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按照政府会计制度的核算要求,政府单位会计实行什么模式
单位财务会计核算实行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核算实行收付实现制。与现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比,本制度采用了“政府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适度分离又相互衔接的核算模式”。
关于“适度分离”,主要体现在:
一是“ 双功能 ”,即在同一会计核算系统中实现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双重功能,通过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五个要素进行财务会计核算,通过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三个要素进行预算会计核算。这样在完善预算会计功能基础上,强化财务会计功能,更加完整地反映政府会计信息。
二是“双基础”,即财务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但是,根据相关起草原则,财务会计中对于财政拨款收入按照收付实现制核算;预算会计中对于质量保证金、专用基金的核算也部分采用了权责发生制基础。这是兼顾了当前实际情况和长远改革方向的制度安排,使得政府会计核算既能反映预算收支等预算管理所需信息,又能反映资产、负债、运行成本等财务管理所需信息。
三是“双报告”,即通过财务会计核算形成财务报告,通过预算会计核算形成决算报告。
关于“相互衔接”,主要体现在:
一是对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现金收支进行 “平行记账” 。即,对于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现金收支业务,在进行财务会计核算的同时,也需进行预算会计核算。对于其他业务,仅需要进行财务会计核算。
二是净资产要素与预算结余要素保持衔接。即净资产项目中“限定性净资产”等于预算结余项目中的“财政拨款结转”、“财政拨款结余”、“非财政拨款结转”、“专用基金”四者之和,反映单位具有限定用途的资金金额。
三是财务报表与决算报表之间存在勾稽关系。即通过编制“预算结余与净资产变动差异调节表”,反映本期预算结余(即本期预算收入减去预算支出的净额)与本期盈余(即本期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和本期其他净资产变动数之间的调整过程,从而揭示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的内在联系。
本制度主要内容共分为六部分,分别是:总说明、会计科目名称和编号、会计科目使用说明、主要业务账务处理说明、会计报表格式以及会计报表编制说明。其中,会计科目使用说明是制度的核心内容,主要对102个一级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明细核算要求及其相关账务处理进行了详细的规范。
❷ 政府会计资产负债表计算公式
货币资金=(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总账余额
_韵率撬凶什赫硖盍蟹椒? (1)货币资金=(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总账余额 (2)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明细账借方余额+“预收账款”明细账借方余额-“坏账准备”余额 (3)预收款项= “预收账款”明细账贷方余额+“应收账款”明细账贷方余额 (4)应付账款=“应付账款”明细账贷方余额+“预付账款”明细账贷方余额 (5)预付账款= “预付账款”明细账借方余额+“应付账款”明细账借方余额 (6)存货=所有存货类总账余额合计+“生产成本”总账余额-“存货跌价准备”总账余额 (7)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总账余额-“累计折旧”总账余额-“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总账余额 (8)无形资产=“无形资产”总账余额-“累计摊销”总账余额-“无形资产减值准备”总账余额 (9)长期股权投资=“长期股权投资”总账余额-“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总账余额 (10)长期借款=“长期借款”总账余额—明细账中1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 (11)长期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总账余额—明细账中1年内“长期待摊费用” (12)未分配利润=(本年利润+利润分配)
❸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主要计量方法是什么
(1)资产的主要计量方法
历史成本计量,是指资产按照取得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取得时所付出的非货币性资产的评估价值,或支付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
重置成本计量,是指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相似资产所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现值计量,是指资产按照从其使用到最终处置过程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公允价值计量,是指资产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各方进行资产交换的金额计量。
名义金额计量,无法采用上述计量属性的,采用名义金额(即人民币1元)计量。
政府会计主体在对资产进行计量时,一般应采用历史成本,如果采用重置成本、现值以及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应当保证所确定的资产金额能够持续取得并可靠计量。
(2)负债的主要计量方法
历史成本计量,是指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的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现值计量,是指负债按照预计期限需要偿还的未来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公允价值计量是指负债按照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转移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计量。
政府会计主体在对负债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负债金额能够持续、可靠计量。
❹ 谈谈你对政府会计平行记账原理及为何采用该方法记账的认识和理解
平行记账原理的理解
新政府会计制度提出了“平行记账的基本原理”,即: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应当具备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双重功能,实现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适度分离并相互衔接,全面、清晰反映单位财务信息和预算执行信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核算实行权责发生制;单位预算会计核算实行收付实现制。要求对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现金收支进行“平行记账”。对于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现金收支业务,在进行财务会计核算的同时也应当进行预算会计核算。
上述所提出的“适度分离”对应的理论体系是“双功能”、“双基础”、“双报告”;“相互衔接”对应的理论体系是“平行记账”和“勾稽关系”。
所谓“双功能”,指在同一会计核算系统中实现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双重功能,通过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五个要素进行财务会计核算,通过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三个要素进行预算会计核算。所谓“双基础”,指财务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所谓“双报告”,指通过财务会计核算形成财务报告,通过预算会计核算形成决算报告。
正确理解“平行记账原理”,应把握其两层含义:一是核算。对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现金收支业务,在进行财务会计核算的同时也应当进行预算会计核算。对于其他业务,仅需要进行财务会计核算。二是调整。要解释清楚财务报表与预算会计报表之间存在勾稽关系。通过编制“本期预算结余与本期盈余差异调节表”并在附注中进行披露,反映单位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因核算基础和核算范围不同所产生的本年盈余数(即本期收入与费用之间的差额)与本年预算结余数(本年预算收入与预算支出的差额)之间的差异,从而揭示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的内在联系。
❺ 结合关于政府会计核算模式的论述,判断目前财政 会计核算采用的是哪种核算模式
政府会计核算目前采用的是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种基础的核算模式。但财政会计核算采用的应该还是以收付实现制制为基础的核算
❻ 成本计算是政府会计的基本核算方法之一对吗
成本会计不仅仅是政府会计的基本核算方法之一,也包括各类企业的基本核算方法之一。所有的企业会计都应具备核算企业成本管理的要求,而不只是只有政府部门的要求。
❼ 政府和事业在核算上各采用什么模式
采用双功能、双基础、双报告。
1.“双功能”:政府会计由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构成。
2.“双基础”:预算会计实行收付实现制,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财务会计实行权责发生制。
3.“双报告”:政府会计主体应当编制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
政府会计制度改革最大的创新是建立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适度分离又相互衔接的政府会计核算模式。该制度具有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双功能”核算体系, 分别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双基础”核算模式,生成“双报告”——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既能反映政府会计主体的预算执行信息,又能反映其整体财务状况、运行情况和现金流量信息。
“双功能”即新制度下政府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具备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双重功能。新制度设置了相对独立的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会计科目体系,其中财务会计总账科目 77 个,预算会计总账科目 26 个。通过“5+ 3”的会计要素进行核算,财务会计核算政府会计主体的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净资产,会计记账遵循“资产- 负债 = 净资产”的会计等式。
预算会计核算政府会计主体的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会计记账遵循“预算收入- 预算支出 = 预算结余”的会计等式。
❽ 政府会计的期末余额怎么算
期末余额计算方法:资产类科目期末余额=期初余额+借方发生额-贷方发生额
❾ 我国政府在会计核算中目前采用什么准则
政府会计准则体系的结构
1、政府会计准则体系是否需要区分中央和地方
从政府会计准则体系结构看,一些国家,尤其是联邦制国家,存在区分中央与地方制定政府会计准则体系的做法。如美国、英国、荷兰、瑞士等典型的联邦制国家,地方政府享有高度的自治权,有自行制定会计规范(或准则)的权利,因此在政府会计规范的制定上也明显地分为两个层次:联邦政府会计规范(或准则)和地方政府会计规范(或准则)。美国和英国都采用的是由联邦和地方两套不同的准则制定机构分别制定针对联邦和地方政府会计准则的做法;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中央或联邦集权的国家,中央政府(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会计规范方面没有明显的分层,通常是地方政府需要使用中央统一制定的会计规范(或准则)。但是,加拿大政府统一的政府会计准则中分别为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报告制定了不同的准则,包括:财务报表概念——联邦、省和地方政府;财务报表目标——联邦、省和地方政府:财务报表呈报——联邦、省和地方政府:财务报表的目标——地方政府;财务报表呈报的总体标准——地方政府。
我国《会计法》第八条规定,“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由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本法制定并公布。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依照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对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有特殊要求的行业实施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具体办法或者补充规定,报国务院财政部门审核批准。”因此,中央、地方分别制定政府会计准则的做法不适应我国的立法体制。
2、单位指向还是业务指向的准则体系设计
在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规范体系中,《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以预算资金为指向,《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则以单位为指向,三者处于平行地位,这种不同指向、各自独立分离的规范模式与前期我国实行的财政资金管理体制有关。在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之前,我国的财政资金运动实际分为两个环节,前一个环节是预算资金入库和拨款阶段,后一个环节是预算资金在各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具体耗用阶段,相应地会计上需要分别核算这两个环节的资金运动,结果形成以预算内资金为主体和以单位为主体区分的两种会计体系,它们各自具有独立的会计要素和核算范围。
我国当前实行的部门预算打破了预算内外资金的划分,政府集中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将行政事业单位中的主要资金使用过程与财政总预算资金的拨款阶段合二为一,资金运行由两环节逐渐转变为统一循环。因此,众多学者呼吁将财政总预算会计与行政事业单位合二为一,构建政府会计。过去以单位为指向的会计规范模式带来的一个问题是各会计规范的内容具有相当多的重复,如果继续沿用,势必造成政府会计准则制定的成本浪费。基于财政资金业务上总预算财政收支与单位预算收支运行合一的现实趋势,本文也主张将财政总预算会计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合一,建立整体政府会计概念。构建一体化的准则体系,以业务为主体设计具体准则,避免以单位为主体独立或相对独立设计准则体系。
3、政府会计准则框架的统领——基本准则还是概念框架
在政府会计准则具体框架的构建问题上,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其主要区别在于统领会计准则的应该是基本准则还是概念框架。从内容上看,基本会计准则与概念框架是一致的,都是对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进行定义和说明,但是从形式上看,基本会计准则属于法规。因此采用条文格式、语言概括,从中不能直接得到有关内容的详细说明,许多细节只能在准则之外的其他文件中进行解释;而概念框架属于研究报告,解释性、说明性更强,对理解概念具有相当大的帮助。
从法规的一致性和我国的具体国情看,采用基本准则做统领应该更为可行。会计准则在我国属于法规范畴,而概念框架则属于理论研究范畴,法规在我国更容易得到严格的执行,而概念框架的强制性显然要弱很多。因此,出于对法规形式一致性的考虑,本文建议政府会计准则比照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框架进行构建,建立以基本准则为统领,下设多个具体准则的框架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