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计算方法 > 平原区与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方法

平原区与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方法

发布时间:2022-08-24 05:13:39

A. 地下水资源量的统计与可靠性分析

一、地下水资源的统计及分布

地下水资源统计主要是对各计算区(地下水系统)及各省辖市的浅层潜水(微承压水)及深层承压水资源按矿化度分级进行的资源统计。统计结果分别见表2-15、表2-16及表2-17。

全省浅层潜水(微承压水)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总量为164.58×108m3/a,可采资源量为163.01×108m3/a;深层承压水可开采资源量为10.47×108m3/a(均为淡水资源),弹性储存资源总量为766.37×108m3/a。其中浅层地下水可开采淡水、微咸水及半咸水资源量所占比例见图2-1。

图2-1 浅层水可开采资源构成比例图

二、地下水资源量分布特征(一)浅层地下水资源量分布

地下水资源区域分布一般采用模数表示,平原区地下水资源模数平均12.18×104m3/(km2·a),总体分布具有北部大、南部小的特点。一般来讲,水文地质条件较好的地区,如黄河沿岸影响带、太行山前冲洪积扇、淮河及其较大支流河谷地带等,水资源相对较丰富。豫北安阳河、沁河等河口冲洪积扇,含水层颗粒粗、厚度大,水位埋藏浅,补给条件优越,地下水资源模数大于30×104m3/(km2·a);黄河沿岸影响带,宽度25~50km,包气带岩性以亚砂土、粉细砂为主,含水层主要为中细砂、细砂为主,水位埋深小于4m,受黄河水常年补给影响,资源亦较为丰富,资源模数(20~30)×104m3/(km2·a);黄河影响带南北两侧郑州—新郑—中牟及原阳—长垣—范县一带,地下水资源模数(15~20)×104m3/(km2·a);济源—焦作—新乡—濮阳北部一带及许昌—尉氏—周口—商丘一带,包气带岩性以亚砂土、亚黏土互层为主,水位埋深北部一般大于6m,南部为4~6m,补给条件稍差,资源模数一般为(10~15)×104m3/(km2·a)。豫西宏农-青龙涧河地下水系统资源模数一般也为(10~15)×104m3/(km2·a);淮河以北的淮河冲洪积平原,包气带岩性以亚黏土为主,淮河及其支流河谷地带地下水资源较丰富,其余资源模数一般为(5~10)×104m3/(km2·a),淮河南岸信阳-固始一带岗区,沟谷发育,切割较深,地形坡度大,包气带岩性以黏性土及黏土为主,地下水位埋深一般小于4m,入渗补给条件差,资源模数一般小于5×104m3/(km2·a);南阳盆地地下水资源一般为(6~8)×104m3/(km2·a),西部山前岗区及太行山前局部岗区,资源模数一般小于5×104m3/(km2·a)。

表2-15 各计算区地下水资源按矿化度分级统计表

续表

表2-16 河南省各省辖市浅层地下水资源按矿化度分级统计表

续表

表2-17 河南省各省辖市深层地下水可开采资源及弹性储存资源量统计表

山区岩溶水分布区,地下水资源丰富,豫北太行山区资源模数一般(15~25)×104m3/(km2·a),局部大于30×104m3/(km2·a),豫中嵩箕山区资源模数一般(15~20)×104m3/(km2·a),豫西一般(10~15)×104m3/(km2·a);其他广大基岩地区,地下水资源较贫乏,资源模数一般小于5×104m3/(km2·a)。

按照地下水矿化度分级,全省范围内矿化度大于1g/l的微咸水及半咸水,总面积为4920km2,主要分布在平原区,山区全部为淡水。淡水(<1g/l)、微咸水(1.0~3.0g/l)及半咸水(3.0~5.0g/l)分布面积分别为162087km2、3795km2、1125km2,分别占全省总面积的97%、2%及1%,占平原区总面积的95%、3%及2%。平原区微咸水及半咸水主要集中分布在黄河冲积平原前缘地带,其分布范围是黄河北:卫河以东、延津、长垣县以北;黄河以南:罗王、仇楼、太康县一线以东,鄢陵县以南、周口、淮阳、郸城县以北。

(二)深层地下水资源分布

深层地下水资源主要分布在平原区,资源丰富的地区主要位于卫河冲洪积平原及黄河影响带,可开采资源模数为(1.5~2.0)×104m3/(km2·a),其次为黄河影响带外围的南北,资源模数一般为(1.0~1.5)×104m3/(km2·a),淮河冲洪积平原一般为(0.5~1.0)×104m3/(km2·a),南阳盆地一般小于0.5×104m3/(km2·a)。

从行政区分布来看,郑州、开封两市资源丰富,可开采资源模数为(2.0~3.0)×104m3/(km2·a);南阳市资源贫乏,资源模数小于0.5×104m3/(km2·a);周口、商丘及信阳三市,资源较贫乏,资源模数为(0.5~1.0)×104m3/(km2·a);其他大部分地市资源较为丰富,模数为(1.0~2.0)×104m3/(km2·a)。

三、主要水文地质参数的可靠性分析

浅层地下水资源评价利用的最主要参数是降水入渗补给系数(α)、给水度(μ)。本次给水度的计算不但利用地下水水位动态监测资料,采用图解法进行求解,还利用浅层水与水面蒸发强度及地下水位埋深的关系进行计算,并结合前人普查、水源地勘查成果,综合确定了各岩性不同计算区的给水度,可靠程度较高;大气降水入渗补给系数,采用1980~1999年长系列水位动态资料重新计算,并结合郑州、商丘两均衡试验场资料及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普查和最新的水源地勘探成果确定,合理可靠。

深层地下水资源评价最主要的参数是弹性比释水系数,本次虽未重新进行抽水试验,但参数选取是根据1:20万水文地质普查、30余个县市地下水资源评价报告及最新的水源地勘探抽水试验资料而确定,可靠性较高。

四、地下水资源量的合理性分析

1981年完成的河南省浅层地下水资源评价(第一轮),对山区仅计算了天然资源,故两次评价的全省可开采资源量无法进行比较,仅比较其天然资源,见表2-18。

根据表2-18,本次评价计算的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总量较第一轮评价结果减少了14.86×108m3/a,主要是平原岗地减少12.77×108m3/a,山区地下水资源量还略有增加。

表2-18 浅层地下水天然资源量比较表单位:108m3/a

平原区地下水天然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气象因素及地下水位变动影响所致。近10多年来大气降水减少,地下水开采量大幅度增加,导致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埋深加大,入渗条件改变,相应降水入渗系数亦减少,导致地下水补给资源量减少;另外,近年来因渠道多加以护砌,渠系渗漏大幅减少。按历年大气降水量资料分析,大气降水量减少趋势明显,20世纪80年代以前降水量偏大,80年代以后降水量减少。据1997年《河南省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报告》,1956~1979年全省平均降水量为788.8m m; 1984~1993年全省平均降水量为745.0m m,减少5.5%; 1993年以后降水量较前期还有减少,1980年以后的降水量较以前降水量减少比例要大于5.5%,对地下水天然补给量的影响应大于此数值。从地下水位埋深分析,1974年地下水位埋深小于4m的地区面积为64404km2,大于8m的地区面积为696km2; 1993年地下水位埋深小于4m 地区的面积减小到31491km2,即减少50%以上,而水位埋深大于8m 地区的面积,反而增加到9158km2,即扩大近15倍;1999年地下水位埋深小于4m 地区的面积进一步减少到26276km2,而水位埋深大于8m 地区的面积增加到13537km2,对大气降水入渗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虽然1981年地下水资源评价时地下水位埋深小于4m 是按4m 计算降水入渗量,现在水位埋深大于8m 地区面积增加较多,故从降水量的减少和水位埋深变化两项因素分析,足以说明平原岗地区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量的减少是合理的。

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变化,主要是两次评价方法的不同:上次地下水资源评价是利用水文资料分析,本次地下水资源评价是以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为基础进行的评价,研究程度和精确度均有提高,计算的天然资源量有所增大,合乎实际。

B. 山前倾斜平原区地下水资源计算

一、地下水均衡计算

(一)地下水均衡计算条件

1.计算范围

全淡水区,即山区和平原界线以南,咸淡水界线以北,面积2062.47km2

鉴于各类含水层中的地下水,有着较密切的水力联系,在任何一种含水层取水,都是开采本区地下水总资源的一部分。因此,水均衡计算时将各含水层视为整体。

2.计算方法

均衡法。

3.均衡计算年份

从1991~2000年降雨量资源来看,1997年为枯水年,为了使地下水多年均衡计算的各项参数有可靠的保证,选择1997年典型年为均衡期,进行水均衡计算。

4.计算单元的划分

在水文地质亚区划分的基础上,根据含水层综合岩性划分成10个均衡计算单元(图7-1)。

图7-1 地下水计算单元图

(二)地下水均衡计算公式

根据水量均衡原理,地下水补给量与排泄量之差应等于地下水储存变化量。区域水均衡补给要素中,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项,其次为山区侧向径流流入量、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农田灌溉渗漏补给量等。排泄要素中,人工开采为主要排泄项,其次为侧向径流流出量及潜水蒸发量。由于地下水的长期开采,地下水位在绝大部分地区已经超过潜水蒸发极限深度,因此潜水蒸发量很小。地下水均衡计算公式如下:

华北平原地下水潜力调查及评价方法研究

式中:Q储变——地下水储存量的变化量(亿m3·a-1);

Q降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亿m3·a-1);

Q井灌渗——井灌回渗补给量(亿m3·a-1);

Q表灌渗——地表水灌溉渗漏补给量(亿m3·a-1);

Q渠渗——渠道渗漏补给量(亿m3·a-1);

Q侧入——侧向径流流入量(亿m3·a-1);

Q库渗——水库渗漏补给量(亿m3·a-1);

Q河渗——河流渗漏补给量(亿m3·a-1);

Q矿渗——矿坑排水渗漏补给量(亿m3·a-1);

Q开采——地下水开采量(亿m3·a-1);

Q侧出——侧向径流流出量(亿m3·a-1);

Q蒸发——潜水蒸发量(亿m3·a-1)。

(三)地下水均衡项计算

1.地下水储变量计算

(1)计算公式:

华北平原地下水潜力调查及评价方法研究

式中:Q储变——地下水储存量的变化量(亿m3·a-1);

μ———地下水位变动带岩层给水度;

Δh——单元地下水位年变差(m);

F——单元面积(km2)。

(2)各项确定:

1)给水度(μ)确定:经过多年地质勘察、供水勘察、水资源中长期规划等工作,唐山地区第四系地质参数已建立了系列值,参考前人成果资料,本次水位变动带不同岩性给水度采用值见表7-3、图7-2。在此基础上给出各计算单元的给水度。

表7-3 不同岩性给水度

2)地下水位年变差(Δh)的确定。1997年为均衡计算年份,根据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计算出1997年末水位与1996年末水位差值即为Δh值,进一步给出各计算单元的水位年变差。

3)计算单元面积(F)。利用MAPGIS计算单元面积。

(3)计算结果:1997年还乡河陡河流域水文地质亚区储变量为-2.5108亿m3,沙河流域水文地质亚区储变量为-1.3970亿m3,总储变量为-3.9077亿m3。储变量计算结果见表7-4。

图7-2 水位变动带岩性分区图

表7-4 地下水储变量计算表

2.地下水补给量的计算

(1)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计算:

1)计算公式:

华北平原地下水潜力调查及评价方法研究

式中:Q降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亿m3·a-1);

P——单元降水量(mm);

α——单元降水入渗补给系数;

F——单元面积(km2)。

2)各项确定:

A.降雨入渗补给系数(α)的确定。由于降雨入渗补给受降雨量、岩性和地下水位等因素的影响,降雨入渗补给系数是一个变量,同岩性、同降雨量情况下,随地下水位埋深的增大,降雨入渗补给系数会达到一个最大值,之后将趋于减小或变为常量。

由于本区地下水埋深较20世纪80年代下降很多,其中山前倾斜平原上部下降2~10m,唐山市下降尤为剧烈,倾斜平原下部下降0.5~1m,局部持平。所以,降水入渗补给系数总体下降,因此,根据包气带岩性及结构、水位埋深、地形地貌等因素,参考前人成果资料,对降雨入渗补给系数进行调整,对于计算单元内有市内建筑的,按面积比例平均估算(图7-3)。本次降雨入渗补给系数采用值见表7-5。综合不同降水入渗补给系数给出各计算分区的降雨入渗补给系数。

图7-3 包气带岩性分区图

表7-5 降水入渗补给系数表

B.单元降雨量(P)的确定。根据各县降雨量等值线求取各单元降雨量平均值。

C.计算单元面积(F)。利用MAPGIS计算单元面积。

3)计算结果(表7-6):1997年还乡河陡河流域水文地质亚区降水入渗补给量为0.8781亿m3/a,沙河流域水文地质亚区降水入渗补给量为0.7437亿m3/a,全淡水区降水入渗补给量为1.6218亿m3/a。

表7-6 降雨入渗补给量计算表

(2)井灌回渗补给量(Q井灌渗):

华北平原地下水潜力调查及评价方法研究

式中:Q农灌——农业开采量/(亿m3·a-1);

β———井灌回归系数。

本研究区基本为地下水灌溉,有回渗的开采主要为农田灌溉和林果灌溉开采,参照前人资料,井灌回渗系数还乡河陡河流域水文地质亚区采用0.16,沙河流域水文地质亚区采用0.17。计算得还乡河陡河流域水文地质亚区井灌回渗补给量为0.4297亿m3/a,沙河流域水文地质亚区井灌回渗补给量为0.3912亿m3/a,全区地下水灌溉回渗补给量为0.8209亿m3/a。计算结果见表7-7。

表7-7 井灌回渗补给量计算成果表

(3)地表水灌溉渗漏补给量(Q表灌渗):利用渠系引地表水灌溉,引入田间的地表水量为渠首引水量减去渠系损耗量。利用田间灌溉入渗系数,还乡河陡河流域水文地质亚区为0.16,沙河流域水文地质亚区地下水为0.17(表7-8)。

表7-8 地表水灌溉渗漏补给量计算成果表

(4)地下水侧向径流流入量(Q侧入):沿各计算分区的边界切割断面,依据含水层厚度及岩性不同分段计算。

华北平原地下水潜力调查及评价方法研究

式中:K——含水层渗透系数(m·d-1);

I——水力坡度(‰);

H——含水层厚度(m);

B——断面宽度(m);

t——计算时段(d)。

水力坡度I由1997年地下水等水位线图计算得出。含水层厚度H为计算深度内饱水带含水层平均厚度。断面宽度从1∶10万地理底图量得。含水层平均厚度、平均渗透系数根据钻孔和机井资料得出,平均渗透系数为各含水层厚度与渗透系数的加权平均值。计算结果见表7-9。

表7-9 地下水侧向径流流入量计算成果表

(5)渠系渗漏补给量(Q渠渗):

华北平原地下水潜力调查及评价方法研究

式中:Q渠引——渠首引水量(亿m3·a-1);

N——渠系利用系数(参考前人资料);

γ——渠系渗漏系数。

主要计算主干渠的渗漏量。

计算结果还乡河陡河流域水文地质亚区为0.0563亿m3/a,沙河流域水文地质亚区为0.3708亿m3/a,合计为0.4271亿m3/a(表7-10)。

表7-10 渠系渗漏补给量计算表

(6)水库渗漏补给量(Q库渗):本区水库主要为陡河水库,依据其渗漏补给量专项研究得陡河水库渗漏补给量为0.2108亿 m3/a,其中补给单元的量为 0.1581亿 m3/a,补给单元的量为0.0527亿 m3/a。

(7)河流渗漏补给量(Q河渗):河流渗漏补给系数均采用0.2。1997年还乡河径流量为3.8620亿m3/a,沙河径流量为0.2399亿m3/a,陡河径流量为2.9300亿m3/a。根据各河流在各计算单元的流域长度分配河流渗漏补给量。河流补给还乡河陡河流域水文地质亚区水量为1.3468亿m3/a,补给沙河流域水文地质亚区的量为0.1636亿m3/a,河流对全淡水区的渗漏补给量为1.5104亿m3/a(表7-11)。

表7-11 河流渗漏补给量表

(8)矿坑排水渗漏补给量(Q矿渗):矿坑排水地段渗透系数仍采用农田回渗系数,根据各矿1997年的排水量计算得矿坑渗漏补给量为0.2333亿m3/a(表7-12)。

表7-12 矿坑排水渗漏补给量

3.地下水排泄量的计算

(1)潜水蒸发量(Q蒸发):潜水蒸发与包气带岩性和地下水位埋深有关,1997年地下水位下降剧烈,仅丰润县南部和丰南市西部以及钱营一带地下水位埋深较浅,约为2~3m。潜水蒸发的极限深度定为3.5~4m。将地下水位埋深小于潜水蒸发极限的地段作蒸发强度等值线分区,分区蒸发强度与分区面积乘积即为该区潜水蒸发量(蒸发区分布范围见图7-3)。

华北平原地下水潜力调查及评价方法研究

式中:E——潜水蒸发强度(mm);

F——计算面积(km2);

E0——水面蒸发量(mm);

H——平均水位埋深(m);

M——与表层岩性及植被有关的参数,取M为1。

计算获得潜水蒸发量为0.2024亿m3/a(表7-13)。

表7-13 潜水蒸发量计算表

(2)地下水侧向径流流出量(Q侧出):计算公式与地下水侧向径流流入量计算公式相同。

华北平原地下水潜力调查及评价方法研究

式中:K——含水层渗透系数(m·d-1);

I——水力坡度(‰);

H——含水层厚度(m);

B——断面宽度(m);

t——计算时段(d)。

水力坡度I由1997年地下水等水位线图计算得出。含水层厚度H为计算深度内饱水带含水层平均厚度。计算得地下水侧向流出量为1.8654亿m3/a(表7-14)。

表7-14 地下水侧向径流流出量计算成果表

(3)地下水开采量:地下水开采量包括农业开采量(Q农灌)、城镇工业和生活开采量(Q工业)、农村人畜开采量(Q生活)和矿坑排水量。总开采量为9.3895亿m3/a(表7-15)。

表7-15 地下水开采量统计表

4.均衡计算结果分析

全淡水区补给量与排泄量之差还乡河陡河流域水文地质亚区为-2.6045亿m3/a,沙河流域水文地质亚区为-1.5103亿m3/a,均为负均衡,与地下水储变量的绝对误差分别为0.0937亿m3/a和0.1134亿m3/a,相对误差分别为4%和8%,说明均衡计算的各项较符合实际情况,所采用参数可以作为计算天然补给资源和可开采资源的基础(表7-16)。

表7-16 1997年全淡水区均衡计算成果表(单位:亿m3/a)

二、多年平均地下水天然资源量及可采资源量计算

多年平均(1991~2000年)天然资源量计算仍按均衡计算的分区计算(两个亚区、10个计算单元)。补给项包括: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井灌回渗补给量、地表水灌溉渗漏补给量、渠道渗漏补给量、地下水侧向径流流入量、水库渗漏补给量、河流渗漏补给量、矿坑排水渗漏补给量。天然补给资源量为总补给量减去井灌回渗补给量。计算公式为:

华北平原地下水潜力调查及评价方法研究

多年平均(1991~2000年)可采资源量是利用总补给资源量减去不可夺取的地下水排泄量计算获得,不可夺取的排泄量包括地下水侧向流出量和蒸发量。其中蒸发量以3.5~4m为蒸发极限来计算。计算公式为:

华北平原地下水潜力调查及评价方法研究

各项量的计算方法同前。计算得全淡水区多年平均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量为6.9292亿m3/a,可采资源量为5.5286亿m3/a(表7-17、表7-18)。

表7-17 多年平均全淡水区计算单元分项量表(单位:亿m3/a)

表7-18 多年平均全淡水区地下水资源量模数表

C. 计算水资源评价时,为什么平原区是补给量,山丘区是排泄量

计算水资源评价时,平原区是补给量,山丘区是排泄量的原因是高程因素,水往低处流。
在进行地下水资源量计算时,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只计算排泄量。平原、盆地区地下水资源量,应以计算补给量为主。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地区,应利用排泄量法结合地下水动态资料,进行补给量与排泄量的平衡分析。
在对一般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进行评价时,由于山丘区的构造,岩性,地貌,水文地质条件等都比平原区复杂,而且用来直接计算山丘区地下水补给资源量的资料又十分缺乏,常常无法直接计算各种补给量,而只好采用计算地下水排泄量的办法近似地计算补给量。通常是先分别计算区域的各项排泄量,然后以总排泄量作为地下水资源量。对于有水文站控制的山丘区,河川基流量是通过切割逐日平均流量过程线得到,其余各项排泄量则需由水文地质资料和开采调查资料得到。在地下水开采水平不太高的地区,河川基流量是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的主要组成部分,通常可占80%以上,因此对基流的分割是否合理,决定了地下水资源量计算的精确程度。

D. 内蒙古征文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北部边疆,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经纬度西起东经97°12′,东至东经126°04′,横跨经度28°52′,相隔2 400多公里;南起北纬37°24′,北至北纬53°23′,纵占纬度15°59′,直线距离1 700公里;全区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2.3%,居全国第3位。东、南、西依次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和甘肃8省区毗邻,跨越三北(东北、华北、西北),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接壤,国境线长4 221公里。
[地质]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地层发育齐全,岩浆活动频繁,成矿条件好,矿产资源丰富。以北42°为界,可分为两个I级大地构造单元。42°线以北为天山--内蒙古--兴安地槽区,以南为华北地台区。中、新生代时受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的影响,内蒙古东部地区形成北北东向的构造火山岩带,即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内蒙古存在着两个全国着名的Ⅱ级成矿带,就在这两大工级构造单元接触部轴和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上。前者为华北地台北缘金、铜多金属Ⅱ级成矿带,后者为大兴安岭Ⅱ级铜多金属成矿带。
[地貌] 内蒙古自治区的地貌以蒙古高原为主体,具有复杂多样的形态。除东南部外,基本是高原,占总土地面积的50%左右,由呼伦贝尔高平原、锡林郭勒高平原、巴彦淖尔--阿拉善及鄂尔多斯等高平原组成,平均海拔1 000米左右,海拔最高点贺兰山主峰3556米。高原四周分布着大兴安岭、阴山(狼山、色尔腾山、大青山、灰腾梁)、贺兰山等山脉,构成内蒙古高原地貌的脊梁。内蒙古高原西端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毛乌素等沙漠,总面积 15万平方公里。在大兴安岭的东麓、阴山脚下和黄河岸边,有嫩江西岸平原、西辽河平原 、土默川平原、河套平原及黄河南岸平原。这里地势平坦、 土质肥沃、光照充足、水源丰富,是内蒙古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主要产区。在山地向高平原、平原的交接地带,分布着黄土丘陵和石质丘陵,其间杂有低山、谷地和盆地分布,水土流失较严重。全区高原面积占全区总面积53.4%,山地占 20.9%,丘陵占16.4%,河流、湖泊、水库等水面面积占0.8%。
[气候]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广袤,所处纬度较高,高原面积大,距离海洋较远,边沿有山脉阻隔,气候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有降水量少而不匀,风大,寒暑变化剧烈的特点。大兴安岭北段地区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巴彦浩特--海勃湾--巴彦高勒以西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总的特点是春季气温骤升,,多大风天气,夏季短促而炎热,降水集中,秋季气温剧降,霜冻往往早来,冬季漫长严寒 ,多寒潮天气。全年太阳辐射量从东北向西南递增,降水量由东北向西南递减。年平均气温为 0℃~8℃,气温年差平均在34℃~36℃,日差平均为12℃~16℃。年总降水量50~450毫米,东北降水多,向西部递减。东部的鄂伦春自治旗降水量达486毫米,西部的阿拉善高原年降水量少于50毫米,额济纳旗为37毫米。蒸发量大部分地区都高于l200毫米,大兴安岭山地年蒸发量少于1 200毫米,巴彦淖尔高原地区达3200 毫米以上。内蒙古日照充足 ,光能资源非常丰富, 大部分地区年日照时数都大于2700小时,阿拉善高原的西部地区达 3400小时以上。全年大风日数平均在10~40天,70%发生在春季。其中锡林郭勒、乌兰察布高原达 50天以上;大兴安岭北部山地,一般在l0天以下。沙暴日数大部分地区为 5-20天,阿拉善西部和鄂尔多斯高原地区达20天以上,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的呼鲁赤古特大风日,年均108天。
[水文] 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共有大小河流l 000余条,祖国的第二大河--黄河,由宁夏石咀山附近进入内蒙古,由南向北,围绕鄂尔多斯高原,形成一个马蹄形。其中流域面积在1 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70多条;流域面积大于300平方公里的有258条。有近千个大小湖泊。全区地表水资源为671亿立方米,除黄河过境水外,境内自产水源为371亿立方米,占全国总水量的1.67%。地下水资源为300亿立方米,占全国地下水资源的2.9%。扣除重复水量,全区水资源总量为518亿立方米。年人均占有水量2 370立方米,耕地每公顷平均占有水量l万立方米,平均产水模数为4.4l万立方米/平方公里。内蒙古水资源在地区、时程的分布上很不均匀,且与人口和耕地分布不相适应。东部地区黑龙江流域土地面积占全区的27%,耕地面积占全区的20%,人口占全区的18%,而水资源总量占全区的65%,人均占有水量8 420立方米,为全区均值的3.6倍。中西部地区的西辽河、海滦河、黄河 3个流域总面积占全区的26%,耕地占全区的30%,人口占全区的66%,但水资源仅占全区25%,其中除黄河沿岸可利用部分过境水外,大部分地区水资源紧缺。
[地表水] 内蒙古自治区平均地表年径流量约291亿立方米,占河川径流总量的78%;多年平均径流量为80亿立方米,占河川径流总量的22%。由于河川径流受大气降水及下垫面因素的影响,年径流量地区分布不均,水资源也不平衡,局部地区水量富而有余,而大部分地区干旱缺水。同时,河川径流年内分布 不均,年际间变化比较大。年降水集中在6~8月,汛期径流量占全区径流量的60~80% 。历年间径流量大小不匀,相差很大。年径流量最大与最小的比值,东部林区各河流为4~12;中部各河流为6~22;西部地区各河流高达26以上。此外,从区外流入自治区境内的河川径流量有330.6亿立方米,其中黄河入境的平均年径流量315亿立方米,额济纳河8.4 亿立方米。
[地下水] 内蒙古自治区地下水平均资源量为254亿立方米。山丘区地下水平均年资源量为113亿立方米,占全区地下水资源量44%。其中河川径流量为80亿立方米,占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的7l%。平原区地下水平;均年资源量为172亿立方米,扣除与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的重复计算后,占全区地下水资源量的56%。自治区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受大气降水、下垫面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平原多、山丘区少和内陆河流域更少的特点。自治区平原区扣除与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间的重复计算后的地下水资源模数,一般在5.9~6.5万立方米/平方公里,为山丘区地下水平均水资源模数的2.2~2.7倍。内陆河流域地下水资源模数为1.1万立方米/平方公里,因而地下水资源十分贫乏,只是在内陆闭合盆地的平原或沟谷洼地,地下水才比较富集。全区按自然条件和水系的不同,分为:大兴安岭西麓黑龙江水系地区;呼伦贝尔高平原内陆水系地区;大兴安岭东麓山地丘陵嫩江水系地区;西辽河平原辽河水系地区;阴山北麓内蒙古高平原内陆水系地区;阴山山地、海河、滦河水系地区;阴山南麓河套平原黄河水系地区;鄂尔多斯高平原水系地区;西部荒漠内陆水系地区。
[土壤]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土壤种类较多,其性质和生产性能也各不相同,但其共同特点是土壤形成过程中钙积化强烈,有机质积累较多。根据土壤形成过程和土壤属性,分为9个土纲,22个土类。在9个土纲中,以钙层土分布最少。内蒙古土壤在分布上东西之间变化明显,土壤带基本呈东北--西南向排列,最东为黑土壤地带,向西依次为暗棕壤地带、黑钙土地带、栗钙土地带、棕壤土地带、黑垆土地带、灰钙土地带、风沙土地带和灰棕漠土地带。其中黑土壤的自然肥力最高,结构和水分条件良好,易于耕作,适宜发展农业;黑钙土自然肥力次之,适宜发展农林牧业。
[植被] 内蒙古境内植被由种子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菌类植物、地衣植物等不同植物种类组成。植物种类较丰富,已搜集到的种子植物和蕨类植物共计2 351种,分属于133科,720属。其中引进栽培的有184种,野生植物有2 167种(种子植物2 106种,蕨类植物61种)。植物种类分布不均衡,山区植物最丰富。东部大兴安岭拥有丰富的森林植物及草甸、沼泽与水生植物。中部阴山山脉及西部贺兰山兼有森林、草原植物和草甸、沼泽植物。高平原和平原地区以草原与荒漠旱生型植物为主,含有少数的草甸植物与盐生植物。内蒙古境内草原植被由东北的松辽平原,经大兴安岭南部山地和内蒙古高原到阴山山脉以南的鄂尔多斯高原与黄土高原,组成一个连续的整体,其中:草原植被包括世界着名的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乌兰察布草原、鄂尔多斯草原等。荒漠植被主要分布于伊克昭盟西部、巴彦淖尔盟西部和阿拉善盟。主要由小半灌木盐柴类和矮灌木类组成,共有种子植物1 000多种。植物种类虽不丰富,但地方特有种的优势作用十分明显。
参考资料:http://www.nmg.gov.cn/

E. 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通常以什么估算

地下水资源量的基本概念地下水资源是由地下水的储存量和补给量组成的,评价时还须考虑排泄量和开采量。
通过多种途径(如降水入渗,地表水渗漏等),自外界进入含水层并转化为储存量的水量(以单位时间体积计)。补给量既随气象、水文条件的变化及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而改变,又随排泄条件的变化而改变。
只是当补给和排泄条件相对稳定时,补给量才能保持常量。
通过溢出、蒸发等形式从含水层中排出的流量(以单位时间体积计),虽然这一部分水量已脱离含水层而不再归属于地下水的范畴,但它主要来源于地下水的补给量,故可用以反推补给量。当地下水动态稳定时,排泄量恰等于补给量,储存量不变。
当地下水的动态呈周期性变化时,则每一周期的补给量应等于排泄量和储存量的增量(正或负)之和。

F. 地下水资源类型分布及开发利用现状

一、水文地质分区及地下水资源类型

1.水文地质分区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的地质构造格局、地层岩性及地形地貌组合决定了半岛地区地下水资源的补、径、排、蓄条件及赋存、富集特征。根据水文地质条件的差异,可划分为3个水文地质区,即:鲁西北平原松散岩类水文地质区(Ⅰ区),鲁中南中低山丘陵碳酸盐岩类为主水文地质区(Ⅱ区),鲁东低山丘陵松散岩类、碎屑岩、变质岩类水文地质区(Ⅲ区)(图6-1)。鲁西北(Ⅰ区)和鲁中南(Ⅱ区)的分界以地下水全淡区与咸淡水交错区为界。鲁中南(Ⅱ区)与鲁东(Ⅲ区)的分界北段以弥河东侧地表水与地下水分水岭为界,南段以沭河东侧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分水岭为界。

图6-1 山东半岛城市群水文地质分区图

2.地下水资源类型及分布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地下水类型主要有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承压水、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和基岩裂隙水等。

(1)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

该类型地下水主要分布于鲁西北平原及山间河谷,由山前到平原再到滨海,水文地质条件有明显的变化规律,成岩方式由冲洪积到冲积、海积,含水砂层颗粒由砂砾石变为中细砂、粉细砂、粉砂,富水性由强到弱,含水层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矿化度由低到高,水化学类型由重碳酸盐型到重碳酸-硫酸盐型、重碳酸-氧化物型、氯化物型。

(2)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承压水

该类型地下水分布于鲁中南山区、地表及地下岩溶发育区。由于地形地貌条件的影响,岩层富水性差别很大。石灰岩裸露的低山、丘陵区,地下水深埋,大都为潜水,且岩层富水性差,是严重缺水区。在盆地谷地的中部和单斜构造的前缘,地势较平坦,石灰岩倾伏于第四系之下,地下水丰富,并具承压和自流性质。

(3)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

鲁中南地区主要分布于淄博及沂沭断裂带内,由二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等页岩、砂岩、砂砾岩构成;鲁东地区主要分布于海阳、莱阳、诸诚一带中生代沉积的砂页岩、砂岩、砂砾岩中,该含水岩组含水微弱,单井出水量一般小于100m3/d。

(4)基岩裂隙水

裂隙水接受大气降水渗入补给浅部循环,以下降泉形式排泄补给地表水。该含水层分布面积大,富水性差,只适合分散小量开采。

二、地下水资源量及其分布规律

1.地下水资源量

本节所称地下水资源量系潜水或浅层地下水资源量,即与当地降水和地表水体有直接补排关系的动态水量。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平原区、岩溶山区采用补给量法,一般山区采用排泄量法;平原区主要按矿化度小于2g/L计算,山丘区按矿化度小于1g/L计算。

由于山丘区和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补给的关系,因此分区地下水资源量为山丘区与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和扣除两者之间的重复计算量。2000年山东半岛城市群各市区地下水资源量见综述部分表10。

2.地下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

(1)地下水资源地域分布特征

地下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受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水文地质条件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各地差别很大。总体是平原区大于山丘区,山前平原区大于黄泛平原区,岩溶山区大于一般山区。

1)山丘区地下水一般为基岩裂隙水和岩溶水,补给来源单一,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资源的地区分布随着降水量地区分布的变化和水文地质条件的优劣差异很大。岩溶裂隙较发育的地段,可达(25~30)×104m3/km2·a。在潍弥白浪、胶东半岛、东南沿海以变质岩、岩浆岩、碎屑岩为主的一般山区,岩石坚硬,地下水赋存于风化裂隙和构造裂隙中,储存条件较差,地下水资源模数一般在(8~10)×104m3/km2·a,胶莱大沽山区为降水低值区,地下水资源模数也是最低区,一般在(5~8)×104m3/km2·a。

2)平原区地下水以孔隙水为主,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体,其次是山前侧渗补给。地下水资源的地区分布除与大气降水地区分布、水文地质条件的差异有关外,与人类活动影响程度也有一定关系,所以平原区地下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也十分不均。山前平原区调节库容量大,补给条件好,降水入渗补给量较大,地下水资源模数一般为(15~20)×104m3/km2·a。

(2)地下水资源的年际变化

地下水资源的补给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降水入渗补给量占地下水资源量的近90%,因此地下水资源量与降水量的变化密切相关,地下水资源量的年际变化幅度比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幅度大,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的年际变化幅度大于平原区。降水入渗补给量的年际变化,基本代表地下水资源量的年际变化。

1956~2000年期间,半岛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具有丰、枯交替及连续丰水年和连续枯水年的现象出现,连续丰水年和连续枯水年均出现两次,连续丰水年出现在1956~1979年期间,为1961~1964年、1970~1975年,而连续枯水年却出现在1980~2000年期间,为1981~1983年、1986年~1989年;降水入渗补给量连续低值期和连续高值期也出现在这4个阶段,其变化规律与降水量变化规律基本一致。

三、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综合评价

主要从地下水资源开采量、开发利用程度、剩余量、各类水质供水程度、比例及超采状况进行分析评价。

图6-2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地下水资源利用现状评价(据张宗祜等,2004)

从图6-2可以看出,近30年来,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地下水开采量在不断增多,到1999年八大城市开采量已达40.99×108m3/a。

以1999年度为基准,开采量较大的有:潍坊14.32×108m3/a,济南9.59×108m3/a,淄博9.39×108m3/a;开采量较小的有:日照2.22×108m3/a,威海1.57×108m3/a,东营0.90×108m3/a;居于中间的为:烟台8.14×108m3/a,青岛5.32×108m3/a。以2003年开采量与1999年开采量相比,结果基本相近,如开采量较大的仍是:潍坊13.07×108m3/a,济南13.32×108m3/a,淄博9.96×108m3/a;开采量较小的仍是:日照3.59×108m3/a,威海2.61×108m3/a,东营0.76×108m3/a。这充分说明地下水资源具有多年动态平衡、保持稳定、可持续利用的效益和功能。

从地下水开采程度分析,1999年度的资源量已得到较充分的开采和利用,大多已接近100%的饱和程度,其中青岛、烟台、威海、淄博、潍坊、日照各地都有部分地区严重超采(见图6-3深红色柱),总的剩余量仅有6.20×108m3/a,尚不足总开采量的1/6,其中仅有济南剩余量较大,有2.75×108m3/a,其次为烟台1.36×108m3/a,青岛、东营、淄博都在(0.75~0.65)×108m3/a之间。不仅如此,在潍坊、威海和日照地下水由于超采还出现负增长,如潍坊亏损达2.18×108m3/a,日照亏损0.20×108m3/a,威海亏损0.03×108m3/a。

这些年来,由于各地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地下水总的剩余量严重缺少的形势已有初步的缓解。据2003年统计(见综述部分表11),剩余量已上升达14.97×108m3/a,其中剩余量较大的地区与1999年相似,仍为济南4.24×108m3/a和烟台6.08×108m3/a;与1999年统计不同的是,日照和威海不仅不亏损,反而有了一定的剩余量;由于超采而出现亏损的仍为东营、潍坊,而青岛、淄博则已接近基本平衡状态。

总的来看,本区地下水资源已得到较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尚有一定剩余潜力,但也出现部分严重超采的地段。

根据地区地下水资源分布不均和后备资源不足的现实,应注意适当地调控,以丰补欠,使采补处于平衡状态,在超采地段要严格限制过量开采,同时要挖掘潜力,不断开扩新水源和节约用水,从而使地下水资源能稳定地可持续发展。

以2003年为基准,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地下水分类开采和利用现状见表6-1。

表6-1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2003年度含水岩层开采量统计

从表6-1可以看出,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多以孔隙水与岩溶水为主要供水水源,两者合计已占总开采量的92%,其中孔隙水占73%,岩溶水占19%。

G. 我国河流流量是

水资源量

(一)降水量
我国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呈现北少南多的极不均匀态势,1999年降水量由于气候异常而造成这种北少南多的分布状况更为突出:北方及青藏高原一般为100~600毫米,其中新疆南部和青海西部不足50毫米;南方地区一般为800~1600毫米,部分地区超过2000毫米(见图1)。将1999年降水量与常年比较,除上海、浙北、皖南、赣北、湘北、滇中、新疆中部等地偏多2~5成外,全国其余大部地区偏少或接近常年,其中东北大部、华北中部、陕西北部、河西走廊、淮河流域大部等地偏少2~6成.

(二)地表水资源量

地表水资源量指河流、湖泊、冰川等地表水体的动态水量,用天然河川径流量表示。1999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7204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深286.6毫米,比常年多3.8%,比上年减少16.6%。按流域片计,松辽河片1115亿立方米,比常年少34.3%;海河片92亿立方米,比常年少64.5%;黄河片524亿立方米,比常年少19.6%;淮河片347亿立方米,比常年少50.5%;长江片11126亿立方米,比常年多14.8%(太湖流域323亿立方米,比常年多112.1%);珠江片4379亿立方米,比常年少6.5%;东南诸河片2240亿立方米,比常年多13.1%;西南诸河片5927亿立方米,比常年多11.6%;内陆河片1455亿立方米,比常年多19.2%。
1999年,从国外流入国内的水量为289亿立方米,其中流入新疆、内蒙古境内的为124亿立方米,流入广西、云南、西藏境内的为165亿立方米;从国内流出国境及流入国际界河的水量共7106亿立方米,其中从新疆流出国境的为267亿立方米,从云南、西藏、广西流出国境的为6049亿立方米,从辽、吉、黑、内蒙古4省(自治区)流入国际界河的为790亿立方米;全国入海水量共17461亿立方米,其中北方松辽河、海河、黄河、淮河4个流域片的入海水量为362亿立方米,南方长江、珠江、东南诸河3个流域片的入海水量为17099亿立方米。与上年比较,入境水量变化不大,只减少5亿立方米,而出境水量、入海水量分别减少1130、3860亿立方米。

(三)地下水资源量

地下水资源量指降水、地表水体(含河道、湖库、渠系和渠灌田间)入渗补给地下含水层的动态水量。山丘区采用排泄量法计算,包括河川基流量、山前侧向流出量、潜水蒸发量和地下水开采净消耗量;平原区采用补给量法计算,包括降水入渗补给量、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和山前侧向流入量。在确定流域分区或行政分区的地下水资源量时,扣除了山丘区与平原区地下水资源之间的重复计算量。
1999年全国地下水资源计算面积为939万平方公里(未包括水面面积和矿化度大于2克/升的咸水面积),地下水资源量为8387亿立方米。其中,平原区计算面积为193万平方公里,地下水资源量为1786亿立方米,加上井灌回归补给量后的总补给量为1856亿立方米。

(四)水资源总量

水资源总量指评价区内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地下产水总量(不包括区外来水量),由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相加、扣除两者之间互相转化的重复计算量而得。
1999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8196亿立方米,比常年多2.7%。全国产水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7%,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量为29.7万立方米。
九大流域片1999年水资源总量见表3。与常年比较,松辽河片减少28.6%,海河片减少54.3%,黄河片减少15.8%,淮河片减少38.9%,长江片增加17.2%(太湖流域增加120.9%),珠江片减少6.5%,东南诸河片增加16.8%,西南诸河片增加1.3%,内陆河片增加20.0%。

H. 山区地下水资源计算

一、山区地下水资源计算公式

在以往对山区的工作中,没有投入太多的实物工作量,仅对山间盆地的地下水资源量做过估算,本次在全面调查山区地下水位、开采量的基础上,对整个山区采用排泄量法计算2000年山区地下水天然资源量。

华北平原地下水潜力调查及评价方法研究

式中:Q山区——山区地下水天然资源量(亿m3·a-1);

Q侧排——地下水侧向排泄量(亿m3·a-1);

Q——山区泉流量(亿m3·a-1);

Q开采——山区开采量(亿m3·a-1);

Q蒸发——山区蒸发量(亿m3·a-1)。

(1)沿山区与平原分界线做切割断面,按达西公式计算山区的地下水侧向排泄量。

华北平原地下水潜力调查及评价方法研究

式中:K——含水层渗透系数/m·d-1

I——水力坡度/‰;

H——含水层厚度/m;

B——断面宽度/m;

t——计算时段/d。

华北平原地下水潜力调查及评价方法研究

(2)2000年枯季和丰季泉水的调查资料显示,由于降雨量减少,开采量增大,工作区泉水数量减少,泉流量降低。区内主要有马蹄泉、壮泉、广泉,枯季泉流量分别为235.044m3/h、18m3/h、35.7m3/h,丰季分别为250.978m3/h、18.5m3/h、70.1m3/h,山区泉流量Q平均为0.0314亿m3/a。

(3)山区开采主要发生在山间盆地,2000年因开采量未收集到,所以采用20世纪90年代山区平均开采量为Q开采=0.6625亿m3/a。

(4)从2000年各测点地下水位埋深来看,山区只有榛子镇盆地局部地下水位埋深较浅,依据《冀东平原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报告》,该区潜水蒸发极限深度为3.5~4m。据此圈出蒸发范围,利用经验公式计算山间盆地蒸发量。

华北平原地下水潜力调查及评价方法研究

式中:E——潜水蒸发强度(mm);

F——计算面积(km2);

E0——水面蒸发量(mm);

H——平均水位埋深(m);

M——与表层岩性及植被有关的参数,取M为1。

计算获得山区潜水蒸发量为0.0402亿m3/a(表7-1)。

表7-1 山间盆地地下水蒸发量表

二、山区地下水资源计算结果

山区开采资源采用天然资源减去侧向流出量和山间盆地蒸发量获得,计算结果见表7-2。山区地下水天然资源量为0.9229亿m3/a,可采资源量为0.6939亿m3/a。基岩区基本没有开采,可将泉的排泄量视为基岩区的天然资源量,为0.0314亿m3/a,并将该量近似作为基岩区的可采资源,于是得到山间盆地的天然资源为0.8915亿m3/a,可采资源为0.6625亿m3/a。

表7-2 山区地下水资源量表

I. 滨海平原区地下水资源计算

一、滨海平原区浅层咸水的储存量估算

滨海平原区面积为1897.84km2,地下水为双层结构,上部为咸水,下部为淡水。咸水体底板埋深多在40~80m之间,在该区均开采深层承压淡水,咸水的补给资源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因此,对于咸水体仅计算它的容积储存量。以咸水底板以上咸水含水层的厚度等值线进行分区。根据滨海平原区的岩性特点,将咸水含水层概化为细砂层、亚砂土层和粘土层,岩层给水度依据抽水试验结果和经验数值给出,计算公式如下:

华北平原地下水潜力调查及评价方法研究

式中:Q储存量——咸水储存量(亿m3);

μcp——给水度;

H——计算深度内含水层的厚度(m);

F——计算区面积(km2)。

计算结果见表7-19。咸水分布区咸水储存量为52.2719亿m3,其中砂层咸水储存量为33.0695亿m3,亚砂土及粘土层咸水储存量为19.2024亿m3

二、滨海平原区深层淡水的补给资源量及开采资源量

(一)补给资源计算

深层承压淡水的补给项有地下水侧向流入和越流补给,排泄项有地下水的侧向流出和人工开采(表7-20、表7-21)。

表7-19 滨海平原区浅层咸水储存量表

表7-20 深层淡水侧向量计算表

表7-21 深层淡水越流补给量计算表

深层淡水补给资源量计算公式:

华北平原地下水潜力调查及评价方法研究

深层淡水补给资源量计算结果为1.1186亿m3/a,补给模数为5.89万m3/km2·a。

(二)滨海平原区深层淡水弹性释放量及可采资源量计算

1.弹性释放量计算

计算公式:

华北平原地下水潜力调查及评价方法研究

式中:Q弹性——深层淡水弹性释放量(亿m3);

F——计算区面积(km2);

μ*——弹性给水度;

S——多年平均年水头变差(m)。

弹性给水度采用钻孔抽水试验结果的平均值,计算结果见表7-22。

表7-22 深层淡水弹性释放量计算表

2.深层地下水可开采量计算

计算公式:

华北平原地下水潜力调查及评价方法研究

计算获得可采资源量为0.9893亿m3/a,可采资源模数为5.21万m3/(km2·a)。

J. 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的主要内容有:

1、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的组成及其时空分布特征;

2、多年平均地下水可开采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也就是说,现在主要的评价只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补给资源量,一个是可开采资源量。

另外,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还要对以下问题进行着重分析研究:

a、降水量年际变化及对地下水补给的影响。降水量资料延长到2003年,对降水观测点上的资料进行计算处理,取得各区面状年降水量,分析降水量多年变化规律,有无增加或减少趋势,降水量多年丰、枯变化周期,20世纪90年代处于降水丰、平、枯变化的何种状态;应用延长的降水系列计算1956~2003年降水均值。

b、20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由于大型水库工程,地表水、地下水调蓄、移民搬迁等影响下河流径流量、渠道引水量有何变化,渠道衬砌工程、渠道利用系数有何变化,这些变化对地下水补给有何影响。

c、井灌、渠灌面积及其分布、灌溉定额、灌水次数、灌溉方式有何变化,这些变化对地下水补给有何影响。

d、地下水开采后,引起的包气带厚度和水位变动带岩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对地下水垂向渗漏补给有何影响。

e、地下水开采量较大、历史较长的地区,建议用近30年来降水量、地下水资源量、开采量、地下水水位的多年动态资料,并进行对比分析。

f、农业种植结构、种植技术及其改变对潜水(或浅层地下水)补给和蒸发的影响。

g、不同岩性、不同埋深,有植被和无植被条件下,地下水蒸发的比较。

h、总结和分析以往和近年调查研究成果,重新认识山区对平原侧向补给的机理和补给量。

i、开采条件下,相邻含水层水力联系的变化,以及对地下水资源量和水质的影响。

j、海水入侵、咸水入侵、地下水严重污染对地下水资源量的影响。

(10)平原区与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方法扩展阅读: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主要成果:

1、计算分区各项补给量、排泄量、地下水蓄变量、地下水资源量及地下水可开采量;

2、总补给量、地下水资源量及地下水可开采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3、文字报告成果。

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工作程序:

1、准备工作;

2、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3、评价类型区划分及均衡计算区的确定;

4、水文地质参数率定;

5、地下水矿化度分区的确定;

6、平原去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7、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8、地下水可开采量计算;

9、评价成果的表达。

阅读全文

与平原区与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腿部伸展机使用方法 浏览:104
健腹轮训练正确方法 浏览:777
qq同步助手短信功能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923
风险识别分析方法培训 浏览:924
用什么方法识别身上的灵 浏览:730
中周的安装方法 浏览:633
嗓子肿了怎么办最有效的方法 浏览:216
老秤怎么使用方法视频 浏览:146
如何一天瘦一斤的最快方法 浏览:211
纸巾折小白兔的方法视频 浏览:58
基金技巧和方法 浏览:507
安神助眠的简单方法 浏览:740
针灸研究方法免费下载 浏览:321
三星a8无响应解决方法 浏览:876
春天钓虾的正确方法 浏览:398
手机来电录音怎么设置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693
隔膜泵使用方法 浏览:231
颠病大发作治疗方法 浏览:822
祛痘膏的正确使用方法 浏览:186
回收旧手机的方法 浏览: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