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对品德不良的小学生教育方法有哪些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教育措施
分析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探究纠正不良品德的措施,实现帮助、引导、教育学生健康发展的德育目的。 [关键词] 不良品德 原因 简析 措施 对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产生很多老师都进行过大量的分析和研究,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在此,我也在自己从事的这几年教育工作中不断探究和借鉴的基础上,就此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便于与同行磋商。
一、什么是品德不良行为
1.品德不良行为的含义与类型
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是指学生个体或群体由错误道德意识支配的、严重违反道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行为。它具有一贯性、严重性、有意性、倾向性等特点。
品德不良的学生可以分为一下四种类型:顽固型、随流型、忏悔型、冲动型。
二、学生品德不良的成因简析
(1)微观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影响
①家庭的不良影响
a.家庭结构不良因素的消极影响,包括家庭自然结构的破坏;家庭关系结构的破坏;家庭意识的不良和家长的不良性格等方面。
b.家庭教育功能不良的消极影响。如父母教育不力,缺乏科学的教育管理方法
②学校教育的某些缺陷的不良影响
a.某些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思想,“自我中心倾向”严重,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 b.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互不沟通,互不配合,各行其是,削弱了教育的力量,甚至相互抵消。 c.有少数教师本身缺乏师德,或者品德不良,给学生带来了直接的不良影响。 d.有些学校破墙开店,教师经商,严重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破坏了学校里的学习气氛,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 e.学校的各种压力,常会引起学生过度的焦虑与挫折,从而产生不良行为。 f.有些教师对学生或家长的要求过高、过严、过急,而忽视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忽视他们的心理需要和人格尊严,无节制地加大他们的精神压力,以至造成他们的对抗心理而产生不良行为。 ③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的不良影响 a.社会上各种错误的思想、不良风气、社会文化生活中不健康因素的影响; b.社会上具有各种恶习的人的影响,尤其是坏人的教唆; c.学生群体亚文化与小伙伴的不良影响等。(2)学生不良行为的主观原因①中学生的一般心理特点 a.他们正处在迅速社会化阶段,未定型、可塑性大; b.他们自我意识能力差,因而抗腐蚀能力差,容易受到外部条件的诱惑和熏染; c.他们既有独立自主的强烈愿望,又乐意成群结队; d.他们重感情、易激动。②不良行为者的主观原因
a.错误的道德观念,被强烈的个人欲望所驱使。很多学生的不良行为是由于道德上的无知,分不清什么是善与恶,什么是美与丑,头脑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指导所致。 b.异常的情绪表现。经常遭受挫折,导致学生以不良行为对付焦虑。他们对社会上的一切逐渐形成了一种冷漠怀疑和焦虑不安的心理,对自己的前途也失去了信心,他们常以反抗、捣乱、抵触等行为来对付心中的失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良品德。 c.明显的意志薄弱,道德观念不能战胜不合理的个人需要。有的学生意志薄弱,自控力差,当道德观念与个人欲望发生矛盾时,不能运用正确的道德观念去战胜强烈的个人欲望,也会产生不道德行为。 d.不良行为习惯的作用。不良行为习惯是不合道德要求的行为方式在多次侥幸得逞的情况下形成的。它常常使学生不知不觉的采取类似行为,这种坏习惯的维持所产生的愉快情绪体验又加强了类似的行为习惯。 三、学生不良品德的教育措施 品德不良学生虽然犯有道德过错,但并不是不可纠正的,应该看到青少年的思想还不定型,可塑性很大,在有害的影响下可变坏,在有利的条件下可变好,我们要采取符合其心理活动规律及心理特点的教育措施,满怀热情地去关怀和引导他们。 实践证明,品德不良学生的行为是完全可以得到纠正或改变的。针对学生的问题,我认为矫正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措施有: (一)创设良好的道德环境,消除疑惧心理。品德不良的学生因常受到教师的斥责,对同学们存在戒心和敌意,认为教师和同学轻视自己、厌恶自己,常以一种沉默、回避、怀疑或粗暴无礼的态度对待老师和同学,处于这种心理状态下,教育是很难奏效的。因此,为了使他们更好地接受教育,必须先解除顾虑,摆脱消极的态度。为此,应设法改善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首先,教师应带头真心实意地尊重、关
心和爱护这些学生,只有用火热真挚的心感化他们,使他们从实际感受中相信教师的诚意,把教师当作知心人,接受教育的时机才会到来。其次,教师还要教育集体正确对待和热情帮助这些学生。教师应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使他们感受到被集体接纳的温暖,使他们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和尊严。当这些学生体察到教师的善意,体验到集体温暖,他们才会消除对立情绪,增强对他人的信任感,乐于接近教师,接受指导,乐于参与集体活动并从中受益。 (二)善于发现积极因素,扬善救失。善于利用学生的积极因素,帮助他们扬长避短,择善去恶,使其具备克服缺点或错误内在精神力量,这是最有效的教育措施。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抓住他们在各项活动中表现出的“闪光点”作为转变的突破口,成功地改善他们的心理状况,激发其前进的信心和力量,使其逐步由品德不良变成品德优良。 (三)抓住转变时机,促使其向好的方向转化。品德不良学生的转变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是旧质不断更新、新质逐渐积累的过程。如何抓住醒悟和转变的关键时机,促使他们向好的方向转化,这对转变品德不良学生有决定性的意义。学生犯错误后,感到继续坚持错误的危险性,开始有了改正错误的愿望,这就是醒悟。这时教师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是很重要的。所谓转变,是指学生开始在行动上有了改正错误的表现,这时学生一心希望做出个样子给大家看看,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和赞扬。学生此时对老师的态度很敏感,教师对他们哪怕很微小的进步的肯定、表扬、鼓励,会进一步激起他们前进的热情和信心,并使其正确的行为不断地强化而巩固下来,这时若采取视若无睹的态度,就会扼杀他们的上进心,使他们重犯旧错。学生进步过程中出现反复是正常现象,由于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进步往往是迂回曲折、螺旋式上升的。学生一旦出现反复,往往心理紧张、思想压力大,认为再不会得到尊重和信任。这时教师绝不能表现出厌烦情绪或放弃教育,要正确地分析学生反复的原因,并在反复中寻找
积极因素,坚持不懈地做工作。学生的行为不再出现反复和动摇。就进入巩固期,这时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始形成,也开始获得了同学们的信任,自己体验到变好了的快乐。但仍不能放松对他们的教育,要鼓励其再接再厉,防止出现满足现状的心理,应进一步提出相应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使其良好的品德不断完善和巩固下来,成为稳定的个性特征。 (四)提供范例,增强是非感。品德不良学生是非观念差,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要从根本上转变其品德不良行为,必须设法增强他们的是非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进行说理教育、组织正确舆论、严格要求、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正面教育、以奖励表扬为主、奖惩分明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适当的时间让他们懂得进步绝不是为了个人,而是要实现社会、时代对青年一代的期望,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个办法使用得好,就可使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从而教育他们去改变现状,不断要求进步。 (五)通过实践活动使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养成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品德不良学生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言行不一、反复性大、易于动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育的重点只是放在一般道德认识的教育上,忽视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在客观上就可能会继续助长认识和行为之间的脱节,甚至使学生因长期看不到自己行为的进步而丧失前进的信心。行为训练既可以通过集体活动来进行,也可结合日常生活,随时把道德要求与日常行为方式紧密结合,促使他们产生与道德动机相一致的行为效果。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个复杂过程,在此过程中,教育的一致性和一贯性是重要保证。因此为创造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条件,还应统一学生、家庭及有关方面的认识,组成一个统一的教育督促网,在校由教师、班集体负责督促、检查,在家中由家长督促检查,通过这样的组织,保证学生能始终按规定的道德要
a.某些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思想,“自我中心倾向”严重,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 b.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互不沟通,互不配合,各行其是,削弱了教育的力量,甚至相互抵消。 c.有少数教师本身缺乏师德,或者品德不良,给学生带来了直接的不良影响。 d.有些学校破墙开店,教师经商,严重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破坏了学校里的学习气氛,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 e.学校的各种压力,常会引起学生过度的焦虑与挫折,从而产生不良行为。 f.有些教师对学生或家长的要求过高、过严、过急,而忽视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忽视他们的心理需要和人格尊严,无节制地加大他们的精神压力,以至造成他们的对抗心理而产生不良行为。 ③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的不良影响 a.社会上各种错误的思想、不良风气、社会文化生活中不健康因素的影响; b.社会上具有各种恶习的人的影响,尤其是坏人的教唆; c.学生群体亚文化与小伙伴的不良影响等。(2)学生不良行为的主观原因①中学生的一般心理特点 a.他们正处在迅速社会化阶段,未定型、可塑性大; b.他们自我意识能力差,因而抗腐蚀能力差,容易受到外部条件的诱惑和熏染; c.他们既有独立自主的强烈愿望,又乐意成群结队; d.他们重感情、易激动。②不良行为者的主观原因
a.错误的道德观念,被强烈的个人欲望所驱使。很多学生的不良行为是由于道德上的无知,分不清什么是善与恶,什么是美与丑,头脑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指导所致。 b.异常的情绪表现。经常遭受挫折,导致学生以不良行为对付焦虑。他们对社会上的一切逐渐形成了一种冷漠怀疑和焦虑不安的心理,对自己的前途也失去了信心,他们常以反抗、捣乱、抵触等行为来对付心中的失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良品德。 c.明显的意志薄弱,道德观念不能战胜不合理的个人需要。有的学生意志薄弱,自控力差,当道德观念与个人欲望发生矛盾时,不能运用正确的道德观念去战胜强烈的个人欲望,也会产生不道德行为。 d.不良行为习惯的作用。不良行为习惯是不合道德要求的行为方式在多次侥幸得逞的情况下形成的。它常常使学生不知不觉的采取类似行为,这种坏习惯的维持所产生的愉快情绪体验又加强了类似的行为习惯。 三、学生不良品德的教育措施 品德不良学生虽然犯有道德过错,但并不是不可纠正的,应该看到青少年的思想还不定型,可塑性很大,在有害的影响下可变坏,在有利的条件下可变好,我们要采取符合其心理活动规律及心理特点的教育措施,满怀热情地去关怀和引导他们。 实践证明,品德不良学生的行为是完全可以得到纠正或改变的。针对学生的问题,我认为矫正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措施有: (一)创设良好的道德环境,消除疑惧心理。品德不良的学生因常受到教师的斥责,对同学们存在戒心和敌意,认为教师和同学轻视自己、厌恶自己,常以一种沉默、回避、怀疑或粗暴无礼的态度对待老师和同学,处于这种心理状态下,教育是很难奏效的。因此,为了使他们更好地接受教育,必须先解除顾虑,摆脱消极的态度。为此,应设法改善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首先,教师应带头真心实意地尊重、关
心和爱护这些学生,只有用火热真挚的心感化他们,使他们从实际感受中相信教师的诚意,把教师当作知心人,接受教育的时机才会到来。其次,教师还要教育集体正确对待和热情帮助这些学生。教师应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使他们感受到被集体接纳的温暖,使他们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和尊严。当这些学生体察到教师的善意,体验到集体温暖,他们才会消除对立情绪,增强对他人的信任感,乐于接近教师,接受指导,乐于参与集体活动并从中受益。 (二)善于发现积极因素,扬善救失。善于利用学生的积极因素,帮助他们扬长避短,择善去恶,使其具备克服缺点或错误内在精神力量,这是最有效的教育措施。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抓住他们在各项活动中表现出的“闪光点”作为转变的突破口,成功地改善他们的心理状况,激发其前进的信心和力量,使其逐步由品德不良变成品德优良。 (三)抓住转变时机,促使其向好的方向转化。品德不良学生的转变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是旧质不断更新、新质逐渐积累的过程。如何抓住醒悟和转变的关键时机,促使他们向好的方向转化,这对转变品德不良学生有决定性的意义。学生犯错误后,感到继续坚持错误的危险性,开始有了改正错误的愿望,这就是醒悟。这时教师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是很重要的。所谓转变,是指学生开始在行动上有了改正错误的表现,这时学生一心希望做出个样子给大家看看,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和赞扬。学生此时对老师的态度很敏感,教师对他们哪怕很微小的进步的肯定、表扬、鼓励,会进一步激起他们前进的热情和信心,并使其正确的行为不断地强化而巩固下来,这时若采取视若无睹的态度,就会扼杀他们的上进心,使他们重犯旧错。学生进步过程中出现反复是正常现象,由于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进步往往是迂回曲折、螺旋式上升的。学生一旦出现反复,往往心理紧张、思想压力大,认为再不会得到尊重和信任。这时教师绝不能表现出厌烦情绪或放弃教育,要正确地分析学生反复的原因,并在反复中寻找
积极因素,坚持不懈地做工作。学生的行为不再出现反复和动摇。就进入巩固期,这时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始形成,也开始获得了同学们的信任,自己体验到变好了的快乐。但仍不能放松对他们的教育,要鼓励其再接再厉,防止出现满足现状的心理,应进一步提出相应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使其良好的品德不断完善和巩固下来,成为稳定的个性特征。 (四)提供范例,增强是非感。品德不良学生是非观念差,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要从根本上转变其品德不良行为,必须设法增强他们的是非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进行说理教育、组织正确舆论、严格要求、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正面教育、以奖励表扬为主、奖惩分明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适当的时间让他们懂得进步绝不是为了个人,而是要实现社会、时代对青年一代的期望,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个办法使用得好,就可使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从而教育他们去改变现状,不断要求进步。 (五)通过实践活动使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养成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品德不良学生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言行不一、反复性大、易于动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育的重点只是放在一般道德认识的教育上,忽视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在客观上就可能会继续助长认识和行为之间的脱节,甚至使学生因长期看不到自己行为的进步而丧失前进的信心。行为训练既可以通过集体活动来进行,也可结合日常生活,随时把道德要求与日常行为方式紧密结合,促使他们产生与道德动机相一致的行为效果。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个复杂过程,在此过程中,教育的一致性和一贯性是重要保证。因此为创造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条件,还应统一学生、家庭及有关方面的认识,组成一个统一的教育督促网,在校由教师、班集体负责督促、检查,在家中由家长督促检查,通过这样的组织,保证学生能始终按规定的道德要
求和行为方式行动,行为效果的好坏,都能及时得到肯定与否定的评价。 (六)锻炼与诱因做斗争的意志力,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使品德不良的学生向好的方面转化,既要改变错误观念,又要有效地控制外部诱因的影响,引导他们与诱因断绝联系,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能力。在矫正的初期,当新的行为习惯还不够巩固、旧的不良行为习惯仍有潜在力量的情况下,让这些学生避开有关诱因是有益的,可以避免引起“旧病复发”。但根本的办法是使他们增强在面对各种诱因时都不受影响而坚持正确方向的能力。这样在新的动机和新的行为习惯已初步形成的时候,可给予他们与诱因接近的机会以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并在锻炼意志的过程中形成和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总之,学生的错误行为和不良品德,由于年龄、个性及事情的性质与严重程度不同,其行为的表现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为了有效地解决具体对象的具体问题,应该采取多样而灵活的教育措施,力戒千篇一律和形式主义,这样才能有效地矫正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
‘贰’ 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一、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要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二是教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到下面两点.
1.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随着深化改革的发展,政治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
2.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身立
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激励学生,引导学生.
二、改进教法,实施素质教育,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思想品德课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根据《中、小学德育大纲》中规定:“思想品德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课程.”要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社会主义建设基础理论知识,必须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改进教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唯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运用“读、议、讲、练”的教学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读”是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的好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提高阅读质量.“议”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教师要确定好主题,明确议题,开拓思维,适时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如在讲《集体力量大》一课,有关蚂蚁王国得探子报告的消息后的一段情节,就可以让学生以小品的形
式,各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进行亲身体验.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充分体会集体的力量大,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办好事
情,取得胜利.这样,就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爱了集体主义思想的教育.“讲”是教师对关键问题的点拨.教师对重点知识应给予精讲,及时进行释疑解惑.“练”是知识巩固、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老师应引导学生对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及时查缺补漏.
三、利用好社会大课堂,让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
理论联系实际,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是思想品德课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社会教育的大环境中,使学生理解、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其主要方式是“走出去”和“请进来”.
“走出去”就是要根据课题的需要,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访问,到农村调查采访,通过到社会访问调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进一步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进而融入社会.
“请进来”,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或学生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邀请有关人士来校作专题讲座.如:组织时事政治报告
会,帮助学生对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问题进行比较全面了解,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可以邀请校外辅导员、公安、司法部门人士来校作法律知识讲座,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巩固和理解,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水平.
四、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中考思想品德考试方式的改变
(即原来的闭卷考试改为现在的全开卷考试),有的老师和学生
家长就认为,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由原来死记硬背变为现在连记都不用记了,老师上课只要勾勾划划,考试时替学生准备好充足的材料,学生只要把资料、书籍带全、就万事大吉了.开卷考试确实减少了大量死记硬背的内容,但并不意味着降低了对学生
的要求,相反,为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试题增加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力度,提高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考查.在考试中要想回答好开放性试题,必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敏锐的洞察力,广博的知识,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以及有条理地表达问题的能力.所以,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如果不注重理解、不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开展实践活动、不拓展知识面,考试中要想回答好开放性试题、综合性试题,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开卷考试并不是降低了对学生的要求,而是提高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要求,教师应在方法观念上对学生进行辅导.如何进行辅导?第一,引导学生切实转变观念.通过一定的题型训练,使他们懂得开卷考试并非降低了要求.相反,必须加强对知识、能力、觉悟的有机统一,能初步应用所学知识,联系社会生活以及自己的思想、行为、校园生活等实际来分析说明问题,并且能有条理清楚地表达、叙述和论证问题等.第二,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是一个人行为的集中表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培养各方面的品质和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在思想品德的学习中,为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目标,培养和提高能力,必须做到:①课前做好预习,自拟课文内容提要;②认真听课,听课中大胆质疑,并辅导他们做好听课笔记;③课后进行归纳整理,学会综合运用图表法、比较法、逻辑推理、归纳等方法.第三,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还应注意关心时事、社会热点,把它与所学知识相联系进行分析,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加强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是中、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使他们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叁’ 如何做好小学思想品德老师
然而,由于思想品德大多都是理论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讲,内容显得枯燥乏味。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对小学生进行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位思品课教师应该思考也应解决好的重要问题。 小学生的注意力是非常有限的,因此,课余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灵活应用,充分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做好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 1、发挥民主,让学生自己讨论。这种方法是讲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围绕本课的主题进行讨论,从而完成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在设计、引导讨论时,要掌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层次性原则;要注意引导学生辨是非、明事理,是非不辨则事理不明;要注重贯穿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坚持知行合一观;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让学生各抒己见,哪怕是很幼稚甚至错误的意见也要让他们讲,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民主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2、创设教学情景。教师根据课本,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情理交融,从而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运用这一方法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师生的特点选择情景类型,如画面再现、音乐渲染、实物演示、生活显示、语言描述等等不同类型的情景。设计情景要有新颖性,使学生喜闻乐见或引发激情,才能收到情理交融之效。当学生离开情境同样可以有效地学习时,就没有必要给学生创设情境进行教学。 3、树立榜样法。小学生具有强烈的模仿意识,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根据教学目标,以领袖人物和英雄模范或者周边的朋友同学为典型,分析他们所具有的高贵品质和产生高贵品质的原因。通过典型分析,使得道德观念具体化、可操作化,又使得学生感到可亲、可信、可学。运用典型分析法必须注意选择典型,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选择什么样的典型,也就是说要注意典型选择的针对性和突出性。学习典型的目的在于见行动,引导学生的践行。如学习邱少云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上完课之后要经常让学生检查自己是否做到了自觉遵守纪律,这样才能收到实效。 总之,小学思想品德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所以,教师应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充满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小学生在活动中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可以组织学生扫烈士墓,听英雄事迹,以此来培养同学们为国争光,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他们的斗志,使他们从小就树立崇高的生活目的和远大的理想。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既要把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学生暴露出来的思想、观点和行为,给予正确的评价和指导,还要指出今后应怎样用学习的道理去指导自己的行动,这样即能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思考问题的兴趣,又能使学生运用所学的道理、观点去联系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分析认识问题,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为小学生进一步全面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肆’ 小学二年级品德与生活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教学中论题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效的教学途径。所任科目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本学期的品德与生活,教学目标是初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教育学生遵守纪律,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保护环境,爱惜资源;使学生初步了解了一些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社会常识;掌握了一些自己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我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帮助儿童展开活动。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中我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
‘伍’ 如何在小学品德课中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策略
一、在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时候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行新课改之后,品德与社会教材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课本内容以及形式都更好的和学生的生活结合在一起,这对于教学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在实际教学的时候依旧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了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效率非常低下,经过研究发现问题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实行新课改之后,部分老师并没有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无法满足新课改的需要,在教学的时候依旧没有认识到品德与社会这个课程的重要性,还是采用以往落后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对学生进行灌输,没有很好地利用教材,这也导致了课堂效率非常的低下;其次,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依旧是被动地进行知识的学习,没有真正的对教学进行探索和实践,无法将这门课程的实践性体现出来,这也直接导致了课堂效率的低下。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的策略
(一)老师应该全面的对课程目标进行把握
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根据新课改的相关标准进行,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要的位置,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在制定目标的时候绝对不能制定那些假、大、空的目标,必须提高目标的针对性和层次性。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都是应该贯穿其中的,无论是课前活动、课后活动还是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必须根据目标进行。老师在把握教学目标的时候也必须更加地全面,并对其更好地进行落实。在教学的时候,也应该改变教学方法,重视学生能力、态度、情感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
(二)联系学生的生活进行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兴趣
老师在进行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时候必须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利用学生的经验,更好地进行教学,这样能够让学生真正地认识到,这门课程在生活中是有用的,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才能够更好地提高自身的社会经验,形成的价值观也会更加的规范。此外,老师还应该有意识的将一些校外资源引进到教学中来,让儿童更好地走出学校,到社会上进行实践,这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知识增长以及眼界开阔都是非常有用的。
(三)进行课程资源的挖掘,让教学内容更加的丰富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本身便是比较开放的,老师应该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资源的挖掘,认真钻研,真正地了解教材,并在这个基础上确定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在教学的时候将其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好地结合在一起,重视和学生有关的教学资源的挖掘,这样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便会更加的丰富。此外老师还应该重视民族精神、文明行为以及诚实守信等方面内容的教学。对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质疑或者提出的一些问题,应该认真地解答,绝对不能出现不耐烦的情况。
(四)做好教学设计,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
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应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进行,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的设计,选择灵活的方式进行教学。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还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使用合作学习、体验式学习以及社会实践等方式,进行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产生对这个科目的兴趣,并运用到生活中去。此外,老师还应该有意识的将这门课程的教学和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社会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结合在一起,将老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保证教学氛围的和谐。
(五)根据教学情况进行评价体系的建立
以往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过度地重视了学生的分数,忽视学生能力的提高,这种评价体系已经无法满足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需要,所以必须根据实际的情况建立新的评价体系。
1、评价体系的激励性应该比较突出
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适当地运用赏识教育的办法,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些闪光点,并给学生适当的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其更好地进步。
2、老师应该运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老师在评价的时候应该摒弃以往落后的方式,将动作、表情、语言等方式利用起来,给学生更多的鼓励。
3、评价的内容以及标准应该多元化
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应该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的变化以及价值观的变化等,并对学生进行综合的评价。
4、评价主体多元化
在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时候,不应该再仅仅由老师进行评价,这门课程是比较特殊的,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评、让家长进行评价,并将多方面的评价综合在一起。
做好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是符合教育发展和学生发展的,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进行教学观念的改变,转变教学办法和策略,并根据课本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真正提高.
‘陆’ 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阶段是儿童初步走出家庭,接触社会,了解生活,学习知识的新阶段,同时也是他们的基本道德观念、基础心理素质开始形成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儿童的身心发育速度很快,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亦很强,所以思想品德教育,会对儿童今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一个人从小的思想品德会长远地起作用,甚至会影响一生。作为教师,要引导好、培养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应该率先垂范,为人师表,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和谐的语言、规范的行为和真挚的情感去影响、启迪、塑造每一位学生,那我们的学生将沐浴在师德无限魅力的阳光雨露中健康地、快乐地成长。
一、在教学中用爱心魅力润育学生
实践证明,爱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方法,也是滋润人心的巨大力量。在商品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商品经济的浪潮对小学生品德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教师真挚、纯洁、无私、高尚的爱能产生巨大的号召力、推动力,可以激励学生的上进心和自信心,促进学生智力和个性的健康成长,还可以抵御这种负面影响。同时对小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把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中的精华部分,选取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符合当代少年儿童德育目标和德育发展方向的内容。
二、在生活中用行为魅力影响学生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永远是教师的主题。教师的每一个行动都是给学生无言的教育。
学校的全体教师都应注意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教师应为人师表,言谈举止、衣着住行,都应起到表率,因为在小学生的眼里,自己的老师是神圣的,教师的举止经常渗透于孩子的言行,所以教师平时面对学生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身体力行,身教重于言教,平时教师走进学校、教室,一发现地面有废纸、垃圾就自觉拾起扔到垃圾箱里,扶正学生弄歪的课桌椅等,久而久之,学生受到的影响也都会自觉坚持学习。记得有一位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做出的比喊出的有分量。小事情大内涵,大道理小行为。”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光动嘴去说服教育学生,更多的时候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教师自身的表率让学生受到教育,使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自觉树立起尊敬市长、勤奋好学、积极上进的品格观念。
三、重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沟通
小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家庭教育是孩子人格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家庭环境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烙下难以磨灭的烙印,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也是他们终身的教授,在人一生的教育中,家庭教育处于初始和基础的地位。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的父母不知不觉中忽视了德行的教育,“重智轻德”成为家庭教育的普遍问题。学校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科学引导,积极开办家长学校,举办知识讲座。并与家长相互之间及时沟通信息,交换意见,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方式,互相配合,共同教育,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体现教育的整体性。
总而言之,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需要学生自身的长期努力和教师不断的督促引导及家长的积极配合。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经年累月,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柒’ 怎样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讲述故事。 爱听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之一。教师要利用这一特点积极为课堂教学服务,通过绘声绘色地讲述,吸引学生,导入新课。
2、音乐渲染。 针对小学生无意注意占绝对优势,容易被新异的刺激吸引这一特点,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乐导入新课,能很快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教学《快乐的“六一”》一课时,教师一开始就播放《快乐的节日》的歌曲让学生欣赏,让学生跟唱,在学生受到美妙的歌曲感染之后,情绪高涨,教师再顺势揭示课题。
二、回顾生活,提高课堂教学
‘捌’ 如何改进当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方法
教师们普遍忧心今天的孩子思想好像缺乏什么?社会的、家庭的负面影响又太多,在当前形势下,小学德育课堂教学任重而道远。教学方法的改进,重在教师自己用心揣摩,相信您用心了,一定能找到好办法,祝您愉快!
‘玖’ 如何把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贴近生活
一、创新教学方式,丰富生活情境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正因为如此,要构建高效小学思想品德课堂,实现教学目标,就需要小学思想品德教师既关注知识的口传心授,又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创新,创设生活教学情境,实现小学思想品德理论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在生活化教学情境中思考与学践,以真实的情感体验或场景体会增进对知识点的理解,从而学得所感、学有所用。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教学引导者的作用,从高高在上的讲台上走入学生之间,以指导者与合作者的双重身份与学生交流、合作,共同打造生活化教学场景,并借助学生对真实环境的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并最终运用于实践之中。如《我的角色与责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画出关系图谱,引导学生以角色划分方式将日常生活中的关系以图谱进行展示,并帮助学生了解每个角色在关系网中的不同分工。随着新课改不断推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还要创新教学手段,关注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意识形态。
二、联系生活实际,引发学习兴趣
品德教育的内容、形式只有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联系儿童生活的实际,才能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在设计《寒假生活交流会》的活动时,老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营造开放、宽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孩子们在开放式活动中充分去体验、去感悟、去获取。设计了小记者的采访,让学生边回忆寒假做过的事情,感受其他同学的快乐之事,又能把自己有趣、得意以及自豪的事一一道尽,畅所欲言。
赞可夫说过:“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重复,不如说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情绪状态而达到的。”学生在课堂上明白的道理,还应回归到生活中,进行体验,从而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内在的道德修养。小记者的采访激起学生把寒假经历过的事尽情与人分享的愿望和乐趣,不像老师直直板板问寒假发生的事那么枯燥,真是有创意的想法与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