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陈式太极(缠丝劲练法)
缠丝劲是太极拳的劲法术语之一,是一种支配肢体作螺旋式的缠绕进退的力,亦名"螺旋劲"。《陈鑫太极拳类分类语录》:"打太极拳须明缠丝劲","此劲皆由心中发,股肱表面似丝缠。"缠丝劲表现在下肢是旋踝转腿,表现在躯干是旋腰转脊,表现在上肢是旋腕转膀。缠丝劲分为顺缠逆缠两种。上肢顺缠是掌心由内往外翻,其中多含棚劲;上肢逆缠是掌心由外往内翻,其中多含捋劲。下肢顺缠指"膝盖由裆内侧往前转外向下斜缠,或由档外侧往后转内向上斜缠";下肢逆缠指"膝盖由裆外侧往前转内向上斜缠,或由裆内侧往后转外向下斜缠"。
太极拳缠丝劲,是呈螺旋形,始于内、形于外的一种劲别。螺旋劲始于内而形于外,然后达于肌肤毫毛之上。此劲是因平时练习太极拳皆以螺旋缠丝旋转为核心所得到的。始而不觉,久而渐现,其劲始于脚、行于腿,通脊背,越两小臂达于梢节。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久之则能形成自然规律,举手投足无须再加思考,则自然能随心所欲,渐阶神明。故与人交手时,此劲能自然行于肌肤毫毛之上,顺而引之,逆而击之,敌来化之,即化即打,纯是心起劲达,而不知身之为已,已之为身,不知威力从何而来。如明白此劲,并转化为实际能力,非下很大功夫不可。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揣摸、体会,才能渐而知之。缠丝劲的类别有内缠、外缠、上缠、下缠、左缠、右缠、大缠、小缠、顺缠、逆缠、进缠、退缠、正缠、侧缠、平缠、 立缠,百般缠绕,环环相扣,端端互生。总之,是以中气贯于其间。而引即是进,进即是引,此皆是阴阳循环,正反转化的道理。缠丝劲是周身上下内外一动皆以螺旋形旋转,始发于内、后形于外的内劲。此劲既不可太柔,也不可太刚。过柔,则不适应于交手作战,纯属软手,软手则不能接物应敌;过刚,则转动不灵,死板呆滞,不能随机应变,徒受敌制。所以,应择其中而已,即刚柔相济,虚实相兼。其周身规矩,顶劲领起,脖项自然悬直,腰劲下塌,平心静气,两腿虚实分明,周身开中寓合,合中寓开,支撑八面。行动练拳,静若处女,注内不注外,切不可外带张狂之气。表面观之应是一片悠闲神情,大雅风范。至于接手应变如何,权衡皆本于心,拳来顺应自然,进退、缓急、轻重,则随机应变,本着太极阴阳对称,不偏不倚之理,一开一合自有妙用,何须再论招势。
缠丝劲表现在太极拳套路演练中的形象,是一个立体空间螺旋形(亦称孤形)缠丝运动路线图。若从单招看来,因中间有间断,似乎不算复杂;若从太极起势到太极的完整路线图来看,那是无始无终,无端无倪,相互穿插,相互交错,如丝偻,如云烟,袅袅娜娜,仪态万千,千象共生。这个惟妙惟肖的立体空间螺旋缠丝路线图,太和元气缠丝劲贯穿其始终并鼓荡不已,如兵家的天门阵、八卦图,扑朔迷离,这才是真正的太极图。我们通常所见到的用阴阳二鱼所表达的太极图,只不过是古人对太极阴阳相等、对立统一、阴阳互依、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太极哲理的抽象理性概括罢了。这个立体空间螺旋缠丝路线图,才是真正提示和表达了缠丝劲的奥妙。
螺旋形的动作,由内往外转而向前进是《顺缠》,由外往内转而向后退的是《逆缠》,因之缠丝劲在基本上分为《顺逆缠丝》。在整套拳架中的每一手动作,都是由这顺逆两种缠丝劲,错综复杂地变化着;因为各手的动作动度不一和方位的不同,而分左缠、右缠;上缠、下缠;里缠、外缠;大缠、小缠;进缠、退缠等五对,这是根据陈鑫的分类。《缠丝劲》的分类虽有多种,但除上述的顺逆缠有关缠丝的实质外,其余的分类不过是依照拳势而形成的,在方位大小上说起来有这些分类而已。
陈鑫说:“打太极拳须明缠丝劲,缠丝者运《中气》的法门也,不明此理,及不明拳。”中气就是平素练习拳架锻鍊出来的内劲,内劲发源于丹田,动则劲由丹田而发,静则劲归入丹田。由内而外的《顺缠》,内劲随着动作运转缠绕到四梢(两手尖与两足尖),由外而内的《逆缠》,内劲又随着动作循原路运转而归入丹田。《顺缠》大部是蕴藏于棚劲之内,是属于呼气、发放;《逆缠》大部是蕴藏于履劲之内,是数于吸气、蓄放。
太极拳于对敌时,搭到敌方能够随屈就伸,能够避实就虚,微微转动,随化随发,以及有一种绞来绞去的劲,拿住对方不能转动,进不得进,退不得退,都是缠丝劲的妙用。陈鑫说:“要拳《缠丝劲》作何用?盖硬与人直接者则人易躲闪,易离去,惟以柔接之,则人易其柔软而心不惧,心不惧故不躲闪,惟以其柔软缠丝法接之,未黏住人身则已,如黏住人身,则人不能躲闪;躲则以手跟之,如漆胶黏硬物,物自不能躲闪,离则以缠法缠绕其肱,如蜘蛛以丝缠蝇,又如已上之螺丝,欲硬拔去不得。故未黏住人之肱则已,如既黏住,则吾以缠丝法捻住其肉,当缠而绕之、沾之、连之、黏之、随之,令其进不得进,进则前入坑坎;退不得退,退则恐我击搏,故不敢硬离去。此缠丝劲之在拳中最要紧要妙诀也。”
由此可知缠丝劲的奇妙,至于操练的方法,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在每一个动作中,除走弧线的圆形外,四肢和身体各部都像螺丝般的旋转着,形成手圈、肘圈、肩圈、胸圈、腹圈、膝圈、胯圈、足圈等无数的圈;做起来是非常错综复杂,非笔墨所能尽述。至缠丝内劲的运行,如陈鑫所举《懒扎衣》右手例:“由心发起,过右乳,越中府(手太阴肺经穴,在乳上第三穴与第四穴之间。)逾青灵(手少阴心经穴,在肘上三寸许。)冲少海(手少阴心经穴,在肘后五分处。)经灵道(手少阴心经穴,在掌后一寸半处。)渡列缺(手少阴心经穴,在腕侧一寸半处。)至中冲(手厥阴心胞络经穴,在中指尖端。)少冲(手少阴心经穴,在小指内侧。)少商(手太阴肺经穴,在大指端内侧。)诸穴止。”是由内向外转翻的顺缠丝劲,上述经过各穴,亦不过说一大概,实际操练起来是视功夫的浅深,由粗而细一层深一层,所谓沿路缠绵,极其细致。
《缠丝劲》在基本实质上分为《顺缠》和《逆缠》,手足的配合是一致的,就是右手顺缠,则右足亦为顺缠,如果手是逆缠,则下面的足亦是逆缠。因之在全套拳架动作中,随着缠丝劲变化复杂,但是手足的缠丝,总是一顺一逆,或是双顺,或是双逆,只有此三种情形,但是此三种缠丝,在全套拳架中不断地错综复杂变化着,绞来绞去的运转,连贯地缠绕着。右手与右足和左手与左足的缠丝必须要分别上下相顺,不容相逆;如果发现了相逆,那劲道就别扭不顺,这是检查走架是否正确的最好的方法和标准。
手足顺逆缠丝劲的辨别,最简明的标准是,手心向外转向上是《顺缠》,手心向内转向下是《逆缠》,这是手的顺逆缠丝;膝盖往外转为顺缠,膝盖往内转为逆缠,这是足的顺逆缠丝。走架时手足缠丝的运行,以《运手》为例如下:
由单鞭接演运手,假定面向南,右手从西收至右乳,顺转而上,复运至西转一圈,右足收至左足边;左手即从东起,下转半圈,手到左乳边,不停,左手即由左乳上而顺转半圈至东方,是时左足向东开一步;右手即再从西向收回到右乳边,下面右足随右手下转半圈,收到左足边;右手到西,左手即到左乳边,左手运到东,右手即收到右乳边;左足向东慢弯开步到东,右足即由下转收到左足边;如是左足向东开三步,右足随之跟三步。关于缠丝劲是双顺转双逆的缠丝,并且是左右、上下和略向里外的双顺双逆缠丝,成一个立体圈。缠丝劲的运行,手是前半圈是由腋里边向外斜缠到指,后半圈是由运出回来自外斜缠到腋下;足则前半圈由腿根内向外缠到趾,回来自外向里缠至腿根。
《缠丝劲》的运行,陈鑫在他的着作中是以经络穴位来说明,可见对于人体经络的畅通和气血的流转有很大的益处,可以达到增强体魄和强健体质的目的,至于技击方面,可以提高缠绕粘随,引进落空的技巧。
初学时对于缠丝的转圈幅度要大,练习日久后转圈可视功力逐渐收小,小至没圈;所谓由大圈练至小圈,由小圈练至没圈,所谓没圈,仍有圈意。是由极小的圈练到外形上看不出有圈,是只有圈的意思而没有圈的形式,是由有形而归于无迹的境界,这种境界只有下苦功长时锻鍊才能做到。
太极拳必须运劲如缠丝,或者说运劲如抽丝。这两种形象的比方都是说,运劲的形象如螺旋。同时这种螺旋又必须走弧线,尤如子弹通过枪膛时的来复线后,当它运动于空间时,既有螺旋形的自身旋转,又有抛物线的运动路线。太极拳的缠丝劲就要具有这种形象。
前面已经说明了运动必须如缠丝的意义,那么在实际运动中应如何进行呢?说来极平凡而简单,就是在一动无有不动的要求下,动作时掌心由内而外翻出或由外而内翻,使之形成太极图的现象。同时由于掌心内外翻转表现在上肢是《旋挽转膀》,表现在下肢则是《旋踝转腿》,表现在身躯则是《旋腰转脊》。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一条根在脚,主宰于腰而形于手指的空间旋转曲线。这是太极拳必须做到的要求。因此拳谱中特别提出练拳时,不论是开展的开放或紧凑的收敛,都不可须臾离开“翻转掌心”和“旋晚转膀”的太极劲。这犹如地球环绕太阳运转走弧线,同时地球本身还自转一样。所以太极拳不是平面的一个圈,而是立体的螺旋上升。
(一)缠丝劲的形体训练
“缠丝劲”的形体训练,是指肢体各部位在太极拳运动中得以“螺旋形”地缠绕锻炼。正如拳谚所云:“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腰似蛇形腿似钻,周身运动走螺旋。”同时也说明了太极拳的“以形导气”阶段必须借助肢体外形的螺旋缠绕,来带动身体内部气机的运行与聚合。如此,才能渐悟“缠丝劲”的意义和内涵。躯体缠丝运动规律,可分三种表现形式。
1.躯干部位:以身躯正中为轴线(上通百会穴,下至会阴穴一线贯串,即中气之通道),腰为主要动力,以“套腰劲、花腰劲、螺旋腰劲”为训练方法,同时旋脊转腰,胸腰折叠蛹动和以胸腰运化。
2.上肢部位:以胳膊正中为轴线(以中气贯串),双肩对拉拔长,松开似脱,互为催领,互相传递。同时旋腕转膀,促使肱骨旋动,尺桡二骨拧擦翻转,双手做顺缠与逆缠,双肘松垂随之同步旋转。
3.下肢部位:以腿正中(以中气贯串)为轴线,双胯同时松开,争横前绻里合,裆劲撑圆,开膝合膑,双腿里缠,双足缠丝法,有了体会后再练两手足和两臂腿的同步缠法,及其身体一侧的同步缠法,逐步掌握身体各部和整体的缠法。在其缠绕的运动中,必须细心地体会揣摩“筋骨的对拉拔长,关节的接骨斗榫”,促使周身在松活柔顺而又敏捷的状态下,进行自然的缠绕旋转。在一动无有不动之中,一动即缠,一运即缠。
对形体缠丝的总要求是:从腰部缠至四梢,再从四梢缠绕回腰间,循环往复。其紧要者在于腰、肩、胯必须旋转一致,互为传递并相合相随。
(二)内缠外绕 互为里表
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较为难练,难就难在功夫,犹难者,长久功夫。陈式太极拳有一个大原则,讲究处处皆有阴阳开合,随处皆有圈。可见,周身缠丝运动应当始终在“中气”贯串下协调一致、和谐完整。尤其要注意的是,气由精变,由弱而壮,生于肾,养于丹田,发于丹田,出入于命门,顺脊而行,循经走脉,充于肌肤缠绕运行,复归丹田之中。正如冯志强老师说:“心为一身之主,腹为内气之源,腰为发劲之机,胸为运化之府,脊为督气之径,肢为运动之道。其主要者,即气不离丹田。”为此,在缠丝劲训练中要加强内气的凝聚能力,注意气息的潜转与运行。其气由肾而发,自后而前,由裆中过来,冲长强(穴)顺脊而直上,注意腧口纳气,必须松胯圆裆,下闭谷道,气方不往下泄。气升于顶,由百会穴进入泥丸下降,随着两肩一松,双肘一垂,膻中穴微内涵,两肋一束,乘其合腹,气归于丹田。同时腰劲向下松串,内劲除头顶悬外,浑身之劲要全部松人脚底,以助脚底之劲上翻传导。由于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使阴阳开合之机,消息盈虚之数,都寓于心腹之内,使气势开之则其大无处,合之则退藏隐密,其根本要义在于“气由精生,劲由气化,劲与神合,潜藏于丹田深处,变化于瞬息无形之间。不使用时浩然长存,静若处女,一旦运用,抖然勃发,神形并茂,随心所欲”。 “缠丝劲”的运用通过缠丝劲的内缠外绕,体内气息与肢体上起到了相应的变化,最主要的是身体内部气机潜转与运聚能力增强,促进肢体生长出一种灵活而又沉稳、沾粘性极强的掤劲。其劲不但韧性极佳而且弹性极强,尤其是运用推手较技中,即可权衡彼来劲之大小与长短,准确把握对方劲力之方向,角度,任凭对方变化神奇,皆能随人所动乘势而缠,缠得人背人不能不背,使对方双脚如踩在球上而站立不稳。另外,缠丝劲在运用中能使自身由背转顺,我守我疆,触处成圆,容易找敌方的边沿与背势,在无意中形成不拿而自拿和反拿敌方之效果。
陈式太极拳在推手较技中讲究:上肢虚拢,下盘稳固,中间灵活。为此,借敌方来劲,虚拢诈诱,引入阵内,运用缠法,缠其梢节,制其中节,摧其根节。换句话来说,把握敌方旧劲已去新劲未生之机,随招就势制敌方肩部,令其出劲从手返回肩部,使肩部顺其背串下,把腰劲串死,再令其腰劲经后腿部串至脚跟,使敌方重心腿加重不得转换,胸腰不得运化,内劲受阻发滞,前腿空虚,令敌欲退不可,欲进不能,只得俯首听命。在推手较技中称此劲为“拿劲”,属于慢劲之范畴,不是功夫深厚者很难做到。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讲,在制住敌方根节的同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施用弹抖之势,击得敌方头晕目眩,阴阳倒转,精神失调,前(阴)劲升,后(阳)劲降的速度加快(陈式太极拳要求前降后升),令敌莫名其妙,拔根腾空跌出。拳论中讲:“气洪浓,势峥嵘,团团聚聚在中宫,隐而不发节节灵,忽然身依气,气依形,劈雷交加心火动,上下左右辨体形。”为此,必须细心揣摩,体会时机,使缠丝劲诸法随心意而动,利用自身优势,意在人先,后发先至,乘势所缠,随动所缠,即引即缠,即进即缠,身挨何处何处合劲,用惊颤弹抖螺旋劲,惊空敌方心意,令其心悸。综上所论,即陈式太极拳“缠丝劲”的奥妙所在。所以前人所论“不明缠丝劲即不明拳”即是此意。
够详细了吧
❷ 太极拳缠丝,有内缠,外缠,有上下缠吗
太极拳缠丝劲的作用及要点
缠丝劲按其性能可分为两种基本的缠丝:一种是掌心由内往外翻的顺缠丝,顺缠丝内绝大多数是棚劲。另一种是掌心由外往内翻的逆缠丝,逆缠丝内绝大多数是捋劲。这两种缠丝存在于太极拳运动的一切过程中,并贯串始终。因此,在一切运动过程中,皆包含着棚捋二劲的相互变化。它们是太极拳运动中的基本矛盾,同时又互为一体。在这两个缠丝之下,因方位不同和变换各异,又分出五对不同的方位缠丝,使运动的平面圈变成立体圆,这正是太极拳螺旋运动所必具的特色。
太极拳有了一对基本缠丝,再加上左右缠、上下缠、里外缠、大小缠和进退缠这五对方位缠丝,练拳时才有左右逢源,连随于人的节节贯串和周身一家的整体力量,以满足医疗健身和实战技击上的特殊需要。因此,太极拳每一个拳式,在顺逆基本缠丝的基础上,至少要有三对方位缠丝结合一起进行运动。只要掌握这个规律,就可使动作在划弧线的运动时有了一定的依据,不论是学习或是纠正拳式,也就容易多了。在练拳时如果感到某一动作有不得势或不得劲处,就可以缠丝劲之依据来纠正了。所以掌握了缠丝劲法,就是掌握了自我纠正的工具。例如:“运手”这一拳式在十三势内是唯一包含双顺转双逆左右大缠丝的动作,在运动时,两手的基本缠丝是掌心由内往外的顺缠丝转成由外往内的逆缠丝,它的方位缠丝是左右,上下和微向里外。左右上下是一个平面圈,若再使划圈微向里外,就可成为一条空间曲线的立体圈。再例如:“白鹤亮翅”它的基本缠丝是一顺一逆,这是拳架内比较多的一种缠丝,它的方位缠丝是左右、上下和大小,因为一顺一逆在左手是向里、向下的逆缠丝劲,在右手是向外、向上的顺缠丝劲,两者合起来在两膊相系的要求下成为右上左下的一个“右顺左逆”分棚圈。由此看来,太极拳虽然转换各别,变化无穷,但从它基本缠丝来分析,就极其简单了。即:所有的拳式概不外乎“双顺缠丝”,“双逆缠丝”及“一顺一逆缠丝”这三种组合。若按此法经常分析和琢磨自己常走的拳架,并且列成表就可以成为自己修改拳架的依据,有了这种依据,则可分清劲别,做到内外相合,节节贯串,在提高弹性的基础上,达到姿势正确的要求。
太极拳的螺旋缠丝运动也合乎养生保健的卫生之道。人体的经络互为表里,交联环绕,如腰腹带脉,任督两脉,以及行于里的三阴经,敷于表的三阳经,通过顺逆、内外缠丝的运动,沟通周身奇经八脉,十二经,十五络,使气血流注,营卫周身,调解三焦,平和阴阳,柔活骨节,内壮五脏,外强筋骨。
所以,练太极拳须明缠丝劲,此劲不明,即不明拳。如果推手时手是直伸直缩,而不翻转掌心,腿是直进直退,没有旋膝转踝来配合,就会发生“顶抗”比力的缺点。为了纠正这个缺点,就必须用螺旋劲,因为螺旋的曲率半径是变化的,当压力压在这根螺旋杆上,都会很自然地将压力因旋转落空而被化去。太极拳螺旋式的缠丝是“太极”拳名称的由来,在体育锻炼方面,它能促使全身节节贯串地推动,并由此进行到内外相合的一动无有不动的境界。这对内脏器官能起到一种按摩作用。同时使显于外的神气发生鼓荡,因而强健了大脑皮层,从而能进一步增强全身一切组织器官的生命力。在技击方面,缠丝劲的作用更为广大,太极拳技击的核心是知己知彼,知机知势的懂劲功夫。懂劲可分两个方面,一为懂自己的劲,必须从练习拳架中得来,二为懂别人的劲,须从推手中得知,欲求知人,先求知己,这是认识事物的过程。欲使走架的“知己”达到高度纯熟境界,则必须练成周身一家的功夫。“周身一家”是由内外相合和节节贯串的一动无有不动中练成的,练达“周身一家”的过程是: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无有缺陷;欲要周身无有缺陷,先要神气鼓荡;欲要神气鼓荡,先要提起精神,神不外散;欲要神不外散,先要神气收敛入骨;欲要神气收敛入骨,先要两股前节有力,两肩松开,气向下沉。劲起于脚根,变换在腿,含蓄在胸,活泼于腰,灵机于顶,神通于背,流行于气,蹬之于脚,运之于手,达之于指,敛之于髓,上与两膀相系,下与两腿相随,收便是合,放便是开,静则俱静,静是合,合中寓开;动则俱动,动是开,开中寓合.由于这么多复杂多变的劲力结合,在技击方面,缠丝劲也是极其重要的。
❸ 太极拳如何练习腰
对在练习陈式太极拳中怎样掌握腰裆,对腰裆的练习要求及方法进行了论述与分析。认为无论是在盘架子还是在推手格斗中, 腰与裆都应密切配合, 而裆部的运行路线应该“锅底型”与“∞字型”相结合。
1 :腰、裆居于人体中间部位,是连接上下盘的枢纽,也是调整人体重心、发人制胜的关键部位。拳论中说:“腰如车轴、气如车轮、用力在腕、机关在腰。”说明腰为太极运动中的第一主宰[1]。 陈式太极拳的架子可以因人而异,分为高、中、低三种。陈小旺老师传授的拳,强调在上身端正和放松的前提下走低架子,陈老师说:这种低架子是其师父传授给青年和健壮的中年人的架子,但无论怎样低,大小腿之夹角不得小于90°,不然则成为“荡裆”,即病裆。在陈式太极拳练习中,腰的走动与裆的走线既有规律,又无规律。在盘架子时,欲向右则腰先向左,欲向左则腰先向右;裆有时走下弧有时走后弧(锅低裆与∞字裆);但在推手中则不然,有时时机成熟时,可以通过调整重心或趁势完成进攻动作,以缩短进攻时间或距离。总之,腰裆的运用是一个较复杂的环节,有时一个动作中包含着多次的腰裆变化,有时可以借势直接出击。故本文在此通过举例并结合笔者多年的经验总结对此加以剖析。
2 在行功走架中腰裆的要求与应用方法
2.1 腰的要求与应用方法
在练拳走架中,腰一定要直起来,身法要做到立身中正、不偏不倚、两胯松平衡,不能出现前俯后仰,左右倾斜的不良姿势[1]。全身动作的变化和重心调整的稳定必须由腰来起主要作用,上下转动的关键也在于腰,推动劲力到达四肢部位仍然由腰主导完成。腰要松,松腰两足才有力,下盘才稳固,所以有“不得力必腰腿求”之说,说明要使自己下盘稳固,练出强似不倒翁的底盘功夫,就不能不明松腰、塌腰的重要性。腰脊的运动是轻松、柔和、圆活自然的,在不断地作旋转、屈伸中时而蛹动,时而蛇行,时而拧转,时而伸缩。从腰部的三根轴来说,在练拳时沿冠状轴运动,动作开、伸、实;呼气发劲时,从腰轴开始,椎骨一节一节向上蛹动弹拨,使脊柱在前屈或后仰的同时伸长;动作合、屈、虚、吸气蓄劲时,随腰轴转动,椎骨一节一节地向下蛹动复归腰轴,使脊柱在前屈或后仰的同时缩短,动态如蚕行。腰部松沉,能使骶骨有力,便于发劲,利于气沉丹田,使气不上浮,下肢稳而有力,也是保证腰轴转动灵活的所在。腰部松沉与虚领顶劲相配合,上有顶拔之势,下有松沉之意,使腰轴不弯不摇,而又不僵直。为了便于腰轴灵活,转动自如,还需要胯膝的配合,屈膝松胯,不仅能使腰直竖易做好,而且还能发挥腿部的机能,使髋关节转动灵活,腰骶关节转动自然灵活,腰的转动才能更加灵活有力。总之,腰部松沉竖直,虚领顶劲,屈膝松胯,都是为腰轴转动灵活,充分发挥腰的运动能力而做准备。
在陈式太极拳中,气出肾入肾就要求气沉丹田与丹田内转相结合,形之于外为胸腰折叠[2]。在盘架子中,每一个动作都要反复强调腰不动、手不动,内不动、外不发。胸腰折叠的运动方法,对于健身有特殊的作用,因为人体腹部脏腑最多,为全身气血汇集之处,也是经络通贯上下表里的枢纽。每一胸腰折叠,都使腹内脏器进行一次温柔的自我按摩,它可以起到培养真气,消除腹部脂肪的作用,对肾脏功能的锻炼效果较好。这种胸腰折叠若与真气运行结合起来效果将更为突出,如果能做到一次胸腰折叠,任督二脉一个循环,即一个小周天,即可起到一次还精补脑、气贯周身的作用。比如在套路中,象“撇身捶”、“肘底捶”、“下步胯虚”等等动作中都有较明显的胸腰折叠。
那么在练习中怎样才能用上腰、用好腰?笔者认为应从单式动作入手来寻找腰的转动与运用。比如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中的第一个动作“起势”,双手上抬与下压过程中,胸腰就有一个一折一叠的运动路线,双手按至胯齐后向左侧前旋转掤出前,腰部先向右稍转动后再向左结合上肢转动(有练习者此时在腹前双手微转一小圈,这是腰部的转动带动外形的表现),至腕与肩平时,腰也达到适合位置,处于中定位,双手向右侧捋动前,腰先向左微带转动,此时双手表现为在左侧划一小圈后再向右随腰掤捋,随着腰手的转动重心也随之向左向右移,腰的转动、双手的右捋、重心的移动结束、左脚的拈起都应在一气呵成的原则上完成,各部要求到位后,左足向左侧前开步,腰向右转动,双手与左足形成对拉,这是陈式太极拳中外形上的对拉拔长,左足落地后双手在右侧后方向下稍压换劲随腰向左转动移重心于左腿紧跟上右腿合手完成起势。就此一个起势动作,不过七个小节,而腰部细分起来要转动8次。此时笔者提醒大家,动腰并不是外在的那种摇头摆尾,而是含于内又微显外的一种练习要求。这仅仅是一个动作、一方面的要求,可想而知腰在太极拳中的地位何等重要。在寻找腰的运动路线及方法时要注意把握太极拳中的欲左先右、欲前先后的原则,这样就会少走弯路,更易掌握陈式太极拳的运动规律。
2.2 裆的要求与应用方法
裆部运动路线有两种说法,一种说太极裆应走下弧,即“锅底裆”;一种说裆应走后弧, 即“∞字裆”。笔者认为,为了更有利于腰裆的结合,裆部的运动应两者相结合进行练习,更有利于使周身结合。练习陈式太极拳时要适当地敛臀和翻臀,就是说在动作定势时,臀要敛,敛臀裆部前开后合,否则后裆合不住,不能使骶骨和脊柱成一直线;还应把顶和裆联系起来,称为“提顶吊裆”,就是用意识使肛肌向内收敛,但不可用力,并要与盘臀相联系,使每个动作过程肘都要“吊”或“裹”裆,以保证躯干在运动时的正确姿势;在每一动作过程中,臀又要翻,翻臀前裆合住,大腿根撑开,裆自圆,裆腰劲合好、下好后,如臀泛不起来,不仅前裆合不住,连上体亦皆扣不住,腰劲下不实,上下盘也扣合不住劲,则形成底无力,动作不稳固。只有敛翻协调运用才有利于周身动作的完整性。它和头顶悬的要求一样,靠意念的支配而不用拙力。总的来说,在每一个动作的练习中,都应开裆、圆裆,在松圆中使身法转换得更加灵活。
裆部在重心转换中的运行路线也不可忽视。在初学阶段,为了便于掌握动作,裆的运行路线可以只走后弧(∞字裆),但随着动作的熟练和腿部力量的增加,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裆走下弧的技术动作,再进一步后,裆部的运行路线就应该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练习。就裆的运行路线而言,裆走下弧,在拳架较低的前提下,再加上这种裆走下弧的要求,其运动强度大、难度大、很吃功夫,无论对练功还是健身都有极大好处;裆走后弧有利于动作圆滑连贯,也有利于引化外来的冲击力。比如“双推手”右脚开步后,双手在左肩合力,重心由左腿向右腿转换时就应裆走下弧;又如“撇身捶”中,右臂打“七寸靠”时就要用裆走下弧才更具威力;再如“拦扎衣”一式,开步合手后重心由左向右移动时就要用裆走后弧,才有利于肩肘的撑开与连贯;“搂膝”一式中的第一小节就要用裆走后弧,有利于动作的饱满圆滑。上述例子只是就裆走下弧或后弧而言,如果两者结合起来,就更能显示陈式太极拳的圆滑及刚柔相济等特点。比如“拦扎衣”变“六封四闭”时,第一次移重心裆应走后弧,第二次移重心裆就应走下弧,裆的两种移动路线相结合,借助左腿的蹬力、双手与腰胯结合,此时如果发力就会更加威猛。总的来说,走下弧裆和走后弧裆相结合,才更利于塌腰、合腹、开胯、胸腰折叠和腿功的运用。
腰部的左右旋转和腿部的虚实转换,是靠胯关节的松活来完成的,如果两胯松不活,死顶住骨盆,腰也就难以起到轴的作用,裆就更难完成两种弧线的协调结合。掌握好松胯的难度较大,因为胯部支撑着上半身的重量,胯部放松,膝关节及大腿肌群的负担就要加重,气就难沉丹田,就会出现胸闷难受的现象。为了便于掌握此动作,首先要保持上身部位的中正舒适,屈膝下蹲时膝盖不能超过脚尖,开胯不能过大,否则拉力松弛使腿部的基础伸缩力不强而造成浮而不固。练习低架子时,要特别强调膝关节不过足尖,避免太过会形成荡裆的毛病。如果胯不松而肩硬向下垂,肋部和腹部肌肉受压,从而导致气不能下降,气机升降功能就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就难以达到腹内静松气腾然的要求。所以在练习时要做到舒松灵活,为了更好地松胯可以先把腹部松开,并且必须注意虚实。还可以经常采用一些帮助胯关节松开的弯腰、压腿、压膝、压胯根的一些基本动作,以提高胯的灵活性和柔韧性[2]。
2.3 腰裆结合的要求及应用方法
练习陈式太极拳十分重视腰裆功,如果两者不结合起来运用,单独地去转腰或走裆,会造成身体摇摆而导致下盘不稳[3]。只有两者结合、两胯放松、裆劲撑圆、两者贯串,才能使腰胯左右转换轻灵圆活,形成旋腕转膀、旋踝转膝、旋腰转脊的立体螺旋缠丝动作,整套动作练起来才能圆转自如,顺其自然。腰与裆的结合,在盘架子过程中表现为,每个动作定势要做到塌腰、合裆,可使气能归丹田,下盘稳固;在运劲走势过程中要做到活腰松裆,可使动作流畅连贯、轻灵自然;在发劲技击时要做到拧腰、扣裆(腰劲旋拧、裆劲扣住),可使发劲快猛迅疾,力达梢节。例如:在基本功的正面缠丝练习中,拦扎衣起动后(右手为例),腰向左转,右手走下弧顺缠丝,裆走下弧(即锅底裆),重心移至左腿后,腰向右转裆走后弧,手做逆缠丝向右外展,如此往返运行。虽然动作很简单,但其中包含了旋腰转脊,胯运裆行。如果只动腰不动裆,就会出现摇头摆尾,低头弯腰;如果只动裆不动腰,就会出现动作似干柴,毫无一点生机。总的来说,无论是在练习单势还是在练套路,都应腰裆结合,才能体现出陈式太极拳的那种上下九节劲、节节腰裆发的特殊劲力。
3、 在推手、擒拿格斗中腰裆的要求及应用方法
陈式太极拳在推手、擒拿格斗中的腰裆配合有着密切的关系,腰要能松沉,胯要能撑开,臀要能敛起、翻正,膝要能里合,这些要求达到后,腰裆劲自然就能撑圆而更加饱满。技击时通过腰裆的配合来维持和调节自身的重心平衡,同时又运用腰裆的协调变化来破坏对方的重心平衡,引化彼力,发出腰裆劲,而使自己一击凑效,克敌于腰裆转化的一瞬间[1]。从技击的角度来讲,中盘结合得好,采用下弧裆与后弧裆结合的方法,必然会稳固下盘、足胫坚强、心君泰然,使人强若不倒之翁。太极拳虽然不以力取胜,但气力仍然是练习武功的基础,如果没有四两力,怎能破千斤。腰是全身劲力的主宰,胸腰的折叠运化功夫也是引化来力和利用人体螺旋力发劲进击敌人的重要方面。有些练习者,虽练太极多年,但与人一交手就受制于人,为什么?就是因为中盘不合,上下不协调而导致脱节。在交手时何处失势,何处受制,其原因大都是中盘功运动有毛病,尤其在合步或活步推手中,两人四臂相搭,堋捋挤按,表面上看只需肩活臂松就可不丢不顶,其实不然,如果前进后退时腰裆不活,或者说腰裆不进行下弧、后弧交替变换,即使在肩臂上下多大功夫也是枉然。那么如何做到在推手中使腰裆结合而能走出螺旋圆弧的中盘功?除在平时行拳走架中加强腿腰胯裆的螺旋训练外,还应多练定步、活步推手的互喂练习。如果腰裆功掌握得好,在技击中就容易找到对方的弱点,避实击虚,就容易将对方的劲路摸透,就容易将对方的劲力引进来而借力发之。比如推手中小鬼推磨一着,当敌方右腿在我左腿内侧时,我可以运用裆走后弧,腰向右转引对方的劲力深入我右方,对方重心很容易被我控制,然后,速扣左膝与己右肘力相合后,采用交叉力向我左侧方击出,此时还应运用裆走下弧借右腿蹬地之力,发放之力更显得威猛。再例如:活步推手中拉摔一着,当我右腿入对方左腿内侧时,若对方向其右侧捋我,我可以借其势,左手钳住对方右手腕借力向其前方突然改变运动方向,我通过裆走下弧重心控制在己左腿,右脚配合己上肢向后击打其左踝,使上肢下肢形成交叉拉力,将对方向前摔出。此种动作虽然从外形上违背了太极拳中欲左先右、欲右先左的规律,但内含的运动并未违背,因为通过腰胯的调节,缩短了变化的时间与距离,从而达到快而准的效果。
4、结论
综上所述,陈式太极拳这种腰裆的结合,腰腿的缠丝,胸腰的折叠练习、使用方法,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但它对增强腿部力量,增强进攻能量以及健身延年方面都有明显的效果,更有利于活动下肢各关节、畅通经络、保持和发展腿部关节的柔韧性以及灵活性。同时笔者认为以下几点为掌握腰裆功的关键:
⑴腰不可软,也不可硬,取于中为最好。腰部要领总结为七字:松、活、塌、沉、虚、直、拧。一般练柔劲要活腰,练发劲要扭腰,练走势要塌腰,练蓄劲要松腰,练走化要沉腰,练换劲要虚腰,练贯通要直腰。
⑵臀要敛、敛为前开后合,臀又要翻、翻为后开前合,交替运用方明其理;胯要开,但开而不散。例如:单鞭、拦扎衣、斜行等动作,在动作完成时都要屈膝松胯、翻臀,如坐凳子,稳如磐石。
⑶裆要圆,圆而稳,两大腿根要开,裆开不在大小,意开裆即开,不会开裆者,腿岔得再宽也无用。裆口要放宽撑圆,易使裆劲自动尾闾中正,这样裆劲就更足,从而可稳固桩步。裆部运动路线为:练化劲、引对方劲力深入时需走下弧裆;练发放、破坏对方重心击打时需走后弧裆。同时还应与腰部密切配合,塌腰时需含裆,活腰时需松裆,而拧腰发劲时需扣裆,这样上下盘才易合,内劲在周身各处才能沉着透达。
❹ 同是太极拳的习练着,请问什么是太极拳的松,双重,胸腹折叠
陈式太极拳入门十二说要:
入门说要之四:松沉入手求柔顺
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尤其忌用拙力,通过长年累月的以意行气、以气运身的锻炼,逐渐达到积柔成刚、刚柔相济、虚至虚灵的高级境界。然而,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劳动中,不可避免地因接触重物而养成了使力的习惯,从而造成肌肉紧张、关节僵硬、筋韧不活,形成了不同程度的拙力和僵劲,这些反映到初习太极拳者身上,就会感到这儿不顺,那儿不适,周身雌以协调。因此,“用意不用力”的要求与本身的“拙力僵劲”形成了一对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就成了初习太极拳者的首要问题。
习练太极拳一般有三阶段,即柔顺阶段、沉着阶段和虚灵阶段,以太极拳的刚柔来说,就是积柔、成刚、刚柔无迹、虚至虚灵。虽有三个阶段,而又密不可分,待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升华。而在柔顺阶段,首先要解决的矛盾就是在去掉拙力僵劲的同时培养和建立柔顺之劲。应从“松沉”入手来解决这一矛盾。如果初学者一上来就求轻,则不仅不易去掉拙力僵劲,而且会更拘谨、更紧张。若专求轻,还容易导致神意涣散,气势散漫而偏软。而由松沉入手,不仅可以松化掉拙力僵劲,而且会松中有沉,益于柔顺的培养,又易渐入沉着。
所谓松沉,就是放松之中有沉坠的意思。首先是放松松开,使全身内外、四肢百骸、筋韧皮肉尽可能地放松松弛;松外就是身肢放长、伸筋拔骨、肌腱拉长、筋肉离骨、骨节开张,使经脉舒顺通畅,丝毫无滞。譬如地下之沟渠,不塞而水行;输送之管道,不堵而流通;人体之经络,不闭而气通。
如何操作呢?操作在心,心想放松,则全身内外无不放松;心想松开,则筋肉竹节无不松开。操作的诀窍在意气贯注经穴。经络犹如山谷中之通道,山川间之河流;经穴则犹如城镇和村寨,依靠通道和河流相互通达,经穴是内气流行最活跃、最敏感之处。
位于骨节之处的经穴谓节窍,是内气人于骨髓的窍门。意气贯注经穴就是意想各节的节窍,如意想肩的节窍(肩井穴)放松松开,久之则肩关节自然放松松开;意想肘的节窍(曲池穴)放松松开,久之则肘关节自然放松松开;意想胯的节窍(环跳穴)放松松开,久之则胯关节自然放松松开;意想胸的节窍(膻中穴)放松松开,久之则胸自然放松松开,等等。以此类推,以意想窍,循窍而行,日日贯注,昼夜贯输,则筋肉自然离骨,骨节自然开张,达到放松松开的效果。
又由于“意为气头,气随意行”的作用,所以在意想节窍放松松开的同时,内气由节窍人于骨髓之中,节节贯注,而又出于骨缝,充于肌肤,通于经络,达于四梢,则放松之中有 沉着,久之便能达到松沉的效果。另外,周身内外上下除顶劲虚领、舌舐上腭和会阴上提外,其馀各部位都要有向下放松沉坠之意,如沉肩坠肘、胸空腹实、塌腰敛臀、坐胯屈膝、气沉丹田、上虚下实等等。不论是站桩、定式,还是在周身运动时,都要想着放松松开沉坠,例如两手领臂向上松虚棚领时,手臂各节既要放松松开,手臂之阴面又要在沉肩坠肘、腰劲下沉的同时而有向下沉坠的意思。如此功行日久,不仅拙力僵劲自去,柔顺之劲亦会油然而生。
所谓柔顺,即周身内外和顺柔韧的意思,非柔软之谓。和者,心内中和之气;顺者,流畅通贯无滞无背之意;柔者,相对刚而言,非软非硬,非轻非重,顺之劲即以心内中和之气,行如柔水,流畅通贯周身内外,盘绕回旋,缓缓流淌,无停无滞,无间无断,日积月累,年复一年,而成太极柔韧之劲。柔中而有沉着,则外形似柔而内中有刚,功行日久,刚从柔中生出。
所以,由松沉入手求柔顺是初习太极拳者去掉拙力僵劲,进入柔顺阶段,培养太极柔韧内劲的关键和方法。
入门说要之九:胸腹折叠运开合
胸为乾、腹为坤,胸腹开合折叠运化及阴阳开合乃干坤回圈之道。体前胸腹为阴面,任负一身之阴脉;体后脊背为阳面,总督一身之阳脉。任督两脉为大体阴阳、升降回圈之道;上下四肢为旁路阴阳、交通往来之路,胸腹开而脊背合,胸腹合而脊背开,前开后合,前合后开,则任督两脉得以沟通而升降回圈。胸腹一开,上下四肢皆开;胸腹一合,左右两旁皆合。身以腰为界,胸腹开时,腰以上,气上行,通达两臂肩、肘、手;腰以下,气下行,贯达两腿胯、膝、脚。胸腹合时,四梢之气复归丹田而一气相合。
由此可见,一身开合首在胸腹,胸腹开合为一身总开合。拳经云:“胸中一团太和元气,充周四体,至柔至刚,实备乾健坤顺之德。”五脏藏于胸腹,经脉源于五脏。五脏内藏精、神、气、血、魂魄,其中精、血、气是五脏中存在的最宝贵的物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基础,精、血、气旺盛并能保持常存不泄,则人的身体健康、强壮,打拳自胜人一筹。而肝魂、心神、脾意、肺魄、肾志为五脏之神,五脏各有所主,心主脉,肝主筋,脾主肉,肺主皮毛,肾主骨,五脏若得养,则筋皮肉骨均得以养。五脏若壮,则筋皮肉骨亦强;五脏康壮,则其精华养气、养血、养精。气足、血足、精足则养元精、元气、元神,培补先天之不足。胸腹开合折叠以按摩五脏,运化五脏,康壮五脏,并通过所系之经脉,使气血流行,营卫周身。练到一定阶段,若身上有跳动之象,是心经气足之故;若感到筋有窜动或抽动,是肝经气血精华在行动;若身上有肌肉跳动等感觉,是脾经气血精华在作用;若皮肤有虫爬发痒感觉或气流升降跳动,是肺经气血精华在行动;若运动中骨节作响成精足阳举,是肾经气血精华充足的作用。由此可见,胸腹开合折叠运化使太极拳的养生功效更具完善,更为显着。
一身虚实在胸腹。胸一松,全体舒畅,横膈膜下降,带动两肩自然放松下沉则上虚;胸空自然腹实,气沉丹田则下实。上虚下实,则浊气下降,清气自然上升,阴阳得以分清。胸腹开合折叠运化,使上体更虚,下体更实,推手较技时则不惧他人推倒;胸腹宽宏广大,则来物皆可顺应。
一身缠丝由胸腹而运。胸腹开合折叠与腰脊左右旋转的配合,使腹中内气、胸中内劲如太和元气转圈,由内而外、由裏及表地渐渐向上下左右四旁盘旋绕转,势如漩涡流转,形似乌龙绞柱、蟒蛇绕树,上则转膀旋腕,下则转膝旋踝,浑身内外俱缠也。若胸腹不思开合折叠,丹田不能吸引推拉,腰脊不做左右旋绕,则内气难以鼓荡发动,中气难以达于脐下,真气难以出入回圈,气不能缠绕于肌肤之间、贯通于骨髓之中,则无缠丝劲可言。胸腹能有开合折叠,引化进击方能浑于无迹。
至于双重 :
“重”字有两个读法:第一个读法是Zung6(粤音)或Zhong4(普通话),如“重量”;另一读法是 Cung4(粤音) 或Chong2(普通话),如“重复”。前者的读法最多人采纳的。因为大多数人说太极拳要注意“虚实”,特别是两脚要分清虚实,身体的重量不可以平均分布在两条腿上……。但是”阴阳“在太极拳的应用中,不单是只包含虚与实的关系,还包括多种对立与统一的关系,例如总体与局部、意与体、上升与下沉、放大与缩 小、前进与后退、左顾与右盼、开与合等等。此外,拳架中的起式、十字手和收式都是两腿平衡站立的,那不是犯了“双重”的毛病吗?为何前人不删掉或修改?还 有,两脚的虚实转换过程中,无论过渡时间有多快,都无可避免出现两脚平均负担体重的一刻。所以,我认为双重不单只局限两脚虚实的问题。
我想“双重”的“重”是否应读作Chong2音,那么“双重”就变成“重复”的意思。“双重”是重什么?是重阳或重阴,即阳阳或阴阴。我们叫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是因为九在《易经》中代表阳,故九月加九日就是两个阳,故称为重阳。“双重则滞”就是双阳或双阴,即不分阴阳,也就是说没有阴阳,既没有阴阳, 又怎能做到“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故“双重”是太极拳的病。其病是在动的过程中,一对阴阳也没有。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
除了知道阴阳,还须做到“阴阳相济”和“阴阳平衡”。
❺ 太极推手里的( 松 ,沉 )劲怎么发
怎样练习陈式太极拳的发劲(原创 张迎忠论太极拳
张迎忠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太极拳的用劲也正是对立统一规律的运用。太极拳要求刚柔相济的原则,既不能过于柔软,也不可偏于坚刚。故此必须循阴阳中和,刚柔参半之路,经练习方可得“太极劲”。
练太极拳应当先柔后刚,先圆后方,先外后内,先慢后快,先轻后重地进行练劲。既要练习“四两拨千斤”。又要练习浑身合下力千斤的劲力。
怎样练习刚发劲呢?除拳架上规定的刚发劲之式外,还要抽出单式练习发劲。抽单式练习要注意选择。要注意步形、手形以及上与下、左与右、正缠丝与倒缠丝、顺缠丝与逆缠丝等姿势兼练。如“护心拳与腰拦肘”,“金刚捣碓与七星捶左右掩手肱拳”,“左右黄龙三搅水”等式练习。
单式练习发劲前须明“以心行气,务令沉着”的拳理,发劲要有根源,动起脚根、主宰于腰。发劲有根源就是在意识指导下,进行腹式呼吸,气沉丹田,使放劲时,有助于稳定重心,增强两足力量,使下盘稳固,利用地面反作用力加大爆发力,使发劲沉着松静,专注一方。然后进行气的鼓荡练习。要刻刻注意,里边不动,外边不发,内动鼓荡要随着外形而先动的外形的旋转、缠丝、折叠,要与内动同步完成。动起于脚根,说明使内气先贯注到脚根,无根就无朋,就不能走化,更不能产生发劲。通过松腰落胯,开裆合裆,膝关节曲而不直,足底平安踏地,其劲似植地生根,足劲往下蹬,增强地面的反作用力。拳劲、掌劲、肩劲,肘劲等各种气头顺着圆切线向前冲击。
圆运动为太极拳独具之特点,柔化走圆弧刚发出方点,发劲时要刻刻求圆切线。要知发劲是从什么圆上的切线发出,还要注意内动的准备,外形折叠变劲之处,再考虑进击的位置等。现举几例说明:
一、掩手肱捶:掩手肱捶是练腰胯的平行转圆动作。发劲在两端切线。先从十字手开始,双手自上向下再向两侧向上缠绕一圈。同时提起右腿,落右脚震地时出左步,与上面双挽花同时完成掩手肱捶前式,左手立掌在前,右拳拳心向上,放在右腰间。此时右足后蹬用劲,劲由后踵逆行而上,至委中,再上行过意舍、魂门神堂,膏盲、魄户,至肩禺,再由肩禺下引入小海,分入手三里,下行合骨(二指)、中渚(四指)、腕骨(小指)以至四指之第三节。右足之劲用逆缠法,由下逆缠而上,至会阴,斜入意舍,直到肩禺,复用逆缠法至捶头,手背朝上,为合劲。腰胯向左旋转,当重心移到左腿一瞬间,两腿要相互扣合,裆要开合。右拳随着下肢腰胯旋转之圆切线向前冲击。左手缠腕抓握成拳,顺另一切线向后拉,使肘尖向后出击,形成对拉拔长,曲中求直。
二、金刚捣碓:这是胸腹部位圆倒缠丝法,要在这个圆上求方点切出。承接高履折叠变为中,下履,身体微左转,重心随之前移,左腿屈膝前弓,右腿同时蹬展。同时左手逆缠领先,右手顺缠随后、循立圆的下弧线经下向前撩出。两手手心皆朝前下方,眼看前方。身体继续左转,左脚尖外撇,在左手逆缠前撩的领带下,右腿顺势向前上半步,脚前掌虚点地;同时,右手随转亦向前顺缠撩出,手心朝前、指尖朝下;左手则随着转体向左上方逆缠伸展,手心朝左前下方,指尖朝前;目视前方。右臂继续循立圆路线向上抬至齐胸,右手逐渐抓握成拳,拳心朝上;同时左手沿顺时针的上弧线顺缠,由左向右按落于右前臂内侧,手心朝下,两臂、两手与周身形成一股裹抱相合的内劲,眼看右拳。周身内外皆向下松沉,两手随之沉落于腹前;眼看前下方。重心全部移至左腿,右腿屈膝向上提起,同时,右拳逆缠,屈肘上抬,拳心朝下,左前臂顺缠下沉,左手落于左胯前,手心朝上,指尖朝右。右拳左掌上下相对,同时身体在两臂左下右上的牵动下,左侧向下沉坠,右侧向上悬提,由此形成一股匀称协调的上下对拉之力;眼看前下方。身体重心骤然下降,右脚在沉实向下的内劲催动下震踏落地(并非跺脚),右拳沉稳地向下一捣,拳背落入左手手心,同时气沉丹田,眼看两手。发劲可从圆切线上求之。周身一定要以动短、意远、劲长、力猛的爆发力放劲。
要明白上述道理,结合例子反复实践,再把单式发劲纳入拳架之中,久练就能刚柔相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