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社保金计算方法
社保金计算方法是职工的缴费基数乘以各种社保的缴费比例,然后将单独计算好的保险费用相加。
社会保险金是指由被保险人交纳的保险费而形成的一种基金,当被保险人遇到不幸或遭到损失时,即可用此保险基金进行补偿。
社会保险是根据立法,由劳动者,劳动者所在的工作单位或社区以及国家三方面共同筹资,帮助劳动者及其亲属在遭遇年老、疾病、工伤、生育、失业等风险时,防止收入的中断、减少和丧失,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险的概念包括以下4层含义:
1、参加社会保险制度的成员资格是通过立法确定,在立法指定范围内的每一个劳动者都必须参加社会保险。因此,社会保险带有一定的立法强制性;
2、社会保险强调个人缴费,社会保险的缴费是完全建立在自助自保和互助互济基础上的。参加社会保险制度的劳动者通过缴费,获得成员资格,在遭遇法定范围内的各种风险时,参加社会保险制度的成员都可得到保障基本生活需求的津贴;
3、社会保险强调劳动者、劳动者所在工作单位以及国家三方共同筹资,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劳动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责任。劳动者所在工作单位的缴费,使社会保险资金来源避免了单一渠道,增加了社会保险制度本身的保险系数。而国家的参与,更使社会保险制度有了强大的后盾。
4、社会保险的保险具有积极预防的含义,对法定范围之内的风险起到了未雨绸缪的作用,使参加社会保险制度的成员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从而体现了社会保障的稳定机制的作用。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第二条 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Ⅱ 社会平均工资计算方法有哪些
社会平均工资可以反映出职工的工资水平和生活水平,在计算报酬、计算赔偿额等提供一些参考。通常分为年平均工资,月平均工资。那么社会的评价工资要怎么算呢?下面我就为大家解开社会平均工资计算 方法 ,希望能帮到你。
社会平均工资计算方法
社会平均工资通常指某一地区一年全部职工工资总额除以这一时期内职工人数后所得的平均工资。通过该时期该范围全体职工的工资总额与职工平均人数之比而得到。
现在统计局已经不再有职工平均工资统计项目,而以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取代。也称为社会平均工资。
统计局一般是通过企业报表中有关的职工工资数据进行计算整理的,因为中国的统计网络存在很大问题(比如很多企业没有纳入统计范围,有很多企业出于各种原因虚报工资数据),加上统计数据公布前又会根据政治、经济原因加以修改(美名其为调整),所以社会平均工资的数值与实际情况有时出入很大。
这也是如今很多人自称“被增资”、“被小康“的主要原因。
社会平均工资计算公式
平均工资指企业、事业、机关单位的职工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人所得的货币工资额。它表明一定时期职工工资收入的高低程度,是反映职工工资水平的主要指标。
计算公式为:职工平均工资= 报告 期实际支付的全部职工工资总额/报告期全部职工平均人数。
解释:平均工资是单位工资总额除以年内(季度内)平均职工人数得出的。
根据现行统计制度,工资总额是本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不论是否计入成本,不论是以货币形式还是以实物形式支付,均包括在内。同时,根据国际惯例,工资总额统计的是个人税前工资,并且包括个人交纳的养老、医疗、住房等个人账户的基金。
社会平均工资衡量标准
在工资问题上,老百姓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平均”二字。从纯理论的角度考虑,用“平均数”来表达居民财富水平的变化是必要的,也是可取的。但是,如果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与社会现状相结合,那么,“平均数”很有可能难以客观反映社会现状、反映群众的真实生活水平。
在一个社会贫富差距较大的国度里,衡量这个国家老百姓生活水平高低、财富增长快慢的立足点,应放在社会的“工资短板”方面,即社会平均收入水平以下及社会贫困线以下两个层面。
首先,要看这两个层面人群的变化。分析一下,这两个层面聚集的人群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如果增加了,就意味着社会贫富差距在进一步拉大,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的现象在进一步扩大,社会矛盾也有可能在进一步积累,就必须采取强有力的 措施 ,控制这种现象的恶化。如果减少了,说明现状在得到改善,可以继续按照这样的目标发展。
第二,这两个层面群众收入的增减变化。在“平均数”之外,社会平均收入水平线以下的人群收入增长了多少?在贫困线以下的人群收入又增长了多少?如果这两个层面人群的收入增长水平低于或远低于社会平均水平,那么,说明社会贫富差距在继续加大,所采取的各种措施没有效果或效果有限,必须调整政策策略。
第三,这两个层面的变化趋势。一方面,看这两个层面人群的变化趋势,是在向着多的方面发展还是向着少的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看这两个层面收入的变化趋势,是在持续增长、增长幅度超过社会平均水平,还是其他现象。通过对趋势的分析、了解和掌握,继而作出科学的判断与决策。当然,分析社会的“工资短板”,也可以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差异等多个方面入手,但是,从收入人群入手可能是最现实、最迫切、最必要的。只有将这一短板的问题解决好,提高公民财政性收入的目标才不至于变成一句空话。
我们说,如果在社会财富严重缺乏、老百姓普遍贫穷的情况下,用“平均数”来反映社会财富的增加、老百姓收入水平的提高,都有较强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但是,当社会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情况下,如果再用“平均数”这个概念,就很难反映社会的真实情况了。这里的“平均”,更多的可能是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的标志,而非社会收入水平提高的表现。
社会平均工资的主要问题
机关工作人员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得到的实惠是最高的,反应的是过去的下海潮何以变为今天的进机关潮。
由此带来的各种负面效应,在全球金融危机阴影挥之不去,失业问题日益突出敏感的今天,旱涝保收的机关工作更让全社会为之眼热、心动,实在不是一件能让人高兴起来的事情。机关平均工资最高的负效应显而易见,应当引起警惕。
Ⅲ 社保工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缴费金额=缴费基数*缴费比例。
1、社保缴费基数:社保的缴费基数,是指企业或者职工个人用于计算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工资基数,用此基数乘以规定的费率,就是企业或者个人应该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的金额。
各地的社保缴费基数与当地的平均工资数据相挂钩。它是按照职工上一年度1月至12月的所有工资性收入所得的月平均额来确定的。每年确定一次,且确定以后,一年内不再变动,社保基数申报和调整的时间,一般是在7月。
2、缴费比例:缴费比例,即社会保险费的征缴费率。我国《社会保险法》对社会保险的征缴费率并未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按照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险相关政策的规定,对不同的社会保险险种,我们实行不同的征缴比例。
资料扩展
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建立社会保险基金,对参加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在丧失劳动能力或失业时给予必要的物质帮助的制度。社会保险不以盈利为目的。
社会保险主要是通过筹集社会保险基金,并在一定范围内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统筹调剂至劳动者遭遇劳动风险时给予必要的帮助,社会保险对劳动者提供的是基本生活保障,只要劳动者符合享受社会保险的条件,即或者与用人单位建立了劳动关系,或者已按规定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即可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中的核心内容。
Ⅳ 常用的社会救助标准计算方法
(1)按成年劳动者人均纯年收入来确定最低生活水平标准。按照这种方法,如果某个劳动者的纯收入仅相当于成年劳动者人均纯收入的一半,该劳动者及其扶养的家庭便属于贫民和贫民户,都属于社会救助的对象。这种方法是欧洲经济共同体成员国普遍采用的方法。按照这种方法计算的结果,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欧洲主要国家贫困户占全国家庭数的比例分别是:爱尔兰23.1%,意大利21.8%,法国14.8%,卢森堡14.6%,丹麦13%,联邦德国6.6%,比利时6.4%,英国6.3%,荷兰4.8%。
(2)以恩格尔定律为标准来确定最低生活标准。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发现,根据一个家庭食物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大体可测定该家庭的生活水平:如果食物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很大,这意味着该家庭的生活水平很低,收入只能供维持现有生产力水平下的最低生活;反之,如果食物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很小,则意味着该家庭用于满足其他生活需求的收入很多,生活比较殷实。这种食物支出占家庭收人的比例与家庭生活的富裕状况成逆比的情况,被称作“恩格尔定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有的学者依据“恩格尔定律”,对家庭生活状况进行了如下的分类:饮食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达到59%以上的,属于生活贫困家庭;饮食支出占家庭总支出比例在50%—59%之间的,属于勉强度日家庭;饮食支出占家庭总支出比例在40%—50%之间的,属于小康生活家庭;饮食支出占家庭总支出比例在20%-40%之间的,属于富裕家庭;饮食支出占家庭总支出比例在20%以下的,则属于极其富裕家庭。
以“恩格尔定律”为标准来确定最低生活水平已被许多国家所接受。美国就是依据这一原理确定最低生活水平标准,即“贫困线”的。1963年,美国联邦政府制定了美国的最低生活水平标准,即维持最低生存标准的贫困线。其贫困线的划分依据是,凡是饮食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1/3以上(包括1/3)的家庭便属于贫困家庭,可以得到国家的救助。但因计算饮食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在实践中欠缺操作性,其实际确定贫困线的方法是以家庭全年收入与最低食品消费支出的倍数来确定贫困家庭的:凡家庭年收入低于最低食品消费支出3倍的,均属贫困家庭。美国政府每年根据食品价格公布一次贫困线标准。如1994年美国联邦政府规定的贫困线为:一人家庭全年收入不超过9200美元,二人家庭不超过12300美元,四人家庭不超过15150美元。按照这-‘标准,美国在1994年尚有12%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些人都是社会救助的对象。
(3)“基数”方法。这是北欧国家普遍采用的确定最低生活水平标准,从而决定社会救助对象的方法。这一方法一般是用一个“基数”代表最低生活标准。所谓一个基数,是指保证最低生活所需要的商品或服务的金额。如瑞典把独身退休者享有的普遍退休金,规定为一个“基数”的96%。因此凡收入低于独身退休者享有的普遍退休金的25/24的均属社会救助对象。
(4)国际组织和地区组织确定的方法。有些国际组织和地区组织也制定了其确定最低生活水平标准的方法。如国际劳工组织认为,在工业化国家,所谓最低生活水平,是指收入相当于制造业工人平均工资的30%的家庭和个人。
Ⅳ 社会养老保险的计算方法
养老保险是国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而退出劳动岗位后而建立的一种保障其基本生活的社会保险制度。
医疗保险指通过国家立法,按照强制性社会保险原则基本医疗保险费应由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按时足额缴纳。不按时足额缴纳的,不计个人帐户,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不予支付其医疗费用。
养老保险的计算方法:
按照老的计发办法,缴费满15年以上的,基数养老保险金的计算方法为: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余额/120,而基础养老金=上年度市职工月平均工资×20%。在该办法下,作为基本养老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基础养老金,无论缴费多少,也不论缴费时间比15年延长多少,都是一样的,缺乏激励机制。
而按照新的养老金计发办法,参保人员每多缴一年就多一些养老金,上不封顶,有利于形成“多工作、多缴费、多得养老金”的激励约束机制,具体计算方案为:(省基+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下同)×1%+首次领取时个人账户储存余额/计发月数。
1、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内容包括三部分: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单位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记入个人账户部分+按社保利率计算的利息。很明显,新政策将把单位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记入个人账户部分的去除。
2、缴费比例:该部分由个人缴费和单位缴费组成。
(1)个人缴费根据职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最低数为上年全市职工工资的60%;最高数为上年全市职工工资的300%)的8%缴纳。
(2)单位缴费根据职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的22%缴纳。原先的老政策是个人缴费全部和单位缴费的3%计入个人养老账户,单位缴纳的19%划转为社会统筹,而新政策将单位缴费的3%也划入社会统筹用来解决养老空账问题。
3、社会养老保险金的计算公式:“中人”的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退休前一年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20%(缴费年限不满15年的按15%)+个人账户本息和÷120+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1997年底前缴费年限×1.4%。
“新人”的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基础养老金按本人退休时上年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计发,个人账户养老金按本人账户储存额除以120计发。
医疗保险的计算方法:
职工个人以本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资作为缴费基数。职工上年度月平均工资低于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60%的,以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作为缴费基数。
超过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300%的,以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00%作为缴费基数。职工个人没有上年度月平均工资的,以本年度月平均工资作为缴费基数;没有本年度月平均工资的,以当月实际工资作为缴费基数。
职工工资总额是指用人单位支付给职工本人的劳动报酬总额。依据国家统计局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企业及比照企业工资制度执行的参保职工,缴费工资总额应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加班加点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和其他工资。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Ⅵ 社会养老保险计算方法
社会 养老保险金 的计算公式 【 退休养老金 =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 1、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根据退休年龄和当时的人口平均寿命来确定。计发月数略等于(人口平均寿命-退休年龄)X12。 【注】目前50岁为195、55岁为170、60岁为139。 2、基础养老金=(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1%=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2×缴费年限×1% 【注】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全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平均缴费指数 由于客观原因,全国某些城市的计算标准可能有所不同。 退休人员的个人账户储存额年利息按月积数法计息,计算公式如下: 年利息=个人账户年初储存额×本年度记账利率-本年度支付月积数×本年度记账利率×1/12本年度支付月积数=∑[n月支付额×(12-n+1)] (n为本年度各支付月份顺序号,且1≤n≤12)。 养老保险计算解析 1、养老金的多少,与购买的时间长短和金额大小有关。缴费的基数大,缴费的时间长,退休时养老金会多,反之就少。由于每个人每个时段的缴费数量不一,因此养老金的计算按“分段计算、综合结算”原则处理。 2、计发月数根据退休年龄和当时的人口平均寿命来确定。计发月数略等于(人口平均寿命-退休年龄)X12。目前50岁为195、55岁为170、60岁为139,不再统一是120了。 3、在缴费年限相同的情况下,基础养老金的高低取决于个人的平均缴费指数,个人的平均缴费指数就是自己实际的缴费基数与社会平均工资之比的历年平均值。低限为0.6,高限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