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年平均降雨量的计算方法
一个月或一年降水量的总和,称为月或年降水量。
降水量是从天空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或固态(经融化后)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通常用雨量器测定,每天定时(8点和20点)观测两次。以毫米(mm)为单位。
根据气候资料中月、年降水量,可以求算出一个地区多年的平均降雨量,称为月或年的平均降水量,这两个降水特征值,能够反映该地区降水的基本状况。
2. 具体年降水量是怎么算的
年降水量的计算是通过对一定时间段内降雨总量的累计来实现的。通常,气象学家会记录年、月、日、12小时、6小时甚至1小时的降水量,这些都是降雨的短期累积。例如,6小时降水量是6小时内所有雨雪融化成水的总量,24小时降水量则是24小时内雨雪的融化水。旬降水量则是10天内的总和,而“年降水量”则是全年所有降雨的累积。液态降水量通常称为雨量,有时也被视为降水的同义词。
降水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降下的水量,常用毫米每小时(mm/h)或毫米每分钟(mm/min)为单位。雨强则特指单位时间内雨量的强度。为了评估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我们会计算这个地方多年的平均年雨量,如北京的平均年雨量为532.0毫米,而上海则为1166.1毫米。
降雨的基本要素包括降雨历时(降雨持续的时间)、降雨时间(对应特定降雨量的时间段)、降雨强度和降雨面积。暴雨的等级划分标准是根据24小时内降雨量的多少,如小雨小于10毫米,中雨在10-25毫米之间,大雨在25-50毫米,暴雨在50-100毫米,大暴雨则超过100毫米。
总的来说,年降水量的计算是通过对各种降雨量的累计和分级,以及考虑降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来得出的。这个数据对于理解和评估地区气候特征以及防洪、水资源管理等方面都非常重要。
3. 年平均降水量和年降水量有区别么
一、性质不同
1、年平均降雨量是指某地多年降雨量总和除以年数得到的均值,或某地多个观测点测得的年降雨量均值。
2、从天空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或固态(经融化后)水,未经蒸发、渗透、 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称作降水量。一年中每月降水量的平均值的总和就是年降水量。
二、计算方法不同
1、年平均降雨量:根据气候资料中月、年降水量,可以求算出一个地区多年的平均降雨量。
2、年降水量:通常用雨量器测定,每天定时(8点和20点)观测两次。以毫米(mm)为单位。
(3)一年均降雨量计算方法扩展阅读
基本特点
降水量是指一定时段内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或固态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地面上积聚的水层深度。单位为毫米,气象观测中取一位小数。有时也称为雨量。
降水量一般用雨量筒测定,所以降水量中包含有雪以及少量的露、霜和雾凇等。在自然资源研究中,常用的降水量有年、季、月、旬和生育期的降水量。中国全国平均年降水量为630毫米,呈自沿海向内地、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