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孟德尔豌豆生物学研究方法

孟德尔豌豆生物学研究方法

发布时间:2022-06-26 11:24:34

⑴ 孟德尔在生物学研究方法上有什么创新

⑵ 孟德尔豌豆实验研究方法

孟德尔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一种开紫花的豌豆种和一种开白花的豌豆种结合在一起,第一次结出来的豌豆开紫花,第二次紫白相间,第三次全白.豌豆花
对此孟德尔没有充分的理由作出解释.后来,孟德尔从豌豆杂交实验结果,得出了相对性状中存在着显性和隐性的原理.虽然还有不少例外,但它仍然是一个原理.孟德尔根据自己在实验中发现的原理,进一步做了推想.他认为决定豌豆花色的物质一定是存在于细胞里的颗粒性的遗传单位,也就是具有稳定性的遗传因子.他设想在身体细胞里,遗传因子是成双存在的;在生殖细胞里,遗传因子是成单存在的.例如,豌豆的花粉是一种雄性生殖细胞,遗传因子是成单存在的.在豌豆的根、茎、叶等身体细胞里,遗传因子是成双存在的.这就是说,孟德尔认为可以观察到的花的颜色是由有关的遗传因子决定的.

⑶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用了什么方法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用的科学方法是假说-演绎法
1、选用豌豆的原因:
①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植物,避免了外来花粉的干扰(玉米花是单性花,不能自花传粉,故试验不选择玉米花);②豌豆具有容易区分的性状。
2、使用范围:①只研究一对相对性状;②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的细胞核遗传。
3、方法:假说—演绎法(发现问题—提出假说—验证假说—总结归纳)

⑷ 孟德尔是怎样研究豌豆遗传实验的

1853年夏,孟德尔又回到了布隆修道院,开始了他艰苦的实验经历。他利用后花园开辟了一块实验地,种植了豌豆、南瓜、紫茉莉、山柳菊、玉米等植物,还饲养了老鼠和蜜蜂,他利用这些植物和小动物作为材料,进行杂交试验。孟德尔最成功的就是豌豆杂交实验,这项遗传实验从1856年开始,直到1864年才结束,共进行了8年之久。

孟德尔在实验方面是非常认真的。他的实验思路谨慎周密,在选材上也很是审慎小心。他选用豌豆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就不是偶然的,因为豌豆作为遗传学研究的材料有许多优点:一是豌豆是严格的自花授粉植物,而且在开花之前就完成了授粉作用,这就避免了由于天然杂交而引起的混杂;其次是豌豆生长期短,容易栽培;还有就是豌豆的花朵较大,便于人工操作,以及豌豆的变异较多等优点。

孟德尔反复研究了豌豆的七种相对性状的遗传变异情况,而且用数学统计的方法分析了实验结果,他发现:开红花的豌豆同开白花的豌豆杂交后,第一代全部开出红花;杂交一代自交产生的杂交二代,开红花的约占3/4,开白花的约占1/4。也就是说,杂交二代豌豆开红花的植株与开白花植株的数量之比是3∶1。

孟德尔在解释这一性状的遗传行为时认为,在开红花的豌豆和开白花的豌豆杂交后,第一代杂交后代全部开红花,这说明豌豆开红花的性状遗传下来了,而且呈显性;而豌豆开白花的性状虽然也存在于豌豆花中,但隐而未现,因此叫做隐性;到了杂交的第二代中,开红花的豌豆占到3/4,其中只含有红花性状的占1/4,同时含有两种性状而红花性状呈显性、白花性状呈隐性的占1/2,开白花的也就是说只含有白花性状的占1/4。这个实验证明,杂交植物的不同性状在它的第一代后代中会全部包含,只不过有显性和隐性的区别;在第二代之后,这些植物的不同性状会通过一定的规律逐步分离出来,返回到其原来的状态中去。这就是着名的孟德尔分离定律。

同时,孟德尔还研究了子叶的颜色、种子的圆皱、植株的高矮等性状的遗传和变异行为。他发现,如果同时考察两对性状,如花色和株高时,性状的分离是互不干扰的,在杂交二代里,红花高秆、红花矮秆、白花高秆和白花矮秆的比例接近于9∶3∶3∶1(高秆为显性性状),这就是植物遗传学上着名的孟德尔独立分配法则。

孟德尔的工作揭示了生物遗传的两个基本规律——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后人统称为孟德尔定律。

孟德尔认为植物的每一性状,是由一个遗传因子负责传递的。遗传下来的并不是具体性状,而是遗传因子,因为性细胞里并没有红花、白花等具体性状,他还认为,遗传因子在体细胞内成双存在,而在性细胞内成单,并成颗粒状存在,杂交以后它的颗粒仍保持独立,彼此不融为一体。在杂交产生配子(即性细胞)时,不同遗传因子各自分离开来。并分配到不同的配子里,完整的遗传绐下一代。这就是孟德尔的颗粒遗传因子的概念。

孟德尔的法则与遗传因子的概念,是植物遗传的基本规律,也为生物的基因学说奠定了基础,拉开了现代遗传学研究的帷幕。

到20世纪初,在众多科学家的辛勤努力下,遗传学又有了新的发展,这其中贡献最大的是美国学者摩尔根。摩尔根和他的学生们及其研究组用一种双翅目昆虫——果蝇作为实验材料,对其遗传和变异进行了大量的遗传学和细胞学的研究,提出了染色体遗传理论。

人们大都是饲养猪、狗、猫、鸡、鸭等等,你有没有听说过有人居然喜欢养蝇类,而且成千上万的饲养呢?有这种喜好的人还真的存在,他们便是摩尔根和他的研究组员们。不过摩尔根和他的弟子们养的是一种比较特别的蝇类——果蝇。果蝇的身体很小,饲养成本低、繁殖快,在25摄氏度的时候,果蝇12天就可以繁殖一代,而且一只雌果蝇一次可以生产几千个后代,这就是摩尔根饲养果蝇的原因。事实上,果蝇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还有许多优点,这是摩尔根当时没有想到的。

摩尔根当时用来做实验的雄果蝇具有黑色的身体、紫色眼睛、残缺翅等性状,并且这些性状是可以真实遗传的隐性性状。它们相对应的野生型果蝇是灰色身体、红眼和长翅,这些性状都是显性性状。用具有隐性性状的雄果蝇和具有显性性状的野生型果蝇进行杂交,得到的第一代杂种,全部表现为灰身、红眼和长翅。当把这种杂交的雄性果蝇和具有隐性性状的雌性果蝇做回交实验时,按照孟德尔的自由组合规律,它们的后代应该表现出相等的十六种不同的组合。可是,事实上,它们的后代仅仅出现了两种组合:与它们的祖父母的性状完全一样,不是黑身、紫眼、残翅,就是灰身、红眼、长翅,此外就再也没有其他类型了。

怎么解释这个现象呢?科学家们又遇到了一个大难题。但是,越是有困难就越能激发科学家们的兴趣。为此,不少科学家纷纷进行研究,提出各种假说,但是,只有摩尔根才对这个现象给予了一个成功的解释。

摩尔根首先假定这三个性状的基因都位于一个染色体上,那么,不同染色体上的基因是按照自由组合规律进行分配的,但是在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便不能自由的组合了。摩尔根就把这种现象叫做连锁。后来,科学家们又进行了许多实验,终于证明了连锁现象的存在。科学家们把连锁在一起的基因叫做连锁群,而且他们发现,不少生物的连锁群和单组染色体个数总是相互吻合的,例如果蝇的单倍染色体数目为4,而果蝇恰恰有4个连锁群;玉米有10对染色体,对于玉米已经研究过的400多个基因也刚好属于10个连锁群;孟德尔实验中所用的豌豆有7对染色体,有趣的是孟德尔所用的7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恰好位于仅有的7对染色体上,所以也就表现出了自由组合的规律。

后来,摩尔根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具有黄体、白眼两种隐性性状的雄果蝇,同具有显性性状的灰体、红眼的雌果蝇交配,所生出的子女全部都是显性性状;再将杂交第一代的雌果蝇,同具有黄体、白眼两种隐性遗传性状的雄果蝇回交,便会得到4种孙辈个体,4种个体中,有两种和它们的祖父母相同,或者是黄体、白眼,或者是灰体、红眼,占孙代个体总数的99%。这一点说明,亲代联合在一起的性状,在杂交后代中绝大多数还是合在一起的。可令人奇怪的是,在孙辈后代中还出现了两种新的类型:一种是黄体红眼,另外一种是灰体白眼,这两种类型占后代个体总数的1%。摩尔根认为,这两个基因一定是位于同一染色体上,所以绝大部分(99%)后代依然连锁在一起。可是有少数(1%)个体,在配子形成时,在两个基因间曾经发生了交换,以至于产生了新的组合,他把这种现象称为互换。

摩尔根和以后的学者们为了验证这1%的新个体不是偶尔得到的,而是具有一定规律的,还做了许多实验,对其加以证实、他们在实验中发现,各种不同类型的基因之间的确是存在着一定的互换,而且互换率实际上是高低不一的,这就是遗传学上着名的连锁与互换规律。

真想不到,我们看起来平平常常的豌豆和令人有点讨厌的果蝇,竟然成为人类发现生物遗传规律的载体,看起来,豌豆和果蝇对遗传学发展的贡献可不小呢。

⑸ 孟德尔在豌豆杂交实验中发现问题采用的实验方法是什么

(1)发现问题并作出假说的实验方法:
孟德尔用纯种高茎豌豆与纯种矮茎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杂交后产生的第一代(F 1 )全部为高茎豌豆.F 1 自交,结果在子二代(F 2 )植株中,不仅有高茎,还有矮茎,其比例为3:1,发现子二代中出现选择分离.
(2)验证假设所采用的实验方法:
让F 1 与隐性纯合子杂交,这个方法可以用来测定F 1 的遗传因子组合类型,孟德尔所做的测交实验结果验证了他的假说.
综上所述孟德尔在豌豆杂交实验中,发现问题用杂交和自交的方法,验证假说所采用的实验方法是测交.
故选:D.

⑹ 孟德尔在研究豌豆杂交时,主要运用的研究方法

A、孟德尔在研究豌豆杂交实验时,运用了假说-演绎法,A错误;
B、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B正确;
C、利用细胞内各细胞器的比重不同,在分离时常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差速离心法)将细胞器分离出来,C正确;
D、格里菲思利用肺炎双球菌研究遗传物质时,没有运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D错误.
故选:BC.

⑺ 关于孟德尔豌豆实验的解释

这些看看吧不同品种的豌豆之间同时具有多对相对性状,为了便于分析,孟德尔首先对每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分别进行研究。孟德尔用纯种高茎豌豆与纯种矮茎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杂交后产生的第一代(F1)全部为高茎豌豆。F1自交,结果在子二代(F2)植株中,不仅有高茎,还有矮茎,其比例为3∶1。2、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了如下的假设: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②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③生物体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3、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孟德尔为了验证他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设计了测交试验。就是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这个方法可以用来测定F1的遗传因子组合类型。孟德尔所做的测交实验结果验证了他的假说。4、分离定律 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结果及其解释,后人把它归纳为孟德尔第一定律,又称分离定律,即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5、基本概念 自花传粉(自交)、异花传粉、父本(♂)、母本(♀)、去雄、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显性遗传因子、隐性遗传因子、纯合子、杂合子、测交。 1、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孟德尔用纯种黄色圆粒和纯种绿色皱粒的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结出的种子(F1)全部为黄色圆粒的。让F1自交,产生的F2中出现了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的种子,其数量比接近于9∶3∶3∶1。2、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孟德尔的实验:①选用两对相对性状:粒色―黄色(Y)和绿色(y),粒形―圆粒(R)和皱粒(r);②两个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是YYRR和yyrr,分别产生YR和yr的配子;③F1的遗传因子组成是YyRr,性状表现为黄色圆粒;④F1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这样F1产生的雌雄配子各有四种:YR、Yr、yR、yr,数量比各为1∶1∶1∶1;⑤雌雄配子的结合方式有16种,遗传因子的组合形式有9种,性状表现为4种,它们之间的数量比是9∶3∶3∶1。3、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 孟德尔为了验证他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又设计了测交试验,即让F1(YyRr)与隐性纯合子(yyrr)杂交,无论正交还是反交,结果都符合预期的设想。4、自由组合定律 人们把孟德尔的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的实验结果及其解释,称为孟德尔第二定律,也叫自由组合定律,即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5、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 孟德尔经过8年的潜心研究,终于揭示了生物遗传的两个规律,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他取得成功的原因是:①正确地选用实验材料;②由单因子到多因子的研究方法;③应用统计学的原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④科学地设计了实验的程序。

⑻ 5.孟德尔(1822-1884)从 1856 年起开始豌豆试验。 孟德尔的基本方法是什

基本方法就是选择遗传稳定的严格自花授粉,具有易于区分的7对性状的豌豆进行研究,并进行了大量合理的统计计算与归纳!
他的研究报告,其内容可概括为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⑼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提出遗传定律——研究方法

①1866年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提出遗传定律——假说—演绎法
②1910年摩尔根进行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假说演绎法
③1903年萨顿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类比推理法
①②都是通过杂交实验发现了问题然后提出假说,之后利用测交的方法验证了假说的内容,进而得出的结论。所以均为假说演绎法。

阅读全文

与孟德尔豌豆生物学研究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高速离心机使用方法 浏览:732
去除手机网络缓存的方法 浏览:908
辣椒碱检测方法 浏览:38
乌药种植方法 浏览:177
平常如何侧方入库最笨方法 浏览:490
踝骨软化锻炼方法 浏览:421
如何活到极致的方法 浏览:599
平面图钢筋计算方法 浏览:675
用什么方法给小孩做棉裤 浏览:597
鲢鱼怎么做才好吃简单的方法火锅 浏览:638
和田籽料二上色的鉴别方法 浏览:715
圣荷纳米霜使用方法 浏览:168
货车多利卡打不着火解决方法 浏览:395
韩束紧致水分面膜使用方法 浏览:114
摩托车前叉连接方法 浏览:429
交流和直接的电流计算方法 浏览:466
龟田锻炼身体的方法 浏览:768
曾仕强怎么使自己开悟的方法 浏览:254
大拇指甲沟炎治疗方法 浏览:913
高中数学解题方法技巧汇总 浏览: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