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研究开发方法

研究开发方法

发布时间:2022-01-09 01:31:28

㈠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过程及研究范围

河南省省辖18个城市广泛分布第四纪松散地层,其浅层土体以及赋存的浅层地下水中低品位的地热能资源丰富。为合理开发利用城市浅层地热能资源,河南省地质调查院于2006年向河南省国土资源厅立项申请开展“河南省重点城市浅层地热能评价与开发利用研究”项目,得到河南省国土资源厅批准,并列为“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矿产科技攻关项目”(科研项目编号02号),2007年初编写了项目设计书,于2007年3月通过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审核,于2009年8月26日通过了河南省国土资源厅的验收和科技鉴定。

原项目研究范围:郑州、开封、新乡、许昌、漯河、周口、安阳、濮阳、焦作、洛阳、南阳等11个重点城市的城市建成区及规划区,面积约5000km2。研究过程中根据社会发展状况,调整工作区面积为2020年规划区面积。

本书研究范围是根据专家意见及河南省的实际情况,增加了鹤壁、济源、三门峡、商丘、平顶山、驻马店、信阳等7个城市的相应内容,同时,根据《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规范》(DZ/TO225—2009),增加了地埋管热泵系统应用适宜性评价与区划研究内容。

二、研究目的

本项目研究目的是为科学利用与保护浅层地热资源,初步研究河南省重点城市浅层地热资源类型与潜力,进行开发利用区划,促进河南省城市浅层地热能的合理开发利用,减少投资风险等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内容

为保证本项目研究目的及任务的实现,有利于科技攻关,提高成果科技水平及实用性,本书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研究。

1.浅层地热能埋藏分布规律及循环特征研究

该课题针对城市所处的山前冲洪积平原、河流冲积平原、河谷及盆地等水文地质单元,对浅层地热能埋藏分布规律和循环体征进行研究,是此次研究项目的基础,重点研究以下内容。

1)第四系厚度及年恒温层深度。

2)浅层地热能埋藏、分布及循环特征。

3)水位、水温、水质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

4)建立和确定浅层地热资源评价参数系列,包括渗透系数、储水系数、地温梯度、回灌渗透系数、热导率和大地热流值等。

5)建立典型城市的浅层地热能概念模型和确定边界条件。

2.浅层地热能资源评价

该课题是城市浅层地热能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区划的主要依据,针对不同的水文地质单元,主要研究如下内容:

1)根据地(水)温观测、抽水和回灌试验及室内测试,计算和确定浅层地热能资源计算与评价参数值。

2)根据概念模型建立数学模型。

3)采用不同评价方法,计算浅层地热能储存量和可采资源量。

4)根据浅层地热资源现状开采量与可采资源量,计算开采潜力,并进行开采潜力分区。

3.浅层地热能采集与回灌技术研究

该课题也是进行浅层地热能合理开发利用区划的主要依据。主要针对不同水文地质单元的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结合现有工程开展回灌技术和现场试验,研究回灌量和水质及水温对浅层地热能储存条件和可采资源量的影响;研究施工工艺,确定浅层地热能采集与回灌的技术条件,包括合理井深、井间距、井结构、开采量与降深、回灌量等;确定合理的“即采即用即灌”方案。

4.浅层地热能综合开发利用区划

在以上课题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适宜性分区;根据开发利用技术条件,确定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方式;对地下水资源和浅层地热能资源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与保护目标。

四、主要研究方法

1.资料收集及二次开发

项目执行过程中广泛收集18个重点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区域地质、水文地质、浅层地热能利用、遥感、水文、气象、环保、城市建设规划和城市节能规划等方面的资料,并进行系统地综合整理。研究内容包括:①地层结构、构造特征;②浅层地热能利用层位水文地质条件;③总结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现状调查研究

在地面调查的基础上,重点对此次研究的18个城市区浅层地热能利用项目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工程占地面积、应用建筑面积、抽、回水井数量、井间距、抽水量与地下水温、回水量与回灌水温、运行期间地下水动态变化、制冷(热)效果等。

3.水动力学方法调查与监测

浅层地热能资源可称为是一种主要以水为载体的可流动资源,为研究地下水的径流条件,开展了地下水位统测和动态监测。在枯水期部署地下水位统测工作,统测点密度一般为每4km2一个点;选择已有的浅层地热能空调系统进行长期监测,以研究地下水源热泵系统运行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监测时间不少于一个水文年,监测内容包括抽水量、回灌量、水位、水质、水温及利用效能等。其中水质监测选择在浅层地热能空调系统运行前、运行过程中及运行后分别采取水样;水位及水温观测频率每5天1次。

4.水热力学方法调查与监测

为研究浅层地温分布特征,对浅层地下水温度进行了调查。主要是结合水动力场研究开展地下水温度场分布测量,仪器采用井中测温仪(型号JL-1),平面上测量点密度大体按每25m2设1个点布设;垂向上测点密度为每2m设1个点,测深视井结构具体条件确定。

5.水文地球化学研究方法

地下水的水化学组成反映了浅层地热能的形成环境与条件,可通过水化学成分研究其成因与形成年龄,评价浅层地热能的科学用途。为分析不同水质对浅层地热能空调系统的影响,研究提出相应的处理工艺措施,结合已有资料,分别在浅层地热能空调系统动态监测点与水化学资料相对较少的研究区补充布置水质全项分析水样并送实验室测试。

6.现场实验方法研究

为了解含水层富水性,计算水文地质参数,研究地下水回灌量和水质、水温对浅层地热能储存条件和开采资源量的影响,确定合理的“即采即用即灌”方案;研究适宜于东部平原细颗粒含水层地区抽水、回灌井科学的施工工艺和成井结构,研究浅层地热能采集技术的适用条件,针对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结合已有或在建浅层地热能利用工程,布置注水试验和抽水试验。为求得不同地层岩性的热物理参数,在郑州市布置施工地质取样孔1眼,所取样品送往南京大学实验室测试。

7.模型建立与研究

建立浅层地热能补给量、排泄量与储存变化量的均衡模型,评价浅层地热能资源量;根据水文地质条件,采用热流量法或数值法预测评价浅层地热能的可利用资源量;根据开采资源与现状开采量评价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潜力。

选择资料丰富且类型典型的地热区段,运用HST3D数值模拟软件,对地热流体运移进行模拟;预测评价规划开采和浅层地热流体利用条件下,地热流体温度的时空变化趋势;模拟不同地质、水文地质、地热条件下,地下水的流场和温度场的分布特征;评价浅层含水层的储热功能和热储量,为合理、科学地开发浅层地热流体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8.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综合研究

在上述方法研究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不同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下浅层地热能采集技术方案,制定各市浅层地热能合理开发利用区划。

9.数据库建设

对收集的资料、新取得的各项资料进行整理装订成册,并统一使用GIS软件平台,按要求建立数据库。对原始图件及成果图件等实施数字化,并建立图形属性库及外挂属性库。

㈡ 研发管理的传统方法

1 "双岗制"
"双岗制"是我国许多科研企业针对人员流动造成知识产权流失提出的一种解决方法。所谓"双岗制"是在研发过程的重要位置上设立两个岗,完成同样的工作,互为备份。"双岗制"带来的主要问题是:
第一,由于重要的岗位用两套人马使用两套设备完成同样的工作,造成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浪费;
第二,如果两套人马完成的结果不一致,造成确认成本的增加;
第三,由于研发过程有许多环节,如开发过程:设计、仿真、调试、测试;研制阶段:原理件、工程件、工艺件、试验件、试用初件等,如果两套人马生成的两套版本都要通过验证过程的所有环节,将大大的增加研制成本、研制周期和造成资源的浪费。
由于在每个"双岗制"研制成本和研制周期几乎翻一番,这样,如果在该产品研制过程中有多个"双岗制"位置,整个研制成本和研制周期将会形成爆炸性组合增加。
2 "重要的部分由多个人分解承担"
"重要的部分由多个人分解承担",这是我国许多科研企业针对人员流动造成知识产权流失提出的另一种解决方法。所谓"重要的部分由多个人分解承担" 是研发过程中将重要的部分和环节进行任务分解,由多个人共同承担和协作完成。"重要的部分由多个人分解承?quot;带来的主要问题是:
第一,如果将重要的部分和环节进行任务分解,将增加系统内部通信开销和协作成本;
第二,如果采用重要的工作由重要的人承担的原则,如果重要的人员不再承担其它重要的工作,将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如果重要的人员还承担其它 重要的工作,如果一旦人员流动,将会造成多个重要任务的知识产权流失,涉及和影响的面会更大;
第三,由于研发过程环节很多,重要任务的分解和多个人员的参与将会大大增加研发成本和研制周期。
3 "记者式"的研发方法
接受主题: 根据上级领导的要求立项和接受项目
采访素材: 自行搜寻和定义市场需求
自行归纳: 自行归纳核定系统功能需求
自由发挥: 独立自由完成功能的实现
自己定稿: 自行定义测试和验收的标准
"记者式"研发管理方法主要问题是:第一,以个人为主体,从接收任务(接受主题)、搜集需求(采访素材)、定义功能(自行归纳)、独立研究(自由 发挥)、自行测试(自己定稿)到任务交付,整个研发过程都由个人控制完成,从而受到了个人认知能力的限制。特别在当今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爆炸、专业分工 与综合技术是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因此,个人认知能力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第二,由于个人专业分工的限制,"记者式"研发管理方法往往只突出了个人的专业领域的应用,而忽视了其它专业领域的有效介入;例如:硬件工程师只突出了硬件设计的有效性,忽视了系统设计、仿真分析、软件设计、硬件测试、软件测试、系统综合等专业应用发挥;
第三,自行定义测试和验收标准属于自己立法,自己执法,与研发产品质量控制和最终确认的基本原则相违背。
第四,"记者式"研发管理方法将导致知识产权落入个人控制之中。
4 "逐级下达式"研发管理方法
主题选择决策: 上级领导
系统功能确定: 由承担任务书个人的能力和理解力确定
研制状态控制: 项目组各自为政
结果测试确认: 自定义测试与验收标准
"逐级下达式"研发管理方法主要问题是
第一,以责任传递为研发控制流程的主线,以任务书为研发任务完成的目标,忽略了研发过程和研制状态节点的控制与检验;
第二,责任书和任务书难以全面反映市场需求和产品功能定义,把市场需求和产品功能定义交给任务组来完成,从而受到任务组认知能力的限制,难以体现多专业系统综合和企业整体水平的有效发挥,造成产品研制目标与市场需求脱钩;
第三,各任务组以任务书为研发任务完成目标,以责任书为交付状态,各自为政,造成各任务组之间技术协调和系统综合难度增大,难以有效实现系统总体目标;
第四,各任务组根据责任书和任务书自行定义自己承担任务的测试和验收标准,从而不仅造成了自己立法,自己执法状态,违背了研发产品质量控制和最终 确认的基本原则,而且由于各任务组承担任务的角度和认知能力的不同,各自定义的测试和验收标准难以统一合并形成系统统一的测试和验收标准。
5 "小炉匠式"研发方法
自我中心: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易与别人合作
自我封闭:以自身技术能力为项目全技术状态
自我开发:自我封闭开发,不愿意让别人了解和提建议
"小炉匠式"研发管理方法主要问题是:
第一,容易产生以个人为中心,个人的认知能力决定了项目的技术状态;
第二,自我封闭开发,不愿意采用自己认知能力之外的成熟技术和新技术,一切从底层开始,低水平重复;
第三,缺乏规范设计,增大了产品技术实现的模糊性,难以实现产品的维护和升级;
第四,知识产权掌握在个人手中,容易造成知识产权流失。 PACE法
早在1986年,美国PRTM公司创作了PACE(Proct And Cycle-time Excellence,产品及周期优化法)方法论。 PACE关注的要素有:正确决策、项目小组构成、开发活动的结构、开发工具与技术、产品战略、技术管理、资源管理。PACE算得上是产品生命周期管理领域 的方法论鼻祖。PACE诞生之后,很多企业和学术机构不断地提出了适合于本行业的研发管理方法论,
ISO9000族质量体系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为了满足国际经济交往中质量保证活动的需要,在总结各国质量保证制度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近十年的工作,于1987年发布了 ISO 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系列。1994年进行了第一次修订,形成了ISO 9000族标准。2000年再进行了重大修订,发布了 ISO 9000新标准(2000版)。
CMM/CMMI
1986年11月,美国联邦政府委托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Mellon)软件工程研究所(SEI)开发一套用于评估软件承包商能力的方法。 SEI于1987年9月发布了一套软件过程成熟度框架和一套成熟度问卷。1991年,SEI将软件过程成熟度框架发展成为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apacity Maturity Model,CMM),诞生了CMM 1.0。
PMBOK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是项目管理专业领域知识的总称,它是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总结了项目管理实践中成熟的理论、方法、工具和技术所提出的。其后经过数次修订,目前最新版是PMBOK2004。
PMBOK定义了为44个基本的项目管理过程,从过程输入、输出以及采用的工具和技术的角度给出了项目管理过程的详细描述。这44个项目管理过程基本覆盖了项目管理实践中的基本管理过程,但是,这些项目管理过程必须和产品实现过程结合起来,才能完成整个项目活动。
敏捷开发
RUP
企业在研发管理上经常遇见的问题
⑴由于没有目标和方向,缺乏明确的研发战略。
⑵研发在公司的定位不清晰,不能有效整合有限的研发资源,也无从发挥研发在企业的价值。
⑶研发需求信息的获取较为被动,缺乏对公司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的深入调查和分析。
⑷形成初步的研发需求清单后,也缺乏相应的机制对其进行甄别和筛选,以形成最终的研发
课题。
⑸研发工作的组织形式不合理,缺乏整体规划。
⑹项目制定中,项目成员没有明确合理的责权利规定,项目的配合和协调工作基本是由研发人员推动的,其他成员和部门只是被动参与。
⑺研发基础性总结工作做得很少,知识管理体系不健全,研发和技术的思路及成果系于个人而不是系于公司,破坏了研发的延续性。
⑻没有相关的机构和制度来监督和控制项目的运行,项目存在较大的风险,也缺乏项目评审机制对项目进行科学的考核和分析。
⑼缺乏研发专业性人才。
避免企业在研发管理的五大误区
误区之一:研发管理是研发部门的事情。
误区之二:研发管理改革应立竿见影
误区之三:IPD是研发管理的唯一选择
误区之四:IPD是CMMI的组成部分
误区之五:中小企业不需要研发管理。
中小企业如何实施有效的研发管理
当前业界优秀的研发管理实践的代表是IBM倡导的集成产品开发(IPD)和美国SEI的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CMMI)。这两大研发管理体系相互相承,二者的结合即可在理念认识、战略层次、运作框架等宏观层面上帮助企业提升,也可以在具体执行、操作指导等微观层面上帮助企业落地。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改善产业结构,鼓励中小型企业自主创新。据演讲者多年的研发管理实践和咨询经验,国内中小企业在研发管理上普遍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 相对而言,中小型企业管理高层对于市场方向的把握比较准确;
¨ 企业业务方向/模式相对单一,但正逐渐延伸产品领域,并提供更多的服务形式;
¨ 公司销售规模、人员规模特别是研发人数、组织规模等随业务扩张而急速扩张;
¨ 企业市场能力/销售能力普遍较强,但内部研发往往跟不上业务速度,导致研发项目延期较多;
¨ 某些非技术背景的高层领导认为研发往往处于“失控”状态,因其不知如何参与研发工作;
¨ 由于公司业务规模/研发员工数量的膨胀,组织机构的建设跟不上速度,特别表现为,引入了很多人员,但公司效率却未提高,反而不如创业初期;
¨ 新产品开发成功几乎是不可预知的,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研发团队中的“牛人、能人、专家”;但具备这种能力的人才规模增长速度跟不上越来越多的新开发任务数量。
¨ 从外部引入了一些有经验的员工,但融合成为难题;几乎每个人都凭自己的经验做事,很多问题都源于产品开发成员之间的不规范合作导致,特别是在不同职能部门之间配合(如研发与市场/业务、生产、采购等);
¨ 公司成立时间不短,但无法在组织层面积累有效的经验;员工的成长完全依赖于在不断的犯错中获取经验教训;
¨ 公司规模的扩大,管理层级更深,导致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因组织原因而弱化。
面对这些由国际优秀的研发企业和组织提出的管理体系模型,我们的中小型企业能否采取“拿来主义”,帮助自我提升呢?答案是肯定的。但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 在进行研发管理体系建设时,应基于企业发展阶段,进行“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既解决短期面临的问题,也为企业未来更上一层楼奠定良好基础。
¨ 抓住重要且紧急的改进点,抓住企业发展阶段投入产出比最高的改进点,进行研发管理体系建设,为成长性企业科技的持续成长提供动力。
¨ 企业研发体系在从不规范走向规范的过程中,必然需要夯实基础建设工作,才能为企业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中持续成长提供基础保障。
¨ 研发基础建设必须全面系统,不能存在相对短板。
¨ 研发体系建设将以产品开发流程为主线,各改进方面不能离散、独立。
于是,演讲者提出了中小企业在提升研发管理能力道路上的早期改善模型: 1. 研发战略与业务决策
2. 研发组织运作
3. 产品开发流程
4. 研发项目管理
5. 研发人力资源管理
6.客户需求
7. 系统工程
8. 技术开发
9. 研发IT支撑
10. 技能管理 ●针对完成产品开发所需之各项关键作业项目以及质量管理的执行,有一套系统化、标准化的方法在运作,并且将焦点放在容易出错的步骤。
●对于某个研发项目是否启动、或是要终止等重大决策,有一套很精确的评量标准以及排定先后顺序的决策模式,让管理者可以及时做出决定。
●同时进行各项活动(同步工程)以加速产品开发的速度。
●对于跨部门的沟通,有一套良好的权责划分方式以及协调机制。
●强烈的市场导向,在研发活动一开始时,即邀请客户及供货商充分参与。
●在研发活动开始之前,整个项目的规划及准备工作即已完成。 全球专业从事研发管理咨询领域的企业不多,国外的专业机构包括PRTM公司和IBM公司,国内专业机构只有中天华夏、汉捷等少数几家。

㈢ 研究方法

利用注水井吸水剖面、小层沉积微相和数值模拟三种方法综合研究南区沙二下1-5层系剩余油分布规律。

1.注水井吸水剖面法

注水井吸水剖面法是利用历年来注水井吸水剖面资料,将注水井累积注水量分配到小层,再根据室内岩心水驱油试验结果,注入体积倍数与采收率、含水率之间的关系,来确定小层剩余油分布规律。

(1)建立静态数据库,统计小层渗透率分布规律

系统建立南区沙二下1-5层系油、水井静态参数数据库。利用算术平均法和有效厚度加权平均法,分别计算出各小层渗透率平均值。利用概率统计的方法,求出各小层渗透率分布变异系数。

(2)建立吸水剖面数据库,计算小层累积注水量

在静态数据的基础上,建立注水井吸水剖面数据库。利用吸水剖面数据库可以统计出历年单井、小层吸水厚度变化趋势和吸水强度分布规律。利用吸水剖面数据库和注水井单井累积注水量,可以计算出历年小层累积注水量。

(3)建立注入体积倍数与采收率、含水之间关系,计算小层采出程度

根据濮城油田南区濮检1井非稳定流油水相对渗透率、水驱油试验报告和沙二下第446号岩心试验结果,由小层累积注水量计算出小层注入体积倍数,再根据以上关系内插求出各小层的采出程度和含水率。

(4)确定小层驱油效率

根据利用中原油田开发室内试验数据统计出来的驱油效率ED试验公式: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研究:以辽河油田欢26断块为例

驱油效率ED可以做为小层在均质条件下的最终值,驱油效率ED1可以做为小层在非均质条件下油田开发的最终值,或称测算采收率。在油田开发中,驱油效率还受注采井网及工艺技术条件的限制。

(5)计算小层剩余油量

根据小层驱油效率计算出可采储量,再由小层采出程度计算出剩余油量。

2.小层沉积相法

通过对濮城油田沙二下段沉积相的研究,认为濮城沙二下段沉积环境为浅水湖泊相和浅水三角洲相,其特点是水下分支河道异常发育,水下河道亚相是沙二下段沉积主体和骨架,河道层序具有对称性,底部粗粒段和顶部细粒段较薄、中间段厚度大且粒度均匀,河道砂体是本区沙二下段主要储集层;南区沙二下长期处于水下河道沉积区,砂层多,分选好,是濮城油田沙二下中的最好储集层。

针对沙二下1-5油层目前开发现状,结合沉积相研究和油水生产剖面的初步分析,得到以下认识:

(1)河道砂是主要的吸水层,也是目前的主要产出层

在油田开发初期,河道砂(包括水下河道主水流线上的SH型砂体,居非主水流线上的H型砂体和居水下河道中的相对高台上的T型砂体)是主要的吸水层,也是主要的产油层。到油田开发中后期,由于油田含水的升高,主产层逐步过渡到主产水层。

根据1987年至1991年注水井吸水状况分类统计,河道砂是注水井的主要吸水层,统计48口注水井的吸水剖面,河道砂的射孔厚度204.5m,占总射孔厚度的45.7%,河道砂的绝对吸水量2692.2m3/d,占总吸水量的66.3%。其中1988年至1990年,河道砂射孔厚度占总射孔厚度的53%左右,绝对吸水量的百分数却高达80%以上。1987年至1990年,在射开河道砂厚度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注水井中河道砂体的吸水能力有增大趋势,相对吸水百分数由57%增大到90%。

根据9口生产井产出剖面统计资料(表4-14),河道砂也是目前主要的产出层。统计沙二下1-5层系河道砂射孔厚度45.1m,占总射孔厚度的40.1%,河道砂产液量122.3m3/d,占总产液量的64.8%。

(2)河道砂在注水井和生产井之间已经形成地下水道,是主要的产水层

根据濮3-284井环空测井资料分析,射开16层,产出层5个,产出层占31.3%;射开厚度33.5m,产出厚度16.4m,产出厚度占49.0%。其中主要产水层32小层,2层5.0m,日产油1.7m3,日产水19.7m3,含水92.1%。

濮3-284井的一线注水井是3-282井,由于濮3-28井处于河流的边滩部位,油层物性差,吸水状况差。根据历次吸水剖面资料解释,射开有效厚度1.4m,日吸水量只有5m3左右,分析结果一线注水井不是主要的来水方向。

濮3-278井是濮3-284井的二线注水井,根据吸水剖面资料分析,是其主要的来水方向。濮3-278井沙二下32小层,射开吸水厚度3.2m,日吸水量66.3m3。根据沉积相分析,濮3-278井和濮3-284井的沙二下32小层处于同一河道砂体,它们之间连通性好、渗透性好,在油田注水开发中已经形成了地下水道。

(3)前缘砂和滨湖砂是目前主要的产油层

前缘砂分布在水道的两侧,滨湖砂距河道砂较远。前缘砂属中渗透砂体,滨湖砂属于低渗透性砂体。

统计沙二下1-5层系主要处于前缘砂和滨湖砂部位的21口生产井,1992年9月份日产油水平289t,井数占全层系开井数的34.4%,日产油水平占56.1%。21口生产井平均单井日产水平13.8t,平均含水37.0%。其中处于前缘砂亚相的濮3-41井,生产沙二下3-5,射开5层13.4m,其中有效厚度3层7.6m,9月份平均日产油16t,含水61%,累积产油7.09×104t。

统计沙二下32和沙二下52两个典型含油小层,前缘砂2.32km2,滨湖砂3.02km2,分别占两小层含油面积的30.1%和39.0%。前缘砂和滨湖砂在平面上分布面积比较大,由于油层物性差、渗透率低,目前水驱动用状况差,剩余油量比较大,是今后挖潜的主要方向。

综合以上分析,河道砂是主要的吸水部位,同时也是主要的产出部位,过去是主要的产油层,目前是主要的产水层。含水一般均在80%以上,局部含水达到90%以上。目前剩余油很少,已到水洗油的阶段。大庆的河流过渡相和河漫相部位(濮城的前缘相与滨湖相)是目前主要的剩余油聚集带,也是目前主要的产油层,因此下步调整挖潜的方向应为河床过渡相和河漫相。

3.数值模拟法

(1)建立模型

①网格的划分

该模拟区块共有25小层,模型建立纵向上以主力层单独模拟层为原则划分为13个模拟层;平面上选取不等间距的矩形网格系统。整个模型网格总数为13×18×13=7254,其中有效节点4873个,死节点为2381个。

②油藏参数的选取

油藏流体物性参数。

相对渗透率数据:由于没有本区块油藏的相对渗透率数据借用邻近区濮检1井的数据进行了修正。沙二下1-5共选用七条相对渗透率曲线。

PVT数据:南区沙二下1-5层系没有取得PVT数据,故借用与其相近的东区文35井的数据进行了处理修正。

网格节点参数:网格节点数据除网格步长外,其他地质参数均来自每口井的电测解释结果,在工作站上用插值法算得每个网格的数据。

初始化计算结果:濮53块沙二下1-5油藏由于未对每一小层储量进行标定,利用每小层体积百分数来计算每一小层储量。利用三维三相模拟各小层储量结果。

(2)历史拟合

根据生产历史对单井,全油田的压力、含水进行了拟合,均得到了较满意的结果。

㈣ 软件开发步骤包括哪些过程

软件开发一般分为五个阶段:

1.问题的定义及规划

此阶段是软件开发与需求放共同讨论,主要确定软件的开发目标及其可行性。

2.需求分析

在确定软件开发可行性的情况下,对软件需要实现的各个功能进行详细需求分析。需求分析阶段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这一阶段做的好,将为整个软件项目的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同样软件需求也是在软件爱你开发过程中不断变化和深入的,因此,我们必须定制需求变更计划来应付这种变化,以保护整个项目的正常进行。

3.软件设计

此阶段中偶要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对整个软件系统进行设计,如系统框架设计、数据库设计等。软件设计一般分为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还的软件设计将为软件程序编写打下良好的基础。

4.程序编码

此阶段是将软件设计的结果转化为计算机可运行的程序代码。在程序编码中必定要制定统一、符合标准的编写规范。以保证程序的可读性、易维护性。提高程序的运行效率。

5.软件测试在软件设计完成之后要进行严密的测试,一发现软件在整个软件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整个测试阶段分为单元测试、组装测试、系统测试三个阶段进行。测试方法主要有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

㈤ 研究及开发是什么意思啊

研究是主动寻求根本性原因与更高可靠性依据,从而为提高事业或功利的可靠性和稳健性而做的工作。“研究”一词常被用来描述关于一个特殊主题的资讯收集。利用有计划与有系统的资料收集、分析和解释的方法,获得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是主动和系统方式的过程,是为了发现、解释或校正事实、事件、行为、理论,或把这样事实、法则或理论作出实际应用。 研究是应用科学的方法探求问题答案的一种过程,因为有计划和有系统的收集、分析与解释资料的方法,正是科学所强调的方法。
开发,是指以荒地、矿山、森林、水力等自然资源为对象进行劳动,以达到利用的目的;开拓;发现或发掘人才、技术等供利用。

㈥ java应用程序开发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研究方法=仓库温度控制技术+java语言实现。
只能这么回答了。你的问题能让人看懂已经很不容易了。

㈦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 3. 1 研究内容

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本书的研究重点是斜坡演变的内外动力作用机制及成灾危险性评价,选择的示范研究区为金沙江虎跳峡河段。具体的研究目标是结合金沙江虎跳峡水电开发中的斜坡变形破坏问题,对斜坡演变的动力地质作用机制及作用过程进行研究,建立斜坡演变的内外动力耦合作用模式,为以后的斜坡灾害深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该地区典型斜坡灾害的变形破坏与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相关性剖析,获得表征内外动力耦合作用空间强度差异性分布的地质动力区划指标体系,并将其应用到斜坡灾害危险性定量评价中,用以指导工程决策和环境管理。具体研究内容可概括为:

1) 虎跳峡工程区及其影响带的地质背景与河谷斜坡变形破坏体赋存环境的调查与研究,是整个课题的地质基础。因此,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研究区特殊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新构造运动、水文气象等内、外动力条件,以加深对河谷斜坡演变的环境系统的认识。

2) 对金沙江虎跳峡河段 ( 其宗-大具) 斜坡变形破坏类型、规模、数量、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活动性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研究基本环境条件 ( 或环境场) 对斜坡变形破坏的综合效应,为斜坡灾害的形成机理和危险性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3) 通过斜坡变形破坏与地质动力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研究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斜坡变形破坏体的形成演化、发育频率和空间分布特征,并在定量意义上揭示了各动力因子对斜坡变形破坏的主次关系,为斜坡演变机制分析及成灾危险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4) 对虎跳峡河段典型斜坡演变机制进行重点剖析,查明区域斜坡演变的地质背景与内、外动力地质作用机制及作用过程。分析了斜坡演变的内、外动力作用的耦合要素及其演变效应,综合确定虎跳峡地区河谷斜坡演变的内外动力耦合作用模式。

5) 模拟河谷大规模反倾岩体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的重力时效性弯曲变形和累进性剪切破坏模式,进而研究其在库水位骤降与地震作用下反倾斜坡的动力稳定性; 探索岩质斜坡最危险滑裂面全局优化算法。

6) 以下咱日堆积体为重点,通过对其成因模式、岩土体介质的物理力学性质的试验研究,揭示堆积体斜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利用强度折减有限元方法对该堆积体在不同工况下的三维稳定性、塌岸及失稳模式等问题进行分析,为水电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7) 根据内外动力耦合作用强度的空间差异性特征,将统一的地质动力区划模型纳入到斜坡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中,建立地质动力区划指标体系及强度等级,对虎跳峡河段斜坡灾害危险性进行定量评价。

1. 3. 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 通过广泛的资料 ( 包括国内外文献、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现场勘察资料等) 收集和野外实地调查,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原始资料统计、地质历史对比和地质类比等方法,进一步分析虎跳峡河段的区域地质背景,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气象条件和新构造运动特征等。

2) 根据实地调查、遥感图像和航片解译成果,收集整理有关虎跳峡库区其宗—大具段斜坡变形破坏体 ( 包括斜坡变形体、滑坡体和崩塌体) 的基本信息,建立斜坡变形破坏体数据库,进而分析斜坡变形破坏体的发育状况 ( 如类型、规模和数量等) 、空间分布规律及与基本环境条件 ( 或静态环境因子) 的关系。

3) 采用单因相关分析方法剖析斜坡变形破坏与各种地质动力作用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内、外动力作用下斜坡变形破坏体的发育频率、规模和空间分布特征;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效果测度分析模型 ( EMA) ,对斜坡变形破坏与主要动力地质作用进行关联度综合量化分析,并确定了影响河谷岸坡稳定的关键性动力因子,从定量的角度探讨研究区各种动力地质作用对斜坡变形破坏的主次关系。

4) 以两家人大型松散堆积体、龙蟠右岸斜坡变形体和滑石板堆积体滑坡为典型实例,采用工程地质力学分析方法重点剖析虎跳峡工程区斜坡演变的成因机制,并建立了虎跳峡河谷地区斜坡演变的内外动力耦合作用的基本模式 ( 或概念模型) ,并对堆积体滑坡的滑动周期进行了初步的分析预测。

5) 基于反倾岩体变形破坏的时效性,引入强度折减法来分析并以安全系数来评价反倾岩体边坡的稳定性,并从边坡变形演化过程中剪切屈服区的扩展方式中,提出了 “软基效应”和 “互层效应”共同作用下大规模反倾岩体的 “累进剪切破坏模式”。运用离散元进行变形岩体的全时程动力分析,指出地震惯性力作用引起的剪应力积聚效应和超静孔隙水压力累积效应是导致斜坡失稳的内在机理。将遗传算法和 Sarma 法相结合,并引入保持最优的灾变策略,提出适用于岩质边坡最危险滑裂面分析的 GA-Sarma 算法。

6) 对下咱日堆积体的研究,我们首先从堆积体的地质结构调查入手,通过野外地质特征和钻孔特征的综合分析,研究堆积体的成因类型和形成演化历史; 通过现场大型直剪试验、推剪试验、粒度分析和大尺度单环渗透试验,对五类堆积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取得全面的认识; 通过典型采样的室内力学试验和细观结构分析,研究堆积体变形破坏规律及其结构控制机理; 通过综合分析建立的地质模型和强度折减少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研究堆积体在不同工况条件下的二维和三维稳定性。

7) 在典型斜坡演变机制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内外动力耦合作用强度的空间差异性特征,应用模糊综合评判 ( FCJ) 与地理信息系统 ( GIS) 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地质动力区划指标体系及强度等级,并结合静态环境条件 ( 包括岩土体类型、岸坡结构及坡型等) ,预测工作区不同区段未来可能发生斜坡灾害的程度。地质动力区划方法为斜坡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书的研究技术路线如图 1. 3. 1 所示。

图 1. 3. 1 研究技术路线图

㈧ 研究内容及方法

本书是作者主持的云南省科研项目:岩溶水有效开发技术方案研究(项目编号:2003PY04),依托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云南典型地区岩溶地下水调查与地质环境整治示范(项目编号:200310400024)完成的研究成果。完成了典型岩溶流域1:5万水文地质及环境地质测绘1100km2,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钻探3791.94m,各类物探4169点,取岩土水样试验分析626件,岩溶水动态监测18个点,岩溶水示踪试验2组等大量的调查和勘探试验工作。这些工作和成果,为本书的研究提供了翔实的资料,使之能够顺利完成,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并检验了研究成果的正确性。同时,本书的研究也为岩溶水的勘查和开发示范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指导,使开发工程的技术方案设计得到了技术创新,工程取得了显着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达到了示范目的。

此外,1999~2002年,作者参与主持完成的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勘查与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也为进行岩溶水有效开发技术研究提供了水文地质与水资源的系统基础资料。在各个参加工作的省市区的示范工作中,也成功地建成了一批暗河及大泉引、提、堵、蓄、富水块段钻井开采工程。这些调查成果和工程实践,为本书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本书的研究目的是通过科学技术研究,在岩溶水资源及地质环境特征研究,以及岩溶水开发技术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总结适宜于不同的岩溶水源地类型以及不同需求的岩溶水有效勘查和开发技术方案,为岩溶水的有效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使岩溶水开发的成功率和效益大幅度提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书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研究,所采取的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如下:

第一个方面,以现代岩溶学理论为指导,深入研究国家国土资源大调查西南岩溶地区岩溶水资源调查的最新资料。系统地认识岩溶地质环境及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岩溶水的赋存及运动特征,准确把握岩溶水富集规律,建立确切的找水标志,提高寻找和圈定岩溶水源地的准确性。根据岩溶含水层的埋藏分布、岩溶水出露状态,以及岩溶含水层的导水和赋水空间形态、结构及水动力特征,划分岩溶水源地类型,分析总结各类岩溶水源地岩溶水的开发技术条件,评价其脆弱性,最终掌握各类岩溶水源地对不同的勘查开发技术的适宜性。

第二个方面,引进目前国内外先进的核磁共振、高密度电法、地质雷达等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研究这些技术的特点和适用条件,结合常规电法技术和水文地质调查分析方法,选择典型的岩溶流域,结合国家在云南安排的岩溶水开发示范工程建设,针对不同类型岩溶水源地的勘查技术条件,分别选择不同的方法开展野外技术方法试验研究,并对探测和综合分析解释成果进行钻探检验,验证其可靠程度及准确性,优选出适合不同类型岩溶水源地的有效探测技术方法,集成岩溶水有效探测技术方案。

第三个方面,通过调查省内外岩溶水开发工程,考察发达国家岩溶水开发情况,收集国外相关信息,研究其成功的技术和经验,以及其中失败的原因与缺陷。根据各类岩溶水源地的开发技术条件,引出新的技术方案,并选择典型岩溶水源地进行开发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加以改进和完善,得出各类岩溶水源地岩溶水有效开发技术方案。

从岩溶水开发的全过程来分析,成败的最关键环节是找水勘查,只有找准岩溶赋水空间或径流通道,才可能正确有效地实施岩溶水开发工程,这个问题的解决除了提高水文地质研究程度外,关键是要减少物探方法存在的多解性。本书研究了适合不同岩溶水源地的物探方法,通过不同方法探测结果的相互补充、验证,根据经济合理性和探测的有效性比选,选择其中适宜的方法形成综合探测方案,并建立代表不同含水层的地球物理特性、反映各类岩溶赋水空间的解译参数和标准,从而达到提高探测的可靠性和精度的目标。

参考文献及主要参考资料

[1]国家技术监督局.水文地质术语(GB/T14157-93)[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3

[2]袁道先,蔡桂鸿.岩溶环境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23~58

[3]王宇,李燕,谭继中等.断陷盆地岩溶水赋存规律研究[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3.1~4

[4]袁道先.对南方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及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一些意见[J].中国岩溶,2000,19(2):103~107

[5]王世杰.喀斯特石漠化概念演绎及其科学内涵的探讨[J].中国岩溶,2002,21(2):101~104

[6]王瑞江,姚长宏,蒋忠诚,等.贵州六盘水石漠化的特点、成因与防治[J].中国岩溶,2001,20(3):211~215

[7]耿弘,王宇,汪才芳等.云南岩溶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77~78

[8]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网络全书 环境科学[M].北京: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1983年.216

[9]杨京平,卢剑波.生态恢复工程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5~6

[10]王宇,张贵.滇东岩溶高原石漠化及防治对策[A].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岩溶地下水与石漠化研究[C].南宁:广西科技出版社,2003.26~35

[11]苏维词,朱之孝,熊康宁.贵州喀斯特山区的石漠化及其生态经济治理模式[J].中国岩溶,2002,21(1):19~24

[12]姚长宏,杨桂芳,蒋忠诚.贵州省岩溶地区石漠化形成及其生态治理[J].地质科技情报,2001,20(2):75~78

[13]苏维词,周济作.贵州喀斯特山区的“石漠化”及防治对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5,4(2):177~182

[14]沈继舫主编.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利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111

[15]邓德仁.21世纪初期的云南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行动框架[A].水资源与能源可持续发展研究[C].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3.11

[16]袁道先,刘再华,林玉石等.中国岩溶动力系统[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2.1~2

[17]袁道先.论岩溶水的不均匀性[A].《汇编》编选小组.岩溶地区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工作经验汇编[C].北京:地质出版社,1978.1~19

[18]Urich P M,Day M,Lynagh F.Policy and practice in Karst landscape protection:Bohol,the Philippin.Geographical Journal,2001,167(4):305~323

[19]Yuan Daoxian.Rock Desertification in the Subtropical Karst of South China.1997,Z.Geomorph.N.F.Suppl.-Bd.108,81~90

[20]袁道先.全球岩溶生态系统对比:科学目标和执行计划[J].地球科学进展,2001,16(4):461~466

[21]丁继红,周德亮,马生忠.国外地下水模拟软件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勘察科学技术,2002(1):37~42

[22]CCOP Technical Secretariat.Proceedings of the 1st Compiler’Meeting of DCGM Phase Ⅳ:Groundwater and Geothermal Databases.24~26 April 2001 Bangkok,Thailand

[23]王宇,李丽辉.德国岩溶水勘查技术与开发利用概况[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5,32(6):91~95

[24]西部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新技术应用项目组.国内外地下水勘查新技术专集[M].中国地质调查局,2004.27~68

[25]袁道先.法国岩溶和岩溶水[R].桂林:地质矿产部岩溶地质研究所,1984.21~34

[26]岩溶地质考察组.赴南斯拉夫岩溶地质考察报告[R].北京:国家地质总局,1982.27~42

㈨ 研究开发新药的目的和方法

药品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寻找安全、有效、优质、稳定的新药,使它能够上市为人 类健康服务。加强对新药研究全过程的认识和管理,不仅对保证药品质量、维护人民
身体健康和用药的合法权益,有着重大意义,而且对保证社会稳定、保证改革开放以 及保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建设也有着重大作用。

阅读全文

与研究开发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125x88用三种方法简便算法怎么算 浏览:43
dota2更新慢解决方法 浏览:317
怎样教育男孩子才是正确的方法 浏览:757
三能土司模具使用方法 浏览:701
什么是系统治疗方法 浏览:583
怎么设置屏幕按钮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586
胶水管粘接方法视频 浏览:202
烧伤疤痕的治疗方法 浏览:980
列举甲骨文的造舰方法有哪些 浏览:31
魅族的语音助手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158
治便秘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 浏览:137
冲浪泵的正确安装方法 浏览:887
fresh绿茶面膜使用方法 浏览:938
手老是抽搐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浏览:893
三点共线的常用证明方法初中 浏览:548
小儿长咳嗽有哪些方法 浏览:191
暖气管的正确方法 浏览:618
快速批量删除朋友圈方法 浏览:362
宝宝锻炼脚的力量训练方法 浏览:908
女哑铃锻炼方法图解 浏览: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