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私学教学方法

私学教学方法

发布时间:2022-01-09 10:34:06

如何看待私学这一特殊的教育方式在我国传统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为何作用的话,它是一个补充作用,也就是能够提供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

② 为什么会产生私相授受的教学法

私学一般只有1名经师,而弟子成千上万,在当时的条件下显然不可能遍教每一学生。不过私学弟子有“着录”与“及门”之分,在弟子名册上有相当一部分是只挂名而不亲身前来受教的,即所谓“着录弟子”。这些人或是在家自学经师的着述,或是根本不学,仅谋取一个师生关系的名义而已,因这种师生关系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社会作用。除去“着录弟子”外,东汉私学中及门求学的弟子也常有数百上千人,靠经师一个人仍难以遍教。从董仲舒开始,汉代私学多实施“次相授受”的教学法,即由经师先把学业传授给少数高足弟子,再由这些高足弟子分别传授给其他弟子,逐次相传,即可应付所有弟子的求学需要。以东汉经师马融为例,他有门徒400人,其中能得到他亲自教诲的仅50余人,其余的人则靠间接授受。郑玄在马融门下,最初竟3年未能得见其师一面。后因马融考论图纬遇到困难,有人推荐郑玄善算,于是叫他前来帮助计算,郑玄才有机会向马融当面请教。不过有的经师也采用总集诸生进行讲授的方式,称为“大都授”。汉成帝时宿儒胡常采用这种方式,翟方进派自己的弟子门生前去听讲,可见“大都授”不限于自家私学,社会上一切有兴趣的学者都可以参加。

孔庙杏坛

③ 私立学校的教学方式和公立学校有什么差别哪个比较好

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有一个好的未来,希望孩子能够上一所好学校。现在很多城市都有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很多家长在选择的时候都会非常的纠结,不知道该如何选择才对,私立学校的教学方式和公立学校有什么差别?哪个比较好?

综上所述,在给孩子选择学校的时候,家长应该根据两者之间的差距,评估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决定到底是选择私立学校还是公立学校。每个人的实际情况都是不同的,无论是私立学校还是公立学校,最主要的是适合孩子的。

④ 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如何体现了自由讲学,各具特色

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具有以下几个特征:自由讲学,各具特色。私学的创立者多为当世声望高卓的学术犬师,教学内容、方法、原则均由自己拟定、创新,教育观点凡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能成一家之言,便可立为师门。《汉书·艺文志》记儒家“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道家讲求“清虚自守”,“君人南面之术”。阴阳家讲求天文历象;墨家贵俭、兼爱、尚同、非命,并重视应用科学技术的传授;而法家则以刑名之术,驯化学人。凡此种种,足见私学之一斑。

⑤ 中国古代私学制度有哪些特点

私学在20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在经费、师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管理、办学形式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传播和创新具有促进作用。

古代私学管理人情味浓、民主性强的特点,在当时融洽的师生关系上也有所体现。

(五)办学形式私学的开办形式都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如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私学,其开办不受时间、地点、人员、经费等的限制。孔子周游列国,随时收徒,随地就业。从其他诸家的"周游"来看,"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旅行修学"形式,似是有普遍意义的。

⑥ 私学教育有哪些历史特点

1、经费和师资高

私立教育经费基本为自筹,但也不排斥官方资助。早期开办私学的代表人物孔丘,招收学生的条件很简单,只要"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魏晋南北朝时,儒家私学有的要求学生兑资入学,有的酌收束修,有的接收帝王的"资给"或"馈赠"。

师资。早期私学师资来源于平民学者。私学的宗师,有入仕做官兼领官职或短期为官者,但是,为师的资格不以入仕与否为先决条件。唐宋以后,随着科举制的强化和读书人的增加,许多科举落第者选择教书谋生,这是私学特别是蒙学教育师资的主要来源。

2、贵族化

私学的"有教无类"冲破了种族、地域和阶级界限,平民布衣受教育的机会显着增加。
"有教无类"来自孔子的教学实践。至于近现代所涌现出来的新型私学,更是体现出了教育对象广泛性的特点:如平民学校和劳动补习学校,都是以普通劳动者为教育对象。

3、教学多元化

高级私学。早期高级私学内容,都是以诸子着作为依据的。春秋战国之际,儒家重仁重礼,以《六经》为教材,以"六艺"为课程。墨家在重武和重辩的同时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也是相当重视的。

4、蒙学管理化

蒙学的教育对象是不谙世事的蒙童。管理方式多是封建家长式管理。注重对学生进行体罚,这是私人蒙学管理的最大的特点。

高级私学中的相当部分,弟子与先生,是一种类似朋友的"同志"关系;而教与学,也非一个严密、复杂的过程。这类私学管理松散,基本上是以伦理和人情维系。

5、办学形式多种多样

校址和师资的选择、规模的大小、种类的多少等方面看,唐代私学的办理表现得灵活多样,显示出较强的适应性和转轨的便利。如私学仿科举考试采用贴经、诗赋等方法,使人对它刮目相看。唐代私学有经学、文史、诗赋、道玄、科技等五种类型。明代高级私学有结庐授徒讲学和官余教学三种形式。

私学的兴起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私学使学校从官府中解放出来,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局面,教育过程与政治活动有所分离,教师成为独立的职业;

2、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发生了紧密的联系;

3、扩大了教育对象,培养了各类人才;

4、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促进了先秦教育理论的发展,造就了一 大批卓有建树的教育思想家,使社会上出现了大量探讨教育思想的典籍奠定了中国教育思想的基础,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⑦ 什么是私塾式教育

私塾是私学的一种。清代地方儒学有名无实,青少年真正读书受教育的场所,除义学外,一般都在地方或私人所办的学塾里,因此清代学塾发达,遍布城乡。以经费来源区分,一为富贵之家聘师在家教读子弟,称坐馆或家塾;二为地方(村)、宗族捐助钱财、学田,聘师设塾以教贫寒子弟,称村塾、族塾(宗塾);三为塾师私人设馆收费教授生徒的,称门馆、教馆、学馆、书屋或私塾。塾师多为落第秀才或老童生。学生入学年龄不限。自五六岁至二十岁左右的都有,其中以十二三岁以下的居多。学生少则一二人,多则可达三四十人。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由秀才祝星六创办并任塾师的留下西溪私塾(在今茶市街),开办时学生有二十余名,最盛时达四十余名。塾师一般多为一人,大的村塾则不定。学生人塾后由塾师个别教授。年幼儿童先识“方块字”(书写在一寸多见方纸上的楷书字),识至千字左右后,教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亦有直接教读“四书”的。教法大多为先教学生熟读背诵,然后在适当的时候由教师逐句讲解。除读书背诵外,有习字课,从教师扶手润字开始,再描红,再写映本,进而临帖。学童粗解字义后,则教以作对,为做诗做准备。“四书”读完后,即读“五经”,兼读古文,如《东莱博议》、《古文观止》等,并开始学习作文。由于科举取士深入人心,学塾也重视制科文字(八股文)的习作,为科举考试作准备。学规极严,订有严厉罚则,体罚为平常事。 [编辑本段]教育方式 现代私塾所使用的教学工具
私塾乃我国古代私人所设立的教学场所。它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于传播祖国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启蒙儿童,使学童在读书识理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
私塾的学生多六岁启蒙。学生入学不必经过入学考试,一般只需征得先生同意,并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圣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个头或作一个揖后,即可取得入学的资格。私塾规模一般不大,收学生多者二十余人,少者数人。私塾对学生的入学年龄、学习内容及教学水平等,均无统一的要求和规定。
就私塾的教材而言,有我国古代通行的蒙养教本“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以及《女儿经》《教儿经》《童蒙须知》等等,学生进一步则读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其教学内容以识字习字为主,还十分重视学诗作对。
私塾的教学时数,一般因人因时而灵活掌握,可分为两类:“短学”与“长学”。教学时间短的称为“短学”,一般是一至三个月不等,家长对这种私塾要求不高,只求学生日后能识些字、能记账、能写对联即可。而“长学”每年农历正月半开馆,到冬月才散馆,其“长”的含义,一是指私塾的先生有名望,其教龄也长,二是指学生学习的时间长,学习的内容也多。
至于私塾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在蒙养教育阶段,十分注重蒙童的教养教育,强调蒙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如对蒙童的行为礼节,像着衣、叉手、作揖、行路、视听等都有严格的具体规定,为我国教育的传统。在教学方法上,先生完全采用注入式。讲课时,先生正襟危坐,学生依次把书放在先生的桌上,然后侍立一旁,恭听先生圈点口哼,讲毕,命学生复述。其后学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读。凡先生规定朗读之书,学生须一律背诵。另外,私塾中体罚盛行,遇上粗心或调皮的学生,先生经常揪学生的脸皮和耳朵、打手心等。 [编辑本段]历史变迁私塾是私家学塾的简称,古代很少把“私”和“塾”两个字直接连起来使用。私塾成为一个社会常用词汇是近代以后的事情,以示与官立或公立新式学堂的区别。古人称私塾为学塾、教馆、书房、书屋、乡塾、家塾,等等,这些字眼都带有几分文雅气或亲情味。私塾学生既有儿童,也有成年人。按照施教程度,人们把私塾分成蒙馆和经馆两类。蒙馆的学生由儿童组成,重在识字;经馆的学生以成年人为主,大多忙于举业。根据私塾的设置情况,清末学部把私塾分为义塾、族塾、家塾和自设馆。义塾带有免费教育的性质,以出身清贫家庭的子弟作为施教对象。族塾依靠族产支撑,属于宗族内部办学。族塾往往设在宗祠内,不招收外姓儿童。富家大户聘请名师宿儒在家专门教授自己的子女,这种私塾称为家塾。自设馆是塾师自行设馆招生的私塾,不拘姓氏。过去,私塾多为蒙学程度,以自设馆为最多。塾师文化水平悬殊,他们当中既有像蒲松龄、郑板桥那样的文化名人,也有不少粗通文墨的腐儒。
作为中国固有的民间办学形式,私塾有悠久的历史。人们一般都认为孔子在家乡曲阜开办的私学即是私塾,孔子是第一个有名的大塾师。
追根溯源,私塾是从更早的塾发展过来的。西周时期,塾只是乡学中的一种形式。《学记》追述西周的学制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当时,学在官府,官师合一,塾的主持人是年老告归的官员,负责在地方推行教化。
最早关于塾的记载不是出自《尚书》,而是出自商代甲骨文。据裘锡圭先生考证,在殷墟出土的卜辞中,有多处提到了塾。塾在卜辞中作“孰”,两个字旁为上下结构。不过,商代的塾不是教育儿童的场所,而是宫门侧之堂。塾是怎么得名的?清人顾震福的解释是:“臣朝君至门外,当就舍更详熟所应对之事。塾之言熟也,是塾本以熟思得名。”(《隶经杂箸》甲编卷下)
先秦时期,孔子只是诸子中的一子,儒家思想没有被作为治国的工具使用。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儒家思想被封建帝王定为一尊,变成了重要的社会统治资源。以传递儒家文化为己任的私塾从此在社会上站住了脚跟,虽历经战乱而绵延不绝。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出现推动了私塾的发展。当时,科举考试主要是围绕儒家经典“五经”展开的。明清科举考试的重心向“四书”倾斜,而“四书”同样属于儒家经典的范围。此外,宋明理学家注重对儿童进行伦理教育,并制订乡规民约,推行社会教化活动。宋明理学的兴起,促成了族塾义学的兴盛。历代帝王都把教育儿童看成是家长自己的责任,对蒙学只是略加提倡、引导而已。官府从不干预私塾办学,任凭私塾在民间自由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没有中断,长期扮演强势文化的角色,兼之私塾教育的政治、经济基础在古代少有变动,多种因素决定了古代私塾办学的面貌变化不大。《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成书于不同朝代(南宋、五代、南朝),它们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成为明清两代最常见的儿童识字用书。《论语》、《孟子》属于经典读物,这时,也变成蒙学教材的一部分。私塾历来实行个别教学,塾师根据不同人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安排课业,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私塾对学生背书的要求特别高,读书是私塾学生的主要活动。清代,杭州城内着名的宗文义塾在条规中要求学生:“每日读生书,朗读百遍。”
对于文化的传递、人才的培养,私塾在古代曾经做出过贡献,它适应了古代社会的需要。但是,到了近代,私塾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出现了距离,因此,私塾受到社会的质疑。提倡新教育的人指责私塾不开设算术、历史、地理、格致,知识覆盖面过窄;教材长期不变,知识老化问题严重。显然,中国要想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不能不发展近代新教育。
1901年,清廷下兴学诏,鼓励地方兴学。1903年,“癸卯学制”颁布推行。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为兴学让路。教育发展离不开经济基础。中国近代工商业非常稚嫩,小农经济无力为普及近代初等教育提供充足的经费,经济滞后制约了近代小学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前,儿童在小学的就读率大致为20%。另一方面,社会上还有大量私塾存在。把私塾与小学问题结合起来考虑,有人发现,转化私塾可以作为发展近代初等教育的生长点。1906年,学部向各省转发了江苏士绅提供的《私塾改良会章程》,支持民间组织私塾改良会。1910年,学部颁布《改良私塾章程》,鼓励劝学所对私塾进行改良,调整私塾的课程、教材、教法,促使私塾向近代小学靠拢。20世纪前半期,受政府更迭的影响,近代私塾改良活动时断时续。从全国范围看,大致出现了三次私塾改良高潮:1905~1911年,1915~1920年,1930~1937年。在这几段时间里,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加强对私塾的管理,劝导或者逼迫塾师调整办学方式。
经馆受废科举的直接冲击,纷纷停闭。时间不长,社会上很少再有经馆,剩下的几乎都属于蒙馆。清末民初,义塾、族塾或者改办小学,或者停办。开办家塾属于家庭内部事务,地方政府不便过问。自设馆是最普通的私塾,自然就成了私塾改良的主要对象。据教育部不完全统计,1935年底,全国有私塾101027所,已改良者35394所,未改良者65633所。经过改良的私塾称为改良私塾,办学介于新旧之间,是从传统私塾向近代小学过渡的教育机构。1915年,商务印书馆为改良私塾设计了一个课程表,其中有修身、国文、算术、读经、体操、游戏。国文、读经采取复式教学形式,其他课则私塾学生合上。1936年,杭州市政府教育科对全市私塾进行常识抽考,发现各塾平时对于常识课都不甚注意。其实,近代的改良私塾大多停留在这样的办学水平上:都开国文(后改为国语)课,不少加授算术;部分采用小学教科书,但没有完全放弃传统蒙学教材。国文、算术需要塾师加以讲解,改良私塾为此添置了黑板、粉笔。
私塾改良遇到一定的社会阻力,本身也有需要检点的地方:对私塾办学的特殊性缺乏考虑。私塾改良收效不大,农村的私塾还是以旧式私塾居多,鲜有改良者。每当私塾改良活动处于低谷,地方教育行政机构放松了对私塾的管理时,社会上就会冒出一批私塾来。在军阀混战的20年代以及抗战期间,新开办的私塾比较多。中国古代有私人办学的传统,崇尚文化知识。遇到战乱,官学受到冲击,私学便趁机填补官学被破坏所造成的教育真空。这一模式在近代仍然适用,具体表现为私塾的反弹。
新中国成立前夕,共产党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政策,一些私塾的学董因为土地被充公而丧失了聘请塾师的能力。同时,随着对塾师的思想改造工作的进一步深入,部分塾师感到不再适合设馆谋生,便另图他业。1949年夏秋间,江苏省仪征县对私塾的处理办法有:1.分区举行塾师甄别试验,合格者发给设塾准许证,不合格者劝其转业。2.组织塾师学习。3.组织少数塾师参加冬学研究会和冬学工作,成绩优良的帮助转为公办小学教师。这一年,仪征县有41名塾师转业,主要是回家务农。然而,受战争的影响,不少地方政府无暇顾及整顿私塾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有些县还有私塾存在,多者达数百所;有些县私塾所剩无几,甚至已经完全消失了。教育部根据《共同纲领》的文教政策,把私塾视为一种私立学校,当成了改造的对象。1949年12月,钱俊瑞副部长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示:“对中国人办的私立学校,一般采取保护维持、加强领导、逐步改造的方针。”(《中国教育年鉴(49—81)》)逐步改造和突击消灭的精神是不同的,私塾暂时没有被完全取消。1952年9月,教育部指示各地接办私立中小学:“为了进一步巩固与发展人民教育事业,以适应今后国家建设需要,本部已决定自1952年下半年至1954年,将全国私立中小学全部由政府接办,改为公立。”(同上)随后,私塾有的被并入小学,有的主动关门。到了50年代后期,私塾基本上在社会上绝迹了。
1964年9月,北京一处偷偷办学的私塾,被公安机关发现后取缔。私塾的主持人当时被定性为“非法开办私塾,宣扬封建礼教”。
改革开放后,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复苏。80年代初,湖南平江的农村悄然出现了私塾。老塾师朱执中在家中重操旧业,教授乡人读“四书五经”。朱执中让学生读老书、习诗文、练书法,教学因人而异,注重背诵和体悟,这些做法都没有超出传统私塾的范围。不过,朱执中不再体罚学生,比老私塾前进了一步。
近年来,伴随着“国学热”、“读经热”的升温,私塾补习班在社会上应时而生。2005年10月,张志义在苏州开设“菊斋私塾”,刻意追求古典情调。塾师身穿儒士长衫,室内悬挂孔子画像,儿童作揖打躬学习古代礼仪。张志义向学生讲授《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四书”、《易经》、《老子》、《庄子》以及诗词韵文,中间穿插讲授古乐、书画、茶道。张志义是一个国学爱好者,“菊斋私塾”的办学宗旨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它与传统私塾的精神是一致的,尽管具体表现形式有所不同。
私塾重返教育舞台,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把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私塾叫现代私塾,即现代社会中的私塾。现代私塾在小学教育的缝隙中产生,它试图补充小学教育的不足,利用了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心。不过,新旧教育观念的跨度太大,而且,现代私塾还要承受来自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压力。这些因素都制约着现代私塾的发展。

⑧ 私学的私学形成

西周时期, “学在官府” ,奴隶主贵族垄断文化教育,民间无任何学术可言。后来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动,官学逐渐走向衰落,文化教育也出现了“学术下移”的现象。原本在宫廷专门掌管典籍、身通六艺的士人纷纷流落出走,其中一部分人成了诸侯的学官,但也有一部分人流落民间,这些人中的有识之士就以个人的身份授徒讲学,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初出现的私学。私学的出现对当时以及后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私学是由于官学的衰落应运而生的,它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到底是谁首创的私学,史学界一直争论不休,始终没有定论。一种意见认为,孔子是私学的创始人,一些研究教育史和孔子教育思想的学者持这种看法, 如尚钺认为: “孔丘打破了过去贵族专有的官府之学,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 ” [1]33 毛礼锐、沈冠群在其合编的 《中国教育通史》 一书中也认为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私学的创始人” [2]204 。陈景磐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也认为孔子“首先开私人讲学的风气,是我们私人讲学的创始人”[3]15 。 《孔子教育思想研究》一书也认为“根据现有比较可靠的资料,说孔子首创私学,理由比较充分” [4]65 。
与上述看法不同, 学术界还有另外一种意见, 即认为孔子不是私学的首创者, 而且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这一看法。 孙培青在 《中国教育史》 一书中认为:“私学出现在孔丘开办孔家私学之前,要说孔丘是‘中国首创私学的人’ ,根据不足,也不符合历史。 ”[5]28 在这一书中,作者还提到了与孔子同时期的邓析、少正卯也曾进行讲学活动,并认为私学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到孔丘创办私学时,私学已有初步发展。但是,关于这一问题的叙述不过数百字,作者并没有展开论述。蔡尚思在《孔子思想体系》一书中这样写道: “可以列入首开风气者名单的,如果把略晚于孔子的墨翟也算在里面,那么已知的便不下 10 人,而在历史记载中被埋没的必然更多。 ”[6]179 蔡尚思认为, 早于孔子的,有晋国的叔向;与孔子同时的,有郑国的邓析、鲁国的少正卯。他同时还提到,孔子曾经向之学习过的老师,有周王室的老子、卫国的蘧伯玉、齐国的晏婴、楚国的老莱子、郑国的子产、鲁国的孟公绰等,只有在私人讲学风气相当盛行的条件下,孔子才能跑来跑去拜师求教。以上两部着作均对私学兴起这一问题作了简单的叙述,但并没有在这些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也没有从私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这个层面作进一步的阐述。我们认为,孔子并非私学的首创者。对此,本文将从相关的具体史料、私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关于孔子本人的一些记载等方面作简要探讨 。
孔子以前或与孔子同时,已经有私人讲学
近年,柳下惠的后人柳哲认为“孔孟推崇的柳下惠才是目前有文字记载的中国创办私学第一人” [7] 。柳下惠(前 720―前 621 年) ,鲁国上大夫,曾为鲁士师,姓展,名获,字禽,又字季,因其食采于柳下,死后其妻私谥以“惠” ,故曰柳下惠。柳下惠是我国春秋时期一位着名的历史人物, “至圣”孔子和“亚圣”孟子皆对柳下惠推崇备至。民国时期王价藩、王亨豫所编的《泰山丛书》丁集所收的《和圣年谱纪事》和《展氏族谱·圣祖年谱》记载: “公元前 667,鲁庄公二十七年, 禽五十四岁, 在鲁教育门人。 ” “公元前 657,鲁僖公三年,禽六十四岁,教育门人日众。 ” “九十岁,从游者逾众,担簦负笈而来者,百余人。 ”由此来看,柳下惠创办的私学已有一定的规模,其中的一些具体情况我们不能尽知,但就史料记载并结合当时的大背景来看,柳下惠创办私学是有可能的 。
据《史记》记载,孔子曾“适周问礼,盖见老子” 。由此可见老子应该也是当时的私学老师。经考证,老子生于公元前 570 年左右, 曾担任周朝 “守藏室之史” ,掌握着朝廷的史学、天文、礼制等,后来辞官归隐,退居民间。据有关史料记载,老子在归隐期间即开展了教学活动,如《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的老子弟子有孔子、关令尹喜。 《汉书·艺文志》记载留下着作的老子弟子有 :
《文子》九篇。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 。
《绢子》十三篇。名渊,楚人,老子弟子 。
《关尹子》九篇。名喜,为关吏,老子过关,喜去吏而从之 。
除了这些记载,我们也可以这样推想,道家学派是我国历史上影响力很大的学派之一,如果老子自隐居之后就没有再从事任何教育教学活动,没有众多弟子对其思想的传播和继承,何以成就这样大的道家学派,他的思想又何以影响如此深远以至流传万世?郑国的邓析(约前 545―前 501 年)曾创办私学,进行政治宣传教育活动,是法家的先驱人物。据《吕氏春秋·离渭篇》记载,邓析着有《竹刑》 ,是专门讲法律的。他“与民之有狱者约,大狱一衣,小狱襦裤。民之献衣、 襦裤而学讼者, 不可胜数” 。 由此可以看出,邓析在帮助别人打官司的同时,也教授别人如何打官司,条件是收取一定的学费。邓析的私学主要是以法律诉讼为教学内容的,类似于今天的专科学校, 因此,也是实际意义上的私学。邓析着有《竹刑》 ,也应是用来教授弟子的教材,从“民之献衣、襦裤而学讼者,不可胜数”中不难看出邓析创办私学的繁荣景象。鲁国的少正卯是与孔子同时同地的一位着名的私学教师。他曾创办私学进行讲学活动。据《论衡·讲瑞篇》 记载, 少正卯的私学 “聚徒成群” , “与孔子并” ,以致“孔子之门,三盈三虚……”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 “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 ,一些学者认为, 孔子诛少正卯的理由之一就是他不该 “聚徒成群”以宣扬邪说。虽然这一说法有待商榷,我们也没有足够的证据去证明孔子是否因此诛杀少正卯,但从这段记载中我们不难看出少正卯创办的私学在当时确有一定的影响力 。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孔子之前或孔子同时期,即有一批有识之士在开办私学。在孔子之前授徒讲学的除了柳下惠、老子外,还有郑国的列御寇、壶丘子林;与孔子同时代的除了邓析、少正卯外,还有王骀、詹何等人。即便史学界对谁是开办私学的第一人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断定孔子是首创私学的人,显然是不够妥当的 。
孔子之前,私学出现的条件已具备
私学兴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对私学的兴起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经济上,春秋中期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私学出现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崩溃而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阶段,这次社会大变革的根源在于社会经济的新发展。春秋时期铁器开始被用于农耕及其他方面,而铁犁和牛耕的结合,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手工业、商业等也比以前有了很大发展。而经济基础的巨大变化进而导致上层建筑的巨大变革 。
政治上,由生产力发展引起的政治上的巨大变革直接导致了官学的衰落。春秋初期,列国争雄,昔日“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的政治局面所取代,周王室非但不能驾驭诸侯,反而受到诸侯的欺凌。王权衰落,礼制破坏,一切都不能按旧制度办了。天子的辟壅、诸侯的泮宫、地方的乡校,久已不闻弦诵之声,名存实亡。黄绍箕说:“周室东迁,王纲解纽,学校庠序废坠无闻。 ” [8]35 在春秋中前期的 200 多年中,官学见于史传记载的只有两事而已, 一是鲁僖公 (前 659―前 627) 修泮宫 ( 《毛诗·鲁颂·泮水》 ) ;另一是郑国子产(前?―前 522)不毁乡校(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 。这么长的时期内可供记载的事迹如此缺乏,说明官学在这一时期不仅没有新的发展,而且走向衰落。 “学校不修”成为普遍现象, “不悦学”的情绪在贵族中相当流行,有些贵族甚至说“可以无学,无学不害,不害而学,则苟而可”( 《左传·昭公十八年》 ) 。这些现象说明了西周统治者再不能维持他们对学校的垄断地位,也说明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已不能适应新的时势了 。
经济、政治的下移必然导致学术的下移。王权的衰落导致学校的荒废,不论国学或乡学都难以维持,日趋衰废,西周王朝的一些学官已陆续离开京畿,散到四处,不少图籍,也分散各地。据《论语·微子》记载: “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 这样, 就使原来的教育中心由一个而变为数个。据记载, “左传昭公十七年秋,郯子来朝,昭子问少皞氏官名云云,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曰: ‘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 ”( 《左传·昭公十七年》 ) 。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当时私人讲学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新潮流。当时,孔子 27 岁,而据考证,孔子授徒讲学是在 30 岁之后: “孔子年过三十,殆即退出仕途,在家授徒设教 。 ” [9]12
通过以上三点内容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首先,从以上谈及的经济、政治、文化这些社会历史条件来看,早在春秋中期,私学出现的条件都已经具备了。王越在《论先秦私人讲学之风不始自孔子》一文说:“这个时代世卿世禄制度的动摇和士阶层的抬头,是私人讲学的社会条件, ‘学在官府’这一文化传统的动摇, 是私人讲学的学术条件, 而私学讲学又促进了 ‘学在官府’这一传统的打破,并促进了各学派之形成。 ”因此他问道: “是否一定要等到孔子出来, 才能开始私人讲学?在孔子以前,或孔子同时,是否就没有人能够聚徒讲学?” [10] 其次,官学的没落从春秋初期就开始了, “学校不修”在春秋中期已成为普遍现象,孔子30 岁左右开始授徒讲学,应是公元前 521 年左右,那么,在官学没落的这一百多年里,教育是以一种什么方式来继续的呢?社会不可以没有教育,知识的传授不可能中断,当旧的教育方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时,一种新的教育方式便会应运而生,来承担培养人才的职能。因此,在春秋初期,应该说已有私学产生,只是史书缺乏记载而已 。
孔子本人的一些零散记载确证孔子之前私人讲学之风已出现首先,郑师渠在《中国文化通史》中提出: “大概早在春秋中叶,私学就已经出现。到了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私学已有相当的数量和一定的规模。 ” [11]330孙培青在《中国教育史》中也提到“私学的兴起,发端于春秋中叶的历史新潮流,到了春秋末叶已发展到初步繁荣的阶段”[5]26 。 孔子生活的年代是在春秋末期,而这一时期私学的初步繁荣说明在孔子之前私学已经出现并有了一定的发展,尽管可能发展十分有限。因为私学也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不可能兴起之后马上就会繁荣,因此说孔子首创私学,是不合适的 。
其次,孔子曾到各个私学去游学,他的学问也得之于私学。 孔子 “在少年时代除了跟随母亲学习之外,很可能在私学中受到过比较系统的训练” [11] 。孔子曾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论语·为政》 ) 。子贡赞扬孔丘“学无常师” ,说明在孔丘办私学之前,已经有人以私人的资格在传授文化知识了。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曾“适周问礼,盖见老子” ; “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 ,还曾“学鼓琴师襄子” , “仅史书记载,他的老师就有五六个之多” [12]16 ,他的这些老师极有可能就是当时的私学老师,而他也只有在私人讲学之风极盛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四处求学。另外,孔子创办的私学,无论教学形式、教学方法还是教学内容都已比较成熟,应该是借鉴了前人开办私学的经验 。
再次, 《史记· 孔子世家》 记载, 孔子 “弟子三千” ,能有这么多的人跟随孔子学习固然是因为孔子是闻达于诸侯的着名学者,但能有这么多的人从学于私学老师,说明在当时跟随私学大师学习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也已为大多数民众所接受,而私人讲学和拜师求教这种风尚的形成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也需要一个过程。另外,据《论衡·讲瑞》记载, “少正卯在鲁与孔子并。孔子之门,三盈三虚,惟颜渊不去” ,说明孔子弟子当中除了颜回之外,其他弟子也曾同时拜其他人为师。 《庄子·内篇·徳充符》记载: “鲁有兀者王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 ”由此可见,在当时还有一些私学与孔子的私学并存 。
长期以来,一些研究孔子和研究中国通史、中国教育史的学者都把孔子作为第一个打破学在官府、开办私学的人,其中不乏一些着名的学者。我们认为,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误会,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孔子创办的私学规模很大,这是之前的私学所远远不能比拟的。孔子首倡“有教无类” 、 “启发诱导” 、 “因材施教”等教育方法,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是非常进步的。而且从招收学生和教学内容等方面来看,孔子创办的私学已经有一定的系统性,办学形式也比以前的私学更加成熟。另外,孔子号称“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 ( 《史记·孔子世家》 ) ,弟子七十二贤散游诸侯, “大者为师傅卿相, 小者友教士大夫” ( 《史记·儒林列传》 ) ,门徒遍及卫、陈、楚、魏、齐、鲁诸国,使儒学传习辗转,影响扩及夷夏诸邦,这对于扩大儒学的影响起了重要作用。总之,孔子创办的私学在当时规模最大,教学内容最充实,教学经验最丰富,培养人才最多,影响最为深远,因此一些学者把中国教育史上私学的出现都归功于孔子了。二是因为孔子所传授的儒家思想符合统治者的需要。 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使儒家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在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儒家思想作为重要的思想统治工具延续了下来,孔子也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至圣先师” ,关于儒家思想以及孔子的记载必然多若繁星,保留下来的史料也就相对较多。因此,孔子开办的私学的影响远远大于在他之前创办的一些私学,其他的学派也就在历史的长河中变得更加微不足道,甚至慢慢消失而不为人知了 。
我们认为,孔子并非私学的首创者,但孔子是开创大规模私学的第一人,他所创办的私学以及提出的先进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是独一无二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同时认为,就现有的史料来看,很难说私学是由那一个人首创的。因为当时官学的衰落并不只是发生在鲁国,它也同时存在于其他国家。学术下移,文化典籍散落,并不是从一个地方转移到了另一个地方,而是“学在四夷” 。原来在周室,身通六艺的士人流落四方,也不是说全都去了同一个地方。这就说明了在各地都有了适合私学出现的土壤,那么私学在各地都有出现的可能性,我们也就很难确切地说到底谁先谁后了。私学的起源应该像中华文明的起源一样,首先在中原各地萌芽,然后缓慢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历史的新趋势,最终促成了几个大规模私学的出现及其学派的形成 。

⑨ 私立学校怎么讲公开课

首先充足的准备是关键,在这样的前提下就要对自己有自信了.我也曾讲过公开课,别人会用挑剔的眼光来听你的课,自己的心态最重要的.深呼吸~~~~~~祝你好运!

就一般而言,观摩教学有四种不同的情况,意义也各不一样:①新任课教师或实习教师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目的是向优秀教师学习,同时锻炼分析课的能力;②富有教学经验的地理教师,观摩实习教师或新教师教学,目的是肯定成绩,指出缺点,帮助实习教师或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③为了开展教学的研究工作进行的观摩教学,从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提高教师综合的水平;④为了检查教学效果,了解学生的反应等进行的观摩,这大多是学校领导或教研室对教师的教学检查,因此,也称为检查性听课。
进行观摩的方法
1、教者的教学是否达到教案规定的目的
2、教学的内容是否准确
3、教者运用课前设计的教学方法是否得法
4、教者的组织能力和教学风度
然后进行观摩课的评议。参加观摩教学的人,在整理听课记录的基础上,互相交换意见,改进教师的教学工作。

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方式,公开课是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方式。很多学校及教育机构的专家赋予了公开课很多职能,把公开课作为评定教师教学成绩、选拔教学能手、晋升职称及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依据。
公开课的特点:
一,提供了鲜活的教学参照
二,传递了崭新的课程理念
三,公开课成为新理念、新课程的导向
公开课后也会组织对讲课进行评价。
开课范围一般就是指自己所教的课程。

⑩ 孔子私学的教育内容有哪些

孔子私学的教育目的是“学而优则仕”,培养从政的人才。“学而优则仕”包含这样的意思,即不学或者虽学而不优,就没有做官的资格。孔子用它来补充世袭制,这一点对于奴隶制传统是有所突破的,对以后2000多年的封建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私学,以六艺作为教育的内容。这是儒家私学有别于墨家、法家私学的基本特征。孔子私学里主要的科目是“诗、书、礼、乐”,目的在于灌输奴隶主阶级的政治、道德思想,是为了恢复周王朝初期周公所指定的典章制度。

孔子私学所传授的也不都是宣扬奴隶主阶级意识形态的东西,其中一部分是关于自然科学的知识,如讲到动植物的形态、物性、栽培和饲养的方法等。

孔子要求学生以“礼”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因而特别重视道德教育,而且积累了不少经验。首先是重视树立学生的道德信念,并予以感情的陶冶与意志锻炼,使之成为自觉的行为习惯。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道德教育的客观规律的。

在春秋末期,孔子私学的规模最大,存在了40多年,弟子3000人,“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这是其他学派的私学所不及的。

阅读全文

与私学教学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阳痿早泄的锻炼方法 浏览:142
有没有免费手机pdf转word方法 浏览:567
中医面治疗音哑用什么方法有效 浏览:24
初中说明方法有哪些 浏览:866
俄罗斯新冠肺炎口服药物治疗方法 浏览:595
鉴别是不是海参的方法 浏览:786
cfd模块安装方法 浏览:196
治疗排卵障碍的方法 浏览:705
用声音的方法检测经络图片 浏览:445
雨水的食用方法 浏览:68
硫酸铜的分析方法 浏览:318
猪不吃怎么办最有效方法 浏览:663
oppo手机hd怎么关闭两种方法 浏览:504
高精度电阻测量方法 浏览:421
手机卡顿流量解决方法 浏览:616
简单小吊灯的制作方法 浏览:418
物联卡使用方法 浏览:90
千秋架正确使用方法 浏览:656
病毒培养方法和技巧 浏览:162
冬天生菜种植时间和方法 浏览: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