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发布的《中国人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将糖尿病人的空腹血糖标准
早在2001年,就有专家呼吁,糖尿病人的血糖控制标准不应该一刀切。不同年龄,不同情况应该有单独的血糖控制标准,更不能用正常人的标准3.9~6.1 mmol/l一刀切式的去要求糖尿病人来控制。让糖尿病人按照正常人的血糖标准去严格控制,是糖尿病人的最大的误区。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根据多年的临床调查发现,区别正常人与血糖病人的血糖标准不应该成为糖尿病人的血糖控制标准。因为从一个正常的人被确诊为糖尿病人,已经过了糖耐损期,胰岛功能已经缺损或失去正常。一个胰岛功能失去正常的人,如果过度依靠外在药物的干预,让血糖指标控制在6.1mmol/l以下,会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药物会让身体的肝肾加重负担;会产生药物过量导致的并发症;会让糖尿病人产生数字指标心理恐惧(一次血糖不达标就整天心情不舒畅);特别是年龄超过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因过度控制血糖指标而让身体营养失衡等等。在临床中也经常发现,过度追求过低的血糖指标(6.1mmol/l)的糖尿病人群,并发症的发病率往往高于适度血糖指标(8.8mmol/l)的人群。
有专家根据长期的临床研究发现,让糖尿病人过于追求“达标而不治本”来控制血糖,起不到防控糖尿病并发症的效果,甚至是糖尿病防治的最大误区。
所以,糖尿病人的空腹血糖标准放宽到空腹小于等于8.5~8.8 mmol/L已成为专家共识。
㈡ 临床医学确诊糖尿病的检测标准是什么
糖化血红蛋白(HbAlc)正常参考值4.3%一6.0%,是指红细胞有多少被糖化,正常人100个红细胞有4一6个被糖化,红细胞的寿命是3个月,其反映近1-3个月内平均血糖水平。被世界公认为是评价糖尿病治疗的金标准,糖尿病人应控制在6.5%。用于评价糖尿病控制情况,HbAIC大于7.0%,提示病人近2-3个月血糖控制不达标。
糖尿病病人应该每周测血糖。正常血糖参考值3.9-6.lmmol/L,指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餐后任意一次血糖值不得超过11.1mmol/L,餐后血糖从第一口饭算起。
诊断糖尿病标准,空腹血糖≥7.Ommol/L,餐后血糖≥11.lmmol/L。
治疗糖尿病的达标标准,空腹血糖4.4-6.Ommol/L,餐后2小时血糖4.4-8.Ommol/L。70岁以上老人可以控制在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血糖>10.0mmol/L,老人血糖过低易引发心绞痛、脑血管意外。血糖控制不达标时应每周测血糖调整用药。血糖达标后可延长时间,但不能少于每月一次空腹、一次餐后2小时。空腹于餐后血糖相比,餐后血糖更重要。很明显,严格的餐后血糖控制对于降低糖尿病死亡率更加重要。
血浆胰岛素水平测定是为了了解胰腺的功能。参考值空腹胰岛素5一l0mU/L,餐后2小时胰岛素20mU/Lo。1型糖尿病病人的胰岛素水平很低,说明胰岛细胞几乎没有分泌胰岛素的功能。2型糖尿病病人胰岛素水平早期不但不低,甚至可以升高8一10倍,提示病人有胰岛素抵抗,如果2型糖尿病病人的胰岛素水平低于正常值,提示病人胰岛细胞功能严重疲劳衰竭,病人必需立即胰岛素治疗。
这些就是对糖尿病的检测标准是什么的介绍,如果大家是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去正规的医院进行检测治疗。
㈢ 得了糖尿病应该怎么调理
糖尿病患者应该坚持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并注意日常监测血糖,坚持长期治疗。
糖尿病患者应该充分认识糖尿病的危害和坚持长期治疗的重要性。糖尿病监测是糖尿病患者治疗管理的重要部分,对于了解病情变化及治疗效果意义重大。因此,所有糖尿病患者应自我监测血糖、尿糖,并定期检测糖化血红蛋白。以便及时调整降糖方案。此外,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患者治疗的基础。应该因地制宜,控制每日热量摄入,控制三大物质摄入比例,以及三餐热量比。另一方面,运动在糖尿病患者治疗中也至关重要。有效的运动可以增强外周组织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促进机体对葡萄糖的摄入和利用,有利于降低血糖。运动之前最好做全面系统的检查以排除运动疗法禁忌。另外,要注意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长期坚持。运动量要从小到大,运动时间从短到长。运动时随身携带饼干糖果等以预防低血糖反应发生。
㈣ 糖尿病为啥不是监测餐后餐后一小时或者半小时血糖
3.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相关性
国外的研究显示,餐后2小时血糖与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如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1mmol/L者,冠心病患病率为血糖正常者的9倍,而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风险明显增加。
4.餐后2小时血糖测定还有这2个优点:1)容易抓住高血糖,特别是对2型糖尿病患者;2)不需改变进餐、服药时间及规律,能更客观的反应血糖控制情况。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许多糖尿病患者可能不清楚餐后2小时时间如何计算?标准的餐后2小时血糖应该从患者进餐第一口饭开始计时2小时的血糖值。
㈤ 糖尿病管理任务数怎么算
摘要 糖尿病的血糖控制目标值,是根据糖尿病病人的年龄,还有糖尿病的各类并发症情况来综合评估的。一般对于青中年的糖尿病病人要求是与正常人相一致的,空腹的血糖要小于6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或者是随机血糖要求小于7.8mmol/L。但老年人或者是有严重的并发症的糖尿病病人,因为太严格的血糖控制可能会导致低血糖的发生。这个危险性增强在短期内对心脑血管的危害性增加。所以这一类人群血糖控制的标准就要放宽,比如超过70岁的老年人的空腹血糖,要求控制在7mmol/L以内,餐后两小时或者随机血糖要求控制在9mmol/L左右就可以。如果是80岁或者是更大年纪的老人家,空腹的血糖要求控制在8mmol/L以内,餐后及随机血糖的要求控制在10mmol/L左右就达标了。
㈥ 糖尿病人的血糖一定要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吗如果偏高一点会咋样
随着膳食结构、生活方式的改变,我们的代谢也较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血糖的升高就是其中比较显着的变化,大幅增加了糖耐量异常、糖尿病的发病率。诊断糖尿病以后,首要任务是控制血糖,那么,糖尿病人的血糖一定要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吗?接下来,医学莘将为您解析。
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目的有二:一是为了预防血糖急聚升高而引起的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痛症酸中毒、高渗性高血糖状态;二是为了预防长期高血糖对各组织器官造成的慢性损伤,如糖尿病肾病、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等。对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并未要求糖尿病患者要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而是控制在合适的范围。
那么,我们的血糖控制在多少合适呢?正常情况下,我们空腹血糖的范围为3.9-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的范围为4.4-7.8mmol/L。
那么,血糖偏高一点会咋样?我们控制血糖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或延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改善后期生活质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很多糖尿病患者在发现糖尿病时,已经出现了相关并发症,如肾脏损伤、冠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粥样硬化、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神经病变等。部分病人发现早、干预较早,将血糖控制在了合适范围,阻止了病变加重,或延缓了病情的发展;部分病人发现晚,甚至直接以糖尿病的并发症就诊,如糖尿病肾病、冠心病、脑卒中等。所以,若血糖长期高于要求控制的范围,后期将增加相应并发症的发生率,或加速并发症的进展。
综上,血糖并非要控制在正常范围,针对不同的人群,控制在合适的范围为宜,在预防或延缓并发症的同时,应预防低血糖的发生。如果血糖长期偏高,将增加或加速并发症的进展。
感谢大家的阅读!
欢迎大家关注医学莘,了解更多 健康 知识!
注:文内容仅作为 健康 科普,不作为医疗建议或意见,不具备医疗指导条件。
我们通常都在强调糖尿病要控制血糖达标,是由于糖尿病长期的高血糖状态容易引起全身各重要脏器的损伤可发生各种慢性并发症,各种慢性并发症如冠心病、脑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等,这些慢性并发症严重影响糖尿病的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血糖控制达标的目的是尽可能延缓上述这些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所谓的血糖达标的具体值,也是因人而异,不是完全一样的。血糖达标的水平则具有个体化特征,要根据年龄、糖尿病患病多少年、是否合并其他脏器疾病及是否有糖尿病相关并发症严重程度、预期的生存时间、是否发生低血糖反应等综合性评估。
你一定不知道吧?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这一天的设立就是告诉人们,糖尿病已经成为世界难题,据统计,截止2018年,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样本中,明确并临床诊断出的糖尿病估测患病率为11.6%,约1.139亿人,也就是十个人中就有一位糖尿病患者。这个震撼的数据告诉我们,糖尿病已经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一.管住你的嘴:
1.主食要定量,粗细要搭配,全谷物、杂豆类占1/3。
2.适量吃些蔬菜、水果,种类、颜色要多样。
3.也可以吃点鱼禽,蛋类和畜肉适量,但是要限制加工肉类。
4.还要保证奶类豆类天天有,零食加餐合理选择。
5.清淡饮食,足量饮水,戒烟酒。
二.迈开你的腿:
在无运动禁忌的情况下,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可每周运动5天,每次30分钟,中等强度是指运动时有点用力,心跳和呼吸加快但不急促,如:打太极拳、慢速骑车、打乒乓球或羽毛球。餐后一小时进行,不要空腹运动,也不能参加激烈的运动:如速跑、跳绳、滑雪等。
三.控制不住用药物:
如果血糖波动较大,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选择药物,减少血糖对人体的伤害。目前新型的降糖药物就是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抑制剂比如达格列净,效果不错,有条件的患者可以选择使用。
四.减轻你的压力:
精神紧张时,肾上腺会分泌肾上腺素,引起人体兴奋,导致血糖上升,加重胰岛细胞负担。因此,应学会减压,例如深呼吸就是简单易行的减压方法。 同时,心情舒畅是血糖平稳的秘诀之一,糖友们如果能够保持一个平和开朗的心态,非常有助于控制血糖。
最后小结:对于血糖的控制,我主张个体化,也就是说,每一位糖尿病人要把血糖控制在适合自己的范围内。而降糖除了要依靠药物治疗外,还需要饮食控制和加强运动。说起来道理很简单,但坚持做下来很难。希望每一位糖尿病人,都可以持之以恒的坚持治疗,延缓疾病的进展,享受幸福的人生。 纯属手打,实属不易,若觉得写的还可以就赏个赞、点个关注呗,如有疑问可在下方留言……
你好,每天讲糖很高兴为你解答!
糖尿病人的血糖一定要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吗?答案是否定的。糖尿病人的血糖不一定非要严格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而应该依据个人情况来综合考虑。
1、空腹血糖
2、餐后血糖
所以,血糖的标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要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适当放宽。
如果血糖偏高一点会怎样?不论什么年龄,对于所有的糖尿病友来说,血糖偶尔偏高一点,问题不大。血糖本身就是变化的,但如果长期偏高一点,长期超过正常范围,那么肯定是不利于病情控制的,久而久之,也会引起并发症提前到来。
判断一个糖尿病友的血糖是否控制得不错,除了要看血糖是否在正常范围(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随机血糖),还要看血糖是否一直保持平稳。
所以,糖尿病友应该尽量将血糖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样才能延缓并发症的到来,与正常人一样 健康 长寿!
血糖是维持我们机体组织器官功能必不可少的物质,能够起到提高能量、参与代谢的作用。正常情况下,我们血糖都在一个固定范围内,当血糖升高或降低,就可能导致糖尿病、低血糖等的发生,希望大家引起重视。
我们人体正常的血糖范围在:①空腹血糖:应 3.9mmol/L且 6.1mmol/L;②餐后两小时血糖:应 7.8mmol/L。当我们空腹血糖超过7.0mmol/L和/或空腹血糖超过11.1mmol/L,即需要考虑糖尿病。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长期的高血糖水平会引起我们组织器官的损害,长此以往,甚至会导致肾、眼、血管、神经等靶器官并发症的发生。所以,糖尿病一经诊断,均需要积极正规治疗,注意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控制体重,并正规使用降糖药物,同时注意监测血糖水平变化,并定期复查。
我们建议大家至少应将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以内,餐后两小时血糖应控制在10.0mmol/L以内。对于年龄较小、病程短、无并发症、预期寿命长、无低血糖发作的糖尿病患者,控制目标会更加严格。而对于老年、病程长、并发症多、预期寿命短或频繁低血糖的糖尿病患者,也可适当放宽。
如您有任何疑问,欢迎文末留言,共同探讨。关注作者,每日持续性更新 健康 知识。
糖尿病人的血糖要求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也就是说不同的人血糖控制标准也是不一样的,通常称为理想范围、宽松范围,
制定血糖的控制范围是基于安全性的原则,还要求患者在这个血糖范围内尽量减少发生并发症的机会。
而正常血糖是非糖尿病人的血糖标准,也就是空腹血糖为4.0-6.1mmol/L,餐后血糖低于7.8mmol/L的标准,对于糖尿病人,这个标准范围相对比较窄,难于达到,而且有发生低血糖的风险。
所以对于糖尿病人来说,是不要求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的。
糖尿病人控制的理想范围为空腹4.4-6.1mmol/L,餐后血糖低于8.0mmol/L。
这个血糖标准通常要求病程比较短,比较年轻,没有并发症的患者,因为尽可能的降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这样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机会就比较小。但基于上诉原因,按照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的建议,通常将患者的血糖控制范围设定为理想范围,也就是空腹4.4-6.1mmol/L,餐后血糖低于8.0mmol/L,这表明患者的血糖控制就是非常理想的了。
而相对宽松的控制标准为空腹4.4-7.0mmol/L,餐后血糖低于10.0mmol/L。
这个血糖标准是大部分糖尿病人的控制标准,这个血糖情况能够保证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在7%以下。
在糖尿病的治疗中,有一个误区,这个不管是患者,还是某些医生,都有过这种情况。就是如果发现了糖尿病,就是想尽办法要把血糖控制到正常水平。
怎么做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加大药量,严格控制饮食。
但是这样做造成了另外一个后果,就是低血糖,而低血糖对人体的伤害,实际上要远大于高血糖的危害。因为如果长期血糖缺乏,会造成脏器的损害。包括脑细胞损伤,心血管的损伤等等。
所以,现在对早期发现的糖尿病患者,会要求血糖尽量控制到正常的水平,因为这种情况,平时的血糖还不是特别高,所以通过饮食还有加强锻炼,再用适当的药物治疗,是可以达到合理的血糖水平的。
而对病史比较长的糖尿病患者,这个标准就相对放宽。
还有就是要根据患者控制血糖后的状态来判断,如果血糖控制到正常水平后,就会出现明显的低血糖反应,即使是刚发现的糖尿病患者,也不能过度降血糖,不然还是有不良的影响。
血液中的葡萄糖即为血糖,葡萄糖如同氧气,是我们必不可少的供能物质,有足够的能量,我们的细胞才能正常工作。当监测到低血糖或高血糖时,说明血糖司令部胰岛有所失职,需要启动人为干预。 不管靠胰岛长官还是我们自己的行为、口服降糖药或外源性胰岛素,只要血糖保持在稳定状态,我们就是血糖 健康 状态,不会伤害到神经、血管。换言之,我们靠努力成功摘掉“糖尿病”的帽子。
让我们的血糖高低起伏的因素很多,有使血糖升高的饮食、升糖激素,有使血糖降低的运动、自身胰岛素、外源性胰岛素。机体血糖稳态如同一个天平,升糖因素和降糖因素如同砝码分别在天平两边,当两边砝码重量相当,天平平衡,即我们的血糖处于稳定状态,血糖保持 健康 。
我们生活丰富多彩,吃喝玩乐必不可少,自身胰岛素、外源性胰岛素、降糖药物帮我们应对各种正餐、加餐,吃是升糖砝码,自身胰岛素、外源性胰岛素、降糖药物和玩是降糖砝码,天平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动态平衡的调节。
血糖值、曲线都只是一个天平平衡的结果,每个血糖结果背后都有一场拉锯赛,就是升糖砝码与降糖砝码的对抗赛,当异常血糖出现时,先检查我们天平的砝码,是哪边多了,哪边少了,分析每一场对抗赛胜败的原因。找到根源后,通过我们人为加减砝码, 掌握血糖平衡技能,使天平重新平衡,血糖就再次恢复 健康 状态。
天平两边的砝码时刻变化,血糖时刻在进行动态平衡的调节,结合不同人胃肠道吸收快慢不同,不同食物消化吸收时间不同,不同人胰岛素起效时间、作用持续时间不同,所以餐后血糖变化多端,某一个点的血糖远远不能代表餐后血糖状态。
血糖 健康 状态是一个宏观整体,不是微观点血糖,所以我们需要坚持规律监测血糖,重视血糖达标率、高血糖、低血糖、平均血糖、血糖波动,从五个维度全面看血糖好坏。
请关注在线指导控糖先行者——微糖
【专业医生为您做解答】
对糖尿病的治疗来说,把血糖控制好是最基础的要求,如果能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当然是最好的,可以把高血糖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但是全天血糖是处于不断波动中的,有糖尿病的人由于自身血糖调节机能障碍,不能像正常人一样时刻精准调控血糖,所以很难做到任何时候的血糖都处于正常水平,特别是有些人的血糖只能控制到不高于正常很多,偏高一点儿,这样可以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要知道高血糖最大的危害是什么?
众所周知,糖尿病最大的危害在于引起多种并发症,而所有并发症发生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是由于高血糖损伤了血管内皮,大量脂肪沉积其中引起炎性反应,导致脂肪脂质化变性形成粥状物,这些物质积存于血管壁中造成了血管结构破坏,阻碍血流或血管破裂,最终受累的是得不到充分氧及营养供应的组织器官。
从中可知,血管病变发生过程中,高血糖是病变发生的基础,脂肪沉积危害最大,而一旦有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血管弹性下降血压就会升高,高血压不断冲击血管进一步加重血管内皮损伤,血管病变进程加快,如此恶性循环,糖尿病各种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大大增加。
因此,对有糖尿病的人来说在控制血糖的同时,重点还要控制血脂,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要控制好,因其是将脂肪运送进血管内皮的运输工具,把低密度脂蛋白控制好了,即便血糖稍高一点,减少了脂肪的沉积,血管病变的发生机会也将大大减少,对血压的控制也是如此。
综上所述,如果血糖偏高一点,但能把血脂、血压控制好,对避免血管病变是非常有利的。实际生活中,有些人比如老年人、身体虚弱的人等血糖不能降的过低,否则可能导致供能更加不足而影响生理功能的发挥,此时血糖高一点,只要把血脂和血压控制好也是可以的,比如:
【希望此回答能帮到您,欢迎点击关注并留言,一起学习交流更多 健康 知识】
根据年龄适当放宽,我对自己的掌控是两头不超,绝不以正常人标准强迫自己!
空腹不过7,餐后不过11。如果早餐吃迟了,一是延迟吃午餐、二是只吃菜不吃主食,晚餐再吃饭。也就是一日两顿主食,决不吃药(十几年如一日)!
㈦ 糖尿病控制达标的标准是怎样的为什么
Hba1c是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所以在临床上可以广泛使用,作为糖尿病控制的金标准。医生还建议患者每三个月检测一次hba1c,因为HBA1c是葡萄糖和血红蛋白的糖基化产物,而红细胞的寿命为三个月。当红细胞被破坏时,糖基化的蛋白质也会丢失。
因此,应将血糖和hBA1c结合起来检查,即 "点 "和 "面 "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更好、更稳定的血糖控制。以上就是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㈧ 糖尿病检测的标准有哪些
糖尿病诊断标准:糖尿病的诊断依据是血糖和临床症状。以下诊断标准是1999年WHO、IDF公布,同年得到中华医学会认可并推荐:
(一)确诊为糖尿病:
1、具有典型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低体重),空腹血糖126mg/dl(7.0 mmol/l)或餐后血糖≥200mg/dl(11.1 mmol/l)。
2、没有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126mg/dl(7.0 mmol/l)或餐后血糖200mg/dl(11.1 mmol/l)应再重复一次,仍达以上值者,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3、没有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126mg/dl(7.0 mmol/l)或餐后血糖200mg/dl(11.1 mmol/l)糖耐量实验2小时血糖200mg/dl(11.1mmol/l)者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二)可排除糖尿病:
1、如糖耐量2小时血糖140-200 mg/dl(7.8-11.1 mmol/l)之间,为糖耐量低减;如空腹血糖110-126mg/dl(6.1-7.0 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均不诊断为糖尿病。
2、若餐后血糖<140mg/dl(7.8 mmol/l)及空腹血糖<100mg/dl(5.6mmol/l)可以排除糖尿病。
1、严重症状和明显高血糖者,要求血糖值超过以上指标即可确诊。
2、在急性感染、外伤、手术或其他应激情况下,虽测出明显高血糖,亦不能立即诊断为糖尿病。
3、无症状者不能依一次血糖值诊断,必须另一次也超过诊断标准。
4、儿童糖尿病多数症状严重,血糖高,尿糖、尿酮体阳性,无需做糖耐量试验。少数症状不严重者,则需测空腹血糖或糖耐量试验。
由此可见,糖尿病诊断的特异性指标就是“血糖测定”。但是,我们身体的血糖值不是一成不变的。进食后由于大量葡萄糖摄入,血糖会有一过性升高;机体在感染、创伤、饥饿等应激状态下,血糖也会升高。
单一的一次血糖值达到14.5mmol/l,并不能确诊糖尿病。可一周后再作相同测定,如随机测定结果仍然超过11.1mmol/l,则可确立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