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毛笔怎么样运笔
运笔是书法的根基,若不得其要领,则再怎么写也没用。所以书法以此为重。运笔的方法有三种:一是指运法,二是腕运法,三是肘运法.书法家张廷相曾说:“运笔之法有三:曰指,曰肘,曰腕;小字宜指,中字宜腕,大字宜肘……
指运法:
指运法是运笔的其中一个持法,做法是将左手垫于右手之下。通称枕腕式。亦可放一重厚物于右手腕之下代替,而这样做,腕部就固定了,只剩下手掌手指部份可动,因此只能书写细短的笔画,适合用于小字。但若书写草书的小字时,也不适合使用枕腕式。因为此法较不灵活,写时会缺乏一股流动之气,无法表现其气概。总之,指运法书写时最稳且牢固,可作为练习运笔的第一步骤,由此而进步至提腕或悬腕,就较容易许多。因此,初学者当多加练习。
腕运法:
腕运法就是固定肘部,将腕部提起,一般通称提腕式。而此法将腕部提起,活动范围就较枕腕式大,可以书写较大的中字。但也不适合书写于大字,因为肘部仍着地,活动范围仍受限制。
肘运法:
肘运法是连肘部一起悬空,以肘部来运笔,一般通称悬腕式。而此法以肩膀为中心,腕肘均不放于案上,所以最为灵活,活动范围最大,挥洒自如,易于表现笔力。适用于大楷、行草等书体。总之,悬腕式是运笔的极致用法,如欲尽善尽美,此法非熟练不可,不然大字无法逞其雄势,行草不得其纵逸,各不得要领是也。
运笔方法——执笔松紧
执笔松紧:
执笔的松紧自古即有多种论解,求紧者是因为执笔时紧才能拿稳,不使字无力,求松者是因为若拿笔太紧,会使字枯骨尽露,毫无边劲,其实他们意思都相近,只是重点论分不同罢了。
拿笔太松,运笔时易脱笔,手上无劲,当然拿不稳;拿笔太紧,则有碍运转,一样不好。适度的松紧才是正确之道。
运笔方法——运笔腕法
枕腕:即将手腕枕于桌上写字,只靠手掌运笔,范围较小,不宜书写大字。
提腕:把手肘枕于桌上写字,范围变大,宜写中字。
悬腕:将整之手臂提起,手肘姿势固定,由手掌及肩膀运笔,活动范围大,宜写大字,为三法中最难者。
另外执笔时需稳固,支撑点出力,协助运笔,惯力于活动处,保持姿势优美,挺背正视,切记!
运笔方法——运笔手法
执笔时手需注意四个要点:
手指实:意思是手指皆需确实的压在笔管上,稳固的持者。
手心虚:意思是手掌心不须绷的太紧,适度并足以灵活运笔即可。
手背圆:是形容执笔时,手掌背圆弧且上竖的样子。(不须硬将手臂托圆,适度足以让手指灵活即可)
手掌竖:意思是将手掌竖起直立,能使手把笔拿直即是。
唐代唐太宗有言:“指实则筋力平均,掌虚则运用便易”。手需注意的部份大致如此,剩下细节就有赖读者自行体会。
B. 如何练好钢笔字书法入门练习练字视频练字方法
1、掌握正确运笔和姿势;2、选对字帖;3、字体是楷体和隶体同时练,先楷先隶都可以,楷体或隶体有基础后再练行书和草书;4、循序渐进:由笔画到部首再到间架结构再到章法;5、方法是边临边摹,先练好一家再兼顾多家最后形成自我风格;
6、着重讲下字贴:如果想长期练,要达到一定造诣,首选名家古碑帖,或当代名家对毛笔古碑帖的硬笔临摹字贴(只练硬笔的话)。如楷体可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代表碑帖,具体看你自己的喜好。
因为古碑帖是现代毛笔书法和硬笔书法的根源,并且是积累了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经典,代表了书法的最高水准。想要真正入门,当然是先学古碑帖开始。取法乎上,得其中也,取法乎中,得其下也。
当然如果只是想日常写字好看点,选自己喜欢的名家硬笔字帖就可以了,如钱沛云、田英章的硬笔楷书、行书字帖,随心所欲,个人建议钱沛云,楷书和行书都比较有灵性。
不管练古碑帖还是硬笔帖,最好是辅助一些相关教学视频或名家临摹视频,因为视频可以直观的让你看到书写者的运笔过程,加深理解,强化你的记忆,事半功倍。
7、练钢笔可以以结合铅笔同时练习,因为铅笔可以看得运笔的轨迹(轻重、换机、顿挫等),可以更好的检验书写的问题所在;
8、练字只是形成一种正确的,更好的书写习惯而已,所以练字的诀窍在于:及时检验书写的问题、不足,及时更正,用意识控制手指、肌肉,从而控制笔,按正确的书写习惯(字贴的字)不断练习,循序渐进,直到意识、肌肉已经形成记忆习惯,方能入门。练习过程是:1、由浅到深:从基本笔画部首到间架结构到词句到篇章;2、由简到繁:从笔画少的易写的字到笔画多的难写的字;3、由易到难:从楷书、隶书到行书、草书;4、由专到博:先练一家,出帖小成后再练其它几家,再入帖至大成,再出帖练百家方能形成自己的风格自成一家。
9、如果按照上面的方法,努力练习了不短的时间,进步还是不大。建议你找身边的朋友一起练,有练过书法的教你练更好。没有的话可以考虑报个靠谱的书法培训班,有高手带,同时有人一起练习并交流。为什么?对于技艺性强的学习之法,有高人手把手指点,并有同伴一起交流,是提升的必要法门。要想一个人自学成才,除非在这方面有相当的天赋和悟性。还要有极大的决心和毅力,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孤独。
C. 毛笔书法的用笔方法
笔法就是使用毛笔的方法和技巧,古人亦称用笔或运笔,即笔毫在纸上的运行方式。下面我来给大家讲讲毛笔书法的用笔方法。
一、笔法
笔法就是使用毛笔的方法和技巧,古人亦称用笔或运笔,即笔毫在纸上的运行方式。毛笔在纸上究竟应该处于怎么样的状态来书写比较理想?这是毛笔字技法的关键,也是笔画写得好坏的最基本的法则规律。
笔法是我国书法理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据传早在东汉时期,蔡邕就着有《笔诀》传世,并一直被书家视为至宝引用至今。古代文人将笔法当作秘诀,他们都很保守,绝不轻意告诉人。据传有位叫韦诞的书法家,是蔡邕的学生,藏有蔡邕的《笔诀》,另一位书家钟繇想借《笔诀》看一下,但遭到拒绝。钟繇为了表示诚意,竟用力捶胸到吐血昏死过去,然而终究没能看到《笔诀》。韦诞死时,把《笔诀》作陪葬品埋入墓中。钟繇派兵丁挖墓得到了蔡邕的《笔诀》,书艺大进。传说虽不足信,但足以证明笔法理论的重要性。
那么蔡邕的《笔诀》(《九势》、《笔论》)究竟有什么奥秘呢?涉及到书法技法、书家的情怀以及与外在物象的关系等多方面的内容,最关键的一句话是“圆笔底纸,命笔心常在点画中行”。这就是历来被书家一再引用,并视为毛笔字技法的重要法宝:中锋运笔。
二、中锋运笔
中锋运笔是毛笔书写时的主要运行方式。蔡邕说的“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中的“笔心”指笔锋、笔尖。“常在点画中行”,是指经常在笔画的中间运行。由于毛笔是圆锥状态的,因此中间的笔毫要比两边的厚一些,墨汁多一些,所以写出来的笔画呈圆润浑厚的立体感觉,显得很饱满。这就叫“中锋运笔”。但有时候虽然笔锋在笔画的中间,但是毛笔不是处于圆锥状态,而是像油画笔那样呈扁平状态,这时候写出来的笔画质感会显得扁平薄怯,因此蔡邕要在前面冠上“圆笔属纸”四个字。如果书写过程中出现‘扁笔”,一种方法可以将毛笔在砚池边上掭一下,使它回复到圆锥状态;另一种方法以执笔的手指将笔杆转动一下,使落笔时扁笔交圆;还有一种方法是在书写过程中用调节笔锋的方法使其变圆。不过,“今笔心常在点画中行”这种解释中锋运笔的方法,仍然令人觉得难以领会,因为具体书写时,笔锋已分布在笔画的中间和两侧,是很难找到所谓的笔心来的。因此应该用另一种更精确、科学的方法来进行诠释。毛笔在纸上运行时,笔腹处于运行的前方,笔锋紧随其后,笔锋始终重复在笔腹所形成的墨迹之上,为中锋运笔。中锋运笔时,笔锋到笔腹的方向与毛笔的运行方向一致。
用中锋运笔写出来的笔画由于书写力度、速度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质感。大致分为两类:一类笔画边线光洁平整,如刀切的一样,古称‘古钗脚”;另一类笔画边缘毛涩不平,如万年相藤,古称“屋漏痕”,或称之谓“金石气”。前者书写速度略快,用力平均,显示出刚健挺拔、富有朝气的美。后者书写速度略慢,比较用力,手指路有震颤。显示出遒劲涵蕴而又老成的美。初学者应该先练习前一种干净利索的线条。待熟练了再追求“屋漏痕”。实际上“屋漏痕”是功到自然而成的,决不是做作而成的,刻意用颤抖或扭动去做是不行的。
古人常用“力透纸背”、“入木三分”来形容笔画线条。所谓“力透纸背”,是指书写时笔力雄厚,墨能透过纸背。老师检验学生毛笔字写得是否认真,往往将元书纸反过来看笔画中间的墨色是否吃透了,如果笔画的两头与中间一样黑,说明这个学生写字认真,不马虎。如果发现笔画的头尾是黑的,而中段部分不黑,说明这个学生写字草率,一带而过。“入木三分”,典出自王羲之。他写的祭祀祝版(木板),因要重写新的祝词,叫木匠将字削掉,结果削去三分才不见墨迹。说明王羲之笔力浑厚,墨能进入到木板三分那么深。“力透纸背'和“入木三分”,都是讲中锋运笔的力量和墨色实而不虚浮。
三、偏锋运笔
偏锋运笔与中锋运笔不同。偏锋运笔笔锋不在笔画的中间,而在其某一边行走;即笔锋处于笔画的一侧,笔腹处于笔画的另一侧,笔锋与笔腹在并列行走。偏锋运笔的笔锋一侧的笔画光洁平齐,笔腹一侧枯涩不平。这种一边光一边毛的笔画.因其不够完美,教历来被书家视为病笔。至于说书法家在写行、草书时,由于书写速度的加快,抑或为了加强作品的节奏感而出现的枯湿浓淡,甚至偶而的偏锋,该当别论。初学者首先要掌握的是中锋运笔的技法。
四、侧锋运笔
侧锋运笔是介于中锋运笔和偏锋运笔之间的一种运笔方法。也就是说从上往下投视,笔毫方向(中心线)与运行方向(笔画中心线)呈45度左右的夹角时,这种运笔方式叫侧锋运笔。
侧锋运笔所书写的笔画线条的质感也处于中锋运笔与偏锋运笔之间。笔毫方向与运行方向的夹角小于45度时,笔画的质感接近中锋效果;笔毫的方向与运行方向的夹角大于45度时,笔画的质感接近偏锋效果。侧锋运笔大量运用于行、草书中,不过,颜真卿的楷书横画常用此法。
毛笔在纸上运行时大致有以上这三种状况、不同的书体,对运笔的要求也不相同。篆书纯用中锋;隶书、楷书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行书、草书以中锋、侧锋为主,偏锋偶尔为之。由于笔毫是柔软的,因此有时落笔处于偏锋状态,运行过程中笔毫逐渐理顺调节成中锋。运笔的关键在于会使用中锋,会调节笔锋,令其保持中锋运笔,这就是笔法。
五、笔法术语
笔法的术语很多,学习毛笔字不能对笔法的术语一无所知,除了上述的中锋、偏锋、侧锋外,下面我们还要对笔法的其他术语作一些简单的介绍。
起笔:起笔,也叫落笔、发笔。即毛笔的笔尖接触纸面的霎间。
行笔:行笔,指毛笔在纸上的运行。行笔有中锋、偏锋、侧锋三种情况。
收笔:收笔,指毛笔的笔尖离开纸面的霎间。
起笔和收笔均有两种情况,一种叫藏锋,一种叫露锋。
藏锋:藏锋是指起笔和收笔的笔锋不显露出来,书写时将笔锋隐藏在笔画里面。藏锋起笔,一般用逆锋的方法,也就是向运行相反的方向逆入起笔,使笔锋藏在笔画内。藏锋收笔,一般用回锋的方法使笔锋藏于笔画内。这种藏蜂起笔和收笔的方法,不露锋芒,比较含蓄。给人以绵和遒润、沉着涵蕴的感觉。
露锋:露锋是抬起笔和收笔的笔锋显露在笔画之外,直下起笔或直接出锋。这种起笔、收笔的方法,锋芒毕露,给人以精神外耀。爽利挺拔的感觉。
提笔:毛笔在行进过程中轻轻向上提,使笔画变细,叫提笔。但提笔的程度有个限制,那就是笔锋不能离开纸面,因为离开纸面就成收笔了。
顿笔:毛笔在行进过程中轻轻向下按,使笔画变粗,叫顿笔。
转与折:折是指毛笔在运行过程中的某一点上突然改变方向。转与折的区别在于转是圆弧形的,没有折点;折是有棱角,有折点。如“礼”字,右边坚折横钩转弯的地方就是“转”,因是慢慢地弯过来的圆弧形,叫圆转。再如“口”字,横折竖的转弯处是方的,有棱角的,称“方折”。
方笔和圆笔:方笔指笔画起笔的地方呈方形或菱形;圆笔指笔画起笔的地方呈圆形。方笔有锋芒、有棱角,容易见骨力,显得刚健果断;圆笔没有锋芒,不露圭角,骨力内涵,显得含蓄柔韧。一般来说,楷书笔画的起笔要有方有圆,方圆结合,这样才能显得丰富多变。
D. 颜真卿书法教程视频勤礼拜基础笔画的运笔方法
链接: https://pan..com/s/1GE0Oq0VBPgghV2yeP_STjQ
如果没有一定的控笔能力,写字是很容易出乱子的,无法准确表达笔画或者笔法。
这里有控笔训练和笔画教学视频,希望能帮到你.
E. 硬笔书法中的运笔方法
怎样用钢笔书写,这是有一定方法、一定规律的,钢笔书写的运笔最为关键的是把握好轻重快慢,行笔简捷明快,不拖泥带水。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硬笔书法中的运笔方法,欢迎阅读。
硬笔书法中的运笔方法
1、起收简捷,轻重分明。用钢笔书写笔画,起笔收笔简捷明快,落笔就行,到尾就收。但为了求得精细,则要求轻重分明。所谓“轻”,即用力较小,笔画较轻细;所谓“重”,即用力稍大,笔画较粗重。笔画起收有了轻重粗细的细微变化,也就可以产生灵动的韵味。
2、有快有慢,有滑有涩。用钢笔写笔画时,不能匀速运笔,而应该有快有慢,有急有缓,才能使写出的笔画线条有滑畅刚劲和涩滞凝重的巧妙变化,产生不同的质感。
3、曲直方圆,刚柔相济。要写出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笔画,就要把笔画写得有曲有直,有向有背,有轻有重,有方有圆,力避死硬僵直。这样写出的笔画才能刚柔相济,具有弹性。
4、 连贯呼应,神采焕发。要把字写活,书写出来的笔画线条就绝不能笔笔相互孤立,而要借助运笔的起收变化,使上下俯仰,左右顾盼,前后连贯,使所有笔画成为有机的整体。只有气血相通了,字才有生命力。这是笔法技巧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具体书写中,不同的字体有不同的运笔要求。就楷体字而言,笔画起收处则要求含蓄意连的态势。
总之,要写好钢笔字,首先要写好笔画,要写好笔画,就要掌握正确的运笔方法; 要善于控制用力的大小,驾驭运笔的快慢,注意笔画的曲直连贯,使笔画富有轻重虚实、滑涩方圆、长短伸缩、曲直连断、俯仰向背等多种变化,从而产生跳跃性、节奏感和韵律美,创造出丰富多采、各具情态的笔画形象,获得较好的审美效果。
F. 学习写毛笔字,在写字过程中怎么运笔呢
毛笔书法运笔规则:
1、运笔,也称用笔,就是笔毫从落纸起书写各种点画起止运行的规律。前人在长期的书法艺术实践中,对运笔的方法总结出不少的经验,有些已成为行之有效的法则。每写一笔画,都包括起笔、行笔、收笔三步;笔锋都是“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上先下,欲下先上。”笔的运行要“收藏笔锋,逆入平出”,“横画竖下,竖画横下”,“有往必收,无垂不缩”,不能呆板地平来直去。当然,各种书体的运笔方法不尽相同,但归根到底都是上述基本法则的发展和变化。这里介绍几种基本的运笔方法。
2、起笔,指笔画的开始。起笔的方法,有顺锋(出锋),有逆锋(藏锋)。
3、行笔,指笔锋在纸上运行,交换起落,不断提按的动作。
4、收笔,指写到一画的末尾如何把笔收束。收笔的方法有出锋(露锋),有回锋(藏锋)。
5、按笔,就是将笔锋按下,使其有力地着纸,可使笔画线条变粗变重。轻按叫“蹲”,重按叫“顿”,顿后转锋叫“挫”。
6、提笔,就是为了使笔画线条变得略细一些或出锋,而将笔稍微提起。笔画的转折处与笔画间的连带处,大都用提笔。提笔应注意高低轻重适度。提笔与按笔是相对的,又是相互联系的,二者交错进行,就使点画间的起笔、行笔、收笔产生轻重不同的力量,呈现出粗细深浅等丰富多样的变化。
7、顺锋,就是笔锋顺着笔画的方向落笔入纸。
8、逆锋,就是落笔或收笔时,采取与笔画进行的方向相逆的笔锋。又称“倒插法”。
9、转锋,指笔锋在转弯处按弧线转过,写出不带棱角的笔画形态,即所谓“转以成圆”。
10、折锋,指笔锋在转弯处稍停,再以折线转过去,写出带棱角的点画,即所谓“折以成方”。又有虚折、实折之分。向右运行的横画,先向左上方落笔,随即折而下顿,再向右运行,收笔时向右下方稍顿,再折而向左收笔,竖画及斜画均以此类推。这叫虚折,笔行至方角转折处,笔锋不作圆转而取翻垫,这叫实折
11、回锋,就是笔行尽处,笔锋原处倒回或通过转折后倒回。
12、出锋,就是笔行尽处,笔锋高提离纸,锋出笔画之外。
13、藏锋,指落笔、收笔时,将笔锋藏在笔画内,不让锋芒外露,使笔画两端含蓄而有力。起笔藏锋用逆锋,收笔藏锋用回锋。
14、露锋,就是笔锋在点画中显露出来,起笔露锋用顺锋,收笔露锋用出锋。
15、侧锋,指笔毫尖端的锋芒不在点画的中央而偏向点画的一侧,所以又叫偏锋。
16、中锋,在行笔中、笔毫铺开以后,笔毫尖端的锋芒在笔画的正中间运行,所以又叫正锋。这是书法中最基本的运笔方法。
17、方笔,指起笔和收笔处呈现出带有方形的棱角。其运笔的方法是将笔锋逆入斜切,即写竖画时欲下先上,写横画时欲右先左。撇、捺等画以此类推。在行笔中间将笔锋铺开,收笔处用顿笔折回。这种笔画自然厚重遒劲。
18、圆笔,指起笔、收笔及折画的转折处呈现出圆劲的形状。其运笔方法为:逆入平出,下笔时用裹锋,即不使笔锋分散开来,然后提笔运行,写到末尾,不顿不折,一驻即收。这样笔画圆润透逸。
上述各种运笔方法,彼此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在写字运笔的时候,不可能也不应当用分解的方法死搬硬套,而要从中参酌变化,补偏救弊,达到熟能生巧、运用自如的程度。
G. 软笔书法的8个运笔技巧
学书法,先学笔法。要使书法的点线富有变化,必先讲究执笔。下面我为大家带来软笔书法的8个运笔技巧,欢迎阅读。
1、折笔
方笔多用折笔。折笔最初是两笔写成,一横一竖,而后演化成笔锋的翻转,从而显出棱角方正,使字体富有方劲刚健,痛快遒劲之势。
2、提笔
书法上的提按是相对的,笔锋有粗细,根据笔画的需要需有提按。因此,提与顿是相对而言的,互为依存的。提笔大多用于横画的中间及字的转折连接处、露锋出锋时。即前人所说:“密处险处用提 ”。注意“提”不要过虚、过细。
3、驻笔
驻笔的用笔力量小于 " 顿 " 与 " 蹲 "。在运笔很短的转换间隙使用,即 " 稍停 ",力到纸面即可。这样驻笔一下,是为了准备下个笔势的开展。如横划的起笔、收笔之前都要顿,在顿之前先要稍停驻一下笔,然后再铺毫按顿。其它如转折处顿笔前,捺笔顿笔出捺前都要驻笔,以蓄势为顿笔作先导。清代蒋和曾说:" 驻,不可顿,不可蹲,而行笔又疾不得,住不得,迟涩审顾则为驻 "。
4、顿笔
顿笔相对于按笔,根据笔画的需要,用力下按,所谓 " 力透纸背者为顿 "。字的收笔处或转折处常用顿笔,其顿的力度大于 " 蹲笔 " 与 " 驻笔 "。在书写过程中提与顿时常交错使用,有时提在前、顿在后,有时是先顿后提,所以要注意协调性,提按顿笔在行草中交互使用更是密切,正是由于提与顿的交互使用才形成了点画线条的轻重粗细变化。
5、衄(nǜ)笔
即是运笔时既下行又往上,在写钩和点时,原来顿笔后挫锋下行的笔,突然地又逆转而上,即为衄笔。由于衄笔取逆势,增加了笔锋与纸面的摩擦力,充实加强了笔力,使点画线条更加苍劲。如颜真卿的楷书多 " 鹅头钩 ",就是把钩衄回到一个鹅头形的势态后,再出钩。
6、蹲笔
蹲笔与顿笔类似,但力度较轻。粗细变化的过程中有过渡性的动作,即是用蹲笔法,唐代张怀灌在用笔中说蹲笔有言:" 缓毫蹲节,轻重有准是也。" 蹲笔和顿笔常用于笔画的转换过渡处。因此,起着调节换笔的作用。
7、挫笔
就是运笔时突然停住,以改变方向的笔势,大都是在转角处,先顿笔,然后把笔略提起,使笔锋转动,从而变换方向。可见挫笔就是顿笔后又有一个微小位置移动,使笔法表现的更加完美,以弥补顿按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如写钩或转折处,顿按完笔后还不足完成笔姿,这时把笔锋微微提起挫动一下,既可作调整,又可作转换笔势以利于行笔。注意挫锋要有分寸,过分则做作,太微小又不便表现笔姿和转换运笔。
8、抢笔
抢笔相对于折笔而言,折笔速度较慢,抢笔速度较快。当提笔入纸时,空中先落笔起势,或提笔离纸时在空中的回力动作。如写横时,一般在起笔处先竖下再折笔向上,即横画直落笔,向右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内折线,而采用抢笔时,即可临空作成这一折笔动作,而后迅速落纸,即 " 虚抢 "。写行草时,行笔较快,运转幅度增大,就可用抢笔起笔或收笔。
用笔的变化是丰富多彩的,因时代的不同,用笔的特征也在发生变化。加之个人的喜好不同,秉性差异,导致用笔变化的差异。但是不管用笔如何变化,如何有差异,在运笔时熟练掌握轻重、快慢、偏正、曲直等方法,都是写好一手好字的关键。
H. 毛笔如何运笔
毛笔书法入门
(一)执笔
“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这里介绍一般所用的“五指执笔法”:即以拇指和食指的指肚捏住笔杆(适当高度),保证笔杆不脱落;中指在食指下面搭在笔的外侧,既加强食指捏笔的力量,又发挥把笔往里钩的作用;无名指的甲肉之际抵在笔杆内侧,起着把笔往外推的作用;小指附在无名指的指肚下部,辅助无名指把笔往外推。握笔时要如古人所说:“令掌虚如握卵”,这样便于运笔。学书要经常练习握笔、钩回、推出和旋转笔杆(加上腕的作用)练习画直线和弧线。执笔的高低和是否悬腕、悬肘,由所书字的大小来决定,小字低执,枕腕;大字高执,悬腕;再大则需悬肘。
书法是线条造型艺术。所谓笔法主要的就是怎样创造理想线条(点画)的用笔方法。
(二)提按
笔按下去写,笔划就粗,提起来就细。就像人走路的两只脚,一只落下,一只提起,不停地交替一样,笔在写字的过程中也在不停地提按。惟其如此,才能产生出粗细绝不相同的线条来。
每写一个笔画,都有入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入笔有“露锋”法,顺笔而入,使笔画开端呈尖形或方形;有“藏锋法”,逆锋入笔,横画欲右先左,竖画欲下先上,使笔锋藏在笔画中,笔画开端基本呈圆形。行笔要学会“中锋用笔”,使锋尖常在点划中间运行。为使笔画有力度,还要学会涩势用笔,行中留,留中行,避免浮华。收笔有“露锋”(把笔逐渐提出纸面,画呈尖形,如悬针竖、撇、捺、钩),有“藏锋”(将笔尖收回画中,如垂露竖,笔画尾端呈圆形)。
(三)结字
又叫结体或间架结构。启功先生曾指出,写毛笔字一要把握间架结构,二要练好笔画特点。间架结构比点画特点重要。间架好的字,笔画特点不突出,也还顺眼;反过来就不行了。因此,认真研究并把握好字的结体规律十分重要。所谓“初学分布,但求平正”。
学写字应先从楷书或隶书入手。掌握各种笔法后再学其它书体就有了基础。临帖是练好字的必需手段。不临帖,全凭自己想法随意写,是上不了路子的。学写毛笔字一定要有恒心与毅力,要持之以恒,戒骄戒躁,不能一曝十寒。常说:“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只要按学习规律坚持临池不辍,必然学有所成。
I. 毛笔书法基本运笔技巧
毛笔的基本笔法是先从起笔开始,然后是行笔,最后是收笔,收笔即为笔画结束离开纸面时队笔锋的处理,收笔也很重要,切不可潦草行事。
起笔就是一个笔画的开始,起笔的方式可大致分为:露锋、藏锋,两种露锋起笔,一顺势法、切入法。
顺势法:笔锋顺着行笔方向起笔,方法比较简单,多用于写行书和小楷。
切入法:横画竖落笔,竖画横落笔。
两种藏锋起笔—裹锋法、逆入法。
裹锋法:笔毛垂直下落,落到纸面上时笔尖被藏在墨点之中。
逆入法:依靠笔尖的环绕,用墨线把笔尖的痕迹包裹起来。
行笔中技巧较多,可归纳为:中锋行笔、侧锋行笔、提、按、转笔、折笔。
收笔即为笔画结束离开纸面时对笔锋的处理,常用的两种收笔方法:出锋法、回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