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月工资计算方法
月薪制工资计算方法大致有以下三种方法:
1、(固定月薪/应出勤天数*实际出勤天数)+固定月薪/21.75/8*1.5*平时加班工时+固定月薪21.75/8*2*周末加班工时;
2、(固定月薪-固定月薪/21.75*缺勤天数)+固定月薪/21.75/8*1.5*平时加班工时+固定月薪/21.75/8*2*周末加班工时;
3、固定月薪/21.75*实际出勤天数+固定月薪/21.75/8*1.5*平时加班工时+固定月薪21.75/8*2*周末加班工时。
日工资、小时工资的折算。按照规定,法定节假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即折算日工资、小时工资时不剔除国家规定的11天法定节假日。据此,日工资、小时工资的折算为:日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小时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8小时)。月计薪天数=(365天-104天)/12月=21.75天。
基本工资指企业在全面测评职工潜在形态劳动的基础上,结合职工所在岗位或所任职务,在劳动前为职工预先确定报酬标准,供劳动后实际支付工资时做依据的包括工资等级、工资标准、定级升级、工资调整、支付形式等一系列制度规定的综合。总结实践的经验,基本工资制度一般有:岗位技能工资制、基数等级工资制、岗位工资制、岗位等级工资制、职务等级工资制、多元结构工资制和薪点工资制等几种。因工种、岗位制宜,选择适合其劳动特点的基本工资制度,是企业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和具体组织工资分配的起点和基础。基本工资制度中规定的工资标准,只是对职工提供的定额劳动所支付的报酬。月工资制又称“月薪”。按确定的职工工资标准每月支付工资,是计时工资的一种。在月工资制中,一个重要的考核标准是出勤率。常与日工资、小时工资一起计发职工的具体工资数额,并辅之以奖金、津贴和其他工资形式。
【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四十七条 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经济效益,依法自主确定本单位的工资分配方式和工资水平。第四十九条 确定和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应当综合参考下列因素:
(一)劳动者本人及平均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
(二)社会平均工资水平;
(三)劳动生产率;
(四)就业状况;
(五)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⑵ 关于工资的计算方式都有哪些
感谢邀请。对于工资的计算方式,大致有这样几种吧。
1.绩效工资。这也是目前比较常用的一种工资计算方式,也是比较合理的一种方式。
2.固定式的工资。也就是不管你做多做少,就是这个死工资。金额是固定的,一成不变。
3.按小时算。这个其实跟固定式工资差不多,就是每个小时多少钱。然后按小时来算。你做多少个小时就给你多少个小时工资。
⑶ 薪资核算的方法是什么
【法律分析】:根据我国相关规定,当事人由于请事假,应扣除的工资是月工资除以21.75,乘以本月缺勤天数(扣减法);而本月应得工资是,月工资收入除以21.75,乘以本月出勤天数(累加法)扣减法和累加法计算工资都是合法的,但一般的操作是出勤天数少,不宜用扣减法计算薪资,一般累加法计算薪资;出勤天数多,缺勤天数少,一般不用累加法算薪资,就用扣减法计算薪资,这样可避免出现极端不符合常理的情况。【法律依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第二条规定:日工资、小时工资的折算按照《劳动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法定节假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即折算日工资、小时工资时不剔除国家规定的11天法定节假日。据此,日工资、小时工资的折算为:日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小时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x8小时)。月计薪天数=(365天-104天)÷12月=21.75天.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四十六条 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 工资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国家对工资总量实行宏观调控。
第四十七条 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经济效益,依法自主确定本单位的工资分配方式和工资水平。
第四十八条 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最低工资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报国务院备案。 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⑷ 工资薪酬如何计算
工资薪酬计算方法有以下三种方法:
1、固定月薪除应出勤天数乘实际出勤天数加固定月薪除20.92除8乘1.5乘平时加班工时加固定月薪除20.92除8乘2乘周末加班工时;
2、固定月薪减固定月薪除20.92乘缺勤天数加固定月薪除20.92除8乘1.5乘平时加班工时加固定月薪除20.92除8乘2乘周末加班工时;
3、固定月薪除20.92乘实际出勤天数加固定月薪除20.92除8乘1.5乘平时加班工时加固定月薪除20.92除8乘2乘周末加班工时;
一个简单的工资表,通常包括九个管理项目,工号,职工姓名,基本工资,职务工资,福利费,住房基金,应发工资,个人所得税和实发工资。
一般企业员工工资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21.75平均工作日乘实际工作日进行计算,工资是指雇主或者用人单位依据法律规定或行业规定或根据与员工之间的约定,以货币形式对员工的劳动所支付的报酬,工资可以以时薪,月薪,年薪等不同形式计算。
由用人单位承担或者支付给员工的下列费用不属于工资,社会保险费,劳动保护费,福利费,解除劳动关系时支付的一次性补偿费,计划生育费用不属于工资的费用。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四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
(一)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
(二)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
(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
⑸ 工资的计算方法有几种
法律分析:(一)、按年、季、月的天数进行核算:年工作日:365天-104天(休息日)-11天(法定节假日)=250天;季工作日:250天÷4季=62.5天/季;月工作日:250天÷12月=20.83天/月;工作小时数的计算:以月、季、年的工作日乘以每日的8小时。(二)日工资、小时工资的折算: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小时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8小时);月计薪天数=(365天-104天)÷12月=21.75天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五十一条 劳动者在法定休假日和婚丧假期间以及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
⑹ 计算工资的具体方法
工资计算方法:
日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
小时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8小时);
月计薪天数=(365天-104天)÷12月=21.75天。
【法律依据】
《劳动法》第五十一条
法定节假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即折算日工资、小时工资时不剔除国家规定的11天法定节假日。据此,日工资、小时工资的折算为:日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小时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8小时)月计薪天数=(365天-104天)÷12月=21.75天
⑺ 员工工资薪酬计算方法
一、正面回答
工资等于月薪除以21.75乘月计薪天数乘出勤天数比例。反算法:工资等于月薪的月薪除以21.75乘缺勤天数乘出勤天数比例。月计薪天数等于月出勤天数加法定节假日天数。出勤天数比例等于21.75除以当月应出勤天数加法定节假日天数。
二、详细分析
薪资结构,即结构工资制,是指按工资的不同功能划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工资单元,各单元又规定不同的结构系数,组成有质的区分和量的比例关系的工资结构。结构工资制也是我国企业在工资改革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工资制度。
三、员工的工资要怎么给?
工资支付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按照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的数额,支付给劳动者本人,由本人签收。用人单位发放工资应该给付工资凭证,严格防止用人单位做假工资单,存折上一部分,现金一部分,以此少缴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少支付经济补偿金。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推迟30天以上就构成拖欠。工资至少每月支付一次,对于实行小时工资制和周工资制得人员,工资也可以按日或周发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