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铜鼓舞是哪个民族的
铜鼓舞是壮族的。
壮族铜鼓舞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壮族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生产活动过程的再现,春耕、夏种、秋收、冬藏,明白如话地用身段、手势表现出来,给人以鼓舞,以向往,充满生机。
据云南马关县壮族民间传说,远古时代洪水泛滥,群妖作怪,搞得民不聊生,后来有一种两侧生翼,能转会飞的铜鼓,将妖怪一一击毙,老百姓才得安宁。
特点
自然崇拜:
人民从事农业生产中,对于阴阳雨雪的变化,知道与太阳有密切关系,但不了解这种自然现象的发生原因,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故鼓面正中必画以太阳,反映了农业生产必需阳光。
雨水渴望:
铜鼓上的连续回旋形构造,方形的叫雷纹,圆形的叫云纹。它早巳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出土的陶器上,甲骨文中可看出它的演变,商周时代把它加以发展。装饰在铜器上,铜鼓用它作花纹图案,反映了先民一向从事农业生产,其中雷纹影响最大,为求雨多建雷庙。
图腾崇拜:
作为图腾崇拜的反映,鼓面饰有四至八只蛙,有的大蛙负小蛙,有的大蛙中还有数只小蛙。这是古人对蛙的崇拜。因“蛙鸣即铜鼓(鼓)精”、“鼓声宏者为上”,龟蛙能知天时,故视为神物。至于翔鹭纹、十二生肖、钱纹等,都与农业人生产有密切关系的自然现象和生物有关。
Ⅱ 世界上最早的古代铜鼓是何时制作的
中国最早的古代铜鼓,是1975年底到1976年初云南省博物馆考古工作者在楚雄万家坝发掘古墓时发现的4件古代铜鼓。这4件古代铜鼓是在挖掘的79座古墓中的第23号古墓中发现的。从鼓的纹饰等来看,属于早期雏形鼓,是用铜、锡合金的青铜,采用合范法铸造的。铜鼓都比较小,最大的一面口径只有47厘米,高40厘米,胸径65厘米,足径70厘米。装饰花纹简单,鼓面均有太阳纹。鼓内壁有稚拙的云纹、四足爬虫纹或菱形网格纹。鼓内有烟熏的痕迹,说明当时的铜鼓是从釜演变而来,尚处于乐器、炊器分工不甚严格的初级阶段。经测定,这4件铜鼓的制作年代距今2640年,相当于春秋中期,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古代铜鼓。
Ⅲ 壮乡铜鼓的文化艺术
壮乡铜鼓制作工艺考究,用以铜为主要成分的铜、锡、铝合金等铸造。面、胸、腰、足、耳五部分浑然一体。鼓身上段为胸,中段是腰,下段是足,腰间有两对鼓耳。铜鼓大小、轻重不一,鼓面多铸有太阳纹、翎眼纹、云纹、乳钉纹、栉纹、游旗纹等纹饰。按照名史家黄现璠所撰《铜鼓及其花纹的新探索》一文中所言,铜鼓的花纹,反映如下几个意思:
反映对自然现象的崇拜
壮族人民从事农业生产中,对于阴阳雨雪的变化,知道与太阳有密切关系,但不了解这种自然现象的发生原因,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对太阳极为崇拜,壮族民间传说中还有“太阳与月亮的传说”。解放前有的壮乡还挂着“日月牌”。故鼓面正中必画以太阳,反映了农业生产必需阳光。
反映对雨水的渴望
铜鼓上的连续回旋形构造.方形的叫雷纹,圆形的叫云纹,这是壮族先民在农业耕种中对求雨的反映。它早巳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出土的陶器上,甲骨文中可看出它的演变,商周时代把它加以发展.装饰在铜器上,铜鼓用它作花纹图案,反映了壮族先民一向从事农业生产,其中雷纹影响最大,为求雨多建雷庙,解放前南宁亭子立有雷庙,古时壮人还有定六月二十四日为雷公诞的。
图腾崇拜的反映
鼓面饰有四至八只蛙,有的大蛙负小蛙,有的大蛙中还有数只小蛙。这是古人对蛙的崇拜。因“蛙鸣即铜鼓(鼓)精”、“鼓声宏者为上”,龟蛙能知天时,故视为神物。铜鼓为壮族先民的重器,鼓面饰蛙就是图腾崇拜的象征。东兰县解放前每年还举行“埋蛙婆的盛典之俗。至于翔鹭纹、十二生肖、钱纹等,都与农业人生产有密切关系的自然现象和生物有关。
反映了壮族人民的历史传说
如竹节纹,《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说:“有竹王者,兴于遁水,有一女子浣于水滨,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间,推之不肯去,闻有儿声,取持归破之,得一男儿,长养有才武,遂雄夷狄(《水经注》作“遂雄夷濮”),氏以竹为姓。”铜鼓面上刻有竹节纹,是很自然的事。在古代僚人和近代仫佬族中,还保存竹王的传说和崇拜。
反映壮族先民的生活和环境
《旧唐书·地理志》说:邕州、宣化州所治灌水在县北,本胖柯河,俗呼郁状江,即骆越水也。亦名温水,古骆越地也。”按温水即南盘江。南盘江与红水河相接,因此,温水就是胖柯河,唐代叫骆越水。划船纹跟濮族住于濮水有关。其他如水波纹,亦跟濮水有联系。
此外,鼓面中的立体骑马纹,古代壮族人也有骑马之习惯。明称广西为陆梁之地,宜于骑马,产马也多。作为铜鼓花纹以反叫反映壮族人民战斗的骁勇。
Ⅳ 铜鼓是怎样起源的
铜鼓,是彝、苗、瑶、侗、壮、布依、水、黎、白、土家、仡佬、佤、傣等族和克木人的打击乐器。流行于滇、黔、川、粤、桂、湘、海南等省、区。
铜鼓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关于它的起源,说法不一。一般多认为它是由作为炊具用的铜釜演变而来。云南楚雄万家坝古墓(公元前六世纪,约春秋晚期)出土铜鼓,鼓身似釜,表面有烟痕;云南祥云大波拿古墓(公元前三、四世纪,约战国中晚期)出土铜鼓,制作也较粗糙、古朴,接近于铜釜,或另有铜釜伴出,是鼓釜兼用阶段的遗物。至秦汉之际已盛行于各地。主要用于祭祀和乐舞伴奏,也用于传信报时、婚丧活动、战阵助威等。为富贵人家所拥有。是表现其社会身份和夸示财富的象征。晋代裴渊《广州记》:“俚僚铸铜为鼓,鼓唯高大为贵,面阔丈余,方以为奇。”唐代刘恂《岭表录异》:“蛮夷之乐有铜鼓焉。……贞元中,骠国进乐有玉螺、铜鼓,即知南蛮酋首之家,皆有此鼓也。”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其制如坐墩,而空其下,满鼓皆细花纹,极工致,四角有小蟾蜍。”宋李昉等辑《太平御览》、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都把铜鼓列入乐部之中。
铜鼓通体用铜铸成,呈圆墩形。鼓面圆而平,下接鼓身,连接部分略外凸,曲腰,中空,圆形敞口底。两侧有耳。不同时期和地区有多种类型,每个类型中又有多种形式。鼓面主体多为太阳纹,即中心呈放射状光芒,其周围为多层同心环带,由宽窄不等的图案组成,称晕圈。花纹装饰繁缛多彩,有的鼓身四周铸有虫鱼、鸟兽、花卉、舟船图案或青蛙、骑士立像。其形态典雅、庄重,具有独特风格。如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出土铜鼓。鼓面主体纹饰为翔鹭衔鱼纹,又有芒纹、菱形纹、锯齿纹等。胴与腰间铸四个绳纹钮,饰有羽人划船、羽人舞蹈纹。通高36.5、面径56.5厘米。为西汉时期制品。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广西岑溪出土铜鼓。鼓面中心有十二角芒光体,其边缘铸六个立体青蛙。胴与腰间铸四个绳纹钮。鼓面及周身饰五铢钱纹。此类鼓形体较大,通高57.2、面径90厘米。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收藏一件与此鼓形体相近的铜鼓,鼓面中心有八角芒光体,从中心至四周有六列弦纹,间以云雷纹、菱形纹。除鼓面边缘铸六个立体青蛙外,在胴、腰间一面绳纹钮下方还铸一立体虎形饰物。通高52、面径103.4厘米,约为西汉时期遗物。音乐研究所收藏的另一面小型铜鼓,鼓面中心有十二角芒光体,鼓面和周身有多种纹饰。通高28、面径49.7厘米。
铜鼓按不同形制和花纹,分为八个类型: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遵义型、麻江型、北流型、灵山型、西盟型。广西北流出土一面铜鼓,高67.5、面径166厘米,重300公斤。是现今世界最大的铜鼓。全国各地收藏的铜鼓已达1400面,分散在中南、西南各地民间还有200余面。中国是世界上发现铜鼓数量最多、铸造和使用铜鼓时代最早、历史最长的地区。
在使用铜鼓的广大兄弟民族中间,铸造和搜求铜鼓之风沿续数千年,作为乐器,以其多种演奏形式,形成独特的铜鼓乐。较流行的演奏方式是将鼓悬挂在木架或树杈上,用特制球形鼓棰敲击。一人击鼓,另一人持木桶在鼓底晃动,以改变音量和音色;也常平置地面击奏或由两人抬鼓边走边以手拍击;有的在鼓下置一水桶,盛水过半,使鼓声清纯悦耳;还有的将小型铜鼓挎在身上敲击。铜鼓音色粗犷宏亮,音量较大,鼓声可传数里。
铜鼓即可单独演奏,也可与象脚鼓、铓锣、钹、拍板、葫芦笙合奏,壮族民间流行着铜鼓乐,农闲时,相邻村寨常聚村郊赛铜鼓。对歌、赛马也击铜鼓助兴。苗、瑶、壮、彝、水、布依等族铜鼓主要用于伴奏铜鼓舞(又称“跳铜鼓”)。将铜鼓悬挂,一人边击边舞,众人围铜鼓双脚交替踏地前后跳跃,舞姿强悍有力。有的地区还有铜鼓芦笙舞。瑶族常以两面音高不同的铜鼓与一面皮鼓合奏,另有其它乐器伴奏,人们围圈而舞。
Ⅳ 小学生用塑料碗怎么做铜鼓
小学生用塑料碗做铜鼓的方法如下:
鼓面为重点装饰部分,中心常配以太阳纹,外围则以晕圈装饰,与鼓边接近的圈带上铸着精美的圆雕装饰物,最多的是青蛙,其次有骑士、牛橇、龟、鸟等。造型夸张、雄强、有力、庄重耐看。鼓胸、鼓腰也配有许多具有浓郁装饰性的绘画图案。鼓足则空留素底,造成一种疏密、虚实相间,相得益彰的效果。这些图像都在模坯上用镂刻或压印技术制作而成,采用线地浮雕的技法,画像传神简洁,线条刚劲有力。画像纹饰大抵分物像纹饰、图案纹饰两类。物像纹饰有太阳纹、翔鹭纹、鹿纹、龙舟竞渡纹和羽人舞蹈纹等;图案纹饰有云雷纹、圆圈纹、钱纹和席纹等。这些图像纹饰往往以重复或轮换的形象、构图出现,产生强烈的整体艺术效果,表现出合理的装饰布局。鼓胸装饰带的图像有长卷形式,而鼓腰装饰带的图案则是独立成篇,循环往复。
1、制模型
首先用木料做成一个鼓形木模 作为范芯骨架,然后敷以掺有谷壳的粗泥料作范芯的底层,再敷上掺有草灰、牛粪的细泥料作表层,使表面光滑并且有较好的透气性和退让性。最后,捏塑四个实心耳安在耳的部位。
2、翻外范
先在泥模型鼓表面涂以牛油,防止粘连,然后分块(面范一块、身范二块或面范一块、身范四块)敷以细泥料和掺加草盘、麻丝等的粗泥料,形成外范,在外范上按设计留好浇口,拆开外范后在范面刻印花纹。
3、做芯范(内模)
鼓芯范是由泥模型鼓减薄而成,其做法是在泥模型鼓周身嵌人一定数量的铜芯垫,然后按芯垫印痕厚度刮去一层泥料,并磨光即成。
4、合范
第一种是鼓面向上的台范;第二种是足沿向上的合范.合范后,用泥把各条范缝封严,并以绳索把整个范绑扎紧,经低温烘烤,使泥范中的水分蒸发,干透硬化
6
5、浇注
先将鼓范烘烤预热,达600C0左右,然后从鼓面中央或足沿的浇口杯内注人台金熔液,使之进人型腔。
7
6、拆范及整理
浇注之后,拆开外范,取出内范.锯凿掉浇冒口,清除内外壁上的泥料,修饰花纺及立体装饰物,使铜鼓表面光滑,花纹清晰。
8
7、定音
铜鼓作为乐器,对音响有一定要求,必须请专门鼓师进行调音,调音台格后,则可以使用了。
Ⅵ 壮族铜鼓习俗的民间风俗
铜鼓源远流长,影响深远。铜鼓声音洪亮,在古代是传递信息、发布号令的重要工具,作为祭祀、赏赐、进贡的重器,它也是权力和财富的标志。明清以来,随着社会的变化,成为一般的娱乐敲击乐器。人们常在喜庆的节日里敲奏它伴以歌舞,在宗教的活动中祭祀祖先,祈求神灵,人安粮丰。
特殊炊具
最初铜鼓是作饮器之用(即釜)。它首先是作为特殊炊具使用,即作为装备军队专门解决战时用餐问题的行军锅,因为当时的铜釜还属于十分昂贵的高科技产品,尚不可作为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具。
这可以从发掘古墓所获铜鼓与大量兵器共存的考古资料中得以证实;还可以从史籍有关滇、句町、夜郎和骆越的战争,以及东汉马援征南得骆越铜鼓的各种记载中找到答案。
国之重器
由于敲击铜釜发出的响声宏亮而且传得很远,可以用于报讯集众,于是逐渐演变成了铜鼓。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按本民族意识和习俗要求而精心打造成的铜鼓,便成了国之重器、礼器和乐器。
铜鼓之所以称其为重器,是因为它象征着权力与财富,拥有它便极为豪雄,能集众称王,震慑四方,以致群情推服;它价值千金,一鼓可易千牛,获鼓胜获十万军。之所以称其为礼器,是因为壮族在祭祀、祝捷、征战、朝聘、宴享、迎宾等重要活动中都要使用它。
神器
铜鼓还被神格化而具有宗教属性,成为天地神灵的集合体和人神沟通的宝器,故史籍载:夷僚……击铜鼓、沙锣以祀鬼神;民间传说它还具有驱邪除恶的本领,特别能镇鳄精(蛟龙);因此人们都认为,通过它可以冲刷心灵的痛苦和烦恼,获得吉祥的慰藉;还可以表达心愿和诚意,并祈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国泰民安。而且,每逢婚丧庆典或重大节日,壮族都要敲击铜鼓,奏乐起舞,以示天地自然和谐相生,人文情怀长存不息,并表达对和平幸福生活的追求。
不管铜鼓派何用途,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欣赏品,其融注着骆越人审美意识的属性始终不变。
铜鼓之王
迄今为止,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发现和收藏的铜鼓有500多面。铜鼓用铜铸造,大小不一,最大的直径在100厘米以上,最小的仅十余厘米,重量自数十斤至数百斤不等,体形凝重,制作精致。鼓面有浮雕图案,鼓身全部有花纹围绕。其中一面直径165厘米,高67.5厘米, 重300多公斤,让一个中等身材的人躺在鼓面上伸展四肢也不会露出鼓边之外,堪称铜鼓之王。
铜鼓之王,它体态庞然,花纹精细,鼓面中心有八道光芒的太阳纹,外围用突起的同心圆弦纹分成五道晕圈,各晕圈内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单线旋出的云纹和菱形套的雷纹,鼓身晕圈密而窄,也全饰以云纹和雷纹。密布的云雷纹给人以玄妙莫测之感,更增加了这种权力重器的神秘色彩。
铜鼓酒习俗
云南文山壮族自治州是云南壮族聚居区,境内铜鼓数量之多、类型之全、使用历史之悠久、制作工艺之精湛、文化内涵之丰富,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文山壮族是使用铜鼓并沿袭着铜鼓文化的民族之一,许多壮族村寨至今仍保留着祭铜鼓、喝铜鼓酒、唱铜鼓歌、跳铜鼓舞等习俗。 丘北县八道哨乡那红村分上那红村、中那红村和下那红村,三个寨子依山傍水,竹木掩映,是典型的壮族沙支系聚居村落,至今还保持着祭铜鼓、喝铜鼓酒的习俗。
喝铜鼓酒,丘北壮语称“更劳尼”,“更劳”意为喝酒,“尼”意为铜鼓。每年大年初一凌晨祭鼓前,藏鼓者就到村旁的龙潭里取来清水将铜鼓洗净,置于堂屋,上香祭祀。祭品有四盅茶、四盅酒、两个糯米粑、一碗生猪肝。生猪肝是一碗比较特别的菜,是把新鲜的生猪肝剁碎,然后配以葱、姜、花椒等佐料凉拌而成,味道十分可口。凌晨“抢清水”过后,村里每户人家的户主都带上生猪肉或鸡来祭献铜鼓。拜祭者依次上香磕头,然后喝一口寨老倒在鼓面上的酒,以示驱邪纳福、平安健康。村民祭拜完毕,藏鼓人将铜鼓悬挂于堂屋或屋檐下,让寨老敲响开年铜鼓,祈求铜鼓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全村人畜平安。藏鼓者还在院心里置一个大酒坛,酒坛里插着数根金竹制成的吸管,谁想喝可随意喝。这坛酒叫同心酒,意在全村人要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待饭菜做好时,大家聚在一起就餐,谈论着上年的收成和下年的打算,并相互祝福。
Ⅶ 铜鼓的故乡在哪里
两千多年来,在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以及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里,流行着一种青铜乐器——铜鼓。铜鼓那别致的造型,优美奇异的装饰图案,动人心弦的铿锵之声,凝聚着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卓越的创造才能。同时铜鼓被人们视为引渡人的亡灵走向天堂的圣使,是财富的代表,它还具有号令群众的威力,是王权的象征。铜鼓丰富的文化含义引起了研究我国西南和东南亚各国的考古学家、民族学家、历史学家们的极大兴趣,而铜鼓的故乡在哪里,则是他们目前研究讨论的热点。
1897年德国学者迈尔和富瓦在《东南亚的铜鼓》一书中提出铜鼓起源于柬埔寨。1900年荷兰学者狄葛乐发表的《东印度群岛和东南亚大陆铜鼓考》认为铜鼓为广东西南蛮人所创造的。1932年法国学者戈露波在《金属鼓之起源及流布》一文中又认为铜鼓起源于越南北部。法国人拉古伯里却说铜鼓产生于印度……然而,铜鼓究竟诞生在哪里?让我们看一看古代铜鼓分布区域内主要国家和国内主要出土铜鼓的地区。
1961年5月于越南海防越溪船棺墓出土的一面铜鼓,年代是距今2480±100年。1964年马来西亚出土铜鼓所垫木板的年代是距今2500±105年。广西在1977年于田东锅盖岭发现的一面铜鼓,年代是战国晚期,约相当于公元前3世纪。贵州于1978年在赫章可乐祖家老包墓地出土一面铜鼓,年代是西汉晚期,约公元前1世纪。四川在1975年5月于会理县罗罗冲出土一面铜鼓,年代是西汉晚期,约公元前1世纪。云南在1975年于楚雄市万家坝23号墓出土四面铜鼓,年代是距今2640±90年,即公元前690±90年。
通过各地最早年代数据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云南楚雄万家坝出土的铜鼓,是迄今世界上年代最早的铜鼓。云南楚雄万家坝出土的铜鼓,也是最原始古朴的。让我们做些具体分析就可以清楚地知道:一般的铜鼓,鼓面中心都有带光芒的太阳纹,鼓面、胸、腰部都有一圈圈弦线构成的晕圈和繁密的纹饰。但是,万家坝出土的铜鼓却别具一格,有的鼓面中心只有一个圆饼状的太阳纹,完全没有晕圈。铜鼓胸部、足部也没有花纹。腰部花纹是一些竖直线条和回字形的雷纹,显得朴实极了。铜鼓上的纹样绘制技巧是十分稚拙的,与其他较晚铜鼓上生动、流畅、技法高超的图案相比真有天渊之别。鼓面是铜鼓发声的主要部位,万家坝出土的铜鼓鼓面较小,似乎表现了铸造者对铜鼓造型与音响之间的关系还认识不清楚。铜鼓的表面很粗糙,凸凹不平,鼓壁上有许多砂眼,表明冶铸时不能很好掌握合金配比。铜色紫红,显然含锡过低。铜鼓在墓坑里都是鼓面向下倒放着,四面外表是黑黑的烟迹,看来当时的铜鼓也可以做炊具,说明做乐器的鼓和炊具还没有完全分家。万家坝这种铜鼓的原始性,说明它处在自身发展的初期阶段。
这样年代既早、又很原始的初期铜鼓,在云南并不止万家坝一地出土的5面,在楚雄市牟定县小贝苴、弥渡县青石湾和三岔路、祥云县大波那、昌宁县八甲大山、腾冲县固东、晋宁县石寨山等地都出土过,计20余面。在国外仅泰国出土两面。如果将铜鼓出土地点在地图上标志出来,就会看到大多数都集中在云南滇池以西,洱海以东、元江以北、金沙江以南的这片地区,这意味着该地区最有可能是铜鼓的起源地。
Ⅷ 广西北流铜鼓什麽时发现的
1955年,在广西北流县发现了这面云雷纹大铜鼓,鼓身高67.5厘米,鼓面直径165厘米,重达300公斤,被誉为“铜鼓之王”。仔细打量,鼓面中心是八道光芒的太阳纹,外围用突起的同心圆弦纹分成五道晕圈,晕圈内布满了单线旋出的云纹和菱形套叠的雷纹,另有蚕丝纹环耳两对。面对这么一只鼓体庞然,鼓面宽阔,还有那些颇似几何纹路的图形,大铜鼓究竟想说明什么?是一种崇拜的符号呢?还是一种记事的手段呢?或许就是古人对审美的一种尺度呢?
直至今日,许多专家学者谈起铜鼓的时候,依然会面带不解。作为手工铸造的铜鼓,一般都是一模一器。但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发现一件铜鼓的模具。那么,这些模具都到哪里去了?更何况是铸造一面罕见的“铜鼓之王”?古人又是用什么方法来铸造铜鼓的?有关单位和学者曾用高价从外省请来着名的冶铸师傅,对云雷纹大铜鼓进行复制。没想到,复制过程尽管采用了先进的材料和先进的技术,但效果并不理想,由此可见,广西古人铸鼓的技术非同一般。
北流,历来就有“铜鼓之乡”的美称。在人杰地灵的北流,自汉晋以来就出产形体硕大的铜鼓。北流出土的铜鼓数量之多,铜鼓之大,是世人公认的。据《北流县志》记载:北流县东20里,有山名铜石山,此山层峦耸翠,石皆紫色,唐武德四年在北流置铜州,就因为有了这座山。另有史书说:桂南、粤西一带,界内有铜山,南越王赵佗时曾在铜山铸铜。铸造的是什么呢?通过铜鼓学家的考古证明,铜石山是西汉一个大规模的铜鼓冶铸遗址,工场规模之大,方圆数里,场内尚存风管、炉渣、炭灰、铜片,甚至铜鼓残片,一应俱应。日本东京大学考古专家吉开将人先生考察了这个遗址后,认为这个遗址是岭南的唯一,是国宝。
Ⅸ 铜鼓手工制作已经完成了,怎么加上彩带
鼓棒横向钻一孔,彩带穿孔打结就行。
手工铜鼓制作方法和步骤: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的物品有:两个一次性碗、两张卡、纸马克笔、橡皮擦、铅笔、双面胶、彩笔。
接着把一次性碗倒扣在卡纸上,画出一个圆。
然后在卡纸的圆圈里画上精美的图案。
再把图案用剪刀剪下来,用双面胶贴在一次性碗上面。
把两个一次性碗的底部连接起来。
在碗的连接空白处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一个手工制作的铜鼓就完成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