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三晃膀大洪拳的介绍
三晃膀大洪拳,俗称六步架大洪拳。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拳术。六步架大洪拳即三晃膀大洪拳,传自于李泰(又名李征),李泰传丰县欢口镇仇庄的张士义(张鉴父)、张鉴、燕某、巩纳、刘诺、肖硕等。在这些弟子中,因张鉴家境贫寒,故备受其师父和师兄弟照顾,有意让张鉴多招收弟子传授武功。
❷ 谁知道什么是大鸿拳
大鸿拳是我国古老的优秀拳种之一,具拳势威猛、刚劲有利、内外兼修、技击实用等特点。它重在实战应用,以十字捶为本,以顺风捶见长,以半跪步稳己,以整劲取胜。
有本书:大鸿拳/安在峰着
见地址http://www.taiji.net.cn/Shop/2006/1133.html
另有其它介绍如下:
曹佑元先生论大鸿(洪)拳特点
朴实明快:大鸿(洪)拳套路动作朴实,直来直往,一放一收,花法较少,打起拳来明快有力。开始训练刚猛势烈,技术熟练之后,要求从朴实的动作见功力,从刚到柔,刚柔相济,有“一打刚,二打柔,三打连绵气不休”几个过程,且理论和时间要求较高。动作中正不倚,打法可柔可刚,不可故弄花法花架,务必讲究功效。此为大鸿(洪)拳固有特点。这种特点,在技击法则上突出显现,它强调快攻直取,先发制人,出手一寸为先,一发即至,因而称其拳简洁、朴实、明快、有力。
洪拳有大洪拳、小洪拳和老洪拳之分,盖此成拳皆起势于易理,融形、气、神一统,顺自然而成之。世易时移,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大洪拳三晃膀是集内外家于一体的近身短打拳,此拳强调调动内气,以气发力,架子名六六架,先天纯阳,后天八九七十二为阴,运用全身;又名三晃膀,一晃无极静,二晃太极动,三晃混合气,水火济济,气存丹田;又称六步架,以马步桩为根基,攻多崩炮,防多截肩,独具一体,有别于我国南方的洪拳和北方的红拳。起势横劲,撇身埋膀;阴阳合璧,虚实相生;出没无阵,变化无端;打即防、防即打,攻防兼备,顾打合一。手法以勾、挂、缩、挑、软、硬、随、发为主。一动全身皆动,拧腰晃膀,立身旋滚发变,内含吸、转、护、封、化、让一体之技法,势势相连,技法多变,招里含招,拳里有拳,一打三还,肘捶相连,见势打势,旋掌连环,因敌制化。讲其鸡、凤、蛇、虎、鹤五形,合于大、顺、拗、小、败五势;究其金、木、水、火、土五行,合于劈、崩、钻、炮、横五捶。五行者,内通五脏,外通五官,行于手足,以周天功练气为主。五势之变化,则本阴阳之理,太极之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一气贯串,刚柔相济。强调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要求手眼身法步,步眼身法合,内外兼修互练。底盘马步稳扎,架势浑厚,朴实无华。脚步法以勾、挂、碾、踏为佳,腾、挪、踩、撩为妙,于旋风步里求功夫。架子八大纲领:大、小、屈、伸、刚、柔、发、聚。大则气运周身,是静中之动;小则芥子藏身,是动中之静;屈是屈中有伸;伸是刚中有柔;刚是水火济济;柔是气海丹田混合之气;发是气随捶发,足落捶打;聚是聚于气海,存于丹田。是系练气练力于一体的气力步架基本功法,是古老而鲜为人知的内外交修互练的拳种。
据传大洪拳为隋朝末年鸿仙所创,鸿仙乃一牧羊人,他善于观察各种动物的行动,执鞭牧羊,见两只公羊相抵斗架,直来直往,久斗不散,直至肚子息瘪,累倒趴地不动,他又结合自己与野兽搏斗的经验,由此而悟得气功和拳法,“鼓腹荡气,直势横闪”在搏斗技击中的运用,于是手执羊鞭,运鞭为拳,鞭法之用拳法之用也。两势相抵,直势无横力而截其横;横势无直力而截其直,此拳法之老母也。上下起落之势相克相生无不皆然,进而演化两臂如鞭,两腿如鞭,身为一大鞭;肱为鞭杆,股为鞭杆,身为一大鞭杆;手为鞭梢,足为鞭梢,头为一大鞭梢。故技击中有“洪拳,肱也,大洪拳,鞭法也”之语被历代拳家视为不传之秘。
据史料载,起初拳法、拳势、拳路并不固定,随心所欲,纯任自然,练习以拳系,先教单势,学者一势练熟,再授一势,无固定拳路,单操功成后各势能互相连贯,相连不断。据说唐朝时,野鸡林(今吉林)人刘风拐(又名刘半响),在传习此拳时,把它分为六个步骤,根据习拳者的不同情况分别传授(即六步架起源)。到了唐末,赵二君等把此拳称为六步架。古传六步架无极阳,六六三十六生阴为太极,后天八卦合成九宫,八九七十二啃捶,是八风玄功(其中内有口诀丹田、命门、会阴三穴,共合一百零八)。内功练精化气,气化神,神还虚,虚还无,导空自然气,持之以恒,则可拳如流星臂似鞭,腰走龙蛇眼似电,动如伏虎腿似钻,劲贯顶梢疾如箭,神通运化妙难言,运用意气力,内含龙吟虎啸之形,外有排山倒海之力。
宋、元、明时期,六步架在黄淮流域已广为流传,因年代久远变异甚多,难以寻支究源,加之元朝异族入主中原,前后失续,散轶不全甚多。在有史可查的有关中国拳术的记载中,1516年明武术家、军事家戚继光所着《纪效新书》有这样的记述:“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势长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化拳,各势各有所称,而实大同小异。”到了清朝,大洪拳经过历代拳师的传播,已形成多种派别,除六步架、二步架、“8”字步架,还有黑虎拳大三步、小三步,少林看家拳等,皆有“拧腰晃膀,横空出势”之宗法形迹。脐虽断,但脉相延,千载之潜流,明传不苟,暗传不息,诸式同途合辙嗟嗟。为纪念鸿仙,又因该拳起势拧腰晃膀,势若惊鸿展翅,黄淮流域一带习此艺者称其为鸿拳,“鸿”通“洪”,又名大洪拳,延名世代相传。
现将史传大洪拳三晃膀历代宗师简述之:上说明末清初道姑玄女传艺于山东荷泽县西北李庄李先明;李先明先师一道传九友:屈戊己、王兑、张坤、郜震卿、杨巽、邱震、刘艮、郭坎、陈乾,其中河南省归德府(今商丘市睢阳区)苇子坑人郜震卿武技较为突出,郜十二岁练功受师嫡传,武功高强,有郜真人之谓,曾任康熙御林护卫长,任内受奸人陷害,诬有反帝之心,被处以极刑,卒年51岁。郜生前传艺于河北省深县人晋,晋又传艺于安徽省六安人申,申又传艺于河北省灵寿县人任,任又传艺于山东省临清州北关外路东李北斗,人称“闪电大侠”,李北斗又传艺于山东省恩县甜水铺人李泰(又名李征),李泰艺成后,于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入宫,当了清廷侍卫。同治13年(公元1874年)在宫中比武,因武技超群,名显京城,受人嫉妒陷害,诬有谋反之罪,帝传旨捉拿,拒捕、立反午门,单掌劈狮,冲出重围,只身闯出京门。从此,以化缘隐身度日,因其逃躲捉拿在与清兵交战中一臂受伤,故武林掌故中有“独臂李泰下鲁南”之说。独臂李泰人称“单胳膊李泰师”,渡黄河南下,化缘落身丰县时,传艺于顺河乡仇庄人张监,张监先师功成当时,登房捉鸡,拳打吴教头,有“剑爷”之称,此即三晃膀大洪拳传丰沛之始。“剑爷”艺传八大弟子:董心朗、李书勤、王朝选、唐高武、肖同志、蔡士杰、陈金荣、李兴美。李师兴美沛县朱王庄乡五座楼人,武德超群,无人匹敌,时有“李山大王”之美誉,艺传十三弟子:子李谨纯、李谨德,高徒郭心全、邓洪先、邓洪友、王心平、王厚梅、王传经、刘广来、李居信、李金柱、郝心全、李居贞。邓师洪先沛县阎集乡马元村人,武功精湛,曾单掌毙牛,1935年参加江苏省第九行政专署(徐州)举办的武术教练大赛,获全能冠军,被授予“武林英杰,匾额,蜚声遐迩,享誉武林,苏、鲁、豫、皖”从习者不绝于道,所授门徒及再传弟子众多,遍及国内新疆、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上海等省市区和日本、韩国、新加坡、法国、意大利等国,在此从略。
转载《精武》
❸ 三晃膀大洪拳的六步架大洪拳首诀解悟:
1.通过六步架大洪拳首诀(也即总诀)前四句,可以明显看出,六步架大洪拳是道家拳,绝非佛家的少林拳分支。少林大洪拳就是在六步架大洪拳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支系。
2.顶天立地静寂然,复归无极大道显。指演练套路功架或站桩时的状态,静心调息,泰然不动,周身充盈浩然之气,天地人感而遂通,浑然一体,与道合一。在道教理论中,无极即道,为万物化生之始。
3.浑沌初开立三清,洪钧仙祖一脉传。道教正式名称为三清教。三清,即太清、玉清、上清。洪钧老祖是众仙之祖,有“先有洪钧(鸿钧)后有天”之说。洪钧老祖一道传三友,授化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三徒,传说此三徒从其元神真身中分别修出太玄清气、玉玄清气、上玄清气。其中,太上老君修出太清、玉清、上清三种境界的玄清气。
4.腰摇膀晃混元生。说明六步架大洪拳起势特征。六步架大洪拳起势膀晃身摇(晃膀数次),故俗称三晃膀。一晃无极静,二晃太极动,三晃混元生。何故要膀晃身摇?腰为人体中枢,也是气机之中枢,身(腰)摇故能发动全身气机。膀为发力之节点,膀动而拳臂生威。足、腿、腰、膀、臂之劲力齐整,精、气、神合一,内外混元一体。
5.飞鸿展翅定乾元。传说洪钧(鸿钧)老祖,真身乃一金翅大鹏。六步架大洪拳由老子所创,老子就是被后人神格化了的太上老君。老子创拳时为师法他的老师,把所创之拳命名为大洪拳,把大洪拳起势仿效大鹏展翅。
6.六步架大洪拳起称缘由。从老子创拳至今,大洪拳已经流传约2600年,传承近100代。山东郓城、梁山、菏泽等地及江苏丰县、沛县等地至今仍然流传着原汁原味的这一大洪拳功法套路,人们为区别于经在少林寺演化变异了的(少林)大洪拳,依据古老大洪拳的(平气架、气催力、气排丹田、混用力、闭气法、混元气练)六个练功步骤,改称六步架大洪拳。
7.俗称三晃膀大洪拳缘由。六步架大洪拳,起势的明显特征为膀晃身摇,整个功架套路也突出体现膀晃身摇。多次晃膀,为何名为三晃膀?三晃膀,即多晃膀之意。道教理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易经中,所有(108卦)卦象都是从三爻变化而来。汉族传统文化中,三为多为大为吉数。
8.蕴含易数哲理。三晃膀、六步架、三十六势、一百零八打....无一不合于易数。
- ---转自《六步架大洪拳的博客》
❹ 大洪拳的介绍
大洪拳是一种中国传统拳法。据传一说来自于宋太祖赵匡胤(赵二君)习练的拳术六步架,一说上古伏羲遗之,尧王则之,老子继之,是少林武功的基础拳。凡练少林拳术、器械、短打、技击者,都从大洪拳起手,故素有“洪拳为诸艺之源”之称。
❺ 少林大洪拳视频教学和我看书上看到的不一样,两个应该怎么练
找真正会打的人教,自己还是练点基础站桩就行了。
❻ 大鸿拳和大洪拳还有大红拳有什么不同
大鸿拳的“鸿”“红”“洪”之辨
大鸿拳又名“六步架”也称“三晃膀”。系气力功架短打拳法,属于一种仿生象形拳术。具有羊、鸿(雁)、虎、豹、鹤五形;合于小、大、顺、拗、立五势;应金木、水、火、土五行;化出劈、崩、钻、炮、横五捶。它拳势威猛,刚劲有力,朴实浑厚,脚步扎实,发如崩炮、防多截肩,裹缠拗膀,顺化逆出,俟身挤靠,滚化旋发,变化多端,内外兼备,集气功拳架于一体。讲究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马步为先,扣步平肩,切势气门关,心意相合,意气为一。以独特的风格,自成一大拳术派系,是我国武苑中的一朵奇葩。
据传此拳系随末鸿仙所创,他上山打柴时,见山坡上两只山羊在抵角,开始时两只羊都鼓着肚子,抵得很有力。后来肚子瘪了,也无力再争斗了,鸿仙善于观察各种动物的行动,结合自己的体会,从而悟出了气与力的关系,结合自己与野兽搏斗的经验,创出了气力功架拳。人们为了纪念鸿仙,又因此拳起式“拧腰三晃膀”之后的定势如“鸿雁展翅”之势(如图1所示),故将此拳命名为“大鸿拳”,也有称之为三晃膀的。又因此拳分为平气架、气推力、气排丹田、混用力、闭气练法、混元气练六个练习步骤(即:六个阶段),故有人把此拳叫做“六步架”。
过去练家子都将大鸿拳视如珍宝,多系口传,资料较少。有些人将“大鸿拳”的“鸿”字,写成“红”或“洪”字,这实属笔误,因“音同”所致。这一字之差,将些拳与北方的“红拳”和南方的“洪拳”就浑为了一潭,混在两拳之中,被这两个拳系之拳所将淹没,有碍于独具风格自成一大拳术体系的“大鸿拳”的发展,今需加以辨明,规范其名称。
一、大鸿拳命名的初衷
大鸿拳之所以叫大“鸿”拳,当时有三个初衷:一是为了纪念该拳编创之人“鸿仙”,以鸿仙的姓氏所命名的。二是取该拳之起势“拧腰三晃膀”之拳势,象鸿雁受惊之展开翅膀欲飞之气势,用以来概括该拳风格特点,所命名的。三是告诉后来人,此拳是一种仿生象形拳法,演练此拳者,不仅要总结人类的搏斗之经验,还应注意大自然的物象,向动物学习。只有这样处处留意,才能将此拳练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大鸿拳若写成“大红拳”或“大洪拳”,就违背了大鸿拳起初时命名的初衷,应予纠正。
二、大鸿拳与红拳或洪拳渊源不同、风格各异
(一)《中华武术辞典》《体育词典》《中国大网络全书——体育》《少林武术大全》《中国武术史》里的红拳(如图2所示)
红拳属于长拳类型的拳术,源于西北一带,元初即已流行,《少林拳法》:“无时觉远上人访白玉峰于陕西兰州(今属甘肃),入寺授技传大小红拳”。其风格特点是撑斩为母,尽八法(撑、斩、勾、挂、缠、拦、沾、挎)之变,体工行美,法势澡丽,扁身击远,势低筋揉,内展腾挪,巧击刁打,劲尚脆快,兼以长柔。
(二)《中华武术辞典》《体育词典》《中国大网络全书——体育》《拳术拳种和拳家》《广东名家套路——洪拳》里的洪拳(如图3所示)
南方洪拳称为洪家拳,是南拳之一种,属于南少林派系,由福建南少林着名和尚至善禅师的弟子洪熙官所创。其风格特点是:浑厚朴实,稳健有力,桥沉短促,多桥法,少腿法,发劲蓄含,先收后放,因势发声,以声助力。主要盛行于湛江、海南、韶关、惠阳等地区。
(三)《大鸿拳》《大鸿拳秘谱》中的大鸿拳(如图4所示)
大鸿拳,系随末鸿仙所创,是一种仿生功架拳。主要流行于黄淮下游流域,它拳势威猛,刚劲有力,朴实深厚,脚步扎实,多膀法,滚出旋入,变化多端,内外兼修,集气功拳架于一体。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这三种拳术,拳种不一,渊源不同,风格各异,故不能将“大鸿拳”混入“洪拳”与“红拳”之中。应使它独自一体,自为一派的体系体现出来。
三、大鸿拳与红拳或洪拳的技法与内容不同
(一)红拳
《中华武术辞典》《体育词典》《中国大网络全书——体育》《少林武术大全》《中国武术史》中载:红拳内容有盘、法、势、理四个方面。盘乃基础训练,称十大盘功;法即打手打法,其零手有百种之多,另有组手排子,打手母子九拳及打手跑拳;势为套路,以大小红拳为基本,计有三十六路,另有器械,如刀、枪、棍、鞭等;理则为拳法理论,遗有《红拳打手歌》、五篇及《打手要言》《拳谱》。
(二)洪拳
《中华武术辞典》《体育词典》《中国大网络全书——体育》《拳术拳种和拳家》《广东南拳名家套路——洪拳》中载:洪拳主要套路有三进拳、铁线拳、二龙争珠、夜虎出林、五形拳和十字拳等,基本手型有拳、掌、指、爪、钩、鹤顶,手法有沉桥,插掌、截桥、封桥等,步法多是四平大马,还有三角马、子午马、吊马、和麒麟马等。身型要求含胸、收腹、敛臀、沉肩、垂肘、沉桥、坐跨。
其练法有套路练习、耐力练习、桥法练习和活步练习等。(如图5所示)
(三)大鸿拳
《大鸿拳》《大鸿拳秘谱》载:大鸿拳的手型有拳(鹤顶拳)、掌、勾,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其拳的拳始终是鹤顶拳。其步型有弓步、马步、丁步、仆步、独立站、半跪步,其拳半跪步出现最多,最为常用,这也是此拳的一大特征(如图6所示)。拳法有冲、搡、磕、压、砸、架、钻、抡、撑;掌法有挑、提、拉、扇、插、探等;勾法有撩、挑、撅等;肘法有顶、撞、拐、截等;膀法有掖、裹、靠、别、晃、拗等。腿法较少,偶有也是低腿法;此拳之精华在于膀法。其拳系内容丰富,徒手单练的有六步架,二步架,“8”字步拳;徒手对练有靠臂捶,长打捶,十二捶,十四捶,十八捶,外扒眉等;器械单练套路有鞭,太平刀,双刀,六路大刀,枪,棍,剑,绳标等;器械对练套路有盘龙棍,双刀枪,单刀枪,白手夺枪,白手夺刀,大梢子对枪,三节棍对枪,四节子镗对枪,六进单刀,双锏对枪,滚肚枪,一百单八枪等;功法有用功过气法,临敌应计法,老嫩救活法,百步捶法和定身法(即:擒拿控制法)。
从以上技法及拳系的内容分析来看,大鸿拳与红拳或洪拳也不相同,不属同一拳术派系。因此不应将大鸿拳与红拳或洪拳浑为了一潭,应将其名称明确,不要再将“大鸿拳”误写成“大红拳”或“大洪拳”。应勇敢地纠正“笔误”,给大鸿拳的发展扫除障碍。
四、关于“大红拳在丰县的起始及特点”一文
1991年4月出版的《丰县文史资料》第九辑第130页,刊载了周长珍先生口述,刘永孝生先整理的“大红拳在丰县的起始及特点”一文(以下简称“刘文”)。刘文里载:“大红拳在丰县、沛县、鱼台三县流传较广,演练者众多,练者多称‘六步架’。”刘文在“避难显神功”里讲的大意是:一日晚饭后,李头领(李泰)坐在石磙上暗自叹息自己英雄无用之地,不觉间将石滚眼扣烂,人们知他会武,经人说合,张健与同村里几位青年一起拜李头领为师,共学大红拳。刘文在“套路及特点”里讲:“大红拳有六步架、二步架、徒手套路;对练有靠子(臂)捶、长打捶、十二捶、十四捶、十八捶、外扒眉等”、又说:“大红拳练功要诀是:以气摧力,存气于丹田,运气于肋间,发气于百川,捶打十分力,力从气中出,运气贵乎缓,用气贵乎急。”还又说:“大红拳运气之法:马步为先,弓步单鞭,勾步平肩,切势气门关,心意相合,意气合一。”最后说到:“总之,六步架也称气功架苗,是练功与练气的统一,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从刘文来看,他所述的大红拳的渊源、传播过程、拳系内容、技法、特点及所用别名均与红拳不相符合,可以说差异甚大,完全可以说不是大“红”拳。刘文却无不与大鸿拳相似,可以说刘文讲的就是大鸿拳,仅一字之差,这一个字却还是音同,只是字不同而已。这是什么原因呢?有一处您可需加注意,刘文是一篇口述笔录材料,口述笔录材料出现笔误字是不可避免的,将“鸿”写成“红”,断定是实属笔误。
五、关于“图解大洪拳三晃膀”一文
《精武》2005年第10期第18页上刊登了胡文光先生的“图解大洪拳三晃旁”一文(以下简称为“胡文”)。胡文说:“大洪拳三晃膀是集内外家于一体的近身短打拳,此拳强调调动内气,以气发力,架子名六六架,先天纯阳,后天八九七十二为阴,运用全身;又名三晃膀,一晃无极静,二晃太极动,三晃混合气,水火济济,气存丹田;又称六步架,以马步桩为根基,攻多崩炮,防多截肩,独具一体,有别于我国南方的洪拳和北方的红拳。”胡文里又说:“大洪拳随朝末年为鸿仙所创,……他(鸿仙)善于观察……见两只公羊相抵斗架,累倒趴地不动,他又结合自己与野兽搏斗的经验,由此悟出了拳法。”胡文里又说:“为了纪念鸿仙,又因该拳起势拧腰晃膀,势若惊鸿展翅,黄淮流域一带习此艺者称其为鸿拳,‘鸿’通‘洪’,又名大洪拳。”
从胡文可以看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胡文中所讲的大洪拳,从渊源、风格特点、技法、内容及别用拳名上都与洪拳不相符合,可以断定胡文中的大洪拳不是大洪拳。二是胡文中说:“大洪拳,独具一体,有别于我国南方的洪拳和北方的红拳,”可还偏偏称是洪拳,这是明显的矛盾。三是胡文里:“为了纪念鸿仙,又因该拳起势拧腰晃膀,势若惊鸿展翅,黄淮流域一带习此艺者称其为鸿拳”,该文却偏偏又将“鸿拳”写成“洪拳”,其用意让人费解。四是胡文里有:“‘鸿’通‘洪’,又名大洪拳。”可我查遍了汉语字典和辞典也没找到“鸿”通“洪”的说法。《新华字典》第188页:对“鸿”的解释:(1)鸿雁(2)大;对“洪”角解释:(1)大(2)大水。《汉语成语小词典》第216页对“鸿”的解释为:(1)鸿雁(2)指书信(3)大(4)姓;第216页对“洪”的解释:(1)大(2)指洪水(3)姓。《现代汉语词典》第524页对“鸿”的解释为:(1)鸿雁(2)指书信(3)大(4)姓;第523页对“洪”的解释:(1)大(2)指洪水(3)姓。《袖珍字海》第403页对“鸿”的解释为:(1)鸿雁(2)大(3)姓;第394页对“洪”的解释:(1)大水(2)大(3)中医脉象名(4)姓。在这些里面均没看到有“鸿同洪”或“鸿通洪”的字样。这就是说,“鸿通洪”是说不通的,我不知道大鸿拳非得用这个“洪”字不可?非得趟人家洪拳的浑水不行是为什么?
我觉的一个拳,就象一个产品,拳名就象商标,一个产品一个商标,人们看到商标便知道了这个产品一样,不能乱来,不然就成了假冒产品。一个拳就应该有它的规范的拳名,人家的是大洪拳,你的也是,人家的是大红拳你的还是,那你的拳到底是什么拳?这就让人无法理解,就无法使你的所谓的“大红拳”或“大洪拳”得到发扬和光大。因此,我再次呼吁不要再把“大鸿拳”错误地写成“大红拳”和“大洪拳”了!
❼ 跪求少林小洪拳每种招式在实战中的用法.
大洪拳是在小洪拳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其架势比小洪拳路大,步型有所增加,技法也较周全,故称大洪拳。
少林大洪拳是宋太祖赵匡胤习练的拳术之一,是少林武功的基础拳。它动作连贯、功架完美,体现了少林拳的主要风格。凡练少林拳术、器械、散打、技击者,都从大洪拳起手,称大洪拳为“诸艺之源”。它的特点是以活马步为主,上承禅法、下化武艺、掌拳并用、刚柔相济、攻守自如,天下无故。目前流传的大洪拳大多招式残缺不全,此套路是现存动作最完美、招式最完整的套路之一。首次面市供广大研 术爱好者学习、研练和收藏。
少林小洪拳是少林拳术的基本拳技套路,是初学少林拳术的必修套路,素有“十八拳之母”之说。小洪拳的步型有并步、弓步、马步、蹲步、虚步等,基本上安排了各家拳术的常见步型;手型有掌、拳五花抓;手法有推掌、抢手、扳手、砍手、掠手、拦手、撩手、抓苗头手;拳法有冲拳、劈拳、撩拳、砸拳、侧拳等;足法有踩脚、泼脚、勾脚;腿法有踢、弹、跳;身法有转身、缩身等;眼法有盯、迷、暴、瞪等,构成了完整的手、足、身、眼、步法,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法合一的攻防技术。其形姿小巧玲珑,节奏严紧,技法刚健有力,朴实无花架,招含攻防,动作实战,自始至终行在一线,突出了少林拳术的全部特点。
不过每种招式的用途要看视频。
参考资料:http://..com/question/5760875.html
❽ 广东洪拳扎马怎么扎
洪拳是一种长拳拳法。该拳内容有盘、势、法、理四个方面:盘即基础训练;势即套路;法即打手打法;理就是拳法理论。基础训练有“五大盘功”,其具体练习方法如下: 第一大盘功:乌龙盘打(仆步抡拍) 乌龙盘打是练习肩臂的功法,经常练习能使肩关节灵活,增强肩关节的柔韧性,发展手臂的协调性,是洪拳重要的基本功法之一。 1.预备姿式。两脚并步站立,身体自然正直,两臂垂于体侧,指尖向下,拇指侧向前,目视正前方。 2.弓步插掌。左脚向左迈进一大步,左腿屈膝半蹲,右腿挺膝蹬直,成为左弓步,身体左转,右臂伸直向左摆,指尖向前,拇指侧向上,左臂屈肘于右臂前,指尖向上,小指侧向前,目视正前方。 3.弓步抡臂。上体右转,右腿屈膝半蹲,左腿挺膝蹬直,成为右弓步,同时右臂向上、向右抡臂,左臂向左抡臂,目随右手环视。上体继续右转,右臂向下、向后抡臂,左臂向上、向前抡臂。 4.仆步拍地。上体左转,左腿屈膝全蹲,右腿伸直,成右仆步;右臂向上、向右、向下抡臂至右腿内侧以掌心拍地,左臂向下、向左抡臂至左上方,掌指尖斜向后,拇指斜向上,目视右手方向。右腿屈膝半蹲,左腿挺膝蹬直,成为右弓步,同时左臂伸直向右摆,指尖向前,拇指侧向上,右臂屈肘于左臂前,指尖向上,小指侧向前,目视正前方。然后照上述方法,做反式练习。 第二大盘功:学士打躬(正侧俯腰) 学士打躬是练习腰部柔韧性的重要功法之一,经常练习能使腰部关节灵活,增强腰腿的柔韧性,能提高动作的质量。 1.并步托举。两脚并步站立,两手手指交叉,直臂上举,手心向上,目视两手手掌。 2.前下俯腰。上体前俯,两手向前下伸,尽量贴地。 3.左右侧俯。上体向左、向右转动,两手手心向下,随之在左、右外侧触及地面。 4.面贴小腿。两手松开,向后抱住跟腱部位,逐渐使胸、面部贴靠在腿部,持续一定时间再起立。照上述方法,可反复进行练习,两腿挺膝蹬直,挺胸、塌腰、收髋,并向前折体。 第三大盘功:风摆杨柳(甩耍转腰) 风摆杨柳也是腰部的一大基本功。腰是连接上下肢运动的枢纽,是躯干范围最大的部位,武术中的吞、吐、开、合、拧、转、折、叠、含、闪、展等身法的变化,都表现在腰部,武术对腰部的灵活性、协调性、速度、柔韧、力量要求及高,因此腰部功法显得特别重要。 1.甩腰。两脚开步站立,两臂上举,指尖向上,掌心均向前。以腰、髋关节为轴,上体做前后屈和甩腰动作,两臂也跟着甩动,两腿伸直。 2.涮腰。上体前俯,两臂随之向左前下方伸出,接着向前、向右、向后、向左翻转绕环。照上述动作方法,左右反复进行练习。两腿伸直,甩腰的速度、幅度逐渐加快、加大。尽量屈体,经增大绕环幅度。 第四大盘功:大臣吻靴(平地正压) 大臣吻靴是在平地上进行正压腿的腿功之一,通过正压腿练习,可以拉长腿部肌群和韧带,加大髋、膝、踝关节的活动范围。 1.预备势。两脚并步站立,身体自然正直,两拳屈肘收抱于腰间,拳心向上,目视前方。 2.正压腿。右脚尖外摆,右腿屈膝,上体前俯,左脚向前上一步,脚跟着地,脚尖翘起,腿伸直,两手指交叉按在左膝关节上,然后上体有节奏地向前、向下压振。反复练习一定数量后,照上述方法,换腿进行练习。挺胸、塌腰、收髋,被压腿的脚尖勾紧。 第五大盘功:侧身卧靴(平地侧压) 侧身卧靴是在平地上进行侧压腿的腿功之一,通过侧压腿练习,可以拉长腿部肌群和韧带,加大髋、膝、踝关节的活动范围。 1.预备式。两脚并步站立,身体自然正直,两拳屈肘收抱于腰间,拳心向上,目视前方。 2.侧压腿。右腿屈膝,上体向左侧俯,左脚向左上一步,脚跟着地,脚尖向上翘起,腿伸直,右掌屈臂向上、向左举于头上方,掌尖斜向下,掌心斜向左,左臂屈附于胸前,掌尖向上,掌 心向右,然后上体有节奏地向左、向下压振。左腿做一定数量后,照上述方法,换腿进行练习。挺胸、塌腰、收髋,被压腿的脚尖勾紧。
❾ 求大洪拳招式名称和歌诀!
童子拜佛,白云盖顶,跳步单叉,卧心盘肘,双绝手,小垮虎,一字冲拳,怀中抱月,提手炮,退步三提拳,七星,上步三砸锤,跳步冲拳,双绝手,小垮虎,转身三绝掌,回头望月,三把手,双绝手,小垮虎,跳步单叉,卧心盘肘,转身右盘肘,上步替退,重心炮,
知道的就这些,小时候练过,还会练,忘了架子叫什么名了,剩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