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血浆分析方法

血浆分析方法

发布时间:2022-06-25 00:29:56

❶ 简述血浆(清)静置试验以及现象分析

血液凝固后,在血浆中除去纤维蛋白分离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尤指含有特异性免疫体(如抗毒素或凝集素)的免疫血清(抗菌素血清)
纤维蛋白已被除去(如通过血凝或去纤维蛋白法)的血浆
血液凝固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如将血液自血管内抽出,放入试管中,不加抗凝剂,则凝血反应被激活,血液迅速凝固,形成胶冻。凝血块收缩,其周围所析出之淡黄色透明液体即为血清,也可于凝血后经离心取得。在凝血过程中,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块,所以血清中无纤维蛋白原,这一点是与血浆最大的区别。而在凝血反应中,血小板释放出许多物质,各凝血因子也都发生了变化。这些成分都留在血清中并继续发生变化,如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并随血清存放时间逐渐减少以至消失。这些也都是与血浆区别之处。但大量未参加凝血反应的物质则与血浆基本相同。为避免抗凝剂的干扰,血液中许多化学成分的分析,都以血清为样品。

❷ 血浆样品测定时正负离子模式下需要不同内标吗

内标法:是一种间接或相对的校准方法。在分析测定样品中某组分含量时,加入一种内标物质以校谁和消除出于操作条件的波动而对分析结果产生的影响,以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度。
内标法在气相色谱定量分析中是一种重要的技术。使用内标法时,在样品中加入一定量的标准物质,它可被色谱拄所分离,又不受试样中其它组分峰的干扰,只要测定内标物和待测组分的峰面积与相对响应值,即可求出待测组分在样品中的百分含量。
外标法:
用待测组分的纯品作对照物质,以对照物质和样品中待测组分的响应信号相比较进行定量的方法称为外标法。此法可分为工作曲线法及外标一点法等。工作曲线法是用对照物质配制一系列浓度的对照品溶液确定工作曲线,求出斜率、截距。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准确进样与对照品溶液相同体积的样品溶液,根据待测组分的信号,从标准曲线上查出其浓度,或用回归方程计算,工作曲线法也可以用外标二点法代替。通常截距应为零,若不等于零说明存在系统误差。工作曲线的截距为零时,可用外标一点法(直接比较法)定量。
外标一点法是用一种浓度的对照品溶液对比测定样品溶液中i组分的含量。将对照品溶液与样品溶液在相同条件下多次进样,测得峰面积的平均值,用下式计算样品中i组分的量:

W=A(W)/(A)
式中W与A分别代表在样品溶液进样体积中所含i组分的重量及相应的峰面积。(W)及(A)分别代表在对照品溶液进样体积中含纯品i组分的重量及相应峰面积。外标法方法简便,不需用校正因子,不论样品中其他组分是否出峰,均可对待测组分定量。但此法的准确性受进样重复性和实验条件稳定性的影响。此外,为了降低外标一点法的实验误差,应尽量使配制的对照品溶液的浓度与样品中组分的浓度相近。
外标法 external standard method 色谱分析中的一种定量方法,它不是把标准物质加入到被测样品中,而是在与被测样品相同的色谱条件下单独测定,把得到的色谱峰面积与被测组分的色谱峰面积进行比较求得被测组分的含量。外标物与被测组分同为一种物质但要求它有一定的纯度,分析时外标物的浓度应与被测物浓度相接近,以利于定量分析的准确性。
简单的说:内标法就是用在样品中定量加入你要分析的物质,通过测得的实际样品量和加入样品量的比值来定量所要分析的样品含量。内标法主要优点是简单,快速。缺点是没有标准曲线法定量精确。
感觉这样的提问是没有意义的
还是自己找下资料吧

❸ 分析血浆、原尿和尿液中的成分变化

尿液里面包含细胞,管型,结晶等成分
而血浆里面不含这些成分,主要包含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等凝血因子
血浆不加抗凝剂的话会凝固,离心后会失去纤维蛋白变成血清

❹ 血气分析的方法

四步骤简易判断血气分析的方法临床工作中很多医生都对血气分析的判断感到头疼,我也不例外。
下面介绍的是四步骤简易判断血气分析的方法。这是我一个朋友的珍藏,我把它分享出来。
如果你觉得麻烦,那么推荐你看这一篇《体表面积计算、血气分析、补钠分析计算软件下载》。
血气分析仪尽管越来越复杂,但其基本原理是依据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式设计出来的。
[HCO3—]
方程式:pH = pKa + log ——
[H2CO3]
血气分析仪可提供多个血气指标,如 pH、PaO2、PaCO2 、HCO3—、AB、SB、BB、BE等。但其中最基本的血气指标是pH、PaCO2 、HCO3—,其他指标是由这3个指标计算或派生出来的。
一、看pH :定酸血症或碱血症(酸或碱中毒)。
pH值:为动脉血中[H]+浓度的负对数,正常值为7.3~57.45,平均为7.4。
pH值有三种情况:pH正常、pH升高、pH降低。
pH正常:可能确实正常或代偿性改变;pH升高>7.45为碱血症,即失代偿性碱中毒;pH降低<7.35为酸血症,即失代偿性酸中毒。
碱或酸中毒包括:代偿性和失代偿碱或酸中毒。
pH值能解决是否存在酸/碱血症,但pH值不能发现是否存在(pH正常时)代偿性酸碱平衡失调;也不能区别是(pH异常时)呼吸性或是代谢性酸/碱平衡失调。
二、看原发因素:定呼吸性或代谢性酸碱平衡失调。
原发性HCO3—增多或减少是代谢性碱或酸中毒的特征:
代碱:低钾低氯;
代酸:
1、产酸多:乳酸、酮体;
2、获酸多:阿司匹林;
3、排酸障碍:肾脏病;
4、失碱:腹泻等导致酸中毒。
原发性HCO3因素的判定:
1、由病史中寻找—重要依据;
2、由血气指标判断—辅助依据。
原发性H2CO3增多或减少是呼吸性酸或碱中毒的特征。
三、看“继发性变化”:是否符合代偿调节规律定单纯性或混合性酸碱紊乱。在单纯性酸碱紊乱时,HCO3—/ H2CO3分数中确定一个变量为原发性变化后,另一个变量即为继发性代偿性反应。而在混合性酸碱紊乱时,HCO3—/ H2CO3分数中确定一个变量为原发性变化后,另一个变量则为又一个原发性变化,为讨论方便,称为“继发性变化”。
四、看AG:定二、三重性酸碱紊乱。阴离子间隙是数学思维的产物,它是用数学方法处理血浆电解质数值归纳出的一个新概念。
Na++uC= HCO3—+cl—+uA
Na+-(HCO3—+cl—)= uA–uC=AG
uA(unmeasured anion)包括:乳酸、酮体。SO42-、HpO42-、白蛋白
uC(unmeasured cation)包括:K+、Ca2+、Mg2+
AG的正常值12±4mmol/L. AG>16可能有代酸,AG>30 mmol/L肯定有代酸。
根据AG将代谢性酸中毒分为2类:
1、高AG,正常血氯性代谢性酸中毒。
2、高血氯,正常AG性代谢性酸中毒。
当高AG性代酸时,AG的升高数恰好等于HCO3—的下降值时,既ΔAG=ΔHCO3 —,于是由AG派生出一个潜在 HCO3 — 的概念。潜在HCO3 —=ΔAG+实测HCO3 —。当潜在HCO3 — >预计HCO3—示有代硷存在。
AG在三重酸碱失调中应用:
判断步骤:
1、确定呼酸/呼碱;
2、计算AG定代酸;
3、计算潜在HCO3—>预计值HCO3—定代碱。

❺ 血浆D-二聚体测试

1 D-二聚体的形成 当机体发生凝血时,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原,使其转变为交联纤维蛋白,同时,纤溶系统被激活,降解交联纤维蛋白形成各种FDP碎片。由于r链的交联,便产生了包含r链相连的2个D片段,即D-二聚体。 2 D-二聚体的检测方法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具有较强的抗原性。D-二聚体抗原分析方法很多:有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渗滤法和胶乳凝集法。以上三种方法均有不同的特点,免疫ELISA测定法精确、定量,有很高的敏感性,能较好的起到血栓性疾病的筛查作用,但由于操作要求严格且费时,不能满足急诊要求。胶乳凝集法快速简单,但只是半定量,敏感性低,不能完全起到筛查作用,而免疫渗滤法具有前二者的优点,有较高的应用前景。 3 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测定是诊断活动性纤溶较好的指标,对血栓形成性疾病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深静脉血栓形成、脑血管疾病、肺栓塞、肝脏疾病、恶性肿瘤、外科手术后、急性心梗等疾病均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同时D-二聚体检测还可用于溶栓药物的治疗监测指标。 3.1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D-二聚体测定是诊断DIC的特异性试验之一,通过对DIC患者进行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FDP和D-二聚体测定,其中仅D-二聚体能反映凝血酶原和纤溶酶的活性;若D-二聚体的含量>0.5mg/L,对DIC高危患者具有极高的预报价值。 3.2 深静脉血栓形成(DIV)的筛查 深静脉血栓形成单凭临床症状不能完全确诊,必须依赖静脉造影术,但静脉造影属有创伤性检查。因此,有效的筛查试验显得尤为重要。临床实践证明D-二聚体检测是DIV筛查的有效手段。静脉造影确诊为DIV的病人D-二聚体水平均升高。所以临床上怀疑为DIV时如果血浆D-二聚体测定结果正常,可完全排除DIV的诊断,从而避免了做静脉造影检查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和危险。 3.3 脑血管疾病 我们对80例脑血管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进行检测并作统计处理,其结果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P

❻ 分光光度计法测定血浆中硫化氢标准曲线方法

我原来以为亚甲基蓝法测定硫化物含量是退色法,刚查了下,确实是显色法。对于你出现的这个情况,我有几个建议:1、检查一下你所使用的Na2S试剂,是什么等级的?什么时候的?一般来说,做标准曲线至少要用分析纯的。2、你现在配制的标准溶液的浓度是多大呢?在线性范围内吗?所以请确定一下该方法的线性范围。3、校正一下你的分光光度计,比如用硫酸铜溶液,看用硫酸铜溶液作出的标准曲线是不是随浓度增大而上升呢?如果不是,重新校正分光光度计。
如果这几项做了还不行,再说

❼ 血液凝固分析仪检测原理有哪些

不同类型的血凝仪采用的原理也不同,目前主要采用的检测方法有:凝固法、底物显色法、免疫法、乳胶凝集法等。由于在血栓/止血检验中最常用的参数,均可用凝固法测量,故目前半自动血凝仪基本上以凝固法测量为主,在全自动血凝仪中,也一定包括凝固法测量方式。
凝固法(生物物理法)
凝固法是通过检测血浆在凝血激活剂作用下的一系列物理量 (光、电、机械运动等)的变化,再由计算机分析所得数据并将之换算成最终结果,所以也可将其称作生物物理法。
a.电流法
电流法利用纤维蛋白原无导电性而纤维蛋白具有导电性的特点,将待测样品作为电路的一部分,根据凝血过程中电路电流的变化来判断纤维蛋白的形成。但由于电流法的不可靠性及单一性,所以很快被更灵敏、更易扩展的光学法所淘汰。
b. 光学法(比浊法)
光学法血凝仪是根据凝固过程中浊度的变化来测定凝血功能。
根据待验样品在凝固过程中光的变化来确定检测终点的。当向样品中加入凝血激活剂后,随着样品中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过程,样品的光强度逐步增加,仪器把这种光学变化描绘成凝固曲线,当样品完全凝固以后,光的强度不再变化。通常是把凝固的起始点作为 0%,凝固终点作为100%,把50%作为凝固时间。光探测器接收这一光的变化,将其转化为电信号,经过放大再被传送到监测器上进行处理,描出凝固曲线。
光学法凝血测试的优点在于灵敏度高、仪器结构简单、易于自动化 ; 缺点是样品的光学异常、测试杯的光洁度、加样中的气泡等都会成为测量的干扰因素。
c.磁珠法
早期的磁珠法是在检测杯中放入一粒磁珠,与杯外一根铁磁金属杆紧贴呈直线状,标本凝固后,由于纤维蛋白的形成,使磁珠移位而偏离金属杆,仪器据此检测出凝固终点,这类仪器也可称为平面磁珠法。早期平面磁珠法能有效克服光学法中样品本底干扰问题,但存在灵敏度低等缺点。
现代磁珠法出现在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进入商品化。现代磁珠法被称为双磁路磁珠法。双磁路磁珠法的测试原理如下: 测试杯的两侧有一组驱动线圈,它们产生恒定的交变电磁场,使测试杯内特制的去磁小钢珠保持等幅振荡运动。凝血激活剂加入后,随着纤维蛋白的产生增多,血浆的粘稠度增加,小钢珠的运动振幅逐渐减弱,仪器根据另一组测量线圈感应到小钢珠运动的变化,当运动幅度衰减到50%时确定凝固终点。
底物显色法(生物化学法)
底物显色法是通过测定产色底物的吸光度变化来推测所测物质的含量和活性的,该方法又可称为生物化学法。检测通道由一个卤素灯为检测光源,波长一般为 405nm。探测器与光源呈直线,与比色计相仿。
血凝仪使用产色底物检测血栓与止血指标的原理是 : 通过人工合成与天然凝血因子有相似的一段氨基酸排列顺序、并还有特定作用位点的小肽,并将可水解产色的化学基因与作用位点的氨基酸相连。测定时由于凝血因子具有蛋白水解酶的活性,它不仅能作用于天然蛋白质肽链,也能作用于人工合成的肽链底物,从而释放出产色基因,使溶液呈色。产生颜色的深浅与凝血因子活性成比例关系,故可进行精确的定量。目前人工合成的多肽底物有几十种,而最常用的是对硝基苯胺(PNA),呈黄色,可用405mm波长进行测定。
免疫学方法
在免疫学方法中以纯化的被检物质为抗原,制备相应的抗体,然后用抗原抗体反应对被检物进行定性和定量测定。常用方法有 :
a.免疫扩散法。将被检物与相应抗体在一定介质中结合,测定其沉淀环大小,与标准进行比较,计算待测物浓度。此法操作简单,不需特殊设备,但耗时过长,灵敏度不高,仅适于含量较高凝血因子检测。
b.箭电泳。在一定电场中,凝胶支持物内的被检物与其相应抗体结合形成的一个个“火箭峰”,火箭峰的高度与其含量成正比,通过测定峰高并与标准比较进行定量测定。此法操作复杂,临床应用较少。
c.双向免疫电泳。 通过水平与垂直两个方向进行电泳可将某些分子结构异常的凝血因子进行分离。
d.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用酶标抗原或抗体和被检物进行抗原结合反应,经过洗涤除去未结合的抗原或抗体及标本中的干扰物质,留下固定在管壁的抗原抗体复合物,然后加入酶的底物和色原性物质,反应产生有色物质,用酶标仪进行测定,颜色深浅与被检物浓度呈比例关系。该法灵敏度高,特异强,目前已用于许多止血、血栓成分检测。
e.免疫比浊法。 将被检物与其相应抗体混合形成复合物,从而产生足够大的沉淀颗粒,通过透射比浊或散射比浊进行测定。此法操作简便,准确性好,便于自动化。

❽ 检测分析方面 血清和血浆的区别是什么意思

血清,指血液凝固后,在血浆中除去纤维蛋白分离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或指纤维蛋白已被除去的血浆.其主要作用是提供基本营养物质、提供激素和各种生长因子、提供结合蛋白、提供促接触和伸展因子使细胞贴壁免受机械损伤、对培养中的细胞起到某些保护作用.
血浆是由抗凝的血液中分离出来的液体,其中含有纤维蛋白原,若向血浆中加入Ca2+,血浆会发生再凝固,因此血浆中不含游离的Ca2+.血清是由凝固的血中分离出来的液体,其中已无纤维蛋白原,但含有游离的Ca2+,若向其中再加入Ca2+,血清也不会再凝固.此外,血浆与血清的另一个区别是:血清中少了很多的凝血因子,以及多了很多的凝血产物.

阅读全文

与血浆分析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种菜的方法视频教程大全 浏览:881
秋天嗓子哑了有什么方法可以恢复 浏览:847
小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的研究方法 浏览:695
数学广角的方法与技巧图片 浏览:331
比利时壶使用方法 浏览:806
用简便方法计算65000除以700 浏览:638
带状疱疹中医治疗方法 浏览:154
换热器的计算方法 浏览:140
电子秤的安装方法图解 浏览:892
三星电话储存位置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574
自制最简单的折叠方法 浏览:239
15X104用简便方法计算 浏览:851
excel如何转换成word无表格的方法 浏览:210
高速离心机使用方法 浏览:737
去除手机网络缓存的方法 浏览:913
辣椒碱检测方法 浏览:40
乌药种植方法 浏览:181
平常如何侧方入库最笨方法 浏览:496
踝骨软化锻炼方法 浏览:425
如何活到极致的方法 浏览: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