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工时效率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工时效率?
也许有人认为每个工位的员工都确保参与生产,就能得到较高的人效,但是在整个制造过程中会有许多的人力资源浪费,影响到整体企业人效。所以工时效率不仅仅是为了反映员工个人的人效,它更重要的是体现企业整体人效和制造水平。何谓制造型企业的人效,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主要是:在人的作用下做到企业产品低成本,高品质,交货及时等,在下面将引用电子制造型企业来重点阐述人效与工时效率的关系。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工时效率是如何计算和得到的,通过初步的了解我们才能更深入的探讨一系列与工时效率有关的话题:
1.怎么计算工时效率?
工时效率是实际的产品产出所需要花费的时间与实际人事考勤时间之比,公式如下:
工时效率:(实际产品产出数量 * 理论工时 )/人事考勤时间
例如:某工厂生产某产品每个需要花费0.5个小时,7月份该产品的出货为8000个,进仓库成品2000个,完成一半的半成品500个,当月直接人力的人事考勤时间为6500个小时,工时效率为多少?
工时效率: ((8000+2000)*0.5+500*0.5*50%)/ 6500 = 78.85%
2.如何得到或定义相应的指数?
工时效率它是由实际产品产出数量(ActualOutput),理论工时(Standard labor hour),人事考勤时间(Actual HR labor hour)三大指数组成。
在这里我们需要强调的是半制品的工时,在正常的生产情况下每个工段都有可能出现,比如某工厂完成一个产品需要经过3个步骤(工段),那么在第一步骤与第二步骤之间和第二步骤与第三步骤之间会有半制品的出来,第一阶段的半制品花费的工时为0.5小时,第二阶段的半制品花费的工时为0.5小时+ 0.2小时 = 0.7小时。
现在,我们可以通过生产管理系统,将理论工时提前设定到系统中,系统将自动生成生产用时;或采用每站追踪系统可以进行时时记录。
以上得到的生产效率,其高低是直接生产员工的人效,同时我们要知道这些效率也体现了间接生产员工的人效。直接生产员工、职能员工和辅助型员工共同决定着企业生产效率,这个整体就是组织的人效。那么在制造型企业中就需要增加控制间接员工和直接员工的比率,并进行监控。由于每个公司都有各自制程和岗位的设置方式,所以没有一个公司关于间接员工和直接员工的设定是相同的,必须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标准化的格式。
2. 人均工作效率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人均工作效率的计算公式是:人均工作效率= [(实际工作工时-加班工时)/制度工作工时]×100%。
公式中,实际工作工时等于制度工作工时减去缺勤工时、非生产工时、停工工时,加上停工工时中被用工时、加班工时。
人工结构差异
在同一岗位可选择使用不同工资级别(实际体现为不同熟练程度)的人工的情况下,企业也会因所用人工比例与预算比例有差异而改变成本。因此,直接人工效率的高低也是利用低价人工的程度和每种人工劳动生产率高低综合作用的结果。
种由于直接人工结构发生改变而产生的差异称为直接人工的结构差异。同样,直接人工效率差异可以进一步分解为直接人工结构差异和直接人工产出差异。
3. 生产效率计算公式怎么算
生产效率=(生产数量÷生产实际人数)÷(标准小时产能×生产时长÷标准人数)
实际产量:生产部、财务计算生产效率/生产力时以实际入库量计算。
挡产工时:因外部门或受客观条件影响造成停线或返工工时。
加班工时:为增加产量而延长的工作时间。
(3)工时效率计算方法扩展阅读:
生产状况,定期反馈于相关部门,由相关部门及时了解并快速调整生产计划。可以通过工作结果定期反馈机制进行保证落实。
增强作业技能及作业经验,增加员工举一反三的能力,以减少效率浪费针对性培训……针对突出不良及特殊事项进行培训,同样的错误不重犯。
4. 工时效率怎么算
工作日的计算方法:年工作日:365天/年-104天/年(休息日)-11天/年)(法定休假日)=250天/年
季工作日:250天/年÷4季=62.5天
月工作日:250天/年÷12月=20.83天
5. 人工工时计算公式是什么
人工工时按照以月,季度,半年,一年为周期。比如以月为综合计算工时,21点75乘8等于167小时左右,超过167小时的需要按照百分之150支付加班工资。国定假日需要按照百分之300支付加班工资。
人工工时效率
人工工时效率的计算公式,人工工时效率,等于实际工作工时减去加班工时除以制度工作工时乘百分之百。人均劳效是人均平均劳动效率的简称,代表了一个公司,企业,团队的劳动效率。在企业管理中通常通过人均工时,人均产值,人均销售收入,人均利润等指标来进行评价。
公式中,实际工作工时等于制度工作工时减去缺勤工时,非生产工时,停工工时,加上停工工时中被用工时,加班工时。
人工工时对直接人工效率差异,如果存在不同等级工人混合使用的情况,则还可将其进一步分解,计算结构差异和效能差异,反映一定量的总工时中不同等级工人完成的工时所占比重的变动和工作效率变动。
6. 标准工时怎么算出来标准工时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标准时间=观测时间*评比系数*(1+宽放率)=正常时间*(1+宽放率)观测时间:是实际观测得到的时间值的平均,而观测时间由于受到作业者熟练度、工作意愿、情绪等的影响,并能代表真实的情况,故此应加以修正,乘上一定的评价系数,求得实际时间作为标准时间的主体,而实际时间应考虑一定的宽放,作为疲劳、等待、喝水、上厕所等必须要项的预备,这样才得到标准时间。
评比系数: 评比是一种判断或评价的技术,目的是将实际的操作时间调整到平均工人的正常速度。
其中影响评比的因素包括:
a)操作者的熟练程度
b)设备工具的完善度
c)操作者的教育程度
d)工作的困难度
以100%作为正常速度的基准,如果评价系数为1.1(即110%),代表比正常速度快10%左右,如果评价系数为0.6(即60%),由代表作业速度相当于正常速度的60%。
宽放:宽放是指由于疲劳,生理需求,管理需求等不可避免的因素而给予标准工时制定调整的一个方法。
产能的定义
产能:是指单位工作时间内的良品的产出数
工作时间:员工的实际的作业时间,由出勤时间减去相关活动产生的等待时间
良品产出数:生产现场的产出必须一定要是良品才能作为产能计算的依据
产能的计算
产能的计算公式:
产能=单位工作时间/周期时间
拉的周期时间是指该拉产出单位产品的时间间隔,它等于该拉的瓶颈时间
单位工作时间是指出勤时间减去相关活动产生的等待时间
通过工时系统的实施,可实时掌握现场所有生产线人员或生产线的状态,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及调度生产线人员,提高生产效率。同时通过系统的工时统计等数据,为相关部门提供准确的工时、产能及效率数据,用于核算员工工资及计算人力成本,无需耗费大量的人力进行统计、核算。该系统收益如下:
绩效管理:帮助客户轻松实现生产绩效管理,实时掌控个人、班组、车间的效率数据;
生产效率: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加班时间;
生产调度:随时掌握各生产线人员的工作状况,帮助实现灵活的人员调度;
消除浪费:减少生产闲置时间,减少人员及时间的浪费;
物料管理:通过移动终端的网络功能,及时通知仓库补充物料;
管理决策:为管理决策提供全面、实时数据;
客户服务:使生产过程更加透明化,实时掌控订单进度,提高出货的准时性。
7. 工作效率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产出大于投入,就是正效率;产出小于投入,就是负效率。工作效率是评定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提高工作效率就是要求正效率值不断增大。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如何,很大程度上看工作效率的高低。
(7)工时效率计算方法扩展阅读:
相关意义
1、提高工作效率可以增加二者利益。即有利于单位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增加活力;有利于工作人员个人实现多劳多得,增加收入。
2、提高工作效率以后,就有可能缩短工作时间,从而有更多的时间让员工自行支配,去从事学习、娱乐、旅游、社交和休息。
3、提高工作效率以后,可以克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浪费时间的现象。
8. 生产效率的实际计算方法公式是什么
生产效率是指固定投入量下,制程的实际产出与最大产出两者间的比率。生产效率讲的是快慢,是速度,它是实际产出与标准产出的比率.
生产效率=标准总工时÷实际总投入工时*100%
标准总工时=标准工时*实际产出数
实际总投入工时=总投入工时-损失工时-补助工时
生产效率:操作者按规定的作业方法工作时,他的能力或努力程度叫效率。
标准工时:根据PIE提供产能表所计算出来的工时。
总投入工时:是指当日考勤表上的总工时。
损失工时:因生产异常或其它原因使生产受影响的工时。
补助工时:每个订单在排拉时所需的工时。
简单举例:甲厂140人的新车间生产A物品产量为700000只,老车间60人的老车间生产A物品产量为120000只,甲厂的生产效率为多少?
甲厂生产效率=(700000+120000)/(140+60)=4100只/人
标准工时是在标准工作环境下,进行一道加工所需的人工时间。
9. 计算直接人工效率时,试制工时你们规定的怎么算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2-13
10. 工时率是怎么算的
1、劳动生产率:指员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从事劳动的效率,即活劳动效率。 劳动生产率的2种算法:
(1)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算法: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销售额为单位进行计算,即:
工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产品数量/生产时间
商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销售额/销售人数
(2)劳动生产率的逆算法:以工人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工时为单位进行计算,即:
劳动生产率=生产时间/产品的数量
说明:直(接)算法的数值越大,即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越多,劳动生产率也就越高
逆算法结果越小,说明生产一个产品所消耗的工时越少,当然劳动生产率也就越高
2、工时利用率
工时利用率=(实际工作工时-加班工时)/工作工时*100%
=实际工作工时/工作工时*100%
3、工作效率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4、设备利用率=全部设备实际工作时数/设备工作总能力(时数))*100%
(10)工时效率计算方法扩展阅读:
影响因素
劳动生产率的状况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具体说,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生产中的各种经济和技术因素:
①劳动者平均熟练程度。劳动者平均熟练程度越高,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劳动者平均熟练程度不仅指劳动实际操作技术,而且也包括劳动者接受新生产技术手段,适应新工艺流程的能力。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科学技术越发展,其成果运用于生产越普遍,就越能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③劳动组织和生产管理等的好坏,对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有重大作用。
④生产资料的规模与效能,对劳动生产率有决定性作用。主要指劳动工具有效使用程度,对原材料和动力燃料等利用程度。
⑤自然条件。包括对自然资源和自然力的利用程度,都会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特别是农业和采矿业的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是上述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