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机械加工工时计算公式
机械加工工时计算是直接累计工时的,没有计算公式。计算规则如下:
1、一般以月、季、年为周期综合计算工作时间;
2、其平均日工作时间和平均周工作时间应当与法定标准工作时间基本相同,也就是说,在综合计算周期内,某一具体日(或周)的实际工作时间可以超过8小时(或40小时),但综合计算周期内的总实际工作时间应当不能超过总法定标准工作时间。
3、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制的,无论劳动者平时工作时间数为多少,只要在一个综合工时计算周期内的总工作时间数不超过以标准工时制计算的应当工作的总时间数,即不视为加班。若超过,则超过部分视为延长工作时间,并按规定支付报酬,且延长时间的小时数,平均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
(1)重工工时计算方法扩展阅读:
机械加工工时的相关介绍:
1、经批准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职工,不受《劳动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的日延长工作时间标准和月延长工作时间标准的限制。
2、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职工,用人单位应采取适当的休息方式,确保职工的休息休假权利和生产。工作任务的完成。
3、实行不定时工作制,除法定节假日工作外,其他时间工作不算加班。根据劳动部《关于企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审批办法》(劳部发[1994]503号)的第四条规定,企业对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职工,可以实行不定时工作制。
(1)企业中的高级管理人员、外勤人员、推销人员、部分值班人员和其他因工作无法按标准工作时间衡量的职工。
(2)企业中的长途运输人员、出租汽车司机和铁路、港口、仓库的部分装卸人员以及因工作性质特殊,需机动作业的职工。
(3)其他因生产特点、工作特殊需要或职责范围的关系,适合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职工。
❷ 工时的计算方法
1、出勤工时:为实到人数与每日标准工作时间数(8小时)之乘积
2、受援工时:为接受支援人数与实际支援时间之乘积
3、加班工时:为加班人员与加班时间之乘积
4、实勤工时:出勤工时+受援工时+加班工时
5、除外工时:为当日非发生于生产之工时
6、生产总工时:实勤工时—除外工时
7、异常工时:为当日因各种因素造成生产部无法正常生产而耗费的人工工时。
8、总标准工时:为当日生产之各产品入库总数与各产品之单一标准工时之乘积之和。
9、异常工时:将影响当日生产所发生之状况分别填写实际时间
10、除外工时:将当日发生于生产中无法抗拒之工时,分别填写实际发生之工时。
11、生产工时:为当天生产此工令所发生的实际工时。
12、差异工时:为产出标准工时与生产工时之差
生产效率=总标准工时生产总工时×100%
总标准工时=产出数×单一产品标准工时
❸ 工时怎么算的
工时计算是要算出员工在某个岗位上,某个项目上或一个月内出勤工时,缺勤工时,具体计算要把每种工时类型统计出来,包括休假工时,加班工时,迟到工时,早退工时,旷工工时,会议工时,外出工时,出差工时,班车延误工时,就餐工工时。。。。。。
推荐一款好用的工时统计软件:京顶HR劳动力考勤工时统计分析系统
系统可以实现任意办公地点的考勤打卡数据采集,年休假,休假,加班,出差,外出的申请审批;考勤工时报表的统计
考勤管理系统全业务管理包含以下模块:
1、考勤设备服务:主要实现远程打卡数据实时上传
工地现在普遍使用人脸识别考勤机,人脸测温通道也可以,但是比较贵。
2、智能排班模块:制定标准工时制,综合工时制,弹性工时制班次时间,并设置将具有相同上班时间的员工分为一个考勤组,制定考勤组排班计划!
工地大多采用综合工时制管理,这个智能排班还是很方便适用的。日历形式展示
3、职工休假模块:休假管理很多OA系统也包含,但OA请假以审批流程为主,多以半天或一天为单位而且不检查班次。所以在考勤工时计算中不是特别精准。考勤休假模块是包含员工休假资格发放,休假申请审批,休假计划,工时优化,休假工时统计,自动销假等功能组成
工人可以通过手机提交休假单,因为工地各个工种需要配合,对于重要岗位工头可以根据员工休假,提前调配人员
4、年假管理账户:年假管理是员工休假的一个特殊情况,采用单独年休假账户实现年假两年并管,自动清零。很多人不太明白为什么需要两年并管,因为按自然年度计算,年假在12月底就到期了,而很多企业为保证员工年假能延续到春节期间申请休假,将上一年年假转结到第二年。并设置清零有效期
这个模块对工地考勤不太重要。
5、时间管理账户:这个时间账户主要实现对员工加班的管理,员工日常的多于标准工时的时间都记入时间账户,方便员工申请调休假或发放加班费。同时建立员工时间信用管理体系
工地加班是经常的,综合工时制是在月底统一计算加班或一季度统一核算
6、出差考勤:员工出差正常考勤,并统计出差地域补助(工地考勤不需要)
7、外出管理:外出单管理,统计外出工时并计算外出餐补(工地考勤不需要)
8、考勤工时统计:员工每月的工资计算需要考勤报表,补助项统计,工时统计报表上报完成才算考勤的全业务管理。员工的实出勤工时,缺勤工时,休假工时,加班工时,出差工时,外出工时,会议工时,和考勤相关的福利补助全部计算汇总,方便HR部门计算薪酬(重要模块)
9、工效分析:大数据挖掘。员工的项目工时,工效,休假率,出勤率多种维多的分析数据有助于准确核算工时,优化用工结构,为企业降本增效,提供决策支持
10、定制开发:微服务架构可以在不影响现有业务基础上扩展新应用。实现真正的企业一体化数字管理。避免多套系统对接,多头维护,降低维护成本(工地考勤不需要)
综合以上分析,工地考勤主要是打卡,排班,统计三个部分的管理需要。
❹ 工时是怎么计算的
工时的计算方法:
1、出勤工时:为实到人数与每日标准工作时间数(8小时)之乘积。
2、受援工时:为接受支援人数与实际支援时间之乘积。
3、实勤工时:出勤工时+受援工时+加班工时。
❺ 标准工时的计算公式
标准工时=标准作业时间+辅助时间
标准工时与宽放率的关系式如下所示:
标准工时=正常工时X(1+宽放率)
宽放率=(标准工时-实测工时)/实测工时*100%
=管理宽放率+生理宽放率+疲劳宽放率
正常工时是人工操作单元工时(经过速度评比)+机器自动作业工时(不可作速度评比)的总和
宽放率主要是如下几个方面的总和:
1.生理宽放 一般取2%~5%。
2.疲劳宽放 一般取5%~20%;
3.管理宽放 一般取3%~10%
4.特殊宽放
电子制造业使用的宽放率一般取10%
❻ 工时怎么算的
工时的计算问题,需要从工时制度来理解。
工时制度即工作时间制度,据现有情况,我国目前有三种工作时间制度,即标准工时制、综合计算工时制、不定时工时制。标准工时是我国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工时制度。
在标准工时制下,根据《劳动法》第三十六条、《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第三条的规定,工人每天工作的最长工时为8小时,周最长工时为40小时。
综合计算工时制。这类是以标准工时制为基础,以一定的期限为周期,综合计算工作时间的工时制度。
根据《劳动部关于职工工作时间有关问题的复函》的第五条至第七条的规定,该类工时制度有以下的特点:
①一般以月、季、年为周期综合计算工作时间;
②其平均日工作时间和平均周工作时间应当与法定标准工作时间基本相同,也就是说,在综合计算周期内,某一具体日(或周)的实际工作时间可以超过8小时(或40小时),但综合计算周期内的总实际工作时间应当不能超过总法定标准工作时间。
③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制的,无论劳动者平时工作时间数为多少,只要在一个综合工时计算周期内的总工作时间数不超过以标准工时制计算的应当工作的总时间数,即不视为加班。若超过,则超过部分视为延长工作时间,并按《劳动法》规定支付报酬,且延长时间的小时数,平均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
不定时工时制度,这是指,每一工作日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限制的工作时间制度,是针对因生产特点、工作特殊需要或职责范围的关系,无法按标准工作时间衡量或是需要机动作业的职工所采用的一种工时制度。
根据劳动部劳部发[1995]309号《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67条,《劳动部关于职工工作时间有关问题的复函》的第八条以及劳动部《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三条规定,该类工时制度有以下的特点:
①经批准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职工,不受《劳动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的日延长工作时间标准和月延长工作时间标准的限制。
②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职工,用人单位应采取适当的休息方式,确保职工的休息休假权利和生产。工作任务的完成。
③实行不定时工作制,除法定节假日工作外,其他时间工作不算加班。
❼ 请问怎么计算生产标准工时
标准工时的计算方法:标准工时=正常工时X(1+宽放率);宽放率=(标准工时-实测工时)/实测工时*100%=管理宽放率+生理宽放率+疲劳宽放率;正常工时是人工操作单元工时(经过速度评比)+机器自动作业工时(不可作速度评比)的总和;宽放率主要是如下几个方面的总和:
1.
生理宽放一般取2%~5%。
2.
疲劳宽放一般取5%~20%;
3.
管理宽放一般取3%~10%4.特殊宽放电子制造业使用的宽放率一般取10%《劳动法》第三十六条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
❽ 工时是怎么算的
工时的计算方法:
1、出勤工时:为实到人数与每日标准工作时间数(8小时)之乘积。
2、受援工时:为接受支援人数与实际支援时间之乘积。
3、实勤工时:出勤工时+受援工时+加班工时。
法律依据
《劳动法》第四十六条
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
工资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国家对工资总量实行宏观调控。
❾ 求一份工时定量管理制度
1.目的
建立合理化、标准化的工时管理制度,并设定效率指针来评定生产力,提高公司经营
管理及生产管理水平。
2.适用范围
2.1 公司制造单位直接人员之工时管理和运用。
2.2 生产日报表、月报表之统计分析。
3.定义
3.1 直接人员
制造单位直接从事生产作业人员。如生产线作业员、检测人员。
3.2 编制工时
可供生产使用之工时(编制工时=编制人数×480分钟)
3.3 支援工时
因其他部门人员暂调协助而增加之工时(支援工时=支援人数×支援分钟数)。
3.3.1.支援工时增加(+)=其它部门协助生产部门。
3.3.2.支援工时减少(-)=生产部门协助其它部门。
3.4 应有工时
全部可供生产使用之工时(应有工时=编制工时+加班工时±支援工时
=实动工时+损失工时+不动工时
=可作业工时+不动工时)
3.5 实动工时
实际有效之生产工时。(实动工时=生产人数×有效生产工时)
3.6 损失工时
因停工待料,制造不良重工,品质变异等原因造成生产线停工或工时增加之损失(详
见4.2)。
3.7 不动工时
正常管理下,直接人员未投入生产的时间(详见4.3)
3.7.1.因私事而请假的工时;
3.7.2.公司责任归属的工时。
3.8 可作业工时
可供生产作业的工时(可作业工时=实动工时+损失工时
=应有工时-不动工时)
3.9 标准工时
依工时研究设定之产品生产时间(标准工时=产量×每PCS标准生产时间)。
4.作业内容
4.1 生产力指针
4.1.1 总效率
总效率=标准工时/应有工时×100%
4.1.2 生产效率
生产效率=标准工时/实动工时×100%
4.1.3 出勤率
出勤率=(编制工时-不动工时-(特休、公假、产假))编制工时×100%
4.1.4 加班率
加班率=加班工时/应有工时×100%
4.1.5 不动率
不动率=不动工时/应有工时×100%
4.1.6 损失率
损失率=损失工时/可作业工时×100%
4.1.7 生产达标率
生产达标率=实际标准工时/预计标准工时×100%
4.2 损失工时计算方式
损失工时类别 损失工时 责任单位
4.2.1编制不足之损失工时 目标编制工时-实际编制工时 人事
4.2.2停工待料之损失工时 人数×停工闲置时间 责任单位
4.2.3线外处理重工或全检之损失工时 实际投入之工时 责任单位
4.2.4线内处理重工全检之损失工时
a.不另设加工站且总时间低于该生产线周期时间者
b.需另设加工站且该加工站时间低于原生产线之周期时间者
c.需另设加工站且该加工站时间高于原生产线之周期时间者
零
周期时间×增加人数×数量
(新周期时间×新总人数
-原周期时间×原总人数)×数量 责任单位
4.2.5换线之损失工时
a.预告换线
换线前两小时(含)以上通知
b.临时换线
换线前两小时以内通知
人数×15分
人数×30分 责任单位
注:以上所称换线系指除生产计划安排之换线生产外,因品质变异或材料供应不及时,
所造成换线之损失工时,且该生产线已进入生产状态。
4.3 不动工时计算方式
不动工时类别 不动工时 责任单位
4.3.1 会议或教育训练 人数×时间 公司
4.3.2 新人训练 480/2=240分钟/天
(训练期为一周) 公司
4.3.3 公司不动工时
(特休、公假、产假、公伤假) 人数×请假时间 公司
4.3.4 事假、病假 人数×请假时间 各部门
4.3.5 停电 人数×停电时间 公司
4.4 损失工时费率,金额计算方式
4.4.1 计算基准
依公司年度费率计算表。
4.4.2厂商区别及损失工时费率,金额计算
a.加工厂商损失工时费率=(人工费用率×1.30)×1.20
b.材料厂商损失工时费率=(人工费用率×1.30)×1.20+(制造费用率×0.30)
c.公司内责任单位损失工时费率=(人工费用率×1.30)×1.20+(制造费用率×0.50)
d.损失金额=损失工时时数×损失工时费率
e.系数1.30(人工费用+30%的年终资金、劳保费、福利金),系数1.20(生产总效率以 80%计),系数0.30(制造费用分摊3/10),系数0.50(制造费用分摊1/2)。
f.财务课于年终前最后一个月(12月),须发文通知各事业单位次年度损失工时费率。
4.5 损失工时通知
4.5.1 由生产单位填写扣款通知单,一式三联(附件5.1)。
4.5.2 各单位签确认后,扣款通知单交由承办人员向责任单位收取损失金额。
4.5.3 第一联承办单位存,第二联责任单位存,第三联交财务。
5.附件
5.1 扣款通知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