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古时候的人把16两定为一斤有什么依据呢
有个成语叫做"半斤八两"想必大家都听说过,表示两者水平差不多,不分上下的意思,现代人可能就不太明白,为什么半斤和八两不分上下呢?八两很明显比半斤多呀,其实这是现代人的说法,在古代一斤不是十两,而是16两,所以半斤也就是八两了。
这就是古代人为什么把16两作为一斤的缘故,后来为了方便计算,人们有把10两作为一斤,其实无论多少两作为一斤都可以,主要是买卖交易要公平,商人做到童叟无欺就行,然而现代人做生意往往唯利是图,想必古代人反而诚信下降,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悲哀的事实。
范蠡当年发明了称量来计算重量,然而他万万没想到,做生意可以称量商品的重量,却无法称量人心的贪婪……
2. 古今重量对比,古代一两银子中的两合现在的重量,大概是多少克
古代的一两银子约为现在的31.25g。
我国古代的货币(贵金属金、银)重量单位有,两、钱、分、厘、毫、丝、微。古代十六两合一斤,现代的市制一斤等于公制500g,所以古代的一两银子约合公制的31.25g。
旧制一市斤等于十六两。秦和西汉时期,一斤相当于258.24克,一两等于16.14克。
王莽及东汉、魏晋南北朝,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隋朝初年,一斤相当于668.19克,一两等于41.76克。隋末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唐至清代,一斤相当于596.82克,一两等于37.30克。
(2)古代史的重量计算方法扩展阅读
银两是以银锭为主要形式的一种秤量货币单位。起于汉代盛行于明清。
作为法定货币单位,止于1933年的“废两改元”。1933年后仍在民间使用。近代银两有实虚之分。
实银两指实际流通的白银,大体分为4种: 元宝,中锭,小锭,碎银。秤量银两的平砝,因地区和使用单位各异,全国有170余种,最主要的是库平两、广平两、关平两、漕平两等。光绪三十四年 (1908年) 清政府规定库平1两等于37.301克。
3. 从古至今人们是什么称重量的
衡器(weighing machine),是计量器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过去人们称计量为'度量衡'。所谓度,是指用尺(如古时的骨尺、牙尺及以后渐次问世的竹尺、木尺、皮尺、钢尺等)测量物体的长短;所谓量,是指用容器(如古时的合、升、斗、斛及以后使用的量桶、量杯等)测量物体的体积;所谓衡,则是指测量物体重量。 衡,应始于原始社会末期,据史料记载距今已有4000多年,当时出现了物品交换,但计量方法则是靠眼看手摸;而作为计量重量的器具 --衡器,在我国最早出现于夏朝;春秋战国时期已掌握了杠杆原理,战国中期在楚中一带已广泛使用天平和砝码称量黄金,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计量标准不一,较为混乱,直到秦统一天下后,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实行商鞅变法(公元前221年),才统一了度量衡标准;宋朝时期出现了准确度达到1厘(40mg)的戥秤,标志着当时的衡器已具有相当可观技术水准。
衡器是在商品的交换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人类最早使用的衡器是原始天平。约在公元前5000年,埃及就已使用等臂天平秤(图1 )。它是在简易杠杆中点设一支点,在杠杆一端(图中右端)的盘(钩)上放置被测物,在另一端(图中左端)的盘上逐个放置形状、质量一样的物体,当这种装置平衡时,就意味着两边的质量相等,并可从左端物体的个数推定右端被测物的质量。
中国的度量衡制始于公元前2500年的“黄钟”律。据记载,“度本于黄钟之长,量本于黄钟之仑,权衡本于黄钟之重”。黄钟器已失传。夏代,中国始用权衡作为称重器具。权相当于砝码,衡指杠杆。杠杆正中有一小孔用作支点,在杆的两端各悬有挂钩,一边挂被称物,一边挂权。每一副权衡都有一组权。权的重量逐一递增,以称不同重量。汉代出现木质杆秤,此后一直沿用了2000多年。
18世纪,苏格兰化学家J.布莱克首次将刀子、刀承应用在天平上,从而制得精确的称重器具。1831年,美国人T.费尔班克斯发明台秤,综合了不等臂杆秤和天平的优点,使各种机械式衡器趋于完善。20世纪中叶出现了简单的电子衡器,使衡器跨入电子时代。微处理机与称重传感器的结合引起了称重领域的变革,此后,微处理机在称重尤其是在动态称重方面的应用愈来愈广,已基本取代原来结构复杂的计算系统。微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使得称重与过程控制等功能可以合并到同一电子单元中。20世纪80年代,电子衡器已遍及从微量称重到大型专业称重的各个领域,衡器产品已发展到上千个规格品种,静态准确度一般都在0.1%以上,动态准确度一般在1%~0.2%。
中国约有250个衡器制造厂,能成批生产大型专用衡器19类、150多个品种、500多个规格。机械式衡器生产具有相当规模,电子衡器已形成年产几万台的能力。
4. 古代米粮的重量单位。一石等于几斗或几斤一斗又是几升一升等于几斤斛的容量又是多少
一升米重1.25斤,
一斗为十升,十斗为一石,
一升为十合,一合为十勺,一勺为十抄,一抄为十作,一作为十厘。
中国古代计量方法极为精确,且为十进位制。即:一斗为十升,每升约重1.5公斤;一升为十合,每合重150克;一合为十勺,每勺重15克;一勺为十抄,每抄重1.5克;一抄为十作,每作重0.15克;一作为十厘,仅重0.015克(约一粒米)。
一斛,古时早期,以十斗为一斛,后来改以五斗为一斛,按照(30斤/斗)计算,一斛应为300斤或150斤.
一石相当于一斛,一斛有十斗,一斗相当于现在的二千毫升
5. 古代的1斤是16两,筷子长7寸6分,这有什么智慧在里面
这里面包含的智慧就是,一斤16两刚好代表着天上的13个星宿加上福、禄、寿三星,总共16个星宿,如果有人敢短斤少两就等于得罪了天上的星宿,会给自己带来霉运;筷子长7寸6分,代表着人有七情六欲、有感情,意思就是让人把自己和动物区分开来,不要干坏事,因为人是有感情、重道德的。
筷子的长度古人把筷子长度设为7寸6分,其实也有很深刻的文化内涵,既代表了人的七情六欲。意思就是人们拿起筷子的时候就能够得到提示,我们都是有七情六欲的正常人,不能把自己混同于动物,应该要有我们作为人的善良、情感和道德观念。
6. 旧社会的一两重相当公制的多重
古代重量单位是一两是十钱!
无论是在进行学术研究还是在古代医籍的阅读、整理或者临床医疗方面,都经常要将古代药物剂量折算为现代公制计量单位。这个问题虽很简单,但不少人却偏偏将它搞错。他们因受中医院校教材中存在的纰缪影响,总是不假思索按以下方法计算:
500g(1斤)÷16(旧制十六两为一斤)÷10(旧制十钱为一两)=31.25g(1两) ÷10 =3.125g (1钱)。
其实这种算法是错误的。其错误在于错把古代的一斤等同于新中国1979年度量衡改革前的1市斤的重量了。其实,古代量制历经多次变革,唐代以后才大体稳定,变化较小。明以后,一斤固定在595g。直至中华民国18年政府推行计量改革,将旧制595g一斤改为500g一市斤,但仍沿用十六两为一斤、十钱为一两之进制。新中国1959年计量改革时,将500g一斤之重量不变,只将其进位制中十六两为一斤改为十两为一斤。还应特别指出,民国18年的改制和新中国1959年改制均将中药计量作为例外对待,中药计量仍袭旧制不变。如果有一把完好的明朝药戥,完全可以不加改造一直使用到1979年。所以,折算旧制中药重量为公制单位,不能使用上述计算方法,而应以595÷16÷10的公式计算方为正确。
当然这种算法仅限于明代以后,但此前直至汉代的漫长时期内度量衡变动很多,又当如何折算呢?罗志平先生曾于1998年在《国医论坛》增刊中发表文章做过认真考证,其考证结论均有确凿实据,可信度甚高。
现据其考证列表如下,以供参考:
历史时期 ……每两重(g)……进位制………每斤重(g)
东汉至隋…………14………………16 …………222~226
唐至元……………40………………16………………640
明至公元1979年…37.3……………16………………595
7. 古代计量方式有哪些
我觉得古代的计量方式有很多,布的尺寸啊,酒的刻度啊以及田亩的计量方式都各有不同。
古代的计量方式很多,我们现代有多少计量方式,古代也有,当然了,刻度那些肯定是没有的。不过我觉得我们现在的计量方式也是基于古人的基础上升级的。只能说,我觉得秦朝统一度量衡做的真是太对了,要不然后世我们研究计量方式肯定累死。
8. 古代各朝重量与现代公制重量的比例
钧:三十斤是一钧;十圭重一铢,二十四铢重一两,十六两重一斤。
锊和匀 中国的重量单位,以见于彝器上的锊和匀为最早,中国的锊虽有轻重两种说法,大概通行的是重的一种,即三锊重二十两这由毛公鼎铭中的“取三十锊”可以证明那里的锊不可能只有十一铢多重.在战国时期只有两种重量单位,即斤和镒,一斤为十六两;一镒为二十两.从当时文献中的记载看来,这两个单位是乱用的.这两个单位同锊和匀似乎没有正式的联系,这是一件难以解释的事.虽然后来的人用铢两把这几个单位联系起来,四个单位都成为铢或两的倍数.可是在甲骨文和殷周间的金文中似乎并没有铢和两这两种单位.
石,读音dan,作为计量单位,有两个用法:
1.容量单位。10斗为1石。
2.重量单位。在汉代,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汉书·律历志上》
作为容量单位,1石是现在的多少斤?石主要用来计量粮食,稻谷、粟等等。一石多少斤,有个比重问题。
汉代1石=2市斗,1市斗=13.5斤,1石=27市斤粟。汉代1石为20000毫升,1斗为2000毫升,即秦汉时期1斗禾重2.7斤,这也是以实物测量所得数据。...”
宋代1市斤是640克。宋代1石合92.5宋斤
无论是在进行学术研究还是在古代医籍的阅读、整理或者临床医疗方面,都经常要将古代药物剂量折算为现代公制计量单位。这个问题虽很简单,但不少人却偏偏将它搞错。他们因受中医院校教材中存在的纰缪影响,总是不假思索按以下方法计算:
500g(1斤)÷16(旧制十六两为一斤)÷10(旧制十钱为一两)=31.25g(1两) ÷10 =3.125g (1钱)。
其实这种算法是错误的。其错误在于错把古代的一斤等同于新中国1979年度量衡改革前的1市斤的重量了。其实,古代量制历经多次变革,唐代以后才大体稳定,变化较小。明以后,一斤固定在595g。直至中华民国18年政府推行计量改革,将旧制595g一斤改为500g一市斤,但仍沿用十六两为一斤、十钱为一两之进制。新中国1959年计量改革时,将500g一斤之重量不变,只将其进位制中十六两为一斤改为十两为一斤。还应特别指出,民国18年的改制和新中国1959年改制均将中药计量作为例外对待,中药计量仍袭旧制不变。如果有一把完好的明朝药戥,完全可以不加改造一直使用到1979年。所以,折算旧制中药重量为公制单位,不能使用上述计算方法,而应以595÷16÷10的公式计算方为正确。
当然这种算法仅限于明代以后,但此前直至汉代的漫长时期内度量衡变动很多,又当如何折算呢?罗志平先生曾于1998年在《国医论坛》增刊中发表文章做过认真考证,其考证结论均有确凿实据,可信度甚高。
现据其考证列表如下,以供参考:
—————————————————————————————
历史时期 每两重(g) 进位制 每斤重(g)
东汉至隋 14 16 222~226
唐至元 40 16 640
明至公元1979年 37.3 16 595
9. 度量衡在古代史如何制定的,一斤为什么会是16两
数千年前,古人的生产水平比不上现代,但是他们每次总是能够不断的发展创造,让也让文明持续5000年前之久,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细节,都能够体现出他们的智慧,可能很多人都不了解16两为什么会是一斤,又或是筷子的长度要分为7寸6。
虽然只是一个传说,但筷子的发展确实跟食物有关,《礼记·曲礼》记载:羹之有菜用挟,其无菜者不用挟。筷子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也是演变成今天的筷子,时至今日,关于筷子也有不少的忌讳。
例如,三长两短、仙人指路、交叉十字、落地惊神等等。
10. 古代的重量单位和现在的如何换算。
春秋中晚期,楚国制造有小型衡器??木衡、铜环权,用来称黄金货币。完整的一套环权共十枚,分别为一铢、二铢、三铢、六铢、十二铢、一两、二两、四两、八两、一斤。一铢重0.69 克,一两重 15.5克,一斤251.3克,十枚相加约500克,为楚制二斤。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一支战国时铜衡杆,正中有拱肩提纽和穿线孔,一面显出贯通上下的十等分刻线,全长为战国的一尺。形式既不同于天平衡杆,也不同于秤杆。可能是介于天平和杆秤之间的衡器。战国不仅广泛使用衡器,对杠杆原理也有透彻的认识。《墨经?经下》即有精辟论述。秦汉以中国的重量单位,以见于彝器上的锊和匀为最早,中国的锊虽有轻重两种说法,大概通行的是重的一种,即三锊重二十两这由毛公鼎铭中的“取三十锊”可以证明那里的锊不可能只有十一铢多重.在战国时期只有两种重量单位,即斤和镒,一斤为十六两;一镒为二十两.从当时文献中的记载看来,这两个单位是乱用的.这两个单位同锊和匀似乎没有正式的联系,这是一件难以解释的事.虽然后来的人用铢两把这几个单位联系起来,四个单位都成为铢或两的倍数.可是在甲骨文和殷周间的金文中似乎并没有铢和两这两种单位.
石,读音dan,作为计量单位,有两个用法:
1.容量单位。10斗为1石。
2.重量单位。在汉代,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汉书·律历志上》
作为容量单位,1石是现在的多少斤?石主要用来计量粮食,稻谷、粟等等。一石多少斤,有个比重问题。
汉代1石=2市斗,1市斗=13.5斤,1石=27市斤粟。汉代1石为20000毫升,1斗为2000毫升,即秦汉时期1斗禾重2.7斤,这也是以实物测量所得数据。...”
宋代1市斤是640克。宋代1石合92.5宋斤
后杆秤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