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代的时间是怎样计算的
古代记时的方法
我国古代记时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1、天色记时法:古人根据一天中的天色变化而将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
2、地支记时法:就是以十二地支来表示。
它们间的关系是:
(1)天色:“夜半”;地支:“子时”;现代记时:“23-1点”
(2)天色:“鸡鸣”;地支:“丑时”;现代记时:“1-3点”
(3)天色:“平旦”;地支:“寅时”;现代记时:“3-5点”
(4)天色:“日出”;地支:“卯时”;现代记时:“5-7点”
(5)天色:“食时”;地支:“辰时”;现代记时:“7-9点”
(6)天色:“隅(音‘娱’)中”;地支:“巳时”;现代记时:“9-11点”
(7)天色:“日中”;地支:“午时”;现代记时:“11-13点”
(8)天色:“日昳(音‘跌’)”;地支:“未时”;现代记时:“13-15点”
(9)天色:“晡(音‘哺’)时”;地支:“申时”;现代记时:“15-17点”
(10)天色:“日入”;地支:“酉时”;现代记时:“17-19点”
(11)天色:“黄昏”;地支:“戌时”;现代记时:“19-21点”
(12)天色:“人定”;地支:“亥时”;现代记时:“21-23点”
3、五更: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
夜间时辰五更五鼓五夜现代时间
黄昏一更一鼓甲夜19-21点
人定二更二鼓乙夜21-23点
夜半三更三鼓丙夜23-1点
鸡鸣四更四鼓丁夜1-3点
平旦五更五鼓戊夜3-5点
❷ 古代有哪些计时方法
古代的计时方法主要:有圭表、日晷、漏刻、机械计时器等。
圭表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计时器,古代典籍《周礼》中就有关于使用土圭的记载,可见圭表的历史相当久远。圭表是利用太阳射影的长短来判断时间的。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做表;一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
日晷是通过观测日影计时的仪器,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以确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在机械传入中国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计时器。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针和刻有刻线的晷面组成,随着太阳在天空运行,晷针的投影像酒的指针一样在晷面上移动,就可以指示时辰。
漏刻是以壶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观测壶中刻箭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时间。作为计时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为普遍。
机械计时器单纯利用水的流动来计时有许多不便,人们逐渐发明了利用水做动力,以驱动机械结构来计时。
公元前117年,东汉的张衡制造了大型天文计时仪器——水运浑天仪,初步具备了机械性计时器的作用。中国没能做到这一点,最终机械酒还是从西方引进。
除上述几种主要的计时器外,还有其他一些计时方法。
如,香篆、沙钟、油灯钟、蜡烛钟等。
、
(2)关于古代的时间计算方法扩展阅读:
计时方法(记时方法)是因应安排工作、生活的需要而衍生出来的。记时方法包括日期规划和时间规划。日期规划,就是编制行事历明确日期;时间规划,就是明确日内时间的描述方法。明确日内时间的描述方法,是编制行事历的基石;同时编织行事历的方式,同样反作用于时间的规划。本次条主要讨论时间规划。
历史上,中国古人的记时方法,主要有十六时辰制、十时辰制、百刻制、十二时辰制、以及随佛教传入的六十点法等。这里说的"时辰",指的是时段。
❸ 古代如何计算时间
我国古代有自己独特的计时方法和计时仪器,由此遂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计时单位——时、刻、更、鼓、点。
时:是指“时辰”,古时一天分12个时辰,采用地支作为时辰名称,并有古代的习惯称法。时辰的起点是午夜。顾炎武《日知录》:“自汉以下。历法渐密,于是以一日分为十二时,盖不知始于何人,而至今,尊而不废……然其(指杜元凯注)曰:夜半者子时也(晚上 11 时正至凌晨 1 时正),鸡鸣者丑也(凌晨 1 时正至凌晨 3 时正),平旦者寅也(凌晨 3 时正至早上 5 时正),日出者卯也(早上 5 时正至早上 7 时正),食时者辰也(早上 7 时正至上午 9 时正),隅中者巳也(上午 9 时正至上午11时正),日中者午也(上午11时正至下午 1 时正)(中午12点就是午时了),日昳者未也( 下午 1 时正至下午 3 时正),哺时者申也( 下午 3 时正至下午 5 时正),日入者酉也(下午 5 时正至晚上 7 时正),黄昏者戌也(晚上 7 时正至晚上 9 时正),人定者亥也(晚上 9 时正至晚上 11 时正)。一日分为十二,始见于此。”北宋时开始将每个时辰分为“初”、“正”两部分,分十二时辰为二十四,称“小时”。
刻:古代的人们在用陶器取水、储水的时候,因陶器质地疏松,难免出现漏水现象,人们通过长期观察,注意到漏水容器水面下降的高低和时间有一定对应关系,从而制成了专门用于计时的漏水壶。我国的历史文献中曾说:“漏刻之作盖肇于轩辕之日,宣乎夏商之代。”若据此说,则是产生在黄帝时代,也就是原始社会末期,到夏商时已普遍使用,然目前尚缺少实物证据。另据《周礼》记载,西周时已有专门掌管漏壶计时的官员——擎壶氏,这说明至迟在距今3000年的时候,已正式使用和管理漏壶了。
漏壶有沉箭式和浮箭式两种。最初使用的是沉箭式,即用一只铜壶盛水,接近壶底部有一个小洞,壶中竖直插一根刻有刻度的木尺,木尺下端固定在一块船形木块上,使其浮在水面上,当水从小洞滴出后,人们根据水位降低后标杆上的刻度来判断时间。由于漏壶中水多时和水少时的滴水速度不同,影响到漏壶计时的准确性,为了提高计时的精确度,由单只逐渐发展成为多只一套的漏壶,同时,还由沉箭式漏壶改为浮箭式漏壶。漏壶的级数越多,计时就越准确。实物表明,在浮箭式漏壶系列中,壶数最多的是4壶一套,
大约西周之前,古人就把一昼夜均分为100刻,在漏壶箭杆上刻100格。折合成现代计时单位,则1刻等于14分24秒。“百刻制”是我国最古老、使用时间最长的计时制。
到了汉代,在使用“百刻制”的同时,又采用以圭表测量太阳射影长短来判断时间的“太阳方位计时”法。圭表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做表;一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既然日影可以用长度单位计量,所以才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俗语。圭表所测得的每一太阳方位,渐渐有了一个固定的名称,这就是时辰的来历。
到了隋唐,“太阳方位计时”正式演变为“十二时辰计时”。“百刻制”与“十二时辰计时”并用,使得我国古代的计时制趋于完善。明末清初,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在采用十二时辰的同时,也兼用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计时法。由于百刻制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不好计算,又先后改为96刻、108刻和120刻。到了清代才正式规定一昼夜为96刻,每个时辰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和下四刻。
更:汉代皇宫中值班人员分五个班次,按时更换,叫“五更”,
由此便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戌时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子时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由此可见,所谓“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 3时至5时开船”。
鼓:由于古代夜间使用击鼓报更方式,所以又以鼓作为更的代称。“鼓角”,“钟鼓”都是古时用来打更的器具。中国古代建城都要设置钟楼和鼓楼,一般为东钟西鼓,报时打更。
点:古代使用铜壶滴漏计时,以下漏击点为名。一更分为五点,所以,一点的长度合现在的24分钟。
“一柱香”的时间这个概念起缘于僧人打坐,僧人以香的燃烧为计时方法。那时的香皆为手工制作,且有标准,一柱香燃尽约为半个时辰,即现在的一个小时。晚间打更的更夫也用香来确定时间,所以也叫“更香”。
在我国古代有不少用作计算时间的方法和形容词。古时一年有十二月,一月有五周,一周有六日,一时辰(2小时)有八刻,一刻(15分)【古时把一天做一百刻即14.4分一刻,曰15分一刻】,一盏茶(10分钟)有两柱香,一柱香(5分钟)有五分,一分(60秒)有六弹指,一弹指(10秒)有十刹那。一刹那就是一秒钟。
❹ 古人是如何计算时间的
1.“漏刻”计时
漏是指计时用的漏壶,刻是指划分一天的时间单位,它通过漏壶的浮箭来计量一昼夜的时刻。最初,人们发现陶器中的水会从裂缝中一滴一滴地漏出来,于是专门制造出一种留有小孔的漏壶,把水注入漏壶内,水便从壶孔中流出来。
另外再用一个容器收集漏下来的水,在这个容器内有一根刻有标记的箭杆,相当于现代钟表上显示时刻的钟面,用一个竹片或木块托着箭杆浮在水面上,容器盖的中心开一个小孔,箭杆从盖孔中穿出,这个容器叫做"箭壶"。
随着箭壶内收集的水逐渐增多,木块托着箭杆也慢慢地往上浮,古人从盖孔处看箭杆上的标记,就能知道具体的时刻。漏刻的计时方法可分为两类:泄水型和受水型。漏刻是一种独立的计时系统,只借助水的运动。
后来古人发现漏壶内的水多时,流水较快,水少时流水就慢,显然会影响计量时间的精度。于是在漏壶上再加一只漏壶,水从下面漏壶流出去的同时,上面漏壶的水即源源不断地补充给下面的漏壶,使下面漏壶内的水均匀地流人箭壶,从而取得比较精确的时刻。
2.动物报时
“鸡鸣”是最古老的晚上确定时间的方法,在农村一直沿用至今。它是根据土“公鸡打鸣”(而不是杂交鸡和养殖场的鸡)的晚上打鸣规律性而确定晚上时间的。
一般有“鸡叫三遍”之说,鸡正半夜是不叫的,过了半夜多一点鸡叫表示子时三更,第二遍寅时四更,第三遍则天要明了——辰时五更。“夜有五更”就是这样来的。
3.星象定时
这种方法比用动物报时的方法更加古老,它是根据月亮和星星的晚上位置变化来确定晚上时间阶段的。根据月亮有“初一升初二长,初三初四见月亮”“二十八九月亮一扭”开始计算时间,一般由“十五月中天”,“二十二三,月亮落在正南”等计算夜间时间。
另外,根据北斗星在每个季节的晚上转动位置则更是古代晚上报时和研究四季的重要方法。北斗星在春分和秋分、冬至和夏至的黄昏6点和早6点位置和晚上12点的位置——卯时、申时和子时是十分准确的,北斗七星正好在正东西和正南北方位。
夜行的人们经常根据季节看北斗七星的位置判断夜间的时辰应该是什么时间,所以古人有“斗转星移”一整套夜观天象之术。
4.铜制圭表
汉代,在使用“百刻制”的同时,又采用以圭表测量太阳射影长短来判断时间的“太阳方位计时”法。圭表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做表;一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
既然日影可以用长度单位计量,所以才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俗语。圭表所测得的每一太阳方位,渐渐有了一个固定的名称,这就是时辰的来历。
隋唐,“太阳方位计时”正式演变为“十二时辰计时”。“百刻制”与“十二时辰计时”并用,使得我国古代的计时制趋于完善。明末清初,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在采用十二时辰的同时,也兼用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计时法。
由于百刻制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不好计算,又先后改为96刻、108刻和120刻。到了清代才正式规定一昼夜为96刻,每个时辰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和下四刻。
5.打更
更:汉代皇宫中值班人员分五个班次,按时更换,叫“五更”,
由此便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戌时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子时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由此可见,所谓“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
❺ 古代时间怎么算
古代十二时辰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更,是古代人夜间用来计时的单位。
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等于一个时辰.
昼夜时辰
地球自转一周为一昼夜,称为“太阳日”,昼夜的形成即由此。其向阳之地面为昼
,背阳地面则为夜。春分以后,日照北半球渐多,因此北半球夜短昼长,南半球则相反
;秋分以后,日照南半球渐多,故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乃相反。
昼夜的划分方法
中国传统以十二个时辰来计算昼夜,以子,丑,寅,卯,辰,巳,午,申,酉,戌
,亥十二地支来表示,每时辰分为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下四刻。这样,每个时辰相
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如巳时相当于9时到11时。那时候,白天靠测量太阳的影子,夜晚
用漏壶(计时工具)滴水测时。但这不是最早的测时法。在这以前,如下表的俗称所反
映的情况。表内的俗称,是指十二时辰在古代的一种通俗叫法。这种俗称,就是中国古
人借助一些自然特征和生物特征来计时的。“鸡鸣”“人定”,借助于半夜鸡叫和人入
夜睡觉的特征。“食时”“晡时”,借助吃饭时刻表示时间。古人一日两餐,早饭在日
出以后,隅中以前,所以称这段时间为“食时”;晚饭在“日昳(太阳偏西)以后,日
入以前,所以称这段时间为“晡时”。其余八个时间以太阳位置为主要特征来命名的。
由于季节的不同,具体的时间差竟达两小时,因此后来被十二地支计时所替代。
另外,中国古代还有报更(又叫打更)的计时法。把夜间分为五更:相当于现代的
晚上7点到9点为一更,9点到11点为二更,午夜11点到1点为三更,凌晨1点到3点为四更
,凌晨3点到5点为五更。
❻ 古代人是怎么计算时间的
古代人计算时间方法如下:
1、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2、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3、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4、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5、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6、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7、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8、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9、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10、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11、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12、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❼ 古人是如何计算时间的
古人选择计时的方法真的有很多。一昼夜分成十二个时辰,并给每个时辰取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刻”,这一时间概念源自于古代漏壶计时,一昼夜24小时为96刻,即一刻约15分钟。“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1时45分。这样的方法。
❽ 古代人怎么计时间的呢
在中国古代,为了能够适应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日常生活的需求,人们发明了很多计时仪器,比如圭表、日晷、漏刻等。
日晷作为最早的计时器之一,起源于圭表。圭表本身具备一定的计时功能,起着某种程度的地平式日晷的作用。
漏刻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计时仪器之一。漏是指装满水的漏壶,刻是指一天的时间划分单位。
古人把一昼夜划为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命名,每个时辰两小时。
古人在把一昼夜划分成12个时辰的同时,还把一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之所以把一昼夜分成一百刻,与古代的计时工具漏刻有关。古代计时,用铜壶滴漏法,“刻”指的就是滴漏桶上的刻痕。一昼夜滴完一桶,划分为一百刻。
古人曾经发明过一种带有简单音响报时装置的“漏壶”。它的受水壶上分别有龙、虎、雀、龟的造象,在其木箭上相当于每个时辰标志的地位可能有一拨牙,到时候能拨动有关的机械结构,使朱雀塑像吐出一个珠子,击响铜盘而报告时间。这种机械不但报时准确,作为玩具也是妙趣横生。
其实这还不算什么。到了公元1360年的时候,詹希元创制了“五轮沙漏”,这种计时工具具备了机械性的时钟结构,堪称后世机械钟表的先祖。此外,他还巧妙地添加了一个机械拨动装置,以带动两个站在五轮沙漏上击鼓报时的木人。每到整点或一刻,两个木人便会自行出来,击鼓报告时刻。不过明朝之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开始下滑,古人也没有制作出更先进的计时工具。清朝皇宫里流行的钟表是西方传教士带到中国的,中国人开始用起了西洋钟。
❾ 古代的时间是怎么计算的
古代的时间计算
古代将一天(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
子(鼠)时:二十三到一点,以二十四点(零点)为正点;
丑(牛)时: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
寅(虎)时: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
卯(兔)时: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
辰(龙)时: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
巳(蛇)时: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
午(马)时:十一点到十三点,以十二点为正点;
未(羊)时:十三点到十五点,以十四点为正点;
申(猴)时:十五点到十七点,以十六点为正点;
酉(鸡)时:十七点到十九点,以十八点为正点;
戌(狗)时:十九点到二十一点,以二十点为正点;
亥(猪)时:二十一点到二十三点,以二十二点为正点。
当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时,人们将中西时点分别称为“大时”和“小时”。
随着钟表的普及,人们将“大时”忘淡,而“小时”沿用至今。
于是,现时每昼夜为二十四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