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瓷器的制作方法
制作瓷器的完整流程,一般要经过如下几道工序。
练泥:将瓷胎的原料——高岭土、瓷石经过磨洗、除杂揉匀后调和成为用于制作瓷器的瓷泥
制坯:将调质的瓷泥经过模具等制成所须要的瓷器的外形,将坯胎凉至半干后至于车盘,用刀旋削表面,保证瓷器外表的光洁。最后在依照需要使用材质不同(铁、骨、木等材料)的雕花刀在外表刻出花纹。
上釉:依照瓷器的几何外形有不同的上釉方式。圆口瓷器(指通过拉坯方法成型的口径较圆的器皿种类)将瓷胎浸泡在釉浆中。大一些的瓷器或者形状不规则的瓷器,采用吹釉的方式上釉。无论采用何种方式,保证釉浆的均匀分散是重要的一点。
釉下彩:一般家用瓷器和中国元代青花瓷器均属此类:
将颜料直接涂在未上釉的瓷胎上,再进行上釉。由于颜料被包裹在釉之下,使得色彩能够长期保存,并不易被磨损。但由于施加釉下彩将使颜料经过约1天的高温灼烧,会导致部分瓷器颜色变化,因而釉下彩的瓷器颜色变化较多。
釉上彩:将未上色的瓷胎途釉后放入窑内烧结为素瓷,待冷却后再进行上色,并放入相对低温(约700℃—900℃)的窑炉中进行二次烧结。这样的做法能够保证釉彩的花纹和颜色丰富多彩,但长期暴晒或使用会导致表面磨损,导致颜色脱落。
B. 瓷器的制作过程
瓷器的制作过程一般需要以下几个工序炼泥,制胚,上釉,烧窑,彩绘。
瓷器的炼制一般需要以瓷石,石英石或者莫来石等为原材料,而釉则是由长石,石英,滑石,高龄土以及某些原料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在一起研磨而成的浆。再把釉涂在胚体表面,通过高温加热使其发生各种化学反应,最后形成瓷器。
练泥
练泥就是使用高领土,瓷石这种具有可塑性,且粘性较好的粘土将其磨洗,除去杂质后揉匀,慢慢的调和成制作瓷器的瓷泥。练出来的泥将在以后作为瓷胎。
制胚
其实就是利用模具或者自己动手把练出来的瓷泥变成我们所需要的外观,比如你想要一个碗,那么就把它捏成一个碗的形状,想要一个花瓶就把它塑造成一个花瓶的外形,将泥胚制作好之后晒到半干的状态,然后再将其放到拉胚机上通过刀收取胚胎表面,以此来保证自瓷器外表光洁,最后再根据需求使用不同的材质的雕花刀在模型上刻出所需的花纹。
上釉
釉在瓷器中分为釉上彩,釉下彩和釉中彩,一般釉下彩我们在家用的瓷器以及青花瓷中都能够看到,其实就是在上釉之前将一层颜料涂在瓷胎上有了釉的保护和隔绝,能够让颜料的色彩长期保存,长时间把玩也不会磨损和掉色。但正是由于颜料是在釉之下,所以颜色看起来并不鲜艳。
釉上彩就是先给瓷胎涂上釉,然后放入窑里面,烧完后再进行上色,上完色再放入低温的炉窑中,再次进行烧结。这样的做法主要是保证釉彩的花纹和颜色鲜艳,但是由于颜料在釉的外面,所以很容易掉色,如果将其长期置放在太阳下暴晒会导致瓷器的表面磨损严重,颜色也会脱落。
釉中彩,其实和釉上彩的方法差不多,涂完最后一层颜料后再在外面上一层釉,这样出来的瓷器不仅颜色鲜亮并且不容易掉色,这才青花瓷里面才算是上等的。
烧窑
把瓷器瓶装入匣钵里面,匣钵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烤面包食用的烤箱,而这个匣钵就是瓷器制焙烧的容器,主要作用就是耐高温,隔绝瓷器与火直接接触,避免瓷器在烧制过程中被污染,尤其是像白瓷在断烧的时候,极其容易沾灰。一般烧窑需要一晚上的时间,温度始终保持在1300度左右。
彩绘
彩绘就是在已经烧成瓷的釉面上再进行绘画,给瓷器再做一些花样的填充,然后再将瓷器放入红炉里面低温烘培,温度保持在700度到800度之间。等完成了最后一步彩绘后,整个磁器的制作就算完成了。
C. 陶瓷的制作过程。
陶瓷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钟爱之物,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用品都是陶瓷,而且现在陶瓷的制作工艺越来越成熟,所制作出来的陶瓷越来越精美。陶瓷已经不再是供人们的日常生活所用,其已经渐渐的成为一种工艺品。现在市面上的工艺陶瓷越来越精致,很多人都会把其购置回家,摆放在家里充当一种装饰用品。工艺陶瓷不仅会给家里增添一丝文艺的气息,而且还可以成为整个家庭或者是建筑物装修的亮点。
现在很多地方都有工艺陶瓷制作的作坊,这些作坊可以为普通大众开放,让普通大众也可以尝试自己亲手制作出来的陶瓷品。工艺陶瓷琳琅满目、造型和花样都很繁多,一个小小的工艺陶瓷成品都是经过很多道复杂的工序而成的。许多人都对工艺陶瓷制作的流程感到很陌生,就让小编来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工艺陶瓷制作的流程吧!
工艺陶瓷制作前期准备工作
要想制作出一件成功的工艺陶瓷品,首先需要的是选择好制作工艺陶瓷的瓷石和瓷土。根据你所要制作的工艺陶瓷的大小以及造型等大概估计所需要的瓷石或者是瓷土的多少,尽量做到少浪费。
再选择好适量的瓷石和瓷土之后,你所需要做的就是找到专门的工具,对瓷石和瓷土进行捣碎并且磨细,然后你需要找到一个容量合适的淘洗池,把你捣碎磨细的瓷石和瓷土到入该淘洗池内进行淘洗,沉淀最喜的瓷料,这就是制作工艺陶瓷的原料。
工艺陶瓷制作流程
在把瓷料淘洗出来、将其制作成坯泥之后,你就可以正式的开始制作工艺陶瓷了。现在一般常用的方法就是把制作出来的坯泥用泥条盘快轮旋制成你所想要构造的工艺陶瓷的造型。如果你所制作的是比较大型的工艺陶瓷,你需要把其分成两部分,分别进行拉坯的工作,然后再使用相应的泥把其连接成一个整体就可以了。
再拉坯的工作完结之后,你就可以根据你自己的审美需要对其进行装饰绘画了,你可以选择你所喜欢的装饰方法,可以是刻、也可以是印、也可以是绘画等等。一般来说绘文是在期还未完全干的状态下进行的,绘画则是在其完全干的状态下进行的。
装饰绘画完成之后,就是对其进行上釉这一操作,上釉完成之后,就是对其进行入窑烧制这最后一步。烧制完成,则你所制作的工艺陶瓷就完成了。
通过本文的介绍,你了解了工艺陶瓷制作的基本流程了吗?
D. 如何烧制瓷器
1、摞泥
淘好的瓷泥并不能立即使用,要将其分割开来,摞成柱状,以便于储存和拉坯用。
2、拉坯
将摞好的瓷泥放入大转盘内,通过旋转转盘,用手和拉坯工具,将瓷泥拉成瓷坯。
3、印模
印坯拉好的瓷坯只是一个雏形,还需要根据要做的形状选取不同的印模将瓷坯印成各种不同的形状。
4、修坯
刚印好的毛坯厚薄不均,需要通过修坯这一工序将印好的坯修刮整齐和匀称,修坯又分为湿修和干修。
5、捺水
捺水是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即用清水洗去坯上的尘土,为接下来的画坯、上釉等工序做好准备工作。
6、画坯
在坯上作画是陶瓷艺术的一大特色,画坯有好多种,有写意的、有贴好画纸勾画的,无论怎样画坯都是陶瓷工序的点睛之笔。
7、上釉
画好的瓷坯,粗糙而又呆涩,上好釉后则全然不同,光滑而又明亮:不同的上釉手法,又有全然不同的效果,常用的上釉方法有浸釉、淋釉、荡釉、喷釉、刷釉等。
8、烧窑
千年窑火,延绵不息,经过数十道工序精雕细琢的瓷坯,在窑内经受千度高温的烧炼,就像一只丑小鸭行将达化一只美天鹅。有气窑、电窑(加热方法)等。
9、成瓷
经过几天的烧炼,窑内的瓷坯已变成了件件精美的瓷器,从打开的窑门中迫不及待地脱颖而出。
10、修补
成瓷缺陷的修补,一件完美的瓷器有时烧出来会有一点瑕疵,用JS916-2(劲素成)进行修补,可以让成瓷更完美。
(4)瓷器制品制作方法视频扩展阅读
陶瓷的保养
1、 日常清洁可用家用洗洁精。
2、 用肥皂加少许氨水或先用等量亚麻子与松节油的混合物,去污性更强,可将瓷砖擦的更有光泽。
3、 如将浓茶或墨水等染色性强的液体洒在砖上面,应立即擦洗干净。
4、 定期为抛光砖打蜡,取得持久保护作用,时间间隔2—3个月为宜。
5、 如砖面出现少许划痕,在划痕处涂牙膏,用柔软的干布用力擦拭可以把划痕擦干净。
E. 瓷器的制作过程
http://www.pep.com.cn/200406/ca432142.htm
注浆成形的生产过程由以上9道工序组成,其中:
吃浆就是模具吸附泥浆中的水分,形成坯体的工序。
放浆又称空浆,是当坯体形成一定厚度时,排出多余泥浆的过程。放出的泥浆返回浆池(或罐)。回浆的方式有:(1)人工端桶回浆:(2)自然压力回浆,利用管道的坡度,使泥浆流回泥浆池;(3)利用泥浆泵抽回余浆:(4)负压回浆,即利用下注式压力注浆管道,用真空泵形成的负压,把泥浆抽回到泥浆罐。在以上各种方式中,除第一种外,均属于管道回浆。
巩固:放浆后坯体很软,不能立即脱模需经过一段时间继续排出坯体水分,增加其强度。这段时间称为巩固。巩固是注浆成形的主要工序之一,其持续时间约为吃浆时间的一半。
在巩固过程中由于模型继续吸水,坯体含水率不断下降,坯体由于水分排山而逐渐收缩。当坯体含水率下降到19—20%左右时(即脱模点),巩固过程结束,此时坯体很容易从模型内取山。
脱模:从模型中取出粗坯的过程。脱模点的掌握是一个关键。脱模过早,坯休强度不够,脱模困难,且脱模后坯体易塌陷;脱模过迟,坯体会发生开裂。
修粘:包括一次修坯、打眼与粘接等过程。传统的注浆方式,脱模后的坯体内外表面都很粗糙。一般需经多次修坯,而且粘接的工作量也很大。现代采用高强石膏模或树脂模,压力注浆等手段,修粘的工作量已大为减少。修坯、打眼与粘接这些工作都需手工进行,容易出现废品,必须掌握好坯体含水率。
干燥: 预干燥(也称半干),即将坯体含水率从15%~17%(粘接时的含水率)降低到8%左右。
传统浇注方式,坯体的预干燥是在注浆车间内进行自然干燥的。在工人下班后的16小时内,注浆车间内保持高温度(33~40℃)、高湿度(40%一60%),使坯体缓慢的干燥。经预干燥后,湿坯休的含水率从15%~17%下降到8%一10%。要注意防止因干燥过急或干燥不均匀,而造成废品。
现代注浆方式一般采用热风直接对坯休进行强制干燥,玻化瓷坯体预干燥收缩率为4%,粘土坯体预干燥收缩率为2%。
二次修坯(修刷):是注浆成形的最后一道工序,将最终决定坯体的尺寸。修刷时坯体含水量要少、刷坯用水也要少,不能有油污。坯体修刷完毕后存放在28-35℃的室内,准备进行施釉。
2 注浆操作过程要点
(1)注浆时,要擦掉模型上的泥缕,进浆速度不宜太快,以使模型中的空气随泥浆的注入而排出,避免空气混入泥浆中,以及避免使坯体表面产生缺陷。
(2)浇注大型产品时,在棱角等收缩大的部位,注浆前,可在模型内的相应处贴上绸布,使各部分水分移动的速度尽量均衡,以防止开裂。
(3)需上型芯成形的制品,事先在型芯上撒石粉,帮助脱模。
(4)掌握好吃浆时间的长短,以保证坯体的厚度。
(5)放浆前应敞开气眼,速度不宜太快,以免模型内产生负压,使坯体过早脱离模型造成变形或塌落。
(6)修粘时,零部件坯体应比主坯体含水率稍低2%~3%。
陶瓷注浆成形模具制造过程
1 模具的制造过程
卫生陶瓷模具的制造是一项既复杂又细致的工作,需要高超的技艺。为了制成供注浆使用的工作模,需经过一系列严密地工作。其一般制造过程可分为以下五步:
第一步:制作原型 原型尺寸与卫生陶瓷成品一致。系根据设计图纸(或样品)做成。若已有实物样品需进行仿制,则可省去第一步。
第二步:制作原胎 原胎又称模种,其尺寸与卫生陶瓷坯体一致。系根据原型经过放尺(增加干燥、烧成过程的总收缩)制成。在有些情况下也可直接根据设计图纸或实物样品,经过放尺制成。
第三步:制作凹胎 凹胎又称模种,系由原胎翻制而成。
第四步:制作凸胎 凸胎又称母模,系由凹胎翻制而成。它一般包括底模与模围或型芯与模围。
第五步:制作工作模 工作模又称子模,系由凸胎翻制而成,供注浆成形使用。
2 模具的材质与分类
(1)传统浇注用的石膏模具
其制造过程:将标准的β型半水石膏粉,加水制成石膏浆,经搅拌、真空脱气等处理,注入母模内,石膏硬化后,脱模,再经适当修整,装配,在50—60℃下干燥5~7天即成。
(2)低压快排水浇注用的石膏模具
有带微孔管网和不带微孔管网两种。带微孔管网的石膏模具与前面不同的主要是:在浇注前要先在母模内的相应部位(距浇注工作面2公分处),放入经过定型的管网,这些管网的接口,能与成形线上的真空和压缩空气管路相连接,以便浇注时排水、脱模和模具脱水。
制造微孔管网的材料有:微孔玻纤软管,管径φ=7.5mm;编织网格用的尼龙丝φ=9.5um:网用的树脂浸渍液(系由树脂、催化剂、引发剂、滑石粉等配制而成)。将这些编网材料在另一个专门制作的辅助母模内编成管网并固化,脱模取出后,用于制作母模。
所用的石膏有β—石膏或α—石膏。后者比前者抗折强度要高1倍;表面显微硬度要高60%,抗拉强度则要高山约2倍。但标准稠度吸水率则低30%左右。故α—石膏更适宜制作强度高的石膏模型。
(3)适于卫生瓷高压注浆用的微孔树脂模具
这种微孔树脂模具分为带有管网的和不带管网的两种。为能满足卫生瓷高压注浆要求,共抗压强度—般不小于20兆帕,在10兆帕压力作用下应无明显变形,透水率在0.10~0.13 m3/m2s。这种模具的主要材料是树脂,其制造关键是高强度树脂材料的配方及其制备方法。
用于高压注浆的模具制造过程比较复杂,各公司公布的资料又很少,需要时可参阅“建筑卫生陶瓷工程师手册”第8章的有关内容。
(4)化学石膏模具
与前述低压快排水模具制造过程基本相同。共不同点主要是在模具材料中加入了能提高具强度的化学试剂。
制作要点:化学石膏浆注入模具后,在凝固过程中,从微孔管网入口吹入压缩空气,使工作模内形成气孔,石膏凝固后从母模里脱出工作模。修补表面的小缺陷,在非工作面涂刷防水层(20%虫漆乙醇溶液)。
适用范围:化学石膏模具使用的压力范围是0.4—0.6兆帕,可用于中压注浆。
3 注浆前的模型处理
对注浆用模具的基本要求是:(1)有良好的吸水性以保证有足够的吃浆速度,缩短注浆周期;(2)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包括抗折、抗拉、抗压强度,以保证制品不变形:(3)表面光滑、无油污和泥缕,易于脱模,坯体质量好,可减少修坯的工作量。(4)尺寸、形状符合要求;(5)使用寿命长。
模型的处理过程:
(1)烘干
烘干的目的是排出模型中过多的水分,以利于注浆成形。注浆用的石膏模型,其水分含量最大不应超过19%,最小不低于4%。
正常浇注中的石膏模型,一般在每天成形使用后,及时清理干净口缝上的跑边泥后,就放在车间内自然烘干。保持车间内温度在28~35℃,相对湿度在50%~70%。
若需在60—60℃下对模型进行烘干,则应组装成套,上紧夹具,放置平稳。不要单件进行干燥,以免变形。
(2)清理
清理就是清除使用后模型上的泥、碱毛、灰土等杂质。
(3)擦模
擦模又叫刷水,是模型处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也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擦模未擦好,易出现塌、变形、裂等缺陷。
擦模对成形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润湿模型,并擦出一层石膏浆,在模型表面形成Ca-粘土结构层,使坯体与模型能适当紧密的结合,达到湿坯不粘模和不出坯裂的目的。
对不同的具体情况(如模型的新旧程度、干湿程度、环境的温度与湿度、模型的形状和部位等)需要有不同的擦法,操作人员只能通过实践灵活掌握:
(4)组装
组装是注浆前模型处理的最后一道工序。把需要组装在一起的模具部件,装卡牢固,塞严防浆口,准备注浆
陶瓷干燥法及干燥设备
1.1 卫生陶瓷生产对干燥器的要求
(1)要有良好的干燥质量,而且干燥制度要易与控制,操作方便灵活。
(2)产量要高,并要利于下一道工序的进行。
(3)能源消耗要少,在可能情况下应尽量利用工厂的余热。
在自然干燥的老式企业里干燥的能耗很高,有的甚至达到生产能耗的40%。由于干燥的操作温度较低,而陶瓷烧成又离不开高温窑炉,因此一般陶瓷工厂都有大量余热可供利用。
(4)生产强度高,占地少。
(5)省力,省工序,特别是易于和前后工序连成自动线,减少搬运次数。
(6)对环境污染小。现代注浆车间里有大量精密的机械设备,有时需要安排两班或三班生产。因此,不能适应高温高湿的环境。
1.2 干燥器的分类
(1)按干燥制度是否进行控制
可分为:自然干燥和人工干燥。由于人工干燥是人为控制干燥过程,所以又称强制干燥。
(2)按干燥方法不同进行分类 可分为:
1)对流干燥 其特点是利用气体作为干燥介质,以一定的速度吹拂坯体表面,使坯体得以干燥。
2)辐射干燥 其特点是利用红外线、微波等电磁波的辐射能,照射被干燥的坯体使其得以干燥。
3)真空干燥 这是一种在真空(负压)下干燥坯体的方法。坯体不需要升温,但需利用抽气设备产生一定的负压,因此系统需要密闭,难以连续生产。
4)联合干燥 其特点是综合利用两种以上干燥方法发挥它们各自的特长,优势互补,往往可以得到更理想的干燥效果。
还有一些干燥方法,在卫生瓷生产中没有得到应用。
按干燥制度是否连续分为间歇式干燥器和连续式干燥器。
连续式干燥器又可按干燥介质与坯体的运动方向不同分为顺流、逆流和混流;按干燥器的外形不同分为室式干燥器、隧道式干燥器等。
1.3 成形车间干燥系统
这种干燥系统主要适用于石膏模每天只成形一次(白班成形)的工厂,按间歇方式操作。按照干燥制度能否调节分成以下两种干燥系统。它们具有的共同优点是:坯体在脱模以后,无需多搬动即可进行干燥,不需另建干燥器,节省投资:能充分利用成形车间的热量和空间。
(1)传统的成形车间干燥系统
过去传统的方式是在成形车间内安装蒸汽管道和散热器。在成形工人下班后,打开蒸汽阀门,提高成形室内的温度,对坯体进行加热干燥。
由于车间内湿度不能控制,加热效率很低,现在已较少使用。
(2)带温、湿度自动控制的成形车间干燥系统
这种系统已属于人工干燥,其结构如下图所示:
图中,在各组台架之间均匀设置吹风管道(3支或更多)。室外新鲜空气由抽风口被吸入管道内,与室内部分再循环的干燥废气混合,经过滤器除去空气中的杂质,再经冷却管、加热器,最后由通风机加压后送入吹风支管,对湿坯进行对位干燥。
与传统干燥方式相比,这个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利用废气再循环,可以节约加热器的热量消耗;
(2)干燥制度具有可调节性。配合自动控制系统后,可以按给定的程序,准确调节干燥介质的温度、湿度,因此干燥质量好。
(3)采用多个送风口,对位吹风干燥,室内温、湿度比较均匀,能量利用率有所提高。
热源可以用蒸汽、窑炉余热、或另设热风炉产生热风。
图中所示即为采用蒸汽的情况,此时需要装设间壁式(又称表面式)热交换器,加热空气。热交换器的形式,最好采用空气侧带肋片的热管式换热器。
若是利用窑炉余热,需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当抽取的热风是清洁的,没有混入窑内气体就可以直接掺入干燥废气,调整温、湿度后,作为干燥介质使用:当利用烟气余热时,可在烟道装设间壁式热交换器,也可将烟管通入成形室内利用其余热,但此时无法控制干燥制度;当抽取窑内冷却制品的空气时,因为容易混入烟气或杂质,最好经热交换后使用。
另设热风炉的情况,可参照蒸汽加热器的办法处理。
由于成形车间很大,室内热气体上浮,即所谓气流分层。上部热气流具有大量热能而难以利用,下部又容易漏入冷风。即使采用棉门帘等方法密封,也难达到理想效果。一些厂家在屋顶安装多个吊扇,并合理布置再循环抽风口及送风口的位置,引导室内气流合理流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由于气流分层造成的恶果。坯体的干燥制度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湿修后的坯体,其含水率较高;另一种是干修后的坯体,其含水率较低。
2006-12-19 22:34:21
陶瓷坯体的干燥过程
在对流干燥过程中介质与坯体之间既有热交换,又有质交换,可以将其分为下面三个既同时进行又相互联系的过程:
(1)传热过程
干燥介质的热量以对流方式传给坯体表面,又以传导方式从表面传向坯休内部。坯体表面的水分得到热量而汽化,由液态变为气态。
(2)外扩散过程
坯体表面产生的水蒸汽,通过层流底层,在浓度差的作用下,以扩散方式由坯体表面向干燥介质中移动。
(3)内扩散过程
由于湿坯体表面水分蒸发,使其内部产生湿度梯度,促使水分由浓度较高的内层向浓度较低的外层扩散,称湿传导或湿扩散。
当坯体中存在有温度梯度时,也会引起水分的扩散移动,移动的方向指向温度降低的方向,即与温度梯度的指向相反,这种单由温度梯度引起的水分移动称热湿传导或称热扩散。
在实际的干燥过程中,水分的内扩散过程一般包括湿传导和热湿传导的共同作用。
(二)坯体干燥过程的特点
干燥过程依次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加热阶段
由于干燥介质在单位时间内传给坯体表面的热量大于表面水分蒸发所消耗的热量,因此受热表面温度逐步升高,直至等于干燥介质的湿球温度,即到达图中A点,此时表面获得热与蒸发耗热达到动平衡,温度不变。此阶段坯体水分减少,干燥速率增加。
(2)等速干燥阶段
本阶段仍继续进行自由水排除。由于坯体含水分较高,表面蒸发了多少水量,内部就能补充多少水量,即坯体内部水分移动速度(内扩散速度)等于表面水分蒸发速度,亦等于外扩散速度,所以表面维持潮湿状态。另外,介质传给坯体表面的热量等于水分汽化所需之热量,所以坯体表面温度不变,等于介质的湿球温度。坯体表面的水蒸汽分压等于表面温度下的饱和水蒸汽分压,干燥速率恒定,故称等速干燥阶段。
因本阶段是排除自由水,故坯体会产生体积收缩,收缩量与水分降低量成直线关系,若操作不当,干燥过快,坯体极易变形、开裂,造成干燥废品。
等速干燥阶段结束时,物料水分降低到临界值,K点即为临界水分点。此时尽管物料内部仍是自由水,但在表面一薄层内已开始出现大气吸附水。
(3)降速干燥阶段
K点为等速干燥阶段与降速干燥阶段的转折点。自K点继续降低水分,过程即进入降速阶段。此时,坯体含水量减少,内扩散速度赶不上表面水分蒸发速度和外扩散速度,表面不再维持潮湿,干燥速率逐渐降低。由于表面水分蒸发所需热量减少,物料温度开始逐渐升高。物料表面水蒸汽分压小干表面温度下的饱和蒸汽分压。
由图3-15可见,此阶段排除的是大气吸附水。当物料水分下降至等于平衡水分时,干燥速率变为零,干燥过程终止。即使延长干燥时间,物料水分也不再变化。此时物料的表面温度等于介质的干球温度,表面水蒸汽分压等于介质的水蒸汽分压。
降速干燥阶段的干燥速率,取决于内扩散速率,故又称内扩散控制阶段,此时,物料的结构、形状、尺寸等因素影响着干燥速率。
由于本阶段排除的是大气吸附水,坯体不产生体积收缩,不会产生干燥废品。
F. 瓷器烧制过程
瓷器是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烧制而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
瓷石和高岭土等原料实际上就是可塑性及其他性能较好的粘土。
而釉是由长石、石英、滑石、高岭土和少量其他原料按一定比例配置,研磨成釉浆,施在胚体表面。
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1400℃)烧制,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
制作瓷器的完整流程,一般要经过如下几道工序:
1.练泥:将瓷胎的原料——高岭土、瓷石经过磨洗、除杂揉匀后,调和成用于制作瓷器的瓷泥。
2.制坯:用模具或者手工,将泥制成需要的外形,将坯胎晾到半干的状态,再放到拉坯机上,用刀旋削表面,保证瓷器外表的光洁。最后依照需要,使用材质不同(铁、骨、木等材料)的雕花刀在外表刻出花纹。
3.按上釉分,瓷器分为“釉下彩”和“釉上彩”“釉中彩”三种不同的种类。
釉下彩:一般家用瓷器和中国元代青花瓷器都属于这一类:将颜料直接涂在未上釉的瓷胎上,再进行上釉。由于颜料被包裹在釉之下,使得色彩能够长期保存,并不易被磨损。但由于施加釉下彩将使颜料经过约1天的高温灼烧,会导致部分瓷器颜色变化,因而釉下彩的瓷器颜色变化较多。
釉下彩的颜色不够鲜艳。
釉上彩:将未上色的瓷胎涂釉后放入窑内烧结为素瓷,待冷却后再进行上色,并放入相对低温(约700℃–900℃)的窑炉中进行二次烧结。这样的做法能够保证釉彩的花纹和颜色丰富多彩,但长期暴晒或使用会导致表面磨损,导致颜色脱落。
釉上彩的颜色鲜艳,但是容易掉色。
釉中彩:按釉上彩方法施于器物釉面,通过1100~1260℃的高温快烧(一般在最高温阶段不超过半小时),釉面软件包化熔融,使颜料渗入釉内,冷却后釉面封闭。细腻晶莹、滋润恍目,抗腐蚀、耐磨损,具有釉下彩的效果。
既能保证颜色的鲜艳,又不容易掉色。
烧窑:首先把陶瓷制品装入匣钵,匣是陶瓷制品焙烧的容器,以耐火材料制成,作用是防止瓷坯与窑火直接接触,避免污染,尤其对白瓷烧造最为有利。烧窑时间过程约一昼夜,温度在1300度左右。
彩绘:釉上彩如五彩、粉彩等,是在已烧成瓷的釉面上描绘纹样、填彩,再入红炉以低温烧烘,温度约700—800度。
烧窑前即在坯体素胎上绘画,如青花、釉里红等,则称为釉下彩,其特点是彩在高温釉下,永不退色
G. 瓷器制作五个步骤
具体步骤如下:
1、揉泥,用羊角揉的方法可以让泥巴干湿不匀的地方充分揉均匀。
2、当泥料里面有空气的时候用菊花揉可以将气泡挤破。
3、拉坯,将泥团摔掷在辘轱车上的转盘中心,随手法的屈伸收放拉制出坯体的大致模样。
4、利坯,将坯覆放在辘轳车的利桶上,转动车盘,用刀旋削,使坯体厚度适当,表里光洁。
5、利坯也称修坯或旋坯,是最后确定器物形状的关键环节,并使器物表面光洁、形体连贯、规整一致。
6、晒坯,将加工成型后的坯摆放在木架上晾晒。
7、施釉,大部分陶瓷制品均需施釉后才能进窑烧造,施釉工艺看似简单却是极为重要和较难掌握的一道工序,要做到坯体各部分的釉层均匀一致,厚度适当,还要关注到各种釉的不同流动性。
8、最后一部分就是烧窑了。
H. 陶瓷制品的手工制作流程
陶瓷制品的制作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流程,那么具体有哪些流程呢,下面我为你介绍一下陶瓷制品的手工制作流程吧!
陶瓷制品的手工制作流程:
1、拉坯。即将炼就之泥放于轮车上,借旋转之力,用双手将泥拉成器坯。是我国陶瓷器生产的传统方法。
2、印坯。将可塑坯料用人工在模型中挤压,使其延展印成一定形状粗坯的成型方法。是非常古老的手工做陶瓷的技术。
3、利坯。拉成的坯半干时,置于辘轳上,用刀修整,使器表光洁,厚薄均匀。
4、挖足。将瓷器坯的底部挖出轮廓打磨平整。
5、施釉。在成型的陶瓷坯体表面施以釉浆。
6、画坯。给制成的陶瓷坯画上精美图案。
7、混水:青花瓷的魅力,就好比写意水墨山水在中国国画中的地位,而青花之美,不仅仅在精细的画工,青花的山水具有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的皴法和染法所具有的优美细腻的层次,而这一切都来自于混水这一道工艺。 8、施外釉绘制完成的瓷坯,需要进行第二次的施釉工序。此时,杯子的底足还未形成。浸釉法需要师傅对坯体、釉料以及瓷器的预期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瓷坯浸在釉水里的时间长短,直接影响到瓷器烧成后的'品相。 9、挖底足瓷坯外部施釉后,在釉面自然干燥后,就可以进入挖底足的工序了。由于我们制作的是釉足的器物,在挖底足时需要留出底足最外圈的坯,且必须保持外圈的基本一致,这需要很强的控制能力和功底 10、写底款、施底釉 11、满窑、烧窑将待烧的瓷坯合理的分布于窑体内,称之位满窑。满窑时需要依据窑体的结构大小以及所有待烧的坯体大小合理摆放,并留出合理的火道烟道,否则会影响烧制时窑体内的气氛,导致烧制失败。
12、开窑经过12-18小时的自然冷却,在窑体内温度降至常温时,就可以开窑了。
I. 陶瓷制作过程
陶瓷制作过程如下:
1.练泥:从矿区采取瓷石,开始是人工用铁锤敲碎至鸡蛋大小的块状,再利用水碓舂打成粉状,淘洗,除去杂质,沉淀后制成砖状的泥块。然后再用水调和泥块,去掉渣质,用双手搓揉使得泥团中的空气挤压出来。这种瓷石加工方法历史悠久,应与景德镇制瓷历史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