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职业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职业教育(vocational ecation)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如对职工的就业前培训、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等各种职业培训以及各种职业高中、中专、技校等职业学校教育等都属于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职业教育的实用理性注重教育方法、技术和经验,注重职业教育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关注学生个体的现实存在,立足和回归现实生活。职业教育的诗意理性则强调以“以人为本”、“终极关怀”等。具体来讲,就是注重人的“潜能”是否得到充分发挥,人的个性是否得到充分张扬,人的主体人格是否得到自由发展等,可以说是职业教育的最终理念。
B. 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应该怎样选择
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应该怎样选择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2)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和每个模块(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高中每课教材内容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二)学生分析
学生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确定知识目标.(2)确定能力、方法培养目标及其教学实施策略.(3)确定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学选点及其教学实施策略.
C. 如何推进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
一、充分认识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综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21世
纪,我国既需要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也仍然需要发展各种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的国情和所处的历史阶段决定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样化的,不仅需要高层次创新人才,而且需要在各行各业进行技术传播和技术应用、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这一艰巨的历史重任,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各地、各行业必须认真学习,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贯彻全教会精神,充分认识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和不可替代性,认真抓好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中等职业教
育的现状不能适应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的需要,也满足不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职业教育需求。在教育教学领域,职业教育观念和培养模式相对滞后,教学工作存在着片面强调学科体系和知识灌输,与生产和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对知识应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实践和专业技能训练比较薄弱等问题,难以使学生形成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这些问题制约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影响了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因此,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是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
二、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和学制
中等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
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他们应当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根据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进一步理顺我国学制的要求,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一般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基本学制为3至4年,以3年为主。
三、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实行灵活的教学制度
中等职业学校应树立服务意识,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建立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需要的教学制度。积极创造条件,实行全日制教育与部分时间制教育相
结合,允许成年学员和有实际需要的学生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要进一步改革职业学校招生和学籍管理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可以适当放宽招生年龄限制,多种形式招收应届和往届初中毕业生,并允许接受其他高中阶段教育的学生转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要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可以实行按专业大类招生,学习一段时间后根据学生个人愿望和条件以及就业需要再确定专业方向。
中等职业学校要开展学分制的试验,改革教学组织和管理制度,使学生能够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兴趣、条件选择课程和学习时间。要建立校际之间、相近专业之间学
分相互承认的机制,允许学生跨专业、跨学校选择课程。对于从其他高中阶段学校转入的学生,承认其相应的学习经历或学分。
四、优化专业设置,加强专业建设
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基础工作,也是职业学校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国家将根据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产
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颁布新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并组织有关行业,制定重点专业的设置标准和评估标准。省地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加强对各类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指导和管理,在相关行业参与下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专业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和整体效益。国家、地方要通过专业评估,确定一批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示范学校,带动整个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工作。
中等职业学校要坚持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适应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按照国家颁布的专业目录和专业设置基本标准,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合理
设置专业。要坚持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着力办好相对稳定的骨干专业,切实加强专业实验实习基地、专业师资队伍和相应的教学文件等基础建设,形成优势、办出特色;要通过拓宽和调整现有专业业务范围、开设新专业或专门化,满足社会需求和职业分化、变化的需要。
五、加强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
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要深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积极开展现代课程模式,特别是适应于学分制的模块式课程和综合化课程的探索和实验,把知
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增强课程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实践性,构建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建立健全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写机制,实行国家和省(部)两级规划、两级审定制度。国家组织开发和编写具有中等职业教育特点和要求的文化基础课程标准和教材,开发和编写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重点专业课程、教材及多媒体教学课件。地方、行业要根据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组织开发和编写具有地方和行业特色专业的课程和教材。中等职业学校要根据实际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源,编写反映自身教学特色的补充教材和讲义等。要注意吸纳行业技术专家、教学研究人员和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写工作,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建立适合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需要的经费筹措机制。地方、部门和学校要增加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的经费投入。
六、改进和加强德育课教学,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中等职业学校都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德育课教学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渠道,必须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课教学。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成长的规律,确定德育课教学内容和要求,增强针对性、实效性,突出职业教育特色。要根据职业学校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改革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自觉抵制封建迷信等愚昧、腐朽思想的侵蚀。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团结协作精神、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要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艰苦创业思想的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应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并结合行业特点和行业职业道德规范,使教育内容具体化。职业学校要创造条件,积极开展职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劳动就业和生活观念。要加强美育工作,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进一步改进德育课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德育课教学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使德育课教学
更加生动、活泼、形象,易于为学生所接受。加强德育课教材改革和建设。鼓励和支持广大德育课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探索实践。
七、加强和改革文化基础教育,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
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改革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中等职业学校要按照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
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0〕2号)和有关规定开设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必需的文化基础课程,提高学生文化素质,适应专业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可以根据专业需要,开设综合性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课程。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当地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和教学质量的监督检查。当前既要注意克服随意降低教学要求,忽视文化基础教育的倾向,又要防止盲目加大文化基础教育比重、削弱职业技能训练,片面追求对口升学的做法。中等职业学校的文化基础教育要更加注重知识的应用能力、学习能力和实验能力的培养,保证必要的实验和社会实践环节。
八、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在于使学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应与职业资格标准
相适应,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对于完成专业学习,且成绩合格的学生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地方、行业和学校要多渠道增加对实验、实习设施和设备的经费投入,切实加强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努力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要完善实践教学的基本标准和规范建设,切实加强实验、实习、职业技能训练等实践性课程和教学环节,认真安排,从严要求,严格考核检查,确保学生达到专业培养目标规定的要求。职业学校要实行产教结合,密切与企业的联系,鼓励学生深入生产实际,开展技术推广和技术革新等创新和实践活动,把教学活动与技术开发、推广、应用和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要认真执行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针,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拓宽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要创造条件开设培养学生创业与经营能力方面的课程,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要表彰和奖励具有创业精神和立业实绩的优秀学生,鼓励学生立业创业。
九、积极改进教学及考试考核方法和手段,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中等职业学校应积极采用适应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和生产发展需要的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教学媒体的有效组合,提高教学质
量和教学效果。要积极探索、总结和推行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激发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勇于实践的能力。要改进考试考核方法,重视考核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手段,开发和使用符合教学需要的现代化教学媒体。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信息化程度,加快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信息网络化建设,积极发展现代远程职业教育。
十、建设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
为本位的观念,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师德建设,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要全面提高教师推进素质教育的水平,加强专业技能、实践教学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培训。要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制度,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培养骨干教师,提高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比例,并注意吸收企业优秀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到中等职业学校任教,加快建设具有教师资格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要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工作或实习锻炼,提高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各类职业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激励机制,对教学改革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奖励。要加强对校长培训,提高校长管理现代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水平。
十一、加强对教学改革工作的领导,重视教学研究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摆在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校长和广大教师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加强领导,建立符合市场经
济需要的工作推动机制,制定政策和采取有力措施,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和完善教育教学制度,切实加强教学质量评估检查,努力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行业部门应当组织力量,在人才需求分析、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建设与评估标准、教学内容和专业师资培训方面发挥作用。
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机构,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人员,保证教研经费。要充分发挥研究机构在教学研究、教学管理、教学指导、教
育评价、师资培训和组织开展教学改革实验等方面的作用,使教研机构真正成为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和教学业务指导中心。教学研究要从我国实际出发,把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解决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积极推广教学改革成果。
学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主体。中等职业学校必须坚持以育人为中心,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管理,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实验,重视教学基础建设,
增加对教学工作的投入,为深化教学改革创造必要的条件。要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积极聘请经济界、产业界专家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建设,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学改革的机制。
D. 现代职业教育改革模式七种模式
找了一篇文章,仅供参考
一、办学理念:由封闭转向开放
办学理念是封闭还是开放.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办学者改革的决心。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温总理又多次指出,“只有职业教育才是真正面向人人的教育”。温总理这些讲话和指示都告诉我们,职业教育应具有开放的办学理念。近几年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就,就体现了高职院校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程。
二、评估指标体系:由本科压缩型向高职特色型转变
2008年4月开始的新一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的办学要求和改革举措系统地设计成了一套新的评估指标体系,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要求和特色。目前的高职院校评估已不再定位于对整个学校的评估。学校多大面积、多少楼房、多大的图书馆等只是作为参考材料列在数据平台上,而不列入评估的范围之中。“评软不评硬、评动不评静”,成为新的高职院校评估的两大原则。所谓评“软”,就是以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在全面了解学校的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做出分析和评价,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引导学校改变传统的学科教育压缩模式。而所谓评“动”,则是既着眼于学校的历史和现状。又更加关注学校未来发展的潜力。从新的评估指标体系来看,提出了诸如“顶岗实习时间原则上不少于半年”、“实践类课时占总教学时间的50%以上”、“有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的毕业生获取‘双证书’的人数达到毕业生的80%以上”等一系列具体指标,以及“能有效设计‘教、学、做’为一体的情境教学方法”等具体要求,以切实增强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就业能力。这一新的评估方案的实施,标志着高职教育开始逐步走向完善成熟,凸显了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本科教育的特色。
三、师资引进与培养:由学科型教师向双师结构转变
高职教育要摆脱学科教育模式.需要摆脱依靠学科型、专家型教师队伍的办学思路。针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广大高职院校开始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认定这是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内涵究竟是什么?事实上,“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双师素质”,二是“双师结构”即专、兼职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高职教育要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必须实行开放式办学,社会化是必由之路,因此教师队伍结构也必须多样化、社会化。学校要向社会开放.根据需要广泛聘任专业兼职教师,这样可以有广泛的选择空间,能够保证先进的专业水平,特别是实践技能有特殊要求时能提供满足要求的实践教学技能,还能适应专业迅速变换的需要,在社会需求与学校教师不足的情况下解决教学急需、提高办学效益。同时,有利于增进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打破封闭的办学体系,形成以社会需要为中心的办学机制.促进校企合作。
四、教学内容:由注重理论和学科体系向注重实践和就业能力转变
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强调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完整性,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记忆,课程易于编制,有助于学生打好理论基础.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许多高职院校在创办初期,教学内容的安排几乎都会刻意拷贝和复制普通高校的学科课程。因为他们感到只有这样才是正宗的大学教育,结果形成了本科压缩模式,美好的初衷往往以失败告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基层一线和工作现场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具有良好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务操作能力是其主要特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方针指引下,人们日益认识到过分偏重理论的教学内容并不适应高职院校特定的培养目标,必须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由学科本位转向就业导向,注重强化实践环节,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行互动的教学内容体系。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要不断融人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等要素,在分析与掌握特定专业领域内高技能人才职业工作过程特征的基础上,以工作过程导向的思路改革专业教学方案,推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五、课程系统建设:由稳定的学科课程向灵活的模块化课程转变
一个专业的教学内容确定后,用什么样的结构形式将这些内容组织起来,形成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两个系统并相互交融,成为高职院校教育区别于培训的重要环节。在传统的学科模式下,一般采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课程结构;而在模式转型的条件下,变稳定的学科课程为灵活的模块化课程,正在成为高职教育界的一个普遍共识。
在教育部“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的文件精神指导下,各高职院校加快专业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开始得到推广。尤其是一些国家示范性建设院校,根据专业特点、相关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和工作岗位任务进行模块化的课程建设:有的以行业企业为主进行工作岗位任务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和对应的行动领域,以此为依据设计模块化的专业课程内容,有的根据岗位职业标准进行模块化的课程开发和建设:有的专业采用麦塔在线考试系统,实现了学校信息化建设向前。高职院校突破传统的三段式学科课程结构,形成以优质核心课程为中心的模块式课程体系,并灵活多样地实施这些模块课程。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构建了“模块化、渐进式”课程模式,就是针对数控机床操作能力和数控加工工艺设计与程序编制能力这两大核心能力,对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划分:基础课与专业理论课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突出数控加工技能训练;理论课程按单元知识进行模块化构造,实践课程按技能要求进行模块化组合:专业课程体系划分为工程技术基础模块、机电技术基础模块、制造技术模块和专业技术扩展模块;并根据专业培养人才的知识、能力层次需求.将专业技能课程进行层次划分,形成新的课程系统.
六、办学模式:由单一的学校办学向校企资源共享的管理平台转变
多年来,几乎每所高职院校都因为资源问题,包括投资、师资、生源与实训条件等方面的约束,影响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为解决这些问题,各地高职院校加大改革力度.努力突破单一的学校资源依赖,积极争取政府资源,整合社会资源、企业资源、民间资源和境内外合作资源,使办学模式趋于开放式、多元化,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提供了资源保障。特别是一些高职院校积极探索优质资源共享的管理平台模式,有效弥补了原来办学模式相对封闭的不足。如,示范建设院校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成功地融人了企业要素,并且在机制上进行了探索,形成了优质资源共享的管理平台,产生了制度效应。尤其是在当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制度尚不完善的背景下,这一管理平台的建设者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探索校企合作制度建设的实践先行者,成效显着。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创建的“银领学院”,在订单培养的第3年实行集中管理,一方面吸引行业企业参与,增强实训教学性:另一方面强化制度效应,使企业用人竞争前移.保证实现多赢格局。
七、培养方式由单纯依赖课堂教学向注重实习实训转变
互连网的诞生,正在增强人们相互交流、沟通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单纯依赖课堂教学、传授知识的人才培养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新的时代要求。高职教育在教学方法领域.即具体的人才培养方式改革中,注重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强调通过实践导向的教学结构、学生自主的学习过程,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多样性的教学手段、信息化的教学技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为高职教育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主题.
注重实践的教学模式,强调通过实验、实训、实习.让学生了解生产与服务的工作过程,培养学生操作各种设备、工具的实际技能;强调通过一定的项目练习、毕业设计.让学生在现场操作、服务、管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结合学校自身的优势和专业特点,探索出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部分院校的模式已具有可推广、可复制的示范意义。
E. 职业教育有什么好的教学方法
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质量涉及“教育理念、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师资力量、教学方法和学员管理”等诸多方面。教学方法是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和谐、统一。职业教育也不例外。
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现状
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仅20多年的历史。大多职业学校(院校)基本上从原有的中专、大专改名而成,仍沿用以往学历教育体制,虽然一直在尝试教育改革,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远未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更难获得用人单位、学生、学生家长的满意。
职业学校的教学方法基本上与传统教学方法相同,存在以下突出的弊病:
1.未“以学生为主体”,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
2.未“以能力为重点”,“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较为普遍,强调灌输忽视交流,虽然灌输了一些知识,但学生能力增长幅度小、增长速度慢。显然不能跟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不是生产力,运用知识的能力才是生产力”的步伐。
3.未“以内因为驱动”,强调外因忽视内因,强调制约忽视创新,既违背了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基本规律,也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
显然,职业学校的教学方法的改革迫在眉睫!
F. 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
相对于基础教育而言,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性。总结起来,职业教育的本质至少应该包含四个方面:一是以人为本,二是因材施教,三是科学管理,四是文化塑造。
以人为本,一是要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形成以校为家、以教为乐、以师为荣的浓厚氛围。二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比如有的学校让学生去担任班主任助理、校长助理,积极主动、科学民主地参与学校事务的管理就是极富创新的尝试,既可培养学生的主人意识、参与意识,又可提高学生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这本身就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G. 提供一些关于职业教育最新的教学方法及理念。
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会理解。职业教育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实习实训,除了学校本身的设备教学外,职业教育的老师和学生还要去企业进行实践,现在一些企业和学校进行合作,成为学校的实训基地,给学生们一个学习的平台,同时自身也能吸纳人才。现在我国教育部正努力推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教学体制改革,同时也在积极进行现代学徒工制的探索,开展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式培养试点;开展工学结合、弹性学制、模块化教学等试点。
(个人建议你关注教育部官网,尤其是职成司的动态)
H. 职业教育如何实施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必须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并开展必要的学法指导才能得以实现。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借助适当的教学手段(工具、媒体或设备)而进行的师生交互活动的总体考虑。为使教学方法更科学合理,应全面、综合地考虑到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特点、教学环境和条件等诸多因素,并对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组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可以是并列的,即同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也可以是一系列的,即一种方式结束后再开始另一种。正是在教学方法的组合方面,教师的创造性能够得到最充分的发挥。那么,职业学校的教师应该如何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积极实施有效教学呢?
一、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础
(一)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方法
这类教学方法是指通过教师和学生口头语言活动及学生独立阅读书面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它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
2.谈话法。
谈话法,又称回答法。它是通过师生的交谈来传播和学习知识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检查已学的知识。
3.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
4.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以直观形式获得直接经验的方法
这类教学方法是指教师组织学生直接接触实际事物并通过感知觉获得感性认识,领会所学的知识的方法。它主要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
1.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把实物或实物的模型或图像展示给学生观察,或通过示范性的动作、实验或操作,通过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新知识或技术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辅助的教学方法,经常与讲授法、谈话法或讨论法等一起配合使用。
2.参观法。
参观法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到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校外场所——自然界、生产现场或其他社会活动场所参观,使学生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研究获得新知识的方法。
(三)以实际训练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
这类教学方法是以形成学生的专业技能、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为主要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主要包括练习法、案例教学法、实验法和实习(作业)法等方法。
1.练习法。
练习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和培养其各种技能的基本方法,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主要的实践活动之一。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选定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审理和讨论,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的教学方法。这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提高学生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新型教学方法。
3.实验法。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或材料,通过控制条件的操作,引起被实验者的某些变化,并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也是自然科学学科常用的一种方法。
4.实习法(又称实习作业法)。
实习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安排下,利用一定的实习场所,参加一定的实习工作,以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有关的直接知识,或验证间接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学法指导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
教师再好的教学方法最终都还是要通过学生的学习得到体现,因此,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必然成为实施有效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
学习方法指导(简称学法指导),它是指教育者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习者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诊治,使学习者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灵活运用于学习之中,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简单地说,学法指导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或者说是教育者对学习者的学习方法信息进行的一种反馈控制。
学法指导的具体目的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逐步形成独立学习的技能。
(一)学法指导应遵循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就是要针对学生的实际特点和实际问题,对症下药地进行指导。
2.整体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在指导过程中,要注意学习方法与其他学习和整个心理活动的有机联系。
3.实践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在学习方法指导过程中,必须要以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为基础,仅从理论上阐述、解释是远远不够的。
4.渗透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要把学习方法指导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到各科教学中,使学生通过具体的学习活动掌握科学方法。
(二)学法指导的基本环节
学习方法指导的过程,实际是师生之间学习方法信息交换的过程,它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教师示范,展示学习方法。
教师的示范过程必须做到两点:一是教师的教应做到条理明确,层次清楚,便于学生发现和领悟学习方法;二是教师的教应做到难易适度,便于学生尝试和运用学习方法。
2.回顾小结,归纳学习方法。
通过学习,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如果不及时加以指导和归纳,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他们对学习方法的认识就不能深化,也就达不到掌握技能方法的目的。
3.自学实践,运用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作为一种方法和本领,不但要靠讲授,靠理解,更重要的是要靠实践活动的训练。只有通过学生的自学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学习方法,也才能使学生的自学能力真正得到培养。
4.检查效果,巩固学习方法。
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检查,可以纠正不足,可以使学生看到自己运用学习方法所取得的成绩,获得成功的满足和喜悦,激发学生运用学习方法的兴趣。所以在学生自学后,应采取一定的方法检查自学效果,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职业教育实施有效教学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除了以上提到的多种教学方法组合运用、对学生开展必要的学法指导外,还有如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恰当布置课外作业,及时进行课后辅导等,都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开展有效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工作。因此,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以学生为本,努力为学生的发展积极实施有效教学。
I. 职业教育学:什么是职业教育学,为什么它很重
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质量涉及“教育理念、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师资力量、教学方法和学员管理”等诸多方面。教学方法是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和谐、统一。职业教育也不例外。一、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现状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仅20多年的历史。大多职业学校(院校)基本上从原有的中专、大专改名而成,仍沿用以往学历教育体制,虽然一直在尝试教育改革,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远未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更难获得用人单位、学生、学生家长的满意。职业学校的教学方法基本上与传统教学方法相同,存在以下突出的弊病:
1.未“以学生为主体”,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
2.未“以能力为重点”,“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较为普遍,强调灌输忽视交流,虽然灌输了一些知识,但学生能力增长幅度小、增长速度慢。显然不能跟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不是生产力,运用知识的能力才是生产力”的步伐。
3.未“以内因为驱动”,强调外因忽视内因,强调制约忽视创新,既违背了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基本规律,也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
显然,职业学校的教学方法的改革迫在眉睫! 二、职业教育的对象特点职业教育的教育对象培养的目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方向性,从教育对象的特点、职业的特点、专业的特点、学生参与程度等因素入手,从培养的目标出发,是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标准。选择的教学方法必须首先考虑教育对象,职业学校教育对象的构成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特别是相当一部分学生自律性差,学习习惯不好,但思维灵活,参与性强。通过教育培养,使其一般都能具备比较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比较专业的职业工作能力和较强的操作能力,具有比较高的综合素质,满足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职业学校的教师需要有意识的经常的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项目实施的全部过程,需要采取一些恰当、适合职业教育对象特点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使职业教育学习的课堂更为生动、活跃,教学的效果更为显着,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目的,达到使学生愿学、会学、爱学、学好的效果。三、推荐有效的教学方法笔者总结长期高端IT职业培训教育实践经验,并借鉴其它教育同行的文献,推荐如下可有效运用于“技术技能、综合素质、职场实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既可供教育机构参考,也可作为学生在选择学校时的参考。
1、3W1H教学法:教师在讲解每个知识点时,详细讲解清楚:Why,为什么要讲解该知识点;What,该知识点是什么;Where,该知识点用在何处;How,该知识点如何用。当学生明白了这4点后,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将知识点运用于实践中的兴趣,并通过实践中的运用,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理解、运用,形成良性学习——实践——学习循环。2、示范指导教学法:利用现场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