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计算方法 > 地震常用的计算方法

地震常用的计算方法

发布时间:2022-08-27 05:49:42

1. 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哪些

地震的作用与震源的深浅有关和震级有关,震源越浅,破坏力就越大;震级越高,破坏力也越大,震级每增加一级,破坏力就增加30倍,增加两级就是900倍了。

在结构设计中,为了增强结构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早在19世纪就有许多学者研究地震作用的理论。以规范形式肯定下来的先后有静力理论和反应谱理论,此外,在一些重要工程中,往往直接通过地震反应时程分析来改进结构的抗震设计。


(1)地震常用的计算方法扩展阅读:

由于地球在无休止地自转和公转,其内部物质也在不停地进行分异,所以,围绕在地球表面的地壳,或者说岩石圈也在不断地生成、演变和运动,这便促成了全球性地壳构造运动。

关于地壳构造和海陆变迁,科学家们经历了漫长的观察、描述和分析,先后形成了不同的假说、构想和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又称新全球构造学说,则是形成较晚(上世纪60年代),已为广大地学工作者所接受的一个关于地壳构造运动的学说。

2. 地震是怎么测算的

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划分,它与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相关。震级是根据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最大振幅经过计算求出的,它是一个没有量纲的数值①。由于每次地震所积蓄的能量是有一定限度的,所以地震的震级也不会无限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用里氏的测算方法计算,目前已知最大的地震是1960年5月22日在智利发生的8.9级地震。最小的地震已可用高倍率的微震仪测到-3级。震级相差1级,能量相差很多倍。如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2个6级,或为1000个5级地震。

按照震级大小,可以把地震划分为超微震、微震、弱震、强震和大地震。

1.超微震 震级小于1的地震,人们不能感觉,只能用仪器测出。

2.微震 震级大于1小于3的地震,人们也不能感觉,只有靠仪器测出。

3.弱震 又称小震,震级大于3小于5的地震,人们可以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4.强震 又称中震,震级大于5小于7的地震,可以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5.大地震 指7级及其以上的地震,常造成极大的破坏。

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称为地震烈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如海城-营口地震是7.3级,唐山地震是7.8级。但同一次地震对不同地区的破坏程度不同,地震烈度也不一样。如同一个炸弹,其所含炸药量相当震级,炸弹爆炸后对不同地点的破坏程度有大有小,相当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是根据人的感觉、家具及物品振动的情况、房屋及建筑物受破坏的程度和地面的破坏现象等进行划分的。目前世界许多国家都有自己的地震烈度表,烈度划分的标准并不完全一致。1883年意大利罗西(M.S.deRossi)和瑞士佛瑞尔(F.A.Forel)首先制定地震烈度表,划分为Ⅻ级,称罗西-佛瑞尔烈度表。世界各国烈度表大都以此为基础并结合本国具体情况拟定的。日本采用从0到Ⅷ的8级(阶)烈度表;也有国家采用Ⅹ级烈度表。新中国第一个烈度表发表于1957年,主要是根据我国历史地震资料编制的,共分Ⅻ度,与世界上各种Ⅻ度表相当。1980年在此表基础上重新修订,制成“中国地震烈度表”(表8-2)。

表8-2中国地震烈度表(1980)

3. 地震的震级是怎么规定,怎么算出的

地震震级是根据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振幅来测定的,一般采用里氏震级标准。震级(M)是据震中100KM处的标准地震仪(周期0.8s,衰减常数约等于1,放大倍率2800倍)所记录的地震波最大振幅值的对数来表示的。

4. 地震震级计算公式

根据地震波记录测定的一个没有量纲的数值,用来在一定范围内表示各个地震的相对大小(强度)。震级与地震烈度的概念根本不同。震级代表地震本身的强弱,只同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有关;烈度则表示同一次地震在地震波及的各个地点所造成的影响的程度,与震源深度、震中距、方位角、地质构造以及土壤性质等许多因素有关。地球上的地震有强有弱。用来衡量地震强度大小的尺子有两把,一把叫地震震级;另一把叫地震烈度。举个例子来说,地震震级好象不同瓦数的日光灯,瓦数越高能量越大,震级越高。烈度好象屋子里受光亮的程度,对同一盏日光灯来说,距离日光灯的远近不同,各处受光的照射也不同,所以各地的烈度也不一样。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它是根据地震时
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也越多。中国使用的的震级标准是国际通用震级标准,叫“里氏震级”。
国和各地区的地震分级标准不尽相同。(一)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二)大于、等于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三)大于、等于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四)大于、等于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五)大于、等于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六)大于、等于7级的称为大地震(七)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最大的地震为8.9级,是1960年发生在南美洲的智利地震。

5. 地震级数怎样计算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

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在实际测量中,震级则是根据地震仪对地震波所作的记录计算出来的。地震愈大,震级的数字也愈大,震级每差一级,通过地震被释放的能量约差32倍。

烈度是指地震在地面造成的实际影响,表示地面运动的强度,也就是破坏程度。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不同的地方会表现出不同的强度,也就是破坏程度。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不同的地方会表现出不同的烈度。烈度一般分为12°,它是根据人们的感觉和地震时地表产生的变动,还有对建筑物的影响来确定的。

一般情况下仅就烈度和震源、震级间的关系来说,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烈度也越大。

震级

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通常用字母M表示,它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有关。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也就是说,一个6级地震相当于32个5级地震,而1个7级地震则相当于1000个5级地震。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震的震级为8.9级。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弱震震级小于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以上发震时刻、震级、震中统称为“地震三要素”。

地震烈度

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为了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一地震烈度。地震烈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以及震区的土质条件等有关。

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

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它所造成的破坏,在不同的地区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一次地震,可以划分出好几个烈度不同的地区。这与一颗炸弹爆后,近处与远处破坏程度不同道理一样。炸弹的炸药量,好比是震级;炸弹对不同地点的破坏程度,好是烈度。

我国把烈度划分为十二度,不同烈度的地震,其影响和破坏大体如下:

小于三度人无感觉,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到;

三度在夜深人静时人有感觉;

四~五度睡觉的人会惊醒,吊灯摇晃;

六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

七~八度房屋受到破坏,地面出现裂缝;

九~十度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

十一~十二度毁灭性的破坏;

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级为7.8级,震中烈度为十一度;受唐山地震的影响,天津市地震烈度为八度,北京市烈度为六度,再远到石家庄、太原等就只有四至五度了。

6. 地震的等级是怎么计算的

震级

震级是表 征地 震强 弱的量度 , 通常用字母M表 ,它与地震所释 放的能量 有关。 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 美 国 投 掷 在 日 本 广 岛的 原 子 弹 所 具有的 能量。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 相 差大约32倍;每 相差 2.0级, 能量相差约1000倍 。也就是说,一个6级地震 相当于32个5级地震,而1个7级地 震则相当于1000个5级地震。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震的震级为8.9级。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弱震震级小 于3级。 如果震源 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 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 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 震源 深度、 震中 距等多 种因素有关。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以上发震时刻、震级、震中统称为“地震三要素”。

地震烈度

同样大小 的地 造成的破坏不一定 同;同一次地震, 不同的地方 造成 破坏也不一样 。为了衡量地震 的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一地震烈度。地震烈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以及震区的土质条件等有关。

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

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它所造成的破坏,在不同的地区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一次地震,可以划分出好几个烈度不同的地区。这与一颗 炸 弹 爆后,近处与远处破坏程度不同道理一样。炸 弹 的炸 药量,好比是 震级;炸 弹 对不同地 点的破坏 程度,好 是烈度。

我国把烈度 划分为十二 度,不同烈 度的地震,其 影响和 破坏大体如下:

小于三度人无感觉,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到;

三度在夜深人静时人有感觉;

四~五度睡觉的人会惊醒,吊灯摇晃;

六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

七~八度房屋受到破坏,地面出现裂缝;

九~十度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

十一~十二度毁 灭性 的破 坏;

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级为 7.8级,震中烈度为十一 度;受唐山地震 的影响,天津市地震烈度为八度,北京市烈 度为六度,再远 到石家庄、太 原等就只 有四至五 度了。

7. 地震的级别是如何计算的他的计算标准是什么

震级
强弱的量度,通常用字母M表示,它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有关。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945年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X"表示震级):
①一般将X<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
②1≤X<3
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③3≤X<4.5
级的称为有感地震,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④4.5
≤X<6级的称为中强震,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⑤6
≤X<7级的称为强震;
⑥7≤X<8
级的称为大地震;
⑦8≤X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
同时把“发震时刻、震级、震中”统称为地震三要素

8. 地震力的计算过程

(一)地震力与地震层间位移比的理解与应用

⑴规范要求:《抗震规范》第3.4.2和3.4.3条及《高规》第4.4.2条均规定:其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上部相邻楼层侧向刚度的70%或其上相邻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

⑵计算公式:Ki=Vi/Δui

⑶应用范围:

①可用于执行《抗震规范》第3.4.2和3.4.3条及《高规》第4.4.2条规定的工程刚度比计算。

②可用于判断地下室顶板能否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

(二)剪切刚度的理解与应用

⑴规范要求:

①《高规》第E.0.1条规定:底部大空间为一层时,可近似采用转换层上、下层结构等效剪切刚度比γ表示转换层上、下层结构刚度的变化,γ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γ不应大于3,抗震设计时γ不应大于2.计算公式见《高规》151页。

②《抗震规范》第6.1.14条规定: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室结构的侧向刚度与上部结构的侧向刚度之比不宜小于2.其侧向刚度的计算方法按照条文说明可以采用剪切刚度。计算公式见《抗震规范》253页。

⑵SATWE软件所提供的计算方法为《抗震规范》提供的方法。

⑶应用范围:可用于执行《高规》第E.0.1条和《抗震规范》第6.1.14条规定的工程的刚度比的计算。

(三)剪弯刚度的理解与应用

⑴规范要求:

①《高规》第E.0.2条规定:底部大空间大于一层时,其转换层上部与下部结构等效侧向刚度比γe可采用图E所示的计算模型按公式(E.0.2)计算。γe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γe不应大于2,抗震设计时γe不应大于1.3.计算公式见《高规》151页。

②《高规》第E.0.2条还规定:当转换层设置在3层及3层以上时,其楼层侧向刚度比不应小于相邻上部楼层的60%。

⑵SATWE软件所采用的计算方法:高位侧移刚度的简化计算

⑶应用范围:可用于执行《高规》第E.0.2条规定的工程的刚度比的计算。

(四)《上海规程》对刚度比的规定

《上海规程》中关于刚度比的适用范围与国家规范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

⑴《上海规程》第6.1.19条规定:地下室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时,地下室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上部楼层刚度的1.5倍。

⑵《上海规程》已将三种刚度比统一为采用剪切刚度比计算。

(五)工程算例:

⑴工程概况:某工程为框支剪力墙结构,共27层(包括二层地下室),第六层为框支转换层。结构三维轴测图、第六层及第七层平面图如图1所示(图略)。该工程的地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加速度为0.3g.

⑵1~13层X向刚度比的计算结果:

由于列表困难,下面每行数字的意义如下:以“/”分开三种刚度的计算方法,第一段为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比的算法,第二段为剪切刚度,第三段为剪弯刚度。具体数据依次为:层号,RJX,Ratx1,薄弱层/RJX,Ratx1,薄弱层/RJX,Ratx1,薄弱层。

其中RJX是结构总体坐标系中塔的侧移刚度(应乘以10的7次方);Ratx1为本层塔侧移刚度与上一层相应塔侧移刚度70%的比值或上三层平均刚度80%的比值中的较小者。具体数据如下:

1,7.8225,2.3367,否/13.204,1.6408,否/11.694,1.9251,否

2,4.7283,3.9602,否/11.444,1.5127,否/8.6776,1.6336,否

3,1.7251,1.6527,否/9.0995,1.2496,否/6.0967,1.2598,否

4,1.3407,1.2595,否/9.6348,1.0726,否/6.9007,1.1557,否

5,1.2304,1.2556,否/9.6348,0.9018,是/6.9221,0.9716,是

6,1.3433,1.3534,否/8.0373,0.6439,是/4.3251,0.4951,是

7,1.4179,2.2177,否/16.014,1.3146,否/11.145,1.3066,否

8,0.9138,1.9275,否/16.014,1.3542,否/11.247.1.3559,否

9,0.6770,1.7992,否/14.782,1.2500,否/10.369,1.2500,否

10,0.5375,1.7193,否/14.782,1.2500,否/10.369,1.2500,否

11,0.4466,1.6676,否/14.782,1.2500,否/10.369,1.2500,否

12,0.3812,1.6107,否/14.782,1.2500,否/10.369,1.2500,否13,0.3310,1.5464,否/14.782,1.2500,否/10.369,1.2500,否

注1:SATWE软件在进行“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比”的计算时“地下室信息”中的“回填土对地下室约束相对刚度比”里的值填“0”;

注2:在SATWE软件中没有单独定义薄弱层层数及相应的层号;

注3:本算例主要用于说明三种刚度比在SATWE软件中的实现过程,对结构方案的合理性不做讨论。

⑶计算结果分析

①按不同方法计算刚度比,其薄弱层的判断结果不同。

②设计人员在SATWE软件的“调整信息”中应指定转换层第六层薄弱层层号。指定薄弱层层号并不影响程序对其它薄弱层的自动判断。

③当转换层设置在3层及3层以上时,《高规》还规定其楼层侧向刚度比不应小于相邻上部楼层的60%。这一项SATWE软件并没有直接输出结果,需要设计人员根据程序输出的每层刚度单独计算。例如本工程计算结果如下:

1.3433×107/(1.4179×107)=94.74%>60%

满足规范要求。

④地下室顶板能否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的判断:

a)采用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比

=4.7283×107/(1.7251×107)=2.74>2

地下室顶板能够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

b)采用剪切刚度比

=11.444×107/(9.0995×107)=1.25<2

地下室顶板不能够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

⑤SATWE软件计算剪弯刚度时,H1的取值范围包括地下室的高度,H2则取等于小于H1的高度。这对于希望H1的值取自0.00以上的设计人员来说,或者将地下室去掉,重新计算剪弯刚度,或者根据程序输出的剪弯刚度,人工计算刚度比。以本工程为例,H1从0.00算起,采用刚度串模型,计算结果如下:

转换层所在层号为6层(含地下室),转换层下部起止层号为3~6,H1=21.9m,转换层上部起止层号为7~13,H2=21.0m.

K1=[1/(1/6.0967+1/6.9007+1/6.9221+1/4.3251)]×107=1.4607×107

K2=[1/(1/11.145+1/11.247+1/10.369)×107=1.5132×107

Δ1=1/K1 ; Δ2=1/K2

则剪弯刚度比γe=(Δ1×H2)/(Δ2×H1)=0.9933

(六)关于三种刚度比性质的探讨

⑴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比:是一种与外力有关的计算方法。规范中规定的Δui不仅包括了地震力产生的位移,还包括了用于该楼层的倾覆力矩Mi产生的位移和由于下一层的楼层转动而引起的本层刚体转动位移。

⑵剪切刚度:其计算方法主要是剪切面积与相应层高的比,其大小跟结构竖向构件的剪切面积和层高密切相关。但剪切刚度没有考虑带支撑的结构体系和剪力墙洞口高度变化时所产生的影响。

⑶剪弯刚度:实际上就是单位力作用下的层间位移角,其刚度比也就是层间位移角之比。它能同时考虑剪切变形和弯曲变形的影响,但没有考虑上下层对本层的约束。

三种刚度的性质完全不同,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也正因为如此,规范赋予了它们不同的适用范围。

9. 地震力的计算过程 给出公式和概念,

(一)地震力与地震层间位移比的理解与应用
⑴规范要求:《抗震规范》第3.4.2和3.4.3条及《高规》第4.4.2条均规定:其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上部相邻楼层侧向刚度的70%或其上相邻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
⑵计算公式:Ki=Vi/Δui
⑶应用范围:
①可用于执行《抗震规范》第3.4.2和3.4.3条及《高规》第4.4.2条规定的工程刚度比计算.
②可用于判断地下室顶板能否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
(二)剪切刚度的理解与应用
⑴规范要求:
①《高规》第E.0.1条规定:底部大空间为一层时,可近似采用转换层上、下层结构等效剪切刚度比γ表示转换层上、下层结构刚度的变化,γ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γ不应大于3,抗震设计时γ不应大于2.计算公式见《高规》151页.
②《抗震规范》第6.1.14条规定: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室结构的侧向刚度与上部结构的侧向刚度之比不宜小于2.其侧向刚度的计算方法按照条文说明可以采用剪切刚度.计算公式见《抗震规范》253页.
⑵SATWE软件所提供的计算方法为《抗震规范》提供的方法.
⑶应用范围:可用于执行《高规》第E.0.1条和《抗震规范》第6.1.14条规定的工程的刚度比的计算.
(三)剪弯刚度的理解与应用
⑴规范要求:
①《高规》第E.0.2条规定:底部大空间大于一层时,其转换层上部与下部结构等效侧向刚度比γe可采用图E所示的计算模型按公式(E.0.2)计算.γe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γe不应大于2,抗震设计时γe不应大于1.3.计算公式见《高规》151页.
②《高规》第E.0.2条还规定:当转换层设置在3层及3层以上时,其楼层侧向刚度比不应小于相邻上部楼层的60%.
⑵SATWE软件所采用的计算方法:高位侧移刚度的简化计算
⑶应用范围:可用于执行《高规》第E.0.2条规定的工程的刚度比的计算.
(四)《上海规程》对刚度比的规定
《上海规程》中关于刚度比的适用范围与国家规范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
⑴《上海规程》第6.1.19条规定:地下室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时,地下室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上部楼层刚度的1.5倍.
⑵《上海规程》已将三种刚度比统一为采用剪切刚度比计算.
(五)工程算例:
⑴工程概况:某工程为框支剪力墙结构,共27层(包括二层地下室),第六层为框支转换层.结构三维轴测图、第六层及第七层平面图如图1所示(图略).该工程的地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加速度为0.3g.
⑵1~13层X向刚度比的计算结果:
由于列表困难,下面每行数字的意义如下:以“/”分开三种刚度的计算方法,第一段为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比的算法,第二段为剪切刚度,第三段为剪弯刚度.具体数据依次为:层号,RJX,Ratx1,薄弱层/RJX,Ratx1,薄弱层/RJX,Ratx1,薄弱层.
其中RJX是结构总体坐标系中塔的侧移刚度(应乘以10的7次方);Ratx1为本层塔侧移刚度与上一层相应塔侧移刚度70%的比值或上三层平均刚度80%的比值中的较小者.具体数据如下:
1,7.8225,2.3367,否/13.204,1.6408,否/11.694,1.9251,否
2,4.7283,3.9602,否/11.444,1.5127,否/8.6776,1.6336,否
3,1.7251,1.6527,否/9.0995,1.2496,否/6.0967,1.2598,否
4,1.3407,1.2595,否/9.6348,1.0726,否/6.9007,1.1557,否
5,1.2304,1.2556,否/9.6348,0.9018,是/6.9221,0.9716,是
6,1.3433,1.3534,否/8.0373,0.6439,是/4.3251,0.4951,是
7,1.4179,2.2177,否/16.014,1.3146,否/11.145,1.3066,否
8,0.9138,1.9275,否/16.014,1.3542,否/11.247.1.3559,否
9,0.6770,1.7992,否/14.782,1.2500,否/10.369,1.2500,否
10,0.5375,1.7193,否/14.782,1.2500,否/10.369,1.2500,否
11,0.4466,1.6676,否/14.782,1.2500,否/10.369,1.2500,否
12,0.3812,1.6107,否/14.782,1.2500,否/10.369,1.2500,否13,0.3310,1.5464,否/14.782,1.2500,否/10.369,1.2500,否
注1:SATWE软件在进行“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比”的计算时“地下室信息”中的“回填土对地下室约束相对刚度比”里的值填“0”;
注2:在SATWE软件中没有单独定义薄弱层层数及相应的层号;
注3:本算例主要用于说明三种刚度比在SATWE软件中的实现过程,对结构方案的合理性不做讨论.
⑶计算结果分析
①按不同方法计算刚度比,其薄弱层的判断结果不同.
②设计人员在SATWE软件的“调整信息”中应指定转换层第六层薄弱层层号.指定薄弱层层号并不影响程序对其它薄弱层的自动判断.
③当转换层设置在3层及3层以上时,《高规》还规定其楼层侧向刚度比不应小于相邻上部楼层的60%.这一项SATWE软件并没有直接输出结果,需要设计人员根据程序输出的每层刚度单独计算.例如本工程计算结果如下:
1.3433×107/(1.4179×107)=94.74%>60%
满足规范要求.
④地下室顶板能否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的判断:
a)采用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比
=4.7283×107/(1.7251×107)=2.74>2
地下室顶板能够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
b)采用剪切刚度比
=11.444×107/(9.0995×107)=1.25<2
地下室顶板不能够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
⑤SATWE软件计算剪弯刚度时,H1的取值范围包括地下室的高度,H2则取等于小于H1的高度.这对于希望H1的值取自0.00以上的设计人员来说,或者将地下室去掉,重新计算剪弯刚度,或者根据程序输出的剪弯刚度,人工计算刚度比.以本工程为例,H1从0.00算起,采用刚度串模型,计算结果如下:
转换层所在层号为6层(含地下室),转换层下部起止层号为3~6,H1=21.9m,转换层上部起止层号为7~13,H2=21.0m.
K1=[1/(1/6.0967+1/6.9007+1/6.9221+1/4.3251)]×107=1.4607×107
K2=[1/(1/11.145+1/11.247+1/10.369)×107=1.5132×107
Δ1=1/K1 ; Δ2=1/K2
则剪弯刚度比γe=(Δ1×H2)/(Δ2×H1)=0.9933
(六)关于三种刚度比性质的探讨
⑴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比:是一种与外力有关的计算方法.规范中规定的Δui不仅包括了地震力产生的位移,还包括了用于该楼层的倾覆力矩Mi产生的位移和由于下一层的楼层转动而引起的本层刚体转动位移.
⑵剪切刚度:其计算方法主要是剪切面积与相应层高的比,其大小跟结构竖向构件的剪切面积和层高密切相关.但剪切刚度没有考虑带支撑的结构体系和剪力墙洞口高度变化时所产生的影响.
⑶剪弯刚度:实际上就是单位力作用下的层间位移角,其刚度比也就是层间位移角之比.它能同时考虑剪切变形和弯曲变形的影响,但没有考虑上下层对本层的约束.
三种刚度的性质完全不同,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也正因为如此,规范赋予了它们不同的适用范围.

10. 地震的震级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通常人们用震级来描述地震的大小。 地震震级是对地震本身大小的相对量度,用M 表示,强制性国家标准GB 17740—1999《地震震级的规定》规定了我国地震震级的计算和使用要求,即通过地震面波质点运动最大值(A/T)max进行测定,计算公式如下:
M = lg(A/T)max + 1.66 lgΔ + 3.5
式中:A——地震面波最大地动位移,取两个水平分向地动位移的矢量和,单位为微米(μm);
T——相应周期,单位为秒(s);
Δ——震中距,单位为度(°)。测量最大地动位移的两个水平分量时,要取同一时刻或周期相差在八分之一周之内的振动。若两分量周期不一致,则取加权和:
T=(TNAN+TEAE)/(AN+AE)式中:
AN——南北分量地动位移,单位为微米(μm);
AE——东西分量地动位移,单位为微米(μm);
TN——AN的相应周期,单位为秒(s);
TE——AE的相应周期,单位为秒(s)。
在实际的地震观测工作中,地震震级M应根据多个台站测定结果的平均值确定。 该标准还规定,各级地震部门提供地震信息,新闻机构报道我国地震新闻,各级政府发布地震预报,各级地震部门制定监测预报方案、防震减灾措施时以及在各种社会应用中,均应使用该标准规定的M来表示地震震级。

阅读全文

与地震常用的计算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2己烯和戊烷的鉴别方法 浏览:939
如何用绳子做蝴蝶结的方法 浏览:367
vivo手机语音控制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247
足外翻治疗方法如何治疗 浏览:382
做小扇子的简单方法 浏览:226
医美洗脸的正确方法 浏览:37
脑膜炎引起瘫痪哪里可以治疗方法 浏览:632
桥梁搭建方法视频 浏览:344
哮喘的长期治疗方法 浏览:30
如何处理活的大龙虾的方法 浏览:264
新手机密码锁定方法 浏览:583
水晶玉器真假鉴别方法 浏览:31
如何只用一种方法就能减肥 浏览:107
什么是大学计算方法 浏览:705
敏感肌怎样才能好有哪些方法 浏览:747
面对问题要能够找到解决方法作文 浏览:381
毛豆的种植方法和技术视频 浏览:437
全自动免疫荧光分析仪操作方法 浏览:974
如何挑选牛仔裤的裁剪方法 浏览:363
甲亢的常用诊断方法 浏览: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