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效阅读
一、善用阅读期待,促使积极阅读。
学生的阅读期待,很大程度上决定阅读是否深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预习课文比精读课文更有兴趣,课外阅读比上语文课有兴趣。阅读期待的心理取向是重要原因。小学生喜欢情节,喜欢形象,预习了课文,他们就知道了课文大概情节,阅读期待得到了满足,这时,老师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对进一步的学习就会失去兴趣。课外阅读比上语文课要精神,很大程度上也是这个原因。加上现在的课外读物很多是快餐式的卡通式的,形象性强,情节性强,文字浅显,很容易使学生获得阅读的愉悦,而语文课,要学的并不是这些内容,阅读要有思维的参与,阅读能力才能提高,而思维是痛苦的,因此学生的阅读兴趣就大幅度地缩水。
我总是先从课题入手,课题往往是一篇课文的中心或课文内容的切入点,在教学中利用课题让学生发现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动学生的潜在思维,弄清课题与内容的联系。如在教学小学语文第二册中的《小蝌蚪找妈妈》时,我首先让学生读课题,然后引导学生提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马上活跃起来,纷纷举手提出以下问题:“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它是怎样找到妈妈的?”“小蝌蚪的妈妈是谁?长得怎样”等等,学生想出的这些问题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课文。
特级教师贺诚教《田忌赛马》这一课很成功地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跳跃式导读,步步深入,步步为营:
(1)破题入手:田忌和谁赛马?经过、结果怎样?
(2)只读田忌赛马的内容(最后一段不直接写赛马,是作者的看法),抓出最后一段中的重点句“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引导理解全文:课文哪几节写败哪几节写胜?哪几节写转变的过程?
(3)为什么按正常顺序就败了?转败为胜的关键点在哪里?(调换顺序,学生用学具表演。)
(4)“只……下”说明这办法很简单,但作为大将军的田忌为什么想不到,而孙膑却想到了?(再细读第三小节。)
(5)马快不了多少,只要调换顺序就一定能胜利吗?(调换的顺序排列有策略,要掌握齐威王的心理。)
(6)那么在田忌取得第一场胜利后,有没有再失败的可能?为什么?又为什么能取得全胜?
(7)用课文中最后的议论句,再加上胜利全由于“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用不同的说法把课文总结一下。
显然,由于教师把课文归纳出五个发现点,善用学生的阅读期待,引导学生变序读解,就大大提高了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力度,缩短了发现的过程,建构了一条优化认识课文、提高阅读能力的“最短程”。阅读期待下的阅读,不是阅读者机械地接纳文本,而是阅读者有一种积极的阅读心理,充分依据自己独特的理解、体验、意愿,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想象力,对文本意义进行发掘,对文本空白进行填补,对阅读材料的意义进行重塑和再创造。在阅读期待中,满足好奇心是其中的一个重点要求的心理取向,一成不变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只能使学生产生厌烦。“教学程序”、“教学方法”的陌生化,会使学生不断产生一种新的期待心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用阅读期待,营造和谐的阅读氛围,促使形式形成积极的阅读心理。
二、保证读书时间,强化自主阅读。
为了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我们首先必须在时间上给予保证。要给学生充分的接触课文、诵读课文的时间,包括课前的预习以及课堂上的自由诵读。
在教学《丑小鸭》一课时,有这样一段:
……
师:丑小鸭这个梦想实现了吗?朗读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部分,找出最能反映丑小鸭激动、高兴、兴奋的句子,把它读好。(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找找句子,自读自误)。
反馈:
生:(读)这难道是自己的影子?
生:(读)啊,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呀!
师:丑小鸭发现自己变成白天鹅时,心情怎样?
生:他一定非常高兴,会叫起来。
生;他会非常惊讶,简直不相信是真的。
师:大家说得好极了,那么谁愿意读这部分。
生:(用多种方式读好这两个句子)读
师:读到这里同学们一定会有许多感慨,你想对故事中的角色说些什么?……
语言文字表达的精彩点往往在个别重点词上表现出来。在重点处做足文章,虽然上述片段只为读好两个句子,但老师舍得花时间,让学生通过反复的、多形式的读,来感悟,有的放矢地引导自悟,屏弃了繁琐的分析。注重抓重点词句,整体感悟也是教学思想的转变。让学生面对课文一遍一遍地读书,自感自悟,这种教学手段增强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有利于提高阅读的效率。
课堂上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的时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去读书,独立、深入地与文本展开对话,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和体会,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课堂上毫不吝啬地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的时间。同样是读课文,一次次形式都不一样,让学生在读中悟“理”,在读中悟“情”。而每一次读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课前要布置学生自读课文并收集有关信息资料;课中要保证充裕的读书时间:在师生、生生交流与对话之前让学生通读课文,在师生、生生交流与对话之中让学生品读课文,在师生、生生交流与对话之后让学生悟读课文。引导学生反复地读、深入地读;课后还要布置学生熟读课文,背诵积累。
二、创设对话情境,引导平等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效率的高低,往往取决于对话过程的有效程度。真正的对话,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经验储备,灵活地、多角度地体悟文本,与作者、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心灵交汇、情感交流,体察他们的境遇,感受他们的思想。在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下,教师应更多地充当向导,成为学生的同读者,成为引路人,成为可亲、可信的朋友。通过设计对话的情境,以一种敞开的方式去面对学生,以一种角色消解的方式走进学生,从而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要与学生“亲密接触”,甚至融入学生学习之中,与他们进行平等的心与心的对话,把准时机引入到学习的重难处,导入到深的学习层次,导读出文章的精神、情感与境界,导问出抓住重难点的有价值的问题,导悟出词句中的内涵、情感等。
我们可从下面的课例中,领会创设丰富、多元的对话情境对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对话对于指导学生有效阅读的帮助。
在执教人教版小学语文第3册《坐井观天》时,当学生读懂青蛙为什么错,错在哪里后,师生、生生、生本之间有一段精彩对话:
师:刚才帮小鸟找原因的时候,讲到了青蛙,现在只是帮小鸟找一找他为什么能说对的原因,再讨论。老师听哪个小朋友说得最好。
(生继续讨论)
师:好了,谁来帮小鸟找一找说对的原因。
生:因为小鸟根本就没有见过天的边。
师:它为什么没有见过天的边呀?
生:因为它飞了很长的时间,都还没有见到天的边,所以它说天是无边无际的。
师:真会想,请坐。还有没有男生真会想,女生着急了,女生说一说。
生:我觉得是小鸟说得对,因为小鸟每天在天上左飞右飞的,所以它懂的知识多,它就知道天很大。
师:老师从你的话里知道了,小鸟飞的地方多了,见到的东西也多,知识就多,是吗谁还想说,你来说吧。
生:我觉得应该是小鸟说得对,因为小鸟每天都想看到天的边,他每天都不断地飞,还没看见边,他每天懂得的知识就更多了。
师:根据刚才几个小朋友说的,老师帮他找找原因。因为小鸟飞的地方多,见识广。他都见过什么啊,请大家看录相。
(放动画片)
[在学生讨论之后,教师作适当小结,再让学生观看多媒体动画片,进一步启发学生认识小鸟为什么说得对,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师:小鸟都去过哪些地方啊请你说。
生:飞过海洋。
师:(许多学生举手要说)说过的就不说了。你来说。
生:飞过雪山、草地、村庄、田野……
师:小鸟飞了这么多的地方,还是没有见到天的边在哪儿。那青蛙为什么又会错了呢请大家先看动画片。(放多媒体软件)先读一读青蛙说的这段话。
…… ……
师:从同学们说的这些,我们知道了青蛙为什么错了,就因为他生活的范围小,看到的东西少,见识就少,又不相信别人,自以为是,连天大得很这样的简单问题都弄错了。学到这里,哪个小朋友给我们解答一下,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
保罗.弗莱雷也认为:“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新课程改革追求一种主体间的平等互换的对话语境,期待着师生真正达到“面对面、心与心”的交流。教学对话文化的形成需要营造一种公共话语空间和人文情境,要形成有效的、民主的、和谐的共同言说和互相倾听的局面。
⑵ 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地课堂阅读
一、变学生被动为学生主动
大纲指出:“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交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而我们的语文课堂,没有朗朗的读书声,没有学生积极主动地讨论与思考,没有热烈的发言……更多的则是鸦雀无声,教师则埋怨学生启而不发,这难道都是学生的错吗?真的是学生的“启”而不“发”?于是乎大家便以讲授为主,回到50年代的教学模式中去,学生真正成了“记录员”、“复读机”“人云亦云的听众”,这样的阅读便成了老师的阅读。我们老师不可让课堂被一连串的提问和繁琐的讲解挤占学生自悟的时间,磨灭学生的学习热情,将课堂变成少数“好学生”的天地,训练不踏实,一套套“花架子”,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获不大,阅读只停留在理解的层次上。
要真正使学生便成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在课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我要求学生查字典,解决字、词、篇的一些问题,也读相关的课外书,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还让他们自己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提出问题,自阿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地、自觉的看书,积极动脑思考。在课堂上,对可讲可不讲而学生通过自学便能解决的问题,我只是适当的加以指导,扶一扶,让他们自学解决。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人人动手、动口、动目、动脑。创造机会让不同程度的同学均有成功的可能。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作为阅读的动力,树立信心。
二、变多讲少读为少讲多读
朗读是阅读的一种重要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各个学段阅读能力要求的一个明确规定。”而在我们的一些语文课中,学生的阅读时间短促,教师只是简单的让学生将重点句段进行朗读几遍便匆忙进行回答总结,学生知之甚浅无从下手。阅读变成了蜻蜓点水一带而过,理解稍有困难何况运用。
读,是培养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它有助于更加真切地感受作品,有助于因声解义,领略作品的精妙之处,有助于加强与肝,以声传情。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来品读悟读。着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讲过,他在读书时,教他们莎士比亚戏剧的一位教授,一上课就让他们读,如果不懂,还要读。就这样,一堂课读来读去,终于领会了莎翁戏词的妙处。具体的讲,进行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少讲,把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主要通过自主的入情入境地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
三、变局部引入为整体把握局部
《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有些教师为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导入新课后,先要求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一段话、一句话或一个词语进行读读议议,从表面上看,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实际上是剥夺学生整体感悟课文的权利。我们都知道,对课文的阅读感悟首先应该是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联系文章整体和语境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脱离了课文的整体,对课文的理解肯定是肤浅的,甚至是偏颇的。探寻文章的主旨,在阅读教学中特别重要,我们要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发生。正如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读一篇文章,如果不明白它的主旨,而只知道一些零零碎碎的东西,那就等于白读。”
可见,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全面、整体的把握能力,要引领学生从高角度、大视野“高瞻远瞩”去进行综合探究。如何实施整体性阅读教学、有效培养学生的整体感悟和把握能力呢?首先,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注重从整体(从整篇课文、整个主题单元、整册书,甚至整个学段)入手,做到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突破。其次,要探索创新阅读教学策略、努力增强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这里以单篇课文教学为例,可以采用照应把握、朗读把握、读写把握、板书把握等多种方式。就是略读、浏览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培养整体把握的习惯和能力。比如,指导学生读一篇课文,要教学生先看该课文属于哪个单元,在单元之中属第几篇课文,单元学习重点是什么;再看看本课的“预习”、“思考练习”,甚至看看本单元的“导读”或“读写例话”,这样有利于开阔视野、提升高度、整体把握。再如,指导学生读整本书,要帮助学生掌握读一本书的方法——先从读封面开始,知书名作者出版时间;次读前言后跋,知写作意图、内容梗概、注意事项;再读目录,知结构体例,最后读正文。这样就能做到胸怀全书,整体把握。
四、变重情感品味为积累运用语言
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阅读。”即要让学生能够读懂,并能积累较多的语言,以至能够说,能够写,运用语言这种工具进行交际。而现在的一些老师总是将目标定在: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写作特点以及遣词造句等特点上。虽然这些分析与运用语言有一定的联系,但它决不是小学生所掌握的技能。长期以来,由于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放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上,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往往朝文章的理解倾斜,严重忽视了语言的积累,很少进行语言的训练。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 “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训练时间分配上,比例严重失调,几乎不成比例。为什么我们教了学生那么多好的文章,方法也指导了,可学生的作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是没有增长呢?这就是我们现在的教师重情感品味,轻语言感悟。我们的孩子记住了优美的片断却不知道如何去运用,这就是我们只告诉他们这是优美的句子、片断,而没有告诉他们好在哪里,学生只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同时大纲中指出: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在阅读教学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虽然阅读不是专门为了写作,但是阅读对写作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否认的。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摘抄优美的句子、片断,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也可以在自己的读物上作出记号和批语,把在阅读中产生的灵感和学习生活感受随手记下来,形成读后感或书评。在习作中运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就会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综上所述,我们要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在“新课标”下进行阅读教学,“以阅读为主,抓住语言的朗读、揣摩、感悟、学习、运用来完成教学任务”。在平时阅读训练中逐步形成阅读能力,以适应今后的阅读要求,进行更加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
⑶ 怎样让阅读教学更有效
1.理解
2.有兴趣
3.自愿学习
⑷ 怎样有效进行阅读教学
一、培养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增加学生阅读数量和提高阅读质量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孩子提高阅读的兴趣?针对平时学生产生的问题,结合在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和思考,我总结出以下几点方法:
1、不管什么时候都要以满腔的热情面对学生。
作为一名教师,在任何场合都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尤其在学生面前,因为小学生的模仿能力相当强,稍不注意,学生就会养成一些坏习惯。所以,教师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表率,树立榜样。是啊!其实在你关注学生的同时,学生也时时刻刻注意着你。记得又一次,我因为感冒精神不好,课没备到位,上课也没激情,所以那堂课上死气沉沉的,一堂课下来感觉自己好失败,心情极郁闷。我想:如果每堂课都这样,学生还会有阅读的兴趣吗?所以,有人说老师的情绪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喜怒哀乐,这是千真万确的。无论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以满腔的热情面对学生,用特有的魅力去感染学生,用高尚的情操去陶冶学生,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2、把课内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布置具体的阅读任务。
有人说:“有了理想才有动力。”是啊!如果做什么事都浑浑噩噩,像一只无头的苍蝇到处乱撞,那么又何来动力呢?
这个班我是从一年级带上来的,现在已带了五年多。一年级开家长会时,我首先向各位家长阐述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要求家长每天至少给孩子讲半个小时故事,在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的同时,逐步引导孩子每天阅读的习惯;二年级后要每位家长为孩子买了一本《唐诗三百首》,要求家长继续培养孩子们阅读故事的同时,再有计划地让孩子们背诵唐诗;三、四年级在班上创立图书角,引进春苗书屋大量书籍,布置一些易懂的国内外名着要求孩子们必读;五、六年级鼓励孩子们广泛阅读国内外名着、名家作品,再要求诵读一些有名的文言文、做一些文言文训练……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我班大部分孩子都养成了阅读习惯,有几个孩子对阅读甚至达到了酷爱:一次,中午放学回家,路上堵车了,我班邹圣宇同学竟在车上大哭起来,问其原因,说:中午回家没时间看《三国演义》了。此后,这位孩子不管在哪里,总会带着课外读物。这些爱上阅读的孩子课堂上总是能侃侃而谈,语文也越学越轻松。
3、制订有效的奖励机制。
人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欲望,小学生更爱表现自己,他们都想在班里甚至学校里小有名气,因为那可以当作炫耀的资本。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制订有效的奖励机制,去激发他们的读书兴趣。当然奖励机制的制订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的目的,所以在制订时要权衡利弊,既能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又不能让学生为了得到奖励而肆无忌惮,不顾一切。
二、教给孩子们阅读的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师在教学中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如何获取知识的方法。对此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及时总结教学经验,根据不同教材的特点,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口、手、耳、眼全方位地参与,培养他们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1、圈画批注,指点学法
课前预习中,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不懂地方,再将感受深刻的语句画下来,写出感受等,这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有效方法。那么,该怎样引导学生进行勾点圈画和批注呢?这里以六年一期的《江山如此多娇》的教学为例,随教学反思而指点学法。
(1)、通读课文时圈画批注,扫清阅读障碍。教学时,采取典型引路,老师示范,学生学习方法。如《江山如此多娇》这一课,在“乍暖还寒”、“崭露雄姿”、“豁然开朗”等生字词上圈画,点出“传世之作”等重点词,随时查阅工具书,在空白处给生字词注拼音,批注词以及分段理由,并写出段意。在批注时,要着眼于解词方法及分段方法的学习。如解释词语时,可以相机指点因词而异的六种解词方法:查字典注释法,词素解词法,近义比较法,演示法,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解词法等,使学生掌握的学法变一为众。
(2)、精读课文时,圈画批注,理解课文内容。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时,要根据单元重点和课文特点,着重引导学生圈画批注表明思想的关键句子。随着教学的进行,指导找出中心句、中心词。如教学《江山如此多娇》一文中,引导学生在圈画中心句“大型国画《江山如此多娇》凝聚了这么多人的心血,自然成了珍贵的传世之作”的同时,圈画“凝聚”、“传世之作”等词,便于读出语感,并在旁批注“珍贵无价”。通过分析具体的语句,使学生对《江山如此多娇》这幅国画有更深的了解。
(3)、品读课文时圈画批注,领悟语言规律。这一阶段主要引导学生圈画批注重点词句。在领悟语言规律时,要告诉学生对有些句子,只知道讲什么还远远不够,还应从它有怎样的深刻含义的角度去深入理解,反复推敲: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对表达思想起什么作用?如品味“两位画家开始构思草图,一次、两次、三次,总觉得不够理想”时,引导学生从“一次、两次、三次”体会两位画家构思的艰难,反映了画家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2、抓住特点,迁移学法。
课堂教学是学法指导的主战场,不能只满足于学会圈画批注等基本方法,老师应根据每堂课的教学内容,确定学法的指导目标,做到讲授知识与学法融为一体,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学法。如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着重讲读“擦燃第一根火柴”所出现的幻觉。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学法指导:(1)了解“是什么”,从整体上看,小女孩在幻觉中看到了什么?(2)探究“为什么”,找出描写大火炉精美的词句,想想作者为什么要把幻觉中的东西描写得如此美丽?(3)联系中心思想,小女孩渴望些什么?它与中心思想有什么关系?然后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其它段落。这是段与段之间的学法迁移。也可在同类课文之间进行篇与篇之间的学法迁移。例如,学习《咏柳》,我在指导学生了解词义的基础上理解诗意时,归纳出方法:(1)写的是什么景?(2)景中之物是什么?(3)这些景物有怎样的特点?(4)诗人写物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掌握了上述学习方法后,就可在学习相关类似的古诗中,按照诗中的画面、景物的组合来想象理解诗意及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掌握规律,学以致用。
阅读实践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本途径。阅读教学应抓住特点,指导学生掌握阅读规律,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教师应善于驾驭教材,引导学生从内容和语言上反复推敲,深入探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心灵上的交流。
三、把阅读教学与写作相结合。
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由此可见:阅读是为了写作,写作离不开阅读,课文讲解可以说是直接为写作服务的。在课文教学中渗透写作教学,使两者有机结合,实行课文练笔,不失为好方法。
由读到写是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升华,从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写句子,到中年级的写片段,再到高年级的把人物、动物、活动、事件等写具体,这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语文教师耐心地、持之以恒地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他们养成勤于动手,勤于练笔的习惯,逐渐培养他们写作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以教材为突破口,找准聚集点,捕捉契机,依据学生特点,灵活变换角度,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并把学生引入情景,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萌发求知欲,吸引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延伸。例如,教学《美丽的丹顶鹤》时,先让学生预习课文,找出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说明喜欢的原因。学生会说出“作者不但用词用得好,还进行了详细的观察。” “作者的观察重点突出。” “作者太喜欢丹顶鹤了,他把丹顶鹤写得如此完美。”等。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感想。借此机会可利用课前就已经布置的作业:你回家详细观察了什么动物?重点观察了它的什么?把你观察到的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下来。如果我们能经常这样让学生做到读写结合,课课有练笔,久而久之,老师不布置他们也会自己找素材,捕捉信息,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会稳步上升。
总而言之,只要大家在阅读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找出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培养孩子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并把“读”与“写”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就一定能做好阅读教学!
⑸ 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朗读指导,在阅读教学中加强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⑹ 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在提倡“轻负担,高质量”的今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加强学生的语言实践”“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的意识正在逐步得到加强,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在思考:?一、利用课前时间,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无论哪一学科,课前预习都是重要的一环。在预习中无论学生有了收获还是有了疑问,都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可以在预习时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也给一部分会学习的孩子创造了机会,他们可以在课堂中充当称职的小老师的角色,用儿童化的语言,将自己已经悟到的知识教给其他孩子,实现差异互补,共同进步。如我在指导学习进行课前预习时,要求学生先大声朗读课文,将课文读通顺,再自主学习课文中的字、词,然后说说自己的收获及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预习的反馈,我能了解到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及存在的问题,便于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目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石。 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对学生抱有期望,并通过态度、表情与行为等方式将期望传给学生,学生就会受到鼓舞,从而更加信赖教师,给教师以积极的反馈。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自身不愉快的心情带进课堂。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提倡:答错了的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允许问;不同意的允许争论;教师错了的允许批评;甚至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自由发表意见。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营造最佳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最佳的精神状态,从而使学生以最佳的主体精神参与学习活动。三、以学生为主体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教师必须指导学生“会”学习,使他们能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我们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提倡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不断完善。课堂上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快。从而使课堂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促使学生不断掌握学习方法,逐步从“学会”到“会学”,最后达到“好学、乐学”的美好境界。四、有效提问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点。 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设计,可谓是关系到阅读教学成败得失的一项重要工作。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大量的无效提问现象。如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喜欢提出“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问题让学生回答。表面看来,学生兴致勃发,情绪高昂,课堂气氛热烈。实际上,这样的提问非常简单,没有多少思考的余地,对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是无甚益处的。那么,如何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首先,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既不能过于肤浅,没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无从下手。太浅,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太深,学生答不了,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事与愿违。其次,设计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不受“标准答案”的束缚,让答案具有多维性,力争引起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精神。 五、以自主激发阅读兴趣 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最大程度地解放学生,特别是解放学生的读,把阅读的自由还给学生:提供阅读目标的选择,倡导阅读方式的选择,允许合作伙伴的选择……让学生像小蜜蜂一样自由自在地采集“蜂蜜”。只有在这样一个自主的环境中,学生才能产生阅读兴趣。 比如,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时,教师可为学生设计几条“阅读提示”:(1)课文中儿子为父亲做了什么?父亲又教了儿子什么道理?(2)课文所描绘的春天花开的情景是怎样的?(3)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学生在“阅读提示”的帮助下,就能充分自主地读课文,有目的地搜集信息,筛选信息。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交流阅读感悟,相互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做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能引导学生把阅读得到的信息汇总成文章的主旨,从而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 六、以期待增强阅读欲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里的阅读期待指的是一种探求未知的渴望,是读者阅读之前内心所预想的情景,包含的期望。教师只有充分适时地利用阅读期待,才能更好地增强学生的阅读欲望。 例如,教学完《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师可安排“水浒英雄会”这一语文实践活动。这样一来,课文内容便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就会主动去寻找、搜集相关的阅读材料来满足自己的期待。学生可以从《水浒传》中阅读更多的英雄故事,找出自己喜欢的英雄人物;也可以画画心中的英雄;还可以从网上下载英雄图片,并为英雄配上一段自述或是写写发生在英雄身上的事。这样,学生的阅读期待便会再次被激发,因为画画、写话需要学生潜心阅读。由于此时的“期待”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所以学生的“期待”多了针对性与目的性,阅读也就变得“扣人心弦”了。七、精读中点拨质疑。 精读是教师引导学生精确地把握文章重点部分的内容和层次关系,理解重点句段的含义,了解表现手法和进一步体会思想感情,从而把握文章要点。这一环节涉及的问题是教材的重难点,往往也是学生理解的模糊点,其中包括学生层层质疑后留下来的深刻问题。教师应对疑难点予以点拨,再引导学生自学,而对学生模糊而又提不出疑问的地方,教师应旁敲侧击地引导学生再读重点段,启发学生发现自己没有发现或提不出的问题。如教授《花瓣飘香》一课时,最后提出“为什么我要买一盆带着露水的月季花放在我母亲的窗前?”孩子们学完课文后虽有感悟,但只是浅层次的,经这问题一引导,学生思想开阔了,激起探讨的兴趣。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再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展开自学讨论。这样,通过讨论交流,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 总之,我们的阅读教学要崇尚师生人格平等,向学生倾注人文关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不断唤醒学生创造潜能;要让阅读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使学生能在一个轻松、活跃、自主的环境中健康地学习、成长;要切切实实地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⑺ 怎样开展有效的阅读教学活动
本学期,在教学研究部门提出“有效阅读”专题研究的引领下,我组在学校的关心支持下,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围绕如何让课堂教学更有效的教研目标,认真深入开展了以探索课堂教学中的教法改革,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课题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提升自身素质.
为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素质,使他们尽快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能够更好的实施课题研究,我们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课题方案,采用集中与自学的形式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多次利用教研活动时间组织教师参加各种网络教研活动等.
2、强化日常管理,提高研究成效.
强化对课题实验的管理,尤其是课题实验的过程管理.并加强对研究过程的监控,定期检查研究的进度,使课题研究正常有序的进行,确保研究的效果.
3、重视团结协作,发挥整体效能.
课堂教学研究是我们课题研究的主战场.本学期,我们课题组利用每周三的教研时间组织开展研讨课、说课、讲座等形式多样的研讨活动.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注重发挥团队作用,要求课题组的成员团结协作,发挥整体作战效能.要求在教研中指导新教师认真解读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死教”教材为“活用”教材,使课堂教学真实有效.要求老师不但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还要备学生.
3、围绕课题开展一些学科竞赛活动.
自课题开展以来,我们以课堂为主阵地开展示范课、研究课、对比课、汇报课、等多种活动,活动明确一个话题、突出一个重点、解决一个问题.其中余秀琴、马俊虎两位教师围绕课题开设了校级公开课,分获校一、三等奖.
正是这些活动的开展,提高了教师的理论素养,为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础.
4、要求教师积极撰写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踊跃投稿,真正使教师们在理论指导下开展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二、研究的目标、内容
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以现代教育学与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以建构主义与师生互动为核心,关注学生的全面进步和发展,关注课前预设,关注动态生成,关注教学效益,关注教学策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研究的内容:
1、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研究
2. 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研究
3. 教师调控课堂有效性研究
4、教学反思的有效性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一)、有效的课堂教学的设计
1、有效的教学目标设计
(1)灵活确定教学目标:首先,教师应有预设的课堂教学目标,目标应根据教材、课时、班级学生来确定,并应有所侧重;其次,教师应根据课堂的动态发展调整预设目标;再次,教师应主动对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评估.
(2)提高备课的有效性.教师备课应该独立钻研,自主备课.备教材、学生、资料,备重点难点训练点,备思路,备教学策略.
(3)提高学生预习的有效性.一是教给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并通过课堂训练提高预习质量的达成度;二是有针对性地提出某些预习题,以教促学;三是进一步重视预习的课堂检查,教学即可以从预习入手,以学定教.
2、有效的教学内容设计
每一次的评课,我们都能努力以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来检测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老师们的教学设计力求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学设计中,重点、难点的确定、教学环节的取舍、教学节奏的快慢等,都要依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来确定,避免了无效教学.
(二)、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研究
1、正确定位师生角色: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同时教师也是自我专业成长的主体.课堂中教师应正确地定位自己的角色,并努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角色感.
2、创设和谐教学环境:
①创建充满关爱和尊重的学习环境;
②建构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真实问题情境;
③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参与氛围;
④创设学生自我调节型的学习环境.
3、注重生成教学结构:
传统的教学设计,以教师的教为出发点,以教学主线为轴贯穿全课,教学设计严密,教学步骤细致具体,师生的教和学较多地受制于预设的教学方案.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来安排教学,体现一种主题学习的风格,凸现课堂中师生的交往互动,凸现课程资源的创生开发及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
4、采用灵活教学方式:
包括教师教的方式与学生学的方式.语文阅读教学现行常用的方式有问题教学法与读书感悟法.我们要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式.问题教学法重视教师的引领,较适于比较理性的文章,引导学生阅读;读书感悟法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较适于比较感性的文章,对精彩描述进行理解品味.
5、强调多种学法指导:
其一,应更多地教会学生有效地利用学习时间,提高学习的计划性;
其二,应教会学生做笔记的技能,促进学生对信息的提取与记忆;
其三,进行思维教学,思维的参与是主体参与最本质的决定因素,学习应该在思维活动中进行,同时还要学习思维本身;
其四,开展反思教学,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价,这是一种元认知能力的发展.
(三)、教师调控课堂有效性研究.
1.围绕教学目标,细致地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从组织教学到留课后作业每一个环节都不可忽视,否则都会给我们的后续工作带来麻烦.
2.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应该注意以人为本.
3.去掉教学中不必要的形式还教学以本来面貌,形式一定要为内容服务,脱离了内容硬强加给课堂的形式都是应该去掉的,应该还课堂教学一本来面目.
4、鼓励为主学习评价:
⑴、学习评价要有激励和批评.
⑵、学习评价应是有针对性的评价.
⑶、学习评价应是发展的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不伤害学生的自尊.
(四)、教学反思的有效性研究
一方面个人要勤思考、多动笔,养成经常进行教学反思的习惯.另一方面应该加强教学反思的写作,从反思中得到启示.同时,教师也应该成为学生学会反思的榜样.
五、反思研究中还存在的问题
1、如何帮助年轻教师更好的解读教材,把握教学中的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将继续深入、系统的开展“传、帮、带”的方式,结合校园网,形成资源共享,构建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2、如何根据目的要求、知识的难易以及学生的基础恰当地确定作业的质和量,做到有针对性,尤其怎样让后进生做到有效学习.
总之,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全体语文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语文教师共同的追求.在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在提问、朗读以及听说等方面加强引导,让学生去阅读,去思考,使他们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地加以训练和指导,就一定能实现“轻负担,高质量”这一教学境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达到学生与教师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