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打坐的正确方法
静坐的方法 静坐时间最好在黎明之前,其次是在夜静时,一则不妨碍日里劳动产生,二则初学的人心神不宁静,易为外界喧杂的声音所扰乱。因此早晚人声寂静的时候是比较适宜,否则醒来时坐一次再入睡亦可,静坐功夫纯熟后,对自己意志就会有极大的操纵力,虽在热闹如剧场中,亦能凝洋默坐.不被外境所扰。 静坐的姿势,是把右足垫在左腿下,左足放在右腿上,(这叫单盘,若是双盘,再把右足从下扳上,搁在左腿上,静坐不拘单.双盘都可以的)左手放在右手上,手掌心向上迭安于小腿上,将身前后摇动数次,吐出浊气数口,空气由鼻吸入,头须自然正直,忌僵硬。闭眼,合唇,舌抵上腭,鼻正对肚脐,肩部放松下垂勿耸起,背勿靠壁或依靠于他物之上,以免妨碍血液流行。 臀部用枕头之类垫高一二寸,不用亦可,肾囊勿使压住,裤带袜带领扣之类都要解松,以宽适不脱落为宜。天气寒冷时腿以下盖上毛毯等物以免膝关节受风。修定的方法可分作三步来实施: 一、数息。鼻中的一呼一吸叫做一息,静坐入手的功夫就是调息,呼吸须细长深远,用意引至脐下,出入绵绵,忌迫促,或有声。息调顺了以后,就可开始数息。《法观经》说:"佛法初门,即数息观,以世间人皆贪着身,未能忘身守意,心多散乱,故佛法初门,教修数息观。"《解脱道论》说:"数息是世尊所称叹。"它的修法是初入坐时可数自己的呼吸,呼吸一次就计一个数,从"呼"计数也可以,从"吸"计数也可以,从一数至十,数完了,再从头由一数起。 二、系心脐下。经过相当时间的数息之后,思虑渐趋恬静,这时可放弃数息,将注意力集中于脐下小腹,眼虽闭着,但眼光须内视小腹。智者大师《释禅波罗密法门》说"若系心脐下,脐是气海,系心在脐能除众病。"其原因是注意脐下,深长细远的呼吸,不但有强健肺部的功能,并具有宁静神经的作用,智者大师又说:"下着安心(即是系心脐下)令息微微然,息调则众患不生,其心易定。"这是心息相依,其法存心于听息之出入,但不是有声可听,一有声,息就粗浮.当耐心潜神地轻轻微微倾听若存若亡的息,这样一来就愈微愈静。 三、凝心。静坐注意脐下,使心息相依,倘心息不忘,就不能入定。心息相依,经过一个时期,心便凝然。智者大师说"但凝其心,息诸乱想,即是修止,名凝心止。"怎样凝法呢?只须应用一个呆字,一呆呆住,什么都不思量,这就是凝心,渐渐地不觉有手,不觉有身,并不觉有我,但见闻仍然了了,这是定相初现,从此进入心息两忘的境界,就是入定。入定的境界、乃是自然地随着功夫的进程到达的,切勿存心求定,一有求定心,就不能得定;而且反因求定的一念,会引起其他妄想杂念来,因为求定这个念头就是妄念。 以上所说的修定三个阶段,并不是机械地排定次序的,倘静坐功夫纯熟。一入坐便可系心脐下,可把数息这阶段取消。 坐毕出定,将起时,先想气从全身毛孔放出,须放数次,倘不做这种观想,下次坐时就会感到身心烦躁不安,这点不可忽略。气放出后,可摇动身体,屈伸两臂,再用两手掌互相摩擦,使手掌发热,搓两眼,然后放足,以手按摩足部,缓缓起立。
‘贰’ 练功的基础功法
练功十八法是一种简便易行而功效较好的锻炼方法,对防治颈、肩、腰、腿病以及某些慢性疾病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练习时应做到:动作正确,用“内劲”,呼吸活动相配合。
锻炼方法如下:
防治颈、肩痛的练功法 腿直立,稍宽于肩,两手叉腰,大拇指向后,两腿尖稍外撇,双眼平视前方。
身体保持正直,头向左转至最大限度,目视左肩,然后还原成预备姿势;头向后转至最大限度,目视右肩,再还原成预备姿势。
体保持正直,抬头后仰望天空,然后还原为预备姿势;低头俯视地面,再还原为原姿势。如此做4~8次,以颈部肌肉有酸胀感为度。 腿分开直立,稍宽于宽,两脚尖稍外撇,两手虎口相对成圆形,离面部约1尺左右,眼视虎口。
手左右分开,到体侧的同时,掌变空拳,两肘关节保持在同一水平,头向左转,视线穿过空拳望远处,然后还原为预备姿势。
手左右分开,到体侧的同时,掌变空拳,两肘关节保持在同一水平,头向右转,视线穿过空拳遥望远处。然后再还原为预备姿势。如此做6~12次,到颈项、肩、背部肌肉有酸胀感,并可放射到两臂肌群,同时胸部有舒畅感为度。 脚自然站立,分开稍宽于肩,脚尖稍外撇,手握空拳,两臂肩侧屈曲,双拳稍高于肩,拳心向前。
胸收腹,两臂上举,同时两拳松开,掌心向前,抬头、目视患侧手指,然后还原为预备姿势。
动作同上,但目视方向相反,四个动作为一次,共做6~12次,至颈部有酸胀感为度。
(4)开阔胸怀
身体自然站立,双眼平视前方,呼吸自然,两腿分开,稍宽于肩,两手交叉于腹前,患侧手在前,掌心向内。
挺胸收腹,两臂交叉上举,至头顶时翻掌掌心向外,两手交叉,患侧在前,双眼仰视手背,两臂经体侧后划弧下落还原成预备姿势。两手分开时,手心向上,至体侧下时,手心向后,眼始终看患侧手。两个动作为一次,做6~12次。至颈、肩和腰有酸胀感为度。 分腿直立,稍宽于肩,双手自然垂于体侧。
两臂屈肘,经侧后成侧上举,手腕放松下垂,手背相对,肘稍高于肩。同时挺胸,眼看患者肘部。
两臂下落,同时两手成立掌,掌心相对,徐徐下按,经胸腹前至体侧,还原成预备姿势。两个动作为一次,做12~24次,至颈、肩部和两肋有酸胀感为度。 自然呼吸,分腿直立,稍宽于肩,两手自然下垂于体侧。
左臂经体侧上举成托掌,眼视手背,同时右臂屈肘,手背紧贴腰后部,然后还原为预备姿势。
右臂经体侧上举成托掌,眼视手背,同时左臂屈肘,手背紧贴腰后背,再还原为预备姿势。2个动作为一次,做6~12次,至手臂上举托掌。同侧颈、肩部有酸胀感,并觉胸部舒畅为度。
防治腰痛的练功法
(1)双手托天
分腿直立,稍宽于肩,两肘屈曲,手指交叉于上腹部,掌心向上。
上体正直,两臂上提至胸部,反掌上托,掌心向上,肘关节伸直,双眼仰视手背。两手分开,两臂经体侧后下落,还原成预备姿势。如此做6~12次,至颈和腰部产生酸胀感为度。
(2)转腰推掌
分腿直立,稍宽于肩,两手握拳置于腰部。
上体左转,右手成立掌向前推出,掌心向前,眼平视左后方,同时左肘向左后方顶出,左掌仍置于腰部,然后还原为预备姿势。
上体右转,左手立掌向前推出,眼平视右后方,同时右肘向右后方顶出,如此做6~12次,至腰、肩、颈、背有酸胀感为度。
(3)叉腰旋转
分腿直立,稍宽于肩,双手叉腰,大拇指朝前。
两腿伸直,两脚不动,双手用力推动骨盆,作顺时针方向环绕一周,然后再作逆时针方向环绕一周,环绕时幅度由小而大,逐步达到最大限度。如此做6~12次,至腰部有明显酸胀感为度。
(4)展臂弯腰
分腿直立,稍宽于肩,两手交叉于小腹前,手掌向内。
两臂前上举,挺胸收腹,眼视手背,两臂经体侧下落侧举时,上体尽量前屈,两腿伸直,两手交叉,手指尽量触地,如此6~12次,至腰部及两腿后肌群有酸胀感为度。
(5)弓步插掌
大分腿直立,双手握拳置于腰部。
上体正直左转,左膝屈曲,右腿伸直成左弓步,右手成立掌向左前上方扒掌,手指向前,然后还原为预备姿势。
上体正直右转变右弓步,左手成立掌向右前上方扒掌,手指向前,再还原为预备姿势。如此做6~12次,至肩、臂、腰、腿有酸胀感为度。 立正,手指交叉,掌心向上,置于上腹前,双手经胸前翻掌成托掌上举,眼视手背。
上体前屈,臀部后移,两膝伸直,交叉双手经体前下落,手掌向下,尽量触足背,然后还原成预备姿势。如此做6~12次,至颈、腰及两腿后侧肌群有酸胀感为度。
防治臀、腿痛的练功法
(1)左右转膝
立正,上体前屈,两手扶膝盖,目视前下方。
两腿弯曲,作逆时针方向环绕一次,然后再按顺时针方向环绕一次,两膝环绕时,幅度要尽量大,腿向后时膝关节要伸直,如此练习8~12次,至膝关节有酸胀感为度。
(2)仆步转体
大分腿直立,双手叉腰,大拇指向后。
左腿屈曲,右腿伸直,重心移向左腿成左仆步,同时上体右转45度,然后还原成预备姿势。
右仆步,同时上体左转45度,再还原为预备姿势,如此做6~12次,至双腿内侧肌群及股四头肌有酸胀感为度。
(3)俯蹲伸腿
立正,上身前屈,膝关节伸直,两手扶膝,屈膝全蹲,两肘外展,指尖相对。
两腿伸直,臀部向上,上体不动,两手掌贴足背,最后还原成预备姿势。如此练6~12次,至大腿前后肌群及膝关节有酸胀感为度。
(4)扶膝托掌
分腿直立,与肩等宽,手自然下垂。
上体前屈,右手扶左膝,左臂经体侧上举,手成托掌,虎口朝前,眼随手动,同时两膝弯曲,重心在两腿之间。
‘叁’ 站桩的正确方法视频教程
站桩的正确方法教程如下:
1、头易正:头居人体最高处,为人身之君,是一身之主宰,不宜倾斜,俗语讲:“上不正,则下斜”,头正神清,神态端庄,收颏直颈而其头必正直,大有统领全身之意。
2、肩易顺:顺肩者,两肩向左右的方向平而顺之,意在肩骨均衡、平行、舒展的向左右伸张,毫无拘禁、高耸之状,以合出劲之态,此势乃此桩基本架式要求。
3、胸易出:出胸者,人之威严在于胸,出胸不是挺胸,出胸以壮神威,挺胸则有失中正,出胸有利于腰的灵活,腰部灵活,则身体轻灵,周身合力易成。
4、腰易稳:腰,为人身骨节的中心主宰,是人身四肢上下运动的纽带,乃重心之所系。因此,腰肢最要紧的是稳,稳而厚重则坚实,上、下行气不滞,则出劲不空。
5、足易坚:足坚者,两足放平,大趾内侧用力向下扣,使脚部稳稳的立于地上,古语言:百力皆发于脚,足之坚稳否,将直接的影响步法、身形、发力的能力。
锻炼注意要点:
1、坚持时间
站桩最基础的时间要求,必须保证四十分钟,如果低于四十分钟是没有效果的。另外根据不同需求,时间也各有不同,养生为目的,站到一个小时就可以。如果以武术练功为目的,则需要站到两小时甚至更多。
2、站对挣桩
站对争桩时,可以让同伴从各个角度推压练习者的间架、前膝进行检验,如果间架很整很强韧并且极具弹性,一受力之下立即复位、弹回,一般就为正确。如果一受力就散了或是用力死顶着,就是错误的。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太极桩功,网络—站桩
‘肆’ 舞蹈怎么练功
你好,请问你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专业学舞蹈没有找到方法,我告诉你一个诀窍。韧带怎么练着别扭,怎么练着痛就怎么练。芭蕾注意三大要素:开,绷,直。中国舞古典舞:钩,侩,呼,吸。
如果是业余的,在家练,准备护膝,一双舞蹈基本功鞋子,最好的皮头的(耐穿)有弹性的着装。压韧带最好先双腿并拢(坐下或直立)双手去抓脚尖或脚跟。韧带会痛,反复练习。这个动作不仅练功而且对身体很多地方有好处。老少皆宜。这是初学的第一个动作。
还有很多动作一时用语言形容也很难,必须有老师教学。你可以找老师上几次课就好了。如果想练习身体气质就必须长期坚持,很多东西看起来简单实际有很多学问。即使你知道了方法也不一定能练,不然舞蹈培训班就没用了,呵呵~祝你好运。
哦对了。前面那位所说是个办法,但是要知道你不明白人肢体构造和用力发力点,哪里该紧张哪里该松弛很容易把身材练变形,甚至腿,脚,脊柱,都有可能因为方法不当而造成扭曲,最可怕的是有些动作没做好会把骨头韧带弄伤,即使好了也下雨天也会痛。连我们专业舞院毕业的很多学生都有职业病的。可不要为了节约一点点葬送自己的身体健康。建议最好找老师学学。如果不想花钱。就学习基本功的方法,然后回家长期练习。这样也有一点点效果的。看你自己吧。
‘伍’ 怎样练气功
你说的一种是动功(练气)、一种是静功(养气)、真正的气功里面都有。
这里随便给你介绍一种气功五禽戏(华佗着):
“五禽戏”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名医华佗的“五禽之戏”,之后繁衍的流派甚多。功法的侧重点有着眼于“内气”、“内”、“外”、“动”、“静”、“刚柔”、“柔劲”、“导引按摩”等等不同,风格各异。
自发五禽戏动功属于五禽戏派生功法,但在练法上与传统功法有很大的差别,它属于一种“自发运动”(有认为是诱发运动),是经入静、放松、意守丹田等程序后,出现自发动作,如拍打、按摩、点穴,或近似虎、鹿、熊、猿、鸟等五禽的动作。功法具有动静兼备、内外双修的特点.其意守、内视的方法都颇有特色。
一、练功准备
练功前首先要把思想安静下来,消除一切烦恼或未解决的问题干扰,还要排除大、小便,宽衣解带,取掉身上各种硬物,如手表、眠镜、钢笔、硬币等,以免思想分散不能入静以及在“外动”时毁坏或碰压受伤。
二、练功姿势
以自然站式为主,但如身体病弱或不能久站者,应采取平坐或仰卧式,或三者交替轮换,避免久立不能支持而产生头晕现象。
1、自然站式:两脚开立,脚外侧与肩同宽,脚尖平行向前,上体自然伸直,微向前倾。两手下垂,置于体前侧,稍离开大腿.头颈稍向前低,使鼻尖在意念上对着自己肚脐(图1)。
2、平坐式:在高低适当的椅子上正坐,臀部坐于椅前1/3,并使会阴部贴于椅面前缘处,两脚平放触地,上身与大腿、大腿与小腿均成90度角。再下肢相距与肩同宽,平行向前,两手垂于大腿两侧.小腿垂直于地面。头颈端正,沉肩松肘(图2)。
3、仰卧式,自然仰卧。
在站、坐、卧三种练功姿势中,采用站式较易放松,因而也较易发动,所以练本功提倡以站式为主。如用坐式则较难发动,卧式更难发动。但选择哪一种姿势,均应以适合练功者的身体状况和习惯为准,如因病情需要,或自己素来已习惯于某种姿势,可随意采用各种适合自己的姿式,如以站式练了一段时间后就感到疲劳,可改为坐式继续练功,即站坐结合,亦可坐卧结合。
三、练功方法
(一)开功程式
1、按压肚脐:摆好姿势后,两目轻闭。用一只手的中指(男左女右)按压肚脐四十九下。按压的力量要适中,以使肚脐有明显的按压感觉为度,但不要按压太重以致压痛了肚脐。按压一下就数一下。按压的速度大约一秒钟一下,按压时要意守和内视着肚脐内一寸的“丹田穴”(圈3),意守即是用意识守住某个穴位或部位。内视即是用眼在里面看着某个穴位或部位,只是想象着好象看见,而实际上是看不见的。同时要想象着气血都集中到内视的部位。以下凡作“内视”均同上述要求。
2、默念口诀(只是心想,不要念出声音):“我心情舒畅,神态从容;我飘飘若仙,如入云中;我气血运行,经络畅通;我意守丹田,静极生动。”此时就好象自己的思想意境已经达到了口诀的要求一样,觉得心情舒杨,精神愉快,身心爽适,神态从容自若,舒松自然,一点也不紧张,有象神仙在蓝天白云上腾云驾雾,飘飘然荡来荡去的自我感觉。气血在全身运行,所有的经络、血管、神经都畅通无阻,意守着丹田部位,守到静下来.静到极点就会不由自主地动起来。上述口诀只念一遍就不再念,但练功的整个过程,不管动或不动都要贯彻口诀的意境。当练到能产生外动之后,下次以后的练功就可以省去“按压脐肚”和“默念口诀”这两个程式。当摆好姿势开始练功时,只存思想达到了口诀的意境要求即可,但要注意,下面八个程式则必须做,不能省去,做完下面八个程式才可以任其发动,否则就容易发生偏差。
3、降气放松(三次):意想气血自头顶百会穴(见图4)开始,由前后左右、四面八方、里里外外逐渐向下降至脚底,就好象用一桶水从头顶淋下去。水从头顶向四面八方及渗透到里面往下慢慢倾泻下去一样。随气血下行时,内视气血下降经过身体内外每一部位,包括毛发、皮肤、肌肉、骨骼,关节、经络、血管、神经、五官、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等身体所有部位,都被气血流注经过,意想气血每到一个部位,这部位就好象棉花一样的轻松,好象海棉一样的松软,象白云一样的松散,象鸡蛋糕一样的松胀起来,达到了非常放松的思想意境。就这样地反复进行降气血放松三次。但经络敏感而容易产生外动的人,或是练功练到能够产生外动之后,以后练功则只要放松降气一次便可。
4、意守涌泉:上述程式做完后,气血已降至脚底,就想象着气血集注在脚底的“涌泉穴”(图5)上,内视着涌泉,男的默数七下,女的默数六下,稍停。
5、意守祖窍:内视两眼之间鼻梁上的“祖窍穴”(图4)。男的默数三下,女的默数二下,稍停。(注意,意守此穴时不能数多几下,惹数多了,意守时间过长,这就容易引起气血上逆的“走火”出偏差,轻者会头晕头胀,重者会内气乱窜,大动不已,切不可擅自更改默数的次数。) 在做完上述第四个程式接做第五程式时,只是把意守部位直接转换为守上祖窍穴,切忌守完涌泉后就把气血提升上祖窍。在练整套功任何一个程式或收功等过程中,气血只能让它下降,不能让它提升上冲,气血上冲就容易出偏差。所谓“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菏疾不起,是谓得道。”总之,在任何情况下,若有气血上逆的感觉时就要用意念引导其下降到丹田或涌泉,不使其直线上冲。那些平时容易头晕头胀,或是患有高血压旨,或是经络敏感容易外动者,在意守祖窍穴时尤其要注意不能提升气血或是数多了数,男的只数一下,女的一闪而过就做下面的程式。
6、意守肚脐:内视祖窍穴的气血向下降至肚脐(图3),停在脐内意守着它,男的默数七下,女的六下,稍停。
7、肚脐吸气:内视肚脐,然后意想肚脐向后吸气——不是口鼻吸气,而是意想肚脐在吸气。男的分五段(每段数一下,共数五下),女的分六段(数六下),吸到肚脐好象贴住脊骨上的“命门穴”(图6)。以上只是意想肚脐吸气,实际上肚脐并没有吸气或向后收缩,不要在吸气时故意把肚脐向后收,做收腹动作:也不要用口鼻吸气故意配合肚脐的呼吸。初练者不会感到肚脐在吸气,只着重在意想。练功日久,就会觉得肚脐真的有气吸入,五下五段就贴住了命门。练此式时,若肚脐吸气时肚脐不自觉地有点向后收而不是故意收缩肚脐的话,就听其自然。稍停。
8、意守命门:内视肚脐贴住命门不动,气血集注于命门,男的默数七下,女的默数六下,稍停。
9、肚脐呼气:与第七程式相反。意想肚脐向前呼气,男的分五段(数五下),女的分六段,把肚脐呼出来,复回原位。
10、三元归一: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到肚脐内,默念与意想着:眼内视肚脐(丹田),耳内听肚脐,脑内想肚脐,使眼、耳、脑这“三元”都归到一个丹田的地方,故称“三元归一”。在“三元归一”的基础上,做到了不注意自己的呼吸,精神集中在肚脐内(丹田),对于来自外界的声音、光线、气味等干扰一点也不去理会它。眼、耳、鼻、口这四道“门户”都好象封闭起来内向着肚脐(丹田)一样,这叫做“四门紧闭”。就这样反反复复地默念、意守,意识始终贯注于肚脐,久久守候,一直练至十五分钟至半小时,如果没有产生“外动”则练至一小时也可以,这时就可作收功法进行收功。若是外动起束,就让其自然地动、初次动起来若是不剧烈,可以动半个小时。练习日久若仍是轻微的动、可视体力而定,体质好而不疲劳者可动至最长的时间(二小时)就要收功,体质一般者则不要练得时间太长,若是剧烈大动者的则应控制,初练剧烈者十五至三十分钟甚或五至十分钟就要收功。以上是指每天只练一次而言,若练两次则要减少每次练功的时间。动的时闻多长,剧烈程度多长,都应根据各人年龄、体质或病情不同而定,总的原则是循序渐进,运动量由小到大,不能过度疲劳,同时做到能控制,能收好功才算正确。
(二)收功程式
1、意想收功:练功练到动起束一段时间而想收功的时候,首先在思想上想着要收功,心想:“让我的动作慢下来吧,我停下来吧,我要收功了。”反复这样默想,动作就会慢下来,甚至停下来。
2、降气涌泉,意想着气血下降至涌泉穴,意守着它,配合上述意想收功,这样就会使动作停止。
3、绕脐转圈:做完下述程式后,务必等动作完全停了下来,才作本程式:意想着肚脐内有气,用意想象气自脐部左上角起,向右向下向左向上绕圈成逆时针方向绕着肚脐边转圈,由小圈转到大圈,转三十六圈,绕到最大圈时的范围上不超过肋弓,下不超过骼骨和耻骨,即是限制在腹部的软组织范围内绕圈(图7),绕完三十走圈就反过来转圈,由大到小,顺时针方向转三十六圈,使气归于原左上角部位,然后把气收入肚脐内。以上是男性做的。女性做的则与男性相反,先从右上角起,由小圈到大圈顺时针方向绕三十六圈,反过来由大到小逆时针方向绕三十六圈,最后把气收入脐内(图8)。初练者大多数没有气感,练久了便会产生气感,觉得真正有气在绕圈,甚到会感到气动时会推动肠胃在蠕动。初学者若意念很难想象或跟不上气上绕圈,可以用手掌或手指帮助按上述顺序规定绕脐划圈,使意念跟上绕圈方向和大小。待意念能跟上后就不要用手帮助了。
4、气散全身;当气已收入脐内丹田部位时,就想象着把气由脐内向全身慢慢扩散开来,使气达于头面手足,四肢百骸,觉得手指尖和脚趾尖都有麻胀的气感。
5、搓手擦脸:张开眼睛,搓热两手掌、手背,以手掌从下巴起经面部向头顶至后枕绕环,不停地连续擦三十六次,擦时要整个手掌贴于面、头、后枕各部,不要离开,连耳朵及整个头面都要经过,擦到。
做完上述五个收功程式,如果是站式练功,时间长感到腿部疲劳,可缓缓徐步放松。
本功的“收功”并非是可有可无的一种形式,而是全套气功的重要组成部分。收与不收,收的正确与否对练功的效果或防治偏差均有影响。如果不按上述方法而草草收功,或中途而止,不作收功,或收功不对,不但会削弱练功的效果,而且还会产生头晕、恶心、胸腹胀闷、气堵翳满、手掌肿胀,以及寒颤、手足发冷,余动不止,或大动不已,或内气乱窜等偏差弊病,这是练功者必须注意的。
楼下门外汉给你上一课,武术几千年的历史了最早的气功就是五禽戏、八段锦、大小周天、最早的气功记载是发据出来一块玉上面的“行气玉佩铭”这些都是可以查的到的,怎么说书籍上气功是虚构的呢?没有这些书籍记载你跟谁学去?麻烦你们尊重中国的气功。
‘陆’ 怎么练气功
八段锦习练要领
1.松静自然
松静自然,是练功的基本要领,也是最根本的法则。松,是指精神与形体两方面的放松。精神的放松,主要是解除心理和生理上的紧张状态;形体上的放松,是指关节、肌肉及脏腑的放松。放松是由内到外、由浅到深的锻炼过程,使形体、呼吸、意念轻松舒适无紧张之感。静,是指思想和情绪要平稳安宁,排除一切杂念。放松与入静是相辅相成的,入静可以促进放松,而放松又有助于入静,二者缺一不可。自然,是指形体、呼吸、意念都要顺其自然。具体来说,形体自然,要合于法,一动一势要准确规范;呼吸自然,要莫忘莫助,不能强吸硬呼;意念自然,要“似守非守,绵绵若存”,过于用意会造成气滞血淤,导致精神紧张。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自然”决不能理解为“听其自然”“任其自然”,而是指“道法自然”,需要习练者在练功过程中仔细体会,逐步把握。
2.准确灵活
准确,主要是指练功时的姿势与方法要正确,合乎规格。在学习初始阶段,基本身形的锻炼最为重要。本功法的基本身形,通过功法的预备势进行站桩锻炼即可,站桩的时间和强度可根据不同人群的不同健康状况灵活掌握。在锻炼身形时,要认真体会身体各部位的要求和要领,克服关节肌肉的酸痛等不良反应,为放松入静创造良好条件,为学习掌握动作打好基础。在学习各式动作时,要对动作的路线、方位、角度、虚实、松紧分辨清楚,做到姿势工整,方法准确。灵活,是指习练时对动作幅度的大小、姿势的高低、用力的大小、习练的数量、意念的运用、呼吸的调整等,都要根据自身情况灵活掌握,特别是对老年人群和体弱者,更要注意。
3.练养相兼
练,是指形体运动、呼吸调整与心理调节有机结合的锻炼过程。养,是通过上述练习,身体出现的轻松舒适、呼吸柔和、意守绵绵的静养状态。习练本功法,在求动作姿势工整、方法准确的同时,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调整好姿势的高低和用力的大小,对有难度的动作,一时做不好的,可逐步完成。对于呼吸的调节,可在学习动作期间采取自然呼吸,待动作熟练后再结合动作的升降、开合与自己的呼吸频率有意识地进行锻炼,最后达到“不调而自调”的效果。对于意念的把握,在初学阶段重点应放在注意动作的规格和要点上,动作熟练后要遵循似守非守,绵绵若存的原则进行练习。
练与养,是相互并存的,不可截然分开,应做到练中有养、养中有练。特别要合理安排练习的时间、数量,把握好强度,处理好“意”“气”“形”三者的关系。从广义上讲,练养相兼与日常生活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能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将有助于提高练功效果,增进身心健康。
4.循序渐进
八段锦对于初学者来说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和运动强度。因此,在初学阶段,习练者首先要克服由于练功而给身体带来的不适,如肌肉关节酸痛、动作僵硬、紧张、手脚配合不协调、顾此失彼等。只有经过一段时间和数量的习练,才会做到姿势逐渐工整,方法逐步准确,动作的连贯性与控制能力得到提高,对动作要领的体会不断加深,对动作细节更加注意,等等。
在初学阶段,本功法要求习练者采取自然呼吸方法。待动作熟练后,逐步对呼吸提出要求,习练者可采用练功时的常用方法——腹式呼吸。在掌握呼吸方法后,开始注意同动作进行配合。这其中也存在适应和锻炼的过程,不可急于求成。最后,逐渐达到动作、呼吸、意念的有机结合。由于练功者体质状况及对功法的掌握与习练上存在差异,其练功效果不尽相同。良好的练功效果是在科学练功方法的指导下,随着时间和习练数量的积累而逐步达到的。因此,习练者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应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合理安排好运动量。
四、八段锦功法问答
1.怎样才能掌握好健身气功
说得通俗一点,健身气功八段锦练习的运动量,就是指一次练习多长时间,做几遍,及所采取的姿势高低与用力的大小的总和。一般情况下,一周应不少于5次练习,每次练习在40分钟,做1至2遍,每遍之间休息2分钟,加上开始的准备活动和结束的整理运动,一次练习在50分钟左右为宜。如时间或身体健康情况不允许,可在一天中合适时间安排1~2次练习,每次练习15~30分钟,数量1至2遍,也可将整套拆开选择适合自己的动作来练习,同样可以取得良好的锻炼效果。由于受到性别、年龄、身体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练习者个体差异很大,不应攀比,心态要平衡,需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运动量安排得是否合理,是练习的最关键环节,任何一种模式的选择都有其局限性。对运动量的掌握应以本体感觉为准,其最简便有效的检测方法是运动后精神愉快、脉搏稳定、血压正常,食欲及睡眠良好,表明运动量是适宜的。如果运动后身体明显疲劳,脉搏长时间得不到恢复,食欲不振、睡眠不佳,则表明运动量过大,应及时进行调整。
2.形体活动应重点注意事项
形体活动包括两方面,一是姿势,二是运动过程。对于初学者,在练习中首先要抓好基本身型。如基本身型有毛病就会给人感觉到动作处处别扭,因为身型贯穿于形体活动的始终。正如古语所说,“形不正则气不顺,气不顺则意不宁,意不宁则气散乱”,可见基本身型的重要。当学会功法后,应进一步在动作的规格要领上下功夫,力求做到动作准确,要领得法,姿势优美,动作大方。因为会做并不等于做得对,更不等于做得好,需要有一个反复练习提高的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动作开始由紧变松,由松变沉,由沉变稳,功夫逐渐上身。此时,应该把形体活动的重点放在如何突出功法的风格特点上,做到柔和缓慢,圆活连贯,松紧结合,动静相兼,神与形合,气寓其中。以上只是从练习的不同阶段,谈了健身气功�八段锦形体活动应重点注意的问题。在实际练功中这些应注意的问题都是交织在一起的,只不过是有所侧重而已。还有三调之间的关系处理也至关重要,在这里就不展开谈了。
另外,在形体活动中同样要注意因人而异。对姿势的高低,幅度的大小都应灵活掌握,对一时难以完成的动作不可强求,应降低难度以自己练习的舒适为好。
3.在练习中如何进行呼吸吐纳
呼吸吐纳是指吐出肺中浊气,吸进清新的空气。呼吸方法是,采用逆腹式呼吸,同时配合提肛呼吸。具体操作是,吸气时提肛、收腹、隔肌上升,呼气时隔肌下降、松腹、松肛。与动作结合时是起吸落呼,开吸合呼,蓄吸发呼,在每一段主体动作中的松紧与动静变化的交替处,采用闭气。因每个人的肺活量、呼吸频率存有差异,功法的动作幅度也有大小、长短之别,对呼吸的方法要灵活运用,不可生搬硬套,如气息不畅应随时进行调节。练习中对呼吸吐纳的总体把握是,在初学阶段以自然呼吸为好,待动作熟练后可根据呼吸方法结合动作逐渐练习,呼吸应柔和均匀,不可追求深长,其间自然呼吸在练习中是不可缺少的,它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这样,经较长一段时间的锻炼,呼吸与动作才能配合自如,逐步进入不调而自调状态。
4.练习健身气功会不会出偏
“出偏”是指人的机体在生理和心理上出现较为严重的功能紊乱。造成的原因主要是出在呼吸与意念上,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走火”与“入魔’。
健身气功�八段锦是以肢体运动为主的导引术,其方法简单易行,练习中大脑始终处于觉醒状态,对呼吸和意念的要求不像静功和有些动功要求那么高。只要按健身气功八段锦书中习练要领去做,不可能会出偏。但在练习中,个别初学者有出现过头晕、恶心、手足麻木、心慌气短等现象。这多与体质虚弱、没有休息好和身体不舒服还坚持练习,或过于认真而出现紧张有关。只要暂时停止练习,稍加休息症状即可消除。也有练习后感到身体不适的,这主要与运动量过大有直接关系,应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4.在练习中怎样进行心理调节
心理调节,指练功者对思维活动的调控,也称调心,说得直接一点就是如何运用意念。在练习时的意念活动不是守一,而是意想动作过程。它包括动作的规格、要点、重点部位及呼吸。可能有人会问,这么多内容如何意守,会不会顾此失彼。其实操作起来非常容易,它同调身调息一样,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在练功初期,也就是学习动作阶段,主要是意念动作规格和要点,在熟练提高阶段重点是意念动作技术环节,注重风格特点,使意念与呼吸相协调。随着功法的熟练、技术水平的提高,动作趋于自动化,呼吸也近于自调,这时的意念也随之越来越恬淡,最后达到动作、呼吸、意念协调一致。
5.八段锦意守的重点部位
预备式——意守丹田,宁静心神,调整呼吸,端正身型。双手托天理三焦——意想三焦通畅,两掌上托气从关元提至天突,两掌下落气从天突降至关元。左右开弓似射雕——开弓劲达脊背,意至食指商阳。调理脾胃须单举——意想丹田,伸拉两胁,吸入清气,呼出浊气。五劳七伤往后瞧——旋臂刺激手腕原穴,后瞧转动颈部大椎,展肩劲达脊背,蹲身气沉丹田。摇头摆尾去心火——摇头放松大椎,摆尾转动尾闾,呼吸取其自然,意念守在涌泉。双手攀足固肾腰——摩运膀胱经,畅通任督二脉,意念守在命门,气息沉至丹田。攒拳怒目增气力——左右拧转脊柱,气力发于丹田,旋腕用力抓握,两眼怒目睁圆。背后七颠百病消——脚趾用力抓地,百会向上虚领,放松肢体下颠,吸气呼气想丹田。收式——气息归元守丹田,静养一会再还原。
“八段锦”各个动作的口诀和做法
一、 鸣天鼓理腰椎。(鸣天鼓64下、搓腰椎至发热、按摩腰肌至发热)。
二、 两手托天理三焦。(两脚尖双颠两手指交叉翻手托天往上用力,连续做八下)。
三、 调理脾胃单举手。(上手掌朝上往上用力,下手掌朝下望下用力,连续做八个循环)。
四、 七情劳伤往后瞧。(头转动,身体不能转动,头向左转时左右眼一齐向身后的固定点看;头向右转时,左右眼一齐往右向身后的一个固定点看;左右瞧时必须是同一个固定点,左右各瞧八次)。
五、 疏理颈椎双甩手。(左右手轮流前后甩手八次,两个轮回)。
六、 托腰后仰壮肾腰。(弯腰手掌拉脚背八下,然后身体后仰两手用力托住腰,腰身往后,手用力托腰部八下)。
七、 怒目伸拳增力气。(两脚分开,股部略下蹲,瞪两眼呈怒视态势,出拳时先出右手往左侧用力出拳,后出左手往右侧用力出拳,连续八个循环)。
八、 双足八颠百病消。(身立正,眼向前平视,双脚尖着地向上用力,双手向下用力,做一次双脚放平还原,再进行第二、三次,连续做八次)。
‘柒’ 中国武术简单易行的练功方法,都有哪些呢
中国武术简单易行的练功方法,都有开胯、开龙脊、前俯腰、下腰、仰卧起坐、俯卧撑。
‘捌’ 气功气功。。。谁会的教教我
气功的方法很多,但最好能在有老师当面指导下进行,如果想自学,可先试练一下抱圆桩功,其方法简单,少岀偏,收效快,练功方法这里介绍一下:气功讲究“身体姿势、呼吸方式、意念活动”即“调身、调息、调心”首先两脚平行以肩同宽,两脚平衡,脚掌充实踏地松腰微微后坐(膝盖微微弯曲)两手在两肋前抱成圆形,十指相对,掌心向内。眼睛轻轻闭上,全身从头到脚一遍一遍放松,心无杂念,精神尤其要放松。就这样一直站着就可以了。起始时间约15分钟即可,然后再根据自已的体力慢慢延长。一定要量力而行。收功也很重要,收功时双手搂在丹田静养一小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