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艺术方法与研究心理的距离

艺术方法与研究心理的距离

发布时间:2022-06-25 01:46:32

❶ 对审美心理距离说的看法

20世纪初,英国心理学家、美学家布洛在《作为艺术因素和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一文中提出了“审美距离说”。他认为,距离是审美知觉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一种恰当的心理态度。这种态度主要是:“通过把对象所产生的感受与一个人的自我分离而得到,是通过把对象放到实用和目的之外而得到。”可见,在审美过程中,心理的距离是十分重要的。

这种心理距离,其实是艺术家和欣赏者共同创造的,尤其是艺术的创造者。艺术家之所以为艺术家,就是能把切身的情绪摆在某种适当距离之外去观照。因为,无论创造或欣赏,我们不能同时在所表现的情感中生活,应站在客位把情感当作一幅画去观赏。如果画家画人体、观众欣赏人体作品,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性欲,那就和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一样,只是生活实用而非美感经验了!

现实中,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见到树就想用它来做家具,见到瀑布就想用它发电,见到美食就吞口水,见到美人就想多看几眼。的确,这个世界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这些事物除了生活实用之外,是否就没有其他意义了呢?我们不妨把上述事物拍成照片,就不难发现,同样一棵树、一条瀑布,同样一餐美食、一个美人,在照片中就很美妙(形象与色彩之美)。因为照片中的事物是“假”的,是没有实用价值的,所以我们这时才有“闲暇”关注该事物实用之外的东西,这一定使我们觉得照片中的物象比实物更加美妙(镜中的事物、水中的倒影也如此),这便是直觉的美感经验。从现实的“真”到照片的“假”,这之间就是一种“距离”。

同样,人们在外出旅游时之所以感觉到一切都很美妙,是因为新的环境还没有变为实用的工具。一条街还没有成为通向银行的道路,也不必关心哪儿是学校、哪儿是医院,即还没有与我们的实际生活发生瓜葛,它们与我们同样也有一种距离。

艺术家和欣赏者应该善于制造距离,把作品中的事物摆到某种距离之外去看。一条街就是一条街,不是通向银行的道路;一棵树就是一棵树,不是做家具的材料;瀑布就是瀑布,不是用来发电的资源。在艺术家和欣赏者的心目中,世界是由形象和色彩组成的。

人们通常认为,自己见到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而艺术家见到的仅仅是幻象。其实哪个真实哪个是幻象?一棵树是自有本来的面貌真实呢,还是仅是做家具的材料?艺术家在制造“距离”的同时就是在创造艺术。同样,欣赏者在接受“距离”之外的意象的同时就是在真正欣赏艺术了。

既然“距离”如此重要,它是否越远越好呢?不是的。“距离说”认为审美感受形成的原因在于主体对客体保持了适度的“心理距离”,距离太远和太近都无法产生审美情感。单从艺术形式来看,虽然“距离”越远可能越美妙。但是,另一方面,艺术归根结底源于生活,是切身的,是要表现情感的。哪怕是抽象艺术,它的源头也是生活的启迪。所以艺术家和欣赏者对作品内容不能不了解。如不了解作品内容,就得不到共鸣,更谈不上欣赏。

绘画大师毕加索的线描人体可谓是这种心理距离“恰到好处”的典范。本来,现实生活中的裸体是最能挑起异性欲望的,与实际生活再近不过了。但毕加索在作品中采用变形、递转、错位和重组等手段,把心中的意象单纯用线条表现出来;而“色彩的魔术师”波纳尔在作品《浴女》中,把一个仰卧在浴缸中、写实的青年裸女安排在极其抒情又富有韵律的色彩合奏之中。于是,观众的意识被这种美妙和谐的形相与色彩占住,便不会去想其他事了。

如此看来,在美感经验中,一方面要从实用中跳出来(制造距离),一方面又不能脱尽实际生活(限制距离),这是“距离”的矛盾。创造和欣赏成功与否,就看是否

❷ 艺术设计与心理学的关系

基于设计心理学的图形设计,可以有助于提高图形本身的艺术价值。设计心理学研究的是:设计中不太被人们重视经常会被忽视的设计原理和规则,假如这些设计原理、规则一旦被我们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就可以有效的解决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并提供一些合理的解决方案。

本文所讨论的设计心理学问题,是希望能够帮助平面设计师通过了解设计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对人与图形之间的交流互动关系有着重新的认识,拓宽设计思维,增强图形设计的有效性,加深对图形设鉴赏能力、设计能力和评价能力。

图形设计中的心理学知识的应用,既能够影响设计师的设计思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受众的接受程度,这就直接关系到图形设计的传播效果。在图形设计中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是设计图形的必经之路。

所谓的差别阈限简单理解就是视觉冲击力。研究表明,如果外界差异性不超出常规,不管画面如何设计,都很难提供“冲击的感觉”。设计师对图形进行设计时,要使图形对主体的刺激达到观者的阈限以上,才能引起受众的注意, 产生视觉冲击力。这也是图形设计为什么如此重视差异性的原因。

错觉是图形设计中常用的感觉体验之一。错觉指的是错误的知觉,错觉的图形设计是受众在错误的方式下体验刺激的感觉。

错觉在图形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令人眼花缭乱、趣味昂然的图像。比如利用透视变形使图形显得比例失常的标志显得比例正常易于识别。错觉的运用是目前图形设计中最常见的一种是用技巧。

图形设计中常使用的错觉现象主要是:

①两可图形

②错觉轮廓

③不可能图形

④倒置的图形

⑤似动和主观颜色

⑥形态错觉(大小、长短),包括距离与深度知觉(透视)

情感设计首先应该从艺术设计作品本身入手。形式优美、涵义深刻的设计作品,具有显着的艺术价值,能激发受众的情感体验。其次是图形设计的功能性。具体包括:提高设计可用性,交流的趣味性和乐趣,并且在某些设计作品的沟通交流中提供一定思考的余地,使受众具有想象的空间,体会到自我实现的乐趣等。在图形情感设计中,我们应该这样运用其设计法制。

是刺激人感官的情感设计最直接、最易于实现的情感设计,常通过对比度、变化度、新鲜度以及增加饱和强度的方式来实现。

①恐怖刺激。也是图形设计中常用的设计心理。图形的表现通过激发人的恐怖感而达到特定目的的设计。恐怖感对于人的感官刺激十分强烈,除了可以迅速地集中观众的注意力外,还能够使广大受众加深记忆,激起持

❸ 艺术,设计和心理学有很大的关系

艺术和设计围绕着人进行,人思维的研究就是心理学的一部分,所以和心理学有很大关系,心理学的研究从侧面帮助设计、艺术、美学的研究,比如格式塔心理学等。

❹ 艺术创作与心理活动的联系

艺术只是一种表现形式,是表面上“死”而精神人“不死”的技术表达方法。而心理活动是无形无定局的思维。艺术的创作是离不开心理活动的。或是说艺术的表现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

❺ 请问一下:艺术设计的思维与心理有什么关系

设计,在权威的汉语大型词典《辞海》里解释为:“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制定方案、图样等。”在汉语中,“设计是作为表示人的思维过程与动作行为的动词而出现的”。我们所说的设计是源于英语“DESIGN”的外来语,这个词除了汉语“设计”的基本含义以外,“艺术”一词的含义占了相当的比重。我们很难在现代汉语中找到一个完全对等的词汇,于是我们采用了一种折衷的方法,在设计前面冠以“艺术”形成“艺术设计”的词组,以满足公众理解的需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三次大社会分工,然而艺术设计在它的发展道路上依然延续了社会分工演进的基本模式,即从整体到分得越来越细,“视觉设计艺术”随之被分化出来成为了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培养正确的设计艺术思维成为一直以来业界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

视觉设计艺术思维对于从事视觉设计活动的从业人员至关重要,正确的训练方式可以事半功倍。人的大脑是思维的物质前提,人脑受遗传等方面的影响,本身有着一定的思维差异,研究人员发现后天的训练和环境的改变可以使脑组织发生变化,使人脑思维更加活跃,提高脑利用率。思维的训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和系统的教育活动,思维训练的目的是不断改善思维的品质,从多方面进行训练,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视觉设计艺术思维的训练方法可以借助于思维训练的基本方法,结合艺术创作方面的具体实际来进行。

设计学科的边缘性特点,决定了设计心理学也是一门与其它学科交叉的边缘子学科。心理学和生理学从来就是一对孪生姊妹,心理的内容大都通过对生理反应的测试得以验证。而设计心理学与生理学相结合,可以对设计成果的评估提供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设计心理学的范围很难绝对界定,它会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而进步。
设计心理学,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决定设计结果的“人”的因素,从而引导设计科学化、有效化的新兴设计理论学科。其研究对象,不仅仅是消费者,还应该包括设计师。消费者和设计师都是具有主观意识和自主思维的个体,都以不同的心理过程影响和决定着设计。产品形态、其使用方式及文化内涵只有符合消费者的要求,才可获得消费者的认同和良好的市场效应;而设计师在创作中受其知识结构的影响,即使在同样的限制条件下也会产生不同的创意,使设计结果大相径庭。为避免设计走进误区和陷入困境,更应该从心理学角度予以分析和指导。因此,设计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是消费者心理学,主要研究购买和使用商品过程中影响消费者决策的、可以由设计来调整的因素;另一个重要的内容是设计师心理学,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如何获取、运用有效的设计参数,发展设计师的技能和创造潜能。
按照设计的内容不同,设计心理学的侧重点也不同,但有关“人”(包括设计师和消费者)的研究内容基本一致,这是设计心理学的基础。当然,产品设计和建筑设计的技术含量较高,与工程心理学密切相关,这将在专门的内容中有所论述。因此,设计心理学不但要有各设计专业普遍适用的基本原理,而且应有针对地建构与之相适应的设计心理学内容,才能使设计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和掌握必要的设计心理学知识

❻ 设计心理学是艺术设计与心理研究的关系

设计心理学是设计专业一门理论课,是设计师必须掌握的学科。设计心理学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把人们心理状态,尤其是人们对于需求的心理通过意识作用于设计的一门学问。它同时研究人们在设计创造过程中的心态。以及设计对社会及对社会个体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反过来在作用于设计,使设计更能够反映和满足人们的心理作用。

❼ 艺术鉴赏的主要心理要素有哪些。他们如何发生作用

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 艺术鉴赏作为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包含极其复杂的审美心理因素和心理机制。 审美心理包含: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等。它们彼此间相互影响、相 互作用、相互渗透,存在着微妙与复杂的关系。有时是在一瞬间完成,却含有审美心理的各 种要素,各种心理因素都在其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注意 1、指向性:选择性,把需要感知和认识的事物从众多事物中挑选出来。 2、集中性: 把主体的全部心理要素集中到所选择事物之上。 人在一段时间内暂撇开其 他事物,集中精力清晰地反映某特定事物。 (eg.20世纪初,英国心理学家布洛“距离说” ,认为审美感受形成的原因,在于主体 对客体保持了适度的“心理距离” ,距离太远和太近都无法产生审美快感。 太近距离:英国老太婆看《哈姆雷特》的大声警告 太远距离:欣赏绘画或雕刻时“估算它值多少钱”未能进入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 心理学上将注意分有, 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种, 艺术鉴赏活动中多采用有意注意, 保持各种心理活动的积极运转。 (eg.川剧《秋江》描绘思凡下山的尼姑陈妙常搭乘老艄 公的船顺江而下,无场景竟然导致头晕))二、感知 感觉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 映,感觉是一切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审美感受的心理基础。 感觉和知觉合称为感知,感觉是知觉基础,知觉是感觉深入在艺术欣赏中二者通常 都是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知觉具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等基本性, 它是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心理活动。 人的感官,作为审美的感官,主要是视觉和听觉,现代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人类 感知所得信息总和的 85%以上来自视听感官。鉴赏主体要想提高自己的艺术欣赏水平, 首先就应当逐步训练和培养自己敏锐的艺术感知力。通过大量中外优秀艺术品,反复感 知、体验和品味,才能真正提高艺术鉴赏力。 三、联想 心理学上的联想,指“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包括,1、由当前感知的事物想起另一有关的事物。 (冰河解冻,想到冬去春来) 2、由已经想起的一事物而想起另一事物。 (如想到冬去春来,万物复苏) 联想分类: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自由联想、控制联想。 (eg.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运用实验方法来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创立了现代联 想主义心理学。) 联想在审美心理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联想不仅使得艺术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而且能使感知的形象内容更加的丰富 深刻, 从而使艺术欣赏活动不只是停留在对艺术作品感性形式的直接感受上, 而是能更 加深入地感受到感性形式中蕴含的更为丰富的内在意义。 (eg.音乐、山水画、古诗(比、 兴手法)电影(蒙太奇)) 蒙太奇:通过影响观众的情绪,激发观众的联想和启迪观众的思考,使电影具有 了神奇的艺术魅力。分类如下: 平等蒙太奇,心理根据是相似联想。 对比蒙太奇,对比联想,不同形象的对立或反衬来强化新片的心理冲击力。 联想有相似联想、对比联想。 联想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因素,受到鉴赏主体的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和情感情绪 等主观条件的影响。 四、想象 艺术鉴赏作为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鉴赏主体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而是运用 想象和其他心理功能对艺术形象进行着积极、主动的再创造。 想象, 是指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的基本材料是 表象,但想象的表象与记忆的表象不同。 人类劳动与动物本能行为的根本区别在于借助想象力产生预期结果的表象。任何劳 动过程必然包括想象。是艺术、设计、科学、文学、音乐以及任何创造活动的一个必要 方面。 艺术鉴赏活动中的想象与艺术创作活动中的想象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原 因如下: 作为想象,二者都是飞跃的,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变化无穷,具有能动性和创 造性。但是,鉴赏者的想象必须以艺术家的想象为前提,鉴赏主体的想象必须以艺术作 品为依据,只能在作品规定的范围和情境中驰骋想象,艺术作品对鉴赏活动的想象起着 规定,引导和制约的作用。 心理学将想象分为: 再造想象,根据语言描述或图形、音响示意在头脑中再造出相应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不依据现成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艺术鉴赏活动以再造想象为主,同时也包含有一定的创造想象。 (eg.李白诗;绘画和雕塑等造型艺术,运用化静为动的想象力;齐白石的虾,徐悲 鸿的马;戏剧艺术、舞台艺术、传统戏曲,虚拟想象,所表现挥鞭疾走,操桨划动。) 影视艺术:苏联导演罗姆《十三人》穿越大沙漠去找援军。 音乐艺术,虽有特有形象性,但又有不确定性和抽象性。世界名曲,给听众提供了 乐曲的基本内容和想象的基本方向,给听众提示和指引。 文学艺术,王国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五、情感 强烈的情感体验,正是审美活动区别于科学活动与道德意识活动的一个最为显着的 特点。 心理学家把人所特有的复杂的社会性情感称为高级情感,并划分为道德感、美感、 理智感三种。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 种复杂的心理反映,是主体对待客体的一种态度。人的情感的根源在于极其多样的自然 和文化的需要。 中外许多美学家都认为,审美心理是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 心理因素为一体。它们并不是机械地相加或简单地规程,而是通过情感作为中介,形成 了有机统一的审美心理。艺术鉴赏中的情感活动,以注意和感知为基础,与联想和想象 密不可分,并通过理解因素在感性里表现理发,在理性中积淀感性。 1、 艺术鉴赏中,情感总是以注意和感知来作为基础。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总是 针对特定的对象而产生的,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情感,日常生活中人们常会 “触景生情” ,在艺术鉴赏也有这种情形。 (eg.(南齐)刘勰《文心雕龙》 “登 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事实上,任何一个读者、观众或听众在艺 术鉴赏中,对于艺术形象的感知和接受都会受到情感的影响。同时,在特定情 感影响下进行的艺术感知,又会作用于情感,引起更深的情感活动。 2、 其次,艺术鉴赏中的情感又与联想和想象密不可分。 一方面,联想和想象常常受到鉴赏主体情感的影响。 另一方面,这种联想和想象又会进步强化和深化情感。因此,鉴赏中的联想与 想象总是以情感为中介。《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3、 此外,艺术鉴赏心理中,情感与理解也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心理学认为,人的 情感与人对事物的认识、硬度有着直接的联系,尤其是对于美感、道德感这一 类的高级情感来说,必然将“评价、判断、观点作为一个必要的因素包括在情 感之中”因此,这些情感渗透着理智的因素。 《苔丝》 当鉴赏主体更深刻地理解了作品的内容和寓意, 才会对作品所传达的感情有更深的 体会,从而在艺术鉴赏中达到情感高峰体验的程度。 显然, 情感在审美和艺术心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它与其他心理因素相 互影响和渗透,并在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六、理解 艺术鉴赏心理中的理解因素,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广泛渗透在感知、情感、想 象等心理活动中,共同构成完整的审美心理过程。因此,审美心理中的理解因素,不同 于通常的逻辑思维,而是往往表现为似乎是不经思索直接达到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 理解是逐步认识事物的联系、关系直到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理解包 括直接理解和间接理解。 直接理解:没有中介思维参与,而是个体通过目前的亲身经验实现的理解; 间接理解:借用前人经验和个体以往的经验,通过一系列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中 介思维而实现的理解。 审美与艺术活动中的理解,常具有直接领悟的特点,表现为一种心领神会、不可言 传的体验。因此,艺术鉴赏中的理解多以直接理解为主,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有间接理 解的参与。在艺术鉴赏中,必然是情感体验与欣赏判断的结合,是感性因素与理性因素 的结合。 艺术审美心理中的理解因素有三层含义: 首先,对于艺术作品内容的鉴赏离不开理解因素。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人们必 须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来理解作品的内容。 《红楼梦》 其次,对于艺术作品形式的鉴赏离不开理解因素。 (京剧的程式和技法)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于每一部艺术作品的内在意蕴和深刻哲理的认识, 更不能脱离理解因素。在中国美学中,艺术作品常追求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或“象外之旨” 。西方美学中,艺术作品常常追求“寓意、意蕴、哲理”

❽ 艺术设计与心理学的关系

艺术设计与心理学的关系:
它试图从心理学角度研究设计的事件、人物、产品甚至历史。
第一,预见事物的发展发现,是通过研究它的历史而确定的。这个是艺术设计心理学的第一个实践意义。
第二,既然是心理学,更多的是注重人的心理,确切地说,是消费者的心理。把消费者的需求、心理研究透彻,对于产品的满意度会有很大的帮助。
第三,艺术设计与心理学对于设计师来说是必修课。一是了解市场的需求,同时也了解艺术构成等方面,使得设计更美观,有更好的销路。
第四,对于艺术家来说,艺术作品不需要实用。而对于设计师来说,实用是首要条件,而美观是市场的催化剂。这些也是艺术设计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面。

❾ 心理距离说的优缺点

心理距离说的优点:

距离是审美知觉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一种恰当的心理态度。这种态度主要是:“通过把对象所产生的感受与一个人的自我分离而得到,是通过把对象放到实用和目的之外而得到。”可见在审美过程中,心理的距离是十分重要的。

心理距离说的缺点:

不能同时在所表现的情感中生活,应站在客位把情感当作一幅画去观赏。如果画家画人体、观众欣赏人体作品,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性欲,那就和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一样,只是生活实用而非美感经验了。

心理距离:

心理距离是一种解释美感的概念,它意指美感的产生,是来自于观赏者主观感知与艺术品之间的心理距离。据《科学美国人》报道,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布卢明顿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对问题产生“心理距离”有助于提升创造力,让人们更宏观、更全面地考虑问题,从而使难题更有可能得到解决。

心理距离是一种解释美感的概念,它意指美感的产生,是来自于观赏者主观感知与艺术品之间的心理距离。设喻者在情感方面对本体怀有关心、热爱、同情、怜悯、留恋、怀念、钦敬、崇拜等善意情感或怀有厌恶、憎恨、愤慨、冷漠、鄙弃等恶意情感。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心理距离说

❿ 美学上的心理距离理论指的是什么

由瑞士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布洛(Edward Bullongh,1880—1934)提出。
布洛在批判传统美学拘泥于美的客观性的基础上,专注于由对艺术品的观赏而生的心理效应——审美意识或态度,于是他提出了“心理距离说”。首先,他对传统的“距离”概念加以否定,这种概念通常在艺术上指“空间距 离”——观赏者与艺术品之间的实际空间距离。而美学距离是一种“心理距离——即介于我们自身和那些作为我们感动的根源或媒介的对象之间的距离。我们观赏者对于作品所显示的事物在感情上或心理上保持的距离,这种距离由于消除我们对作品的实用态度而使美感有利于快感,因而使我们对眼前的事物产生崭新的体验。
布洛的“心理距离说”的实质是指出人的审美活动和人的现实活动的本质区别;强调审美活动中的普遍差异性。为审美活动的独特性和非规律性寻找理论根据。完全排斥对美的本质的追究,强调审美活动中主体方面的美感和艺术修养的重要性。他将西方主观论美学的各派学说加以重新融合,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有一定借鉴价值。

阅读全文

与艺术方法与研究心理的距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淘宝卖家留言栏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768
种菜的方法视频教程大全 浏览:883
秋天嗓子哑了有什么方法可以恢复 浏览:847
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的研究方法 浏览:695
数学广角的方法与技巧图片 浏览:331
比利时壶使用方法 浏览:806
用简便方法计算65000除以700 浏览:638
带状疱疹中医治疗方法 浏览:154
换热器的计算方法 浏览:140
电子秤的安装方法图解 浏览:892
三星电话储存位置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574
自制最简单的折叠方法 浏览:239
15X104用简便方法计算 浏览:851
excel如何转换成word无表格的方法 浏览:210
高速离心机使用方法 浏览:737
去除手机网络缓存的方法 浏览:913
辣椒碱检测方法 浏览:40
乌药种植方法 浏览:181
平常如何侧方入库最笨方法 浏览:496
踝骨软化锻炼方法 浏览: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