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水处理设备的加药量是怎么计算的
加药量是以出水水质来调试的,一般分人工加药和自动加药,人工投药的话就得计算一方水的用量,再确定一个小时处理几方水,最后确定一个小时用药量的。。
② 机械隔膜计量泵怎么计算加药量
1、絮凝剂加药装置
絮凝剂的典型加药量是2-10ppm,建议JA 600的加药量为4ppm,稀释浓度5%投加(即每5升JA 600用95升脱盐水稀释).
每小时加药量(无稀释) =药剂浓度X进水量=4ppm X 37.04m 31h~0.15L稀释后的加药量=:无稀释加药量*稀释浓度=0.15宁5%=3L
计量泵的最大出力是4.7LH,
单调式:实际出力=最大出力X冲程%
冲程%=实际出力/最大出力=3L- 4.7L"64%
注意:理论调节后,必须用量杯进行实际出力的校核!
2、杀菌剂加药装置
絮凝剂的典型加药量是3-6ppm,建议JA-S660的加药量 为3ppm,加药
量具体值取决于进水水质和生物污染的严重程度。稀释浓度10%投加(即每10升JA-S660用90升脱盐水稀释)。
每小时加药量(无稀释) =药剂浓度X进水量=3ppm X 37.04m 2/h~0.11L稀释后的加药量=无稀释加药量*稀释浓度=0.11宁10%=1.1L
计量泵的最大出力是4.7LH,
单调式:实际出力=最大出力X冲程%
冲程%=实际出力/最大出力=1.1L- 4.7L"23%
△注意:理论调节后,必须用量杯进行实际出力的校核!
3、阻垢剂加药装置
阻垢剂的典型加药量是2-6ppm,建议JK-3000的加药量为5ppm。稀释浓度10%投加(即每10升JK-3000用90升水稀释)。
每小时加药量(无稀释) =药剂浓度X进水量=5ppm x 37.04m 3Mh~0.19L稀释后的加药量=无稀释加药量*稀释浓度=0.19宁10%=1.9L
计量泵的最大出力是4.7LH,
单调式:实际出力=最大出力X冲程%
冲程%=实际出力/最大出力=1.9L- 4.7L"40%
0注意:理论调节后,必须用量杯进行实际出力的校核!
4、还原剂加药装置
还原1ppm余氯需要1.44ppm亚硫酸氢钠,实际工程应用中按照余氯浓度
的3倍来投加还原剂。例如还原1ppm的余氯需要3ppm的亚硫酸氢钠。还原
后余氯浓度常用ORP表(氧化还原电位表)来监测,井设置报警值,超过报警值后系统自动停止工作并提升,ORP的报警值通常在180~240mV以下,超过这个值,余气则可能超过反渗透进水要求的0.1mg/L.
假设还原剂JA-650的加药量是3ppm,具体加药量要根据加完氧化型杀菌
剂后反渗透系统进水余氯量而定,-般为所剩余氯量的3倍左右,以加药量为3ppm为计。稀释浓度10%投加(即每10升JA-650用90升水稀释)。
每小时加药量(无稀释) =药剂浓度X进水量=3ppm x 37.04m 3/~0.11L稀释后的加药量=无稀释加药量*稀释浓度=0.11宁10%=1.1L
计量泵的最大出力是4.7L/H,
单调式:实际出力=最大出力X冲程%
冲程%=实际出力/最大出力=1.1L- 4.7L ”23%
△注意:理论调节后,必须用量杯进行实际出力的校核!
③ 请问锅炉磷酸盐加药量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1、锅炉水的当量浓度标准如0.05以下,现0.1则又0.05的超标需要加药,此当量浓度为总水量的含盐当量浓度,将其换算成j摩尔数,更具化学方程式Ca2++co3=caco3,就得出Ca离子的摩尔数,既可以计算磷酸盐摩尔数了
④ 如何根据加药计量泵得频率和冲程,算出一天得加药量
我举个例吧,手动情况下,假如你要加30L/H的药剂,而你买的计量泵是50L/H的,那么你可以:
1、调整冲程长度到60%(一般需要在30%以上)
2、如果泵可以调整频率,那么你把频率调到60%(以混合为目的加药,应该小冲程,高频率.粘度较高的液体应该高冲程,低频率)
3、冲程长度调节+频率调节,如冲程长度80%和冲程频率75%即可
他的关系为:最终流量=最大流量(铭牌上会有)*冲程百分数(不可调的即为1)*频率百分数(不可调的为1)
自动情况下,一般冲程长度固定在100%,特殊的设计厂家会说明,两种情况都不会让你随便调整冲程长度,频率由仪表给出控制信号控制.
整体自动控制流程为:传感器给信号给控制仪表,控制仪表根据设定值给出信号控制泵频率(也有冲程调节马达的形式),泵通过改变给药量调整整个管路或池子中含量,之后再到传感器,如此往复
⑤ 农药上标注的倍数怎么算比如(1000--2000)倍
1份农药兑1份水,叫稀释1倍,1份农药兑1000份水,叫稀释1000倍。“份”可以是任意单位,可以重量(如公斤、克),也可以是体积(如升、毫升)。注意:当标注倍数时,是不用考虑农药含量的。
告诉你一个15公斤药桶(常用喷雾器)的简便计算方法:兑药量(毫升)=15000÷倍数。举例1500倍时,加药10毫升;1000倍时,加药15亳升;500倍时,加药30毫升。
⑥ 如何根据加药计量泵得频率和冲程,算出一天得加药量
我举个例吧,手动情况下,假如你要加30L/H的药剂,而你买的计量泵是50L/H的,那么你可以:
1、调整冲程长度到60%(一般需要在30%以上)
2、如果泵可以调整频率,那么你把频率调到60%(以混合为目的加药,应该小冲程,高频率。粘度较高的液体应该高冲程,低频率)
3、冲程长度调节+频率调节,如冲程长度80%和冲程频率75%即可
他的关系为:最终流量=最大流量(铭牌上会有)*冲程百分数(不可调的即为1)*频率百分数(不可调的为1)
自动情况下,一般冲程长度固定在100%,特殊的设计厂家会说明,两种情况都不会让你随便调整冲程长度,频率由仪表给出控制信号控制。
整体自动控制流程为:传感器给信号给控制仪表,控制仪表根据设定值给出信号控制泵频率(也有冲程调节马达的形式),泵通过改变给药量调整整个管路或池子中含量,之后再到传感器,如此往复
⑦ 锅炉加药量怎么确定
一、设备是作为锅炉补给水、凝结水、生成返回水处理的补充处理。其作用是使随给水带入锅炉内的结垢物质与所加药剂反应,生成悬浮颗粒,呈分散状态。
二、过加药装置加入锅炉排污排出锅内,或使其成为溶解状态存在于锅水中,不会沉积在锅炉管壁上,以达到防垢的目的。
三、锅炉运行时给水所需加碱量:
1、对于非碱性水可按下式计算:X2=(YD-JD +JDGP)M。
2、X2一每吨给水中需加 NaOH 或 Na2C03 的量。
3、PL一锅炉排污率10-2。
四、联氨的需用量的计算:N2H4=c*d*v*1000/w (kg)
1、c--欲配溶液的百分比浓度。
2、d--所配制溶液的比重(稀联氨溶液可取1.0g/m3)。
3、v--所配稀联氨溶液体积m3。
4、w--浓联氨的百分比 浓度一般为40%。
5、加注方式:一般连续加入。
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加药量的计算:
空锅上水时给水所需加碱量:X1=(YD-JD +JD+ JDGMV)。
1、式中 :X1-空锅上水时,需加 NaOH 或 Na2C03 的量g。
2、YD-给水总硬度。
3、JD-给水总碱度。
4、JDG-锅水需维持的碱度。
5、V-锅炉水容量。
6、M-碱性药剂摩尔质量。
7、用NaOH为40g/mol,用Na2C03为53g/mol。
锅炉加药装置顾名思义就是作为锅炉补给水、凝结水、生成返回水处理的补充处理,所以我们在进行加药的时候要控制住药量,这样才能保证炉水的合格,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
⑧ 怎样计算反渗透阻垢剂的加药量
加药量:每套反渗透系统的使用量。举例说明:产水量为75吨的纯水设备,那么RO装置的进水量约为100吨。
反渗透阻垢剂月用量即为:100*3*24*30/1000=216KG(3为加药浓度ppm;24为每天工作时间小时;30为每月天数天;1000为换算单位g换KG)
根据设备的使用量,确定周用量。按周用量确定加药箱大小,调整加药计量泵即可,使药剂平稳连续的注入RO设备即可。
(8)加药器药量计算方法扩展阅读:
反渗透阻垢剂很大程度上延缓反渗透膜结垢,延长反渗透膜的使用寿命,这也就是反渗透膜为什么要加药的重要原因。
反渗透阻垢剂的推荐浓度一般为3-8ppm,即反渗透设备每进水1吨需要添加3-8g的阻垢剂。
月用量的计算公式:W=Q×S×H×30/1000,式中W为月用量(Kg);Q为反渗透设备的进水流量(m3/h);S为投加浓度(3-8ppm,即g/吨),H为反渗透设备的工作时间(小时);1000为g与Kg的换算量,若一台反渗透设备的产水量为75吨/小时,则进水需要至少100吨/小时,月用量为:100×3.5×24×30/1000=252KG2。
反渗透阻垢剂一般添加在反渗透系统的保安过滤器,即精密过滤器之前,添加于加药装置中通过计量泵投加在反渗透设备的管道之中,反渗透阻垢剂可以直接使用原液也可稀释后再使用,稀释倍数不得超过10倍,,即浓度不得低于10%。
⑨ 如何根据加药计量泵得频率和冲程,算出一天得加药量
我举个例吧,手动情况下,假如你要加30L/H的药剂,而你买的计量泵是50L/H的,那么你可以:
1、调整冲程长度到60%(一般需要在30%以上)
2、如果泵可以调整频率,那么你把频率调到60%(以混合为目的加药,应该小冲程,高频率.粘度较高的液体应该高冲程,低频率)
3、冲程长度调节+频率调节,如冲程长度80%和冲程频率75%即可
他的关系为:最终流量=最大流量(铭牌上会有)*冲程百分数(不可调的即为1)*频率百分数(不可调的为1)
自动情况下,一般冲程长度固定在100%,特殊的设计厂家会说明,两种情况都不会让你随便调整冲程长度,频率由仪表给出控制信号控制.
整体自动控制流程为:传感器给信号给控制仪表,控制仪表根据设定值给出信号控制泵频率(也有冲程调节马达的形式),泵通过改变给药量调整整个管路或池子中含量,之后再到传感器,如此往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