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高中化学计算题的方法技巧
1.差量法
当反应前后固体或液体的质量发生变化时或反应前后气体的压强、密度、物质的量、体积等发生变化时可用差量法计算。
2.守恒法
物质在参加反应时,化合价升降的总数,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各物质中所含的每一种原子的总数,各种微粒所带的电荷总和等等,都必须守恒.所以守恒是解计算题时建立等量关系的依据,守恒法往往穿插在其它方法中同时使用,是各种解题方法的基础,利用守恒法可以很快建立等量关系,达到速算效果.
3.关系式法
关系式法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诸法中较主要的一种方法,它可以使多步计算化为一步完成。凡反应连续进行,上一步反应的产物为下一步反应的反应物的反应,,绝大多数可用关系式法解决。寻找关系式的方法,一般有以下两种:
1、 出各步反应的方程式,然后逐一递进找出关系式;
2、根据某原子守恒,直接写出关系式。
例一定量的铁粉和9克硫粉混合加热,待其反应后再加入过量盐酸,将生成的气体完全燃烧,共收集得9克水,求加入的铁粉质量为
A.14g B.42g C.56g D.28g
解析:因为题目中无指明铁粉的量,所以铁粉可能是过量,也可能是不足,则与硫粉反应后,加入过量盐酸时生成的气体就有多种可能:或者只有H2S(铁全部转变为FeS2),或者是既有H2S又有H2(铁除了生成FeS2外还有剩余),所以只凭硫粉质量和生成的水的质量,不易建立方程求解.根据各步反应的定量关系,列出关系式:(1)Fe--FeS(铁守恒)--H2S(硫守恒)--H2O(氢守恒),(2)Fe--H2(化学方程式)--H2O(氢定恒),从而得知,无论铁参与了哪一个反应,每1个铁都最终生成了1个H2O,所以迅速得出铁的物质的量就是水的物质的量,根本与硫无关,所以应有铁为9/18=0.5摩,即28克.
Ⅱ 数学题最基本的计算方法
10x-5x²=-175,
即:5x²-10x=175
化简(左右两边各除以5):x²-2x=35,
配成完全平方公式(左右两边同时加上1):x²-2x+1=35+1=36,
左边为完全平方(x-1)²=36,
即:x-1=6或者-6,
x=7或者-5
Ⅲ 关于小学数学应用题全部的计算公式 及方法
首先是一些面积的基本计算公式,如:圆的计算公式(面积、周长)长方形的计算公式(面积、周长)正方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其他图形的计算公式。
其次,就是列方程,每次遇到不会的应用题都推荐用方程的形式来解决,这是最为简单的回答方法。其中,列方程的方法也分为好几种:1、顺着题目的意思走
2、根据题目的意思来列出等量关系(建议设单倍数为X,比较方便)
3、根据图形的计算公式来列方程
4、在一句话中,把“比”字看作一个“=”,把“是”字也看作一个“=”。
5、(关于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总量=慢者先行路程+快者路程+慢者路程
6、(关于工作问题)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7、(关于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一半路程=另一半路程
8、寻找一个不变量:总量=总量
9、(关于变化问题)三步曲:1、看始时两个物体的量
2、变化的过程
3、结果
接下来,就是一些简单的分数应用题了,建议牢记分数的四则运算,和结尾能化简就化简的原则,下面是一些简短的例子,便于理解:
加法:2/3+6/3
=6/9+6/3
=6/12
=1/2
减法:6/6-6/3
=6/(6-3)
=6/3
=2/1
乘法:6/5*6/6
=6*6/6*5
=36/30
=6/5
除法:(等于乘另一个数的倒数)6/6/5/6
=6*6/6*5
=36/30
=6/5
帮我加点¥吧,这年头出来混不容易呀!囧囧囧谢谢!!
Ⅳ 计算题的方法技巧
1、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看,现在的计算题的计算量和计算难度都要求不高。
主要涉及这几个公式:
密度公式:(ρ=m/V); 固体压强公式:P=F/S;
功的公式:(W=Fs); 功率公式:(P=W/t=Fv);
机械效率公式:(η=W有用/W总); 热量计算公式:(物体温度变化吸、放热:Q=cmΔt;燃料燃烧放热:Q=qm);
欧姆定律公式:(I=U/R); 电功公式:(W=UIt);
电功率公式:(P=UI=W/t); 电热公式:(Q=I2Rt),此外可能会用到阿基米德原理,即F浮=G排。
2、解答计算题的一般步骤:
(1)细心读题审题 (2)寻找解题根据 (3)解答和检验
3、解计算题的一般要求:
(1)要明确已知条件和相对隐含条件,确定主要解题步骤。
(2)分析判断,找到解题的理论依据。
(3)分清各个物理过程、状态及其相互联系。
(4)计算过程应正确、规范。要正确写出有关的公式,正确代入公式中物理量的数字和单位。能画图的可以作图辅佐解题。
4、解计算题应注意:
单位的统一性;物理量的同体性、同时性;解题的规范性。
5、计算题的主要类型:
1)有关密度、压强、机械功、功率和效率的计算
此类试题一般围绕“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展开,同时考虑实际使用机械做功时要克服机械自重、摩擦等因素,因此使用任何机械的效率都小于100%。
解题时要注意:
(1)分清哪些力做功,哪些力不做功
(2)什么是有用功,什么是总功
(3)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主要因素(初中物理中一般不考虑拉线质量)。
(4)可根据滑轮组中n=s/h 来确定动滑轮上绳子的股数
2)有关热量、能量转换的计算
热量计算公式:物体温度变化吸、放热:Q=cmΔt;燃料燃烧放热:Q=qm;电热公式:Q=I2Rt
解此类题注意:①各种能量间转换的效率②各物理量的单位统一为国际单位。
3)有关电路、欧姆定律、电功、电热的计算
(1)电路的结构变化问题 (2)电路计算中的“安全问题”。
4)综合应用的计算
总之,无论是解好哪种类型的物理题,除了掌握好一定的解题方法外,解题时审题是关键,否则将会离题万里,前功尽弃。
审题时需注意:
(1)理解关键词语(2)挖掘隐含条件(3)排除干扰因素
三.巧解计算理解符号
1.尽量用常规方法,使用通用符号答题
1) 掌握通用解题技巧,以不变应万变。
2) 使用准确的物理符号。
比如像时间、路程、摩擦力等等,这些物理量都是有相应的通用符号的,规范的选择即可,但是也要避免和题目中已有的符号冲突。
3) 简单的技巧练到极致就是绝招。
以上所有方法,可能同学们刚运用时感到吃力,但是只是有意识地训练之后,慢慢就可以游刃有余了。所以加强基本方法的训练至关重要。
2.对复杂的数值计算题,先解出符号表达
1)掌握数值计算题应用符号公式的“三部曲”。
物理数值计算题的答题,要求明确写出应用公式,并在带入数值时,必须既有数据又有单位,而且书写清晰,计算正确。间接表示为“三部曲”,即(A)公式;(B)代入;(C)结果。
2)代入数值计算题的表达符号要标准化。
当计算题中涉及到物理量单位时,要用课本上规定的国际单位符号来表示。
3)把符号替换为数值,数值计算题答案书写要合理化。
Ⅳ 物理计算题的计算方法
10的几次方就是小数点向后移几位,如2.5x10^5=250000,如10的负几次方就是小数点后几位,如8x10^-5=0.00008,遇到了可以单独提出来,在分数线上面的直接拿出来,在分数线下面的则要改变指数的正负,如2/(4x10^-4)=(2/4)x10^4=0.5x10^4,但是结果不能这样写,科学计数应该是小数点前有1位,所以要写5x10^3.
Ⅵ 可以用简便方法计算的计算题
用简便方法计算的题目,简便计算是采用特殊的计算方法,运用运算定律与数字的基本性质,从而使计算简便,将一个很复杂的式子变得很容易计算出结果。
主要用三种方法:加减凑整、分组凑整、提公因数法。
他们使用的都是数学计算中的拆分凑整思想。
主要步骤:
①遇见复杂的计算式时,先观察有没有可能凑整;
②运用四则运算凑成整十整百之后再进行简便计算。
加减凑整法
1、将计算式中的某一个数拆分,使其能与其他的数凑成整十,整百;
2、补上一个数,能够与其他数凑整,最后再减去这个数。
简便计算题怎么做?简便计算的方法规律技巧总结
分组凑整法
在只有加减法的计算题中,将算式中的各项重新分下组凑整,主要采用两个公式:
加法结合律:a+b+c=a+(b+c)=(a+b)+c;
减法的性质:a-b-c=a-(b+c)。
简便计算题怎么做?简便计算的方法规律技巧总结
4
提公因数法
使用乘法分配律提取公因数,a x (b±c)=a x b±a x c;
如果没有公因数,可以根据乘法结合律变化出公因数。
a×b=(a×10)×(b÷10)。
Ⅶ 简便方法计算题怎么算
主要是观察题目是不是可以凑成整百整千的数。利用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等简便运算的规律进行计算。可以又快又对的算出结果。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Ⅷ 简便方法计算题100道怎么做
1、300÷125÷8
=300÷(125×8)
=300÷1000
=0.3
2、396-96-172-28
=(396-96)-(172+28)
= 300-200
= 100
3、125*24
= 125*8*3
= 1000*3
= 3000
4、360÷24
=360÷6÷4
=60÷4
=15
5、240÷48
=240÷24÷2
=10÷2
=5
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在两个数的加法运算中,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字母表示:
a+b=b+a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另一个加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另一个加数,和不变。字母表示:
(a+b)+c=a+(b+c)
3、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的乘法运算中,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积不变。字母表示:
a×b=b×a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字母表示:
(a×b)×c=a×(b×c)
Ⅸ 计算题6×6/7的计算方法怎么写
分子相乘。
6×6等于36。
结果36/7
化简5有1/7。
Ⅹ 高中化学计算题的计算方法
一、关系式法
关系式法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巧用,其解题的核心思想是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各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存在着最基本的比例(数量)关系。
例题1 某种H2和CO的混合气体,其密度为相同条件下
再通入过量O2,最后容器中固体质量增加了 [ ]
A.3.2 g B.4.4 g C.5.6 g D.6.4 g
[解析]
固体增加的质量即为H2的质量。
固体增加的质量即为CO的质量。
所以,最后容器中固体质量增加了3.2g,应选A。
二、方程或方程组法
根据质量守恒和比例关系,依据题设条件设立未知数,列方程或方程组求解,是化学计算中最常用的方法,其解题技能也是最重要的计算技能。
例题2 有某碱金属M及其相应氧化物的混合物共10 g,跟足量水充分反应后,小心地将溶液蒸干,得到14 g无水晶体。该碱金属M可能是 [ ]
A.锂 B.钠 C.钾 D.铷
(锂、钠、钾、铷的原子量分别为:6.94、23、39、85.47)
设M的原子量为x
解得 42.5>x>14.5
分析所给锂、钠、钾、铷的原子量,推断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是B、C。
三、守恒法
化学方程式既然能够表示出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物质的量、质量、气体体积之间的数量关系,那么就必然能反映出化学反应前后原子个数、电荷数、得失电子数、总质量等都是守恒的。巧用守恒规律,常能简化解题步骤、准确快速将题解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题3 将5.21 g纯铁粉溶于适量稀H2SO4中,加热条件下,用2.53 g KNO3氧化Fe2+,充分反应后还需0.009 mol Cl2才能完全氧化Fe2+,则KNO3的还原产物氮元素的化合价为___。
解析:,0.093=0.025x+0.018,x=3,5-3=2。应填:+2。
(得失电子守恒)
四、差量法
找出化学反应前后某种差量和造成这种差量的实质及其关系,列出比例式求解的方法,即为差量法。其差量可以是质量差、气体体积差、压强差等。
差量法的实质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巧用。它最大的优点是:只要找出差量,就可求出各反应物消耗的量或各生成物生成的量。
例题4 加热碳酸镁和氧化镁的混合物mg,使之完全反应,得剩余物ng,则原混合物中氧化镁的质量分数为 [ ]
设MgCO3的质量为x
MgCO3 MgO+CO2↑混合物质量减少
应选A。
五、平均值法
平均值法是巧解方法,它也是一种重要的解题思维和解题
断MA或MB的取值范围,从而巧妙而快速地解出答案。
例题5 由锌、铁、铝、镁四种金属中的两种组成的混合物10 g与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的氢气在标准状况下为11.2 L,则混合物中一定含有的金属是 [ ]
A.锌 B.铁 C.铝 D.镁
各金属跟盐酸反应的关系式分别为:
Zn—H2↑ Fe—H2↑
2Al—3H2↑ Mg—H2↑
若单独跟足量盐酸反应,生成11.2LH2(标准状况)需各金属质量分别为:Zn∶32.5g;Fe∶28 g;Al∶9g;Mg∶12g。其中只有铝的质量小于10g,其余均大于10g,说明必含有的金属是铝。应选C。
六、极值法
巧用数学极限知识进行化学计算的方法,即为极值法。
例题6 4个同学同时分析一个由KCl和KBr组成的混合物,他们各取2.00克样品配成水溶液,加入足够HNO3后再加入适量AgNO3溶液,待沉淀完全后过滤得到干燥的卤化银沉淀的质量如下列四个选项所示,其中数据合理的是[ ]
A.3.06g B.3.36g C.3.66g D.3.96
本题如按通常解法,混合物中含KCl和KBr,可以有无限多种组成方式,则求出的数据也有多种可能性,要验证数据是否合理,必须将四个选项代入,看是否有解,也就相当于要做四题的计算题,所花时间非常多.使用极限法,设2.00克全部为KCl,根据KCl-AgCl,每74.5克KCl可生成143.5克AgCl,则可得沉淀为(2.00/74.5)*143.5=3.852克,为最大值,同样可求得当混合物全部为KBr时,每119克的KBr可得沉淀188克,所以应得沉淀为(2.00/119)*188=3.160克,为最小值,则介于两者之间的数值就符合要求,故只能选B和C.
七、十字交叉法
若用A、B分别表示二元混合物两种组分的量,混合物总量为A+B(例如mol)。
若用xa、xb分别表示两组分的特性数量(例如分子量),x表示混合物的特性数量(例如平均分子量)则有:
十字交叉法是二元混合物(或组成)计算中的一种特殊方法,它由二元一次方程计算演变而成。若已知两组分量和这两个量的平均值,求这两个量的比例关系等,多可运用十字交叉法计算。
使用十字交叉法的关键是必须符合二元一次方程关系。它多用于哪些计算?
明确运用十字交叉法计算的条件是能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特别要注意避免不明化学涵义而滥用。
十字交叉法多用于:
①有关两种同位素原子个数比的计算。
②有关混合物组成及平均式量的计算。
③有关混合烃组成的求算。(高二内容)
④有关某组分质量分数或溶液稀释的计算等。
例题7 已知自然界中铱有两种质量数分别为191和193的同位素,而铱的平均原子量为192.22,这两种同位素的原子个数比应为 [ ]
A.39∶61 B.61∶39
C.1∶1 D.39∶11
此题可列二元一次方程求解,但运用十字交叉法最快捷:
八、讨论法
讨论法是一种发现思维的方法。解计算题时,若题设条件充分,则可直接计算求解;若题设条件不充分,则需采用讨论的方法,计算加推理,将题解出。
例题8 在30mL量筒中充满NO2和O2的混合气体,倒立于水中使气体充分反应,最后剩余5mL气体,求原混合气中氧气的体积是多少毫升?
最后5mL气体可能是O2,也可能是NO,此题需用讨论法解析。
解法(一)最后剩余5mL气体可能是O2;也可能是NO,若是NO,则说明NO2过量15mL。
设30mL原混合气中含NO2、O2的体积分别为x、y
4NO2+O2+2H2O=4HNO3
原混合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可能是10mL或3mL。
解法(二):
设原混合气中氧气的体积为y(mL)
(1)设O2过量:根据4NO2+O2+2H2O=4HNO3,则O2得电子数等于NO2失电子数。
(y-5)×4=(30-y)×1
解得y=10(mL)
(2)若NO2过量:
4NO2+O2+2H2O=4HNO3
4y y
3NO2+H2O=2HNO3+NO
因为在全部(30-y)mLNO2中,有5mLNO2得电子转变为NO,其余(30-y-5)mLNO2都失电子转变为HNO3。
O2得电子数+(NO2→NO)时得电子数等于(NO2→HNO3)时失电子数。
【评价】解法(二)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利用阿伏加德罗定律转化信息,将体积数转化为物质的量简化计算。凡氧化还原反应,一般均可利用电子得失守恒法进行计算。
无论解法(一)还是解法(二),由于题给条件不充分,均需结合讨论法进行求算。
4y+5×2=(30-y-5)×1
解得y=3(mL)
原氧气体积可能为10mL或3mL
【小结】以上逐一介绍了一些主要的化学计算的技能技巧。解题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模式。但从解决化学问题的基本步骤看,考生应建立一定的基本思维模式。“题示信息十基础知识十逻辑思维”就是这样一种思维模式,它还反映了解题的基本能力要求,所以有人称之为解题的“能力公式”。希望同学们建立解题的基本思维模式,深化基础,活化思维,优化素质,跳起来摘取智慧的果实。
聆听并总结以下进行化学计算的基本步骤:
(1)认真审题,挖掘题示信息。
(2)灵活组合,运用基础知识。
(3)充分思维,形成解题思路。
(4)选择方法,正确将题解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