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计算方法 > 契丹弓制作方法视频

契丹弓制作方法视频

发布时间:2022-07-12 07:41:02

❶ 平泉为什么说是契丹祖源

依据包括《魏书》在内的史料所载,契丹是鲜卑的后裔,最早居于辽河上游,而这辽河的正源所在地便是平泉,同时平泉考古发掘出很多契丹人的墓葬和生活遗迹,所以平泉自称是“契丹祖源”。

平泉县地处河北省东北部。为辽宁、内蒙、河北三省交界地,东与辽宁省的凌源市接壤,北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相连。

远在史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与天抗争居地劳作。大量的出士文物向世人诉说着平泉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红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据考证,春秋战国时的“老马识途”,汉末三国时的“望梅止渴”等,历代英雄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典故。公元436年,北魏在此地设县。隋唐之际先后定名为榆州、泽州、神山县、平泉州。唐朝一度归卢龙节度史安禄山统辖。

辽金时代,是平泉最为活跃的历史时期,平泉的马盂山(光秃山)老哈河一带是契丹人发祥地,出土了大量的辽金时代器具,发掘了辽代大长公主墓,契丹人在这里盘马弯弓跨过长城、黄河而问鼎中原,从此把整整一个民族的风俗、文化融进了汉文化的浩瀚大海。

(1)契丹弓制作方法视频扩展阅读

《魏书》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也是它的重要性之所在,即它是我国封建社会历代“正史”中第一部专记少数民族政权史事的着作。过去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古代的史书是记载汉族的历史。其实,这个看法并不是很妥帖的。

自《史记》、《汉书》开始,历代“正史”中都有少数民族历史记载的专篇。十六国时,出现了许多记述各个割据政权史事的专书,可惜大部分都失传了。

《魏书》记述了我国北方鲜卑族拓跋部从四世纪末叶至六世纪中叶(即北魏道武帝至东魏孝静帝)的历史,内容涉及到它的发展兴盛、统一北方、实现封建化和门阀化的过程,以及北魏、东魏与南朝宋、齐、梁三朝关系的历史;

《魏书·序纪》还追叙拓跋氏的远祖至二十余代的史事,虽未可尽信,但却大致阐述了拓跋氏的历史渊源。因此,研读《魏书》,对于认识我国历史是由多民族共同缔造的这一客观事实,必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魏书》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作者在反映时代特点方面的自觉性。除了它的列传具有比《宋书》更突出的家传色彩以外,值得注意的是它的志。《魏书》的志,新增《官氏志》、《释老志》两篇。魏收在《前上十志启》中说,这两篇志所记述的内容是“魏代之急”、“当今之重”。

《官氏志》首记官制,后叙姓族,记载了鲜卑氏族的名称及所改之姓、官制和制度的变化,为研究拓跋部落的发展扩大及汉化提供了完备的资料,是反映北魏统治封建化、门阀化的重要文献。《释老志》记佛、道二教,以记佛教为主。

它叙述了佛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详细记载了它在北魏的兴衰史。重姓族,崇佛教,这正是当时的社会风尚和历史特点。此志乃魏书首创,首次有史书记载佛道两教的流传及变革,尤其对于记载佛教发展十分详实,可看作是一部中国佛教简史。魏书首辟专篇记录宗教,是其在历史上的功劳。

❷ 古代游牧民族制作弓箭,主要是使用什么样的原料

在我们的印象中,古代游牧民族是极为彪悍的马上民族,现在的蒙古人骑马射箭也是必备的功课,那么在树木极为匮乏的蒙古高原,古代游牧民族是如何制造出那么多的弓箭呢?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之后,蒙古人实力大增。蒙古人最为匮乏的便是粮草物资,因为蒙古人骁勇善战,崇尚武力,他们获得物资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掠夺,凭借他们的强大,掠夺中原地区的物资。弓箭、粮草都通过掠夺来获得,他们还曾有个“伟大”的设想——把中华大地都变成蒙古人的牧场。

总而言之,古代游牧民族虽然生活在林木匮乏的蒙古高原,但无论是通过贸易还掠夺,他们从来不缺少制作弓箭的材料。

❸ 契丹族去哪儿了

消失与后裔 在我国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中,曾扶摇而起一个搏击长空的鹰之族--契丹。这个民族建立的大辽国,雄跨长城内外,以今我国北方辽河流域为核心地区,在中华大地轰轰烈烈地拓创了200余年的辉煌,奇迹般地留下一个个惊奇、一个个谜团后,突然消失得杳无踪影。 从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家,到耶律延禧于公元1125年被俘辽亡,辽存国共209年。辽灭亡后,阿保机第八世孙耶律大石又于1124年建立了西辽,存国90多年,1218年为蒙古所灭。但令人不解的是,伴随着大辽帝国的灭亡,最多时曾拥有120多万人口的契丹民族也随之消失得无踪无影。 那么,这个曾经创造了众多文明的优秀民族到哪里去了呢? 史学界只能推测几百万契丹人的命运大致有三种: 第一,居住在契丹祖地的契丹人渐渐忘记了自己的族源,与其他民族融合在一起。 第二,西辽灭亡后,大部分漠北契丹人向西迁移到了伊朗克尔曼地区,被完全伊斯兰化。 第三,金、蒙战争爆发后,部分“誓不食金粟”的契丹人投靠了蒙古,并在随蒙古军队东征西讨,扩散到了全国各地。 我国史学界以往认为,契丹人在不同时期、不同历史条件下,大都融入其它民族之中。辽亡以后,除一部分契丹人随耶律大石西迁以外,大部分契丹人仍留居在东北地区。这些契丹人虽大都与女真、汉族、蒙古族融合,但一部分契丹人还是以集团形式保留着契丹民族的风俗习惯。金、蒙战争爆发以后,许多契丹人起事,参加反抗女真人统治的斗争。这部分契丹人有的被女真人镇压,有的投靠蒙古人。投靠蒙古人的这部分契丹人,随着蒙古人东征西讨,契丹人也随之分散到了全国各地。 而随耶律大石西迁的这部分契丹人,在西辽亡后到今伊朗克尔曼省建立一个起儿漫王朝,俗称后西辽。但这部分契丹人的传统习俗已不见,被完全伊斯兰化了。但他们对西方的影响至今仍在,以至现代俄语和拉丁语一直把中国称为“契丹”。 黄斌在《大辽国史话》中记述了一件有趣的事:13世纪蒙古族南征中亚、西亚等地,将中国火药和管形火器的制作使用方法传到阿拉伯国家,此时契丹已灭亡了100余年,但成书于13世纪晚期着名的阿拉伯兵书《马术和军械》,还把火药配方记为“契丹花”,把管状火器记为“契丹火枪”、“契丹火箭”。 达斡尔人是契丹人吗? 是否还有没被其他民族融合的契丹人呢?关于这个问题,清代就有人提出达斡尔人源于契丹人的说法,现代学者也认为达斡尔人是继承契丹人传统最多的民族。我们来到达斡尔人聚居的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进行实地采访,发现这里的达斡尔族有许多传说、习俗、语言等,与史料上记载的契丹族有很深的渊源关系。 达斡尔族一直供奉本族菩萨库烈佛,而库烈儿是800多年前契丹北迁首领的名字。据史料记载,辽亡后,这个不肯降金的契丹将领,率领一部分契丹人来到嫩江流域,并按照契丹人的风俗,组织氏族部落定居下来。直到明末清初,根河地带的达斡尔酋长根铁木儿还被通古斯人称为契丹酋长。 达斡尔族的狩猎、捕鹰、驯鹰、捕鱼方式也与史料记载中的契丹人大致相同;达斡尔人爱下围棋,他们的围棋和棋盘与我们所见过的围棋及棋盘有很大区别,但与辽墓中出土的围棋及棋盘很相似;达斡尔族至今保持着“同姓可为友,异姓可为婚”的婚俗,同姓间不管疏远了多少代,绝不通婚,这与契丹族同姓不婚的习俗也相同;达斡尔族的祭天仪及其神树与契丹族的祭天及“树君”有相通之处;达斡尔族过去盛行火葬和风葬,萨满死后将尸体放在木架上,过几年再将遗骨埋入土中。契丹人也是“但以其尸置于山树之上”;两族同属阿尔泰蒙古语系,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有相同处;两族都信奉萨满教,“烧饭”致辞骨卜,崇尚黑色,崇拜太阳,行跪拜礼等。 此外,辽代把皇帝的宫帐称为“斡尔朵”,守卫斡尔朵和保护皇帝的军队叫斡尔朵军。皇帝死后,斡尔朵就归守这个皇帝的陵寝。守卫阿保机的军队称“迪斡尔朵”。专家推测,很可能“迪斡尔朵”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演变成现在的“达斡尔”。 云南发现了契丹后裔 辽亡时,还有一些契丹人南下或北投大漠,千百年来音信渺茫,踪迹难寻。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从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和云南民族研究所突然传来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在距我国北方万里之外的南部边陲云南省施甸县和保山、临沧、大理、德宏、西双版纳等地,发现了15万契丹人的后裔,其中以居住在施甸县的为多。 据两个研究所1990年以来的调查,这些契丹人就是当年随从蒙古军队远征云南而落籍于此的。他们历经元、明、清和中华民国及新中国几个历史时期,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契丹民族的文化传统。现在,他们在自己祖先的坟墓上仍使用契丹小字,统称“本人”。他们的体质特征也与当地人明显不同,长得比较高大。这些人有阿莽蒋、阿莽杨、阿莽李等姓,明清以来已改为蒋、李、赵、何、茶等姓。 在这些契丹人的后代中,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蒋家云所珍藏的《勐板蒋氏家谱》中记载的蒋氏家族变迁史最具有代表性:“蒋氏祖先姓耶律氏,名阿保机,创建辽朝,为金所灭。后裔以阿为姓,又改为莽。在元初,随蒙古军队南征有功,授武略将军之职。明朝洪武年间,因麓川平缅叛有功,分授长官司,并世袭土职。后又经历数代,改为蒋姓。”这个家谱清晰地记载了勐板蒋氏家族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后裔,及其姓氏的演变过程。 在保山地区施甸县由旺乡木瓜村蒋文良家中,还发现一本《施甸长官司族谱》,其开篇记有一首四阕七言诗:辽之先祖始炎帝,审吉契丹大辽皇;白马上河乘男到,青牛潢河驾女来。一世先祖木叶山,八部后代徙潢河;南征钦授位金马,北战皇封六朝臣。姓奉堂前名作姓,耶律始祖阿保机;金齿宣抚抚政史,石甸世袭长官司。祖功宗德流芳远,子孙后代世泽长;秋霜春露考恩德,源远流长报宗功。 这首七言诗不仅道出其族源和家族的英雄历史,也点出了“名作姓”的姓氏变化历程。在这本族谱中还插有一幅“青牛白马图”,描绘的是有关契丹起源的古老传说。 在施甸县由旺乡木瓜村寨西隅还建有一座祠院,即蒋氏宗祠。祠院呈南北进深,分前后两院,祠院的正门按契丹人的习俗开在东墙上。在祠院东开门楼正面尖顶檐下,篆刻有“耶律”二字,再下是竖方长匾,匾框内有“蒋氏宗祠”四个大字。在门饰柱之间写有一副对联曰:“耶律庭前千株树,莽蒋祠内一堂春。”在祠院内的墙壁上,绘有具有浓郁北方草原风格的彩绘,类似于辽墓出土的壁画,表现出他们对自己祖先的怀念之情。 近年来,我国专家通过DNA测定,发现云南这些契丹后裔与北方辽墓出土的契丹人同源度比较高,并同现今的达斡尔人有很高的同源度,即有最近的遗传关系,从而解开了契丹后裔之迷。 补充:据东北学者考证,辽朝灭亡后,一部分“誓不食金粟”的契丹人流落东北沈阳和蒙古附近,继续过起了游牧生活,后来金朝灭亡,契丹人才开始迁往城市。明朝年间,东北耶律部归顺大明,被赐姓刘、丰等汉姓,后来一部分投降后金,一部分开始西迁至伊朗附近,完全伊斯兰化。 名人事迹 李光弼(708年-764年),中国唐代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人,契丹族人。 李光弼于唐天宝十五年(756)初,经郭子仪推荐为河东节度副使,率兵东出井陉(今河北井陉西北),参与平定安史之乱。先后攻破常山(今河北正定)﹑九门(今河北城西北)﹑赵郡(今河北赵县)等地。五月,与郭子仪会师常山,乘敌疲惫出击,大败史思明部于嘉山(今河北曲阳境),进围博陵(今河北定县),军威大振,使河北十余郡皆杀叛吏归唐。 至德二年(757),史思明﹑蔡希德等率众10万进攻北都太原(今太原西南)。北都留守李光弼所部不满万人,先在城外凿壕,又以挖出的土作坯数十万,加固城垒。当敌攻城时,用大炮发巨石猛击,还暗掘地道陷敌,不断袭击叛军,使之不敢接近。史思明北返,李光弼乘隙出击,大败蔡希德,歼其部众7万,既守住了太原,又保证了唐军左翼的安全。 乾元二年(759)七月,任天下兵马副元帅。史思明军突然渡河,陷汴州(今开封),逼洛阳。李光弼因兵力悬殊,乃弃洛阳,守河阳(今河南孟县南),威胁叛军侧翼,使其不敢西进。随后伺机出战,挫败了叛军对河阳三城的进攻,歼敌2万。 上元二年(761),朝廷强令收复洛阳,他不得已而出兵,当时叛军尚锐,加之大将仆固怀恩违反节度,因而兵败邙山(今洛阳北),退保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后复任河南诸道副元帅,出镇临淮,统河南诸道兵反攻叛军,配合仆固怀恩等收复洛阳。他曾参与镇压浙东袁晁领导的农民起义军。 广德二年,因受朝廷猜疑,抑郁而死。 编辑本段契丹人失踪之谜 上世纪90年代初,着名蒙古族研究专家陈乃雄先生曾亲临保山,详细考察了当地家谱、地方志和传说,并将326个“本人”的语词与多民族词语进行比较,发现其中100多个属于阿尔泰语系,验证了“本人”语言与达斡尔族语言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联系。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新兴的分子考古学为最终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帮助。分子考古通过提取古代各种生物的DNA,并将其测序结果进行比较研究,可找出其内在的遗传联系,结论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社科院民族学研究所刘凤翥、陈智超研究员和中国医学科学院杨焕明、刘春芸教授等专家合作进行“分子考古学”课题研究时,将契丹人后裔的研究列为重要内容。课题组先从达斡尔、鄂温克、蒙古和汉族等人群中收集血样,然后南下云南保山,从“本人”中提取100份血样,又取道四川乐山,从正在那里展出的内蒙古耶律羽家族墓中出土的契丹女尸上提取了小块标本。课题组完成对契丹遗骨、达斡尔人、蒙古人、鄂伦春人、汉人和云南“本人”的DNA测序后,进行了严格的比较检测,最终得出结论,在达斡尔、鄂温克、蒙古族和汉人群体中,达斡尔人与契丹人拥有最近的遗传关系,而云南保山施甸的“本人”与达斡尔人有相似的父系起源,均为契丹人的后裔。追随女真蒙古四处征战契丹后裔流散至全国各地 金灭辽后,许多契丹人被女真人派到北部边疆,修筑抵御蒙古进攻的防御工事“金界濠”,随后就驻防在那里。金灭后,部分驻防的契丹人在战乱中向北迁移,保持了相对大而完整的族群,这一部分契丹人就是如今达斡尔人的祖先。而云南“本人”源自元代被蒙古人派遣到云南征战的契丹族人的后裔。辽亡后,一部分契丹人在辽皇室耶律秃花的统领下归附了成吉思汗。公元1254年,其孙耶律忙古代随忽必烈灭大理,并受命率部留守云南。《明史·云南土司二》中记载的施甸长官司阿苏鲁,凤溪长官司阿凤即是忙古代的第三代孙,阿苏鲁也被当代“本人”视作祖先。经过740多年的历史沧桑,如今契丹后裔在滇西不下15万人。在繁衍过程中他们和当地民族不断通婚,所以同达斡尔人相比,“本人”同契丹人的亲缘关系要稍远。

❹ “沉睡千年”的18岁契丹公主,头戴神秘面具,为何与舅舅合葬

此外,契丹一族为了像埃及人民一样,达到让死者尸体长期保存甚至在死后去往天堂的目的,在死者刚刚去世时,会将其悬挂于树干之上进行风干处理,待其身体水分基本消失之后,在进行仪容整理、布置墓室、安放陪葬品等步骤。

这样一来,在当地人民的心理,就会认为可以让死者的尸体长期维持原样而不曾腐烂,加上其丰厚的陪葬物品,达到一种对方并未消失、只是去往了另外一个世界生活的美好夙愿。

诸如此类的墓葬方式并非当时契丹人民所特有,而是在当时低下的生产力水平、落后的科学文化知识、迷狂的封建宗教信仰等诸多客观要素的影响下,所导致的在一个时代所特有的、一种关于死亡的认知。

像1978年5月出土于河南中山靖王刘胜墓的“金缕玉衣”便是中原地区比较经典的覆面覆体的案例,其覆盖全身的玉片为主、金线编织的“金缕玉衣”在出土之时,也可谓轰动全国,让我们大开眼界。

❺ 内蒙古挖出契丹公主墓,身上银光闪烁,容貌复原后,为何网友不敢久看

在我们印象里,王子与公主都是颜值非常高的人,而且他们看起来是那么高贵。比如童话里的“白雪公主”就是大家熟悉的小姐姐。白雪公主生得太过美丽,以至于连魔镜都不得不承认她是世界上最美的人。不过那也只是童话中的描述而已,现实生活中咱们都没看过古代的那些公主、王子。

据专家推测,余庐睹姑因是服用了掺有水银的毒酒而死。由于古墓封闭了1000多年,所以那些毒液没挥发掉,这样就出了白光。后来科学家按着她的原貌进行了恢复,结果其容貌复原后的真实样子让网友崩溃了,本以为古代的公主都很好看,结果却有点不忍直视,彻底颠覆了高贵的公主形象。

❻ 内蒙古发现契丹墓出土一穿越之物,专家直呼不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一件金链水晶杯陪葬品。大家都知道古代物品多为瓷器,此次内蒙古发现契丹墓,是一个花季少女辽代陈国公主墓,出土文物虽也有金银器,但却发现了水晶杯,也难怪被人怀疑是穿越物品。

就这样一个颜值爆表的金链水晶杯,放在现代也是工艺品界的颜值代表,虽然确定了水晶杯并不是穿越物品,但是可见古代工艺品制作技术高深,不依靠现代技术也能制作出这样精美手工艺术品,值得让人佩服。

❼ 蒙古草原没有树木和竹子,古代游牧民族用什么制作弓箭

蒙古草原没有树木和竹子,古代游牧民族制作弓箭的来源如下:

第一:通过贸易的方式购买制作弓箭的材料。

虽然当时的蒙古没有制作弓箭的材料,但是蒙古跟中原还是有着贸易往来的,当时的游牧民族就会利用当地比较多的兽皮或者羊肉牛肉等,跟中原的商人进行交换或者贸易往来。那么游牧民族的人就可以获得制作弓箭的木材或者竹子了。

第三:在小兴安岭附近有大片的森林,可以用来制作弓箭。

虽然在蒙古草原没有树木,但是游牧民族不是全部集中在蒙古的,比如说契丹人就是在东北活动的,东北的大兴安岭有非常多的森林资源,这些木材完全可以满足制作弓箭的需要。其他的游牧民族还可以在契丹这里获得资源的支持和补给。毕竟当时很多的游牧民族都是联手一起对抗中原的,因此只要一个游牧民族有足够的木材,就不用担心没有制作弓箭的原材料。

❽ 古代契丹族制作的陶瓷器鸡冠壶有哪些特点

鸡冠壶的造型源自契丹族传统使用的各种皮囊壶,由于壶的上部有鸡冠状的孔鼻,故名。早期扁身单孔,以后逐渐向扁身双孔、扁身环梁、圆身环梁、矮身横梁演变。鸡冠壶迎合了契丹民族游牧生活习俗,把曾经形影不离的皮囊壶,凝固在实用美观的三彩陶瓷器上,使虽然已经放弃了游牧生活的契丹贵族,留住了对往昔艰难岁月的眷恋之情。

阅读全文

与契丹弓制作方法视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燃烧成分分析方法分为哪几种 浏览:939
铝合金门铰链安装方法 浏览:457
光合酒花的鉴别方法 浏览:305
如何找到自己的赚钱方法 浏览:275
SL是什么教育方法 浏览:690
导线测量计算表计算方法 浏览:881
反卷云龙纹鉴别方法 浏览:356
学生如何增肥快速有效方法 浏览:726
125乘64用简便方法怎么算 浏览:311
芦荟胶祛痘印最佳方法 浏览:927
立式缝焊机如何调整参数方法视频 浏览:994
眼袋物理方法怎么去除最有效果 浏览:222
健身训练有哪些方法 浏览:820
标题全面深化改革有哪些方法 浏览:794
单侧推拉柜门下面轨道安装方法 浏览:167
女儿默契训练方法 浏览:83
mx3跳屏解决方法 浏览:732
高压锅使用方法和步骤英语说 浏览:609
水光面膜粉色使用方法 浏览:543
跨境电商物流滞后的解决方法 浏览:114