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概率问题如何计算
我理解这个题目中市场上有70%的真灵芝是干扰条件,不需要理睬。
检验员的准确率为90%,失误率是10%(把判断不了理解为“假”),针对每个灵芝而言都是一样的。所以不管他判断是“真”或“假”,他的准确率都是90%。
B. 概率的算数计算方法
概率的算数计算方法:
柯尔莫哥洛夫于1933年给出了概率的公理化定义,如下:
设E是随机试验,S是它的样本空间。对于E的每一事件A赋于一个实数,记为P(A),称为事件A的概率。这里P(·)是一个集合函数,P(·)要满足下列条件:
(1)非负性:对于每一个事件A,有P(A)≥0;
(2)规范性:对于必然事件Ω,有P(Ω)=1;
(3)可列可加性:设A1,A2……是两两互不相容的事件,即对于i≠j,Ai∩Aj=φ,(i,j=1,2……),则有P(A1∪A2∪……)=P(A1)+P(A2)+……
概率,又称或然率、机会率、机率(几率)或可能性,它是概率论的基本概念。概率是对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度量,一般以一个在0到1之间的实数表示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越接近1,该事件更可能发生;越接近0,则该事件更不可能发生,其是客观论证,而非主观验证。如某人有百分之多少的把握能通过这次考试,某件事发生的可能性是多少,这些都是概率的实例。
C. 概率如何计算
定义事件和结果。概率是在一系列可能结果中一个或多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因此,假设我们希望计算出把一个六面骰子掷出三的可能性。"掷出三"是一个事件,而我们知道六面骰子可以被掷出六个数字中的任何一个,因此其结果数为六。以下为另外两个例子能加深你的理解:
例1:随机选择一个星期中的一天,选出的一天是周末的可能性有多大?
"选出周末中的一天"是我们的事件,而结果数就是一个星期中的天数,即七。
例2:一个罐子中装有4个蓝色小石、5个红色小石和11个白色小石。如果随机从罐子中取出一块小石,这块小石是红色的可能性有多大?
"选出红色小石"是我们的事件,结果数是罐子中小石的总数,即20。
2
用事件数除以可能结果数。所得结果即为单一事件发生的概率。在掷骰子中掷出三的例子中,事件数为一(每一骰子中只有一个三),而结果数为六。则其概率为1 ÷ 6、1/6、.166或16.6%。以下为计算其他例子中的概率的方法:
例1:随机选择一个星期中的一天,选出的一天是周末的可能性有多大?
事件数为二(因为一个星期中有两天为周末),而结果数为七。则其概率为2 ÷ 7 = 2/7即.285或28.5%。
例2:一个罐子中装有4个蓝色小石、5个红色小石和11个白色小石。如果随机从罐子中取出一块小石,这块小石是红色的可能性有多大?
事件数为五(因为共有五块小石),而结果数为20。则其概率为5 ÷ 20 = 1/4即.25或25%。
D. 概率是怎么计算的
P(A)=A所含样本点数/总体所含样本点数。实用中经常采用“排列组合”的方法计算·
定理:设A、B是互不相容事件(AB=φ),则:
P(A∪B)=P(A)+P(B)
推论1:设A1、 A2、…、 An互不相容,则:P(A1+A2+...+ An)= P(A1) +P(A2) +…+ P(An)
推论2:设A1、 A2、…、 An构成完备事件组,则:P(A1+A2+...+An)=1
(4)人因失误概率计算方法扩展阅读
条件概率
条件概率:已知事件B出现的条件下A出现的概率,称为条件概率,记作:P(A|B)
条件概率计算公式:
当P(A)>0,P(B|A)=P(AB)/P(A)
当P(B)>0,P(A|B)=P(AB)/P(B)
乘法公式
P(AB)=P(A)×P(B|A)=P(B)×P(A|B)
推广:P(ABC)=P(A)P(B|A)P(C|AB)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概率计算
E. 共34个,错误10,正确率是70.6%。这要怎么算公式是什么
很简单,(34-10)÷34✘100%=70.6%。
公式是:(总数-错误数)÷总数✘100%。
F. 怎么计算概率
概率是对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度量。不会发生的概率为0,一定会发生的概率是100%,也可以说是1.例如抛硬币,正面和反面出现的可能性都是50%,筛子每面出现的可能性都是六分之一,这些概率值通过直觉和经验就能想出来。虽然我们知道实验几次不一定是这个结果,但试验次数很多时,出现的频率就会接近概率值,无穷次时,频率就会等于概率。
通过直观和经验就能知道概率的几个基本命题,也可以说是公理,苏联的数学家柯尔莫哥洛夫总结了3条概率公理。
1. 事件发生的概率不小于0
2. 集合中的事件必有一件发生,则发生的概率之和等于1
3. 集合中事件互相不容,没有交集,则发生至少一个的概率等于每个事件概率之和
这3个公理不需记忆,应用时也不需刻意用,用直觉和经验靠算术思维就能想出概率计算方法。
通过这3个公理也可以推导出6个定理,也不需记忆,甚至不需要知道。
概率计算不像方程应用,简单地分别考虑每个数值含义列出等式,然后变换方程就能求解。列概率算式无法这样做,那些概率定理和概率公式以及写法,如:贝叶斯公式 P(A|B)=P(B|A)*P(A)/P(B) ,对列出概率算式帮助不大,也无法降低分析和推理难度,也就是说概率知识的公理化意义不大。概率计算时,只需按算术思维,按直觉和经验直接列出算式,然后进行四则运算即可。简单的场合,可以直接列出一个算式就可以算出概率值,在稍微复杂的场合需要分别列出几个算式,然后再去转换,这些复杂场合的概率算法常见的有频次算法,集合对应算法,和反向算法。
G. 概率计算公式
12粒围棋子从中任取3粒的总数是C(12,3)
取到3粒的都是白子的情况是C(8,3)
C(8,3)
P=——————=14/55
C(12,3)
排列:从n个不同的元素中取m(m≤n)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排,叫做从n个不同的元素中取m个元素的排列。
排列数:从n个不同的元素中取m(m≤n)个元素的所有排列的个数,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排列数,记为Anm
排列公式:A(n,m)=n*(n-1)*.....(n-m+1)
组合:从n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并成一组,叫做从n个不同的元素中取m个元素的组合。
组合数:从n个不同的元素中取m(m≤n)个元素的所有组合的个数,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组合数,记为Cnm。
组合公式:C(n,m)=A(n,m)/m!=n!/(m!*(n-m)!)
拓展资料:
概率的计算,是根据实际的条件来决定的,没有一个统一的万能公式。解决概率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具体问题的分析。然后,再考虑使用适宜的公式。
有一个公式是常用到的:P(A)=m/n。“(A)”表示事件。“m”表示事件(A)发生的总数。“n”是总事件发生的总数。
H. 高中数学概率计算法则
高中数学概率计算法则主要为概率的加法法则
概率的加法法则为:
推论1:设A1、 A2、…、 An互不相容,则:P(A1+A2+...+ An)= P(A1) +P(A2) +…+ P(An)
推论2:设A1、 A2、…、 An构成完备事件组,则:P(A1+A2+...+An)=1
推论3:若B包含A,则P(B-A)= P(B)-P(A)
推论4(广义加法公式):对任意两个事件A与B,有P(A∪B)=P(A)+P(B)-P(AB)
以上公式就被称为全概率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