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单手拐杖的正确使用方法
扶单拐行走,拐杖要与患肢等幅、同步运动 ,即迈患肢与动拐杖同时进行,如果放在患肢同侧,拐杖与患肢同时向前移动,是不是很别扭?我猜“顺拐”大概就是从这里来的吧。扶拐练习行走,主要的目的是纵向前进,尽量减少横向移位。试想一下,如果拐杖放在患侧,当健腿向前迈步时,身体重量要转移至拐杖上,比移至另一条腿(患腿)上的横向移位明显加大,拐杖负重也大。如果放在健侧,则只需很少的横向移动即可把身体重量转移过来,患肢及拐杖均只需少量负重即可,还能避免拐杖不小心碰到患处,起到保护患肢的作用。大家可以回忆一下,如果你单腿跳需要别人扶的时候是不是让人站在着地腿的一侧?平常使用拐杖时,经常提到“架拐”这个词眼,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撑拐”。使用拐杖前,首先应将拐杖调整至正确高度,具体方法是:将拐杖立于体侧,拐杖的顶端距离腋窝3-5厘米(避免架拐时体重压于拐杖顶端伤及腋窝内各血管、神经),手臂自然下垂,扶手高度位于腕横纹(即手掌和前臂交界处)。此时,前臂屈、伸腕肌群同时用力保持腕关节中立位(避免腕关节于背伸位承重伤及三角软骨盘),再由上肢各部肌群共同发力将身体撑起以实现支持作用。
拐杖高度调节:
一般来说,拐杖腋托应距腋窝下1.5 - 2个手指宽度,握柄高度为双臂自然下垂时的手腕水平,当使用拐杖支撑时,肘关节应可以适当弯曲。使用过矮的拐杖需要弯腰,使上身前倾重心变低,不能按正常步态行走。如果过高,患者就会通过腋窝压在拐上支撑体重,容易造成腋神经损伤。
截肢患者为什么拄在患侧?
受伤后短期使用单拐的患者共同特点是双下肢等长,患侧肢体可以提供一定支撑。所以他们可以将拐杖放到健侧,使整个身体重心移向健侧,减轻患侧负重,让患侧行使行走功能但又不会过度劳累,以此促进康复。而截肢患者,患肢已完全不能提供支撑,需要拐杖来代替一侧肢体行使功能,只能放在患侧。
根据患者损伤形式、程度不同,拐杖的使用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如果患者一侧下肢损伤,部分限制负重,采用单拐,连同健患双肢,共“三点”支撑体重,完成步行过程。如果患者一侧下肢损伤,完全限制负重,采用双拐,同健侧肢体,共“三点”支撑体重,患肢悬空,完成步行过程。如果患者双侧下肢损伤,均部分限制负重,采用双拐,连同双侧患肢,共“四点”支撑体重,完成步行过程。如果双侧患肢均完全限制负重,没有办法,只有求助轮椅了。
正常步行过程中,上肢应随下肢脚步交替摆动,具体顺序为“左上右下”,“右上左下”。所以,运用单拐步行时,正确的持拐方向应用在健侧,健侧拐杖与患肢等幅、同步运动,力求节奏、步幅接近健侧水平,重心始终跟随迈向前方的肢体,这样才是正确的步态。正确用拐方式下,可以保证始终拐杖跟随患肢运动,且患肢与拐分立与身体两侧,可以具有最大的稳定面,实现最优的保护效果。相反如果持于患侧,要想实现患肢与拐杖同步,步态必然“顺拐”,姿势非常别扭,不利于正常姿态的建立,更重要的是,此时患肢与拐杖处于同侧,距离很近,行动时稳定面仅有正确方式的不足一半,保护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当然,患者不幸刚巧健侧上肢同时受损,此时以其可以接受的方式尽量予以保护就可以了。
当患者一侧下肢损伤,完全限制负重时,采用双拐”支撑体重,患肢悬空,完成步行过程。此时,双拐应与患肢等幅、同步运动,患肢虽然悬空但凌空模拟正常步态中的屈伸动作,在支持体重的同时维持正常步态习惯。
当患者双侧下肢损伤,均部分限制负重时,采用双拐支撑体重,完成步行过程。此时双拐按照“左拐右腿”,“右拐左腿”的正常顺序,分别与双下肢等幅同步交替伸出,以最大之稳定面积分别实现对肢体的保护。这时的步态完全符合常人习惯,虽然对患者的上下各肢协调性有较高要求,但是通过认真的教授令其自如掌握应不成问题。
以上是患者日常用拐的基本方法,利用得当可使患者获益良多,加强对患者的日常宣教,相信可以获得更好的康复治疗效果。
拄拐的注意事项:
1.身体的重量应压在手掌上,以手为支撑点(不是腋窝!),如果双上肢力量不足,不建议扶拐,可以用助步器或轮椅。
2.消除可能造成跌倒的因素,不在湿滑、不平路面行走,还要防止绊倒。
3. 头晕无力、身体异样时,不要使用拐杖,可寻求周围人帮助。
㈡ 拄拐棍的正确方法
一、正确调节拐杖高度
一般来说,拐杖腋托应距腋窝下1.5
-
2个手指宽度,握柄高度为双臂自然下垂时的手腕水平。使用过矮的拐杖需要弯腰,使上身前倾重心变低,不能按
正常步态
行走。如果过高,患者就会通过腋窝压在拐上支撑体重,容易造成腋部神经、血管的压迫和损伤。
二、采用正确的持拐姿势
平常使用拐杖时,经常提到“架拐”这个词眼,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撑拐”。具体方法是:身体直立,将拐置于小脚趾前外侧约12-20cm处。
将拐的腋垫贴于腋下两侧的胸壁肋骨处,
肘关节
适当弯曲,双手
腕关节
中立位(即手的位置和小臂在一条直线上,手腕既不
上翻
,也不压腕)握紧扶手,用手臂的力量支撑身体,完成移动。切记不是用腋窝去支撑,以免造成腋窝软组织、局部血管和神经的损伤,并且会影响步态。
三、单拐杖正确使用方法
如果患者一侧下肢损伤,部分限制负重,采用单拐,连同健患双下肢,共“三点”支撑体重,完成步行过程。
将拐杖放置在健侧(即正常肢体侧),行走时先把健侧的拐杖前移,然后身体前倾,身体重心集中
于健
侧手臂,再将患侧(即活动障碍侧)下肢向前移动(不负重),然后健侧下肢向前摆出,使健
侧足
与患侧足平行,从而完成行走过程。
1、三点步态法:两侧拐杖同时前移患侧足前移(
于双
拐之间同一平面)健侧足前移(于
双拐
的前方)。适用于一侧下肢部分或完全不能支撑身体重量,而另一侧下肢肌肉力量正常者。使用者需要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和足够的力量来支撑身体重量。
2、四点步态法:右侧拐杖向前迈左脚左侧拐杖向前迈右脚。适用于双足可部分支持身体重量的病人,是最为安全的使用方式,但行走速度较慢。
3、两点步态法:右侧拐杖与左脚同时向前左侧拐杖与右脚再向前,行走速度较四点步态法快。
五、单侧下肢伤病需使用单拐时,
应健
侧、健侧、健侧(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拄拐,并非是“哪边腿坏了把拐拄在哪边,把拐当腿用”。
1、分双拐和单拐。双拐行走时,先抬出患肢脚尖,双手撑拐,同时健肢向前走出,站稳后抬起患肢,同时提拐向前移动同等距离,逐步前移;单拐杖行走时,先将患侧的拐杖向前移动10公分左右,然后身体微向拐杖支点用力,同时移跳健肢与拐杖肢同等距离,平稳前行。
2、双拐行走:拐仗撑着地,健肢向前走出,站稳后抬起患肢,再提拐向前移动同等距离,这样逐步前移。
3、单拐行走:将患侧身边的拐杖向前移动10厘米左右,然后身体微微向拐杖支点用力,同时移跳健肢与拐杖肢同等距离,保持身体平衡。
㈣ 请问:左腿坏单拐应该拄哪侧
不知道的不要乱回答,尊重他人是美德。
单拐的使用方法:
调整好拐的高度后,身体正直站立,单手扶好拐杖(拐应该用在患腿的对侧,即健腿的一侧!也就是说,右腿的问题拐用在左边,左腿的问题拐用在右边),紧实接触并支撑于地面。第1步单拐与患侧下肢同时向前迈出;第2步身体前倾将体重移动至单拐及患侧下肢部分根据情况负重,支撑稳定身体;第3步健侧下肢向前摆出,使健侧足迈至邻近双拐落地点。掌握熟练后或肌力较好可稳定控制身体时,也可跨过双拐落地点以加大步幅。
㈤ 如何使用单拐
扶单拐行走,拐杖要与患肢等幅、同步运动 ,即迈患肢与动拐杖同时进行,如果放在患肢同侧,拐杖与患肢同时向前移动。
拐杖的使用在我国文化中是相当重要的。熟悉京剧的人都见过龙头拐杖,在《打龙袍》一戏中吕国太拄着龙头拐杖,在《百岁挂帅》和《太君辞朝》中,佘太君手执皇上特赐的龙头拐杖。它除了使用价值以外,更象征着权势和地位。很多国家的君主都手握权杖。
拐杖的种类和制作
拐杖的种类和制作取材形形色色,其中以竹、木制为最多。中国人喜欢用竹杖,它轻巧而富于弹性。其他拐杖有藤、紫檀、红木、黄杨、降龙木、牛角、牙、骨、金属等。据说,阴沉木手杖最为珍稀,阴沉木是木材因地壳变动而埋于土中,一般多为杉木而成,做成的拐杖质坚耐用,但存世寥寥,不易找寻。
藤木拐杖属于天然拐杖,由野生藤条制成,最常见的是白藤条 野生藤条在生长的时候由人工压弯成伞柄形状。一般1到2年后就能成才。属于普通品。
㈥ 拄拐杖的正确方法
正确的做法是单拐应该放在健侧。
扶单拐行走,拐杖要与患肢等幅、同步运动,即迈患肢与动拐杖同时进行,如果放在患肢同侧,拐杖与患肢同时向前移动,是不是很别扭?我猜“顺拐”大概就是从这里来的吧。扶拐练习行走,主要的目的是纵向前进,尽量减少横向移位。试想一下,如果拐杖放在患侧,当健腿向前迈步时,身体重量要转移至拐杖上,比移至另一条腿(患腿)上的横向移位明显加大,拐杖负重也大。如果放在健侧,则只需很少的横向移动即可把身体重量转移过来,患肢及拐杖均只需少量负重即可,还能避免拐杖不小心碰到患处,起到保护患肢的作用。大家可以回忆一下,如果你单腿跳需要别人扶的时候是不是让人站在着地腿的一侧?
使用拐杖前,首先应将拐杖调整至正确高度,具体方法是:将拐杖立于体侧,拐杖的顶端距离腋窝3-5厘米(避免架拐时体重压于拐杖顶端伤及腋窝内各血管、神经),手臂自然下垂,扶手高度位于腕横纹(即手掌和前臂交界处)。此时,前臂屈、伸腕肌群同时用力保持腕关节中立位(避免腕关节于背伸位承重伤及三角软骨盘),再由上肢各部肌群共同发力将身体撑起以实现支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