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计算方法 > 类内产品成本计算方法之系数法

类内产品成本计算方法之系数法

发布时间:2022-09-05 17:12:34

❶ 采用系数比例法分配类别内产品成本首先要确定什么

采用系数比例法分配类别内产品成本首先要确定各个产品的发生的料,工,费是多少,再按系数比例分配。

❷ 按照系数比例分配同类产品中各种产品成本的方法

1、在众多的产品中,挑出产销量最大、最稳定的一种产品最为基本产品(假设为A产品),以A产品的系数为1.2、其他产品与A产品比较,得出个产品的分配系数。比如按照加工工时,A产品用100工时,B产品用90工时,C产品用200工时,则B产品系数就是0.9,C产品系数就是23、按照以上办法计算的系数,分配制造费用。4、其他间接的费用也可以采用这种办法。水平所限,只能这样了。您满意吗?

❸ 系数匹配法是怎么

系数分配法是根据确定的系数将不同产品产量折算为标准产品产量来分配生产费用或成本的一种方法。通常用于按类计算的产品成本在同类各种产品之间的分配、联产品分离前的成本的分配,以及共同耗用材料费用在各产品之间的分配等等。系数可依据定额耗用量、定额费用,产品体积、长度、重量、售价、加工难易程度以及某些技术经济指标确定。通常选择一种产量较多、生产较稳定的产品作为标准产品,令其系数为1,然后求出其它产品相对于标准产品的系数。系数一经确定,在一定时期内应稳定不变。
1、确定分配标准。
2、将分配标准折算成固定系数。
3、将类内各产品的产量按照系数折算出相当于标准产品的产量,计算公式为:
某产品相当于标准产品的产量=该产品的实际产量×该产品的系数
4、计算出全部产品相当于标准产品的总产量,以此为标准分配类内各种产品的成本。

❹ 什么是成本计算分类法

成本计算分类法以产品的类别归集生产费用,先分别计算各类产品的总成本,然后按照一定的标准在类内各个品种和规格的产品之间进行划分,分别计算各个品种以及各个规格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品种规格繁多,但又可以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的产品生产。从理论上讲,分类法不是一种独立的成本计算方法,它必须与成本计算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结合起来使用。在这种方法下,先按照产品耗用的原材料和加工费用将产品划分为若干类别,分类时,将耗用原材料和加工过程相类似的产品归为一类;然后根据生产类型和成本管理要求,采用品种法或其他成本计算方法,计算出各类完工产品的总成本,并将完工产品的总成本在类内各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分别计算各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对于类内产品成本的分配标准,一般采用系数法和定额比例法。采用分类法时,产品分类一定要恰当,不能把耗用原料和加工过程大的产品归为一类,类内各种产品成本划分的标准必须与生产费用发生的原因密切联系在一起。

❺ 在产品成本系数怎么算啊

在产品成本系数=〔(第一生产步骤原材料费用+第一生产步骤其他生产费用÷2)×第一生产步骤生产周期日数+……+ (最后生产步骤原材料费用+上一步骤半成品成本+最后生产步骤其他生产费用÷2)×最后生产步骤生产周期日数〕÷(产品单位成本×各生产步骤生产周期之和)×100%

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费用不是一次投入的,而是随生产过程的进行陆续投入的,只有到生产完工时,才形成产品的全部工厂成本。

(5)类内产品成本计算方法之系数法扩展阅读:

在产品的成本计算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生产费用合理而简便地在产成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是成本计算的一项重要工作,在产品成本计算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成本和经营成果的真伪。

目前,在成本核算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在产品库存量的计算、计量和计价问题.由于行业特点、品格的多少、工艺流程的繁简程度等不同,在产品的计算方法不能局限在一个模式上,应根据企业的特点制订不同的计算办法。

在在产品成本只计算原材料的情况下,成本核算采取的办法是:"领料不限,月终盘点,以存计耗,定额控制"的十六字法。

❻ 采用系数法,计算各种产品原材料费用系数

1.A产品费用系数为1、B产品1.5、C产品2.52.A产品分配率=50/(50+80X1.5+100X2.5)X100%=11.904% B产品分配率=80X1.5/(50+80X1.5+100X2.5)X100%=28.571% C产品分配率=100X2.5/(50+80X1.5+100X2.5)X100%=59.525%A产品应分摊的材料费用 =822000X11.904%=97851B产品应分摊的材料费用 =822000X28.571%=234854C产品应分摊的材料费用 =822000X59.525%=489295

❼ 成本核算方法有哪些

成本核算的意义在于:正确计算产品成本,及时提供成本信息;优化成本决策,确立目标成本;加强成本控制,促进成本责任制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企业活力。

以下8种简单好用的成本核算方法,请收好~
移动加权平均法
存货的计价方法之一,是平均法下的另一种存货计价方法。即企业存货入库每次均要根据库存存货数量和总成本计算新的平均单位成本, 并以新的平均单位成本确定领用或者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移动加权平均法是永续制下加权平均法的称法。
移动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下库存商品的成本价格根据每次收入类单据自动加权平均;其计算方法是以各次收入数量和金额与各次收入前的数量和金额为基础,计算出移动加权平均单价。
其计算公式如下:移动加权平均单价= (本次收入前结存商品金额+本次收入商品金额)/(本次收入前结存商品数量+本次收入商品数量 )
举例:在第一次发出时,期初是300件,2万元;8日购入200件,2.2万元;10日发出存货400件。则加权平均单价为:4.2万/500=84元。所以10日发出存货成本为400*84=33600元。10日余额为100件,8400元。从10日到28日第二次发出做为一个“月”来计算。

期初就是10日的余额100件,8400元,入库为20日购入300件,2.3万,合计为400件,3.14万。28日发出存货200件。则加权平均单价为:3.14/400=78.5元。所以,28日发出成本为200*78.5=15700元。28日余额为200件,1.57元;30日购进200件,2.5万。28日到31日为一个“月”计算,没有发出。所以,31日余额为400件,金额为15700+25000=40700元。

总计,全月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法计算的发出存货成本为:33600+15700=49300元。
移动加权平均法计算出来的商品成本比较均衡和准确,但计算起来的工作量大,一般适用于经营品种不多或者前后购进商品的单价相差幅度较大的商品流通类企业。
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
全月平均法是以本月的期初数量和本月全部进货数量作为权数,取出本月全部进货成本加上期初的进货成本,计算出本月存货平均单位成本,以此作为基础算出本月的发出存货的成本以及月末的库存实际成本。主要适用于生产企业的产成品、半成品的成本核算;原材料的成本核算。

加权单价=(月初结存货成本+本月购入存货成本)/(月初结存存货数量+本月购入存货数量)
举例:如果期初有原材料单价5元,数量6个,一次购入原材料实际单价6元,数量5个,那么当发出原材料时,我们算发出成本的单价则为:(5*6+5*6)/(5+6)=5.45元/个。
在全月平均法下,采用全月平均法使得本期销货成本介于早期购货成本与当期购货成本之间。这种方法计算得到的销售成本不易被操纵,因而被广泛采用。
全月平均法作为一种平均价格法,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价格波动趋势的影响;存货计价工作可以分散在月内进行。缺点:不利于核算的及时性;与现行成本相比毕竟物价是随行就市的,有比较大的差异。
先进先出法
物料的最新发出(领用)以该物料(或该类物料)各批次入库的时间先后决定其存货发出计价基础,越先入库的越先发出。采用先进先出法时,期末结存存货成本接近现行的市场价值。
举例:
例一:假设库存为零,1日购入A产品100个单价2元;3日购入A产品50个单价3元;5日销售发出A产品50个,则发出单价为2元,成本为100元。先进先出法假设先入库的材料先耗用,期末库存材料就是入库的材料,因此发出材料按先入库的材料的单位成本计算。
例二:对销售而言,先获得的存货先销售出去,使留下存货的日期越来越近,存货价值越接近重置价值。在物价上涨时,此法会导致较低的销货成本,较多的盈余。
例如存货情形如下;1、1月1日进货10个每个5元,小计50元。2、4月1日进货10个每个6元,小计60元。3、8月1日进货10个每个7元,小计70元。4、12月1日进货10个每个8元,小计80元。

假设在12月31日存货数量为15个,则期末存货价值为12月1日10个每个8元小计80元,8月1日5个每个7元小计35元,总计存货价值为115元。

对电脑数据结构而言,称为排序的数据进出方式,从一端进,从另一端出,就好像排队一样。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企业不能随意挑选存货的计价以调整当期利润;缺点是工作量比较繁琐,特别是对于存货进出量频繁的企业更是如此。同时,当物价上涨时,会高估企业当期利润和库存价值;反之,会低估企业存货价值和当期利润。
后进先出法
与先进先出发正好相反。在物价持续上涨时期,使当期成本升高,利润降低,可以减少通货膨胀对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这也是会计实务中实行稳健原则的方法之一。
区别:1、先进先出:发出存货计价时,坚持先购进先发出的原则进行计价;2、后进先出:发出存货计价时,坚持后购进先发出的原则进行计价。

上述两种方法均指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而与存货本身实际发出先后顺序无关。
举例:

2012年3月1日购买A产品3个,单价:8元/个;2012年3月5日购买A产品9个,单价:7元/个;2012年3月9日购买A产品2个,单价:10元/个;2012年3月发出A产品8个。
这发出的8个A产品计价分别为:(1)先进先出:3*8+5*7=59元;(2)后进先出:2*10+6*7=62元。
注:我国已不允许使用后进先出法进行后续计量。
个别计价法
个别计价法亦称“个别认定法”,“具体辨认法”,“分批实际法”,它是指对发出的存货分别认定其单位成本和发出存货成本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要求具体存货项目具有明显的标志,而且数量不多、价值较大,如大件、贵重的物品。期末存货的各种项目,分别确定每种物品的单位成本和总成本,然后相加各种存货的成本,即为存货期末全部的成本。

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各批(次)存货发出数量×该批次存货实际进货单价
举例:某工厂本月生产过程中领用A材料2000KG,经确认其中1000KG属第一批入库单位成本为25元;其中600KG属第二批入库,单位成本为26元;其中400KG属第三批入库,单位成本为28元。
本月发出A材料的成本计算如下:发出材料实际成本=1000×25+600×26+400×28=51800元。
优点:计算发出存货的成本和期末存货的成本比较合理、准确。

缺点:实务操作的工作量繁重,困难较大。适用于容易识别、存货品种数量不多、单位成本较高的存货计价。例如珠宝、名画等贵重物品。
计划成本法
计划成本法是指企业存货的日常收入、发出和结余均按预先制定的计划成本计价,同时另设“材料成本差异”科目,作为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联系的纽带,用来登记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的差额,月末,再通过对存货成本差异的分摊,将发出存货的计划成本和结存存货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进行反映的一种核算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存货品种繁多、收发频繁的企业。
计划成本法先要制定计划价格,按计划价格发出材料,然后分摊材料差异(成本会计,制造业)。
举例:物品A,计划成本120(暂估入账),实际成本100,计划和实际相差20(结转材料成本差异)。
毛利率法
毛利率法是根据本期销售净额乘以前期实际(或本月计划)毛利率匡算本期销售毛利,并计算发出存货成本的一种方法。这种计算方法适用于经营品种较多,月度计算成本确有困难的企业。它是一种简化的成本计算方法,但是全部(或大类)商品的综合毛利率受影响的因素较多,计算结果往往不够精确。在采用该法时,一般只在季度的头两个月使用,季末则必须用“加权平均法”等其他成本计算方法来计算和调整,以便在一个季度范围内使商品销售成本和期末结存商品金额符合实际。
毛利率=销售毛利/销售净额*100%

销售净额=商品销售收入-销售退回与折让

销售毛利=销售净额×毛利率销售成本=销售净额-销售毛利=销售净额×(1-毛利率)

期末存货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购货成本-本期销售成本
举例:某批发公司2018年4月初A类商品库存50000元,本月购进50000元,本月销售收入111000元,发生的销售退回和销售折让为1000元,上月该类商品的毛利率为20%,本月已销售商品和库存商品的成本计算如下:

本月销售净额=111000-1000=110000元销售毛利=110000*20%=22000元本月销售成本=110000-22000=88000元库存商品成本=50000+50000-88000=12000元
零售价法
零售价格法指按照存货成本与零售价格的比率估计存货成本的方法。
它在零售商企业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即可在平均成本法,后进先出法,先进先出法的基础上使用,也可结合成本与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运用。他的核心在于成本与零售价格比率的计算。它的一般在零售商和企业当中比较常见。例如像沃尔玛,中百仓储这样的零售企业。
零售价格法用于零售商为主的企业,即可在平均成本法、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等成本流动假定基础上运用,也可结合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运用。在美国,零售价格法因公认会计原则和税法均认可而得到广泛应用。零售价格法的好处是它提供了在定期盘存制下准备月度和季度报表所需的数据。

❽ 一,采用系数法,计算各种产品原材料费用系数

该题与前面的题一样啊1.A产品费用系数为1、B产品1.5、C产品2.52.A产品分配率=50/(50+80X1.5+100X2.5)X100%=11.904% B产品分配率=80X1.5/(50+80X1.5+100X2.5)X100%=28.571% C产品分配率=100X2.5/(50+80X1.5+100X2.5)X100%=59.525%A产品应分摊的材料费用 =822000X11.904%=97851B产品应分摊的材料费用 =822000X28.571%=234854C产品应分摊的材料费用 =822000X59.525%=489295

❾ 成本系数怎么计算

成本系数是指同一种原料加工后的成本与加工前的成本之间的比率。成本系数的计算公式:成本系数=原料加工后的成本&pide;加工前的成本。用成本系数法计算加工后原料成本,只适用于出材料相同的食品原料。

扩展:

价值系数是评价系数和“平均数”的比值。

1、在产品成本系数亦称“费用递增系数”。在产品的平均成本占产成品单位成本的比率。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费用不是一次投入的,而是随生产过程的进行陆续投入的,只有到生产完工时,才形成产品的全部工厂成本。

2、因此,在核定企业生产资金中在产品资金定额时,不应以完工产品成本为依据,而应将产成品成本按照一定的比例予以折扣,这个折扣就是在产品成本系数。

提高价值系数的途径有:

1、在保持产品必要功能的前提下,降低产品成本;

2、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提高产品功能;

3、提高产品功能,同时降低产品成本;

4、成本增加不多,产品功能却有较大的提高;

5、消除过剩功能,同时成本有较大降低。

频道。

环球青藤友情提示:以上就是[ 成本系数怎么计算? ]问题的解答,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阅读全文

与类内产品成本计算方法之系数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测量方法技术的起源 浏览:361
岗位分析方法的选择依据是 浏览:983
食用铸铁消除内应力最好的方法 浏览:516
测量透镜焦距的方法哪个好 浏览:194
3x97简便计算方法 浏览:556
益节美国氨糖食用方法 浏览:559
飞利浦温奶器使用方法 浏览:923
FDMS颗粒物测量方法 浏览:775
2015新君威后备箱进水解决方法 浏览:929
北京标杆企业调研方法有哪些 浏览:113
铅笔生活技巧和方法 浏览:537
烟气控制方法有哪些 浏览:693
中药分析验证方法 浏览:917
解决代沟的有效方法 浏览:695
王伯彤比特训练方法 浏览:89
脑袋上毛囊炎最好治疗方法 浏览:233
炒股的股利计算方法 浏览:753
传统生态学研究方法 浏览:444
认土鸭子的方法视频 浏览:203
栽种豆角更简便的方法 浏览: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