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计算金属离子的能量
问题不清晰,计算金属离子能量零点是什么?(量子化学方法可以计算气态金属离子的能量,其能量零点为核与电子相距无穷远处)
㈡ 能量的计算公式
能量的计算公式是Q=c×m×△t、Q吸=c×m×(t-t0)、Q放=c×m×(t0-t),能量简称“能”,是物质的基本单元在空间中的运动周期范围的测量。
现代物理学已明确了质量与能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即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式:E=MC2。能量的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在国际单位制中是焦耳(J)。
㈢ 关于物质离子能与 能量
电离能越小的物质,也就是说吸收少量的能量就能电离 则本身已有的能量已经较高只要吸收一点就能电离所以电离能低的物质能量高
基态的气态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气态一价正离子时所需能量称为元素的第一电离能(I1)。元素气态一价正离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气态二价正离子时所需能量称为元素的第二电离能(I2)。第三、四电离能依此类推,并且I1<I2<I3…。由于原子失去电子必须消耗能量克服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所以电离能总为正值,SI单位为J• mol-1,常用kJ•mol-1。通常不特别说明,指的都是第一电离能.
电离能可以定量的比较气态原子失去电子的难易,电离能越大,原子越难失去电子,其金属性越弱;反之金属性越强。所以它可以比较元素的金属性强弱。影响电离能大小的因素是:有效核电荷、原子半径、和原子的电子构型。
(1)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作用到最外层电子上的有效核电荷逐渐增大,电离能也逐渐增大,到稀有气体由于具有稳定的电子层结构,其电离能最大。故同周期元素从强金属性逐渐变到非金属性,直至强非金属性。
(2)同周期副族元素从左至右,由于有效核电荷增加不多,原子半径减小缓慢,有电离能增加不如主族元素明显。由于最外层只有两个电子,过渡元素均表现金属性。
(3)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增加,有效核电荷增加不多,则原子半径增大的影响起主要作用,电离能由大变小,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4)同一副族电离能变化不规则。
这个可以从热力学的角度来解释
热力学告诉我们,如果一个过程为恒温恒压,而且非体积功为0的话,判断吉布斯自由能的增量的值是小于0还是等于0
小于0,则这个过程可以自动进行
等于0,则处于平衡状态
由于自发过程的吉布斯自由能的增量的值是小于0的
也就是说,平衡态下系统的吉布斯自由能要小于发生自发过程前系统的吉布斯自由能
因此常常说能量越低越稳定
㈣ 活动金属离子法
一、内容概述
活动金属离子法(Mobile Metal Ions)简称MMI方法,是澳大利亚A.Mann等在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这一方法的依据是金属活动离子可从深部矿体穿过上覆的沉积岩石及外来的厚层运积物盖层而达于地表。使用某种特殊试剂可以把这种金属活动离子提取出来。这种金属活动态离子异常经常较准确地位于矿体垂直上方,偶尔也在倾斜上方,透视深度最高纪录达700m。至于活动态金属离子如何从深部达于地表,学者的解释是在风化过程中,发生元素的化学释放和气体的搬运。但他们正在进行“活动态金属离子异常形成机制的研究”,这一项目是保密的,并得到11家矿业公司的经费支持。由于发明者成立了商业勘查公司,出于商业秘密考虑,至今没有发表方法的细节。
活化金属离子法(MMI)作为一种深穿透地球化学方法,测量的是由地下深部矿体释放并迁移到地表土壤中的“活化金属离子”。元素从深部向地表的迁移机理是无法观测到的,这一直是勘查地球化学研究的焦点和争论最大的问题。被测元素如何迁移到运积层表部是所有深穿透地球化学方法的前提和理论基础。有研究认为元素可以通过以下7种途径迁移至地表:①毛细管作用;②植物根吸附作用;③离子扩散作用;④电化学迁移;⑤蒸发作用;⑥地下水循环;⑦气体扩散。随着深穿透地球化学方法研究的不断深入,扩展了深部元素迁移营力和机制的视野,提出了“还原柱”迁移模型、地气流迁移模型、多营力迁移模型等。
Mann et al.(1995,1998)对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的形成提出了一个新的模型。这种模型认为在A层或B层土壤中未结合的金属(弱吸附或活化金属离子)和结合后的金属(与土壤中有机物、黏土、碳酸盐等组分结合的离子)之间存在着动态平衡。矿(化)体释放的元素可以通过水溶液和(或)气体搬运至近地表,随着成土作用的进行,这些还未结合的金属与土壤中的有机物、黏土、碳酸盐、铁氧化物等组分结合,并在重力、流体等作用下发生侧向分散。
这种模型指出,矿(化)体释放的未结合的金属或活化离子(Mobile Ions)是垂向迁移至近地表土壤中,与土壤颗粒结合,在与土壤颗粒结合前,金属离子作为活动态仅在有限时间内存在。随着时间推移和远离矿(化)体,活化金属离子最终将以结合的金属离子形式存在,而这种结合物的侧向分散使得元素分布范围扩大,也使得元素的背景值增高,异常范围变宽。活化金属离子不会在地表土壤中发生横向移动而错开矿体,这是因为活化金属离子仅存在于有限时间内,随之将与土壤颗粒结合。另外,在雨水等作用下,这些活化金属离子也可能发生渗透作用而进入深部。MMI方法关注的便是这些未结合的活化金属离子,通过偏提取技术,利用某种特殊提取剂和高灵敏度ICP-MS仪器,便可以将活化金属离子测定出来,其反映的异常一般位于矿(化)体之上,从而准确定位矿(化)体。
二、应用范围及应用实例
SGS实验室声称MMI方法已经在多种气候、地形条件、多个矿区取得了成功,找矿成功率达93%。在这些找矿成果中,位于西澳的Golden Web金矿床的发现最为突出。
从活化金属离子法的原理和实例效果可以看出,其相对其他土壤测量方法存在明显优势。其一,MMI方法是作为一种深穿透地球化学方法,可以识别地表下700多米的深部矿(化)体;其二,MMI方法得到的异常较集中,且一般位于原始矿脉上方,可以直接为钻探查证提供依据,与传统地勘测量方法相比,可缩减靶区范围30%~50%,从而降低勘探成本;同时,MMI方法具有低的元素检出限,通过专用溶剂提取的元素浓度足以被现代高灵敏度的实验室分析仪器ICP-MS检测到,并且背景干扰较低,能充分反映矿致异常。同时,MMI方法作为一种新技术也需要不断完善其理论基础和技术方法。首先,元素从深部向地表迁移的机理仍然模糊不清;其次,偏提取技术在相当程度上受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元素的地表地球化学行为影响,样品加工分析过程中的思路、操作、控制技术都会左右测定和解释的结果,这些都是技术方法研究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再次,目前对异常的预测仅仅是二维平面定位,而无法实现深度定位,如何做到对探测对象的空间位置、大小和形态有直观的了解也是MMI方法乃至所有深穿透地球化学方法研究的重要课题;最后,MMI方法并非完全适合所有矿区,所以在进行测量前,必须进行试验测量,对方法的有效性、采样深度、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及工作区的地质-景观环境进行详细研究,以确定最佳技术条件。
三、资料来源
蒋永建,魏俊浩,周京仁等.2010.勘查地球化学新方法在矿产勘查中的应用及其地质效果.物探与化探,02:134~138
孙剑,陈岳龙,李大鹏.2011.隐伏矿床勘查地球化学新进展.地球科学进展,26(08):822~836
唐金荣,崔熙琳,施俊法.2009.非传统化探方法研究的新进展.地质通报,Z1:232~244
王学求,刘占元,白金峰等.2005.深穿透地球化学对比研究两例.物探化探计算技术,03:250~255+183
吴俊华,袁承先,赵赣.2010.隐伏矿体的预测理论、探测方法及发展现状.地质找矿论丛,03:188~195
杨少平,弓秋丽,文志刚等.2011.地球化学勘查新技术应用研究.地质学报,11:1844~1877
杨霄,周松林,刘泽群等.2012.一种深穿透地球化学新方法——活化金属离子法.矿产勘查,04:506~511
赵洪涛,张庆华.2010.深穿透化探方法及在矿产勘查中的应用.地质找矿论丛,03:196~200+211
Bajc A F.1988.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nzyme leach and mobile metal ion selective extractions;case studies from glaciated terrain,northern Ontario.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61(1~3):113~148
Cameron E M,Hamilton S M,Leybourne M I et al.2004.Finding deeply⁃buried deposits using geochemistry.Geochemistry:Exploration,Environment,Analysis.4(1):7~32
Mann A W.2010.Strong versus weak digestions:ligand⁃based soil extraction geochemistry.Geochemistry:Exploration,Environment,Analysis.(10):17~26
Mann A W,Birrell R D,Gay L M et al.1995.Partial extraction and mobile metal ions.Extended abstracts of the 17 IGES
Mann A W,Birrell R D,Mann A T et al.1998.Application of the mobile metal ion technique to routine geochemical exploration.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61(1~3):87~102
㈤ 如何计算锂电池消耗的能量
“锂电池”,是一类由锂金属或锂合金为负极材料、使用非水电解质溶液的电池。1912年锂金属电池最早由Gilbert N. Lewis提出并研究。20世纪70年代时,M. S. Whittingham提出并开始研究锂离子电池。由于锂金属的化学特性非常活泼,使得锂金属的加工、保存、使用,对环境要求非常高。所以,锂电池长期没有得到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锂电池已经成为了主流。锂电池大致可分为两类:锂金属电池和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不含有金属态的锂,并且是可以充电的。可充电电池的第五代产品锂金属电池在1996年诞生,其安全性、比容量、自放电率和性能价格比均优于锂离子电池。由于其自身的高技术要求限制,现在只有少数几个国家的公司在生产这种锂金属电池。
㈥ 金属的电离能是如何测定的
光电效应中电子被激发的环境与电离能测定时电子激发的条件是不一样。电离能测定时,气态原子失去电子成为带正电的阳离子。这时的电子是从基态的原子轨道激发出来。
而光电效应中,金属中由于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轨道能级发生变化,不再是由一些分离的轨道组成,而是形成几乎连续的能带,其中一些价电子占据了能量较高的能带,这些电子就是金属中的自由电子,也是被光子激发出来的电子。由于这些电子本身处于较高的能带,所以所需要的能量会小些,这就是为什么逸出功会比电离能小。
我也只是量子力学的初学者,如有错误,希望提出指正。
光电效应
http://jwc.hubu.e.cn/jpkc/jpkc/wdxy/clx/index41.htm
能带理论
http://www.17net.net/Article/elink/Article_1707.html
热电子发射理论
http://www.gaoxiao100.cn/lenwen/detaile.asp?newsid=16849
其实我认为,问题的对象应该是元素,元素的电离能不只一个,从中性原子中激发出第一个电子所需要的能量就是第一电离能,从一价的阳离子中再激发出一个电子所需要的能量就是第二电离能,以此类推。所以应该说某个元素的第几电离能是多少。在通常情况下电离能往往是指第一电离能,也就是从中性原子激发出一个电子所需要的能量。
我之前所说的方法,就是提供一种已知能量的能源E1,用它激发出电子(由于是用光激发出来的,所以叫光电子),激发电子多余的能量就转化为光电子的动能,再用仪器测量出这一动能E2,则E1,E2之差就是激发出电子所需的能量,也就是电离能了。
有一种方法是用紫外线照射气化后的金属原子,电子受到紫外光子激发,脱离原子束缚,变成光电子。
用一个检测器检测这些光电子的动能,用最初紫外光子的能量减去光电子的动能就能得到被测物质的电离能。
㈦ 常用的测量金属离子含量的方法有哪些
重金属检测方法及应用
一、重金属的危害特性
(一)自然性:
长期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的人类,对于自然物质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有人分析了人体中60多种常见元素的分布规律,发现其中绝大多数元素在人体血液中的百分含量与它们在地壳中的百分含量极为相似。但是,人类对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其耐受力则要小得多。所以区别污染物的自然或人工属性,有助于估计它们对人类的危害程度。铅、镉、汞、砷等重金属,是由于工业活动的发展,引起在人类周围环境中的富集,通过大气、水、食品等进入人体,在人体某些器官内积累,造成慢性中毒,危害人体健康。
(二)毒性:
决定污染物毒性强弱的主要因素是其物质性质、含量和存在形态。例如铬有二价、三价和六价三种形式,其中六价铬的毒性很强,而三价铬是人体新陈代谢的重要元素之一。在天然水体中一般重金属产生毒性的范围大约在1~10mg/L之间,而汞,镉等产生毒性的范围在0.01~0.001mg/L之间。
(三)时空分布性: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随着水和空气的流动,被稀释扩散,可能造成点源到面源更大范围的污染,而且在不同空间的位置上,污染物的浓度和强度分布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同。
(四)活性和持久性:
活性和持久性表明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稳定程度。活性高的污染物质,在环境中或在处理过程中易发生化学反应,毒性降低,但也可能生成比原来毒性更强的污染物,构成二次污染。如汞可转化成甲基汞,毒性更强。与活性相反,持久性则表示有些污染物质能长期地保持其危害性,如重金属铅、镉等都具有毒性且在自然界难以降解,并可产生生物蓄积,长期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五)生物可分解性:
有些污染物能被生物所吸收、利用并分解,最后生成无害的稳定物质。大多数有机物都有被生物分解的可能性,而大多数重金属都不易被生物分解,因此重金属污染一但发生,治理更难,危害更大。
(六)生物累积性:
生物累积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食物链和化学物理作用而累积。二是污染物在人体某些器官组织中由于长期摄入的累积。如镉可在人体的肝、肾等器官组织中蓄积,造成各器官组织的损伤。又如1953年至1961年,发生在日本的水俣病事件,无机汞在海水中转化成甲基汞,被鱼类、贝类摄入累积,经过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当地居民食用后中毒。
(七)对生物体作用的加和性:
多种污染物质同时存在,对生物体相互作用。污染物对生物体的作用加和性有两类:一类是协同作用,混合污染物使其对环境的危害比污染物质的简单相加更为严重;另一类是拮抗作用,污染物共存时使危害互相削弱。
二、重金属的定量检测技术
通常认可的重金属分析方法有:紫外可分光光度法(UV)、原子吸收法(AAS)、原子荧光法(AF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法(ICP)、X荧光光谱(XRF)、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ICP-MS)。除上述方法外,更引入光谱法来进行检测,精密度更高,更为准确!
日本和欧盟国家有的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ICP-MS)分析,但对国内用户而言,仪器成本高。也有的采用X荧光光谱(XRF)分析,优点是无损检测,可直接分析成品,但检测精度和重复性不如光谱法。最新流行的检测方法--阳极溶出法,检测速度快,数值准确,可用于现场等环境应急检测。
(一)原子吸收光谱法(AAS)
原子吸收光谱法是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一种新型仪器分析方法,它与主要用于无机元素定性分析的原子发射光谱法相辅相成,已成为对无机化合物进行元素定量分析的主要手段。
原子吸收分析过程如下:1、将样品制成溶液(同时做空白);2、制备一系列已知浓度的分析元素的校正溶液(标样);3、依次测出空白及标样的相应值;4、依据上述相应值绘出校正曲线;5、测出未知样品的相应值;6、依据校正曲线及未知样品的相应值得出样品的浓度值。
现在由于计算机技术、化学计量学的发展和多种新型元器件的出现,使原子吸收光谱仪的精密度、准确度和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用微处理机控制的原子吸收光谱仪,简化了操作程序,节约了分析时间。现在已研制出气相色谱—原子吸收光谱(GC-AAS)的联用仪器,进一步拓展了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应用领域。
(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
其检测原理是:重金属与显色剂—通常为有机化合物,可于重金属发生络合反应,生成有色分子团,溶液颜色深浅与浓度成正比。在特定波长下,比色检测。
分光光度分析有两种,一种是利用物质本身对紫外及可见光的吸收进行测定;另一种是生成有色化合物,即“显色”,然后测定。虽然不少无机离子在紫外和可见光区有吸收,但因一般强度较弱,所以直接用于定量分析的较少。加入显色剂使待测物质转化为在紫外和可见光区有吸收的化合物来进行光度测定,这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测试手段。显色剂分为无机显色剂和有机显色剂,而以有机显色剂使用较多。大多当数有机显色剂本身为有色化合物,与金属离子反应生成的化合物一般是稳定的螯合物。显色反应的选择性和灵敏度都较高。有些有色螯合物易溶于有机溶剂,可进行萃取浸提后比色检测。近年来形成多元配合物的显色体系受到关注。多元配合物的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组分形成的配合物。利用多元配合物的形成可提高分光光度测定的灵敏度,改善分析特性。显色剂在前处理萃取和检测比色方面的选择和使用是近年来分光光度法的重要研究课题。
(三)原子荧光法(AFS)
原子荧光光谱法是通过测量待测元素的原子蒸气在特定频率辐射能激以下所产生的荧光发射强度,以此来测定待测元素含量的方法。
原子荧光光谱法虽是一种发射光谱法,但它和原子吸收光谱法密切相关,兼有原子发射和原子吸收两种分析方法的优点,又克服了两种方法的不足。原子荧光光谱具有发射谱线简单,灵敏度高于原子吸收光谱法,线性范围较宽干扰少的特点,能够进行多元素同时测定。原子荧光光谱仪可用于分析汞、砷、锑、铋、硒、碲、铅、锡、锗、镉锌等11种元素。现已广泛用环境监测、医药、地质、农业、饮用水等领域。在国标中,食品中砷、汞等元素的测定标准中已将原子荧光光谱法定为第一法。
气态自由原子吸收特征波长辐射后,原子的外层电子从基态或低能态会跃迁到高能态,同时发射出与原激发波长相同或不同的能量辐射,即原子荧光。原子荧光的发射强度If与原子化器中单位体积中该元素的基态原子数N成正比。当原子化效率和荧光量子效率固定时,原子荧光强度与试样浓度成正比。
现已研制出可对多元素同时测定的原子荧光光谱仪,它以多个高强度空心阴极灯为光源,以具有很高温度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作为原子化器,可使多种元素同时实现原子化。多元素分析系统以ICP原子化器为中心,在周围安装多个检测单元,与空心阴极灯一一成直角对应,产生的荧光用光电倍增管检测。光电转换后的电信号经放大后,由计算机处理就获得各元素分析结果。
(四)电化学法—阳极溶出伏安法
电化学法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方法,它以经典极谱法为依托,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示波极谱、阳极溶出伏安法等方法。电化学法的检测限较低,测试灵敏度较高,值得推广应用。如国标中铅的测定方法中的第五法和铬的测定方法的第二法均为示波极谱法。
阳极溶出伏安法是将恒电位电解富集与伏安法测定相结合的一种电化学分析方法。这种方法一次可连续测定多种金属离子,而且灵敏度很高,能测定10-7-10-9mol/L的金属离子。此法所用仪器比较简单,操作方便,是一种很好的痕量分析手段。我国已经颁布了适用于化学试剂中金属杂质测定的阳极溶出伏安法国家标准。
阳极溶出伏安法测定分两个步骤。第一步为“电析”,即在一个恒电位下,将被测离子电解沉积,富集在工作电极上与电极上汞生成汞齐。对给定的金属离子来说,如果搅拌速度恒定,预电解时间固定,则m=Kc,即电积的金属量与被测金属离了的浓度成正比。第二步为“溶出”,即在富集结束后,一般静止30s或60s后,在工作电极上施加一个反向电压,由负向正扫描,将汞齐中金属重新氧化为离子回归溶液中,产生氧化电流,记录电压-电流曲线,即伏安曲线。曲线呈峰形,峰值电流与溶液中被测离了的浓度成正比,可作为定量分析的依据,峰值电位可作为定性分析的依据。
示波极谱法又称“单扫描极谱分析法”。一种极谱分析新力一法。它是一种快速加入电解电压的极谱法。常在滴汞电极每一汞滴成长后期,在电解池的两极上,迅速加入一锯齿形脉冲电压,在几秒钟内得出一次极谱图,为了快速记录极谱图,通常用示波管的荧光屏作显示工具,因此称为示波极谱法。其优点:快速、灵敏。
(五)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
X射线荧光光谱法是利用样品对x射线的吸收随样品中的成分及其多少变化而变化来定性或定量测定样品中成分的一种方法。它具有分析迅速、样品前处理简单、可分析元素范围广、谱线简单,光谱干扰少,试样形态多样性及测定时的非破坏性等特点。它不仅用于常量元素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而且也可进行微量元素的测定,其检出限多数可达10-6。与分离、富集等手段相结合,可达10-8。测量的元素范围包括周期表中从F-U的所有元素。多道分析仪,在几分钟之内可同时测定20多种元素的含量。
x射线荧光法不仅可以分析块状样品,还可对多层镀膜的各层镀膜分别进行成分和膜厚的分析。
当试样受到x射线,高能粒子束,紫外光等照射时,由于高能粒子或光子与试样原子碰撞,将原子内层电子逐出形成空穴,使原子处于激发态,这种激发态离子寿命很短,当外层电子向内层空穴跃迁时,多余的能量即以x射线的形式放出,并在教外层产生新的空穴和产生新的x射线发射,这样便产生一系列的特征x射线。特征x射线是各种元素固有的,它与元素的原子系数有关。所以只要测出了特征x射线的波长λ,就可以求出产生该波长的元素。即可做定性分析。在样品组成均匀,表面光滑平整,元素间无相互激发的条件下,当用x射线(一次x射线)做激发原照射试样,使试样中元素产生特征x射线(荧光x射线)时,若元素和实验条件一样,荧光x射线强度与分析元素含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根据谱线的强度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六)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
ICP-MS的检出限给人极深刻的印象,其溶液的检出限大部份为ppt级,实际的检出限不可能优于你实验室的清洁条件。必须指出,ICP-MS的ppt级检出限是针对溶液中溶解物质很少的单纯溶液而言的,若涉及固体中浓度的检出限,由于ICP-MS的耐盐量较差,ICP-MS检出限的优点会变差多达50倍,一些普通的轻元素(如S、 Ca、Fe 、K、 Se)在ICP-MS中有严重的干扰,也将恶化其检出限。
ICP-MS由作为离子源ICP焰炬,接口装置和作为检测器的质谱仪三部分组成。
ICP-MS所用电离源是感应耦合等离子体(ICP),其主体是一个由三层石英套管组成的炬管,炬管上端绕有负载线圈,三层管从里到外分别通载气,辅助气和冷却气,负载线圈由高频电源耦合供电,产生垂直于线圈平面的磁场。如果通过高频装置使氩气电离,则氩离子和电子在电磁场作用下又会与其它氩原子碰撞产生更多的离子和电子,形成涡流。强大的电流产生高温,瞬间使氩气形成温度可达10000k的等离子焰炬。被分析样品通常以水溶液的气溶胶形式引入氩气流中,然后进入由射频能量激发的处于大气压下的氩等离子体中心区,等离子体的高温使样品去溶剂化,汽化解离和电离。部分等离子体经过不同的压力区进入真空系统,在真空系统内,正离子被拉出并按照其质荷比分离。在负载线圈上面约10mm处,焰炬温度大约为8000K,在这么高的温度下,电离能低于7eV的元素完全电离,电离能低于10.5ev的元素电离度大于20%。由于大部分重要的元素电离能都低于10.5eV,因此都有很高的灵敏度,少数电离能较高的元素,如C,O,Cl,Br等也能检测,只是灵敏度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