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培养新蜂王
培养新蜂王方法:
一、要选择适宜本地区的蜂种育王。可以从正规的种蜂场引种,也可以从本场择优移虫培育,最好每隔两年就从外地引进一次种王,以免种性退化。
二、有了好的种王也不一定就能育出好王来,还必须有好的或辅助的蜜粉源,这是培育好王的又一个主要条件。如外界蜜粉条件差则不能育王,蜜粉源条件一般时,则每天傍晚要进行奖饲。
三、有了上述两个条件还不够,还必须利用大卵育王,大卵育出的蜂王,初生体重大,发育好。大卵是怎样得到的呢?首先要将种王用竹丝笼囚禁5―10天,移虫前4至5天放开种王开始产卵,放王后4天内所产的卵的体积和重量都比较大,以后随产卵量增多而逐渐变小。
四、选择强群育王,强群各方面条件都较优良。12框足蜂以上,巢内蜜粉充足的、有王群育王最好。将原蜂王限制在巢箱内,选1至2张小幼虫脾,先将育王框带王台放在两幼虫脾中间清理4至6小时,取出移入2日龄小幼虫促其接受,只要能接受几个就行。24小时后取出,把幼虫去掉,用毛笔将每个需移虫的王台用所接受的蜂王浆涂刷,随即移入适宜的12小时以内的小幼虫。如所育处女王在移虫后第11天出房的,质量不会太好,只有在第12天的下午或夜间出房的是最佳处女王。
五、组织交尾群,以1至2框蜂为好,蜜粉要足。群势较大会浪费工蜂的哺育力,对全场的发展和生产不利。在处女王出房前1天,把王台安放在交尾群的蜂多有蜜处,处女王出房后如有残肢和体格较小的应立即予以淘汰。处女王交尾产卵一般是在出房后第9至-11天,个别的十二三天,超过半月交尾的处女王也应淘汰。处女王开始产卵后,到底是否是一只好王还要看产卵后表现。
六、是否是一只好王还得看产卵以后各方面的表现才能确定。在交尾群中,产满1脾卵后应立即提出与强群中的空脾对换,连产4脾卵后将其诱入到生产群中进一步作性能考察。在生产群中产卵、产蜜、产浆、产花粉等都不低于同群势的产量,甚至更高,此只新王才能定为一只好王。
2. 怎么养蜂王不会跑
一、蜜蜂会逃跑的原因
蜜蜂不像宠物猫狗,一旦跟人类居住后就会亲近人类,并且不会产生逃跑的念头。在饲养蜜蜂的过程中,如果出现差错就会导致蜜蜂集体出逃,蜂农的蜜蜂常常逃跑一半都是很正常的事情。蜜蜂会淘宝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寻找不到蜜源,箱内严重缺蜜缺粉;蜂群有病害却没有及时治疗;新蜂王诞生,蜜蜂之间产生争斗形成新旧两个派别的蜜蜂群;夏季峰箱温度过高或湿度太大;蜜蜂因为蚂蚁、蝴蜂等敌害无法生存;管理不当导致丰巢内长有大量巢虫致使蜜蜂无法生存。
二、如何让蜜蜂不逃跑
蜜蜂逃跑的原因无非以上几个,当我们知道原因后只要对症下药即可避免蜜蜂逃跑。要时刻保持蜂箱环境的干净卫生,如果发现有巢虫或者是蚂蚁等危害蜜蜂生存的生物要及时处理;要及时为蜜蜂补充饲料,时刻注意蜜蜂的健康动态,有疾病的时候要及时下药治疗;蜂箱里有多个王的时候可以把最强的王留下来,其它的都弄走;要时刻为蜜蜂提供良好的生活空间,让它们能够安心产蜜。
三、如何快速养殖蜜蜂
蜂群繁殖的快慢和产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蜂王的好坏,年轻健壮的蜂王产卵力强、领导性好,能组建优秀的蜂群,让蜜蜂团结协作;储存充足的蜜,让蜜蜂不会因为缺少食物而不安;在气候上也要注意,夏季是蜜蜂逃跑的高峰期,要注意遮阴、喂水、严防害虫;而冬天蜜蜂可能会因为寒冷死亡,也要注意保暖。
3. 养蜂视频怎么养蜂蜜最新蜜蜂养殖技术
养殖蜜蜂需要具备条件:
一、场地条件
场地周围2.5公里的半径范围内应具有充足的主要蜜源和辅助蜜粉源,而且主辅蜜粉源应搭配适宜;场地宜选择在南向的近山坡地,阳光充足,背有高山为屏,上有自然遮荫,夏季通南风,冬季阻北风,且土质肥沃,蜜源植物生长旺盛,花期长,水量充足,交通较便利。
二、蜂群的选购
1、购买时间:北方宜在4~5月份,此时正当蜂群繁殖期,挑选比较稳定,且外界环境好,饲养易成功。
2、挑选方法:在巢门口观察,凡是工蜂出入勤奋,采集蜂带花粉比例较多的,一般是有生气的好群。然后开箱检查,如工蜂安静不惊慌,说明性情温顺;如蜂王体大。足粗,身高胸宽、腹部长而丰满、全身密披绒毛、产卵灵活迅速而不惊慌,说明蜂王年轻健壮,产卵力强。
3、蜂群的排列:依场地大小、养蜂多少和季节情况而定。有四种排列方式:单箱排列,双箱排列、交错排列、三箱排列
三、饲养
1、补助饲养:即在蜜源缺乏时所进行的人工饲喂。其方法有:①补饲蜂蜜。可用蜂蜜加温水二成稀释(结晶蜂蜜,需稍加水煮溶)。稀释后的蜂蜜,可采用灌脾的方法或者倒人框式饲养器内饲喂蜜蜂。②补饲糖浆。糖浆是以白糖加水五成,经加热充分溶解后凉至微温,最好在糖浆中加入0.1%的柠檬酸,以利于消化和吸收,此时不宜用红糖。
2、奖励饲养:在蜂群繁殖期和蜜蜂生产期所进行的人工饲喂。一般给少量60%蜜液或50%的糖浆,早春时隔日1次,以后消耗增加,可每天1次,时间从流蜜期前40天起,直到外界有大量蜜粉采人为止。每框蜂每次奖励50~100克糖浆即可。
3、饲喂花粉:目的是补充蛋白质饲料。在越冬后期及早春,补给前一年秋季保存下来的花粉,也可用黄豆粉代替。饲喂方法如下:
(1)液喂。将花粉加糖浆10倍,煮沸,待凉后放人饲养器内饲喂。
(2)饼喂。将花粉或代用花粉加等量蜂蜜或糖浆,充分搅拌均匀,做成饼状,外包塑料纸,两端开口,置于框梁上供蜜蜂采食。此法遇寒流时,经常采用。
4.饲喂水分及盐类:①水分。一般每一蜂群每天需采水200~300毫升。在饲养器内盛水或在纱盖上放湿毛巾,供自行采水。②盐类。在糖浆中加入l%的食盐即可。
四、管理
1、春季管理:①促进蜜蜂飞翔排泄。巢中央温度提高到33~35℃,要有足够的蜜粉源或奖励饲养,及时打开箱盖和保温物,使其出巢飞翔排泄。②蜂巢的保温。排泄后即进入繁殖期,必须采取人工保温。紧缩蜂巢,密集群势。多群同箱饲养,箱内、外保温,北方直到4~5月份。
2、流蜜期的管理:①初期调整和组织好采蜜群。②保持强群采蜜。控制蜂王产卵,可用隔王板将蜂王限制在巢箱的一区或巢箱中。断子取蜜,可在大流蜜期前5天,从采蜜群中提出蜂王和1~2张脾蜂另组小群,第二天给采蜜群诱人一个成熟王台,可大大提高产蜜量。注意小群管理。对于那些不能采蜜的弱群,应创造条件,促使群势迅速发展。在适当采蜜的前提下,要抓好繁殖,以便补充群势。
3、秋季管理:①培育新王,更换老劣王。②培育适龄的越冬蜂。适龄越冬蜂系指在越冬前羽化出房,仅进行过二三次排泄飞翔,没有做过哺育和采集工作,未分泌过王浆的幼蜂。为了使越冬蜂能安全越冬,必须控制流蜜期以后出生的幼蜂出生,以保谭蜂群的群势。控制的方法是在流蜜期肋一定时候迫使蜂王停止产卵。③适时早断子。在培育越冬蜂的后期,先采取蜜粉压脾,用蜂蜜浇2~3次,这样蜂王就会停产,同时将蜂群搬到阴冷的地方,将蜂路扩大1倍,并从蜂巢中提出花粉脾,撤出保温物,即可提早断子。
4、冬季管理:①调节巢门。巢门高6~7毫米,宽60~70毫米为宜。②防蜂蜜结晶。加强保温,或由巢门向箱内塞一些湿棉花球,以减少通风。③北方室内越冬。应在水结冰,大地未积雪之前人室,人室时,蜂箱在室内应离墙20厘米,第一层离地40厘米。室温保持在0~2℃,湿度保持在75~80%之间。
4. 密蜂王怎样养的,如何培育蜂王
在蜂王幼虫孵化出来后,开始让其食用蜂王浆(工蜂幼虫只能食用3天的蜂王浆);然后经过5天的发育,进入封盖期;此时蜂王幼虫将会用8天的时间来发育成长;等到了第9天时,蜂王幼虫从巢脾中羽化爬出,并破坏其他王台,确立自己的蜂王地位。
一、蜜蜂王怎么养的
1、蜂王的产生过程
(1)蜂王与工蜂一样都是同一种蜂卵孵化出来的,这个过程大约需要3天左右;在孵化出来后,蜂王开始食用蜂王浆,而工蜂幼虫一般只能食用3天左右的蜂王浆,后续只能食用花蜜和花粉,一般蜂王能活3-5年,而工蜂只能活几个月左右。
(2)蜂王孵化后,经过5天的发育进入封盖期。此时蜂王会花费8天左右的时间不断发育成长,同时在处女王出房(即蛹羽化)前2-3天,工蜂会先把王台顶盖的蜂蜡咬薄,以便让处女王出房。
(3)封盖后第9天左右,蜂王会从巢脾中羽化爬出,并将其他的王台破坏,防止其他的蜂王出现,此时蜂群的蜂王确定。
2、如何养出蜂王
(1)直接介入新蜂王:用囚王笼将蜂王关起来放在蜂团的附近,然后将蜜汁喷洒在囚王笼附近,等蜂群接受蜂王后再将蜂王释放出来。
(2)介入王台:往蜂群中介入封盖5天以上的王台,等到王台里面的蜂王幼虫发育成熟,羽化成蜂且外出与雄蜂交尾后即可。
(3)急造王台:往无王群中补充部分卵虫脾并做好补饲工作,经过1-2天左右蜂群便会急造王台来培育新蜂王。
二、如何培育蜂王
1、培育蜂王时,选择势力强大,没有病虫害的蜂群,同时育王群最少应该有6-8个巢脾,这样才能够保证蜂王幼虫营养充足。
2、移虫前一天的晚上,奖励饲喂蜂群,增加工蜂的泌浆量。
3、移虫时,将育王框放入哺育群内,然后在室内温度为25℃时移虫。
4、移虫时,使用移虫舌从幼虫背部伸到幼虫身体的底部,将幼虫连着蜂浆一起转移到蜡盏内的王浆上。
5、将育王框插入哺育群,一天后取出育王框进行检查。如果王台加高,并且幼虫漂浮在蜂王浆上面,说明蜂群已经接受了蜂王;如果王台没有加高,说明蜂王幼虫死亡。
6、移虫结束后,对育王群进行奖励喂养。
5. 如何人工培养蜂王
第一章 养蜂机具及设备
饲养管理蜂群的工具、机器和设备简称蜂具。蜂具和许多木制蜂具可以就地取材,自己制备。但是,一定要按照标准制造,统一规格。蜂具的种类很多,这里只介绍蜂箱、巢出和一部分饲养管理用具,其他蜂具结合有关生产的内容叙述。 (一)箱蜂
含有活动巢框的蜂箱(活框蜂箱),是科学养蜂的重要生产工具。应用活框蜂箱养蜂,可以随打开蜂箱,拿出巢脾了解蜂群的情况,观察蜜蜂的生活活动,根据需要和可能,生产各种蜂产品,而且便利进行转地饲养。
蜂箱长期放置在露天,经受雨淋、日晒,而且蜜蜂必须在蜂箱里活动,抚育蜂子,贮存饲料,所以蜂箱的结构需要用坚实、质轻、不易变形的木材,而且要充分干燥。北方以红松、白松、椴木、桐木,南方以杉木为宜。 目前我国饲养欧洲蜜蜂使用最普遍的蜂箱是10框标准蜂箱和16框卧式蜂箱;饲养中蜂宜使用中蜂标准蜂箱。
1、10框标准蜂箱
10框标准蜂箱是世界上饲养欧洲蜜蜂使用最普遍的蜂箱。它由10个巢框、副盖(或沙盖)、箱盖以及隔板组成。需要时可在箱身(巢箱)上叠加继箱。继箱与活底蜂箱的箱身通用。蜂群发展到8—10框蜂时,叠加继箱,可以及时扩大蜂巢,充分发挥蜂王的产卵力,培养强群。使用隔王板可把巢箱的育虫区和继箱的贮
蜜区分隔开,有利于提高蜂蜜的质量和加速蜂蜜的成熟。
2、16框卧式蜂箱
16框卧式蜂箱含有16个标准巢框的横卧式蜂箱。通过加牌可横向扩大蜂巢。也可以用压板把蜂箱分隔成2-3区,实行多群同箱饲养。
3、中锋标准蜂箱
中锋标准蜂箱是专为科学饲养中锋设计的蜂箱。
中锋标准蜂箱使用浅继箱,高135毫米,主要作储蜜作用。巢门板上有数个圆洞巢门,直径约4毫米,能阻止西方蜜蜂钻入,在发现西方蜜蜂盗中蜂箱内蜜蜂时,将蜂蜜下面的巢门关闭,中锋可以从圆洞出入。 这3种蜂箱的箱身(巢箱)内围和巢框的尺寸见4-1和表4-2.
4、简便转运蜂箱
浙江农业大学设计的转运蜂箱,特别适合转地饲养,结构基本上和10框标准蜂箱相同。特殊结构是①前后箱壁内侧距承框槽60-100毫米处装设巢脾快速固定器;②箱身两侧壁下部的箱板,向前伸出箱前壁55毫米、高10毫米的一段,既可安装巢门翻板,其10毫米的一段,既可安装巢门翻板,其上钉上盖板,关上巢门翻板时,又可作为蜜蜂栖息的走廊;③箱底距前缘120-220毫米处开一底气窗,有滑板,可开闭(图4-5)。 (二)巢础
巢础是安装在巢框内供蜜蜂筑巢脾的基础。它是人工制造的蜜蜂片,经巢础机压制而成,具有巢房底和巢房壁的根基(图4-6.)有供饲养欧洲蜜蜂使用的意蜂巢础,生产雄蜂用的雄蜂巢础,饲养中蜂用的中锋巢础。使用巢础筑造的巢脾整齐、平整、坚固、并且少雄蜂房。 (三)饲养管理用具
1、面网
面网是管理蜂群保护操作者头部和颈部免遭蜇的用具(图4-7).2、
2、起刮刀
养蜂的专用工具。一端是弯刃,一端是平刃(图4-7).用他撬动副盖,刮铲蜂箱内的污物。
3、喷烟器
镇服或驱逐蜜蜂的工具。使用时,把纸、干草或麻布等点燃,置入发烟筒内,盖上盖嘴,鼓动风箱,使其喷出浓烟(图4-7),注意不要喷出火焰。
4、蜂扫
主要用来扫除巢脾上附着的蜜蜂,是长扁形的长毛刷。
5、蜂具凳
可放置管理用的蜂具和记录本,检查蜂群时当时坐(图4-8).
6、隔王板
是控制蜂王产卵和活动范围的栅板,工蜂可自由通过(图4-9.)平面隔王板是把育虫巢和贮蜜继箱分隔开,便于取蜜和提高蜂蜜质量。框式隔王板可把蜂王控制在几个脾上产卵。 (一)饲养用具
饲喂蜜汁或糖浆的用具有多种,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瓶式饲喂器
由一个广口瓶和底座组成。瓶盖用寸钉钉出若干个小孔,将装满蜜汁的瓶子倒放,插入底座,蜜汁能够流出而不滴落。晚间将它从巢门插入巢内,进行奖励饲喂,能避免引起盗蜂。对于未满箱的弱群,可将它放在蜂箱内的隔板外面饲喂。 河北农业大学养蜂场研制的塑料杯饲喂器,携带方便。灌入糖浆后,盖上底盖,翻转底盖朝下平放,从巢们插入巢内。
2、框式饲喂器
为大小与标准巢框相似的长扁形饲喂槽(图4-10),有木制的,有塑料竹子制造的,也可用粗竹子制造。器内有薄木浮条,饲喂时供蜜蜂立足吸食。框式饲喂器适合进行补助饲喂。 此外,在巢框上梁上凿成长方形的浅槽,也可以作为少量饲喂蜜汁用。
(一)其他工具设备
蜂箱、巢框等木制蜂具居多,需要经常维护吸引修理。因此,养蜂人员要学会木工的基本操作技术,要有一套木工用具,如锯、刨、锤子、螺丝刀等。
蜂箱(含巢箱、继箱和巢框)、巢础、面网、起刮刀、分密即、饲喂器等是必不可少的蜂具设备,根据生产需要可添置生产蜂王浆、蜂花粉或蜂胶的工具、熔蜡设备等。 第二章 蜂场的选择及排列
一、选择蜜源丰富,2.5公里左右的地方,全年至少有一至两种大宗蜜源的植物,同进还要有多种花期交错的辅助蜜源和汾源植物。
二、背风向阳、地势高燥,不积水,小气候适宜。
三、选择西北面有院墙或密林,或山脚或山腰南向坡地,背有挡网屏障,前地势开阔,阳光充足,场地中有稀疏小树。
四、选择附近有小溪或常年有流水不断的小溪,但蜂场前不应是水库、湖泊、大河。
五、选择安静、没有牲畜打扰和其它振动的地方建立。
六、选择没有工厂、牧场及受山洪冲击或有塌方危险的地方建场。
七、一个蜂场放至蜂群不多于50为宜,蜂场子与蜂场应隔2000Km为宜,保证蜂群有足够的蜜源,并减少疾病的传播。
八、清除九草,平整土地,打扫干净,然后陈列蜂群。
九、蜂巢朝向南、东南、西南向便于蜂早出晚归和低湿季节保温。
十、蜂箱用砖块、石块、木架等垫高20~30公分,左右放平,后面垫高2~3M。
十一、数量少时宜单箱并列或双箱并列,数量较多时宜采取分行排列,各行蜂箱相互交错陈列,群距1M,行距2~3M距离较宽为好(如图1)我区蜂群宜散放,也可2~3群为一组分组放置,各群或组之间距离宜大,交尾群和新分群言之有理散放在蜂场边缘,使巢门朝向不同的方向。 第三章 蜂群的四季管理
一、春季管理
(一)适时扩大蜂巢,加速蜂群群势增长。
(二)蜂场设置喂水器,并定期进行消毒。
(三)定期检查蜂群(晴天温14℃以上时),清除箱底死蜂、蜡渣、霉变等污物,保持箱底清洁。
(四)保持官密集群势,保持强群繁殖,确保春繁扩群快速。
(五)防治螨虫。用杀螨剂连续杀螨2~3次,隔2天一次。
(六)箱内外保温。地面上放置20~30㎝厚地干草,蜂箱放在干草上,顶盖小草帘,外盖箱盖,后壁和两侧用草帘包裹,保持箱内空气流畅。白天掀起草帘等覆盖物,便于蜜蜂飞翔。
(七)奖励饲喂。调整蜂群当天晚即可进行奖励饲喂,喂稀糖浆。每日每群喂粮浆100~200g,有蜜源时少喂或停喂。奖励饲喂的饲料必须消毒过或确认无带病毒饲料。 (八)箱内保温物随巢群扩大摘除,箱外保温物蜂发展满箱、气温稳定时撤除(先撤除上面,再撤除周围,最后撤除箱底)。
(九)低温阴雨天要给蜂群巢门每天喂水,补加粉脾于蜂巢外侧。
二、夏季的管理
(一)更换蜂王。在4~6月期间,把全场的蜂群更换成当年的蜂王。
(二)定期全面检查,毁净自然王台,加强通风,防止自然分蜂。
(三)采用遮阴、洒水等措施为蜂群生产和繁殖创造适宜温度和温度。
(四)巢上喂水。晴热天气在午时用清水打温布在箱顶覆盖。
(五)防止盗蜂,防除胡蜂、多蟾蜍,预防卷尾病。
三、秋季管理
养蜂者把一年作为养蜂的开始,秋季管理的重点是为蜂群越冬及来年早春系列作准备。要防止出现7月强、8月弱,9月螨严重的现象。
(一)适时培养和更换蜂王,更换前,必须对全场蜂王进行一次鉴定,分批更换。采取适当措施促进蜂群繁殖,培养适龄越冬蜂,保持巢内饲料的充足仍是一项关键的技术措施,同时结全换王和分巢治螨等措施,在继箱群哺育力过剩的基础组织多王群繁殖越冬蜂。
(二)适时断子,防治蜂螨,第一步,在8~9月,结合秋季育王,在组织交尾群时提出封盖子脾,使原群无封盖子脾,并先对原群用药,待新群(交尾群)子脾出房,蜂王交尾成功,所产的卵孵成幼虫以后,对新群进行治疗;第二步,在蜂群进入越冬并自然断子初期(各地断子始期不一)在9~11月进行药物治疗。治疗务求彻底,注意的是,用药前,先喂蜂,同时在人为断子时,蜂群中至少留卵脾一框以上。 (三)通贮备越冬饲料,越冬饮料中不得含有甘露蜜。
(四)注意防止农药中毒。
四、冬季管理
(一)越冬前要选择好室友外越冬场所,要求清洁卫生、背风向阳,干燥安静。备好越冬保温材料,以20~30群为一组,或以2群、5~6群为一组不等,用草帘把蜂箱左右和后面围住,箱底垫15㎝左右的干草。 (二)越冬前期应调整蜂群群势,适当缩群、紧脾,留足越冬饲料,布置越冬蜂巢。
(三)越冬期间不宜开箱检查,加强箱外观察,调节蜂巢巢门,加强蜂巢保温,加强强群及双王群的管理,提高蜂群的抗病能力。
(四)越冬后期就注意补充饲料和预防蜂群下痢病,选择晴暖的天气进行蜜蜂排泄飞行。
(五)越冬期补充饲料时,应使用消毒过后饮料或确认无带菌病的饲料。
第四章 蜂场、蜂机具的卫生消毒
一、消毒剂
应使用对人和蜂安全、没有残留毒性和对设备没有破坏性,并不会在蜂产品中产生有毒积累的消毒剂。
二、蜂场环境的卫生消毒
(一)每周要清理一次蜂场死蜂和杂草,清理的死蜂应及时深埋。
(二) 蜂场每季应用5%的漂白粉乳剂喷洒消毒一次。
三、蜂机具的卫生消毒
(一)使用前可用0.2%的过氧乙酸或0.1%的新洁尔灭水溶液洗刷消毒。
(二)起刮刀、割蜜刀
经常用酒精喷灯火焰灼烧消毒或75%的酒精擦洗消毒。
(三)蜂帚、工作服
经常用4%的碳酸钠水溶液清洗和日光曝晒。
(四) 巢脾的消毒与保管
1、巢脾的消毒
选用0.1%的次氯酸钠、0.2%的过氧乙酸或0.1%的新洁尔灭水溶液中的一种浸泡12小时以上对巢脾进行消毒,消毒后的巢脾要用请水漂洗晾干。 2、巢脾保管
储存前用96%-98%的冰乙酸,按每箱体20ml-30ml密闭熏蒸,以防止大、小蜡螟对巢脾的危害。保存巢脾的仓库应清洁卫生、阴凉、干燥、以避免巢脾霉变。 第五章 蜜蜂致病敌害的防治
一、蜜蜂病害的分类
蜜蜂病害分传染性病害和非传染性病害。
(一)传染性病害包括病毒病害(囊状幼虫病、麻痹病)、细菌病害(非洲幼虫腐臭病、副伤寒病、败血病)、真菌病害(白病、黄曲霉病)原生动物病害(孢子虫病、变形虫病)及寄生虫病害(蜂螨等)。 非传染性病害是指由不良环境因素所引起的病害,常见的有卷翅病,农药中毒等。
(二)蜜蜂病害防治的原则
1、引用抗病蜂种,坚持常年饲养强群,保持蜂群和蜂机具的清洁卫生,提高蜂群的抗病能力,减少和预防蜜蜂病害的发生。
2、注重蜂群及蜂机具的消毒灭菌,杀死和减少病源的传播。
3、禁止使用土霉素、氯霉素、链霉素、磺胺、甲硝唑等国家禁用抗生素类药物和有毒药物。
4、提倡综合防病,中草药治病,做到对症下药和分区用药,如确需使用药物治疗,必须严格按照ny5138-2002规定执行。
二、蜜蜂敌害
蜜蜂敌害系指蜜蜂的直接捕食者或骚扰者。主要为昆虫类,土胡蜂。 三、常见蜜蜂敌害的防治方法(见表)
常见蜜蜂病害敌害的防治方法
病害
名称 主要症状 预防措施 药物治疗及用量 休药期
蜜蜂囊状幼虫病
患病幼虫头部低垂,体躯变成扁平,失去弹性,体色呈褐色,尸体的外表逐步变得坚固,用摄子挑起时,形成“囊状”,最后,幼虫尸体逐渐干枯,形成一硬皮,形如“龙船”状。
选育抗病品种,加强饲养管理,培养强势蜂群。
饲喂:每升50%糖水加盐酸金刚烷胺粉(13%)2g,每群250ml,3天次,连用6次。或采用一些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草药。
采蜜期停止使用。
麻痹病 蜜蜂肢体麻木,行动迟缓,身体不停地颤动,常被健康蜜蜂追咬 防止蜂群受潮和盗蜂,更换蜂王,注意饲料交换传播病原
饲喂:每升50%糖水加酞丁胺粉(4%)12g,每群250ml,隔日1次,连用5次, 采蜜期停止使用
美洲幼虫腐臭病 封盖子脾上有下陷、湿润、从穿空的封盖房内挑出的幼虫尸体呈咖啡色至褐色,并有粘性和胶臭气味。
实行蜜蜂检疫,注意饲料卫生,用福尔马林对蜂箱和巢脾进行彻底熏蒸消毒。
饲喂:按每群200mg盐酸土霉素可溶性粉底用量,加适量50%糖水,隔4-5天1次,连用3天。 采密前6天停止使用
副伤害病 蜜蜂腹部膨大,体色变暗,行动迟缓,严重时,箱底和巢门口死蜂遍地,病蜂排泄物发出难闻的气味。
注意场地通风向阳,促进蜜蜂排泄飞行。
饲喂:按每群200mg盐酸土霉素可溶性粉底用量,加适量50%糖水,隔4-5天1次,连用3天。 采密前6天停止使用
蜂螨 幼蜂发育不良,不能飞翔,封盖幼虫和蛹死亡,蜂群群势下降。 加强饲养管理,利用蜂群断子期进行预防治疗。
将氟氯苯氰菊脂条悬挂于蜂群内,每群2条,3周为一个疗程。 采密期禁用 常见蜜蜂病害敌害的防治方法(续)
白垩病 封盖幼虫死亡,死亡幼虫初期呈苍白色,逐渐变成灰色至黑色,幼虫尸体干枯后变成质地疏松的白垩状,表面覆盖白色的菌丝。
加强蜂箱及巢脾的熏蒸消毒,注意饲料的消毒卫生。
将病群内所有患病的幼虫脾和发霉底密粉脾全部换出,用硫磺进行密闭熏蒸4小时,硫磺的用量按每10张脾3-5g计算。同时,按每升50%糖水加200mg制霉菌素饲喂蜂群,隔3天1次,连用5次
采密期停止使用
卷翅病 刚羽化出房的幼蜂,翅膀卷曲或折叠,出巢试飞时坠地死亡。 注意降温和调节蜂巢内温湿度。 采用补充饲喂。无需喂药。
胡蜂 夏末秋初,大量的胡蜂盘旋在蜂场上空,拦劫或捕捉蜜蜂 人工捕杀:用苍蝇拍等进行人工拍打。
引诱毒杀:用砷酸盐糖溶液(糖液浓度在15%以下,盛于盘碟内,引诱胡蜂吸收,可以杀死全巢胡蜂和幼虫。 第六章 中华蜜蜂饲养关键性技术
一、谈中意蜂的主要不同点及其管理
中意蜂有许多不同点,了解和掌握这些不同点,对采取不同的饲养管理方法大有好处。总结其主要不同点有:
中蜂不采树胶;意蜂采树胶,且粘性大,养蜂员操作时往往要用起刮刀帮忙,较费时费力。
中蜂在巢门扇风时腹部向里头朝外,鼓风机式的扇风;意蜂正相反,头朝里腹朝外,抽水机式的排风。这样就造成了中蜂在流蜜期网酿蜜水分向箱体内冷凝,蜂巢内湿度很大,巢外的热空气义往里鼓,蜂群容易受到闷热。
在采集上,中蜂比意蜂早出晚归,全天的采集时间比意蜂多1~2小时;中蜂的嗅觉要比意蜂灵敏得多,利用零星蜜源比意蜂强,所以在外界蜜粉源较差的情况下,生存能力比意蜂强,比意蜂节约饲料;但中蜂的个体采集花蜜、花粉的量不及意蜂;中蜂比意蜂耐寒,对低温蜜源的利用较好,较适合采集冬蜜;中蜂的盗性比意蜂强,所以在外界流蜜不好时要注意防盗,即使在流蜜期。如果管理不好也会引起盗蜂。
在抗病敌害方面,中蜂抗螨能力强,大小蜂螨对中蜂的危害较小;中蜂飞行迅速,能躲过胡蜂的袭击;但中蜂易生巢虫,因此在管理中要经常保持蜂箱内和蜂场的清洁,并定期进行清理,装巢础时巢框上梁一般不开槽,以免巢虫潜伏在里面危害蜂群;中蜂抗幼虫病的能力也差。
中蜂的卵较大,意蜂的卵较小;中蜂王的产卵量较少,每日1000粒左右,意蜂2000粒以上,因此中蜂繁殖速度比意蜂慢,群势比意蜂弱;中蜂的产卵量随外界蜜粉源成正相关,意蜂则与气温成负相关,因此中蜂不会挨饿,意蜂常会出现饲料短缺的现象;中蜂三型蜂的繁殖周期比意蜂短。 中蜂爱咬旧巢脾,喜造新巢脾,所以中蜂要年年更换巢脾,意蜂一般不会咬旧巢脾。
中蜂易发生飞逃,主要是由于缺蜜,受巢虫危害,巢脾过老,病害,农药中毒,外界的干扰过度等原因引起;意蜂一般情况下饿死也不飞逃。中蜂的分蜂性较强,而且季节性明显。 中蜂白天防卫能力较强,而在晚上防卫能力较弱;中蜂可以在室内的红灯下过箱。
中蜂在失王的情况下较易发生工蜂产卵,所以对中蜂失王群要尽快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工蜂产卵;中蜂在组织交尾群时一定要控制蜂群中无王的时间。
中蜂较易发生偏集,所以蜂场在摆放时要散放而不能像意蜂那样集中摆放。
中蜂较易离脾,所以我们在平时对中蜂进行检查时要快,次数要少,且不宜长途转运;在过箱时动作也要快,以防止蜂群不上脾。
中蜂雄蜂房的房盖呈笠帽状,房盖上有一个小的通气孔。
二、谈中蜂饲养中几个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
1、如何避免蜂群飞逃
中蜂有极强的恋子性,尤其是未封盖子。故蜂群内有健康的未封盖子,是蜂群不飞逃的诀窍。新收捕的蜂群要给子脾,新分群的蜂王出房后要补充子脾,人工分群提出的老王群内要有子脾。总而言之,只要巢内有健康的子,蜂群就不会飞逃了。 2、怎样分蜂
人工分蜂的方法虽多,但笔者认为用“就地分蜂”法较好。做法:在被分群的一侧放空蜂箱1个,将被分群的蜂王连脾带蜂提入空箱内,提多少框蜂,由养蜂者的意愿定,但至少要提1框未封盖的子脾;原箱向另一侧移动一个箱的距离,无王群内选1个较好王台。如果本群内无王台可割1个备用王台垂直插在两个框梁之间,再把两蜂箱分别从相反方向旋转45°,这样两箱蜂的蜂路就成90°角。外勤蜂回来,在原箱位置盘旋几圈后分别进入两箱。第三天开箱检查,看无王群的蜂王是否出房,有无急造王台,如有,则除掉;老王群的分蜂情绪是否解除,如没解除一直还想增加群数,则待新王台封盖后,仿上法处理。如果不想再分蜂,可用强弱群换位,提走封盖子脾,加入卵虫脾等方法解除“分蜂热”。 3、怎样并群
合并蜂群的方法多种多样。笔者经多年实践,感到用“香水”或“风油精”直接合并较好:简便、安全。
做法:将要合并的蜂群开箱揭去覆布一角,在隔板外洒几滴香水或风油精,迅速盖上覆布和箱盖,闷上5~10分钟,把无王群的巢脾提到有王群内即可。时间以天黑后最好。 4、蜂群的开箱检查
对蜂群既不可长期不管,更不能盲目开箱检查,每开箱一次,要有明确的目的,依据主要来源于上次检查时发现的问题。对蜂群内部的情况,只凭记忆是不够的,尤其是在蜂群较多,变化极大的分蜂期。简单易行的办法是把观察到的情况用粉笔记录在蜂箱上:检查时间,王台状况,预计新王出房的时间,产卵时间等都是记录的项目。根据上次记录,就可确定下次检查的时间和要解决的问题。 5、使用水泥巢础机也能方便地制出好巢础
笔者多年来使用的巢础,基本上都是用水泥巢础机自制的。愿谈点自己的心得,供有意于此的读者参考。
首先,机具要好。制造机具必须做到:母础好,水泥标号高,排气净,无气孔,水泥保养期要够足。其次,技巧要熟练。熟练技巧的形成,需多做、多总结。我认为其要点有三:一是用浓皂液涂抹巢础机的两页,要全面,周到;二是蜡温要适当,高了,生产的巢础太薄不易从机上取下,低了,则巢础片太厚房孔模糊;三是开机取础的时间不能过早,应待巢础冷却到有一定韧性后,方可取之。 为了不影响生产速度,用3台巢础机轮换使用,2人配合操作较好。
制巢础的蜂蜡要纯净,不能有杂质。
只要具备上述各条件,用水泥巢础机可方便地制出厚薄适中、房孔清晰的巢础。
三、中蜂分蜂习性的观察及预防
长白山中蜂是我国宝贵的蜜蜂品种,由于长期处于野生和半野生状态,它保持着强烈的分蜂能力,这种分蜂性能对于野生中蜂是有利于保存和延续种族,但对于人工饲养却不利于管理,也不利于高产。 1、自然分蜂
分蜂前准备期:天气晴暖,蜜粉丰富.蜂群繁殖较快,当达到6~7框蜂时,蜂群内便开始出现雄蜂房,雄蜂房多造在脾的下沿,蜂王在雄蜂房产下雄蜂卵,同时工蜂开始在脾下边缘筑造王台,接着蜂王在王台中产下卵,工蜂开始哺育,直至王台成熟。这时蜂王产卵量急剧下降,腹部缩小,随之工蜂出勤率也急剧下降,或很少出勤采集。此时若打开蜂箱检查会发现很多工蜂聚集在边脾和上框梁上,有的还互相连在一起。
发生分蜂:长自山巾蜂自然分蜂多发生在5月中旬~6月中旬,当王台封盖1~2天后,一般在晴暖天气的上午9点至下午2点左右,便发生分蜂。首先有少数蜜蜂飞离蜂巢,在蜂场上空盘旋飞翔,不久,蜂王便随同大量蜜蜂一拥而出,天空中立刻出现无数条飞行线,并发出较大的“嗡嗡”声。几分钟后,蜂群就在蜂场附近的树枝上或其它地方集结成一个蜂团,暂时停留。这时可用收集工具和准备好的蜂箱将蜂群收回,并进行必要的处理。若分蜂团不及时收回。当侦察蜂找到新居后就会第二次散团,在蜂场上空盘旋飞翔后,飞向新居。也有的分出群。在蜂场附近不做停留,在蜂场上空盘旋两圈后,径直飞向新居。
据饲养管理和观察统计,桶养中蜂每原群一般可分2~5群,也有少数分7群的。有的一群可同时分出2个新分群,也有的新分群在分出后40天左右还会发生第二次分蜂。据统计,在一般情况下,桶养中蜂自然脾的王台数(设为m)与自然脾的睥数(设为n)二者之间成等差关系,即:m=n-2(n>2),每一个自然脾只有一个王台,且在自然脾的尖端位置。 2、自然分蜂产生的原因
内在因素:
(1)蜂巢空间窄小,工蜂向外扩建蜂房受到蜂巢(木桶、蜂箱、天然洞穴等)容积的限制,蜂王没有产卵的空巢房,这样就阻碍了蜂群的发展。
(2)蜂王经过一代产卵后,随着蜂群发展,蜂王产卵力下降,巢内积累了大量的幼青年蜂,出现了哺育蜂过剩,众多闲置的哺育蜂无事可做,便酝酿分蜂。 (3)遗传性:中蜂王接受了世代小群分蜂的遗传性,从而它奠定继承了小群分蜂的习性。
外界条件:
气候温暖,有能够满足蜂群育虫需要的蜜粉源,蜂群为发展和延续性种族而发生分蜂。
6. 蜂王养殖技术
1、选种:要挑选生产性能优良、形态特征一致的蜂王作为种王。2、场所:可以在水源充足、地势空旷的地方建立养殖场所。3、喂养:养殖蜂王时要给它喂食玫瑰花、油菜花等花蜜。4、保暖:冬季气温过低时,要用膜布覆盖蜂箱,起到保温作用。
1、选择种王
养殖蜂王前,需要在专门的养殖基地挑选生长健壮、飞动性强的种王,如果蜂群的质量太差,可以选择外形特征相似的蜂王。
2、养殖场所
养殖蜂王时,需要选择适宜的场所,最好在水质干净清澈的地方的地方搭建蜂棚,方便蜂王饮水,并且养殖蜂王时要远离居民区等嘈杂的环境,防止蜂王飞逃。
3、喂养食物
蜂王喜食蜂蜜,养殖蜂王时,需要在周围栽种花树,比如山 茶花 、 百合花 、油菜花等植株,方便蜂王取食,如果花蜜缺少,可以用新鲜的蜂蜜兑水后给蜂王喂食。
4、保暖措施
蜂王喜欢在温暖的环境中生长,冬季气温过低时,需要在蜂箱上遮盖一层棉布,起到保暖作用,如果蜂王长期生活在低温环境中,会导致蜂群颓靡。
7. 养蜂王怎么养
1、箱外贮养法。将备用蜂王放在箱外饲养,这种方法比较适合短期贮存蜂王,比如在夏季外面气温高、阳光烈,想要暂时存放蜂王,就可以把蜂王关于囚王笼中存在室内,温度要控制在24至27度之间,避免阳光直射和处于风口的地方。
(7)养蜂王的方法视频扩展阅读:
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研究人员利用一种特制的“Y”形迷宫训练蜜蜂,使其能够将符号与特定数量的某些物体正确匹配,然后测试这些蜜蜂能否利用新学来的知识将符号与特定数量的其他物体匹配,如将“2”与两根香蕉、两棵树或两顶帽子相对应。
结果发现,无论是从符号到数量,还是从数量到符号,经过训练的蜜蜂能够很好地完成任务。只不过这种匹配只能在所训练的单一方向完成,如果一组蜜蜂接受了从符号到数量的对应训练,那么它们不会反向完成从数量到符号的匹配。
8. 怎么培养蜂王
培育蜂王的具体方法:
一、时间和条件:
天气温暖气候稳定处女王交尾期间,白昼气温应在 20℃以上,力求避开连阴雨天气。
有蜜粉源育王期间自然界应有良好的蜜粉源,充足的粉源更重要。每日傍晚对于种蜂群和育王群进行不间断的奖励饲喂。
二、在进行人工育王以前,需要认真做好下列准备工作:
选择父母群:通过考察,选择蜂蜜或蜂王浆产量超过全场平均产量以上、分蜂性弱、群势发展快的健壮无病的蜂群作父母群。以父群培育雄蜂,用母群的幼虫培养蜂王。
培育种用雄蜂雄蜂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处女王的交尾成功率,还关系到授精效果,进而影响子代蜂群的品质优劣。
准备育王群育王群是用来哺育蜂王幼虫和蛹的强壮蜂群。应选择无病、无蜂螨,群势强壮,至少有15框蜂以上的蜂群作育王群。
三、移虫育王的工具
移虫育王的工具有移虫针、育王框、蜡碗等。移虫针是将小幼虫移植到王台碗内的工具,可用粗铜丝或者鹅毛管自制,一头呈扁薄的尖舌状,另一头呈弯匙状。带弹簧的移虫针使用方便。
四、移虫方法
移虫育王可以有计划地培育出需要数量的、成熟期一致的处女王。首先在育王框的板条上粘上2~3层巢础条或者按相等距离用熔蜡粘上小三角形薄铁片,其上粘7~10个蜡碗, 3条共20~30个蜡碗。
五、移虫后的管理
育王群中加入移虫的育王框后,连续在傍晚奖励饲喂。第二天检查幼虫是否被接受。已被接受的幼虫,其王台加高,王台中的蜂王浆增多,幼虫浮在蜂王浆上;未被接受的,其王台被咬坏,王台中没有幼虫。
六、利用大卵培育蜂王
实验证明,处女王初生体重超过200毫克的大蜂王,其一对卵巢的卵巢管数量多,具有较强的产卵能力。并且证明,采用较大的蜂卵,可以培育出体重大的蜂王。把选出的母群的蜂王关在蜂王产卵控制器内,或者把母群饲养在3~5框的小群内,限制其产卵,1星期后就能得到较大的蜂卵。
七、裁脾育王如果视力不佳,移虫有困难,可以采用切割未封盖子脾的方法培育蜂王。当蜂群发展强壮时,从母群提出2~3框带蜂封盖子脾连同蜂王放入一新蜂箱,补加1~2框蜜脾,放在原群一旁。
八、交替王台的利用
选择具有老蜂王的优良蜂群作种群。在它们修造交替王台时,加以选留。自然交替蜂王可使种群的优良性状更加稳定地遗传下去。发生这种自然交替现象时,蜂群一般只造几个王台,育成的蜂王质量比较好。把带有交替王台的巢脾提出,放入继箱群的继箱内,巢箱和继箱间加隔王板,把蜂王限制在巢箱内。可以陆续从这种老王群提出自然交替王台。
蜂王是一种膜翅目、蜜蜂科类生物,蜂王也叫“母蜂”、“蜂后”,是生殖器官发育完全的雌蜂,由受精卵发育而成。分布于世界各地。蜂王和工蜂虽然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二倍体雌蜂,但它们是 2 种级型的雌性蜂,不仅在形态结构不同。
而且在生理功能上也有巨大差异。如蜂王寿命长,个体大,处女王能外出交配,卵巢发育完全,具产卵能力,能分泌蜂王物质维持蜂群的次序;而工蜂寿命短,个体小,具有蜜囊和采粉器官,能外出采集食物,能分泌报警信息素等。
形态特征:
蜂王也叫“母蜂”、“蜂后”,“女蜂”,是生殖器官发育完全的雌蜂,由受精卵发育而成。通常每个蜂群只有1只。体较工蜂长1/3,腹部较长,末端有螫针,腹下无蜡腺,翅仅覆盖腹部的一半。蜂王在不同的生理状态,其释放的蜂王信息成分及含量明显不同。足不如工蜂粗壮,后足无花粉筐,有吸引蜜蜂的作用。蜂王寿命3~5年。由于生殖率逐渐下降,在养蜂业中常被人工淘汰。蜂王也指与蜂后交配的雄性。
9. 蜜蜂王怎么培育
移虫育蜂王的方法
1、移虫育蜂王时需要一些必备的工具,像移虫针、和育王框以及蜡碗等就都是移虫时必不可少的用具,另外毛巾、蜂王浆和蜡碗棒也是人们移虫时会用的到物品。其次是蜡碗就是培育蜂王的王台基础,如果不用蜡制小碗当王台,也可以采用塑料王台。
2、准备移虫工具以后就可以开始移虫,操作移虫育王时要先在育王框上粘贴两到三个巢础,然后再在它的上面粘上七到十个小蜡碗,做好后安放到育王群中,让里面的蜜蜂接触三小时左右,再取出来,并将上面的蜜蜂扫掉。向每个蜡碗中滴入少量的蜂王浆,然后就可以开始移虫,移虫时用移虫针,把蜂王幼虫插起来,直接移动到放有蜂王浆的蜡碗中就可以。
3、在移虫完成以后,把育王框放入到育王群中,在傍晚时进行奖励性的喂养,到二十四小时以后就可以观察幼虫是不是被蜂群所接受,如果发现王台增高,而且王台中的蜂王浆数量也有所增加,幼虫也飘浮在蜂王浆上面,就说明幼虫已经被接受,移虫成功,在过六天以后移虫成功的王台就会全部封盖,这时可以按封盖王台的数量去组织数量相符的交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