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么磨豆腐
魔芋豆腐与普通豆腐不同,我们平时吃的豆腐主要成分是大豆,而魔芋豆腐的主要成分是魔芋粉,魔芋豆腐是四川比较常见的一种菜,味道鲜美,吃起来非常的清凉,魔芋豆腐的制作方法也有很多,学起来也不是很难,如果我们学会魔芋豆腐的做法,在家里自己就可以做了,下面让我们具体了解一下。
制作步骤
1.磨取浆液:先将魔芋块茎洗净,刮净表皮,用刀切成小块,然后置磨浆机中反复磨二次,边磨边加水,加水量约为块茎重的2倍。第二次磨时边磨边加入比鲜芋重一倍左右的碱水,碱水是按鲜芋块重每千克加碱30克,溶解于1千克水中。如果能蒸煮熟后再磨浆则质量更好些。
磨制浆液是制造魔芋豆腐成败的关键,吃水要控制适度,过稀难以成型,而成糊状,过干则影响成品率,制品口感粗硬,以能够静置成型,刀切能成块状为宜。第一次磨出后要根据稀稠状态,在第二次磨制时相应调节水量,并注意磨细。
2、凝固成型:成型的方法一般有热水漂煮凝固法、直接加热凝固法和蒸汽加热凝固法三种。
(1)热水漂煮凝固法:将磨好的魔芋浆液让其自然静置数十分钟。
能倒入型箱则更好。
然后分割大小适度的块状。漂煮时,先将锅中水烧至90℃左右,按每10千克水加碱20克,以作为魔芋糊在漂煮时块内碱水渗出的补偿。然后将成型切块的浆块缓缓划入热碱水中,并维持水温80~90℃。焖煮1小时左右,使其熟透凝固成具有弹性的魔芋豆腐块,以刀切开,中心部分均已凝固,不粘刀时即可。
(2)直接加热凝固法:是将磨好的浆液,经过充分搅拌均匀后,倒入大锅用火直接燃烧煮熟凝固的方法。煮制时,边煮边搅拌。待浆液全部加热达到90℃左右时,再用文火煮半小时左右,方可熟透,然后熄火冷却至用筷子一插就能立得稳当时,就可用刀在锅内将魔芋豆腐块切割成方块,再加入清水煮透,最后把它取出放入清水或连同碱液贮存。
(3)蒸汽加热凝固法:将磨好的魔芋浆液不必经过静置成型,而直接摊入铺有垫布的蒸床中,上面抹平,厚度以3~5厘米左右为宜,并让其在蒸床中略静置数分钟;然后置蒸锅上或用锅炉蒸汽,直接加热成型,待其完全蒸透、凝固成型后,起出冷却,或置清水中漂洗即可。
㈡ 【行走在乾县】失传的手艺消失的行当(五)石匠锻磨子
石匠锻磨子,一个承载着历史记忆和传统智慧的行业,在岁月的长河中逐渐消失。在古代,石匠制作的石器广泛应用于农业、生活等多个领域。石碾子,用于碾碎土坷垃,保墒,以及石磨子、石碾子、石臼等,都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石磨子用于磨面,石碾子用于碾米,石臼则用于处理辣椒和盐等食材。这些石器表面经过精心打磨,确保了其在使用过程中的高效与耐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些传统工具逐渐被更便捷、高效的机械设备所替代,石匠这一行业也因此逐渐消失。
在农业生活中,石匠锻磨子的故事尤为引人入胜。石磨子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后,磨齿会逐渐磨损,影响磨面效果。过去,人们往往通过反复磨砺来维持其效率,这也体现出了石匠技艺的高超。然而,由于社会的变迁,这些传统技艺逐渐被遗忘,成为了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忆。
故事中,老石匠通过巧妙的手段,利用石磨子的特性,成功地戏弄了吝啬的东家,不仅让东家意识到了自己的愚蠢,也展现出了石匠智慧的一面。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石匠技艺的消失,让这些故事和传统技艺只能在记忆中流传,成为了一种无法复制的文化遗产。
本文探讨了石匠锻磨子的消失,不仅反映了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的尴尬处境,也提醒我们珍惜和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随着社会进步,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现代生活中继续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