤维在本世纪得到快速发展。可用各种纤维素染料染色,以活性染料力最佳,特别是含有二个不同活性基或相同活性基的高温染色用染料,如国产的EF型、KE型活性染料。

(三)纺织品必须进入绿色通道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纺织品进入了世界贸易自由化发展进程中,虽取消了配额限制,但遇到了"绿色壁垒",当前在国际服装领域主要有两类:一是针对纺织品服装从设计生产到报废回收的全过程中,对环境影响所设置的壁垒;二是由产品本身对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影响的壁垒。出口产品必须符合一些国家的政府或地区性国际联盟颁发的有强制作用的法律或技术法规,及衍生出来的各类具体条例。这些法规、条例也是对染料发展的间接壁垒,必须要重视(可参考Oeko-tex标准100的2002年最新版本).

(四)染整工艺及设备的发展

印染行业工艺及设备的发展方向主要是:适应环境保护、节约原材料和节约能量、即时、小浴比,使印染加工更可靠,更简便。这就对染料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967年出现了喷射染色机后,解决了涤纶染色的困难,可染针织物及表面凹凸的织物。现在又出现了新的溢流染色机,小浴比 (1:4~7),短流程,小批量和大载量,可低温染色,全自动控制,环保型染色设备,适于染特殊织物。

这就要求染料的溶解性、上色率、匀染性、提升力等性能均要优越。

2、为了降低染色用水和废水的处理成本,非水系统的染色技术的开发有了发展,近年研究成功的为超临界二氧化碳非水系统染色的新技术,并已开发出适用这种工艺的新设备,使这技术有了实用价值。它的原理是:应用超临界二氧化 碳做染色介质,染料随介质的温度和压力提高而溶解,促使其扩散到纤维内部,实现上色与固色。可完全不产生污染废水,分散染料染色不用分散剂,用流体压力控制染料溶解,易控制深度和色泽,染料利用率可达90-100%,并易得到均 匀染色,由于是绿色工艺,是极有发展前途的加工模式,国外已实现工业化生产,国内正在大力开发。主要是使用分散染料,但要筛选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有适合溶解度的品种。

3、数字喷墨印花技术是一种无版印花技术,即纺织品在印花过程中不需任何网版,直接由电脑将印花设计图案的信息输送给一组染料 (颜料)喷嘴,并控制喷嘴的开放和闭合来完成织物印花的新技术。优点是:可大量节省网版,不会造成任何压糊、压花病疵;印花时无对花和套色问题;打样和生产可同机进行而不会产生色差;对小批量、多品种的转换速度极快,可实现快速交货。但要有一套较好的CAD系统。当前针对各种织物已开发成功分散、活性、酸性染料喷墨墨水。

4、涤/棉混纺织物转移印花技术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己采用,但由于染料转移率低,摩擦牢度较差,末能广泛使用。新开发的方法是采用新的含有氯乙酰基的活性分散染料在195±5℃,将织物转移印花40秒,转移率达到52.6-70%,有较好的水洗牢度和摩擦牢度,是有发展前途的印花新工艺。

四、结束语

我国自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染料工业发展很快,已有大小生产厂点二千个以上,年产量己超过40万吨,占世界染料总产量的50%左右,而80%以上是供应纺织行业。入世后,纺织行业将有极大发展,染料工业也必将由原来的单一对染料生产工艺、设备的开发,逐步转向为印染行业提供高档次、高质量的染料产品的开发,这是一个发展趋势。根据印染行业同仁提供的资料,对几类主要染料发展方向归纳如下供参考;

1、分散染料

在所有染料中用量最大,国内产量超过20万吨,经过筛选,适用于涤纶超细纤维染色的品种有,C.I.分散黄54、64、60、64、163;C.I.分散橙30、76;C.I.分散红73、82、131、146、152、153、167、177、258、278、343、356;C.I.

分散紫26、28;C.I.分散蓝56、60、73、79、79:1、165、165:1、183、257、270、284、295;C.I.分散棕 19等。节能、省时、小浴比的快速染色染料也还是一个发展方问。用途十分广泛的溶剂染料有不少品种的结构与分散染料完全相同,也可考虑。前述转移印花用的活性分散染料,当前基本尚未有生产,宜及早开发。

2、酸性染料

酸性染料主要用于羊毛、锦纶、丝绸的染色和印花,也是羊毛及锦纶混纺产品的重要类别,还用于纸张、皮革着色和溶剂染料、有机颜料等。它的特点是品种多、用量小,很大吨位生产的品种不多。我国2000年羊毛和锦纶产量分别为30万吨和37万吨,纺织行业使用的国内品种约120个,从纺织部门的发展看,主要是弱酸性染料和1;2型金属络合染料。。

3、活性染料

根据印染行业的分析,活性染料需用量增长快的原因是:棉纤维的耗用量仍是增长较大,直接染料不少品种遭到禁用,硫化、还原、冰染染料使用量减少;加上自身的色泽鲜艳、色谱齐全、应用简便、价格便宜、适应性强、污染少、牢度优良等特点。国内年产量无准确统计,估计在2~3万吨之间,

生产厂家约近70家。

纺织部门己使用的活性染料有以下几类,

型号
活性基团

X
二氯三嗪

K、KM
一氯三嗪

KE、KP
二个一氯三嗪

KD
一个或二个一氯三嗪

KN
β-硫酸酯乙基砜

M、EF、ME、B
一氯三嗪/β-硫酸酯乙基砜

R/CN
间羧基吡啶三嗪

E
2,3-二氯喹恶啉

F
三氟一氯嘧啶

S/SX
二氯三嗪

P
膦酸基

PW
溴代丙烯酰胺

以上种类的活性基团均为国内资源可得,有条件生产的。印染行业认为最常用的为X型、K型、KM型、KN型、一氯三嗪加二氯三嗪型、一氯三嗪加乙烯砜型等。印染行业为了提高固色率,希望用双活性基或多个活性基的品种。ME型和B型染料具有较高固色率、好的匀染性、适合于中温染色 (60℃)。EF型染料有良好的相溶性、匀染性、重现性和低尘性、竭染性和提升力,以及好的湿牢度,

阅读全文

与分散红356分析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和田籽料二上色的鉴别方法 浏览:712
圣荷纳米霜使用方法 浏览:166
货车多利卡打不着火解决方法 浏览:395
韩束紧致水分面膜使用方法 浏览:112
摩托车前叉连接方法 浏览:427
交流和直接的电流计算方法 浏览:465
龟田锻炼身体的方法 浏览:766
曾仕强怎么使自己开悟的方法 浏览:251
大拇指甲沟炎治疗方法 浏览:911
高中数学解题方法技巧汇总 浏览:330
u盘扩展内存方法手机 浏览:36
除螨包的最佳方法 浏览:24
瓷砖鱼池漏水最简单的补漏方法 浏览:16
智能化方法如何帮助开发软件 浏览:360
卷闸门的开关安装方法 浏览:795
汽车纽扣电池的安装方法 浏览:892
斗地主快速学会的方法 浏览:880
钢梁安装方法如何做挠度实验 浏览:228
砂砾压实度检测方法 浏览:900
黑底白字解决方法 浏览: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