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发布时间:2022-01-09 08:04:00

Ⅰ 教师个人简短教育理念教学方法

实现自主性发展是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那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呢?
一、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新格局
课堂教学是学校体育教学中心环节和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传统的课堂体育教学存在如下弊端:一是重知识轻方法;二是重技术轻素质;三是重应试轻应用;四是重继承轻创新。这些传统的教学弊端严重阻碍了当前的体育教学发展,因此必须打破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格局的束缚,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新课堂教学格局,以确保学生“自主学习”。
1、教师要实现角色变换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角色,改“一言堂”为“群言堂”,变主讲为主导。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当然,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能否实现,主动权还是掌握在老师手里,教师只有真正认识了当今时代自己所处的地位和角色,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实现,教师也才能比传统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导趣,引导学生乐学;通过导思,引导学生活学;通过导做,引导学生善学;通过导法,引导学生会学。如此,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教学活动关系,才能把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教学手段要现代化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单一的课堂教学格局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冲击,并必然会被现代的教学技术所取代。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使教学内容由平面到立体,由静止到运动,由文字到声音图象,将极大地增加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趣味性,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又可以使体育课堂教学发生深刻的变化,它可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处理知识的能力,它可以创造超时空的课堂,它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将是教学领域突破性的变革。
二、创建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一种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的关系,合作就应当是双向的、主动的、协调的、和谐的、不是管与被管的关系。教师不是领导者而是指导者,不仅仅是年龄上的长者,更应当是人格上平等的朋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良好创新环境的基础。有了这一基础就会时时处处激发起学生创造的兴趣,在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中,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这样就能理解处于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时的许多幼稚的想法和做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并不失时机地加以正确的指导和引导;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真正看作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努力创设一种相对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无畏精神,放开他们的手脚和大脑,让学生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人,不迷信老师。我想,如果我们真正能建立起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学生自然会心情愉悦、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乐于参与,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得以充分的发挥,从而更好的进行“自主学习”。
三、创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颖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方法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步骤、程序、规则、方式等,包括教法与学法。教法起着组织、控制、激发、引导、示范、说明、概括、评价等作用,学法起着主体、目的、内化、发展等作用。教法和学法是有机联系不可侵害的整体,有什么样的教法,就会有某种相应的学法,或者为了建立某种新的学法,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教法。
传统的体育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运动场地为阵地,以教材为内容;突出的是教师的作用,学生主体作用不明确。因此,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大多采用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练习、复习的方法,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另外,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往往还存在只注重对教法的研究而忽视了对学法的研究,致使学法的目的、作用不明,严重影响了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确定。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这些过分注重讲授的教学方法和忽视对学法研究的现象就显得十分落后了,必须冲破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创建适应时代要求的能够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教学方法。
实施素质教育的本质是按照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提高国民素质;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要实现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必须从改革教学观念入手,从根本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创造性,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Ⅱ 如何培养教师理念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今天,教师正面对着一个新的课程环境,新的课程研究模式,一个要求教师角色向广度延伸,向深度拓展的时代背景。在这个传统教育方式与现代教育方式激烈对峙的转型时期,交织着教师的退缩、彷徨,奋进的各种心态。课程改革点的基础是教师,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改革就难以成功。所以,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老师究竟如何去应对这种改革背景,并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就成为新课程实施与否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开展反思性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反思性教学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对教学不断反思、对业务不断提高、对自我不断发展,以促进教师发展朝终身化方向发展。反思将强化教师的创造性、激励个人成长愿望、有益于传授主要知识和培养课堂技能,养成教师的专业气质。这就要求教师要克服一次性学习的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精神,使每一堂课的教学都成为教师反思和提高的机会。教师的备课就要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随班级、学生的不同而变化。这就意味着要求教师的每一堂课都要上出新意,都要推陈出新,无形中培养了教师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意识。我们教师要力图把每一堂课都当作提高自己教学质量、指导课堂教学、拓宽自己专业眼界的机会。因为无论一个教学过程多么好,都可以改进或改革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

二、分析教学经验,养成研究习惯

作为教师要不断地分析教学经验与学生学习之间的关系,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创新,把学生的需要与长期的教学目标结合起来。一旦养成终身的自我评估习惯,教师将不断地挑战自己,发展自己,从而把专业的成长与发展和赋予课堂教学以活力当作自己的责任。我们还要挖掘学生和当前语言教学的知识深度、开拓他们知识的内容广度、促进学生和教师的认知发展。要明确地认识到教学是一个发展的领域,所以我们教师要经常研究教学实践,精通专业人文知识,同时还要了解教学的前沿问题,跟上学科的发展。通过创新,通过各种方式主动研究自己的教学,追求、探索自己不熟知的领域,自觉养成终身研究的习惯。

三、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促进自我发展

为更新自我知识,教师还要积极地与其它学科教师进行有效的互相交流和学习,积极寻求同事的帮助,以教师和学习者的身份继续发展自己。同时,参与同行教师的教学、欢迎同事以他们的观察帮助自己做自我评价,或学习其他在教学上富有经验的教师。从而提倡内部合作与团队精神,实现跨学科、跨层次教学。我们教师更要不断分析、评价自己的教学质量,强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习,形成自己教学行为原理,促进终身自我发展。还要经常与同事交流、参加集体备课和研讨课,强化自己成为终身学习型的教师。

四、转变教育观念,确立新型理念

只有树立符合新课改精神的教育教学理念,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从而培养出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促进了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快速更新。现在的学生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录音带、光盘等进行学习,学习内容的自主性也增强了。因此教师必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确立新型的教育教学理念,由封闭单一化的教育转变为开放式多元化的教育,由知识传授型教育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育,由终结性教育转变为终身性教育,由传统教育转变为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由课堂讲授式向探究式学习转变。新课程要求我们从以知识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而素质教育的精神要求我们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情感、个性、需要与发展的愿望,同时,我们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要采用有利于他们发挥主体作用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在每个教学环节上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同时,要尊重学生中的个体差异,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新课改的带动下,教师要彻底地完成好角色职责的转化,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中的引领者。

五、加强教学研究,提高创新能力

科研能力是新一代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师不仅仅教书育人,更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应具有敏锐深邃的学术洞察力和研究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凡是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的教师,则是最有可能变成教育能手”。科研是对未知领域的开发,是对教学改革中未定论的问题的研究与实践,是教师对本专业的深入研究,它有助于利用多种方式表达教学内容,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去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教师一旦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干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目光审视己有的教学实际问题,则会对己有的理论更深入理解,对新的问题更敏感,更有创见。科研活动不仅仅是一种逻辑思维活动,科研活动的本质在于创新。教师直接肩负着民族振兴,国富民强的责任。这就要求教师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培养自己开拓创新的崇高的职业精神。只有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增加知识储存量,脚踏实地地在课改中与学生共同探寻,不断创新。同时,更要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发展专业能力与知识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强化教师自我发展的终身化意识。

Ⅲ 教师学科教学理念

以下是教师的教学理念
一、教育理念创新存在的问题
(1)创新观念的局限性
有很多老师认为教育理念的创新就是单指教育领域来说的。这种观念就使得我们的教育理念局限在一个很小的领域,很难取得突破,长期下去,理念的创新变成了理念的包袱,创新的沃土就变成了盐碱地。

(2)创新手法的陈旧性
很多老师往往认为采取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或技术就是教育理念的更新。不可置否,新的教学理念会通过新的教学方法得以实施和体现,但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是等同的地位。教育理念引领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实现教育理念,反馈教育理念实施效果并为完善教育理念提供依据。

(3)创新对象的单一性
很多老师认为教育理念更新的最终目标就是指向老师,只需要老师教育理念更新就行了。事实上,除了老师的教育理念要有创新,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志向,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

二、走出教育理念创新误区
(1)用科学的教育理念引领科学的教学方法,并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
(2)不断提高教师素质,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素质是关键。教师从教过程即是学习过程,倡导实施老师职业生涯学习制甚至终身学习观念是社会教育创新最大的动力。

(3)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教育理念的创新。
首先,善于总结。对自己的教育经验经常进行总结,能够促进对教育问题和教育规律的理解与把握,能够增强自己教育思维能力,特别是反思的意识与能力。
其次,善于利用理念约束与指导自己日常工作。坚持用教育理念作为我们日常教育言行的指南,约束着我们做与理念相符的事情。同时,在此基础上破旧立新,去追求更真更善更美的结论,追求更高的价值和更有效的手段。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着新形势、新挑战,我们应该抓住机遇,树立课改意识,更新教育理念,创新课堂教学,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创新能力,把学校教育水平迈向跟高的台阶。

Ⅳ 教师的教学理念有哪些

教学理念是对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教学理念有理论层面、操作层面和学科层面之分。明确表达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1.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2.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3.关注可测性和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检测教师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因此,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
4.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每一个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5.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要求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并不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

Ⅳ 教师应具有的教育观念主要包括什么

1、崇高的师德

新时代的教师应把师德放在首位。教师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只有这样才能值得学生尊敬和热爱;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真正做到爱护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教师必须以德立教、以身示教,用高尚的人格教书育人。

只有具有崇高责任感、事业心,具有高尚人格魅力,把教书育人当作毕生事业的教师,才能使自己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2、广博的学识

新时代的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学科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教师应具有丰富的知识素养,用知识武装头脑,才能做到德才兼备。

3、具备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能力

教师要认识教育对象,并具有开展教育活动和研究所需要的教育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对其把握不能只停留在学科水平上,还要学会综合运用。而创造性使用教材是一名新型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4、具备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科技的现代信息技术已走入校园为现代教育服务,结合教师必须迅速适应科学发展的形势,学习、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堂课”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5、具备学习的能力

勤于学习,充实自我,这是当今做好一名教师的基础。孩子年龄越小,他们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他就越把教师当成是网络全书。在他们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教师是一问三不知,他们就非常失望。所以教师要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做一个知识渊博型的教师。

Ⅵ 教学理念是什么

基本信息
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教学是艺术”。但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

有效教学的,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教学理念
1.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2.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3.关注可测性和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检测教师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因此,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

4.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每一个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5.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要求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并不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能。

Ⅶ 教师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方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不仅仅针对学生而言,它将在教育领域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尤其涉及到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突出地表现为教学模式创新。
通常认为,教学模式属于教学策略的范畴。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根据信息传播和信息加工的特征,给“教学模式”提出了一种新的定义,那就是:“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其中,教学活动进程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媒体和教学内容等四个要素,它们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构成稳定的结构——教学模式。
多年来,主导和控制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是一种被人概括为“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几乎成为大多数教学管理者和教师们的思维定势,极大地束缚了学校教育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给基础教育领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带来巨大的惯性阻力。
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可以大致描述为:“以教师(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为中心,以言语和板书(教学媒体)为手段,向学生(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灌输式地传授知识(教材规定的内容);学生则只能统一地、单向地、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将这种模式与大众传播模式进行类比,可称为“广播式教学”。它始建立工业化初期,是班级授课制度的教学保障,与人类社会“第二媒体”——“广播电台”的传播特性基本相似。在课堂上,教师充当的正是“电台”或“广播员”的职能,全班学生则必须“调谐”到统一的“频率”,被动地收听同样的广而告之的“节目”,然后转化为记忆(在心理学上,亦可解释为“短期记忆”)。人们通常认为,通过不断地重复和练习,信息便可以存储于“长期记忆”中,从而形成知识结构;这个过程所有的行为及结果,都可以通过测验进行评估。“广播式教学”从传播的路径看是单向的(由教师至学生),从传播的内容看是同一的(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从传播的顺序看是线性的(教材预先确定的顺序)。这种教学模式,恰如其分地与工业时代批量制造“标准件”的工艺流程相吻合。
这种现象,正如美国学者唐·泰普斯科特所说:“讲义、教科书、家庭作业和学校,都与单向传播媒体类似,它们不仅都具有单向、集中、事先决定的结构,并认定这种方式对广大观(听)众最有利。这个模式,即是几个世纪以来,由上而下的威权式、师权中心的教育方式的基础。”然而,在进入信息社会的今天,持续了多年的“广播”式课堂教学模式,由于它与时代要求、科技进步,特别是与新媒体传播模式形成强烈的反差,业已遭到越来越严厉的指责。例如,教育学者戴维斯教授就尖锐地批评说: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课堂教学意味着“每天准时到校,坐在教室里安安静静地听那些他既不理解,也根本不感兴趣的事,每天的日程则是听讲并按教师指定的方法去做练习,努力记住一大堆毫无意义、又零零碎碎的‘知识’,而这样做的唯一理由只是因为将来的某一天他们可能会用到这些知识,尽管教师和学生对是否会有这样一天都持怀疑态度。”戴维斯甚至激奋地写道:“我们的学校已接近于毁灭年青的一代!”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相比,我国学校教育在这方面的问题有过之而无不及。
以此分析过去许多教学法,除了少数确有创意外,多数并未能够挣脱行为主义和“以教师为中心”单向灌输的窠臼,至多为“广播”的内容增加了一些趣味性,能更加吸引听众;以此分析大量充斥市场的教学软件(也包括教师自编的课件),多数属于传统的“书本搬家”,仍然主要支持“教”而非支持“学”,缺乏自主性、交互性和探究性。传统的指导式教法通常在教和学的技巧上作各种文章,而认知心理学家佩伯特比喻说:“传统的指导式教学也可能会以游戏的方法教九九乘法表,但是建构式的教学需要将创造和发明这种游戏的挑战交给学生。”这当然不是说学习环境、课程内容都不必经过设计,但是这些设计必须与学生合作,或者帮助学生自己完成。教学也不再是由教师“广播”已有的知识,而是组织学生去重新发现知识和重组知识。
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由于传统观念的制约,特别是由于教学大纲规定了过多的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束缚了教师的思维和手脚,使他们不得不按照“讲授——接受”的公式组织教学。今天,从教学大纲向课程标准的转型的重大变化之一,就是减少了知识点的要求,给教师的教学留下了更大的探究空间,但也给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以新的教学方式适应学生新的学习方式,就是广大教师当前面临的挑战之一。
面对研究性学习这门既无大纲又无教材的必修课,在肯定这门课程独特与创新的同时,多年来习惯于依靠大纲依靠课本教书的教师们普遍感到无从下手,有的人甚至采取了观望、徘徊和放任自流的态度。在研究性学习开展之后,由于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比以往大大拓展,教师的讲授不再是惟一的知识来源。相比之下,许多教师由于自身的原因,反而可能显示出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对本学科以外的课题研究,教师几乎没有专业知识方面的优势可言,也缺乏课题研究方面的经验。
从另一方面讲,这种困惑和差距,恰恰说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为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带来了契机,也找到了一个突破口。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活动,蕴含着崭新的教学理念,是新的教学模式的一个生长点。我们强调以学为本,绝非否定教师的作用。教师首先要做的应该是积极组织、支持并参与到学生的研究中去,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探究。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机,以便进入探究知识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研究方法和学习策略,指导学生围绕专题收集、加工和处理相关信息,与学生一起开发校内外学习资源,共同回答和解决问题。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将定位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组织者、参加者和指导者。对此,先期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的学校深有体会地认识到:“教师必须先做研究课题的主动参与者和自我探索者,然后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有力促进者、有效组织者和高明指导者。作为参与者,教师必须经常深入学生课题组的活动,了解学生的需求,倾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认可教师的参与,在关系融洽、和谐的共处中,教师才能有的放矢,才有真正的发言权。作为探索者,教师必须完善自我,积极适应新角色的知识需要。尽管研究性学习不可能要求教师成为跨学科的通才,但教师必须对研究课题相关的学科知识有相当的了解和熟悉,唯有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才能积淀深厚的素养。作为组织者和促进者,教师必须善于组织协调,创设轻松和谐的活动环境,组织课题组的活动和交流,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树立信心,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持之以恒的积极性。作为指导者,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课题研究方法的指导,如信息资料、数据的获取、分析和处理、计算机使用能力的提高、课题方案、结题报告、实验报告的书写、采访技能、人际交往的方式方法的指导。”
这种全新教学模式下的角色变化,要求所有教师都应当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更新知识,尽快使自己做到一专多能,逐步具备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具备指导学生进行研究的能力。传统中小学教师通常被称人为“教书匠”。作为一种“工匠”,他永远只能执行那些不从事课堂教学的人所建立的教学理论,他永远只能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所规定的内容,传递一般性的课程知识,以及判断某部分学生是否学到了这些知识。研究性学习的兴起,对教师的挑战是多方面的,其中,发展教师的研究精神和研究能力,也是角色转变的重要内容。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教师必须首先成为“研究者”;课程改革需要大批“创新型教师”,而“创新型教师”的同义语就是“研究型教师”。教师只有把自己的角色从“教书匠”提升为“研究型教师”,才能自觉主动地进行教学方式的转变。
一种较为普遍的说法是,由于高考升学压力依然存在,不仅是高中还是初中,甚至于小学,要教师改变多年来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转去搞研究性学习,势必影响到学校最敏感的升学率。持这种说法的同志没有认识到,高考改革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2001年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李岚清副总理就曾强调,高考必须配合基础教育的改革而改革。“高考指挥棒”已经而且还将继续发生变化,其主要趋势是:变单纯考查知识为考查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和个性表现;变文理分科为文理结合、融会贯通;变单纯考查解题能力为自主设计、创新思维;变封闭的校园文化为关心社会、关心时代、关心世界、关心人类。从最近几年来高考命题的变化中可以看到,已经越来越多地增加了考核学生研究能力方面内容,上海市的试题中甚至直接涉及到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我们必定会深刻地感受到,“搞研究性学习的学校高考肯定得益,不搞研究性学习的学校肯定要吃亏。”在努力转变教学方式的今天,教师们需要研究的是,为了推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转换观念?确立哪些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补充哪些领域知识?掌握哪些教育信息技术?学习哪些科研方法?应如何指导学生正确灵活地使用这些技术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全体教师都必须从重视研究“教法”,转向重视研究学生的“学法”,在与学生一起学习、探究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实现自身的专业化成长。教师往往习惯于在课堂上充当管理者,把对学生的管理和监督作为自己的基本职能。赫尔巴特说过:“管理并非要在儿童心灵中达到任何目的,而仅仅是要创造一种秩序。”而这种秩序,恰恰是研究性学习不应该刻意追求的。教学在本质上不是塑造,不是管理,更不是控制,而是交流、互动、引导和帮助。必须切实转变那种在教师心灵深处积淀起来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观念,转变传统教育中“惟师是从”的专制型师生观,构建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的师生关系。重要的不是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感觉走,而是教师努力去理解学生的感觉,与学生沟通,使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参与探究和学习,带领所有的学生走向成功。

Ⅷ 作为一个老师如何保持自己的教学理念

首先确保自己的理念是正确的,而且可以让学生接受,给他们的成长和学习带来帮助。然后,吸收新的方式和知识,使自己的观点和理念不会落后。

Ⅸ 教师的教学理念

教学要让学生自主建构。在这里,无论青蛙如何仔细地观察、详细地描述,都不能代替小鱼对“奶牛”形象的建构,小鱼的“奶牛”形象只能通过自己获得。电影中,无论老师自己多么有水平,讲解得多么卖力气,都无法代替学生参与和思考。学习必须通过学习者自己的主观努力才能实现,要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追求,根本出发点在于激发学生的主观努力,促进学生自主建构。

教学不是展示教师多么有水平,而是要考虑如何调动学生参与,促进学生思考。平常有一种语速,走进教室面向学生语速慢一点,让学生有时间反应和思考;在学生困难的地方听一听、在重点的地方强调一下……这是教师在和学生接触时应该有的教学意识。

教学要让学生自主建构,需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设计教学应该设计学习活动。如何设计学习活动呢?笔者在一次执教中曾经设计这样的学习要求:“1.默读课文5—12自然段,完成以下两个任务:(1)勾画反应明明心情变化的句子;(2)想一想明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把想法批注在书的旁边。2.准备好你的想法在全班交流。”把学习活动还给学生,需要让学生在活动之前明确学习的对象、学习的要求、完成任务的检查方式,并能得到合适的方法指导。

教学活动要促进学生自主建构。教学评价怎么办?这也有一个视角的转变,那就是把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观察学生学得好不好,是否有进步。这是以学论教的视角。

教学要基于经验,教学是经验改造。小鱼对“奶牛”的形象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建构的。小鱼生活在池塘里,没有其他动物的形象,没有看见奶牛,它的经验就是自己同类的形象,所以当它听了青蛙对奶牛一些形象的描述“有两只角,四条腿,吃草,身上有花纹”以后,就在小鱼身体基础上,建构了“鱼牛”的形象。在电影中,这位英语老师并不知道伊桑的基础,也不了解伊桑的学习困难,没有找到学生的经验起点,教学自然难以凑效。伊桑后来遇到一位美术教师,这位教师研究伊桑,发现伊桑的问题是存在阅读障碍,研究了伊桑独特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因材施教,伊桑由此找回了自信,并找到了人生的方向。这提醒我们,教学基于学生经验,教师首先要研究学生经验,关注学生经验的差异性。

教学需要反馈和检查。在鱼牛图的故事中,如果小鱼不说出来,不画出来,青蛙知道小鱼心中的“奶牛”吗?肯定不会。建构主义有“问题情境、会话、协商、意义建构”四个要素,会话实际上就是要求建构者抛出自己的理解和建构,和其他参与的同伴协商,大家在协商和碰撞中完成意义建构。有效教学的实践中,也需要学生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需要学生把自己的疑难、问题、困惑和进步表达出来,也就是需要教学反馈和检查,并根据反馈信息,安排后续的教学行为。

检查和反馈涉及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检查和反馈?很多老师会要求学生“懂了的同学请举手”,请问有多少同学会举手表明自己比别人厉害?同样的道理,老师问“不懂的同学请举手”,又有多少同学会用这种办法告诉自己比别人差?这样的公开的普遍的询问注定没有什么号的结果,教师得不到学生的真实信息。还有一种得不到学生真实反馈信息的情况,那就是教师对获得的学生信息处理不当。如果教师对学生的错误和失误或者置之不理,或者应付了事,甚或挖苦讽刺、冷嘲热讽。这都可能使学生有了疑惑不愿问,有了问题不敢提,有了困难不敢说。

Ⅹ 小学数学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理念和方法概括成“一个理念、两个动力、三个阶段、四个方法”。
一个理念,就是要还原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运用个人的认知能力,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图形性质,并且尝试用来解决问题、积累经验,而不是单纯依靠模仿和记忆,记住现成的数学知识比猫画虎地拿来套用。
两个动力,就是从数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让学生从亲身经历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既有用又有趣,充分发挥“有用”这个外在动力和“有趣”
三个阶段,就是把握好学习过程由“感悟”到“掌握”再到“贯通”这三个阶段。“感悟”就是通过探索和思考,初步发现、感知和领悟新事物与已有知识的内在联系;“掌握”就是经过猜想、验证、归纳、总结,得到新知识,并能初步运用所获得的新知识,解决一些课本上和生活中的问题;“贯通”就是把所获得的新知识融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中,能够灵活地运用新知识解决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问题,进行一些较深层次的数学思考,并在解决问题和深层思考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享受到解题的乐趣。三个阶段循序渐进因人而异,要给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和思考时间,不能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同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承认差别区别对待,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有尊严、有追求、可发展。
四个方法,就是在教学中千方百计地鼓励和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扩展”、“转化迁移”、“数形结合”、“手脑并用”的方法获取新知。“联想扩展”就是找到新旧知识的契合点,对既有知识进行推广,适用于新知与旧知只有量变而没有质变。如从“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到“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转化迁移”就是采取适当的办法把新面孔变成老相识,适用于新知与旧知表现形式不同而实质有相通之处。如从“长方形的面积”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数形结合”是指用图形的直观性揭示数量关系的抽象性,用数量关系的明确性揭示图形性质的隐蔽性;“手脑并用”是学习数学的一种基本方法。因为数学本来就比较抽象,一味苦思冥想只会加重思维负担使学习难上加难,而边想边算边想边画可以增强问题的直观性,减轻思维负担,降低学习难度。在动脑方面要引导学生学会全面观察、有序思考以及概括总结、推理论证的方法。在动手方面要引导学生学会简单的测量和画线段图、示意图、几何形体草图、勾画摘录关键语句和数据的方法。从小培养学生养成动手动脑的好习惯,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定要认真对待持之以恒。

阅读全文

与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雨水的食用方法 浏览:64
硫酸铜的分析方法 浏览:315
猪不吃怎么办最有效方法 浏览:659
oppo手机hd怎么关闭两种方法 浏览:500
高精度电阻测量方法 浏览:419
手机卡顿流量解决方法 浏览:614
简单小吊灯的制作方法 浏览:417
物联卡使用方法 浏览:88
千秋架正确使用方法 浏览:654
病毒培养方法和技巧 浏览:160
冬天生菜种植时间和方法 浏览:686
绝缘电阻检测方法 浏览:475
椴树蜂蜜的食用方法 浏览:524
污水里臭氧检测用什么方法 浏览:465
石膏三相分析测定标准方法 浏览:893
超凡先锋训练方法 浏览:161
小儿发烧快速退烧推脚掌方法 浏览:718
古诗鉴赏的抒情方法有哪些 浏览:67
检测年龄最准确的方法 浏览:87
粉色翡翠鉴别最简单方法 浏览: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