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计算方法 > 液体分层计算方法

液体分层计算方法

发布时间:2022-11-12 23:58:25

1. 在分液漏斗中有两层无色液体,一种是水,怎样分别水在哪层设计方案

[方案一]取一只小试管,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慢慢放出少量液体(这是取样检验的常规方法,后面表述用“取样”),往其中加入少量的水。如果加水后,试管内的液体不分层,则说明分液漏斗中下层是“水层”;反之,上层为“水层”。[方案二]取样,向其中加入少量的四氯化碳或苯,若试管中液体分层,则说明分液漏斗中的下层为“水层”;反之,上层为“水层”。[方案三]取样,用胶头滴管取少量待测液,滴2-3滴到无水CuSO4固体上,观察白色固体上是否有蓝色出现,若有变化,则说明分液漏斗中下层为“水层”;反之,上层为“水层”。[方案四]直接在分液漏斗中加入较多的蒸馏水,振荡后静置,若有体积明显增大,则这一层为水层。

2. 把两种不同密度的液体倒在同一个杯子里(两段液柱),底部的压强怎么计算

如果液体分层的话,应该是p=(ρ1h1+ρ2h2)*g

3. 两种不同的液体混合密度怎么算

根据密度的定义来做,在物理学中,把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P=M/V

4. 如何计算苯和ccl4液体分层时,各自的体积

苯,上层苯的溴溶液,下层水。四氯化碳正好相反,水在上层。这是密度决定的

5. 什么叫液体分层发酵和稀释率

液体培养法所用的培养基是液态的。实验室中的摇瓶培养法就是一种液体培养法。将装有液体培养基的三角瓶置于摇床上不断振荡,目的是让空气中的氧不断地溶解到液体培养基中。深层液体培养法也叫液体深层发酵法,它是目前发酵工业上常用的一种发酵方法。根据操作方法的差异,液体深层发酵法又可以分为分批发酵法、分批补料发酵法和连续发酵法.连续培养装置的一个主要参数是稀释率(D),它的定义为:D = F/V = 流动速率/容积

①分批发酵法。此法是指一次性地向发酵罐中投入培养液,发酵完毕后,又一次性地放出原料的发酵方法。放料后再重复投料、灭菌、接种、发酵等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菌种的生长可分为调整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四个时期。

②分批补料发酵法。此法是指在分批发酵中,间歇或连续补加新鲜培养基的发酵方法。所补的原料可以是全料,也可以是氮源、碳源等,目的是延长代谢产物的合成时间等。用这种方法生产青霉素,使生产效率提高了20%。

③连续发酵法。此法是指向发酵罐连续加入培养液的同时,连续放出老培养液的发酵方法。其优点是设备利用率高、产品质量稳定,便于自动控制等,缺点是容易污染杂菌。这种技术已用于生产酵母菌菌体、乙醇、乳酸、丙酮�丁醇,以及石油脱蜡、污水处理等。

连续培养�
----将微生物置于一定容积的培养基中,经过培养生长,最后一次收获,此称分批培养(Batch culture)。通过对细菌纯培养生长曲线的分析可知,在分批培养中,培养料一次加入,不予补充和更换。随着微生物的活跃生长,培养基中营养物质逐渐消耗,有害代谢产物不断积累,故细菌的对数期不可能长时间维持。如果在培养器中不断补充新鲜营养物质,并及时不断地以同样速度排出培养物(包括菌体及代谢产物),从理论上讲,对数生长期就可无限延长。只要培养液的流动量能使分裂繁殖增加的新菌数相当于流出的老菌数,就可保证培养器中总菌量基本不变,此种方法就叫连续培养法。连续培养方法的出现,不仅可随时为微生物的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生理状态的实验材料,而且可提高发酵工业的生产效益和自动化水平。此法已成为当前发酵工业的发展方向。
----最简单的连续发酵装置包括:培养室、无菌培养基容器以及可自动调节流速(培养基流入,培养物流出)的控制系统,必要时还装有通气、搅拌设备。�

连续培养装置的一个主要参数是稀释率(D),它的定义为:D = F/V = 流动速率/容积

----1.恒浊连续培养
不断调节流速而使细菌培养液浊度保持恒定的连续培养方法叫恒浊连续培养。在恒浊连续培养中装有浊度计,借光电池检测培养室中的浊度(即菌液浓度),并根据光电效应产生的电信号的强弱变化,自动调节新鲜培养基流入和培养物流出培养室的流速。当培养室中浊度超过预期数值时,流速加快,浊度降低;反之,流速减慢,浊度增加,以此来维持培养物的某一恒定浊度。如果所用培养基中有过量的必需营养物,就可使菌体维持最高的生长速率。恒浊连续培养中,细菌生长速率不仅受流速的控制,也与菌种种类、培养基成分以及培养条件有关。�
---恒浊连续培养,可以不断提供具有一定生理状态的细胞,得到以最高生长速率进行生长的培养物。在微生物工作中,为了获得大量菌体以及与菌体相平行的代谢产物时,使用此法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2.恒化连续培养
控制恒定的流速,使由于细菌生长而耗去的营养及时得到补充,培养室中营养物浓度基本恒定,从而保持细菌的恒定生长速率,故称恒化连续培养,又叫恒组成连续培养。已知营养物浓度对生长有影响,但营养物浓度高时并不影响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只有在营养物浓度低时才影响生长速率,而且在一定的范围内,生长速率与营养物的浓度成正相关,营养物浓度愈高,则生长速率也高。�
恒化连续培养的培养基成分中,必须将某种必需的营养物质控制在较低的浓度,以作为限制因子,而其他营养物均为过量,这样,细菌的生长速率将取决于限制性因子的浓度随着细菌的生长,限制因子的浓度降低,致使细菌生长速率受到限制,但同时通过自动控制系统来保持限制因子的恒定流速,不断予以补充,就能使细菌保持恒定的生长速率。用不同浓度的限制性营养物进行恒化连续培养,可以得到不同生长速率的培养物。

6. 分液的原理

分液的原理:是利用两种液体物质互不相容的原理,用分液漏斗分离,另外,分液还需要烧杯与铁架台进行辅助。

分液就是把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利用分液漏斗分开。

方法:

1. 关闭下方旋塞。

2. 把欲分离的混合物由上口装入漏斗内。

3. 把漏斗放在铁圈上,静置待其在重力的作用下分成上下两层。

4. 小心地打开下方旋塞,让密度大的液体从下方流出。在刚好流完之后关闭旋塞。

5. 从上口倒出密度小的液体成分。

分液是一种实验操作,在分液漏斗里完成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的分离,下层的液体从下管放出(注意及时关闭活塞),上层的液体从上口倒出。

萃取也是一种实验操作,以苯萃取溴水中的溴为例说明操作步骤。将溴水和苯在分液漏斗里混合后振荡、静置(静置后液体分层,Br2被溶解到苯里,苯与水互不相溶,苯比水轻在上层,因溶有Br2呈橙红色,水在下层为无色)、分液即完成萃取。可见萃取步骤中包含分液操作。

7. 我对于 浮力 这一块知识总不太明白 谁能帮我详细的讲解一下~

漂浮于流体(液体或气体)表面或浸没于流体之中的物体,受到各方向流体静压力的向上合力。其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流体的重力。在液体内,不同深度处的压强不同。物体上、下面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不同,物体下部受到液体向上的压强较大,压力也较大,可以证明,浮力等于物体所受液体向上、向下的压力之差。例如石块的重力大于其同体积水的重量,则下沉到水底。浮木或船体的重力等于其浸入水中部分所排开的水重,所以浮于水面。气球的重量比它同体积空气的重力小,即浮力大于重力,所以会上升。这种浸在水中或空气中,受到水或空气将物体向上托的力叫“浮力”。例如,从井里提一桶水,在未离开水面之前比离开水面之后要轻些,这是因为桶受到水的浮力。不仅是水,例如酒精、煤油或水银等所有的液体,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都有浮力。所有液体都一样。当然,浸在气体(与液体一样都是流体)中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当它所受的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当它所受的浮力小于所受的重力时,物体下沉;当它所受的浮力与所受的重力相等时,物体悬浮在液体中,或漂浮在液体表面上。公式推算
假设有一正方体沉于水中, F浮=ρgh2*S-ρgh1*S(浸没在水中) =ρgS*Δh =ρ液gV排(通用) =G排液 当物体悬浮或漂浮时,F 浮=G物=m物g 说明 (1)h2为正方体下表面到水面距离,h1为正方体上表面到水面距离,Δh为正方体之高。 (2)“F浮=ρ液gV排=G排液”最重要。 F浮=ρ液gV排的公式推导:浮力=排开液体所受重力——F浮=G(物体所受重力)排液=m排液?g =ρ液gV排所以有F浮+G=0
(3)给出沉浮条件(实心物体,如果是空心物体,则下面公式中的密度表示物体的平均密度,即物体的总质量除以总体积得到的结果) 对于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 1.若F浮>G物,即密度(物)<密度(液体),物体上浮 2.若F浮<G物,即密度(物)>密度(液体),物体下浮 3.若F浮=G物,即密度(物)=密度(液体),物体悬浮 4.ρ物>ρ液, 沉底,G物=F浮+F杯底对物的支持力(三力平衡)
露排比公式
如果漂浮(这是重要前提!),则:ρ物∶ρ液=V排∶V物。 其中,V物=V排+V露 它的变形公式 1.(ρ液-ρ物)∶ρ液=V露∶V物 2. ρ物∶(ρ液-ρ物)=V排∶V露 证明:∵漂浮 ∴F浮=G物,即ρ液gV排=ρ物gV物,即ρ液V排=ρ物V物,即ρ物∶ρ液=V排∶V物(交叉相乘)
四种公式
示重法:F浮=G-G1(空气中重力减去在水中的重力)(用弹簧测力计) 公式法:F浮=G排=m排g=ρ液gV排(完全浸没) 漂浮法:F浮=G物(又叫平衡法) 原理法:F浮=F↓-F↑(上下压力差) 特例:当物体和容器底部紧密接触时,即物体下部没有液体。此时物体没有受到液体向上的压力,即F浮=0
阿基米德原理
物体浸在液体中排开液体的重力等于物体浸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即F浮=G液排=ρ液gV排。(V排表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附着在水底的气泡为什么不上浮? 很多时候我们会看到一些气泡附着在水下的物体上不上浮,如果知道有关“粘滞性”的知识的话就不会感到奇怪了。超流体中不会出现有气泡不上浮的现象,但日常所见的水不是超流体,水是有粘滞性的,虽然很小。熬碗糨糊,就会看到更多的气泡不上浮现象的。小气泡不会上浮,是由于水分子与容器壁间具有一种相互吸附的力,这个力十分微小,浮力总是比它要大的! 加热的水中会产生气泡,是因为随着水温的升高,水对空气的溶解能力下降,饱和后多余的空气被析解出来并聚集形成气泡。在此过程中由于容器壁是粗糙的,气泡很容易首先被吸附在容器壁上,如果没有浮力作用这些气泡将会永远被吸附在同一位置上,直到气泡中的空气被再次溶解,显然通常情况下是不会有这么顽强的气泡的。你用透明的杯子盛一杯可乐,杯壁上会有很多气泡吧?放上两天,还有气泡么?因为压力减小而溢出的二氧化碳在敞口杯中是不可能被二次溶解的,它们上哪儿了?水的粘滞性和粗糙的容器壁的吸附力是能让小气泡暂时升不起来,但这并不证明它们没受浮力作用。只要时间足够长,浮力最终是会战胜其它力的效应,最终把气泡推上来的。 失重状态下还有浮力么? 失重状态有两种情况,一是完全失重,二是不完全失重。在地球表面附近,当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时,物体即处于失重状态,如果加速度小于自由落体加速度,则处于不完全失重状态,如果加速度等于自由落体加速度,则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当液体和浸入在液体内部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的情况下,物体不受到浮力的作用;而处于不完全失重的状态下,浮力仍存在,但比通常情况下的浮力要减小一些。这是由于当液体不受重力时,其无法流动,且在无重力时流体内压强不再存在,而浮力产生原因为物体受到的上下表面压力差(前提是压强差),所以完全失重时物体将不再受到浮力。 同一物质间是否存在浮力作用? 没有其它物体的时候,只要有密度差,热水和冷水间也是有浮力作用的,否则热循环就是不可能的。热对流的产生就是由于热水密度比较小所以被冷水的浮力推上来了,虽然冷水和热水并不是两种物体。当然,热量除了对流之外还有扩散、辐射等多种传播方式,某些加热器位于上部的“热得快”能加热到底部的水是很正常的,水导热本来就是很快的。即使流体中没有其它物体,只要有密度差、有引力,就有浮力现象。接触当然是必要的,否则浮力不可能隔空传递。 位于容器底部的物体是否仍然受浮力作用? 有人说一个位于容器底面上的物体,并和容器底面密切接触,那它就只能受到向下作用于物体表面的液体压力下,所以这个物体不受浮力作用。 上面这段话并不是完全正确的,它成立需要两个条件:1.物体的侧表面必须是竖直方向的,不能倾斜;2.物体的下表面必须在技术上保证与容器底紧密接触,不能有液体渗入其间。 不同液体间的分层现象 不同液体间的分层现象仍是浮力作用的结果,其根本原因是不同液体的密度不同(见前面的物体的浮沉条件),而不分层的混合液如果并没有相互溶解的话,可能就是它们的密度极其接近,这和水中气泡暂时不上浮的现象是类似的。静置一段时间,或者用离心机加速度强化重力效应,它们是能够被沉淀或分离出层次来的。 液体分层时,计算浮力的V排在哪里? 有的学生对于油漂浮在水面上的现象,认为油根本没有排开水,怎么会受到浮力呢?比如肉汤碗中水面上的一层油,它的V排是多少呢? 其实上面的问题中,由于容器的形状限制,油排开的水根本不能通过溢出碗等方式显现出来,但并不是油没有排开水,只是我们没有看到。有下面两个方法将这个V排显示出来:1.将水倒在光滑的水泥地面上,水渍会有一定的面积,此时,在水渍中央轻轻倒上一些油,你会发现在油的挤压下,水渍的分布面积扩大了,这表明油确实排开了水。2.取一个两端开口的U形管(连通器),放入一些水,在其中一个管口倒入油,你会发现这个管中的水面会下降一些,而另一个管中的水面相应地上升,这两个管中水面的高度差,再乘以管的截面积,就是油排开的水的体积。 液体能否浮起比其自身重力更大的物体: 有人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的表述认为液体不能浮起比其自身重力更大的物体,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推论,原因是原理中表述的是“浮力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注意这里的关键是“排开”,通过巧妙设计,我们完全可以做到让“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大于“液体原来的总体积”(加引号是为了引起注意)。 例如:取一个圆柱形容器(很常见啊),再加工出一个直径比容器的内径稍小一点的圆柱形木块,让两个圆柱体等高,以利于观察。在容器中倒入很少量的水(关键是要使水的质量要远小于圆柱体木块质量),再将圆柱体木块放入容器中,你会发现水在圆柱体的四周上升起来,将木块浮起(效果就是木块比容器口高出一些来)。
编辑本段应用
1.如何调节浮力的大小 木头漂浮于水面是因为木材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把树木挖成“空心”就成了独木舟,自身重力变小,可承载较多人,独木舟排开水的体积变大,增大了可利用的浮力.牙膏卷成一团,沉于水底,而“空心”的牙膏皮可浮在水面上,说明“空心”可调节浮力与重力的关系。采用“空心”增大体积,从而增大浮力,使物体能漂浮在液面上. 2.轮船 轮船能漂浮在水面的原理:钢铁制造的轮船,由于船体做成空心的,使它排开水的体积增大,受到的浮力增大,这时船受到的浮力等于自身的重力,所以能浮在水面上。它是利用物体漂浮在液面的条件F浮=G来工作的,只要船的重力不变,无论船在海里还是河里,它受到的浮力不变。(只是海水河水密度不同,轮船的吃水线不同)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它在海里和河里浸入水中的体积不同.轮船的大小通常用它的排水量来表示。所谓排水量就是指轮船在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轮船满载时受到的浮力F浮=G排=m排g.而轮船是漂浮在液面上的,F浮=G船+G货=m船g+m货g,因此有m排=m船+m货。 3.潜水艇 浸没在水中的潜水艇排开水的体积,无论下潜多深,始终不变,所以潜水艇所受的浮力始终不变.潜水艇的上浮和下沉是靠压缩空气调节水舱里水的多少来控制自身的重力而实现的(改变自身重力:排水充水)。若要下沉,可充水,使F浮<G;若要上浮,可排水,使F浮>G.在潜水艇浮出海面的过程中,因为排开水的体积减小,所以浮力逐渐减小,当它在海面上行驶时,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潜水艇的重力(漂浮)。 4.气球和飞艇 气球和飞艇里充的是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热气球里充的是被燃烧器加热、体积膨胀、密度变小了的热空气.F浮=ρ空气gV,G球=ρ气gV+G壳,当F浮≥G球时,气球或飞艇可升上天空。若要使充氦气或氢气的气球或飞艇降回地面,可以放出球内的一部分气体,使气球积缩小,浮力减小,使浮力小于G球.对于热气球,只要停止加热,热空气冷却,气球体积就会缩小,减小浮力,使浮力小于G球而降回地面。(同理,热空气的向上,冷空气的向下,形成了对流:风) 5.密度计 密度计是利用物体浮在液面的条件来工作的,用密度计测量液体的密度时,它受到的浮力总等于它的重力,由于密度计制作好后它的重力就确定了,所以它在不同液体中漂浮时所受到的浮力都相同,根据可知:待测液体的密度越大,密度计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则越小,露出部分的体积就越大;反之待测液体密度越小,密度计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则越大,露出部分的体积就越小,所以密度计上的刻度值是“上小下大”。 6.汤圆 汤圆刚放入水中时,汤圆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汤圆煮熟时,它的体积增大,浮力也随之增大。汤圆刚放入水中时:①∵F浮<G,∴(汤圆)下沉、②∵ρ物>ρ液体,∴(汤圆)下沉;汤圆煮熟时:①∵煮熟后汤圆体积增大,浮力也增大,∴F浮力>G,上浮;②∵ρ物<ρ液,∴上浮。ρ
编辑本段计算公式
1 称量法 该法适用于各种浮力探究题计算,常常和弹簧测力计连在一起出题目,分值较大,需要牢牢掌握,但计算公式十分简单 F浮=G物-F拉(拉力) 2.成因法 该法只需掌握其原理,就是浮力产生的原因,一般在初中阶段不做计算要求,其公式为F浮=F向上-F向下(其中向上向下的力是相对浸没在水中的物体而言)或F浮=F向上(这是指漂浮物体),但在这条上需注意,若题目注明物体下端与容器底部紧密接触,这是不存在浮力的 3.阿基米德法 该法常常用于计算,一般与平衡法使用,公式为F浮=ρ液gV排 4.平衡法 该法在上述浮力公式的推算已经很详细了,我只是说在漂浮与悬浮时F浮=G物 5.附加适用于推算浮力的公式 G物=ρ物gV物 当悬浮与下沉时 V物=V排
编辑本段浮力之感
质疑篇
压力差的局限性 一个底面积为12.56平方米,高2米的木质圆锥体,锥尖向下浸没于水下20米处。因为压力等于压强乘以面积,所以它上表面受到向下的压力大于下表面受到向上的压力,根据压力差推论,它会沉没水底。但阿基米德定律认为,它的物重小于它排出的水重,木锥会浮出水面。何况圆锥体是木头做的,而木头会浮出水面,这是自然现象的常识。 1.为什么压力差的推论与自然现象相反呢? 2.圆锥体锥尖向下或向上,根据压力差计算的结果,它们受到的浮力是不相同的。但它们排出的水都一样重,根据阿基米德定律,它们受到的浮力应相等。为什么压力差和阿基米德定律得出的结论不一样? 3.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在水中的形状、形态有关吗? 4.压力差能不能解释各种形状(包括不规则)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及其产生的原因。 5.如果压力差的适用只局限在个别、少数形状的物体。那么这个片面的推论能说明产生浮力的真正原因吗? 压力差的矛盾性 把一个底面光滑的木块放进装有底阀的玻璃缸内。用手把木块按住,然后往水里放水,淹没木块后,又打开阀门把水放尽。这时候拿起木块,如果检查它的底面与缸接触部位没有水。就又重新放进缸里,再用手按住,放满水。松手后,我们惊讶地发现:木块会自动浮起。(也可以用一些辅助办法让木块的底面无水。比如在木块与缸底接触的四周糊上浆糊,防止进水。但不能增加木块上浮的外来阻力。因为气体的浮力性质与液体相同,所以也可以在空气里作类似实验)根据压力差推论:如果浸没在缸里的木块底面没有水,那么它就没有受到水向上的压力,只受到水向下的压力,也就是说木块没有受到浮力。即使我们松手后,木块也不能浮起。 1.为什么实验结果与压力差结论自相矛盾? 2.实验中的木块在缸里排出了与它体积相等的水,根据阿基米德定律,它受到了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出的水重。为什么压力差却认为木块没有受到浮力呢?它们之间孰对孰错? 3.如果浸没在水里的木块底面没有水,而它依然受到了浮力。那么,这个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呢? 物体是怎样浮上来的 沉没在水底的物体,当它的重量小于排出的液重时,物体就会浮上来。物体浮上来,自然是因为受到了浮力,但浮力是怎样作用于物体而使它上浮的呢?压力差认为:物体四侧受到的压力平衡而相互抵消,只有底面受到向上的压力,上浮的动能理应由此获得。但我们要注意,这个向上的压力是由水的压强产生,而在同一水面,水向各个方向产生的压强相等。向上的压力如同支持力一样只对物体起支撑作用。并不能对物体作功而促使物体上浮。既然物体底面的压力不能产生物体上浮的动能,那浮力是怎样作用于物体而让它上浮的呢?
释疑篇
一、无论是浮在液体表面还是沉没在液中,一切浸在液里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产生的向上的托力,我们把这个向上的托力就叫着浮力。 液体为什么能产生浮力呢? 二、我们知道水能浮起皮球、树木、救生圈、橡皮艇等许多物体,但当水凝结成冰后,却对这些物体失去了浮力。为什么同一种物质,当它从液体变成固体时就没有了浮力? 1.这是因为浮力是液体的一种特殊性质。 2.浮力的产生是由液体自身的特性决定的。 ①流动性:液体总是由高处流向低处,或压强大的一方向压强小的一方流动。 如果没有流动性,物体就不会浮起或沉下,也不会有海洋暖流. ②压强的特殊性:液体在同一水平面上,它向各个方向产生的压强相等。 由于这个性质,液体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当它任何一点压强的改变,都能引起相邻液压的改变. 3.压强是产生浮力的主要原因。 (讨论:如果液体之间没有压强,还会不会产生浮力。) 三、物体是怎样浮上来的 ? 把一个吸满水的塑胶瓶,瓶口向上。然后挤出压瓶壁的两端,水就会从瓶口向上喷射而出。在这个过程中,手指和瓶子都未向上移动位置,但为什么水却往上运动了呢?这是因为我们挤压瓶壁时,瓶中水的压强小于周围瓶壁、瓶底的压强,这些压强下面大、上面小,而水会向压强小的一方流动。所以,当我们用手指挤压时,在瓶壁、瓶底合力的作用下,水就会向上运动。 水中的木块向上运动的原理与之相似。只不过前者是液体装在固体里,后者是固体浸在液体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运动物体的压强小于周围的压强,而且压强从下到上逐渐减小。物体运动是合力作用的结果。 浸没在水中的木块之所以会浮上来,就是因为自身的压强小于同部位水的压强,这样就出现了压强差。木块便受到四周水的挤压,在底面和四周水压的共同作用下,木块就会向压强小的一方流动而浮出水面。 ①物体上浮是在底面、四周侧面水压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②浮力是由合力形成的,并不单单是物体底面向上的压力。 四、浮力产生的原因 液体具有流动性,在重力的作用,便向容器壁、容器底流动而产生压力。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容器底和容器壁也对液体产生一个反作用力,作用力反作用力在液体之间相互作用,就产生了压强。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与深度成正比,同一水平面上,液体向各个方向产生的压强相同。在没有任何外力的情况下,液体保持静止状态。因为液体具有压强,它们之间才会相互支持,相互联系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液体中任何一点液压的改变,都会形成压强差,从而引起相邻液压的改变。液体就会打破平衡状态产生流动。 1.液体和液体之间相互产生浮力,压强是产生浮力的原因。 2.浮力和它受到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液体保持平衡状态。 3.浮力的性质、大小并不会因外来物体浸入而改变。 五、浮力定律 压力差和阿基米德定律在解释浮力产生的原因和大小时,都必须要有物体浸在液体里。 液体没有任何外来物体浸入时,它还会不会有浮力?如果有,我们又应该怎样去解释产生浮力的原因和大小呢? 其实,浮力是液体的一种属性,由液体自身的特点形成的,它不会因外来物体的浸入而增大或减小、存在或消亡。物体在液中的沉浮是物体在浮力作用下反应出的一种自然现象。而我们该如何透过这些现象,去探寻浮力的本质呢? 1.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人潜入水里,会感到发闷,是因为受到了水的压强。而水的压强又与深度成正比,所以人要潜入到更深的水里,必须要穿潜水服,而我们到达深海则需要乘坐特制的潜水艇。 2.浮力与压强(深度)的关系 我们常常说的船只搁浅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枯水季节有些河道不能通航?浅水港为何不能停靠万吨轮船?其实,所有问题都在告诉我们一个事实,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深度有关。 当船运载货物时,它的载重量越大,吃水就越深;载重量越小,吃水就越浅。而载重量大需要的浮力也会大,载重量小,需要的浮力也小。因此看来,浮力的大小与船只在水中的深度成正比,又正为水的压强也与它的深度成正比。所以,我们仔细研究会发现,船只产生的最大压强与它同深度的水压是一样的,载重量大的船吃水深就是因为它压强大的缘故。 既然浮力会随着液体的深度增加,为什么我们做实验时,弹簧称的读数并不会随物体在液中位置的深浅而变化呢? 其实,弹簧称称量的物体在液中不但要受到浮力,还同时受到液体对它施加的压力。物体在液中的位置加深时,它受到的浮力增大,而它受到的压力也在同等的增大;当物体在液中的位置变浅,它受到的浮力减小,但它受到的压力也会同等的减小。正是因为浮力和压力同等的增加或减小,弹簧称的读数才不会随物体在液中位置的深浅而变化。 3.浮力与密度的关系 水和植物油都属于液体,但它们的浮力是否相同呢?让我们先把植物油渗进水中,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很快,我们会发现植物油全部浮在水面上,并不与水相溶共存,这是什么原因产生的呢?原来,植物油的密度比水小,产生的压强各不相同,质量重的水便会下沉,质量轻的油便会上升。轮船从谈水河驶入海里,船身会浮起来一些,就是因为海水的密度比淡水大,它的浮力也相应增大的缘故。 总结以上规律,得出如下结论: 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压强(深度)成正比,与它的成正比,与它受到的压力相等,方向相反。在没有任何外力的作用下,液体保持静止状态。 六 、物体沉浮的条件 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当它受到的浮力大于所受的重力时,物体上浮;当它受到的浮力小于所受的重力时,物体下沉;当它受到的浮力等于所受的浮力等于所受的重力时,物体悬浮在液体中。

8. 分层法的思路与具体解题步骤是什么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07-04

9. 如何将液体分层请根据我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下 再做回答,请不要大量复制文字,重谢!~

可以,从下往上第一层四氯化碳(相对于水的密度1.595,以下也是),第二层饱和食盐水(1.33),第三层二硫化碳(1.29),第四层水(1),第五层煤油(0.8)。它们各层之间都不会互相溶解,所以可以长期保存。至于颜色可以加入你所想要的任何一种染料。
就是做完之后需要严格密封,防止挥发。

10. 溶液的分层和分液

应该是分液.分液是两种不相溶的液体分层,萃取时溶质溶于溶液但一般溶解度不大.两者的实验操作最主要的仪器都是分液漏斗,也都会用到烧杯,玻璃棒等因为萃取后仍是需要分液操作的.至于选萃取剂的事情,原则是萃取剂得不和原溶液混溶,有一定的密度差,而且萃取剂比原溶液对溶质的溶解度大得多.希望对你有帮助.

阅读全文

与液体分层计算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齿痕舌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浏览:757
高里程数计算方法 浏览:869
15x120简便计算方法 浏览:55
成武白酥鸡的食用方法 浏览:864
农村打灶方法视频 浏览:114
让皮肤快速变白的方法 浏览:177
卡罗拉车钥匙锁车里的解决方法妙招 浏览:402
工艺气体检测方法 浏览:734
心脏室上速治疗方法 浏览:584
无腿锻炼方法 浏览:529
睡眠枕使用方法 浏览:635
数字显示最简单的方法 浏览:1008
用纸做回旋镖的简单方法 浏览:550
风挟热邪有什么调理方法 浏览:178
美腹肌的使用方法视频 浏览:509
isdg爽快酵素胶囊的食用方法 浏览:109
如何学好阅读理解方法 浏览:128
奥迪水壶的安装方法 浏览:974
红米四设置自动开关机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663
手指扭伤如何消肿快速方法 浏览: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