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在运用求同法探求因果关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有人获得了深睡眠,却不做很多的梦,仅仅表明他的大脑中“主管”的那一部分系统不太活跃,处于休息状态。而多梦的人也不表明那一部分就没有得到休息。深度的无梦睡眠可使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补充能量,解除疲劳,而有梦睡眠,则可以有节奏地刺激大脑,使其保持一定的兴奋水平,从而起到稳定机体的调节作用。所以应一分为二看待做梦,适度的梦有利于健康,但过度的恶梦则是病态,有损健康。
② 谁能具体讲一下求同求异法
一、求同法
求同法又称契合法。它的基本内容是:如果被研究现象在不同场合出现,而在各个场合的诸多先行情况下,只有一个情况是这些场合共同具有的,则这一个唯一的共同情况就是被研究现象的原因。
求同法的逻辑形式是:
场合 先行情况 被研究现象
(1) A、B、C a
(2) A、D、E a
(3) A、F、G a
所以,A情况是a现象的原因。
求同法的明显特点是异中求同。求同法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结论不是必然可靠的。
8-14
为提高求同法结论的可靠性程度,运用求同法应注意:
第一,分析各场合中除了已发现的某一共同情况外,是否还隐藏着其它的共同情况;
第二,尽量增加被比较场合的数量,进行比较的不同场合愈多,结论的可靠性程度就愈高。
8-15
二、求异法
求异法也叫差异法。它的基本内容是:如果在被研究现象出现与不出现的两个场合中,其它先行情况都相同,只有一个先行情况不同,则这个唯一不同的先行情况就是被研究现象的原因。
求异法的逻辑形式是:
场合 先行情况 被研究现象
(1) A、B、C a
(2) -、B、C -
所以,A情况是a现象的原因。求异法的明显特点是同中求异。它的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仍然是或然的,结论比求同法可靠,但却不是必然可靠的。为提高求异法结论的可靠性程度,运用求异法时应注意:
第一,在先行情况中,除唯一不同情况外,其余情况必须都相同;
第二,分析两个场合唯一不同的先行情况是被考察现象的全部原因还是部分原因。
三、求同求异并用法
求同求异并用法,也称契合差异并用法。它的基本内容是:如果在被研究现象出现的一组场合(正组场合)中,只有一个先行情况是共同的;而在被研究现象不出现的一组场合(负组场合)中,都没有这个先行情况是共同的,那么,这个先行情况就是被研究现象的原因。
求同求异并用法的逻辑形式是:
场合 先行情况 被研究现象
(1) A、B、C、F a
(2) A、D、E、G a
(3) A、F、G、C a
∶
(1) - B、C、G -
(2) - D、E、F -
(3) - F、G、D -
∶
所以,A情况是a现象的原因。
8-17
求同求异并用法的特点是两次求同,一次求异。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也是或然的,结论虽比求同法和求异法都更可靠,但仍不是必然可靠的。
为了提高求同求异并用法结论的可靠性程度,运用求同求异并用法时应注意:
第一,被考察的正负两组事例的场合愈多,其结论的可靠性程度就愈高;
第二,与正组场合相比较的负组场合,除了没有某个共同的先行情况外,其它情况愈是相似,结论就愈可靠。
8-18
四、共变法
共变法的基本内容是:在其它先行情况相同的条件下,如果在被研究现象发生变化的各个场合中,只有一个先行情况在发生变化,那么这个唯一发生变化的先行情况便是被研究现象的原因。共变法的逻辑形式是:场合 先行情况 被研究现象
(1) A1、B、C、D a1
(2) A2、B、C、D a2
(3) A3、B、C、D a3
所以,A情况是a现象的原因。
共变法的前提与结论的联系也是或然的,其结论虽较前面各方法更为可靠,但仍不是必然可靠的。为了提高共变法结论的可靠性程度,运用共变法时应注意:
第一,与被研究现象发生共变的先行情况应当是唯一的;
第二,两个现象的共变关系常常是有一定限度的;
第三,有些现象间有共变关系,但它们并无因果关系;
第四,各场合中唯一变化的情况与被研究现象之间是否互为因果的关系。
8-19
五、剩余法
剩余法的基本内容是:已知某复合现象是由另一复合原因引起的,把其中确有因果联系的部分减去,则所余部分也有因果联系。剩余法的逻辑形式是:
已知被研究的复合现象a、b、c、d的复合原因是A、B、C、D;
已知:
B是b的原因,
C是c的原因,
D是d的原因,
所以,A是a的原因。
应用剩余法所得结论一般较为可靠,但也不必定为真。
为了提高剩余法结论的可靠性程度,运用剩余法时应注意:
第一,必须准确地掌握复合原因和复合现象之间已知的因果部分,并且,已知构成了部分因果联系的原因同剩余部分的被研究现象之间不能有任何因果联系,否则,结论不能成立;
第二,被研究现象的剩余部分,既可能是由单一的原因引起的,也可能是由复合的原因引起的。
③ 分析结果,因果对应,果有剩余,必有隐因是指A求同法 B 求同差异共用法 答案是那个,谢谢了
【求同差异共用法】 又称契合差异并用法。英国哲学家穆勒提出的,探求现象间因果联系的方法之一。它是这样来探求现象间的因果联系的:如果在被研究现象出现的一组场合(正面场合)中,只有一个唯一的共同情况:在被研究现象不出现的另一组场合(反面场合)中,没有这个情况,那么,这个差异情况就是被研究现象的原因。例如,人们种植豆类作物如大豆、豌豆、蚕豆时,不仅不需要给土壤施氮肥,而且豆类作物还可以使土壤增加氮;而种植其他作物如小麦、高梁、玉米等时,则没有这种现象,即土壤中未增加氮,而且要给土壤施氮肥。经过研究后人们发现,豆类作物的根部有叫做根瘤菌的东西,而非豆类作物则没有。由此人们作出结论:豆类植物的根瘤菌能使土壤中增加氮。
我觉得是B
④ 为什么说实验法是唯一能进行因果关系推论的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法是唯一能够确认自变项与依变项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在实验研究中,研究者借由随机抽样、随机分派的过程,将研究对象区分为实验组与控制组,然后在严谨的实验设计之下,系统且客观的操弄自变项,且将影响依变项的各个干扰变项予以控制或维持恒定,再观察依变项的反应,以作为研究结果的判定。
实验研究包含三大部分,分别是自变项与依变项、实验组与控制组以及结果的测量,借由对此三部分的操弄、控制与观察,研究者获取了最后的研究结果。
二、实验研究法的特征
(一)随机化
所谓的随机化它需包含二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随机抽样;第二阶段是随机分派。
实验研究中之所以要控制变项,是为了要确保影响依变项的因素只剩实验处理一项,亦即自变项,如此才能够推论自变项与依变项间的因果关系。
(二)变项的控制
针对这些干扰变项的控制,常用的方式有下列六种:
1.随机化
2.将干扰变项保持恒定不变
3.将变项纳入实验设计之中
4.配对
5.以受试者本身作为控制
6.共变量分析
三、实验研究法的基本步骤
(一) 决定研究题目与目的
(二) 提出研究假设
(三) 界定变项
(四) 准备实验或测量器材
(五) 控制干扰变项
(六) 选择实验设计
(七) 受试者的抽样与分派
(八) 决定实验步骤并依计划进行实验
(九) 资料的统计分析
(十) 根据实验结果撰写研究报告
⑤ 逻辑学!!!分析此例运用了何种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说明理由并写出该逻辑方法的公式。
用的是求同求异并用法。第一步,科学家们考察了一些生活在海水中的鱼,发现它们虽然在体形、大小、种类等方面不同,但它们鳃片上都有一种能排盐份的特殊构造,叫“氯化物分泌细胞”组织。这是用的求同法,是从具有后果的事项中找相同因素。第二步,科学家们又考察了一些生活在淡水中的鱼,发现它们虽然也在体形、大小、种类等方面不同,但它们鳃片上都没有这种“氯化物分泌细胞”组织。这是用的求异法,是从没有后果的事项中找不同因素。合起来可以说是用求同求异并用法。
⑥ 因果推断的逻辑方法有哪些
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有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剩余法、共变法,统称为“归纳五法”
1.求同法:是通过考察被研究现象出现的若干场合确定在各个场合先行情况中是否只有另外一个情况是共同的,如果是,那么这个共同情况与被研究的现象之间有因果联系。
2.求异法:是通过考察被研究的现象出现和不出现的两个场合,确定在这两个场合中是否只有另外一个情况不同,如果是,那么这个不同情况与被研究现象之间有因果联系。
3.共变法:是通过考察被研究现象发生变化的若干场合中,确定是否只有一个情况发生相应变化,如果是,那么这个发生了相应变化的情况与被研究现象之间存在因果联系。
4.剩余法:对某复合结局事件(A,B,C),已知它的有关因素在特定的范围内(a,b,c),通过先前的归纳又知道b说明B,c说明C,那么剩余的a必定说明A
5.求同存异并用法:求同存异并用法又叫做求同、求异并用法。它的内容是:如果某被考究现象出现的各个场合(正事例组)只有一个共同的因素,而这个被考察现象不出现的各个场合(负事例组)都没有这个共同因素,那么,这个共同的因素就是某被考察现象的原因。该法的步骤是两次求同一次求异。
⑦ 逻辑学归纳推理问题
你的理解是对的,上述探求因果关系的方法属于“求异法”,也叫“差异法”,并不是“求同法”。
⑧ 逻辑学 试题,速求 答案,高分,在线等~~~~
这些问题我已经回答过了,你没有及时看到?现在再给你重发一下。
一、是非题
1、对
2、错
3、对
4、错
5、错
6、错
7、错
8、错
9、错
10、对
二、双项选择题
1、AE
2、BD
三、运用逻辑基本规律分析下列个体中有无逻辑错误?若有,是什么逻辑错误?
1、甲同时肯定了相互矛盾的两种思想,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乙同时否定了相互矛盾的两种思想,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2、甲同时肯定了相互否定的两种思想,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乙没有错误。
3、在三段论的两个前提中,“中国人”的内涵与外延均不同,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四、简答题
1、剩余法的公式:
复合情况(A、B、C、D)是被研究现象(a、b、c、d)的原因
A是a的原因
B是b的原因
C是c的原因
—————————————————
所以,D是d的原因
比如海王星的发现,就是运用剩余法的例子:1846年前,一些天文学家在观察天王星的运行轨道时,发现它的运行轨道和按照已知行星的引力计算出来的它应运行的轨道不同--发生了几个方面的偏离。经过观察分析,知道其他几方面的偏离是由已知的其他几颗行星的引力所引起的,而另一方面的偏离则原因不明。这时天文学家就考虑到:既然天王星运行轨道的各种偏离是由相关行星的引力所引起的,现在又知其中的几方面偏离是由另几颗行星的引力所引起的,那么,剩下的一处偏离必然是由另一个未知的行星的引力所引起的。后来有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并据此推算出了这个未知行星的位置。1846年按照这个推算的位置进行观察,果然发现了一颗新的行星--海王星。
在这个过程中就有剩余法的明显运用。就这个例子来说,复合现象指天王星运行轨道的各处偏离(设为甲、乙、丙、丁四处偏离),复合原因指各行星对天王星的引力(设为A、B、C、D四颗行星),通过观察,已经知道偏离甲由行星A所引起,偏离乙由行星B所引起,偏离丙由行星C所引起。那么剩下的部分,即偏离丁必为未知行星D所引起。
2、假说就是人们根据已有的事实材料和科学原理,对未知的事物或规律性所提出的一个假定性解释。
如:《谁杀死了拿破仑?》一书在法国出版,引起了很大轰动。根据历史记载,拿破仑是1821年5月5日,死于被流亡的圣赫勒挪岛,死因为胃癌。本书的作者却认为拿破仑并非死于疾病,而死于谋杀。作出这一判断的人是一名瑞典牙医,他在1955年阅读当年看守拿破仑的人所写的《回忆录》时,看到书中这样写道,拿破仑在最后那段时间患脱毛症,除头发以外,全身汗毛脱光,牙龈露出齿根,双脚浮肿,心脏激跳。这位医生认为这些都是砒霜引起的副作用。由此作出了拿破仑的死因不是疾病而是死于谋杀的新解释。这也是一种假说。
任何一个假说都具有以下明显的特征:
(1)假说是以事实和科学知识为依据的。前面关于拿破仑死因的假说,便是以科学知识为依据,经过推理分析才提出来的。光有事实材料,没有一定科学知识,不运用推理,不可能形成假说。
(2)假说带有推测的性质。任何假说都是对未知的现象或规律性的猜想,尚未达到确信可靠的程度,还有待于检验,甚至还有可能被推翻。因此,科学的假说与确已证实的科学理论是不同的。只有经过了检验,得到了证实,假说才能转化为真正的科学理论。
3、推理性是不正确。
该推理形式为:((p→q)∧q)→p,违反了充分条件假言直言推理中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的规则。
4、结论必然为O判断。因为E判断为大前提,根据前提中有一个是否定的,结论必然为否定的规则,结论必然是否定的,或者是E,或者是O;I判断为小前提,根据前提中有一个是特称的,结论只能为特称的规则,结论只能为单称判断,或者是I,或者是O。综合大小前提的组合,只能得出O判断为结论。
五、举例简述类比推理在现实中的运用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推断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也相同的一种推理。
它能够帮助人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于人们的认识活动有着积极的作用。但类比推理也有它的弱点,就是它的结论不必然可靠。为了提高类比推理结论的可靠程度,要求人们在运用这种推理时,要尽量可能地保证它们的共同属性与要推出的属性之间有本质的联系。只有做到了这些,结论才有较大的可靠性。
例如:我们浙江黄岩盛产柑橘,美国人对黄岩进行考察后,发现加利福尼亚州与黄岩的地形、土壤、水文、温度、湿度、光照等自然条件大致相同,便推断出黄岩的柑橘移植到加利福尼亚之后也能获得高产。事实证明果然如此。
这就是类比推理的应用。
六、分析题
1、
(1)求同法(契合法)
摩擦的对象不相同,场合不相同,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不同。唯一相同的是,摩擦后都生热,于是可以认定:摩擦是生热的原因。
这就是运用求同法,推出了生热的原因。
公式: 先行情况——现象
①ABC———a
②ADE———a
③AFG———a
——————————
∴A是a的原因。
(2)求异法(差异法)
两个相同的对象,各种情况都一样,其中一个摩擦,结果生热,另一个不摩擦,结果不生热,于是可以认定:摩擦是生热的原因。
这就是运用求同法,推出了生热的原因。
公式: 先行情况 现象
①ABC———a
②-BC———-
—————————
∴A是a的原因。
(3)共变法
摩擦同一个对象,摩擦的频率越高、力量越大,对象的温度也就越高;摩擦的频率越低、力量越小,对象的温度也就越低,于是可以认定:摩擦是生热的原因。
这就是运用共变法,推出了生热的原因。
公式: 先行情况 现象
⑴A1BC———a1
⑵A2BC———a2
⑶A3BC———a3
——————————
∴A是a的原因。
2、讲话者运用的是不完全归纳推理中的简单枚举法,他所考察的对象是特例,并没有考察更多的文学家,因此结论是荒谬的,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为了提高简单枚举法的结论的可靠程度,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增加被考察对象的数量。
(2)扩大考察对象的范围,对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该类对象都要进行考察。
3、不能用完全归纳推理的出结论。完全归纳推理是由某类事物中每一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该类事物全部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该属性的一般性知识的推理。运用完全归纳推理必须能考察每一个对象,它只在被考察的数量有限的情况下被使用,如果数量太多,就无法使用。偶数是无法穷尽的,也就无法全部考察。因此不能运用完全归纳推理。
⑨ 【急!!】 “穆勒五法”中的求同法与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区别!
契合法
契合法的内容是:考察几个出现某一被研究现象的不同场合,如果各个不同场合除一个条件相同外,其他条件都不同,那么,这个相同条件就是某被研究现象的原因。因这种方法是异中求同,所以又叫做求同法。 契合法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场合 先行情况 被研究现象 ① ABC a ② ADE a ③ AFG a … 所以 A是a的原因 例如:1960年,英国某农场十万只火鸡和小鸭吃了发霉的花生,在几个月内得癌症死了。后来,用这种花生喂羊、猫、鸽子等动物,又发生了同样的结果。1963年,有人又用发了霉的花生喂大白鼠、鱼和雪貂,也都纷纷得癌而死,上述各种动物患癌症的前提条件中,对象、时间、环境都不同,唯一共同的因素就是吃了发霉的花生。于是,人们推断:吃了发霉的花生可能是这些动物得癌死亡的原因。后来通过化验证明,发霉的花生内含黄曲霉素,黄曲霉素是致癌物质。这个推断就是通过契合法得出的。 契合法的结论是或然性的。为了提高契合法结论的可靠性,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 结论的可靠性和考察的场合数量有关。考察的场合越多,结论的可靠性越高。 ②有时在被研究的各个场合中,共同的因素并不只一个,因此,在观察中就应当通过具体分析排除与被研究现象不相关的共同因素。
差异法
差异法的内容是:比较某现象出现的场合和不出现的场合,如果这两个场合除一点不,同外,其他情况都相同,那么这个不同点就是这个现象的原因。因这种方法是同中求异,所以又称之为求异法。 求异法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场合 先行情况 被研究现象 ① ABC a ② -BC - 所以 A是a的原因 例如:一百多年前,一艘远洋帆船载着五个中国人和几个外国人由中国开往欧洲。途中,除五个中国人外,全病得奄奄一息。经诊断,都患有坏血病。同乘一只船,同样是人,一样是风餐露宿,受苦挨饿,漂洋过海,为什么中国人和外国人却判若异类呢?原来这五个中国人都有喝茶的嗜好,而外国人却没有。于是得出结论:喝茶是这五位中国人不得坏血病的原因。这个结论就是用差异法得出的。 差异法是求异除同。运用差异法进行比较的两个场合一定要只有一点不同,其他情况都相同。这种条件在通常情况下是少见的,因而差异法常和实验直接联系。运用差异法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运用差异法,必须注意排除除了一点外的其他一切差异因素。如果相比较的两个场合还有其他差异因素未被发觉,结论就会被否定或出现误差。 ②运用差异法,还应注意两个场合唯一不同的情况是被考察现象的全部原因还是部分原因。
契合差异并用法
契合差异并用法又叫做求同、求异并用法。它的内容是:如果某被考究现象出现的各个场合(正事例组)只有一个共同的因素,而这个被考察现象不出现的各个场合(负事例组)都没有这个共同因素,那么,这个共同的因素就是某被考察现象的原因。该法的步骤是两次求同一次求异。 契合差异并用法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场合 先行情况 被研究现象 ① ABC a ② ADE a ③ AFG a … … … ① -BG - ② -DE - ③ -FN - … … … 所以 A是a的原因 例如:某医疗队为了了解地方病甲状腺肿的原因,先到这种病流行的几个地区巡回调查。发现这些地区地理环境、经济水平都各不相同,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居民常用食物和饮用水中缺碘。医疗队又到一些不流行该病的地区去调查。发现这些地区地理环境、经济水平也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居民常用食物和饮用水中不缺碘。医疗队综合上述调查情况后,认为缺碘是产生甲状腺肿的原因。后来对病人进行补碘治疗,果然疗效甚佳。这一结论就是通过契合差异并用法而得出来的。 应用契合差异并用法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正反两组事例的组成场合越多,结论的可靠程度就越高。 ②所选择的负事例组的各个场合,应与正事例组各场合在客观类属关系上较近。
共变法
共变法的内容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某一现象发生变化另一现象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那么,前一现象就是后一现象的原因。 共变法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场合 先行情况 被研究现象 ① A1BC a1 ② A2BC a2 ③ A3BC a3 … … … 所以 A是a的原因 例如:一定压力下的一定量气体,温度升高,体积增大,温度降低,体积缩小。气体体积与温度之间的共变关系,说明气体温度的改变是其体积改变的原因。 应用共变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不能只凭简单观察,来确定共变的因果关系,有时两种现象共变,但实际并无因果联系,可能二者都是另一现象引起的结果。如闪电与雷鸣。 ②共变法通过两种现象之间的共变,来确定两者之间的因果联系,是以其他条件保持不变为前提的。 ③两种现象的共变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这一限度,两种现象就不再有共变关系。
剩余法
剩余法的内容是:如果某一复合现象已确定是由某种复合原因引起的,把其中已确认有因果联系的部分减去,那么,剩余部分也必有因果联系。 剩余法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ABC是复杂现象abc的复杂原因, 已知A是a的原因,B是b的原因, 所以C是c的原因。 例如:有一次里夫人和她的丈夫为了弄清一批沥青铀矿样品中是否含有值得提炼的铀,对其含铀量进行了测定。令他们惊讶的是,有几块样品的放射性甚至比纯铀的还要大。这就意味着,在这些沥青铀矿中一定含有别的放射性元素。同时,这些未知的放射性元素只能是非常少量的,因为用普通的化学分析法不能测出它们来。量小放射性又那样强,说明该元素的放射性要远远高于铀。1898年7月,他们终于分离出放射性比铀强400倍的钋。该元素的发现,应用的是剩余法。 应用剩余法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确知复杂现象的复杂原因及其部分对应关系,不得有误差,否则结论就不可靠。 ②复合现象剩余部分的原因,可能又是复杂情况,这又要进行再分析,不能轻率地下结论。编辑本段穆勒五法的应用
在教学中的应该
归纳推理,又称归纳法,它是从特殊的前提出发,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十九世纪英国逻辑学家穆勒对归纳法做了一次系统的阐述,提出了着名的探索因果联系的归纳方法──穆勒五法,推动了归纳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在科学研究中,归纳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许多经验定律、经验公式的获得都是借助了归纳法的力量。科学研究的这种特点,也反映在理科各学科教材之中,依照教材的安排,大多数经验定律都是经由实验(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归纳获得的。因而归纳法的教学是中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教好归纳法,首先应对归纳法有较为清楚的认识。接下来,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教学中常见的归纳方法──穆勒五法。 求同法:是通过考察被研究现象出现的若干场合确定在各个场合先行情况中是否只有另外一个情况是共同的,如果是,那么这个共同情况与被研究的现象之间有因果联系。 能够运用求同法的条件:在被研究现象出场的场合中,先行情况只有一个共同因素。 正确运用求同法,必须。(1)分析、确定被研究现象出现的若干场合;(2)分析先行情况中变化因素和不变因素,确定是否只存在一个共同因素。 物理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力时,首先给出有力存在的具体实例,“人推车”、“人提水桶”、“推土机推土”、“压路机压路”、“磁铁吸引大头针”,然后由上述实例归纳出结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此处所用的归纳法,即求同法。 生物教学中,教师在讲解藻类植物时,先安排学生学习几种典型的藻类植物:绿藻中的衣藻和水绵,蓝藻中的地木耳,褐藻中的海带,红藻中的紫菜,并由此得出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结构简单,无根、叶、茎器官分化;含有叶绿素,能光合作用。所用的归纳法,也是求同法。 2.求异法:是通过考察被研究的现象出现和不出现的两个场合,确定在这两个场合中是否只有另外一个情况不同,如果是,那么这个不同情况与被研究现象之间有因果联系。 能够运用差异法的条件:被研究现象(结果)出现和不出现的场合,先行情况中只有一个不同的因素。 要正确运用差异法,必须:(1)确定被研究现象(结果)出现不出现的两个场合;(2)分析两个场合先行情况中变化因素和不变因素,确定其中是否只有一个因素不同。 物理教学中,在讲解二力平衡时,教师先给出二力平衡的实例,即两个力满足同物、同线、等大、反向。再给出一个例子,此时两个力满足同物、等大、反向,此例结果物体不平衡,由此归纳出二力平衡必须有同线这个条件。此处所用归纳法即差异法。 化学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催化剂概念时,演示实验中安排如下两个实验:一个实验是KClO3加热熔化后,虽有O2产生,但速度很慢;另一个实验是向加热后的KClO3迅速撒入少量MnO2,立即有大量的O2放出。 由以上两个实验,得出MnO2是O2快速放出的原因的结论。所用归纳法同样是差异法。 3.共变法:是通过考察被研究现象发生变化的若干场合中,确定是否只有一个情况发生相应变化,如果是,那么这个发生了相应变化的情况与被研究现象之间存在因果联系。 能够运用共变法的条件:在结果发生了程度上变化的场合,先行情况中只有一个因素发生了程度上变化。 要正确运用共变法,必须:(1)分析结果存在的若干场合,确定这些场合中,结果发生了程度上的变化;(2)分析先行情况中变化因素和不变因素,确定是否只有一个因素发生了程度上的变化。 物理教学中,在讲解压强时,教师安排两个实验,并由此归纳出,在压力不变时,压力产生的效果与受力面积有关,受力面积越小,压力效果越大。此处所用的归纳法即共变法。共变法是物理教学中使用最为频繁的归纳方法。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温度对弱电解质电离度影响规律时,安排如下演示实验:用0.01摩尔/升的醋酸溶液25亳升装入烧杯,用测定溶液导电性装置,做三次不同温度时醋酸溶液导电性强弱的实验。结果如下:0℃时,通电,灯泡钨丝红、暗淡。50℃时,通电,灯泡比较明亮。100℃时,通电,灯泡明亮。并由此归纳出,温度升高是灯泡亮度变亮的原因。此处所用的归纳法也是共变法。随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根据灯泡亮度强弱与溶液中自由离子多少之间的因果关系,分析推出:升高温度,导致弱电解质电离度增大的规律。 4.剩余法:对某复合结局事件(A,B,C),已知它的有关(暴露)因素在特定的范围内(a,b,c),通过先前的归纳又知道b说明B,c说明C,那么剩余的a必定说明A。 探求现象因果联系的方法之一。如已知被研究的某一复杂现象由某种复杂情况引起,将其中已确认有因果联系的部分除开,则剩余的部分也有因果联系。如已知天王星的运行轨道有四个地方发生倾斜,还知道三个地方的倾斜是因为受到三个行星的吸引,由此认为第四个地方的倾斜是因为受到另一个行星的吸引。后来果然发现了这个行星,即海王星。剩余法得出的结果有或然性。 5. 契合差异并用法:契合差异并用法又叫做求同、求异并用法。它的内容是:如果某被考究现象出现的各个场合(正事例组)只有一个共同的因素,而这个被考察现象不出现的各个场合(负事例组)都没有这个共同因素,那么,这个共同的因素就是某被考察现象的原因。该法的步骤是两次求同一次求异。 契合差异并用法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场合 先行情况 被研究现象 ① ABC a ② ADE a ③ AFG a … … … ① -BG - ② -DE - ③ -FN - … … … 所以 A是a的原因 例如:某医疗队为了了解地方病甲状腺肿的原因,先到这种病流行的几个地区巡回调查。发现这些地区地理环境、经济水平都各不相同,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居民常用食物和饮用水中缺碘。医疗队又到一些不流行该病的地区去调查。发现这些地区地理环境、经济水平也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居民常用食物和饮用水中不缺碘。医疗队综合上述调查情况后,认为缺碘是产生甲状腺肿的原因。后来对病人进行补碘治疗,果然疗效甚佳。这一结论就是通过契合差异并用法而得出来的。 应用契合差异并用法应注意以下两点:①正反两组事例的组成场合越多,结论的可靠程度就越高。②所选择的负事例组的各个场合,应与正事例组各场合在客观类属关系上较近。 世界上的许多事物都是干差万别,似乎毫不相干,可在特定的环境时,把一些看上去毫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进行“求同”或“求异”后,往往会激发人们产生新的创意。在创业路上如果多运用“求同求异”思维,会令你的创业和经营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求同思维
在创造活动中,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根据实际的需要,联系在一起进行“求同”思考,寻求它们的结合点,然后从这些结合点中产生新的创意。 在日本大阪南部有一处着名的温泉,四周是景色宜人的青山翠谷。来这里观光的顾客总想泡一泡温泉浴,又想坐空中缆车观赏峰峦美景。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有些人往往来不及一次完成这两项活动,只能二者择一,怀着遗憾离开。能不能找到一个两全齐美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温泉饭店的经理召开全体员工会议集思广益,经过反复讨论,终于从两种旅游服务项目找到它们的结合点:一边泡温泉浴,一边观赏美景,从而推出了一项创意服务:“空中浴池”。就是把温泉澡池装在电缆车上,让它们在崇山峻岭中来回滑行,客人既能够怡然自乐地泡在温泉里,又能把充满诤隋画意的身边景色尽揽眼底,给人以飘然欲仙的感受。这项创意引起了游客的极大兴趣,星期天和节假日经常“人满为患”。 在上述事例中,人们通常很难把“温泉澡”与“电缆车”联系在一起,更不可能找到它们的共同点或结合点。然而,当人们根据实际需要,从“求同”视角出发,把不同事物联系在一起进行“求同”,寻找它们的相同或结合点,就会产生出人意料的新创意。 美国一家化学公司的工程师在油漆旧房子时,一边费力地刮墙上的旧漆,一边想:要是能把全部旧漆一下都剥下来就好了。想着想着,他突然有了个想法:“如果在刷房子的油漆里加上炸药,几年后开始剥落时,点一根火柴就能将其剥掉”。真是大胆离奇的想法!把油漆和炸药这两个毫无关系的事物联系起来。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创造出一种具有活化性的油漆添加剂,可以使油漆轻而易举地从墙上剥下来。 减肥是许多肥胖者期望的事情。然而,不少肥胖者既想减肥,又不想委屈自己的嘴,还懒得参加体育运动,怎么办?有人基于“胖”从口入的原因,从防止胖子吃高脂肪和高糖食物的想法出发,硬是将减肥与喷雾这两个相距甚远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创意设计出“减肥喷雾器”。这种用具从各种美食中吸取香味并贮存起来,使用时打开阀门,通过喷嘴将香味射至胖子的舌面上,几分钟后,胖子就会产生一种解馋的感觉而食欲大减,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 上述成功的创意事例的共同特点,就是巧妙地运用了“求同思维”。 求同思维的关键就是进行异中求同的思考。若你能在事物间找到它们的结合点,就能够把不同的事物结合起来,提出新的创意。在一般情况下,组合后的事物所产生的功能和效益,并不等于原先几种事物的简单相加,而是整个事物出现了新的性质和功能。 生活中运用“求同思维”产生发明处处可见。如收录两用机、组合家具、组合文具盒等,都显示了“求同思维”的创意。
求异思维
就是思考者在同类事物中,追求特异之点,并以此作为解决疑难问题的特异方法。 运用求异思维,也可以从差异中构想出新的创意点子。 香港有一家经营粘合剂的商店,在推出一种新型的“强力万能胶”时,市面上也有各种形形色色的“万能胶”。老板决定从广告宣传人手,经过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的“万能胶”广告都有雷同。于是,他想出一个与众不同、别出心裁的“广告”,把一枚价值千元的金币用这种胶粘在店门口的墙上,并告示说,谁能用手把这枚金币抠下来,这枚金币就奉送给谁。果然,这个广告引来许多人的尝试和围观,起到了“轰动”效应。尽管没有一个人能用手抠下那枚金币、但进店买“强力万能胶”的人却日益增多。 这里,店主采用了与众不同的广告形式,其实就是“同中求异”:一是自己的产品与其它产品相比有它的特异性(粘合剂特别牢固),二是这个广告形式与众多广告形式相比有特异性(大多数看到广告的人都会产生抠金币的心理)。 运用“求异思维”产生的创意是很多的,如把某种产品的形状“求异”一下,把某种物品的颜色“求异”一下,把某种应用品的结构“求异”一下,把解决某种问题的方法“求异”一下,都有可能会出现新的创意,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创业中,运用“求同求异”思维对事物进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思考,这种思考进行得愈多,愈频繁,就愈有效,对创业越有帮助。
⑩ 因果分析的五种方法
因果关系的五种方法是求同法、求异法、同异共用法、共变法、剩余法。
因果关系分析法也叫穆勒五法、溯因法。
因果分析是用于判断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科学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