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三年级时间计算
在三年级《年、月、日》中,关于计算经过的时间,很多学起来很是困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和大家通过几道试题来给大家聊聊不同的计算方法。
三年级学生对于经过时间的计算感觉很困难,一线老师分享计算方法
首先要使学生学会区分“时刻”和时间。
“时刻”表示一天内某一特定的时间点,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指的每一个位置都表示时刻。比如:学校上课的时间是8:00,那么这个8:00就是时刻。放学时间是11:30,这个也是时刻。表示时刻就用“时”“分”等词。
“时间”是指从某一时刻(或日期)到另一个时刻(或日期)的间隔,也就是经过的时间。比如我们上午上课的时间就是3个小时30分钟。表示时间的用“小时”和“分”等词。
再比如:9时,表示时刻,9小时表示经过的一段时间。
总结:时刻指的是时间点。时间指的是时间段。
三年级学生对于经过时间的计算感觉很困难,一线老师分享计算方法
计算同一天经过的时间
例题:某超市,周一到周五营业时间9:00~20:00,周六日营业的时间是8:30~21:00。
(1)这个超市周一到周五每天营业多少时间?
(2)这个超市周六日每天营业多少时间?
分析:周一到周五都是从9点开始,到晚上的8点结束,那么经过的时间就是用终止的时间_起始的时间。
解答:20-9=11(小时)21:00-8:30=12小时30分,这个在计算的时候,可以先用21-8=13(小时)13小时里拿出1小时还剩12小时。用1小时-30分钟=30分钟。那么加在一起就是12小时30分钟。
总结:计算同一天内经过的时间=结束的时间-起始 时刻。
反馈练习:
(1)从0时到中午12时,经过了()小时。
(2)从中午12时再到0时,经过了()小时。
(3)某学校组织春游。早上8:30到达目的地,中午休息2小时,下午4:30结束,一共游玩了多长时间?(去掉中午休息的时间)
(4)王叔叔每天工作的时间情况:上午8:30~12:00 下午2:30~6:30,王叔叔每天工作多长时间?
答案:(1)12 (2)12 (3)下午4:30=16时30分 用16时30分-8时30分-2小时=6小时 (4)12:00-8:30=3小时30分,6:30-2:30=4小时 3小时30分+4小时=7小时30分。
孩子对于这样的题掌握起来比较快,比较难的是下面这种不是同一天的计算时间问题。
三年级学生对于经过时间的计算感觉很困难,一线老师分享计算方法
计算不是同一天的经过的时刻
例题:2008年9月25日21:10分,“神州”七号航天飞船发射成功。绕地球飞行了45圈,完成了首次宇航员出仓活动。于2008年9月28日17:37安全返回。
算一算:“神州”七号飞船围绕地球飞行了多长时间?
方法一:先分别计算每天飞行的时间
25日飞行时间:24时-21时10分=2小时50分(每天结束的时间是24时。)
26日飞行时间:一整天24个小时
27日飞行的时间:一整天24个小时
28号飞行的时间:17小时37分
一共飞行的时间:2小时50分+24小时+24小时+17小时37分=68小时27分钟。
方法二:飞行时间不到三天,可以分段计算
25日21:10~27日21:10飞行的时间是2天,2×24=48小时
27日21:10~27日24时飞行的时间:24-21时27分=2小时50分
28日零时~28日17:37飞行的时间:17小时37分
总共飞行时间:48小时+2小时50分钟+17小时37分钟=68小时27分钟。
方法三:
9月25日21:10分~28日21:10分经过的时间:3天,3×24=72小时
可是题目中宇航员是在17:37分就安全到达,那么我们多算了多长时间:21:10-17:37=3小时33分钟,在这样计算的时候,可以列竖式计算,用时减时,分减分,分不够减,也可以向时借,借1等于60分。这样孩子计算不会出错。
总共飞行的时间:72小时-2小时33分钟=68小时27分钟。
‘贰’ 小学数学教学怎样计算时间段
先用整点相减,再用分相减,如分钟数不够就在小时中拿出一小时作60分加上原来的再减。对应分钟后者小于前者的应向后者的小时借1小时,即60分钟。
1、这样后者的时间表示就为:
(A-1):(B+60)。
如:09:20到13:10
计算过程:
13-1=12
10+60=70
12-9=3
70-20=50
所以时间段为:
3小时50分。
2、再如:7:50到15:10分, 15-7=8时,10-50不够,变为60+10-50=20分,8-1=7时,经过的时间为7:20分。
学习数学时钟主要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感既然是对数的一种感悟,它就不会像知识、技能的学习那样立竿见影,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积累经验,经历一个逐步建立、发展的过程。具体做法是如下。
第一,重视低学段学生对数的感觉的建立,并在数感培养上处理好阶段性和发展性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数感,第一学段教学是重点。《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目标中,明确指出:“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
”教学要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提供实物,联系身边具体事物,观察操作、游戏等都是较好的方式,如刚入学的儿童在认识10以内数的时候,应该通过实物、图片等,将数与物对应起来。然后,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逐步提升和发展学生的数感。在第二学段应结合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如时钟在生活中作用。
第二,紧密结合现实生活情境和实例,培养学生的数感。由于现实生活情境和实例,如时钟与生活密切相关。
‘叁’ 小学生算时间的公式
小学生算时间的公式: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历的时间。先用整点相减,再用分相减,如分钟数不够就在小时中拿出一小时作60分加上原来的再减。对应分钟后者小于前者的应向后者的小时借1小时,即60分钟。
一般的数学都是10进制,也就是到10就进一位,但时间中小时-分-秒都是60进制,也就是60进一位。结束时间和开始时间必须是用24时计时法。时间换算关系如下:1小时hr(h)=60分钟min(m)=3600秒sec(s)。
时间换算公式:
1、1世纪=100年;
2、1年=12个月;
3、1月=30天;
4、1天=24小时;
5、1小时=60分钟;
6、1分钟=60秒;
7、1秒=1000毫秒;
8、1毫秒=1000微秒;
9、1微秒=1000纳秒;
10、1纳秒=1000皮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