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计算方法 > 鱼腥藻密度的计算方法

鱼腥藻密度的计算方法

发布时间:2022-07-14 21:27:34

1. 原核生物的藻类有哪些,真核的又有哪些

蓝藻(原核生物)
蓝藻亦称蓝细菌或蓝绿藻。过去被划为藻类,但近代研究表明,它们的细胞核结构中无核膜核仁,属原核生物。加之不进有丝分裂,细胞壁也与细菌相似,由肽聚糖组成,革兰染色阴性,故现在将它们归于原核微生物中。
蓝藻为单细胞生物,个体比细菌大,一般直径或宽度为3~15微米。但是,蓝藻很少以单一个体生活,通常是在分裂后仍集合在一起,形成丝状或单细胞的群体。当许多个体聚集在一起,可形成很大的群体,肉眼可见。
蓝藻含有色素系统。由于每种蓝藻细胞内所含各种色素的比例不一,所以可呈现蓝、绿、红等颜色。蓝细菌的营养简单,不需要维生素,以硝酸盐或氨作为氮源,有固氮作用的种很多。蓝藻进行放氧性的光合作用,为专性光能无机营养型微生物,这些特点与一般藻类相似。其生殖以裂殖为主,少数种类有孢子,丝状蓝藻还可以通过断裂形成段殖体进行系列,没有有性生殖。蓝藻具有趋光性(在光照强度低的情况下做向光运动,在光照强度高的情况下做背光运动)。
蓝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大多数具有气胞,这种包胞由中空的膜亚单位即气囊排列而成,气囊成堆排列在一起,囊壁由不溶性蛋白质构成。其强度能承受200KPa,超过这一压力,气囊破裂。气囊随藻龄的增长而加大,主要功能是为藻类在水面的漂浮提供浮力,使藻类便于在水中散布。(一些蓝藻(如铜绿微囊藻)能够随光照调节其浮力,夜间的浮力无法控制。)
蓝藻的危害:蓝藻对环境适应性强,繁殖迅速,在富营养水体中,可大量繁殖造成以下主要危害:(1)形成水华,影响水体富氧作用,导致鱼和其它水生动物的死亡,使生态系统破坏(2)产生臭味。富营养化水体常发生多种令人不愉快的味道,这种味道多来自藻类,不但污染空气,而且使以此水为水源的自来水带有异味,影响饮用和人体健康。还可使与水相关工业产品质量降低(3)产生藻毒素、藻类能产生的毒素的种类不少属于蓝藻如铜绿微囊藻,水华鱼腥藻、水华束红藻等饮用含毒藻的水可使野生动物和家畜死亡,也可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藻毒素:是由水华水体中有毒藻类产生的一类多肽类毒素,其中微囊藻毒素LR和YR型异构体(Microcystin . MC-LR . MC-YR)是其主要毒性成分,藻毒素急性毒性实验表明,藻毒素可以引起充血肿胀,病理学观察显示肝脏严重淤血、出血和片状坏死,表明肝脏是藻毒素的靶器官。藻毒素具有促进肝细胞增生的功能,藻毒素单独作用不能激活GSTPi基因的表达,但能促进已启动的GSTPi基因表达增加,对肝癌的发生具有促进作用。(国标 0.001mg/L)
蓝藻试验研究表明:虽然生长期的藻细胞也能主动释放毒素(40%),但大部分的毒素是在细胞衰老和死亡时释放(60—80%)。
微囊藻毒素MC–LR在环境水体中可发生生物降解,其半衰周期约为一周。(2002年上海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鉴于藻细胞密度测定较测定MC–LR容易,根据多年对藻密度与MC–LR测定的结果回归所获得的两者的关系式,提出了饮用水源中藻密度的安全限值、警戒限值、危险限值。2005年5月17日卫生部组织的全国环境卫生标准委员会鉴定了该学院提出的饮用水水源中,蓝藻密度的限值为9.1ⅹ105个/L,并作为推荐性国家标准的报批稿上报。)

2. 鱼缸养鱼密度问题

以水体60厘米高计算:您的鱼缸适合饲养5CM以下的小型鱼70条,或5—10CM的中型鱼15条,或10—20CM的中大型鱼10条。
养鱼应该注意:水质要没问题、温度与光照要适宜、食物保质且定量、操作柔缓、用药慎重、远离有毒物(注意平时家中的油烟、杀虫剂和蚊香)
1.不要鱼多缸小 有过滤的1升水(长宽高10×10×10厘米)养1厘米鱼,多了会极易生病死亡。缸在至少30厘米以上,才容易保持水质。或者无过滤设备的请根据水面面积计算鱼只,热带鱼每厘米体长(不含尾鳍)需30平方厘米水面,金鱼需60平方厘米
2. 开缸养水 应先用浓盐水消毒后清水洗净不残留后,再加满水,缸中水温温度应在28-30度之间(养冷水鱼,温度不要低于15度),水要养7天后,放入几尾生命力强的闯缸鱼30日,(或入闯缸鱼3日后,每日加硝化菌共7日,注意避光)(或以“三菌开缸”,但要注意分量适度,宁可少点,注意避光加气)(或在养水期间在过滤槽内浸入水中一个去皮的生虾仁,直到虾仁完全化掉),开缸期间有过滤的不能停,20日、最好30日以上无事后,才能正式放鱼. 另外不能让阳光直射鱼缸!
A本条()中的是说给有过滤设备,且有条件需要用硝化菌的鱼或人,四种方法选一种就可以了 B另外开缸完后鱼平时温度应该要看养的鱼和水草的品种、生存、治疗等需要来定 C开缸水清后鱼缸要有光照但不能是阳光直射中,另外过滤槽等硝化菌生存处一定要避光,透气(如是内滤或外滤桶就不能停,如停电过2--3小时有资料说硝化菌会开始死,不泡水的情况下,上滤是8小时,滴流式的上滤12小时)C加满水不是说要把水加的满到缸口,是说加到适合的位置,一般要距缸口一段距离,距离以缸的大小和设计具体来定。
3.放鱼时 注意 (过水) 应把鱼和袋一起入缸,15到30分后,去水和袋,裸鱼入缸,期间分多次在袋中加入缸中水使鱼适应 头天不喂食 (买时注意到不要鱼身上有白点、白毛、烂鳍、掉鳞之类的)
4.换水 换水应以你的水质情况来定。 如有过滤而缸又大可少,没过滤而缸小可多,水要晾过,换水时用清水洗(不要用洗涤剂)滤槽最上层的过滤棉(注意不是中层的生化棉 ) 每次换6分之一 。冬天10到20日左右,夏天5到7日换水。有需要换水和洗过滤棉的特殊情况再特殊处理。所以缸大鱼少的好处就是可少换水和缸中水质平衡好把握。
5.食物 15分内吃完为准 一日一到二次 剩饵料,捞出 不能有油 不要鱼店那种最便宜的红绿粒,如是草金鱼(红鲫鱼)就是你吃的馒头也比那个好
6.用药物 一定要要慎重 因为几乎所有药物过量,鱼一定会死,就是常用的盐也是一样。所以用药一是要注意量的多少,二是要早发现早治疗,如是个体或几只有问题,最好隔离治疗。三全缸用药一定要慎之又慎,很多人的鱼都是自己用药毒死的。三治疗时有时水温适宜,也很重要。
有人为了水清,乱用净水剂、杀菌剂,在这里提醒:不要乱加药。乱加药 就象是说:要保持一个不出门的人的(没下水道和厕所) 的房间干净和不生病的方法-----------------------是用清新剂、消毒剂和药物。 你觉得可能吗?
要水清应该加强过滤系统 加强物理过滤微小颗粒,加强生物过滤处理有害物质和净化水质。
7.种水草 有几种吃草厉害的鱼,如想要种水草应该种便宜且生长快的轮叶黑藻(蜈蚣草、水蕴草)、苦草。 或贵点但生长慢、金鱼等吃草鱼不大吃的水榕
设备
1.大的鱼缸,或其它装鱼的东西,标准10立方厘米养1厘米鱼 和一个温度计
(这是必须的)
2.适宜的过滤设备,是个有利的好帮手,如:水好缸大水多但鱼少,可不用 建议上滤 (选用)第一层滤渣的滤棉我用的是 信友超级过滤棉(如有上滤,最好用)
3.适宜的底砂 不是特别的发烧友 用石英砂、或黑金沙就可以 ,观赏性强 利于种草 厚度3到4厘米 (选用)
4.种水草 有几种吃草厉害的鱼,如种水草应该种便宜且生长快的轮叶黑藻(蜈蚣草、水蕴草)、苦草。或贵点但生长慢、鱼不大吃的水榕 (选用) 水草对生态平衡很有好处,有条件种的(建议种)
5.三菌,开缸和净水时用。硝化菌、酵母、妈咪爱、活性乳酸菌(选用)
6.加热棒 热带鱼冬天室温在22度以下的(必用) 金鱼、锦鲤(选用)
7.灯具 如能保证不被阳光直射又能保证每日足够的光照,可不用 (建议用)
买鱼
1.不选 瘦弱、肚子又扁的鱼
2.不选 身体表面有病变的鱼(如白(红)点、白(红)斑、体畸形、立鳞等)
3.不选 没定水的鱼
晒水、或名:晾水、困水(选一种)注意晒水期间的防污染。
用大开口无毒材质的容器
一、太阳下暴晒至少1天的水
二、没有阳光、阴凉通风处,晾过一周的水
三、气爆过24小时以上的水
四、一个强灯贴近水面照射,气爆半小时即可
爆藻
爆藻是灯光或自然光过强。减灯光强度到每升水0.5W,减光照时间到8小时,最好分上午和下午分开3-4小时开灯。自然光过强注意蔽光!过程要半个月左右。

3. 海洋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海洋生物与海洋污染
王明俊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厦门)
摘要
本文对海洋生物与海洋污染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作了较详尽的论述,其中包
括污染物的海洋生物学过程、海洋生物对污染物分布和归宿的作用以及污染物对海
洋生物的影响等。此外,作者还就知何保护海洋环境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海洋对人类现代经济的发展和满足人们的福利需要方面正在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近年
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海洋开发热潮也日益高涨。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海洋环境的污染问题,
因此,开发海洋就必须保护海洋,开展海洋生物与海洋污染物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调查与
研究成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其成果不仅能为海洋开发和海洋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而
且可为其未来作出有效的预报服务。本文就海洋生物和污染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作一概
述,为海洋环境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一、污染物的海洋生物学过程
海洋生物对污染物的首要作用是摄取,包括吸附和吸收两种情况。吸附是物质结合于体
表细胞壁的过程,既有可逆的物理吸附,也有可逆性较小的化学吸附。吸收则是污染物穿过
体表(通过鳃、消化道的壁)进入体内,主动或被动地转移(经血液、血淋巴的循环)到其
它组织和器官的作用。
生物通过被动机制吸附并结合于细胞表面的金属量,比通过代谢或依靠能量作用所吸收
的金属量少得多。吸附污染物的多少,与生物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比例有关,个体小的生物
如浮游植物比表面较大、代谢率高、吸附量也多,而且在较短时间内(从几分钟到几小时)
即可达到平衡,浮游动物的平衡时间也较短(从几分钟到几小时)。一般每单位时间内污染
物的穿透量是表面吸附量的函数。生物的生理状况、生活周期、摄饵习性和种群密度等对吸
附作用会产生显着影响。如活的比死的刚毛藻能更有效地吸附甲基汞、生物种群密度大吸附
量就相对的少。水的pH值、硬度、温度、盐度、水中通气情况、生长调节物质、有机物、
本文于1987年10月30日收到,修改稿于1988年2月11日收到。3期王明俊:海洋生物与海洋环境质量I

悬浮颗粒和腐植质等环境因素对摄取亦有很大影响。例如,河口区的pH值从7.3增至8.6
时,几种大型藻对二Zn的摄取率增高。因为在酸性条件下,金属以自由离子形态存在,对
藻类的毒性较大;在碱性pH值时,某些金属倾向于形成不溶性的盐类或氧化物、氢氧化物
等沉淀下来,对藻类的毒性降低。而且在通常条件下被鳌合、络合的重金属,其离子的活度
降低因而比其游离离子的毒性小得多。在一定范围内,海洋生物对金属和放射性核素的摄取
与温度呈正相关而与盐度呈负相关。如鲍氏织线藻对‘,c。和“‘Mn的吸收,分别在25和36℃
时达最大值,温度再升高时则吸收减少。这可能是由于增加温度时呼吸作用增强相对减轻了
重金属毒性的原因。增加盐度会导致吸附的重金属和溶解阳离子之间的竞争作用,后者可部
分地取代重金属因而呈现负的相关性。另外,水中各种污染物的浓度、化学形态和化学价、
污染物之间的协同或拮抗作用以及污染物在环境中停留的时间等,也会影响生物对污染物的
摄取。例如,环境中有高浓度的铜时,栅列藻能增加对镍的吸收,有DDT时,硬石药
对.“zn的吸收减少。通常,这种吸收率是接触速率的函数。在污染物的浓度恒定时,一定
时期内,生物吸收污染物的量随时间延长而增多,一般遵循弗罗因德利希等温吸附线的关
系。
污染物在海洋中的第二种重要的生物学过程是积累,它取决于生物对污染物的同化效
率、浓缩程度、急性或慢性污染作用等因素。例如,短期严重污染时,污染物的浓度较大,
从水中浓缩是积累的主要途径,这在低营养阶层的生物特别明显,如聚球藻对金属的积
累24小时就可达到平衡,并且其积累程度与溶解的金属浓度成比例。如果是长期轻度污染,
则摄饵是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的基本途径,特别是处于营养级顶端的海洋生物,污染物沿食
物链转移占绝对优势,如海鸟对DDT的积累等。
不同生物对污染物的浓缩程度不同,如贻贝和多毛类浓缩多氯联苯的系数分别为390和
3830。浓缩系数受脂肪含量的影响,而且一年中不同时期的浓缩系数也有很大差别。有的生
物浓缩污染物的系数很高,如挠足类、鱼类和裸鳃类软体动物浓缩磷的系数分别为2.4lX
106、2.66xlo6和6x10吕。同是软体动物,扇贝、牡蚜和贻贝浓缩镐的系数各为2.26火10。、
3.18xl。‘和1.0x106。因此测定生物的污染物含量,可作为评价海洋环境质量和海产品卫生
质量的重要依据。污染物在体内的平衡因生物而异,受多种因素影响,是个不断变化的动态
过程。至于生物放大(如甲基汞)一般存在于有食物链关系的生物中,但也有污染物在食物
链中逐级减少的情况,例如砷在藻类、螺和绘鱼中的含量分别为119.1、39.1和1.13群2,/9。
污染物在海洋中第三种重要的生物学过程是向体内各器官的转移分布。由子生物内环境
的特点及代谢的变化,各种污染物在体内的分布并不一样。例如,对脂类有较强亲和力的有
机氯,主要贮存于脂肪组织中,铜和汞主要与蛋白质的琉基结合,锌和锡主要与亚胺哇结
合,钻的结合则与氨基酸有关,这些物质在软组织中较多,钙和铭主要积累在海洋动物的骨
骼或介壳中。污染物在体内的分布变化,反映了生物对污染物的代谢和转移情况,可用作评
价环境污染变化的依据。例如,当汞主要分布在鱼的肝和肾中时,表明水体正在受到汞的污
染,若发现肌肉中汞的含量较高时,表示水体中汞的污染已减轻,鱼在不断地把汞排出体
外。污染物在体内各器官的分布,还因生物种类不同而异。例如,铅在加州海狮、紫贻贝、
巨鳌虾和沙蚕中分别分布于骨骼、肾、鳃和表皮中,这种情况对水产品的加工利用具有参考
价值。止竺一一一一竺一生竺堕一生兰‘一一一一一一)卷
污染物在海洋中第四种重要的生物学过程是排解

海洋生物以颗粒态或可溶态形式排解
污染物的作用受污染物的性质及其在体内的结合形式、排解途径、生活周期和生物种类与环
境因素等影响。例如,吸附于浮游植物细胞壁外的金属几乎是瞬时解吸的,
金属排解就很慢

虹娃鱼排泄汞的速度受温度影响,15℃时为4℃时的2倍
结合在细胞内的

排解的主要方

海洋哺乳动物的乳汁分泌、鱼类等的粘液分泌、甲
壳动物的蜕皮和生物体内各种酶系对污染物的解毒和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等。例如,螃蟹
每次脱壳可平均带走原有总锌量的61解。除此之外,生物在生长繁殖时,因细胞分裂身体增
二、海洋生物对污染物分布和归宿的作用
海洋生物对污染物分布和归宿的反馈作用,包括生物之间、生物和水与碎屑(含溶解性
有机物)之间的物质交换及一定水平或垂直距离上的载带。生物对污染物转移与解毒的机理
本质上决定于能量,但有时这种过程可因纯粹物理的或化学的过程而促进或加强,如股流扩
散、潮汐交换、海流运动或溶解、络合、沉降等,从而使生物学过程转移和搬运污染物的速
度与物理的或化学的作用速度不相上下,构成了海洋中的一个快速运转系统。
(一)生物运动对污染物的转移
生物主动或被动地水平运动,可把污染物载带到很远的地方,有的长达数千公里,如鱼
类的徊游、海鸟的迁徙或人类对海洋生物的捕捞等。这种搬运对半衰期长的污染物很重要,
估计以这种方式搬运的生物量每年可达6
.
0xlo7t。被污染的浮游生物在海区可漂移一定的
距离,马尾藻和水母还能远距离地载带污染物

海洋生物的垂直游动,可从每天的数米(浮
游植物的沉降速度)到达千米的深度(深海鱼类的徊游)
运4000一5000m,底栖动物的幼体也能垂直弥散污染物。
,通过不同的食物链甚至可向下搬
游泳力强的生物如乌贼,既能远距
离游动,又能垂直下游到很深的水域,这类生物转移污染物的潜力也不能忽视。
(二)食物链传递对污染物的转移
食物链传递是污染物转移的一种重要方式,海洋生物经滤食或捕食摄饵的逐级作用,可
将污染物高度地浓缩于最高食性层次的生物中。如大家熟知的例子,美国长岛河口区水中
DDT的浓度为。.Oo005mg/L,浮游生物的含量为0.04mg/kg,经食物链了个营养级的递
增,到最高食性层次鸥鸟时的含量达75.5mg/kg,相当于水中浓度的151万倍。一些食腐的
和深海悬浮索饵的动物、深海底栖鱼类和底栖动物的幼体,都能把污染物载带到上层水域或
转移到较高层次的食物链,因此对污染物的再分布起了重要作用。
(三)生物沉积对污染物的转移
生物沉积作用对污染物的转移也有很大的影响。摄食粪粒和沉积碎屑的底栖动物,可将
浓缩了的各种污染物经排粪、蜕皮、产卵、分泌粘液和足丝分泌等排出体外。另外,生源性
颗粒、细胞或碎屑的溶解渗出和尸体的自溶作用等释放的污染物,通过沉积作用也能转移到
很深的水域,从而促进了污染物在底栖边界层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沉降中的生源性颗粒和
碎屑,还能把多种污染物不断地释放到各水层中,进一步扩大污染的范围。上述诸因素的重
要性决定于生源性颗粒和碎屑的产生率、沉降率和污染物的浓度等。3期王明俊:海洋生物与海洋环境质量I
(四)微生物降解对污染物的转移
海洋生物转移污染物的又一重要方式,是通过水域中特别是沉积物中微生物的降解使污
染物的毒性降低、污染程度减弱变成无毒或消失的自净作用,加速了这些物质在环境中的再
循环和再矿化,这是因为微生物具有高效的分解有机物或转化重金属化合物的酶系。例如,
沉积物中的微生物是促使汞甲基化的主要原因;氧化菌能造成硫化氢的还原环境,从而影响
了沉积物缔合元素的迁移和分布。微生物在需氧条件下可降解氯化烃类如艾氏剂、狄氏剂和
异狄氏剂。许多细菌、酵母和霉菌能降解石油烃类。另外,沉积颗粒上的微生物群体,有可
能充当污染物的载体而进入以颗粒物为饵料的生物(滤食性动物)及摄食它们的动物所组成
的食物链中,因此起了参与食物链传递转移污染物的作用。而在这些动物的粪便中同样含有
载带污染物的大量微生物,通过动物的排粪,可以又进一步稀释和转移污染物。
三、污染物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海洋中的污染物,主要分为悬浮固态的营养物和天然有机物,包括氨和其它的天然需氧
物质及热排放物,它们大量地通过生态系天然循环,容易降解;其次是生物性污染物(包括
细菌和病毒),它们在环境中具有中等的稳定性,第三类是重金属,它们以比天然系统高得
多的浓度出现,对降解非常稳定;第四类是毒性化学物质,包括许多合成有机物和放射性物
质,它们能损害遗传功能,使生物致病、致癌、致畸,具有潜在的危险。污染物对海洋生物
的影响多种多样,其致毒的机制也比较复杂,这里仅从几个主要方面加以简介。
(一)污染对海洋生物生化代谢的影响
重金属能阻碍生物合成途径中的氧化过程,干扰或改变酶和DNA的结构与功能,或与
蛋白质的琉基、生物膜结合,阻碍或破坏物质交换过程,不仅影响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
利用,也会影响对有毒物质的分解、转化和排出。例如,20mg/L的锡能完全抑制崎岖鱼腥
藻的固氮酶活性。1拼mol的钻可抑制佛氏绿枝藻的蛋白质和RNA的合成。油膜不仅阻碍海
水表面的气体交换和减弱阳光的射入,影响海洋生物需要的氧和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而且
其中的芳烃还会破坏藻类的叶绿素。海水中含0.1“g/L有机汞和低至。.。王拼g/L的狄氏剂,它
们都能抑制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值得指出的是某些海洋生物的肝微粒体氧化酶系对污染会
产生双重反应:一方面这个酶系的芳烃羚化酶被石油烃诱导后,酶活性显着增加,使鱼类代
谢苯并(。)龙等芳烃化合物的反应速度加快,排解污染物的能力增强,减轻了对生物的毒
害;另一方面,它又能活化某些化合物成为强毒性的致癌物或诱变剂,如贻贝肝胰腺的混合
功能氧化酶把环磷酞胺抗癌物转变为海洋生物的致癌物。
(二)污染对海洋生物生理行为的影响

粘附在鱼鳃粘膜上的油可使鱼呼吸困难,失去生理平衡,甚至窒息而死。海洋生物可通
过吞水(如鱼类)或摄饵把石油留存在肠道内,从而使动物麻醉或使其细胞坏死。低沸点的
石油饱和烃,能干扰、麻痹和损害动物的运动与定位神经,于枢及化学感受器,破坏生物的趋
化性与化学通讯机能,改变水生生物的徊游路线,严重影响生物的索饵、聚群、求偶、产卵、避
敌等行为。如海水中原油浓度为0.2Tmg/L时,24h即能毒害黄道蟹触角的化学感受作用,一影
响其摄饵。.污染可增加动物的能量消耗,使耗氧量、摄饵量和排泄作用发生屏常,例52海洋环境科学7卷
如,0.1一50mg/L的狄氏剂就使招潮蟹难以适应环境。
(三)污染对海洋生物生长繁殖的影响
超过闭值的重金属使浮游植物的细胞分裂速率降低或膨胀破裂,改变色素体颜色。据调
查,海洋微表层中重金属的浓度比下层水要高1D一100倍,由于抑制了细菌的繁殖和浮游植
物的光合作用,降低了海洋基础生产力,进而减少了动物的饵料来源。0.06雌/L的甲基汞
能抑制小球藻的生长,60mg/L的无机铝能造成亚心形扁藻死亡。污染使藻类种的多样性大
为减少,阻止了优势种的形成。油浓度为10mg/L时,就会使幼鱼、幼虾的血液循环受阻,发
育异常。此外,由于资源开发和海洋工程建设不当,导致海流、盐度、底质和饵料浮游生物等
改变,破坏了海洋生物的养殖场、产卵场,对海洋水产业影响极大。如美国的墨西哥湾就因
此造成高盐度的海水入侵牡砺养殖场,破坏了半咸水的产卵场。又因牡砺幼虫被掠食和发生
病害,产量逐年下降,1972年的平均亩产仅为1945年的10形。因此,海洋污染给海洋生物资
源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潜在危害。
(四)污染对海产品食用价值的影响
水中含油浓度为0.01mg/L时,海洋生物在24h即可沾上油味,通过鳃粘膜侵入体内,
再经血液循环迅速扩散到全身。海水中含油浓度为。.lmg/L时,鱼、贝类在2一3h内就发
臭,因此降低了食用价值,减少了海产品的销售量。1983年福建泪州湾建立拆船厂后,排出
的大量油污使周围海水的含油量远远超过国家标准,甚至达百倍以上,养殖的海带、紫菜
因有强烈异味难以出售,使惠安县的水产养殖业受到很大的经济损失。目前我国沿海已建有
近300个拆船厂(点),如不注意保护海洋环境和生物资源,将使沿海养殖业遭到更加严重
的破坏。海洋生物积累酚类也会产生不良气味。此外,牡砺因铜和锌的污染而呈绿色并有铜
绿味,食后引起腹泻,因而降低了商品价值。海水中铜和锌的浓度分别为0.D2一D.lmg/L和
0.1一0.4mg/L时,就足以使牡砺着绿色,这种牡砺肉铜和锌的含量比正常牡蝠高10到20倍,
而且铜和锌共同作用时有毒性增强的效应。
工业污水可使海带腐烂,动物的味蕾糜烂。高温及铜和锌污染的协同作用能造成蛙鱼致
死性的溃疡流行病。由于污染为细菌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或细菌增强了对海洋环境的适应,使
致病微生物大量繁殖;同时由于环境污染的应激作用,又使海洋生物降低了对病菌的抵抗
力,导致海洋生物感染细菌或病毒而患病。例如,1984年在北海南部和1985年在荷兰沿海捕
获的比目鱼分别有半数患病或40厂有肝癌。最近美国发现患癌的鱼类已近300种,赫德森河
中两龄的结鱼几乎100拓患肝癌,布莱克河的蛤鱼肝癌达80炙,迫使当局下令不准在河中垂
钓或游泳,禁止出售这些河所产的鱼类和饮用河水。
(五)污染造成大批海洋生物逃离或死亡
海洋污染不仅使海洋生物资源遭受各种危害或潜在的影响,而且给海洋水产业造成灾
难性的巨大损失。1962年夏,日本有明海因暴雨将施用于农田的五氯苯酚冲入海域,毒死贝
类几万吨,造成26亿日元的损失。1967年“托雷·卡尼翁”号油船事件,使英吉利海峡西岸4一
10万只海鸟死亡;同时海域中的鲜鱼鱼卵有50一90万被杀死,幼鱼也近于绝迹。1972年日
本漱户内海因霍氏眼虫(Hornell:’sSp)形成的大规模赤潮,死亡鲡鱼140。万尾,损失71亿
日元。19了3年8月,美国新英格兰沿岸暴发赤潮,一周内养殖场仅贝类就损失3400万美元。
1987年4月5日,广东茂名市发生一次氰化物泄漏事故,使梅江中下游水中氰化物合量3期王明俊:海洋生物与海洋环境质量I
达0.13一0.45mg/L,超过渔业用水标准的6一22倍,死亡淡水鱼26种50余吨,致使梅江及其
入海口附近海域严重污染,海水鱼、虾、贝、蟹类也大批死亡,损失难以估计。
应当指出,由于污染物的毒性不同和各种生物对毒物敏感性的差别,生物对污染的
耐性和受害程度也各异。例如雄壶对低pH的污水抵抗力很强,但对石油的抵抗力却很差。
海洋藻类对重金属的耐药性有很高的种类特异性,对一种金属的耐受力并不能自动地使其具
有对另一种金属的耐受力。当然也有多重耐受性和复合耐受性的例子。另外,受影响的生物
也会因适应而逐渐增强抗污染的能力,例如在有高铜浓度的河口区的墨角藻,比低铜浓度河
口区的墨角藻更能耐受铜的毒性。一般,游泳力强、年龄大的生物受害较轻,底栖动物如贝
类、蟹类和生物幼体受害较重。
综上所述,海洋生物和海洋污染物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人类对其认识的深化和
掌握它们相互作用与影响的规律,是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探索过程。保护海洋
的核心问题是维持海洋生态系的平衡,目的是为了保护海洋生产力、保证海洋生物资源的永
续利用和保障人类的健康与福利。海洋污染生物学的理论和大最的污染实例,都充分说明了
把环境保护作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的科学性、必要性和和必然性及其深远的战略意义。

4. 小球藻和ph值的关系

(1)由于一般淡水的pH介于6.5~8.5之间,所以实验中设计pH范围在6.0~9.0.
(2)由题图1可知,单独培养时,不同pH条件下普通小球藻和鱼腥藻的种群数量按S型增长;由图1可知,pH在6.0~9.0之间,随pH增大,环境容纳量增加更显着的是鱼腥藻.
(3)共同培养时,小球藻与鱼腥藻之间通过争夺光照、争夺营养物质等形成竞争关系.
(4)已知多数淡水鱼生长的最适pH为7.0~8.5,而pH在6.0~9.0之间,随pH增大,鱼腥藻的环境容纳量不断增加,是主要的水华藻,所以水产养殖中水体pH应控制在7.0左右.
(5)①摇蚊幼虫以有机碎屑为食,所以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②由题意可知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以及人工投放饲料中的能量.
③小球藻固定的能量流入浮游动物后,除了图示中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入分解者外还有自身的呼吸消耗.
故答案为:
(1)一般淡水的pH介于6.5~8.5
(2)S 鱼腥草
(3)争夺光照 争夺营养物质
(4)7.0
(5)①分解者 ②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以及人工投放饲料中的能量 ③自身的呼吸消耗

5. 如何改善养殖鱼的味道 详细�0�3

如何改善养殖鱼的味道沈阳市水产科学研究所 王明焰 ! ! 水产养殖业要向优质、高效、安全的方向发展,高效与安全已经普遍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实现水产品的优质应该是今后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方向。虽然对于优质水产品目前还没有明确统一的标准,但是在无公害前提下,味道纯正、无异味,保持水产品原有的自然风味应该是优质水产品的一个必备条件。从主要水产品营养成分的研究看,水产品是优于畜禽产品的优质食物。可目前市场上某些鱼类出现了卖鱼难的问题,市场价格偏低,效益递减现象明显。这一方面是由于水产养殖业蓬勃发展,市场供应充沛,同时也有养殖鱼味道、品质不如从前的原因。 ! 鱼味与鱼类品种鱼类的品种不同,肌肉中蛋白质氨基酸组成不同,脂肪中脂肪酸种类比例不同,味道就不一样。水产动物与呈味有关的氨基酸如赖氨酸、精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丙氨酸、甘氨酸,鱼味道鲜美,即这些氨基酸的含量较高;脂肪酸含量尤其是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的差异是导致海淡水鱼味道不同的重要原因。人们注意到,即使是某些名特优品种,其养成品与传统的天然品种味道也是不同的,有些甚至相去甚远。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在养殖过程中影响鱼味道的各种因素。无论是各种名优品种,还是传统的养殖品种如“四大家鱼”等,只有安全、无公害、味道纯正才能称得上优质水产品。从食物链的金字塔结构上看,各种植物食性、杂食性的鱼类必将是我国水产养殖的主要品种,而且在繁殖、生长速度、饲养、适应环境等方面这些品种都具有优势,一些地区的人们在长期生活过程中已经形成了食用其中某种鱼类的习惯,甚至文化。如同各种蔬菜品种再多,最后还是离不开那几样家常菜,所以如何实现普通养殖品种的优质化,在养殖过程中保持它们的天然美味,不因人为的养殖行为而增添不良异味儿,则显得更有意义。 " 鱼味与饲料养殖过程中饲料是影响鱼类味道的主要因素之一。饲料是养殖鱼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影响鱼类味道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人们在设计鱼类饲料配方时,主要考虑鱼类的营养需求,养殖过程中也是采取各种方法、手段保证和促进鱼类的摄食,以达到使鱼体快速增重的目的。养殖户都对饵料系数特别关心,追求低饵料系数,一些饲料厂商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不适当地在饲料中添加促生长剂、激素、药物,实现鱼的快速生长,造成鱼体脂肪、水分含量增加,内脏比、肝重比增大,鱼体虽未出现死亡,但已不是健康的鱼了。鱼的可食部分,可食优质部分减少,形成了“虚假”的低饵料系数,降低了鱼的使用价值、商品价值,使某些水产品形成了“相对过剩”,而且还给食品安全带来隐患。此外,饲料组成对鱼品质的影响也非常显着而且因素很多,不过最基本的还是三大有机营养物质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与能量以及同各种微量元素之间的关系。研究证明,许多营养不平衡的饲料都会使喂养鱼出现内脏反常积累脂肪的现象,改变了鱼体蛋白质、脂肪组成和比例,同时也改变了鱼的口感、味道,严重的还会产生各种疾病。例如,投喂超出鱼体正常生理需要的蛋白质饲料或饲料中脂肪含量过高都会产生腹部膨大,体型变态,抵抗力差,体脂肪含量高的“肥胖鱼”,使鱼肉本身的品质下降。饲料中蛋白质的氨基酸平衡也至关重要,其中一些不平衡的氨基酸经脱氨基作用,不含氮的部分有些就会在体内形成多余的脂肪积蓄起来,而含氮的部分会以氨、尿素、三甲胺等形式排出体外,其中三甲胺是造成海水鱼臭气的重要原因。淡水鱼体内氮的排泄主要是以氨的形式,氨本身也具有难闻的气味儿,同时是鱼类的致病因子,所以无论从防病角度,还是从养殖鱼品质的角度,淡水养殖用水中氨的含量都是应该严格控制的。 % & 《渔业现代化》’%%( 年第) 期 对脂肪的利用首先应注意量的标准,其次要注意不同脂肪源对鱼类的影响。在草鱼饲料中分别添加约!" 的豆油和猪油,饲喂#$ 天,结果显示添加豆油远优于猪油,原因可能是豆油基本上可满足草鱼对必需脂肪酸的需求,而猪油中不含草鱼所必需的脂肪酸,因此猪油被鱼体吸收后除用于能量消耗外,多余脂肪只能储存于体内,体脂含量就高,甚至引起组织病变。不同种类的鱼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能力不同,草、鲤都能适应较高的碳水化合物饲料,虹鳟对碳水化合物的处理能力较差,对鳗鲡投喂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饲料,会发生生长减慢、肝重比增大、体脂肪增多的现象。这些都会降低鱼肉的经济价值。鱼类摄食过多的能量同样会积累大量的体脂肪,这对食用鱼来讲也是不希望发生的。一些微量元素也是维持鱼体代谢平衡的重要因素,如维生素%、胆碱、肌醇都与脂肪代谢有关,尤其是草鱼、罗非鱼单喂颗粒饲料时往往会发生内脏脂肪浸润,适当增加上述物质在饲料中的含量,有利于促进脂肪的代谢。除了饲料的组成配比外,饲料原料的种类也直接影响鱼的味道。据严维辉(&’’()报道,淡水白鲳采用单喂东北大豆(黄豆)养成的鱼味道好。在实际生产中饲养斑点叉尾鱼回、革胡子鲶,如果饲料以鸡肠子为主,则养出来的鱼食用中有股腥臭味。也有反映投喂膨化饲料养成的鱼味道好的,一般认为食用天然饵料的鱼味道好于投喂人工饲料的,比如普遍认为野生鱼味儿好,有时感觉精养池中套养的鲢鱼味儿甚至好于精养鲤,原因可能就是鲢鱼吃食的是“天然饵料”;草鱼喂配合饲料,长得好,但有时肉质较差,喂草长大的质量好,很受欢迎,合理开发优质牧草、种草养鱼是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思路。人的味觉、嗅觉千差万别,各人喜好不同,很难定量地测量,但以众多人的感觉来衡量还是可靠的。同时笔者也认为目前野生鱼也并非是鱼味道的最佳标准,由于环境污染等因素,其安全性有时也是令人质疑的,另外野生鱼吃食状态不稳定,经常受寄生虫的侵染,很难说是最佳的鱼肉品质。总之饲料工业还将大有发展,只是人们需要注意它的发展趋势,饲料配制不仅要考虑少用料多长鱼,还要考虑饲料对鱼体肉质的影响;除了注意鱼体对饲料的吸收、利用外,还要注意鱼体排泄物对水环境的影响,这也是渔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 鱼味与水环境水环境是影响鱼味的另一主要因素。鱼类的生存环境主要包括水环境和底泥。鱼类生活在水中与周围水体有物质交换,如鱼体通过渗透压的作用主动或被动地由皮肤、鳃、鳍来吸收水中的一些矿物质,因此凡是水中挥发性的、有不良气味的物质都会直接影响养殖鱼的体味。不科学地滥用各种泼洒药物都会给鱼体带来异味,如大量使用漂白粉不当造成死鱼,捞上来的鱼体都散发一股强烈的药味,所以在食用鱼起捕前制定休药期,限制某些药物的使用,不光是从食品安全的角度考虑,从鱼的品质方面也应如此。底泥过厚,沉积大量鱼体排泄物、残饵,产生沼气,各种硫化物使池底发黑、变臭,直接影响鱼体本身,同时滋生的大量原虫、细菌,也易使池水富营养化,藻类繁殖旺盛,而藻类如颤藻、鱼腥藻及细菌中的放线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有异味的化学物质,释放于水中渗入鱼体肌肉,产生特异的泥土味、臭土味。因此生产高品质的鱼要有良好的水质和底质。实践证明将养成鱼用水泥池在清水中困养一段时间,可减除鱼的异味,改善鱼的味道。据樊海平(&’’&)养殖鳗鲡试验,一般水温于() *以下需经流水(’ + ($ 天,&& *左右需经流水) + (’天,水温再提高,去除异味时间不会再缩短。另外将池水加盐至盐度为, +(’,-. 调低至)/ ’ + )/ $ 有助于缩短泥土味的去除时间。其它鱼也有相似情况,静水困养时要注意增氧,如果困养鱼量大、密度高,还要防止氨氮、亚硝酸盐过高,需经常换水。去除异味儿的原因,一方面由于鱼体中的一些异味物质溶于水,另一方面困养期间不投喂,鱼体内储存的营养物质,尤其是脂肪、肝糖的转化、消耗也对鱼体肉质产生影响。相类似的情况就是人们普遍感觉经越冬开春捕上来的鱼,即“开河鱼”好吃。越冬期间池水温度较低,池水清瘦,一些有异味的物质在低温状态下挥发较弱。 ! [通讯地址:(((’’#&)沈阳市鸭绿江街(( 号] ( ( 《渔业现代化》&’’# 年第! 期0

6. 水华暴发时,微囊藻数量(密度)是多少啊

100万个/升以上

7. 治理蓝藻的3种方法

气温逐渐升高,各地蓝藻现象频发,蓝藻的暴发一再影响流域内的人民生活,对于蓝藻的治理却一直以来都没有取得大的进展。今天小编结合实际情况来揭一揭蓝藻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1
蓝藻结构及危害
蓝藻是对蓝藻门植物的笼统叫法,包括色球藻和藻殖段两纲。因藻蓝素含量较大,因此细胞大多呈蓝绿色,故蓝藻又称蓝绿藻;又因为大多数蓝藻的细胞壁外面有胶质衣,有人也称蓝藻为“粘藻”。

不过,仅温度适宜并不会造成蓝藻暴发,水体中存在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且水体不流动,再加上适宜的温度,是造成蓝藻暴发的主要原因。
蓝藻暴发时,会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带腥臭味的浮沫,被称为“水华”,也有人称为“绿潮”(以区别海洋发生以褐藻为主的“赤潮”)。“水华”的出现,会加剧水质恶化,对鱼类等水生动物,以及人、畜均有较大危害,严重时会造成鱼类缺氧死亡。

更为严重的是,蓝藻中有些种类(如微囊藻)还会产生毒素,大约50%的“绿潮”中含有毒素,是肝癌的重要诱因。这种毒素非常耐热,不易被沸水分解,饮用被蓝藻毒素污染的水源对人体健康极为不利。

2
治理蓝藻有妙
目前市面常见蓝藻治理方法
第一,生物防治法。
蓝藻是淡水鱼类的食物,花鲢或白鲢每增长1公斤体重就能“消灭”40~50公斤蓝藻,通过投放此类鱼苗治理藻类,防止藻类暴发。缺点如果水华污染严重,鱼类无法生长,形不成大的种群,还是难以控制蓝藻大规模暴发。
第二,生物浮床法。
利用吸附藻类的植物和其他生物控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抑制藻类过量繁殖,从而建立生态平衡系统。在人工浮床上,用人工方法让水上长出美人蕉、水葫芦、旱伞草等等水生植物,既能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污染因子,又可抑制蓝藻生长。
第三,机械捞法。
这是最原始和传统的办法,即用人力连水带藻一起捞出,在无锡水源口就是采取这个办法,缺点是对于大面积蓝藻治理仍难奏效。
第四、化学法。
即用化学药物杀灭,一般用硫酸铜。但二价铜离子对生物幼体具有致畸性, 并引起饵料藻类的严重脱落;同时, 硫酸铜具有毒性, 会破坏水体正常的生态系统,产生二次污染。
第五、微生物菌除藻。
将活性污泥中的有益菌种进行菌群筛选、分离出来,喷雾干燥后获得高密度菌粉,再通过工厂化大规模生产,附着到专利填料上,形成高效处理系统。

阅读全文

与鱼腥藻密度的计算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铜铝暖气片安装方法 浏览:135
如何黑斑最快最有效方法 浏览:260
电子经纬仪的使用方法图示 浏览:359
生地中考拿高分技巧方法视频 浏览:356
K平均算法属于什么分析方法 浏览:9
治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好方法 浏览:535
用什么方法可以测出音量 浏览:46
电信手机测网速的方法 浏览:652
宽带解决卡顿方法 浏览:299
鸭蛋用什么方法不破 浏览:47
抗血管新生治疗方法 浏览:939
电脑上的打印机使用方法 浏览:152
泡沫轴放松方法图片 浏览:604
t恤的折叠方法有哪些 浏览:617
熬夜预防方法有哪些 浏览:533
电脑键盘字符使用方法 浏览:625
瘤胃鼓气的治疗方法 浏览:760
无保护分娩接产方法研究目标 浏览:430
29x55的简便方法计算 浏览:359
胆管癌预防性治疗方法 浏览: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