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课程论的研究方法

课程论的研究方法

发布时间:2022-01-09 05:40:43

㈠ 课程论的课程理论

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分别从相应科学领域中选取知识,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分科编排课程,进行教学。20世纪60年代以来关于学科课程的理论主要有:即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Bruner,J.S.)的结构主义课程论、德国教育学家瓦根舍因(Wagenschein,M.)的范例方式课程论、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Bahkob,J.B.)的发展主义课程论。
①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论。基本观点:首先,主张课程内容以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为中心,学科的基本结构是由科学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所构成的。其次,在课程设计上,主张根据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的特点安排学科的基本结构。最后,提倡发现法学习。布鲁纳很多思想体现了很强的时代精神,对当前学校教育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不足:如片面强调内容的学术性,致使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将学生定位太高,好像要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这门学科的专家;同时在处理知识、技能和智力的关系上也不很成功。但布鲁纳的思想对今天我们的课程研究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②瓦根舍因的范例方式课程论。强调课程的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主张应教给学生基本知识、概念和基本科学规律,教学内容应适合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教材应精选具有典型性和范例性的内容。特色在于:其一,以范例性的知识结构理论进行取材,其内容既精练又具体,易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其二,范例性是理论同实际自然地结合的。其三,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都是综合的,不是单一的。其四,范例教学能更典型、具体、实际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赞科夫的发展主义课程论。把“一般发展”作为其课程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称为“发展主义课程论”。所谓“一般发展”,是指智力、情感、意志、品质、性格的发展,即整个个性的发展。主要观点:第一,课程内容应有必要的难度。第二,要重视理论知识在教材中的作用,把规律性的知识教给学生。第三,课程教材的进行要有必要的速度。第四,教材的组织要能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即让学生掌握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成为自觉的学习者。第五,课程教材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要促进差生的发展。
总之,学科课程的优点是它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简约性,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巩固知识,同时也便于设计和管理。其弱点也是明确的。一则,由于分科课程的“分科”是人为的,因而缺乏内在整合性,忽视知识的联系性,从而也割裂了学生的理解力;二则,忽视学生的动机和已有经验,容易脱离学生的兴趣和生活实际。 综合课程是一种主张整合若干相关联的学科而成为一门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综合课作用:第一是认识方面的作用,综合课程既可以提供整体观念又有利于联系知识的不同领域;第二是心理方面的作用,综合课程是按儿童心理需要、兴趣、好奇心和活动来编制的,有助于学生学习和学生个性发展;第三是社会方面的作用,综合课有利于教学与社会方面的联系,有利于课堂间的相互影响。
根据综合课程的综合程度及其发展轨迹,可分以下几种:一是相关课程(Correlated Curriculum),就是在保留原来学科的独立性基础上,寻找两个或多个学科之间的共同点,使这些学科的教学顺序能够相互照应、相互联系、穿插进行。二是融合课程(Fused Curriculum),也称合科课程,就是把部分的科目统合兼并于范围较广的新科目,选择对于学生有意义的论题或概括的问题进行学习。三是广域课程(Broad Curriculum),就是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教学内容而形成的综合性课程。四是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这种课程是围绕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组织教学内容,社会问题就象包裹在教学内容里的果核一样,又被称为问题中心课程。前三种课程都是在学科领域的基础上进行的知识综合的课程形式,它们打破了原有的学科界限,是旧的学科课程的改进和扩展;而核心课程则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逻辑顺序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内容的。 2010年01月
ISBN: 9787300115900
开本: 16开
定价: 36.00 元

㈡ 语文教学论的研究方法哪些

教学论既是一门理论科学又是一门应用科学。教学原理部分阐明了基础理论和教学的一般理论。在基础理论方面着重探讨知识与教学、教学过程、教学与发展等内容。在一般理论方面主要研究课程理论、智能理论、知情意结合理论、交往理论、活动理论、最优化理论等内容;应用性体现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活动两部分。教学模式 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是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中介环节。教学活动是教学论体系中应用性最强的部分,它是教学原理的具体运用,是各种教学模式必不可少的、共有的组成部分。

㈢ 课程论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研究中小学课程的基本理论与

摘要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根据您的描述:课程论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研究中小学课程的基本理论与课程现象

㈣ 论述课程与教学论的常用研究方法。

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表现,优化课堂结构,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创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允许学生随时“插嘴”、提问、争辩,甚至提出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学生有疑而问、质疑问难,是用心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可贵表现,理应得到老师的热情鼓励和赞扬。现在对学生的随时“插嘴”,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应抱欢迎、鼓励的态度给与肯定,并做出正确的解释。

㈤ 课程理论是什么

作为专业领域的课程研究起源美国,在20世纪伊始,出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深层变迁和学校课程改革的需要,由政府部门组织一些研究者,一些和教育管理部门、学区及学校等课程实践主体紧密联系的研究者,聚焦学习目标、教材编写和评价体系的数据收集、整理和“标准化”技术,并根据这些技术进行学校系统课程设计、改进和实施,以实现课程的现代化。这也就是后来被称作为基于经验主义科学的“课程开发”范式。

这场立足于“问题解决”和“实践需求”的研究,注定了课程研究在成为专业领域一开始就充满了科学主义和技术理性,课程话语的主导权集中在开发技术及学科领域的专家身上。和教育学其他很多研究领域不一样,课程研究并不起源于哲学的沉思或教育学的学理发展,缺少课程理论自身的学术独立性——这也正是后来一些课程研究者批判指向所在。

情况在20世纪中叶发生了变化。

专业领域的课程研究队伍开始出现大批哲学、神学、历史学、美学等人文科学背景的研究者,这个内部充满不同主见的理论阵营在经历了近20年发展后逐渐形成的共同声音是:20世纪初课程论学科产生半个世纪以来的课程研究结果是“反理论”的(atheoretical),也就是说并不是真正的课程理论,而是经验科学或行为科学在课程管理与学区或学校实践的应用。他们认为课程研究需要重新界定、建立自己的概念(概念重建)并形成基本课程本体的理论体系。这当中倡导语言分析、政治科学的休伯纳和主张以人为本、审美理性的麦克唐纳等学者是先锋。而主修过音乐、语言、教育学并一直活跃于课程理论化运动的派纳教授,逐渐成为这一阵营的旗手和集大成者。

正如一些课程学史研究者看到的那样,深受现象学、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学影响的派纳教授认为之前课程研究更关注脱离对个人关怀,重视普适性实践价值的课程,即便提到的关注个体,也是抽象意义的“个体”。而派纳教授强调的是具体存在的个体——个人的体验、理解和意义,在研究方法采用质性的自传式等理论研究方法,用回归、前瞻、分析和综合四个要素解读和理解课程——这也意味着课程研究进入到“课程理解(understanding curriculum)”的范式时代。

㈥ 社会心理学这门课程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理论及研究方法的知识点有哪些

社会心理学这门课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理论及研究方法的知识点包含章节导引,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理论,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研究特征,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

㈦ 课程教学论的十几种教学方式有哪些

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
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一直是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价值追求,有三次重大变革在教育史上影响深刻和广泛。
第一次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创立的班级授课制。他把一对一的个别教学变为一个教师同时对几十个学生进行施教的群体教学,教学效率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夸美纽斯系统论述了统一教材、统一教学时间和空间、统一教学要求的班级授课制,在教育史上是一个重大贡献。自此以后,经过各国的教育实践,班级授课制作为学校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得到广泛运用和发展。
第二次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的课堂教学阶段论。他把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课堂教学程式化、模式化,这样教师就能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效率。赫尔巴特认为,一个教学过程应该有这样四个密切相连的阶段组成:“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后来逐渐演变成“五段教授法”,即我国中小学教师所熟悉的课堂教学五个环节:组织上课、检查复习、讲授新知、巩固复习、布置作业。赫氏的理论让教师们领悟和掌握了课堂讲授教学的步骤、门道和技巧,课堂教学的效率效果因此得到了提升。
第三次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学生中心论。在杜威看来,赫氏理论的基本缺陷在于它从根本上只重视“教材”,而忘记了教育中的“人”,忽视了人的主动性。教学的中心不在教师,而在学生,所以他认为要把教学中心从教师转到学生。杜威对教学的贡献主要不在于发明了某些具体的教学方法,而在于使教学方法迈入了一个新时代,即旨在唤醒主体意识、关注个体独特性、促进个性自由与解放的教学时代。
总之,追求教学效率是各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也是各种教学流派不断探索和倡导的理念和策略,追求教学效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根本价值。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新课程教学改革大背景下的现实迫切要求。
我国从2001年开始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的就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符合2l世纪需要的人才。通过几年的推进,新课程的理念逐步被接受和认同,在教学实践的不同层面都得到了一定的体现和落实。但当我们深入课堂教学一线,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与研究时,就会发现:现实的课堂教学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师生的教学活动与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现实迫切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
教育质量是一切教育活动的生命线,世界各国持续不断的教育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现时代教育发展的大政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条件,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衡量我国教育质量的标准就是看学生的素质是否得到了全面发展和提高,是否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有无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学校能否有效实施素质教育,教育质量能否得到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是关键。课堂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尽可能高速地发展,要求课堂教学必须采取让学生学起来容易,适合学生能力的方式。提高教育质量,不但要让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还要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切实的发展。教学追求效率就是要努力使师生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或教学消耗获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成果。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从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人手,通过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来整体提高教育质量。
(二)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减轻师生负担,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师生教学负担过重是当前教学中普遍而又非常突出的一个问题。“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是普遍反映。
据有关调查,新课程推进过程中,教师负担普遍加重。目前,教师的工作量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1、备课,写教案;
2、上课,包括公开课、观摩课等;
3、批改作业;
4、参加教师培训;
5、听课、参加教研活动;
6、撰写论文等;
7、班级、学生管理,班主任工作。
8、教师自我提高的学习、进修活动(如专升本)等。
网上有段顺口溜形容教师的生活现状 :“ 教师育人终日疲惫,学生告状回回都对。工资不高还要交税,从早到晚比牛还累。一日三餐时间不对, 一时一刻不敢离位。下班不休还要开会,迎接检查让人崩溃。 囊中羞涩见人惭愧,百姓还说我们受贿。”教师们普遍反映,新课程加重了他们的工作负担。为“生存”所困、为“绩效”所忧、为“名声”所累,教师普遍因工作时间长、工作难度大、劳动强度高、心理负荷重,经济压力大而不堪重负。减轻教师工作负担,除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及其教材、教法的不断熟悉等外,改变教师思维方式和工作惯性,向课堂教学要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为迫切解决的问题。
就学生而言,新课程改革的本意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但实际上学生的负担非但没减轻反而更重,甚至还有民谣说现在的学生是“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干得比牛多”。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不但降低学习效率,还造成其严重的厌学问题,进一步影响其身心健康成长。许多学生睡眠不足、体质下降,引发了不同程度的近视、失眠、神经衰弱等生理疾病。有关研究对10省市中小学生的视力抽查显示,小学生的近视率为16.8%,初中生为45.5%。学习负担过重,还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比如:一些学生过度焦虑、忧郁,严重的甚至学习心理失衡,引发恶性事件,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学生长期处于紧张、压抑的心理状态,不利于其健康成长。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主要是由于学生的学习大都局限于接受现成的知识、学生的学在很大程度上被老师的教所替代。在应试教育指挥棒引导下的题海战术、加班加点和教师在课堂上的“填鸭式”教学是导致学生课业负担屡减不轻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深化课程改革、调整优化教学内容、改革考试方式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改善教师教学方式,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就成为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三、新课程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出发点和思路
课堂教学是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下通过教师教、学生学而掌握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因此,在宽泛的意义上,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众多因素都在不同程度地左右着教学过程,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在这些因素里,教师是决定性的因素。教学活动的发动、运行、效果反馈等都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必须从教师着手。在新课程推进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乃至其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都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的提高。所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出发点和思路在于教师自身主体能动性的充分提高和发挥。教师自身主体能动性的提高和发挥主要表现在不断学习和把握新课程的有关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策略、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素养等几个方面。
(一)不断学习和把握新课程的相关理念、方法和策略。
新课程改革是在大的社会转型背景下教育领域的一场巨大变革,它要在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实现转型,努力建立起新型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这样的课程改革目标背景下,观念的转变成为首当其冲的事情。尽管在新课程推进伊始,有关方面就十分重视对教师的培训;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接受、认同和把握客观需要一个过程,从接受到转变为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又需要一个过程。同时,新课程的有关理念和方法在课程改革实践中还有一个不断接受检验的过程。所有这些方面的因素都决定了教师对新课程的把握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也决定了教师的学习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而且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要在不断的学习中,逐渐提高对新课程的领悟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结合自身的教学个性不断优化教育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不是放弃自己已有的教学个性,而是要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在正确认识各种教育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个性,对它们进行重新组合,达到不断优化的目的。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和策略都有特定的适用对象和内容,有应用的时空限制。教师已经习惯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并不是一无是处,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也并不都是灵丹妙药,某种教学方法和策略也不是对每一个教师都适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能否发挥有效的作用,关键在于教师的应用和把握。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每一个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个性,不断对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优化组合,形成新的有生命力的教学方式。
(三)在不断的教学实践反思中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对一个普通的教师来说,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要想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效率,就需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经常性的反思:为什么这节课有效果,好在什么地方,原因在哪里;为什么这节课效果不好,不好在什么地方,原因是什么;是理念问题,还是方法问题;是设计问题,还是实施问题;是学生问题,还是自身的问题;是教材问题,还是时间问题;等等。通过反思.教师就能找出自己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从而在以后的教学中发扬或克服。教学是一种实践活动,只有紧密结合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才能切实改进教学,提高效率。教师自身的成长是不断进行教学反思的过程,教师成长的过程也就是教学效率不断提高的过程。

第一章 提高课堂教学讲授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讲授法作为一种古老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从古至今一直是在教学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新课程实施以来,对讲授法的口诛笔伐却不绝于耳。究其根源,无非是作为传统教学方法的讲授法早已被人们贴上了“灌输”的标签,在当前新课程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这三种学习方式的同时,与讲授法相对应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已被许多人所唾弃,讲授法也因而被判定为造成学生学习方式单一刻板的“元兇首恶”,罪莫大焉。因此很多老师,包括一些领导,言必称自主、合作、探究,而对讲授法大加抨击,唯恐自己拖了新课改的后腿,成为众人的笑柄。但是,众多的教学方法都必须和讲授法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仍应把讲授作为基本的教学策略 ,我们应该采取扬弃的态度,发扬其优点,改善其不足,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讲授的效率。
一、讲授是基本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它是教师使用最早的、应用最广的教学方法,可用以传授新知识,也可用于巩固旧知识,其他教学方法的运用,几乎都需要同讲授法结合才能进行。
讲授法具体形式:
1、讲述。侧重生动形象地描绘某些事物现象,叙述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和概念,并从情绪上得到感染。在低年级,由于儿童思维的形象性、注意力不易持久集中,在各门学科的教学中,多采用讲述的方法。
2、讲解。主要是对一些较复杂的问题、概念、定理和原则等,进行较系统而严密的解释和论证。讲解在文、理科教学中都广泛应用,在理科教学中应用尤多。
3.讲读。教师或学生以朗读方式表述教材或其他读物的方法。
4、讲演。教师就教材中的某一专题进行有理有据首尾连贯的论说,中间不插入或很少插入其他的活动。主要用于中学的高年级和高等学校。
讲授法优点:
1.有利于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讲授法具有两个特殊的优点,即通俗化和直接性。教师的讲授能使深奥、抽象的课本知识变成具体形象、浅显通俗的东西,从而排除学生对知识的神秘感和畏难情绪,使学习真正成为可能和轻松的事情;讲授法采取定论的形式直接向学生传递知识,避免了认识过程中的许多不必要的曲折和困难,这比学生自己去摸索知识可少走不少弯路。所以,讲授法在传授知识方面具有无法取代的简捷和高效两大优点,这也就是讲授法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讲授法有利于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准确地掌握教材,促进学生学科能力的全面发展 。教材不仅汇集着系统的学科知识,而且还蕴藏着许多其它有价值的内容,如学科的思想观点、思维方法以及情感因素。但是,由于教材对学生来说,不仅知识本身不好读懂,其所潜藏的内涵更是不易发现。但教师能够比较全面、准确地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吃透教材、挖掘教材的深邃内涵。所以,借助教师的系统讲授和透辟分析,学生能够比较深刻准确地掌握教材,从而不仅学到学科的系统知识,而且还领会和掌握了蕴含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学科思想观点、思维方法和情感因素。这样,学生的学科能力也就得到了全面提高。
2.讲授法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得到远比教材多得多的东西 。
任何真正有效的讲授都必定是溶进了教师自身的学识、修养、情感、流露出教师内心的真、善、美。所以,讲授对教师来说,不仅是知识方法的输出,也是内心世界的展现。它潜移默化地影响、感染、熏陶着学生的心灵。可以说,它是学生认识人生、认识世界的一面镜子,也是学生精神财富的重要源泉。
3、讲授法是其它教学方法的基础。
从教的角度来看,任何方法都离不开教师的“讲”,其它各种方法在运用时都必须与讲授相结合,只有这样,其它各种方法才能充分发挥其价值。所以讲授是其它方法的工具,教师只有讲得好,其它各种方法的有效运用才有了前提。从学的角度来看,接受法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其它各种学习方法的掌握大多是建立在接受法的基础上。学生只有学会了“听讲”,才有可能潜移默化地或自觉系统地把教师的教法内化为自己的学法,从而真正地学会学习,掌握各种方法。
讲授法局限: :
1.讲授法容易使学生产生“假知”,从而导致知识与能力的脱节 。
教师运用讲授法,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往往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似乎学生只要认真听讲就可径直地获得知识。而实际上,学生对任何知识的真正掌握都是建立在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和自己的独立思考上。而讲授法,教师把知识讲解得清清楚楚,学生以听讲代替思考,即使有自己思维参与,也是被教师架空起来的,因为要跟教师同步进行,这样也就把学生在独立思考中所必然要碰到和解决的各种必要的疑问、障碍和困难隐蔽起来。结果,学生听起来好像什么都明白,事后却又说不清,一遇新问题就会手足无措。这样不靠思维获得知识,不仅知识本身掌握不牢固,更谈不上举一反三加以迁移应用,促进能力的发展了。
2.讲授法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和期待心理,从而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
讲授法渊源于传统的教师中心论,教师是知识的象征,一切知识得由教师传授给学生,所以,这种方法在运用过程中也容易使教师产生重教轻学的思想。教师往往只考虑自己怎么讲,怎样讲得全面、细致、深刻、透彻,似乎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掌握得越多、越好,长此以往,就会产生心理定势,教师不讲就不放心,总觉得不讲学生就学不到东西。于是,注入式、满堂灌便应运而生,并愈演愈烈。而学生呢?也不知不觉地形成了依赖心理,一切问题等待教师来讲解,特别是教师讲得越好,这种期待和依赖心理就越强烈。正是这种期待和依赖心理严重地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这是目前讲授法运用过程中存在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病症,也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病症。

二、讲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教材14页)
讲授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视讲授为禁区。
新课标下的教学如何正确的讲授,这成了一个大难题,讲什么、讲多少、如何讲等问题困扰着教师。新课标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有的学校更是对一节课中教师讲授的时间作出硬性规定,若教师讲授超过15分钟即为不合格的课。于是乎不少教师便把讲授妖魔化,谈“讲”色变,把少讲、不讲作为教学的基本原则。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展示,让学生讲,视讲授为禁区,不敢越雷池半步。一段时间以来,公开课的浮华表演之风日盛,学校的教学评价似乎不太在意教师的讲解如何,而是关注一节课中学生活动时间的长短,因而有些教师在公开课上一会儿多媒体演示,一会儿表演,一会儿组织学生讨论,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教学情境的过于晃动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作深层次的挖掘,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做必要的价值引领,导致课堂华而不实。这种做法严重的背离了新课程的基本精神和指导思想,使教师的教学质量难以得到切实提高。
2、教师讲授失当,“满堂灌”。
3、教师讲不到位,讲授效果差。
讲授存在的主要问题的主要成因:
1、把讲授绝对化。
2、把讲授肤浅化。
3、把讲授歪曲化。

三、提高讲授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1、全面了解学生,遵循师生双向参与原则。
通过提问、回答、讨论、讲解等途径,教师以主导者身份、学生以认知主体的身份直接参与课堂讲授活动。课堂上不能“我讲我的,听不听由你”。
2、选择合适的讲授内容 。
在新课程教学中,在确定了以学定教的原则后,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基础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有的教学内容,如概念的定义、历史文化、数学法则,就常常需要使用讲授式教学方法。还有,概念的定义和有的数学法则根本就是不允许探究的,只能使用讲授式教学方法。如果让学生根据教学创设的情境去自己给出概念的定义,其实是不恰当的。
3、讲授要富于启发性 。
在讲授式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因而有效的提问在讲授式教学中就显得尤为很重要。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与本节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求问题奥妙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乘方”一节的导入时,就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一张薄纸对折30次其高度就可以超过珠穆朗玛峰了,你相信吗?”这样就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4、注重讲授的趣味性。
教学情境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是新课程的一个特点。在讲授过程中,尽可能地使讲授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将抽象的,甚至枯燥的原理寓于生活事例中,注重讲授的趣味性。
5、注意与其他教学法的融合。
在众多教学方法中讲授法是最古老,最基本的方法,有它的优势。但有时在教学过程当中学生很压抑,同时过多的讲授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掉队情况。针对这样的现象要求在课堂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是多种方法的结合。在与其他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时,特别应该扬长避短。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去进行教学。无论什么教学方法,都是为了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
6、教师要训练过硬的的言语基本功。
●清晰准确,使学生听得清。说普通话,音量适中,口齿清楚,用词准确,语言流畅,尽可能地避免语法、修辞、逻辑上的错误。讲述时音量过小,不易被学生所感知;音量过大,易造成学生听觉器官的疲劳,使感受性下降,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简洁明白,使学生听得懂。运用语言的成功,在于懂得针对听众,找到最合适的层次,用不太多也不太少的字眼来表达,当以通俗明白讲解为宜。
●鲜明生动,使学生听得有趣。从头至尾,说话一个腔调,易变成学生的催眠曲,使人昏昏欲睡。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情绪,把幽默引进讲堂,活跃课堂气氛,巧妙地调节控制语言的节奏和音量,使之快慢适度,高低适宜,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娓娓动听。
7、讲究体态语言的运用。
教师的眼神、面部表情、手势、身体姿态、服饰等等体态语言同一般语言符号一样,可以作为信息传递的媒介,具有不可忽视的信息沟通作用。
教师的表情是一种重要的信息源,它蕴含了大量的情感交流的信息,是师生心理接触的重要“外显点”。教师的表情应亲切自然,用自然的积极性和热情去感染学生。切忌始终如一的威严、冷酷的模样,或开怀大笑,矫揉造作。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这扇窗户,师生之间可以有效地交流情感信息。艺术素养较高的教师能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处在教师的“注意圈”中,都有自己是教师的“注意中心”的感觉。教师微笑的眼神使每个学生感到温暖;教师镇定的眼神,使学生感到安全;教师信任的眼神,使学生感到鼓舞。一般情况下,教师应避免对学生久久直视或斜视。学生站立回答问题时,教师的目光不宜过多地旁落。至于讲课时眼看天花板或教室外面,东张西望,目光飘忽不定,更是不可取的。
教师的举止应该从容大方,讲授过程中伴以协调、简练的手势、指点,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某一视觉中心──黑板或正在发言的同学等。直线比划,传达下沉、下降、下决心的信息,快而有力,不容动摇;水平比划,传达平静、安定等信息;折线比划,传达突然变化、转折的信息。课堂上教师的一举二动,无不传递着一定的教学信息。
8、教给学生有效听讲的方法。
教师讲授的效果有赖于学生听的方式。国外学者研究估计,一般人聆听10分钟的谈话,大约仅有25%的效率(感知的信息量仅占全部信息量的1/4)。学生中不良的听讲习惯有:注意力不集中,对讲授内容不感兴趣;被对方说话的姿势所吸引,忽视说话的内容;只注意具体的事实、故事而忽视原理推论;由于大脑信息处理能量大约高于一般人说话速度的五倍,因而听者利用空档思索别的事。教师要注意纠正上述不良的听讲习性,遵循注意规律,安排讲授内容;指导学生记听课笔记,边听边记,从记下教者的板书到有条理地记下教师讲授的重点、难点,再到记下自己听课的收获;要求学生边听边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9、运用恰当的板书
板书是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递教学内容的一种书面交流方式。它可以标明教学的重点,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理清知识体系的脉络层次。对于学生听不懂的符号和不会书写的词语,通过板书给予直接的观照,便于学生感知和记课堂笔记,弥补口语表达的不足。学生通过对板书的直观感受,可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记忆,留下深刻的印象。好的板书须具有以下一些特性:
概括性。对教学内容进行准确的概括,浓缩,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它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聚光点。
条理性。显示知识体系的结构层次,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布局合理。
启发性。提供给学生联想、记忆的“纲要信号”,推理、判断的线索桥梁,内容丰富,不仅明示“是什么”,而且隐含“为什么”。
示范性。一笔一划堪称楷模,一丝不苟形象美观,充分体现教师的表率作用。
但是板书只是传递教学信息的一种方式,它代替不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代替不了学生对实际的思想情感过程的体验。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过于注重板书的设计,一堂课下来,大括号小括号,布满了整个黑板,好像他的一切教学活动就是为了把事先设计好的板书格式填好,板书好了,填满了,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这种为板书而板书的现象是要不得的。已故小学语文教育家袁微子先生曾经建议小学语文课堂上要少用板书,非板书不可的时候,才可以板书。
10、要创新讲授方式:如“谈话式”、“情景式”、“讨论式”。

综上所述,讲授法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普遍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我们不应该错误地认为,现在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讲授法就一无是处了,关键是我们要弄清什么时候、什么内容要用讲授法;用讲授法时该如何去讲,怎样与其他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无招胜有招”的境界。讲授法不排除其他教学方法,在讲授的过程中,该讲授的地方讲授,该自主探究的地方就要探究,各种教学方法相互融合,这并不是矛盾的,而是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每一个阶段的方式可以是不一样的,并非是要一讲到底。

第二章 提高课堂教学提问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这一策略适合任何教材,任何学段的学生,也是教师必须掌握的常用教学技能。课堂提问是师生互动的最主要途径。20世纪初,教育阶流行的一句话是“知道如何提问就等于知道了如何教学”。

一、课堂提问的目的:
1、反馈基本学情。
这是课堂提问最基本的功能,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可帮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知识,比如概念定义等一些基础知识。
2、激发学习兴趣。
在提出这些问题的时候就知道学生可能不知道问题的答案,而且答案也不是唯一的,是多变、不固定的,提出这些问题旨在提高学习探究的兴趣。
3、调整教学活动。
教师不期望学生口头上能马上回答这些问题,提出这些问题目的在于辅助教学活动的开展,即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有计划地调整,引起学生的注意,强调重点 等。
4、开拓学生思维。
精心设计带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比单纯的讲解更能促使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更能完成知识技能的内化,使知识技能掌握得更加牢固。例如教师在教“同一个马铃薯放在清水中是沉的,可为什么放在盐水中却能浮?“为什么恐龙灭绝了?”等等,这些问题能激发学生更独立、更深入地思考,鼓励学生多方面、有创意地回答,综合已学知识进行更高层次地分析、思考。

㈧ 论文开题报告理论性研究方法有哪些

你好啊,你的开题报告选题定了没?开题报告选题老师同意了吗?准备往哪个方向写?
你的开题报告格式要求下载下来了没有?学校开题报告要求看了没有?因为每个学校开题报告格式要求都是不一样的?
最后祝你选题顺利通过

提供一个范文模板范例,仅供参考,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范文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Internet与校园网的接轨,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现实,同时也为中小学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全国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是用5年到10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校校通”工程的启动和发展,给中小学教学带来革新的机会,为学科教学信息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如何有效地利用网上的资源,建构基于网络的现代教学模式是一个迫切研究的问题,而开展网络教学模式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就是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因此,开展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cational 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2、网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如何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时至2000年,教育部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如何保证网络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Higher Ecation Policy)于2000年4月也发表了一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然而,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网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目前,网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

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

3、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方法、步骤与模型的研究

4、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5、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总课题下设如下子课题:

1、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谢幼如、李克东)

2、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邓文新)

3、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系统的开发(柯清超)

4、Web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及支持系统的研究(陈品德)

5、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理论的应用研究(余红)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发相配套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和评价系统软件,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三)预期成果形式

1、论文与专着

发表有关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一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专着《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2、电脑软件

开发《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和《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制作《网络教学设计》专题教学(学习)网站,建立《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源库。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

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法。

对于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的教学研究,则通过建立科学的假设,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如下:

2002年5月-2002年8月,收集资料,建立模型

2002年9月-2003年1月,开发软件

2004年2月-2004年8月,教学试验,评价修改

2005年9月-2005年12月,扩大试验,归纳总结

(二)关键技术

1、基于网络的协作化设计思维工具的通讯模型的构建;

2、教学设计系统中师生教学活动的可视化表示与分析;

3、网络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

4、网络教学过程中学习反应信息的自动采集与处理。

四、课题研究价值

(一)创新点

1、建立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3、开发出操作性

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二)理论意义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将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三)应用价值

1、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

2、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

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出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五、研究基础

(一)已有相关成果

1、曾于93年、97年两度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的成果在全国的大中小学广泛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着,科学出版社)多次再版发行。

2、出版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含教材与光盘)(谢幼如等编着,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含教材与光盘)(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编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等,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在全国广泛应用。

3、97年《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实验研究》和《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获国家教委全国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4、承担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简称96-750)《小学语文科学小品文》、《小学语文古诗欣赏》、《小学语文扩展阅读》、《初中语文新诗赏析》四个子课题的研制与开发,4个项目6张光盘全部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鉴定,被评为优秀软件,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发行。

5、2000年所完成的《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获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等奖,并出版专着《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着,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二)研究条件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单位,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之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拥有从事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的人员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硕士研究生近15名。他们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对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教学应用软件、学科教学工具、资源库管理应用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实验室两个、国家级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基地一个,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三)参考文献

1、《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着,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1994年第二版

2、《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谢幼如等编着,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主编,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

4、《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着,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5、《Global Ecation On the Net》,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 出版社,1999年

6、《教学设计原理》,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7、《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谢幼如编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8、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第一届至第五届论文集,1997年(广州)、1998年(香港)、1999年(澳门)、2000年(新加坡)、2001年(台北)

9、《改善学习--200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编》,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

10、《认知过程的评估》,J.P.戴斯、J.A.纳格利尔里、J.R.柯尔比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11、《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李克东编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六、研究组织机构

本课题的研究人员由教学设计专家、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专家、网络技术专家、学科教学专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研究人员与研究生组成,以大学的教育技术研究所为核心,主要以广东、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区的部分中小学以及西部一些网络环境较好的中小学为研究基地,辐射其他地区的中小学,借助信息技术产业的技术力量,实现理论、技术与学科教学的优化整合。

总课题组顾问:南国农教授(我国着名电化教育专家,西北师范大学)

李运林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电化教育系原系主任)

周君达教授(中央电化教育馆原副馆长)

苏式冬教授(广东教育学院原副院长)

许汉特级教师(广州市教研室)

总课题组组长:谢幼如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李克东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总课题组成员:柯清超博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陈品德副教授、博士生(华南师范大学网络中心)

邓文新讲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余 红副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总课题组秘书:王冬青博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高瑞利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刘铁英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孔维宏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徐光涛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杨淑莲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尹 睿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㈨ 音乐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方法有哪些请运用其中之一作一个简单的研究报告

音乐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法是音乐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具体方式、手段和规范。它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别:1、 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2、 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3、 定性与定量研究4、 宏观研究与中观、微观研究5、 文献研究与现场研究6、 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 中学生对古典音乐的认识与理解研究报告:古典音乐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学生欣赏一些古典音乐可扩大他们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在平时音乐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古典音乐学习缺乏应有的兴趣,从而导致学生审美价值观的缺失。很多学生更偏向流行歌曲。对这种现象针对校内学生进行定性定量研究调查:问题:1:你对古典音乐的印象:高雅 严肃 52%传统 过时 35%没有特别印象 10%2. 你是通过何种方式接触古典音乐的:学校开设的音乐课 75%学习器乐演奏 10%观看电影 5%3. 你认为聆听古典音乐可以带来听觉的愉悦和艺术的享受吗?可以,我在其中得到精神的享受 45% 一般,但我觉得太抽象 30% 不可以,我觉得不能理解古典音乐 20% 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为了更进一步促使学生喜爱古典音乐,懂得欣赏古典音乐,让他们从心里能够真正的接受古典音乐,理解古典音乐还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地提高课堂上兴趣的培养。在兴趣的引领下使学生欣赏音乐的路径不再那么单一,打开心门感受古典美,感受音乐人生。

阅读全文

与课程论的研究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杭州语言迟缓孩子解决方法 浏览:287
如何攒钱快方法 浏览:65
长薯条怎么做简单方法 浏览:601
降真香等级的鉴别方法 浏览:68
木门门锁安装方法图解 浏览:277
配方法怎么化为标准型 浏览:584
电力监测仪使用方法 浏览:739
儿童外斜锻炼方法 浏览:402
婴儿高烧不退的最佳治疗方法 浏览:837
训练狗开心的方法 浏览:7
lm2576发热解决方法 浏览:1000
有哪些方法可以应用到赛车上 浏览:106
基于熵方法的方剂组方规律分析 浏览:682
旱眉毛的种植方法 浏览:606
杭州藕粉的食用方法 浏览:345
八月瓜的功效及食用方法 浏览:66
母猪发情的鉴定方法有哪些 浏览:202
电喷壶的正确安装方法 浏览:98
用什么方法治胡须不再长 浏览:569
我要换安全简单的方法 浏览: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