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牛顿在书中屡次谈到的正矢是什么
由图中可知:AD=f,即曲线正矢;BD=L/2,即弦长的一半。
正矢计算公式为:f=(L/2)2/(2R-f)=L2/4(2R-f)。
在(2R-f)中,由于f与2R相比甚小,可忽略不计,
则公式可近似写成为:f=L2/8R
弦长L现场一般取为20m ,当L=20m时,有f=50000/R
而精确的的正矢数值应当为:f=R(1-cos(α/2))
假定有一曲线,半径R=500米,用近似公式求得的正矢为:
f=50000/R=50000/500=100mm
精确的正矢值为:
f=R(1-cos(α/2))=500×(1-cos(10/500))=99.99666mm
二者相差不到0.1mm,所以利用简便公式不影响计算结果,该公式完全可以在日常生产中使用。
㈡ 圆曲线正矢任意点计算方法
《铁路曲线养护》--铁道出版社出版,这本书里有详细介绍。
㈢ 铁路上怎么定三无曲线
三无曲线计算步骤;一、计算出现场正矢的倒累积:对现场正矢从下往上,;二、根据现场正矢计算出半径及平均正矢:根据现场正;三、曲线中点位置:曲线正矢倒累计合计/曲线正矢合;四、计算曲线主要桩点位置:;缓和曲线长度:l0=70m,;圆曲线的平均正矢fy=24,圆曲线长度Ly=44;于是:xc14.2014.20;减加Ly/2-9.25+9.25;ZY(YZ);减加
三 无 曲 线 计 算 步 骤
一、计算出现场正矢的倒累积:对现场正矢从下往上,采取斜加平写计算, 将计算结果填入第二列。
二、根据现场正矢计算出半径及平均正矢:根据现场正矢,我们可知,前7个点在变化,后7个点在变化,则取中间14个点作为圆曲线的正矢点,求出圆曲线的平均正矢:336/14=24,则半径为R=12500/24=521m。取整数520m,则圆曲线的平均正矢仍为24mm
三、曲线中点位置:曲线正矢倒累计合计/曲线正矢合计-1=6303.5/444=14.20,即曲中点在14点前方附近。
四、计算曲线主要桩点位置:
缓和曲线长度:l0=70m,
圆曲线的平均正矢fy=24,圆曲线长度Ly=444/24=18.5(段数)
于是:xc 14.20 14.20
减加Ly/2 -9.25 +9.25
ZY(YZ)
减加l0/2 4.95 23.45 (缓和曲线一半放在圆曲线中,一半放缓和曲线中) -3.5 +3.5
ZH(HZ) 1.45 26.95
加减l0 7 -7
HY(YH) 8.45
19.95
各点分布示意图
五、计算各零点的计划正矢:
圆曲线计划正矢:Fy=24
缓和曲线正矢递变率:fd=24/7=3.43
根据各主要桩点的位置,可求出具体的正矢值:(其中a为HY等点到下一点的距离)
a3
1点:f1=60.553?fd=6?3.43=0.1,取0
?3.43=0.58*3.43= 1.94 取2 132点:f2=??1?a??2?a3? ?6?
3点:f3=(3-1.45)?3.43=5.32 取5
4点:f4=(4-1.45)?3.43=8.7 取9
5点:f5=(5-1.45)?3.43=12.2 取12
6点:f6=(6-1.45)?3.43=15.6 取16
7点:f7=fy - 1?31?a??2?a3???6??3.43=24-1.94=22.06 取22
a3
8点:f8= fy - 6?fd=24-0.1=23.9 取24
?fd=24-0=24 取24 以上为前半部分曲线,以下为后半部分曲线: a3
19点:f19= fy - 6
1?31?a??2?a3??3.43=23.43 取 23 ??6?
21点f21=f20-3.43=20,取20 22点f22=f21-3.43=16.57, 取17 23点f23=f22-3.43=13.14 取13 24点f24=f23-3.43=9.71 取10 25点f25=f24-3.43=6.28 取6
1326点f26=??1?a??2?a3? ?3.43=3.43/6= 0.57 取1 ?6?20点f20= fy -
a3
27点f1=60.053?fd=6?3.43=0 , 取0
将以上各点的正矢填入到第4列中,并对计划正矢进行求和,∑=444,与现场正矢相等,若不相等,可根据计算中的取舍情况,对部分计划正矢点进行微调使得两者相等。
六、计算各点正式差:
各点的正矢差为该点的现场正矢减去计划正矢,将计算结果填在第5列
七、计算正式差累计:
正式差累计是指到计算点为止,以前各点正式差的累计,他的算法为“斜加平写”。计算结果填入第6列中。
八、计算半拨量:
半拨量算法:任一点的半拨量等于它以前各点正式差累计的合计,及采用“平加斜写”,将计算结果写入第7列中。
为了使曲线两端的直线不平移,必须使最后一点的半拨量为零,而我们的计算结果是-81.5,是很大一个值,如果按照这样拨道的话是不可行的,同时,由于偏移量较大,调整计划正矢法和调整差累计法均不可用,只能采取调整半拨量法。
九、调整半拨量法:
调整半拨量法的原理是通过阶梯形数组直接调整半拨量,调整后拨量与拨后正矢的关系为:正矢增加量=该点拨量调整数—前后两点调整数和的一半。
数组选择时,要使得数组的累计最后一项与半拨量最后一项大小相等,符号相反,及本题的-81.5与81.5,且调整级差不能大于2mm,上下对称。
同时,第三点为控制点,如果曲线上第i点的拨量有控制要求,除满足曲线重点半拨量为零的条件外,还必须使i点以前各点(不包括i点)的调整值正负部分合计之和,与累计差正负部分合计之和数值相等,符号相反,以确保i点的拨量为零。本题,第三点之前的累计差之和为-1.5,因此数组要在前两项排列出和为1.5
综上所述的两个要求,我们选择了第7列的调整值,并根据调整值算出累积(第8列),用半拨量减去累积得到调整后半拨量,填在第9列
十、技术拨量及拨后正矢:
拨量=半拨量(第9列)×2
拨后正矢=本点现场正矢+(本点拨量-前点拨量+后点拨量)/2
PS: 这种方法的关键就是如何快速地找到一个合适的数组,使得半拨量的组后一点拨量为零,同时兼顾好区间的拨量大小和控制点的拨量为零。
在选择数组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为使调整后计划正矢与原计划正矢尽量相近,级差宜采取1mm,如因测点少,小曲的累计差合计数较大时,调整级差可容许不超过2mm,以免造成拨后曲线的不圆顺。
2、阶梯形数组由增大变为减小(或相反)的中间部分,最少有两个相同值的毗连调整数形式平台,才能保证计划正矢的修正值不超过1mm。同理,当使用两个及以上数组时,数组相连处,最少隔开两个点号不做修正。
3、数组利用单数或双数都行,数组的两端可以保持对称或不对称,但不论采取何种形式的数组,都必须保持在一个数组内所影响正矢的正数和负数相等,其代数和为零。
㈣ 铁路曲线超高如何计算
铁路曲线的超高跟曲线半径和列车速度是相关的。
㈤ 请问曲线整正的方法,偏角法,绳正法,简易拨道法,三种的详细内容,还有他们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求详细
应用计算曲线拨量过程详解
一般的讲,计算一条曲线拨道量的过程大致是:输入现场正矢→计算拨道量→查看是否合适→确定拨量合理→确定采用→输出这样一个过程。现以下面数据为例,说明应用本计算曲线拨量的详细过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算例:已知各测点现场正矢如下表,其它要素不知道。试计算之。
首先,运行进入开始画面,输入原始口令“”后,到了程序的主画面如下:
第一步,把现场正矢数据填到“现场正矢.xls”文件内。
现场正矢.xls 文件位于安装目录下,如,我是把安装在C盘的Program Filesr内(C:\Program Files\曲线整正)。里面的文件如下图。
方法1:直接到这个目录下,打开这个文件输入;
方法2:在程序内点击【文件】--【打开或创建现场正矢文件】输入,如下图:
方法3:在程序内点击【计算】--【输入现场正矢】输入。
现场正矢.xls文件的格式、表名等不能变动,只许向里填数,现场正矢填写完毕后存盘退出Excel。里面内容如下图:
第二步,输入已知条件,选择计算方式
如下图:这时,要做的是先要确定计算方式!即你所要计算的曲线是按哪种方式计算,从图中可看出,共有四种方式,分别是:
1、按三无曲线计算;
2、按给出的半径来计算;
3、按一头整桩一头零桩计算;
4、按已知桩位计算。
其中第四种还分为是不是属于单圆曲线的类型。当选择不同的计算方式时,上面既出现相关的帮助说明,在这里不详叙了。
为了得到合理的拨量,一般情况下,不管是否已知各项曲线要素,请首先按三无曲线计算,这样可以大概的知道以目前的现场正矢应该采用的半径、缓和曲线长度,即,首先有一个定位,之后再按已知半径进行计算,按已短半径计算时,要反复输入相近的数值试算,找到合理的拨量。
选择相应的计算方式后,需先填上相应的已知条件:
1、选择按三无曲线计算时,如上图,所有的要素不用填了,只需要填好测点间距即可。(测点间距不只10米一种是本的一大特点,本程序设计时允许以10米、5米、4米和3米四种测点间距来测设曲线,从而满足不同的要求,适应新形势。)
2、选择按给出半径计算时,需要填上曲线半径、始端缓和曲线长、终端缓和曲线长和测点间距,如下图:
3、选择按一头整桩计算时,需要填的已知条件是6项,如下图:
4、按已知桩位计算时,需要填的已知条件在右面共有6项或4项内容,如下面两幅图:
⑴ 有缓和曲线:
⑵ 无缓和曲线:
当已知条件输入完毕,现场正矢也填好后,请选择“已经填好”,按下[确定],相应提示选择后,结束输入过程。
第三步,计算曲线拨量。
在本例中,我们第一次让它按三无曲线来计算,让程序自动判别半径和缓和曲线长,结果出现下面的提示:
看到半径是391.5911,缓和曲线1是40米,缓和曲线2是70米,进一步下拉,发现最后一点的闭合差是111,程序不能自动消除这样一个正的闭合差,说明这样的半径和缓和曲线长度是不合理的,按下【中止】按钮,再在“输入现场正矢”下重新按给出半径进行计算,这回,我们在半径处输入391,两个缓和曲线长都输入相等的数值50,选择“已经填好”,如图:
按下【确定】按钮,再次进行计算曲线拨量,此时,什么提示也没有了,直接出现了下面的画面:
说明我们以391米半径、两端50米的缓和曲线要素是基本合理的,选择不再修正选项,按下【确定】,如下图:
选择【否】按下,进一步观察拨量情况,看到最大的拨量是-340,、且负拨量较大,说明半径选择稍大,应改小半径继续寻找较好的拨量。按下【中止】,重新输入比391小的数值看看(绳正法本身就是一种试算性质的,又称之为流水拨道法)。本次半径输入388,缓和曲线长不变,结果如下图:
最大拨量是+202,且正负拨量大体相当,可以。如果满意,可以直接选择不再修正—【确定】即结束计算过程。
不满意,可以重新以新的曲线半径和缓和曲线长再计算,也可以在这里进行手工修正操作。
修正的方法是:首先确定以ZH到HZ为修正范围(3点之前和34点之后为直线范围,不能安排修正),计算34-2=32个点,最大正拨量202在第21点,前面最大负拨量-188在第16点,这样,第一组要安排一个正数组,为的是减小第16点的拨量,第二组要安排一个尽量大的负数组,从而减少第21点的拨量,最后用一个正的数组来抵消。即初步计划是三个数组,正、负、正。初分一组和三组各10个点,中间12个点,因为二个相邻数组不同号时可以共用一个“0”,所以,中间的负数组再加2个点,到14个点,计算:一组10/25,S1=4×5=20;二组,14个点,14/2=7,S2=6×7=-42;三组,10/2=5,S1=4×5=20;20-42+20=-2,这-2在第二次修正的时候消掉,如图,在最后的32点和33点各填入1,使闭合差等于0。
下面是对此结果进行手工修正的图。
通过修正,最大拨量由202减小到170,第16点的最大负拨量-188减到-168。且拨后正矢满足以下5个条件:
⑴ 缓和曲线正矢与计算正矢的差不超过1mm;
⑵ 圆曲线正矢连续差不超过1mm;
⑶ 圆曲线正矢最大最小差不超过2mm;
⑷ 有控制点限制的,控制点拨量不超过许可范围。
⑸ 最后一点拨量是零。
程序提示通过,如下图。按下【是】,结束计算过程,回到主菜单。
第四步,输出结果。
在输出之前,请在前面的图内,把起点里程和曲线编号填好(在已知起点里程或实际测得某一点里程之后,换算一下,填入下面所示的栏内,具体里程要精确到厘米,“№”为曲线编号,用于输出拨量文件的编号。
在主图下,按下【输出】菜单,依次点击这四个子菜单,即可输出计算结果来。
计算成果是以Word文档形式存于当前目录下,用户可选择打印出表,或操作Word文档直接传真到工区,或者用铁路内网发到工区,也可以在程序内选择【文件】菜单,【打开拨道量计算结果文件】子菜单直接查看。
缓和曲线检查表共设计了三个,一是用10米弦检查,二是用5米弦线检查,三是用2米弦线检查。这些表完全可以代替缓和曲线量副矢的做法,且比副矢好计算,来的快,点又密。而且从曲线头或曲线尾的桩开始的,都是整桩测量,结合超高和轨距递减一同写在轨枕上,方便检查。
以下是我以前写的《零桩变整桩 检查曲线正矢》,用它来理解缓和曲线检查表的意义吧。
零桩变整桩 检查曲线正矢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们现场一线的养路工创造了好多实用方法,如:将曲线尾的零桩变为整桩来检查曲线是否圆顺就是其中之一,现在我把它叙述一遍。
如下图:HZ桩在第28~29测点之间,Hz桩距29点是4米,即HZ=28,60,由于是零桩,第28点和29点的正矢计算很麻烦,当时也没有这么先进,计算曲线必须查系数表,连计算器都没有,在现场怎么办呢?
既然28点和29点的正矢不好算,我就不量你!从第29点退回4米,找到HZ点(我且命名为29’ 下同),从HZ点向直线方向量10米,找到第30’点,之后再从HZ点向曲中方向每10米做出标记,直到YH点+1结束。如测量图中的29’点正矢,就变成整桩的情形,计划正矢应该是六分之一的递增量,现场立马就能算出,以此类推,第28’点的正矢就是1个递增量,27’的正矢就是2个递增量……,因为缓和曲线都是10米的整倍数,到YH桩的时候也是整桩,而且这点的正矢是圆曲线正矢再减去曲线头的正矢,好算极了。
㈥ 急~铁路轨道正矢是指什么,用激光怎么测量越具体越好,有图解释最好。或者找篇类似的论文我看看也行。
正钢轨在曲线轨道上弯曲成弧形,其半径大小可用一根20米长的绳线拉伸在钢轨的前后两端,而测量绳子中部距钢轨的矢度,称为正矢。正矢的大小就与轨道半径大小成一定的反比例。
工务日常养护维修中采用绳正法整正曲线方向,拨量计算中可能要对计划正矢进行两次修正,第一次修正的目的是保证曲线终点拨量为零;第二次修正的目的是使某些控制点的拨量尽量地减小或为零。
㈦ 铁路中曲线实量正矢倒累计合计指的是什么意思
每个现场正矢都是按顺序测量的,最后测到直线段的时候,这个正矢值接近0,这时测量结束。那么对应这个测点的倒累计值=最末点的测量值,然后逐点往回算,每一点的倒累计=前一点正矢+本点正矢。
㈧ (铁路)曲线正失和附点正失的最新计算方法
一、正矢测点的设置:分别设置养护点和计算点 1)、概念 养护点:从曲线头尾点开始,每10m设一正矢测点,至曲中点附近后两点交叉,形成套拉点。 计算点:从曲线一侧起,每10m设一点,一直设至曲线另一侧。没有套拉点。 2)、优缺点 养护点: 优点:1、实行时间长,职工比较熟悉。 2、对曲线要素表达清楚,容易理解 3、便于缓和曲线的超高设置。 缺点:存在套拉点,不便于现场正矢的测量及曲线拨量的计算,特别是不适应计算机快速精确计算的需要。 计算点: 优点:1、便于曲线拨量的程序计算。 2、可以将正矢测点位置与里程相联系,可以更迅速地把轨检车数据和现场正矢联系比较。 3、更进一步说,是为曲线的科学管理做好基础准备。 缺点:1、职工不熟悉,需要重新理解学习。 2、不直接体现出曲线要素。 3、不便于缓和曲线的超高设置。 3)、分析 两者合优缺点可以相互补充。计算点在测量正矢、计算拨量时可以弥补养护点有套拉点的先天不足;面保留养护点,方便了设置缓和曲线超高,以照顾了职工的作业习惯。 4)、测点设置要点 养护点:设置测点时应尽量减小测量误差。 计算点: 1、应向曲线两侧直线段延伸60---100m。 2、应保证最外侧有2—3个连续测点接近于零。 3、起点里程应为10m的整倍数,并标注在钢轨外侧轨腰上。 4、设置侧点时应尽量减小测量误差。 二、现场正矢的精确测量 1)、测量尺具的要求: 1、测设正矢点时采用50m钢尺进行丈量,在10m点处用石笔划一细线,后再用红白漆画涂,使整条曲线丈量完后的测量误差尽量小。 2、采用质量好的钢板尺测量正矢,如果有多个钢板尺则要保证相互之间的精度 < 0.1mm,这样可以减少现场正矢测量的仪器误差。 3、备用固定的盒尺并保证不同盒尺之间的精度 < 2mm。 2)、测量人员的要求 1、拉绳人员要求:弦绳要紧、位置要准、手要牢稳 弦绳要紧,弹在测尺上声音要清脆有力,特别在有风时更要拉紧。 位置要准,尤其是在小半径曲线上,前后位置不准确会给读数造成误差。 手要牢稳,弦绳需要多次调整才会达到紧绷状态,此时弦绳拉力较大,如果不拿牢稳吸块蹦起,会极大浪费测量时间。 2、读数人员要求:测尺要平、视线要直、内侧读数、读数要精 测尺要放平,不要过低于弦绳,更不要挑起弦绳,最好保持测尺与弦绳似挨非挨;如果测尺不得不挑起弦绳,则应多弹几次,取平均值。 视线垂直,才能读准测尺。 内侧读数,因为拉绳时都是内侧贴钢轨,所以内侧读数才正确。但现场作业人员有时容易忽略这个问题,造成每个正矢点都多读零点几个正矢,最终导致很大的现场正矢累计偏差。 读数要精,读数精度要精确到0.3mm,即读数时要读出0.3,0.5,0.8,0;例如f=19.3mm,f=50.8mm,f=36.0mm。 3、记录人员要求:随口复核、记录备注 随口复核,在读数人员读数后,会提示读数人员复核测尺,也避免记录人员听错读数。 记录备注,在测量过程中应将如道口、桥梁、信号机等控制点类型及位置记录详细,以供计算拨量时参考。 三、技术资料的管理 1、曲线要素:包括曲线半径、全长、缓和曲线长、ZH及其它要素点里程、曲线转向角、曲线段锁定轨温。 2、两套计划正矢:即计算点和养护点的计划正矢。 3、轨检车检测数据:即每次轨检车检测的超限数据和曲线数据。 4、定期测量现场正矢、测点水平及数据分析。 5、日常维修养护记录。 精彩评论来自 铁路论坛( http://railbbs.com )
㈨ 铁路工务曲线正矢、超高、加宽计算方法,以及什么书籍里有这类的介绍(书名)
一些中专、大专的教材里面都有这些知识的,推荐你看看《铁路工务技术手册》中的《线路业务》,这个里面介绍的比较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