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清除率的计算方法
某甲每分钟尿量为1ml(V=1ml/min),尿中某物质的浓度 (U)为100mg/100ml,血浆中该物质的浓度(P)为1mg/100ml。某乙每分钟尿量为0.8ml(V=0.8ml/min),尿中该物质的浓度(U)为50mg/100ml,血浆中该物质的浓度(P)为0.32mg/100ml。经计算,已肾的该物质排泄量应为U×V=0.8ml/min×50mg/100ml=0.4mg/min。从每分钟该物质排泄量的多少来看,甲肾的功能似乎比乙肾好,其实则不然。因为甲血浆中该物质的浓度比乙肾血浆中的高三倍多,甲肾清除血浆中该物质比较容易,而乙肾则比较困难。所以,从清除血浆中该物质的能力业看,还应该将血浆中浓度(P)这一因素考虑过去。这样,甲肾将该物质从血浆中清除掉的能力为: U×V/P=[(100mg/100ml)×1ml/min]/(1mg/100ml)=100ml/min
乙肾为:U×V/P=[(50mg/100ml)×0.8ml/min]/(0.32mg/100ml)=125ml/min
由此可见,从肾清除血浆中某物质的功能角度来说,乙肾的功能要比甲肾好。
清除率(clearance,C)是指肾在单位时间(一般用每分钟,min)内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些物质完全清除出去,这个被完全清除了某物质的血浆毫升数就长为该物质的清除率(ml/min)。其具体计算需要测量三个数值:U(尿中某物质的mg/100ml),V(每分钟尿量,ml/min),P(血浆中某物质的浓度,mg/100ml)。因为尿中该物质均来自血浆,所以,U×V=P×C亦即C=U×V/P
根据上式就可计算出各种物质的清除率。例如,Na 清除率的计算方法如下:测得尿量V为1ml/min,尿Na 浓度U为28mmmol/L,血浆Na 浓度P为140mmol/L,Na 清除率
C=[280mmol/L×1ml/min]/(140mmol/L)=2ml/min
表示肾每分钟清除了2ml血浆中所含的所有Na 。 各种物质的清除率并不一样。例如,葡萄糖的清除率为0,因为尿中不含葡萄糖(U=0mg/100ml);而尿素则为70ml/min,等等。因此,清除率能够反映肾对不同物质的清除能力。通过它也可了解肾对各种物质的排泄功能,所以它是一个较好的肾功能测量方法。
这里需要指出,所谓每分钟被完全清除了某物质的血浆毫升数,仅是一个推算的数值,实际上,肾并不一定把某1ml血浆中的某物质完全清除掉,而可能仅仅清除其中的一部分。但是,肾清除该物质的量可以相当于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的该物质的量。所以说,清除率所表示的血浆毫升数是一个相当量。
⑵ 纺织厂,细纱,络筒,梳毛 工资的计算方法是怎么算的 在线等。特别想知道络筒的计算方法。
按照产量计算,规定一个标准产量,达到标准产量工资多少钱,超产多少奖金多少进行详细规定,没有达标怎么扣奖金!或者先设置奖金,达标可以领取,超产再进行奖励,不达标扣多少等等,相对其他工序络筒工资比较好衡量,细纱和梳毛看亨克表。
⑶ 前纺车间如何分工序搞好质量管理
首先研究工艺,能快速定位到问题点和责任人;
在这了解工艺中都有什么因素会影响到质量:
随着现代纺织工业的不断发展,纺织品国际贸易量的增大,纺织产品品种的多样化,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国际市场对优质棉纱的需求越来越多,对国产棉纱线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较多的成纱棉结不仅严重影响成纱与布面的质量外观,而且还影响染整加工及纺纱、织造过程的连续性。因此,“93标准”比"78标准”增加了棉结粒数的考核,成纱棉结成为衡量纱线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在生产过程中如何对成纱棉结进行严格的控制,以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也就成了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棉结的定义与检验方法
经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棉结有60—70%是由原棉性能不良所造成的,但也有是因为纺纱工艺不良所造成的。
根据gb/t398—93标准规定,棉结是由纤维、未成熟棉或僵棉,因轧工质量不良或纺纱过程中处理不善集结而成。其检验方法为:在不低于400lx的照度下,光线从左后侧射入,检验面的安装角度与水平面成45°±5°角,检验者的视线与纱条成垂直线,检验距离以检验人员的目力在辩认疵点时不费力为原则。
原棉性能与成纱棉结的关系
关于原棉各项物理性能与成纱棉结的关系,近几年来,国内外有大量的研究表明,成熟度好的棉纤维,它的吸湿能力小,单纤维强力大,天然卷曲多,纤维的弹性、刚性好,因此,其抗拉,抗压、抗弯的能力强,在加工过程中不易受损伤,纤维在受表面磨擦而受搓、揉、纠缠形成棉结的机会少,同时,纤维在开松、打击、分梳、牵伸过程中承受机械力作用而产生损伤、断裂也少,短纤维率的增加少,因此,棉结形成的机会就少。
梳棉工艺与成纱棉结的关系
通过大量的研究表明,棉网上棉结的多少,基本上决定了成纱的棉结数。因此,如何减少棉网棉结数,提高梳棉机的分梳效果对控制成纱棉结非常关键。通过我校实习工厂生产实践,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合理分配清梳落棉,提高棉卷结构质量
对一般大而易分离排除的大杂质由开清棉工序排除;对粘附力较大的带纤维的细小杂质,由梳棉工序清除。
对梳棉工序本身而言,棉卷中的不孕籽和僵棉、死纤维,在刺辊部分排除,而带纤维籽屑和纤维细杂以及棉结、短绒等则在锡林盖板部分排除,同时,注重提高棉卷结构,注意减少棉卷中易形成棉网棉结的勾形棉束和松棉束的数量。
在一般情况下,刺辊部分的除杂效率控制在50-60%之间,而锡林盖板部分的除杂效率控制在3-10%,生条的含杂率控制在0.15%以下。
因此,刺辊部分是梳棉工序除杂的重点,可以通过调整刺辊落杂区工艺,改变落杂区的分梳除杂元件、落杂区长度和主要隔距,加强对棉结杂质的排除。
提高梳棉机的分梳效能
梳棉机的强分梳,可使纤维单纤化程度提高,这不仅有利于纤维和杂质的分离、减少纤维的相互纠缠,同时还可以松解棉卷中带来的部分棉结。
因此,我们对锡林、盖板、道夫、刺辊针布选用了分梳效果好的新型针布,并对锡林盖板、锡林道夫、锡林刺辊、刺辊给棉板这些部位采用较小的隔距。既增强了刺辊部分握持梳理的能力,又提高了锡林、盖板部分自由梳理和反复梳理的效能。
通过试验我们可以看出,低速紧隔距生条棉结数量比高速紧隔距棉结数量多;盖板隔距增大,生条棉结数量显着增加;增加锡林速度,梳理度增大,使纤维梳理充分,容易排除棉结,同时,单位针面和纤维上受到的平均梳理力下降,纤维不易受力而伸长过大,可以减少由于纤维回弹形成的棉结和纤维断裂形成的棉结。紧隔距使针齿与纤维的接触多,纤维易被针齿握持,针齿刺入纤维深,分梳作用增强,棉结易排除。
改善纤维转移情况,减少新棉结的形成
梳棉机上形成新棉结的根本原因是纤维间的搓转和擦转,而返花、绕花和挂花等不正常现象,常易造成剧烈摩擦,从而导致纤维搓转和擦转而形成棉结。
返花、绕花和挂花的主要原因是速比或隔距配置不当,或开松梳理元件的锋利光洁度不够。因此针对上述产生原因,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的相应措施,以消除纤维搓转和剧烈的摩擦现象。
一是正确配置锡林刺辊的速比,保证纤维能正常转移,减少返花;二是重视梳理元件状态,"四锋一准"才能梳理奸,刺辊、锡林,盖板、道夫针齿保持锋利,穿刺性好,保证各部分的隔距准确;三是保证纤维经过的通道光洁、顺畅,以减少纤维在运动过程中的挂花现象。
加强温湿度管理,控制纤维上机回潮
棉纤维在高温高湿下的塑性大,抗弯性能差,纤维间易粘连,易形成棉结,特别是成熟度差的原棉,在高温高湿下,更易吸收水分,形成棉结,又因高温高湿下的纤维弹性差,在盖板工作区往往会由于未被梳开而搓转成棉结。
因此,使梳棉工序保持较低的相对湿度,一般为55-60%,使纤维处于连续放湿状态,以控制半制品的回潮率,使纤维间抱合力减小,保持较好的弹性和刚性,有利于开松、除杂、分梳和转移,减少纤维与针齿间的摩擦和充塞针隙现象。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
成熟度差的纤维,在加工过程中形成棉结的概率要比正常的棉纤维形成棉结的概率大。
梳棉工序的工艺配置是影响棉结多少的关键,加强剌辊部分的排除棉结杂质的效果,要贯彻"紧隔距,强分梳"的工艺原则,适当增加锡林转速,并注意做好"四锋一准",改善纤维的转移,有利于减少新棉结的形成。梳棉工序要加强温湿度的控制,以减少棉结的形成。
⑷ 我想咨询有关纺织厂各个车间的工作流程
清棉工序
1.主要任务:(1)开棉:将紧压的原棉松解成较小的棉块或棉束,以利混合、除杂作用的顺利进行;(2)清棉:清除原棉中的大部分杂质、疵点及不宜纺纱的短纤维。(3)混棉:将不同成分的原棉进行充分而均匀地混和,以利棉纱质量的稳定。(4)成卷:制成一定重量、长度、厚薄均匀、外形良好的棉卷。 2.主要机械的名称(1)混棉机械:
自动抓包机,由于某种原因1-2只打手和抓棉小车组成,抓取平台上多包混合的原棉,用气流输送到前方,同时起开棉作用。
(2)棉箱机械:棉箱除杂机(高效能棉箱,A006B等)继续混合,开松棉块,清除棉籽、籽棉等较大杂质,同时控制好原棉的输送量。 (3)43号棉箱(A092),开松小棉块,具有较好的均棉、松解作用。
(4)打手机械: ①毫猪式开棉机(A036),进行较剧烈的开棉和除杂作用,清除破籽等中等杂质。②直立式开棉机具有剧烈的开棉和除杂作用,但易损伤纤维,产生棉结。目前清花在流程中一般都不采用(一般可作原料予以处理或统破籽处理之用)。③A035混开棉机,兼具棉箱机械和打手机械的性能,且有气流除杂装置,有较好的混棉、开棉和除杂作用。④单程清棉机(A076等)对原棉继续进行开松、梳理,清除较细小的杂质,制成厚薄均匀、符合一定规格重量的棉卷。
梳棉工序
1.主要任务
(1)分梳:将棉块分解成单纤维状态,改善纤维伸直平行状态。 (2)除杂:清除棉卷中的细小杂质及短绒。 (3)混合:使纤维进一步充分均匀混合。 (4)成条:制成符合要求的棉条。 2.主要机械名称和作用:
(1)刺辊:齿尖对棉层起打击、松解作用,进行握持分梳,清除棉卷中杂质和短绒,并初步拉直纤维。
齿尖将纤维带走,并转移给锡林。 (2)锡林、盖板
①将经过刺辊松解的纤维进行自由分流,使之成为单纤维状态,具有均匀混合作用。②除去纤维中残留的细小杂质和短绒。③制成质量较好的纤维层,转移给道夫。 (3)道夫:
① 剥取锡林上的纤维,凝聚成较好的棉网。②通过压辊及圈条装置,制成均匀的棉条。
条卷工序
主要任务:
1.并合和牵伸:一般采用21根予并进行并合、牵伸,提高小卷中纤维的伸直平等程度。 2.成卷:制成规定长度和重量的小卷,要求边缘平整,退解时层次清晰。
精梳工序
主要任务:
1.除杂:清除纤维中的棉结、杂质和纤维疵点。
2.梳理:进一步分离纤维,排除一定长度以下的短纤维,提高纤维的长度整齐度和伸直度。 3.牵伸:将棉条拉细到一定粗细,并提高纤维平行伸直度。 4.成条:制成符合要求的棉条。
并条工序
主要任务
1.并合:一般用6-8根棉条进行并合,改善棉条长片段不匀。
2.牵伸:把棉条拉长抽细到规定重量,并进一步提高纤维的伸直平行程度。
3.混合:利用并合与牵扯伸,使纤维进一步均匀混合,不同唛头、不同工艺处理的棉条,以及棉与化纤混纺等均可采用棉条混纺方式,在并条机上进行混和。
4.成条:做成圈条成型良好的熟条,有规则地盘放在棉条桶内,供后工序使用。
粗纱工序
主要任务:
1.牵伸:将熟条均匀地拉长抽细,并使纤维进一步伸直平行。
2.加捻:将牵伸后的须条加以适当的捻回,使纱条具有一定的强力,以利粗纱卷绕和细纱机上的退绕。
细纱工序
主要任务:
1.牵伸:将粗纱拉细到所需细度,使纤维伸直平行。
2.加捻:将须条加以捻回,成为具有一定捻度、一定强力的细纱。 3.卷绕:将加捻后的细纱卷绕在筒管上。
4.成型:制成一定大小和形状的管纱,便于搬运及后工序加工。
络筒工序
主要任务:
1.卷绕和成形:将管纱(线)卷绕成容量大、成型好并具有一定密度的筒子。 2.除杂:清除纱线上部分疵点和杂质,以提高纱线的品质。
捻线工序
主要任务
1.加捻:用两根或多根单纱,经过并合,加拈制成强力高、结构良好的股线。 2.卷绕:将加捻后的股线卷绕在筒管上
3
3.成型:做成一定大小和形状管线,便于搬运和后工序加工。
摇纱工序
将络好筒子的纱(线)按规定长度摇成绞纱(线),便于包装,运输及工序加工等。
成包工序
主要任务:
将绞纱(线)、筒子纱(线)按规定重量、团数包数、只数等打成一定体积的小包、中包、大包、筒子包,便于储藏搬运。
整经工序
任务和要求
1.整经的任务:
根据工艺设计的规定,将一定根数和长度的经纱,从络纱筒子上引出,组成一幅纱片,使经纱具有均匀的的张力,相互平行地紧密绕在整经轴上,为形成织轴做好初步准备。 2.整经的要求:
(1)整经时经纱须具有适当的张力,同时尽可能保持经纱的弹性和张力。 (2)在整经过程中,全幅经纱,张力应尽量均匀一致。
(3)经纱轴上的经纱排列和卷绕密度要均匀(指经轴横向和内外层纱线),经轴表面要贺正,无凹凸不平现象。
(4)整经根数、长度或色经排列循环必须符合织造工艺设计的规定。 (5)整经机生产效率要高,回丝要少。
浆纱工序
任务和要求:
经纱在织机上织造时,要受到综、筘、停经片等的反复摩擦作用和开口时大小不断变化着的张力作用。末浆的经纱,由于有许多毛羽露在纱的表面,因此在织机上受到摩擦和张力的反复作用时,纱上的毛羽就会松开、起毛,部分纤维与纱分离,最后会引起经纱断头,这样不仅增加了织机的断头率,降低了工人的看台数,还会影响棉布的质量。
为了减少织机上的断头率,经纱要经过上浆工程,使经纱具有较大的光滑度,坚牢度,上浆的过程就是几个经轴上的经纱并成一片,使其通过浆液,然后经过压榨、烘干、卷绕成织轴。 经过上浆后的经纱,由于浆液使四周突出的纤维粘附在纱的条干上,提高了纱的光滑度,同时浆液烘干后也在经纱上形成一层浆膜,增大了经纱的抗摩能力,另一方面浆液渗透到经纱内部把部分纤维互相粘着起来,当纱线受到拉伸时,台以阻碍纤维在纱线内的相互移动,从而提高了经纱的强力。
根据许多浆纱的横截面表明浆液渗入到经纱内部的深度是不大的,大部分浆液都被覆在纱的表面上。如果浆液完全不能渗透到纱线中去,那就只能在纱的表面形成一层浆膜,它粘在纱线上很脆弱,在织造过程中很容易脱落。如果浆液全部渗透到纱线中去,纱线中的大量纤维都粘着起来,这时纱的强度虽然增加许多,但纱的伸长度却会显着下降。因为伸长度决定于棉纱中的纤维的弯曲度及其相互之间的移动。上浆后,由于浆液渗入纱内,浆膜覆盖在纱的。
表面,以及毛茸的粘附,障碍了拉伸经纱时纤维在经纱内的自由移动。因此上浆后的经纱,其伸长度均有所下降。这样的浆纱在织造过程中,不能抵抗时刻变化着的负荷。经验证明,单纯追求浆涨强度的增加,其结果在一定限度后,织机的断头率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有所增加。因此,适当的增加纱的的强力,最大限度地保持经纱的弹性,减少经纱的毛茸现象和摩擦系数,这是上浆的基本要求。
一般情况下,经纱都要经过上浆,但有足够光滑度和强度的股线只须经过并轴工序即可,有的可作拖水处理。
浆纱工程包括两个工序:调浆工序(配制浆液)和上浆工序要把前沿液粘附在经纱上并加以烘干,然后卷绕在织轴上。
为了达到上浆纱机械的目的,对浆料浆纱机械的基本要求如下: 1.对浆液和浆料的要求:
(1)浆液不仅应能桥头经纱的表面,同时还应能部分地渗透到纱的内部去,烘干后能在纱上形成一层浆膜。
(2)浆料应具有一定的吸湿性,不致使浆液凝固成为坚硬的薄膜,而降低经纱的弹性和伸长 。
(3)浆料应具有防腐性。
(4)浆料应不致操作经纱,综筘和机件。
(5)浆料应易于从织物上除去,不致影响漂洗和印染工程。 (6)浆液的性能应相应稳定。
(7)浆液应用价值低廉、货源充足的原料来配制,并尽可能的不采用主要粮食。 2.对浆纱机械的要求:
(1)应能保持一定的上浆率。
(2)应能保持一定的烘干回潮率,并使蒸汽消耗得最少。 (3)应能最大限度的保持经纱的弹性。 (4)速度高,产量高。
(5)机物料损耗少,回丝少,耗电少。
穿经工序
穿经俗称穿筘或穿头,是经纱准备工程中的最后一道工序。穿经的任务就是根据织物的要求将织轴上的经纱按一定的规律穿过停经片、综丝和筘,以便织造时形成梭口,引入纬纱织成所需的织物,这样在经纱断头时能及时停车不致造成织疵。
织造工序
织造是纺织厂的重要工序。织造的任务是将经过准备工序加工处理的经纱与纬纱通过织布机根据织物规格要求,按照一定的工艺设计交织成织物。织造工序的产量、质量和消耗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高度重视。 1.提高产品质量。
织物质量主要包括棉布的物理性能和外观疵点两大方面。织物的物理性能,如:织物的经纬向强力、耐磨牢度、透气度等,直接影响到服用性和穿着牢度,应根据织物的不同用途而确定。并要在精益生产(www.chinatpm.net)的全过程进行控制,达到指标要求。织物的外观疵点如:折痕、稀弄、百脚、跳花、破洞等,不仅影响织物外观,对服用性能和穿着牢度也有着直接影响。应在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工作法,在日常管理中经常分析疵点产生的因素,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措施,不断改善成品质量,提高下机一等品率。
2.提高生产效率
织机的生产效率是用来衡量生产水平的考核指标之一。织机在运转中由于断经、断纬、机械故障、处理坏布、上轴等原因而造成停台,影响布机的产量和棉布质量。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断头,减少机械故障,及时处理停台,缩短停台时间,努力提高织机的生产效率。
3. 织机在织造过程中主要物质消耗是机物料、纱线和动力。消耗量的大小与原材料质量设备状态、技术操作水平、生产环境和生产条件有关。降低物质消耗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内容,必须高度重视。 (1)降低机物料消耗:
①购置机物料要严把质量关,防止劣质品进厂。
②加强设备维修,保证设备常处于完好状态,减少因设备状态不良造成的磨损。 ③加强技术操作减少人为损失。
(2)降低纱线用量; ①正确掌握机上布幅和纬密,避免多用线。
②加强技术操作,预防织疵产生,尽量做到少拆布和不拆布,减少回丝。 ③保持设备完好,避免大纬纱。
④加强生产管理,减少油污、坏布和装纬回丝。 (3)降低动力消耗: ①停车及时关电机。
②提高布机效率和运转率。 ③控制照明和正确使用空调,防止辅助用电浪费。 ④采用节电皮带盘。
⑸ 纺纱的一般损耗率和加工费是多少如何计算纺纱成本价
1.高配就是用的等级高的棉花如一级棉,二级棉(允许掺少许三级棉)。精梳在工艺上比普梳多一道除杂工序落棉(损耗)达到15%左右,主要出去杂毛,短绒和纸屑。半精梳是精梳和普梳进行并条工序。粗支纱用低配棉,高支纱用高配棉。
2.损耗以10支和40支为例10S 1.5%左右,40S 1.1%左右,精梳40 1.25%左右
3.加工费不是固定的,看行情的,前一阵3000一支
4.成本=皮棉收购价+加工费+损耗
全手打的,很累。谢谢采纳一下!
⑹ 药物清除率计算公式
清除率 (clearance,C):指肾在单位时间(每分钟)内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些物质完全清除出去,这个被完全清除了某物质的血浆毫升数就称该物质的清除率(ml/min)。
C=U×V/P
U:尿中该物质浓度 V:每分钟尿量 P:血液中该物质的浓度
。
清除率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把肾在一定时间内排出的物质的量,同当时该物质在血浆中浓度联系起来,因而能更好地说明肾排出某物质的能力。包括菊粉清除率即肾每分钟排出某物质的量(U×V)应为肾小球滤过量与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量和分泌量的代数和。
通过对各种物质清除率的测定,可推测哪些物质能被肾小管净重吸收,哪些物质能被肾小管净分泌,从而推论肾小管对不同物质的转运功能。
概念介绍:
定义:单位时间内该物质从尿液中排出的总量(Ux×V,Ux是尿液中x物质浓度,v是尿液体积)与该物质当时在血浆中浓度(Px)的商,用CL表示。
清除率 clearance rate (CL):
正确地应称为血浆清除率,并译为净化值。在人和具有肾小球肾的动物尿中的某一特定成分,每分钟的排出量来源于多少血浆量,此血浆量称为清除率。CL=V×U/P (V为每分钟排出尿量,U为尿中毒物质的浓度,P为该物质在血浆中的浓度〕。
清除率表示各种物质在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的程度,是由D. D. van Slyke(1928)提出的。人的尿素的C70(立升)。在肾小管内既不重吸收也不分泌的物质的清除率相当于肾小球一分钟的滤过量(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
但这样的物质如菊粉,平均c=120(人)。通常人尿成分中,就肾小管分泌不显着的物质来看,如肌酐,其清除率最大(重吸收最小),稍超过菊粉的值(c=175),此超过值是因分泌所致。氨或酚红等分泌显着的物质,其清除率相当高(酚红的c=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