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戴姓的研究方法

戴姓的研究方法

发布时间:2022-06-27 07:46:15

A. 戴姓的历史和现状

戴姓,中华姓氏之一,西周时期的宋国君主宋戴公为戴姓的姓氏始祖。戴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八位的姓氏,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二。在大中国区及海外华人中皆有分布,其中华东地区约占所有戴姓人口的六成。
【姓氏源流】
源于子姓宋国
出自商朝后裔、周朝诸侯国宋国君主宋戴公的谥号,属于以谥号为氏。据史料记载,周公旦在平定“管、蔡、霍三监之乱”后,封商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子姓)于商的旧都(今河南商丘),建立宋国,建都商丘。微子启逝世后,其弟仲衍嗣位为宋公。传至宋国的第十一位国君,逝世后被谥为戴公。宋戴公长子子司空(宋武公)继位,宋戴公的其余诸子以其谥号“戴”为氏,形成戴氏一族。宋国执政的 华氏、乐氏、老氏、皇氏,四族统称戴氏,《左传》昭公八年(公元前534年)九月,有记载“宋戴恶会之”,戴恶应为其他未立氏的戴公子后裔。
另,宋朝学者戴植在所撰的《鼠璞》一书中说:"殷氏有改为戴者,以义改也。”所谓“以义改也”,并非指的是两个姓氏在字义上的相通,而是指他们系出一源。
源于子姓戴国
春秋时期诸侯国戴国。《历代州域形式》记载:戴今河南睢州考城县故城(今河南商丘民权县东北一带),即古戴国,为子姓国。隐十年,郑取戴。(宋)《舆地广记》记载:畿考城县本子姓戴国,春秋宋人蔡人伐戴,是也。秦谓之谷县,楚汉兵起,邑多遇灾,因名甾县。 汉属梁国。后汉属陈留郡,章帝东廵诏改曰考城,取越乃光烈考武王之义也。 后魏曰考阳置北梁郡。北齐并废之以为成安县。 隋开皇十八年复改曰考城属梁郡。唐属曹州。梁开平元年属开封府。宋朝崇宁四年来属。
考古工作者发现古戴国封地(今河南商丘民权县东北一带)出土的青铜器铭文中有叔庆父之妻为姬姓之记载,姬周有同姓不通婚的习俗;《春秋释地韵编》和《中国古今地名大字典》皆称戴国是子姓国;《通志.氏族略》列戴国为周朝姬姓“不得姓之国”;查周所封之五十五个同姓国中也没有戴国。《 路史.国名》列在子姓商族之后;因而戴国更可能是子姓诸侯国。更有一种未证实的说法为戴国首任受封国君戴平公是商王帝乙的侄子,也就是商纣王的堂兄弟,周朝灭商后因臣服周武王而受封为诸侯。
源于姬姓
卫有戴公,卫康叔10世孙,姬姓。曹有戴伯,姬姓。鲁桓公生僖叔牙,牙生戴伯兹,姬姓。宣公十五年,有召戴公,周卿士,姬姓。
源于蒙古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黑龙江志稿·氏族》记载:
⑴.蒙古族巴逊氏,亦称把孙氏、博斯沁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sun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卜氏。
⑵.蒙古族岱齐特氏,亦称戴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Daici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
⑶.蒙古族塔塔儿氏,源出元朝时期成吉思汗的世仇塔塔儿部,世居察哈尔。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改称塔塔喇氏,满语为Tatar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谭氏等。
⑷.蒙古族戴卜罗氏,出自陈蒙古八旗的岱簸罗氏族,在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该族奉命随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派驻辽宁丹东凤凰城,屯垦于瑷河沿岸的影壁山附近,满语称其为Daibolo Hala,清朝晚期以后改汉姓为戴氏,主要聚居于凤城大堡蒙古族镇。
源于满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达尔充阿氏,满语为Darcongga Hala,世居吉阳(今黑龙江萝北集达河北岸)、黑龙江流域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代氏。
⑵.满族戴佳氏,亦称达佳氏、大佳氏、戴拉氏,源出唐朝时期渤海国皇室大氏家族,满语为Daigiya Hala,世居杭间(今辽宁)、浑郭(今辽宁)等地。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代氏。
⑶.满族乌苏氏,亦称吴苏哈里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温古孙部(吾古孙、乌孙),以部为氏,满语为Usun Hala,汉义“水”,世居乌苏(今吉林伊通)、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乌氏、吴氏、苏氏、关氏、穆氏、柏氏、武氏、常氏等。
源于鄂温克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黑龙江志稿·氏族》记载:鄂温克族涂克冬氏,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ukedong Hala,在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戴氏、涂氏等,其戴氏今有简笔写作“代”者。
其他少数民族改姓
今回族、瑶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戴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戴氏,世代相传至今。
【迁徙演化】
迁徙
戴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四十八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四百四十八万两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32%左右。
先秦时期,戴姓主要在其发祥地豫东一带繁衍发展,戴㧑数传至戴云升时,戴云升由宋迁居谯郡亳州,之后世代留于此,并形成戴姓历史上的第一个郡望——谯郡。
西汉时,戴姓有从豫东迁豫南的,如时称“关东人豪”的戴遵为慎阳(今河南正阳)人。而世居谯郡的戴姓为避战乱由亳南迁至广陵(今江苏扬州),并形成广陵郡望。另有一支由豫东迁山东半岛,因这里原是齐国故地,有济水和黄河交汇,这支戴姓以济会为郡望。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广陵戴姓有戴烈因担任三国时吴的左将军而徙江南,其孙戴渊被司马睿引为心腹,而居建康(今江苏南京)。随着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中原烽火连天,中原戴姓大举南迁,谯郡戴姓也有被迫南迁者,居谯郡钅至县(今安徽宿县)的戴逵南迁至会稽嵊县西南,东晋时的戴洋为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县东)人,后迁湖北荆州并定居。可见,三国至南北朝时期,戴姓不仅在江浙一带分布更为广泛,而且有徙居今安徽、湖北的。
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陈元光婿为戴君胄,为将佐,子为戴仁,父子二人自河南固始随军征讨,后在福建落籍,是为戴姓入闽之始。
盛唐之际,社会稳定,政治清明,戴姓在陕西、山西、湖南、江西等地均得以发展繁衍。宋元之际,随着金兵南下和蒙古骑兵侵扰,原居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省的戴姓人有南迁福建、广东者。蕉岭一世祖戴玉麟,原居福建漳浦县,于元代徙居镇平(今广东蕉岭)招福乡黄泥崛,子孙昌盛,传至十二世,有仁忠、仁恭兄弟迁往台湾屏东,十三世、十四世中又有数十人迁往台湾高雄、新竹、桃园、内浦等地。
明洪武年间,戴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迁于陕西、安徽、山东、河北、东北、江苏等地。
清代时还有福建戴姓陆续不断迁往台湾。此后,又有戴姓族人移居海外者。如今,戴姓已分布于全国各地,主要以江苏、浙江两省为多,这两省的戴姓人口占到全国汉族戴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三。戴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
【姓氏始祖】
西周初年,周公旦在平定武庚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王帝辛(纣)之庶兄微子启于商的旧都,建立宋国,定都商丘。宋国第十一位君主(公元前799-公元前766年在位)死后谥号曰“宋戴公”,其庶子以王父谥号为氏,称戴氏。后世尊宋戴公为戴姓得姓始祖。
【戴姓祖庙】
三陵台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居商丘古城西北9公里处,为西周宋国宋戴公等三公王陵。 三陵台三座陵墓突起的顶部并峙,像三座驼峰。墓区里的400多棵古柏苍劲挺拔,疏密有致。
【人口分布】
宋朝时期,戴姓大约有11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1%,排在第一百零七位。浙江为戴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戴姓总人口的3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这两省戴姓占戴姓总人口的47%,其次分布于湖南、江苏、山东、河南、湖北五省。全国以浙江为中心向西、向北散发,形成浙、赣、湘、鄂、苏、豫、鲁七省联成一片的戴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戴姓大约有3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7%,为明朝第六十五位姓氏。浙江仍为戴姓第一大省,约占戴姓总人口的28%。在全国的分布仍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这两省戴姓大约占戴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江苏、山东、安徽、湖北、福建五省。宋元明期间,戴姓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由于戴姓的主体早已进入江南,在这600年间得到稳定和发展,人口繁衍迅速。全国仍以浙江为中心向三个方向散发,形成了浙、赣、鄂、皖、苏、鲁、闽七省联成一片的戴姓人口聚集区。戴姓的重心开始向北面的江苏移动。
当代戴姓的人口已近480万,为全国第四十八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2%。自宋朝至今1000年来戴姓人口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湖北、江苏三省,大约占戴姓总人口的34%,其次分布于湖南、四川、广东、重庆、浙江、贵州,这六省市又集中了36%的戴姓人口。安徽居住了戴姓总人口的12%,为戴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以东部皖苏为首,沿长江向西延伸到川贵的戴姓聚集区域。自明朝至今近600年间,戴姓人口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西部的回迁和移民是主流,同时,向东北的移民成为新的流动方向。戴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皖苏沪浙、湖北大部、赣湘、云贵川渝、粤闽台大部、鲁豫东南、陕西南段、辽宁大部、吉林南段、黑龙江东端和西北角、内蒙古东南和东北角,戴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33%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1%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4.6%,居住了大约76%的戴姓人群。北起青海湖以东、南到云南横断山脉以东广大的地区,戴姓在当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11%一0.33%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33.2%的土地上,居住了大约23%的戴姓人群。

B. 戴姓的起源详细点

戴姓起源于今河南省境内,主要是在豫东的商丘市和民权、兰考一带。历史上,戴姓人才辈出,先后有《大戴礼记》的编撰者戴德、《小戴礼记》的编撰者戴圣,唐代名相戴胄、戴至德父子,清代学者戴震,以及南朝画家戴逵、明代画家戴进等名人。在当今中国的100个大姓中居第54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9%左右。



戴姓的来源主要有四支:
1.以谥号为姓
商汤的后裔,以祖上的谥号为氏,成为后来的戴姓。据《元和姓纂》记载:“宋戴公之后,以谥为姓。”
西周建国之初,周公平定东方后,大量分封诸侯,其中封微子启(子姓)于商丘(今属河南),建立宋国。微子启是商纣王的庶兄,多次劝谏纣王,纣王拒不采纳,为了避免像比干那样被害,他索性逃亡。周武王灭商后,微子启归顺周朝,至此被封为宋公,以保持商人的宗祀。
微子启死后,其弟衍继位,这就是微仲。微仲死后,其子宋公稽继位。以后世代相传,至宋惠公的孙子,已是宋国的第11位君主,史佚其名,谥为戴公,史称宋戴公。戴公传位于儿子宋武公司空(前765—前748年在位),其支子公子文为宋国大夫,他的儿子便以祖父的谥号“戴”为氏,如春秋时期有宋大夫戴恶。这就是今天的戴姓来源,宋戴公被认为是戴姓的始祖。
因为商王族为子姓,所以,宋人邓名世的《古今姓氏书辨证》说:戴姓出自子姓,宋戴公之后,以谥为氏。《新唐书·宰相世系》中也说:戴氏出自子姓,宋戴公之孙,以祖父谥为氏。宋国于公元前286年被齐国所灭。
2.以国名为氏
据《世本·氏姓篇》记载:戴氏,古戴子国,姬姓之后。在西周初分封的诸侯国中,有一个姬姓戴国,在今河南民权、兰考一带。
当时,由于戴国处于郑国和宋国两强之间,经常受到郑、宋两国的欺凌。到隐公十年,终于为郑国所灭。亡国之后的戴国公族就以原国名为氏,称为戴氏,这样,又形成一支戴姓居民。关于这件事,宋人郑樵所着的《通志·氏族略》中也有记载:“戴氏,开封封丘县戴城是其国,隐十年,郑人伐取之。或云,旧考城县是,为宋人所灭,改名谷城,子孙以国为氏。”
3.改姓
据《鼠璞》记载:殷氏有改为戴姓的。周武王灭商以后,有不少殷(商)族遗民便以国名为氏,称为殷氏。
另据新修《内黄县志》记载:河南省内黄县二安乡小槐林村有戴、马同宗墓,碑文记载:始祖戴子成、马子才祖籍山西洪洞,明洪武年间迁民时,为谋手足同聚,一人改姓,兄弟二人一同被迁至此,死后并肩筑二墓,谓之“双立祖”,现在已经传至24世,两姓共有1500余人。内黄县戴六村、前安村,汤阴县武洼等地的戴姓、马姓皆来源于此。
4.出自少数民族改姓
《清通志·氏族略》记载:满族戴佳氏,原居杭佳、叶赫、扎库木等地,后改为戴姓、代姓;达尔充阿氏居于黑龙江、吉林等地,后改为戴氏;鄂温克族涂冬克氏,改汉姓后有涂、戴两姓。此外,瑶、回、蒙古、土家、锡伯等民族也都有戴姓。



戴姓人口的播迁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先秦至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宋元明清时期。
1.先秦至南北朝时期
先秦时期,戴姓人口主要是在其发祥地即今天的豫东一带生息繁衍。春秋时代的宋国大夫戴恶即为一时名流。
到西汉时,梁国(治今河南商丘南)有戴德、戴圣叔侄,同为礼学大家。西汉时戴姓还有二支徙居豫南:一支迁往汝南的慎阳(治今河南正阳县北江口集),一支迁往汝南的平舆(今河南省平舆县北)。如:西汉平帝时任侍御史、时称“关东大豪”的戴遵(字子高),为汝南慎阳人。《后汉书·逸民传》中说他家资巨富,乐善好施,行侠仗义,家中所养的食客经常有三四百人之多,当时的人称他为“关东大豪戴子高”。其子戴良以至孝、高才、尚气节而名闻于世。由此可见,戴遵这一支定居慎阳已不止一代,而且在当地属于家大、业大、势力大的名门望族。西汉末东汉初以解经闻名京师、官任侍中的戴凭,为平舆人。这就证明,至迟在西汉后期,戴凭这一支已经迁到平舆。
戴姓在向豫南迁徙的同时,也向今江苏、山东、河北等地迁徙,如西汉时官至九卿的戴崇,为沛(今江苏沛县)人,曾向张禹学习《周易》;东汉时官至礼泉太守、“世称儒宗,知名东夏”的戴宏及西华令戴封,均为济北郡刚县(今山东宁阳县东北)人。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戴氏又有徙居于今安徽、湖北的。如东汉末年,曹操的谋士戴乾为丹阳(治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小丹阳镇)人。在魏晋时,戴姓在谯国(今安徽亳州一带)、广陵(治今江苏扬州)、清洒(治今山东临清市东)三地成为望族,形成三处繁衍中心。所以,戴姓以谯国、广陵、清河为堂号。
戴姓向江南地区迁徙,最晚在西汉时期已经开始。如:西汉时有越(今浙江省)人戴和;东汉时官至光禄主事的戴就,为会稽郡上虞县(治今浙江上虞县百官镇)人。大约在东汉末年,广陵戴氏有一支迁徙到江南。《晋书》记载:戴烈为三国时东吴的左将军,其子戴昌为东吴太尉、晋会稽太守、武陵太守,戴昌的儿子戴渊,是琅琊王司马睿(即后来的晋元帝)的心腹大将,并随司马睿南下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因为西晋后期,中原地区战火连绵,八王之乱前后延续了16年之久,再加上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南下,黄河中下游一带动荡不安,大量的人口被迫南迁,流向相对比较安定的江南地区,其中有许多人都是举家或举族南迁,戴姓也在此时跟随众人来到江南。
2.隋唐时期
此期戴姓人口进入福建,并流向台湾以外的全国各地。据《漳州府志》记载:唐初,中原戴姓的一支迁居福建。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光州固始县(今属河南)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率领将官123名、府兵3600名入闽,去平定泉州、潮州之间的“蛮獠”啸乱。这些将士中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是中原人。据《台湾省通志·人民志·氏族篇》统计,唐初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的共有45姓,其中就有戴姓。当时,随陈氏父子入闽的戴姓将佐主要有陈元光的女婿戴君胄以及戴仁等人,他们都是光州固始人,在开辟漳州之后,便在福建落籍定居。研究姓氏的学者普遍认为,戴君胄父子自河南固始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是戴姓人入闽之始。
此外,唐代戴休颜为夏州(治今陕西靖边县东北白城子)人,戴简为长沙(今属湖南)人,戴护为婺源(今属江西)人。《元和姓纂》所列的戴氏聚居点有:济北(今山东长清县西南)、谯国(今安徽亳州)、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魏郡斥丘(今河北成安)、河东桑泉(今山西临晋)。当时戴姓人口分布范围之广由此可见一斑。
3.宋元明清时期
此期戴姓人口从江浙、福建等地迁至台湾及海外各国。
从宋代开始,戴姓人大量由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地南迁到福建、广东、台湾等地,有一部分人还进一步飘洋过海移居海外。
据广东蕉岭县《戴氏族谱谯国堂世系源流》记载,蕉岭戴氏一世祖为戴玉麟,原居福建漳浦县,于元代徙居镇平(今蕉岭)招福乡黄泥崛,子孙蕃盛,传至12世(约当清代),有仁忠、仁恭兄弟一同迁往台湾屏东,13世、14世又有数十人迁往台湾,后裔分布于台湾的高雄、美浓、内埔、桃园、新竹、苗栗等地。清代还有福建戴氏陆续不断迁往台湾。雍正年间,福建戴氏迁居台湾省苗栗县大甲镇孟春里开基,这是大陆戴姓大规模入台之始。此后,干隆九年(1744年),又有福建戴姓入垦苗栗镇;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有泉州人戴南仁到今新竹新富里开垦。
如今,戴姓在台湾居第52位,较为集中的地区有新竹、嘉义和台南,在台北和南投的戴姓人口也不少。
清朝时,有不少戴姓人移居海外,如今在英国、阿根廷、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许多国家都有戴姓人定居。



戴姓在迁徙繁衍的过程中形成七处郡望:济北、谯国(郡)、吴兴、魏郡、河东、清河、广陵。
谯国是曹魏黄初元年(220年)置,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州市),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灵璧、蒙城、太和与河南省鹿邑、永城等县市之间的地方。西晋时改为谯郡。谯郡的戴姓,乃是晋代戴逵之后,位居谯郡八姓之首。而今,戴姓多称“谯国(郡)”。
广陵郡是东汉建武十八年(42年)以广陵国改置,治所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市西北),辖境相当于今江苏、安徽交界处的洪泽湖和六合以东,泗阳、宝应、灌南以南,串场河以西,长江以北地区。晋代戴邈为广陵人。扬州广陵郡三姓之首为戴姓。
清河郡是汉武帝以清河国改置,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东南)。元帝以后辖境相当于今清河及枣强、南宫各一部分,山东临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东汉戴涉为清河人。
魏郡始置于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治所在邺县(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戴德的后人居于魏郡斥丘县(今河北成安东南)。
河东郡始设于秦代,治所在安邑县(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城)。戴涉的后人居河东郡桑泉县(今临猗)。
吴兴郡始设于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年),治所在乌程县(今浙江湖州市南)。晋代有戴洋,为着名的方术之士。
戴姓的宗祠堂号有“二礼堂”、“注礼堂”、“独步堂”、“避贵堂”、“谯国”、“广陵”、“清河”等等。其中“二礼堂”、“注礼堂”都是指西汉今文礼学大师戴德、戴圣叔侄而言的。“独步堂”和“避贵堂”,典故源出于后汉名士戴良。戴良才高八斗,特立异行,曾经说过:“我若仲尼长东鲁,大禹出西羌,独步天下,谁与为偶!”地方官吏推举他为孝廉,他坚决不接受。后来,朝廷又征辟他到司空府任职,他仍然坚辞不受,州官郡官强迫他出来做官,他便跑到山里躲起来。
各地的戴姓还有许多楹联,这里仅举数例:
业擅礼经 席传易学
上联是指西汉戴德、戴圣叔侄。下联是指明代鄞县人戴圭。戴圭潜心研究《易》学,并身体力行。他常对人说:“学习要谨慎对待独处之时,诚心诚意来修身养性,不怨天,不尤人,时间长了就会与自然合为一体。”着有《易经大旨》、《四书要略》等。
逸情霞举 峻节山高
上联是指南朝宋县人戴。他曾与兄长戴勃一起隐居桐庐,二人都善于作画、鼓琴。后来,戴游历到吴下,当地士人早就听说过他的大名,于是集资为他建房,又为他聚石、引水、种树、开涧,他在那里专心着述,永初、元嘉年间,朝廷多次征召,他都不应。着有《逍遥论》,又为《礼记·中庸》篇作注;下联是指东晋戴逵,戴的父亲。他善于画山水、人物、走兽,也画宗教画,并雕铸佛像,还善于鼓琴。太宰王曾派人召他鼓琴,他当着使者的面把琴弄坏,说:“戴安道不做王门的伶人!”

C. 根据戴姓氏的图腾,有人能看出来什么悠久的历史和发展吗

戴渊、戴法兴、戴胄、戴叔伦、戴才等。

1、戴渊

戴渊(269年-322年),字若思(《晋书》避唐高祖李渊讳作戴若思)。广陵郡(今江苏扬州)人。东晋大臣、名士。

戴渊年轻时受陆机推荐,在东海王司马越幕府任职,累官散骑侍郎,封秣陵侯。后渡江归附琅玡王司马睿,任镇东将军右司马,后历任前将军、尚书、中护军等职,颇受司马睿信任。

太兴四年(321年),任征西将军,都督六州军事、假节,加散骑常侍,出镇合肥。王敦之乱时,任骠骑将军,率军勤王,兵败后与周顗皆为王敦所害。王敦之乱平定后,获赠右光禄大夫、仪同三司,谥号“简”。

戴渊工书法,张怀瓘《书估》将其书列入第四等。

2、戴法兴

戴法兴(414~465年),字号不详,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朝宋大臣。

出身贫苦,少卖葛于市,后为吏传署,好学能文,颇通古今,文章盛名当时。彭城王刘义康掌权期间,戴法兴以才用被刘义康引见,被任命为记室令史。

刘义康失势后,转投刘骏,担任刘骏的征虏、抚军记室掾,随刘骏迁转多地,后随刘骏率军攻入建康。孝武帝刘骏即位后,提拔戴法兴为南台侍御史,兼中书通事舍人,加建武将军、南鲁郡太守。

又以参与密谋讨伐刘劭之功,封为吴昌县男,食邑三百户。后又转员外散骑侍郎、给事中、太子旅贲中郎将,侍太子于东宫。以颇知古今,又擅文笔,为孝武帝所重,参与中枢机要事务的处理和商议,权重当时。

前废帝刘子业即位后,戴法兴迁越骑校尉,凡诏敕施为,悉决戴法兴之手,益假专权。时刘子业欲有所为,戴法兴每相禁制,引起刘子业不满。

戴法兴更多次裁减刘子业对宠臣滥加的赏赐,刘子业所宠亲信对他都十分痛恨。后被阉人华愿儿进谗于帝,免官赐死。着有文集四卷,盛名当时,今佚。

3、戴胄

戴胄(?-633年),字玄胤,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唐朝宰相。

戴胄早年在隋朝为官,曾效力于王世充,归唐后为秦王府士曹参军。唐太宗继位后,戴胄被擢升为大理少卿。他生性忠直,数次犯言直谏,后改任尚书左丞。

629年(贞观三年),戴胄代理吏部尚书,主持选官,次年又以民部尚书之职参预朝政,成为宰相。633年(贞观七年),戴胄病逝,追赠尚书右仆射,谥号为忠。

4、戴叔伦

戴叔伦(约732——约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

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

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今存诗二卷,多混入宋元明人作品,需要仔细辨伪。

5、戴才

戴才,明太子少保,两京兵部尚书,晋菴公沧州人,嘉靖十三年进士。曾巡抚甘肃。当时甘肃刚刚遭受寇兵。

戴才去后抚起创痍,兴修水利,开垦农田,加强防卫,建学明教。使甘肃大治。后又巡抚陕西、河南等地。官至户部左侍郎、兵部尚书。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戴渊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戴法兴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戴胄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戴叔伦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戴才

D. “戴”姓的由来

“戴”姓源于子姓宋国,出自商朝后裔、周朝诸侯国宋国君主宋戴公的谥号,属于以谥号为氏。据史料记载,周公旦在平定“管、蔡、霍三监之乱”后,封商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子姓)于商的旧都(今河南商丘),建立宋国,建都商丘。

微子启逝世后,其弟仲衍嗣位为宋公。传至宋国的第十一位国君,逝世后被谥为戴公。宋戴公长子子司空(宋武公)继位,宋戴公的其余诸子以其谥号“戴”为氏,形成戴氏一族。

宋国执政的 华氏、乐氏、老氏、皇氏,四族统称戴氏,《左传》昭公八年(公元前534年)九月,有记载“宋戴恶会之”,戴恶应为其他未立氏的戴公子后裔。

戴玉强

(4)戴姓的研究方法扩展阅读:

迁徙分布

宋朝时期,戴姓大约有11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5%,排在第一百。七位。浙江为戴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戴姓总人口的35%。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这两省戴姓占戴姓总人口的47%,其次分布于湖南、江苏、山东、河南、湖北五省。全国以浙江为中心向西、向北散发,形成浙、赣、湘、鄂、苏、豫、鲁七省联成一片的戴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戴姓大约有3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为明朝第六十五位姓氏。浙江仍为戴姓第一大省,约占戴姓总人口的28%。在全国的分布仍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这两省戴姓大约占戴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江苏、山东、安徽、湖北、福建五省。

当代戴姓的人口已近470万,为全国第五十四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9%。自宋朝至今1000年来戴姓人口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湖北、江苏三省,大约占戴姓总人口的34%。

E. 关于戴姓的历史和现况的研究报告结论100字

爱情是忧郁的母语

F. 谁能告诉我戴姓的起源。分支。和一些详细情况



一、姓氏起源
1.黄帝乃戴姓之鼻祖。出自子姓,为商汤的后裔,以谥号为氏。据《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周初,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纣之庶兄子启(子姓)于商的旧都(今河南商丘南),建立宋国。宋国第11位君主(前799年-前766年),史佚其名,死后被谥为戴公。戴公传子宋武公司空(前765年-前748年)其子孙遂以谥号“戴”为氏,是为河南戴氏。
2.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及《左传》所载,春秋时有戴国,为姬姓诸侯国,在今河河南兰考县。隐公十年(前713年)亡于郑国,一说亡于宋国。其族人遂以国名“戴”为氏。据《鼠璞》所载,殷氏有改为戴姓的。武王灭商后,有不少殷遗族以国为氏,称殷氏,其后就有改姓戴的。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

二、迁徙分布:先秦时期,戴氏主要在其发祥地豫东一带发展繁衍。到了汉代,戴氏开始有迁居豫南、江浙、山东等地的。三国至南北朝时,戴氏又有迁居安徽、湖北者。如西汉时的戴遵为慎阳(今河南正阳县北)人,戴崇为沛(今江苏沛县)人。又如东汉时的戴就为上虞(今属浙江)人,戴宏、戴封均为刚(今山东宁阳县北)人。唐初,戴氏开始入闽。据《元和姓纂》所列当时戴氏聚居点有济北(今山东长清县西南)、谯国(今安徽亳州)、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魏郡斥丘(近河北成安)河东桑泉(今山西临晋)等。清代初年时,广东焦岭县一支戴氏后裔迁往台湾屏东,其后分布于高雄、桃园、新竹等地。清代以后,还有福建戴氏陆续迁往台湾,此后,又有戴氏族人迁往海外。

三、郡望堂号
【堂号】“独步堂”或曰“避贵堂” 都是源自后汉戴良的事迹。戴良有高才,议论与一般不同。他曾经说:“我独步天下,谁能与我比?”举他为孝廉,他拒不接受。再请他做司空,他仍然不干。州官郡官强迫他出任,他就跑到山里躲起来。另外还有“谯国”、“广陵”、“清河”等堂号。
【郡望】
谯郡:东汉建安末分沛郡置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县),三国时相当今安徽、河南两省灵璧、蒙城、太和、鹿邑、永城间地。
广陵郡:西汉元狩三年(前120年)改江都国置广陵国,治所在广陵(今扬州)。东汉建武中改为郡。相当今江苏、安徽交界的洪泽湖和六合以东,泗阳、宝应、灌南以南,串场河以西,长江以北地区。
清河郡:治所在清阳(今清河东南)。元帝以后相当今河北清河及枣强、南宫各一部分,山东临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

四、历史名人
戴名世:安徽桐城人,清代史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他刊行有《南山集》,其中有许多明朝正史以外的史事,触怒了清王朝,以“大逆”罪被杀,为清朝四大文字狱之一。
戴震:安徽休宁人,思想家,学者。他博闻强记,对天文、数学、历史、地理都有研究。他精通古音,立韵类正转旁转之例,创古音九类二十五部之说及阴、阳、入对转的理论,对经学、语言学有重大贡献,为一代考据大师。后人编有《戴氏遗书》。
戴进:着名画家,钱塘(今杭州)人,善画山水,境界深远妙处,多出己意。兼工人物、佛像,运笔顿挫有力,设色纯熟有神采,人推明代院体中第一手,有“浙派”之称。
戴复古:南宋诗人,字式之,号石屏,台州黄岩(今属浙江)人。他长期浪游江湖,曾向陆游学诗,也受晚唐诗的影响,语言自然,是“江湖派”中较有成就的作家。部分作品指责当时统治者苟且偷安,表达了收复中原的愿望。也能词,风格雄放。有《石屏诗集》、《石屏词》。
戴逵:东晋学者、画家、雕塑家,谯郡铚县(今安徽宿县)人。他反对佛教的因果报应说,着有《释疑论》。他曾为会稽山灵宝寺作木雕无量佛及胁侍菩萨,又为瓦棺寺塑《五世佛》,和顾恺之的壁画《维摩诘像》、狮子国(斯里兰卡)送来的玉佛,在当时并称“三绝”。所画人物、山水也别具一格。
戴德、戴圣:被称为今文礼学的“大戴学”和“小戴学”的开创者。戴圣是戴德之侄,西汉时梁(今河南商丘)人,家族显赫。他们同学《礼》于后苍,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的论述,分别编成《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

G. 近代史上百姓级戴姓名人

戴熙(1801—1860):
清代画家、官员。字醇士,号榆庵、松屏、鹿床居士、井东居士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道光十一年(1831)进士,十二年(1832)翰林,官至兵部右侍郎,后引疾致仕归。曾在崇文书院任主讲。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克杭州时,投水死,谥号文节。工诗书,善绘事。四王以后的山水画大家,被誉为“四王后劲”,与清代画家汤贻汾齐名。山水早年师法王翚,进而摹拟宋元诸大家,对于王蒙、吴镇两家笔意更有所得。晚年观摩巨然真迹,在用墨方面有深切的领会。道光时宫廷书画多出于其手。又能画花鸟、人物,以及梅竹石,笔墨皆隽妙。秦祖永的评论是:“临古之作形神兼备,微嫌落墨稍板,无灵警浑脱之致,盖限于资也。所写竹石小品停匀妥帖,尚为蹊径所缚,未能另立门庭也。”有《习苦斋集》、《习苦斋画絮》等。
戴煦(1805—1860):
清代数学家。字鄂士,号鹤墅,又号仲乙。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与项名达同时研究三角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和椭圆求周等问题,并代项氏续成遗着。他的代表作有《对数简法》等四种九卷,合刊成《求表捷术》。得出了指数为任意实数的二项展开式、对数展开式及三角函数对数展开式,并用来计算对数表。还着有《四元玉鉴细草》等。戴煦在研究无穷级数时发现了“开方求对数”的简便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补充了“定理级对数”和“自然对数级数术”两项定理,比当时世界上的先进算法要简单实用得多。
戴修瓒(1887—1957):
中国法学家。字君亮。湖南常德人。日本中央大学毕业。着名法学教授。历任国立北京法政大学法律系主任兼教务长,京师地方检察厅检察长,河南省司法厅长,国民政府最高法院首席检察官,上海法学院法律系主任,北京大学教授兼法律系主任。建国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参事等。主要着作有《民法债编总论》、《票据法》、《刑事诉讼法释义》等。
戴芳澜(1893—1973):
中国真菌学家和植物病理学家。号观亭。湖北江陵(今荆州)人。历任广东农业专科学校、东南大学、金陵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建国后,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中科院应用真菌研究所和微生物研究所所长。中科院生物学部委员。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期从事水稻、果树等作物病害及其防治的研究,以后从事真菌的分类、形态、遗传等方面的研究。在真菌分类学、真菌形态学、真菌遗传学以及植物病理学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建立起以遗传为中心的真菌分类体系,确立了中国植物病理学科研系统;对近代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开创和奠基的作用。着有《真菌》、《中国经济植物病原目录》、《中国真菌总汇》等。
戴季陶(1890—1949):
名传贤,字季陶,笔名天仇。原籍浙江湖州,生于四川广汉。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早期干部和理论家。早年留学日本,参加过同盟会。辛亥革命后追随孙中山,参加了二次革命和护法战争。五四期间,思想激进。曾先后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考试院院长等职。有蒋介石的“国师”之称。
戴笠(1897—1946):
字雨农,原名戴春风,浙江江山人,中华民国情报机关将领。曾就读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黄埔军校第六期。早年曾在浙军周凤岐部当兵,后脱离部队到上海,在交易所结识蒋介石、戴季陶等人。因得到蒋介石的信任,长期从事特务与间谍工作,负责国民政府情报机关,担任军统局负责人,号称蒋介石佩剑、中国的盖世太保、中国的希姆莱、中国最神秘的人。1946年因飞机失事而身亡,死后被追任为陆军中将。时人有“雨农亡在雨中,戴笠死在戴山”之说。
戴安澜(1904—1942):
抗日名将。又名炳阳,字衍功,号海鸥。安徽省无为县练溪乡旗杆戴村人。曾任国民党旅长、师长。先后参加过台儿庄、武汉、昆仑关等战役。1942年随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同固一役,戴师抗击五倍于己之敌,以伤亡八百勇士的代价,歼敌五千有余,书写了抗战史上光辉的一页。连日寇也不得不承认,同固之战是缅战中“最艰苦的战斗之一”。受伤殉国,时年38岁。1943年4月1日,在广西省全州香山寺,隆重地举行了国葬仪式,国共两党领导人纷纷书赠挽诗、挽词和挽联。
戴望舒(1905—1950):
中国现代诗人。原名朝寀,字丞。浙江余杭人。“现代派”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诗集有《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戴克敏(1906—1932):
湖北省黄安人。红军高级将领,黄麻起义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革命烈士。曾任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党代表、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党代表、中国工农革命第七军第11军31师党代表、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75师政治委员等职。
戴松恩(1907—1987):
中国作物遗传育种学家。江苏常熟人。1931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农艺系。1936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央农业实验所技正、麦作系主任,湖北省农业改进所所长,中央农业实验所北平农事试验场场长,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副秘书长、研究生院副院长、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民主同盟第四、五届中央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着有《小麦赤霉病抗病性研究》、《试论中国作物育种工作的发展问题》、《充分发挥作物良种的增产作用》和《为什么研究小麦非整倍体》等。
戴曙光(1911-1944):
江苏射阳人,出生于封建地主家庭。他自幼聪明好学,幼读私塾,后在阜宁读小学,盐城中学读初中。毕业后,去上海浦东高中、同文书院(日本人办的学校)、复旦大学读书。为寻求真理,救国救民,他经常读些马列主义书籍,思想进步,要求革命,很早在上海就参加了我党地下工作。1944年05月30日被内奸出卖,在去射阳河南和蒋信富面谈中遭伏击,胸口中弹,壮烈牺牲。1940年,新四军开赴盐阜地区,他不辞劳苦,找到行署主任宋乃德和秘书长刘丹等,并经新四军三师师长黄克诚爱人唐棣华介绍,参加了革命工作,其妻顾乃湘也参加了革命工作。他开始任我阜宁干校大队长、阜宁县政府第三科科长,1941年9月,又调任县政府第二科科长。10月,由于革命形势的需要,又划出射阳县,他们夫妻二人都调到射阳县做敌工工作。1943年初,射阳县政府为开辟对敌斗争,决定在通洋、陈洋、小河东、射阳河南、黄沙港北至滨海一带地区,成立第七区,由他任区长兼武装大队长。同年7月7日,射阳县人民政府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为了悼念他,上级决定将他牺牲地仁水乡改为曙光乡,以示纪念。
戴伯勋:
1930年7月生,湖南湘乡人。1956年中国人民大学统计专业研究生毕业。俄语可读、译。曾任辽宁大学经济系系主 任、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与开发促进会副会长。享 受政府特殊津贴。主编、自编、参编教材专着30多部。发表论文80多篇,其中《中国工业经 济管理》1992年获国家“光明杯”荣誉奖;《经济联合·企业集团·企业兼并》1992年获辽 宁省政府社科成果一等奖,1995年获全国普通高校首届人文科学科研成果二等奖。《老工业 基地的新生——中国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研究》,1997年获辽宁省政府社科成果一等奖, 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第二届人文科学科研成果一等奖。
戴 亮:
1934年12月出生,福建仙游人。1957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现 任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副研究员。曾任福建省计量测试学会常务理事。从事石油 、高能燃料的红外光谱和质谱分析。在色谱一质谱联用技术研究和过渡金属配合物和簇合物 的质谱研究等方面有精深研究。其中“SZJ—1型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仪”获1978年全国 科学大会奖,“柬埔寨梯克油评价加工利用”获1978年中国科学院、辽宁科学大会奖;发表 《陆森(Roussin)盐阴离子质谱及其断裂过程》等论文40余篇。
戴白夜:1935年生。四川璧山人。1953年入北京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学习, 1958年毕业于河北大学中文系。曾任张家口市作协副主席、电影观众学研究会副会长、河北 省广播电视厅《电视文学》杂志编辑部副主任。现任河北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河北电影制 片厂)艺委会秘书长。一级编剧。河北省影视家协会理事。发表作品近300篇(部)。拍摄的电 视剧有《舞会皇后》、《最后一次报告》、《OK!暑期“小小虎队”》、《神州之恋》等。1 981年在国内倡导“电视观众学”研究,发表论文《电影观众学初探》、《关于电影与观众 的几点思考》(获1985年河北省首届文学振兴奖)。
戴文彬(1909-1982)
湖南省浏阳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湘东独立师3团排长、连指导员,红8军27师64团代政治委员,湘赣军区第2兵站政治委员,红2军团6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参加了湘赣、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独立第1支队政治委员,独立2旅政治部副主任,独立1旅政治部副主任,第120师卫生部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后方卫生部部长兼政治委员,东北民主联军总卫生部政治部主任,东北军区卫生部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东北军区卫生部政治委员,沈阳军区后勤部副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2年11月28日因病在长沙逝世,终年73岁。
戴正华(1901-1966)
安徽省肥东县湖滨乡六家畈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为支持抗美援朝战争,曾多次率领医务人员志愿入朝,及时研究解决了志愿军后勤卫生部门工作中的许多困难,为保障志愿军将士的健康作出贡献。1952年12月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1960年因病离休。
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6年6月22日因患直肠癌在北京逝世,终年65岁。
戴克林(1913-1990)
原名戴道驹,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少先队大队长,红四方面军第9军27师8团宣传队队长,第27师卫生队队长,第80团连政治指导员、连长,第81团副营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3支队6团连长,第3支队司令部侦察参谋,挺进纵队第1支队支队长,新四军第1师1旅4科科长,江都独立团参谋长,第1旅2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2旅5团团长,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2师6团团长,师参谋长,第三野战军20军59师副师长、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59师师长,参加了第二、五次战役和朝鲜东海岸反登陆防御。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军59师师长,第20军副军长,安徽省军区参谋长,工程纵队司令员。1961年毕业于高等军事学院,任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是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1990年1月18日因病逝世,终年77岁。
戴克明(1915-1986)
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9年参加黄安县赤卫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少共黄冈县区委书记,黄安县特务大队大队长,中共光山县委书记。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和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四支队电台警卫队队长、支队供给处会计科科长、支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中共伊川县委书记兼独立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1纵8团政治委员。中原突围时,指挥8团抢渡襄河,为主力部队打开通道。8团被国民党军两个整编师包围,他身先士卒,率全团杀出重围,到豫西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受到纵队通电表扬。后任鄂豫军区潢川军分区4团政治委员,河南军区潢川军分区副司令员,洛阳军分区副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江西军区宁都分区副政治委员。1955年毕业于军事学院政治系。历任第5步兵学校政治委员,信阳步兵学校校长,湖北省军区副司令员。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6年1月21日因病逝世,终年71岁。
戴金川(1918-——)
河北省高阳县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参加八路军。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司令部队列科科长、研究室主任,山西朔县武工大队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团政治委员,西北野战军第3军9师副政治委员,第一野战军第1军7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北军区第1军7师政治委员,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军7师政治委员、第1军政治部主任,志愿军后勤部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院副政治委员,总后勤部政治部副主任,后勤学院院长,总后勤部政治部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文化大革命”中犯有错误,未能获得功勋荣誉章。
戴润生(1916-——)
江西省吉水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学校政治营青年干事,公略步兵学校政治指导员,军委干部团俱乐部主任、连政治指导员,红1军团保卫局政治指导员、巡视员,第4师10团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343旅686团营政治教导员、政治处副主任,独立旅第一团政治委员,黄河支队、教导第4旅团政治委员、旅政治部主任,冀鲁豫军区第11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军分区副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2旅政治委员、旅长,第二野战军第16军、17军副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军事学院训练部副部长、部长,军政治委员,国防部第七研究院政治委员,军事电讯工程学院院长,海军东海舰队政治委员、顾问组组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戴学江(1930.2-—)
江苏省靖江市人。1946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10师28团营文化教员,第三野战军23军67师199团政治处技术书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师政治部秘书。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营副政治教导员、营政治教导员。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军政治部组织处助理员,沈阳军区政治部组织部科长、副部长,师政治委员,陆军第23军政治部主任、军政治委员。1985年起任沈阳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军区副政治委员。1992年11月-1995年7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政治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0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1994年晋升为上将军衔。
戴怡芳(1940-2001)
河北省东光县人,1960年考入河北大学,196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文书、班长、排长、参谋、股长、团副参谋长、副团长等职。1979年调军事科学院工作,历任战役战术研究部副团职、正团职研究员,第三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科研指导部副部长、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等职。在部队工作期间,刻苦钻研战术技术,积极探索部队建设规律,为提高部队训练水平做出了显着成绩。在军事科学院工作期间,参加过战斗条令、教令的编写、实验、修改和定稿工作。组织编撰的一批研究报告和理论专着,获得了军事科学院科研成果奖。先后组织领导了全军军事科研工作“九五”计划的编制工作,组织召开了第四次全军军事科研工作大会,主持了军事学学科调查,组织领导了一系列重大现实课题研究。认真贯彻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在组织领导战略、作战、外军和军事运筹研究工作,特别是在高技术条件下作战研究中,倾注了大量心血。丰硕的军事科研成果为繁荣和发展中国军事科学做出了贡献。
1994年由大校军衔晋升为少将军衔,1999年晋升为中将军衔。2001年1月1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61岁。

H. 戴姓五行带土么

戴:现代笔画17,康熙字典笔画18,字意五行属火。
戴,字意五行属火,但是从土、从田,所以也带土。

说明:“戴”的笔画数存在一个问题,在现代《新华字典》里是十七画,按照《康熙字典》则是十八画。其实这是一个简体和繁体的问题,简体是十七画,繁体是十八画。繁体的写法有些不同,“土”和“戈”是独立的,而不是简体中的“土”和“戈”共用了一画,故简体少了一画。姓的笔画要按照繁体字的笔画计算,因为姓名学是在繁体字的基础上研究出来的成果。所以“戴”在姓名里按笔画排序多以十八画计算。

戴,增益。《说文》:“分物得增益曰戴。”
戴,形声。字从“土戈”(zāi),从“田共”,“土戈”亦声。“土戈”指像军队方阵一般整齐划一的田地。“田共”本义指“两家或多家共有的田亩”、“共田”。“土戈”与“田共”联合起来表示“处在军阵般整齐划一的公私田亩包围之中的共田”。
本义:产生额外收益的田亩。
引申义:三种性质的田亩所生产的谷物的运输方式:肩挑的是公粮;手捧的是私粮;头顶的是几户人家平分的额外粮食。
再引申义:用头顶物(走路)。加于头顶。
说明:古代存在三种性质的田亩:私田,相当于今日的自留地、口粮田;公田,古代井田制中的政府所有的田地,由农民无偿耕种,所产粮食归政府粮仓收储;共田,既非私田也非公田,而是属于两户或多户人家,由这些家庭合力开垦和耕种,所得收益在这些人家之间平分。这种田亩中所得的增益,就是《说文》所说的“分物得增益曰戴”中提到的“增益”。

I. 有没有关于"代"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代姓,中国姓氏。代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十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五十位,人口约五百二十九万两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33%左右。起源有二。代国,为周时诸侯国(故地在今河北蔚县东南),战国时为赵襄子所灭,子孙以国名为氏。又有北魏太祖时乙弗部有首领代题,其后有代氏。战国时有赵人代举、汉时有京兆尹代武、宋时代渊,宋史有传、以及赞善大夫知蒙州的代象、明时有崖州人,欧宁县丞代贤、以及山后人,西安卫指挥代升,皆为古代代姓名人,与戴姓不同。
后因在《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中,将“戴”简化为“代”,致使部分戴姓也改称代姓,使二姓混为一谈,随《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后废止,这部分代姓也有人未改回戴姓,使戴姓成为代姓一大来源。

J. 修水县全丰镇戴姓的由来

戴姓发源于今河南省,主要分布在豫东商丘,民权,兰考地区。从历史上看,姓戴有才华,也出现了“大戴礼记”的编辑戴德,“小戴礼记”的编辑戴生堂名与戴头盔,待制德的儿子,戴震清代学者和南部艺术家戴逵,戴进明代画家和其他名人。在今天的大姓的100中排名54在中国,约占0.39%,中国汉族人群。戴姓的主要来源有四个:1,以谥姓殷商后裔以先祖谥号的,成为了戴姓。据“元和姓纂”记载:“后宋戴公,以谥为姓。”西周建国开始后,周公平定东,大量的封建领主,这在商丘密封微子启(子姓)(今属河南),建立宋。中微子舒淇是纣王的哥哥,多次劝谏纣王,纣王不肯采纳,以避免杀害比干,他干脆逃离。后武王商,周效忠微子启,现在被称为宋公,以保持商人宗祀。微子启后,他的弟弟闫宝座,这是微秒。微仲后,他的儿子宋公旷日持久的宝座。经过一代又一代,以松汇功的孙子,是第11宋君主,他的名字史毅,石岱公众,被称为宋戴公。位于儿子嵩午龚出鞍戴公司空(765 - 在位748年前),宋之锱儿子在医生的文字,他的儿子将是祖父的遗作“穿”为氏,如春秋时期宋医生穿着邪恶。这是今天的戴姓的来源,宋戴公戴姓被认为是祖先。因为供应商王室的姓氏为孩子,所以世界唐宋的名字“古名书综合征”中说:从子姓戴名,宋戴公后谥的。 “新唐书·宰相世系”中也说:从孩子戴姓,宋戴公的孙子的祖父后的。宋在公元前286,被齐摧毁。 2,根据国家的名称为“世界上姓钟的论文”记载:戴古戴子国,姓之后。早在西周封建诸侯国,在河南公民权利之一,姓戴国,兰考地区。当时,该国由于磨损和宋铮两强,往往是由郑,宋两国之间的欺凌。在隐公十几年,终于被摧毁郑。戴国公家庭原来,被称为傣族的国家的名字亡国后,所以他们成立了一个居民姓戴。在这个问题上,宋郑樵书“通志·氏族略”中也有记载:“戴,戴封丘县开封市是他们的国家,隐藏多年,郑人服用或切割云旧考试县是为宋毁改名谷城,以国为氏“。3,根据姓”鼠璞“记载的后裔:奖励他有戴姓。后武王上,许多吟(供应商)家族的追随者到国家的名字将被称为偃师。根据新建“,在黄色”记载:河南内黄县槐林两个小乡村安戴,马氏宗族墓,碑文记载:始祖戴李自成,马是山西本土隧道,明洪武年间的时间来打动人,策划手在一起,脚,一姓两兄弟一同被搬到这里,两个并排建墓,即“双待机的祖先,”世界现在已经蔓延到24,共亡后1500多人两姓。内黄县穿着六村,前村,抑郁等地汤阴县邬代姓,姓都源于此。 4从少数姓“清通志·氏族略”记载:满族傣家石,土着航嘉,慈禧,库木酒吧等场所,后来改穿名,代表姓氏,达尔富尔生活在黑龙江省负责Apgar评分与吉林,后来改名戴;冬衣后克氏鄂温克族,改变姓氏是画,戴两姓。此外,瑶,回,蒙古,土家,锡伯等民族也有穿名字。第二个戴姓人口分散,可分为三个阶段:先秦至南北朝,隋,明,清时期。 1秦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戴姓,今天的人口主要是沿鱼洞生息繁衍在它的发源地。宋春秋医生戴着邪恶是暂时的名人。当西汉梁国(治今河南商丘南)有戴德,戴圣叔侄子,为礼人上同一所学校。戴姓大汉会有两个徙居河南南部:一招给沉洋汝南(治今河南正阳北江口集),此举是为了平舆汝南(今河南平舆北)。如:西汉平帝时任侍御史,被称为“关东大豪”戴遵(字子高),沉洋到汝南人。 “汉书·隐士”,说他家资富有,慷慨,行侠仗义,家里已经提出了食客往往有多达三四百人,再称他为“关东大儿子岱豪的高度。”他的儿子戴良以至孝,脑,但还是着名的完整性。因此,合规与和解戴养肾有不止一代,而且在一个大家族,财富当地部分,迫使大市长。在东汉晚期至西汉早期着名训诂学资金,与政府官员戴任何侍中为平舆人。这证明,不迟于西汉后期,戴已经转移平舆这一个。河南一位姓戴迁移的南部,也给现在江苏,山东,河北等地的运动,如西汉官方时间九卿戴崇,为沛(今江苏沛县)谁曾张瑜学习“书“;官方礼泉太守东汉末年,”世称Ruzong,着名的东夏“戴维,西华法林戴字母,既经济(今山东宁阳县东北)县,北县正义的人们。三国至南北朝时期,戴今天有徙居安徽,湖北等地。如东汉末年,曹操谋士戴干丹阳(治今当涂县丹阳市东北镇)人。在魏和金玳姓谯(今安徽亳州地区),高丽(治今扬州),清除泄漏(治今临清东)3成为市长,三个繁育中心的形成。因此,戴姓乔国,高丽,教堂路清河。戴姓迁移到南部地区,最晚在西汉时期已经开始。如:西汉有更多(今浙江)人穿的和;官光禄在东汉时期,会稽郡上虞县(今浙江省上虞县百官治镇)人民政府的主要磨损时。围绕东汉末年,高丽戴有一个迁移到南部。 “晋书”记载:戴强如三国东吴左将军,他的儿子东五台山俞昌傣锦会稽太守,太守五菱,黛黛元畅的儿子,是移动司马睿(后Adminstration)知己一般,并与司马睿南建康(今江苏南京)。由于后期西晋末年,中原战火连绵,后8混乱持续了16年,再加上北方少数民族有南,沿黄河动荡,大批人口被迫南迁,流量相对稳定的江南地区,其中许多人是家庭或南下,戴姓此时随波逐流到南部。 2这隋代姓人口在福建和台湾流到国外。据“漳州政府”记载:早期,中原戴姓迁居福建。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光州固始县(今河南)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率领将领123,府兵3600福建泉州放下,萧乱“潮州人之间追捕” 。有这些士兵谁是中原的很大一部分。据统计唐代有陈政,陈元光父子姓福建总量的45“台湾省志氏族章民通志”,其中戴名。当时,陈和他的儿子穿姓与Qiangzuo主要是福建的儿子陈元戴军仁等人的头盔,穿,他们是固始人,开放后,漳州市,福建省已在解决居住。姓学者普遍认为,戴着头盔和他的儿子,陈俊从河南固始与政,陈元光父子福建,穿的是一个姓开始福建。此外,唐代穿了夏炎洲(治今靖边县东北白城)的人,穿着简单的长沙(今湖南)谁是身穿防护婺源(今江西省的一部分)的人。 “元和姓纂”中列出戴定居点是:济北(今山东长清西南),谯(今安徽亳州),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魏郡斥丘(今河北盛),桑董区犴(现山西临晋)。当时广泛的人口姓戴明显。 3元,明,清三代戴姓人口在此期间,来自台湾及海外国家在江苏,浙江,福建等地移动。从宋代,一个大男人穿着姓苏南,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台湾等地,有些人还进一步飘洋过海移居国外。据广东蕉岭县,“戴家谱谱系起源巧国家教会”记载,蕉岭戴戴玉林,原福建省漳浦县的祖先,在平远徙居镇(今蕉岭)赵复黄泥乡兴起,后人范生,蔓延12世(约当清代),有仁忠,任公安兄弟迁往台湾,屏东在一起13世界里,有几十人14世迁台,位于台湾高雄的后代美浓,宝,桃园,新竹,苗栗等地。有戴晴福建迁台后,再继续。雍正,戴迁往台湾的福建省孟春大甲镇,苗栗县开组,这是一个大规模的大陆对台湾戴姓开始。此后,干隆九年(1744),另一个福建戴姓入垦苗栗镇;道光26年(1846),有泉州戴南仁到这个新的丰富的新竹回收。如今,戴姓在台湾排名52,比较集中的地区新竹,嘉义,台南,也有很多的磨损在台北,南投姓人口。清代,许多人移居姓戴,现在很多在英国,阿根廷,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国家都戴姓结算。济北,乔州(县),吴兴,魏军,侗,清河,高丽:形成迁移乘7县的过程中磨损的三个姓氏。乔伟黄初状态是第一年(220年)置,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州市),这是整个安徽弗朗西斯,蒙城,太和及河南鹿邑等司法管辖区,及永城地方之间等县。改变的时候西晋谯县。戴姓谯县,但晋戴逵后,谯郡八姓中排名第一。今天,有超过一位姓戴说,“乔州(县)。”广灵县是东汉建武十八年(42岁)在该国改为高丽,高丽的地方(今扬州市西北),相当于该路口领土的统治,安徽,江苏洪泽湖东部和六合,思洋宝应南,灌溉南,西串场河,长江以北。戴晋广陵苗族人。第一广陵郡三姓身穿姓。清河县是挟天子以令清河家庭对国家,那里的清阳(今河北清河东南)的规则。经过相当于其管辖下领土的每一部分天皇和枣强县这清河,南宫,临清,夏津,武汉市和平原高唐的每个部分。傣族汉族人参与其中清河。卫军起点汉高祖十年(195年前),其中掖县(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的规则。生活在戴德县卫军后裔斥丘(今河北成安东南)。河东设在先秦时期,初在那里安义县(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城)的规则。戴涉及生活河东桑泉县(今临沂)的后裔。吴兴县位于三国吴宝鼎元年初(266年),其中乌程县(今浙江湖州市南)的规则。有戴阳晋代着名学者炼金术。姓宗祠都穿着数“两馆”,“堂记”,“无与伦比的教会”,“避免昂贵的大厅”,“乔国”,“广陵”,“清河”等。 “两馆”,“堂记”均指西汉今文礼大师戴德,戴声树侄子的目的。 “无与伦比的教会”和“避免昂贵的教堂,”源名人穿着韩亮的故事。戴良充足,特立异行,曾经说过:“如果我仲尼长东鲁,余出西羌,独步天下,谁是扯平了!”孝廉地方官员选他,他坚决不接受。后来,他去法院及征费提供司空府,他依然没有坚辞,周冠县官员强迫他出来做官,他跑到山上躲起来。有许多楹联姓戴的国家,仅举几个例子:行业擅仪式后,我传给学习联指Xihandaide,戴圣叔侄子。第二行是此人身穿桂贤明代。戴桂潜心研究“易”的学习和实践。他常说:“学习要慎用独自一人时,修身养性的诚意,不怨天,不尤人,与自然将是一个漫长的时间为一个治疗。”着有“大用途易经”,“四书要略”等。爱夏宜春节举行的高山向导向接头磨损嵩县。他与他的兄弟戴波桐庐隐居,两人都擅长绘画,古琴。后来,戴前往武,当地文人听到他的名字,于是集资为他的建筑,也为他多石,水,树,开流,在那里他专心于写作,从不初,元嘉年,法院一再叫了起来,他不应该。 “开心”的理论,并记“礼记·中庸”一章的作者;第二行是指东晋戴逵,戴的父亲。他擅长画山水,人物,动物,也画宗教画和雕像雕铸,也善鼓琴。太宰治称他为古琴王曾派他的特使的脸在钢琴前分手,说:“。演员黛安景路,使门”

阅读全文

与戴姓的研究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如何活到极致的方法 浏览:596
平面图钢筋计算方法 浏览:671
用什么方法给小孩做棉裤 浏览:594
鲢鱼怎么做才好吃简单的方法火锅 浏览:636
和田籽料二上色的鉴别方法 浏览:712
圣荷纳米霜使用方法 浏览:166
货车多利卡打不着火解决方法 浏览:395
韩束紧致水分面膜使用方法 浏览:112
摩托车前叉连接方法 浏览:427
交流和直接的电流计算方法 浏览:465
龟田锻炼身体的方法 浏览:766
曾仕强怎么使自己开悟的方法 浏览:252
大拇指甲沟炎治疗方法 浏览:911
高中数学解题方法技巧汇总 浏览:330
u盘扩展内存方法手机 浏览:36
除螨包的最佳方法 浏览:24
瓷砖鱼池漏水最简单的补漏方法 浏览:16
智能化方法如何帮助开发软件 浏览:360
卷闸门的开关安装方法 浏览:796
汽车纽扣电池的安装方法 浏览: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